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淮南总规文本05年11月28日ckxu

淮南总规文本05年11月28日ckxu

淮南总规文本05年11月28日ckxu
淮南总规文本05年11月28日ckxu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5)

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16)

第六章用地规划布局 (18)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八章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规划 (31)

第九章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3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36)

第十一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9)

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43)

第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45)

第十四章远景构想 (51)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52)

第十六章附则 (53)

附表1 (54)

附表2 (55)

附表3 (56)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满足淮南市新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建规函【2004】47号)》的要求,对《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编制《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2条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原《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废止,淮南市的城镇发展、城市建设应在本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其他有关城市规划技术规范。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4条规划期限

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至2050年。

第5条城市规划区范围

淮南市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淮南市市区,面积1477平方公里。

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北以淮河南岸为界,南至曹庵及瓦埠湖一线,东至高塘湖西岸,西至瓦埠湖东岸,总面积500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总体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淮南市要重点处理好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建设能源科技城市;凭借“三山三水”的良好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

第7条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淮南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人均达到2300美元左右,三产结构调整为8:50:42;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人均达到4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6:45:49。

第8条社会发展目标

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第9条城市建设目标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10条环境发展目标

坚持治理生态环境,营造宜居条件。主城区周边的采煤沉陷区得到基本治理和有效利用,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标准;舜耕山、八公山、瓦埠湖、高塘湖等自然资源得到严格保护。

第11条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淮蚌城镇群及皖北经济增长极

(2)工业化带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能源基地

(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矿”、“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第12条城镇发展战略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皖北中心城市。充分利用靠近合肥和地处合肥与皖北联系通道的优势,依托合肥扩大城市影响和辐射范围;加强与蚌埠市的协作,联合蚌埠建设淮蚌城镇群;加强市域内各城镇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市区与县区、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相互联系密切的城乡发展格局。

坚持工业化带动发展战略,加快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充分抓住现时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三大基地建设,并通过三大基地的建设带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协调好区域城镇布局。首先要加强主城区的建设,积极促进主城区向南发展,加快老城区的改造,改善城市面貌,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其次要加强市域二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充分利用二级中心与腹地之间长期形成的密切联系,带动整个腹地共同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促进“矿”、“城”、“乡”协调发展。合理安排“矿”与“城”的相互关系,改变依矿设点的传统发展模式,妥善处理矿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关系;改变“矿”与“乡”发展过程中二元化的发展模式,坚持城乡互动、工农互动,促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

第二节市域人口与用地规模预测

第13条市域总人口

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达到262万人;2020年达到290万人。

第14条市域城镇人口

2010年市域城镇人口达到178万人;2020年达到236万人。

第15条城市化水平

2010年淮南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8%;2020年达到为80%。

第16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6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平方米以内。

第三节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第17条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以中心城市为节点,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为依托,构建“一主两副三区”的城镇空间发展结构。

“一主”:指淮南主城区,包括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以及南部新区三部分。是市域未来重点培育的增长极核,吸引人口集聚的重点地区。主要承担区域性服务功能,辐射范围扩散到市域以外。

“两副”:指市域内2个副中心城市,即潘集区驻地、凤台县城。是区、县域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主要辐射本区县及部分相邻县市。

“三区”:在全市形成三大城镇发展片区,即南部城市发展区、北部城镇发展区和西部城镇发展区。

南部城市发展区:包括主城区三大组团,以及周边的曹庵镇、杨公镇、上窑镇、高皇镇、平圩镇等。主城区是淮南的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制造业发展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主城区周边的建制镇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建立主城区到各建制镇的城郊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半小时通勤圈。

北部城镇发展区:以潘集区袁庄为中心,依托淮潘公路,向东串联古沟乡(并入袁庄),向西连接芦集镇、丁集镇(规划建制镇)形成主要城镇发展片区。该区域是淮南煤电化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应积极促进潘集区人口向城镇发展区聚集,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袁庄是煤电化产业基地的配套服务中心城市,区内建制镇为周边矿区的配套服务区。加强以上城镇与泥河以北地区建制镇的交通联系。

西部城镇发展区:以凤台县城为中心,依托102省道、308省道和凤毛公路,串联桂集镇(规划建制)、毛集镇、新集镇再连接颖上县的城镇发展区。凤台县

和毛集镇是淮南西部地区主要工业发展城镇,桂集镇和新集镇均为周边矿区的配套服务区。积极促进凤台县城北部地区的人口向城镇发展区内转移。

第18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等级结构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建制镇四级构成。

中心城市为主城区;

副中心城市包括袁庄(潘集区驻地)和凤台县城;

重点镇包括毛集镇、曹庵镇、新集镇、朱马店镇和芦集镇;

一般建制镇包括杨公镇、上窑镇、平圩镇、高皇镇、泥河镇、潘集镇、丁集镇、岳张集镇、顾桥镇、桂集镇。其中丁集和桂集为规划新增加的建制镇。

到2020年,全市形成: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 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个; 5-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个;2-5万人的小城镇4个;小于2万人的小城镇10个。

第19条市域城镇职能分工

(1)市域中心——淮南主城区

淮南主城区为淮南市域内的政治、经济、交通、文教、卫生和体育中心,以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皖北地区重要的工贸城市和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

(2)市域副中心

袁庄(潘集区驻地)——淮河以北地区的重点城市,潘集区的文化、居住服务和交通中心。重点发展煤电化产业,是淮南市重要的能源发展地区和重化工发展基地。

凤台县城——淮南西北地区的重点城市,凤台县的政治、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淮南西部地区重要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服务中心。主要发展食品、建材、化工、商贸服务和房地产业。

(3)重点镇

毛集镇——以服装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休闲旅游、餐饮业为主的生态型综合小城市。

曹庵镇——淮南南部门户型综合小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生产、餐饮、运输为主导产业的综合小城镇。

芦集镇——以蔬菜加工生产、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煤矿职工配套服务、

运输服务业为主的综合小城镇。

新集镇——凤台县西部的专业小城镇,淮南西部地区铁路节点,以煤炭采选、运输服务业、行政办公业为主的工矿型小城镇。

朱马店镇——凤台县北部的特色专业小城镇,淮南西北地区的门户性商贸城镇,以粮油加工、商贸服务为主的商贸小城镇。

4.其他建制镇

上窑镇——淮南东部门商贸小城镇,发展建材、陶瓷和运输为主导产业的商贸小城镇。

杨公镇——淮南市域南部以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为主的农业服务小城镇。

平圩镇——以电力、电子为主的工业小城镇。

泥河镇——以水产品加工,手工商品生产,煤矿职工配套服务等为主的综合小城镇。

高皇镇——淮河以北地区的专业小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农用机械、建材生产为主的农业服务小城镇。

潘集镇——煤矿职工配套服务的工矿服务小城镇。

顾桥镇——煤矿职工配套服务的工矿服务小城镇。

岳张集镇——以农副产品加工,煤矿职工配套服务的工矿服务小城镇。

丁集镇——凤台县中部地区的农业服务小城镇。

桂集镇——以煤炭加工、火力发电为主的工业小城镇。

第四节城乡统筹规划

第20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走节约型城市和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促进城镇化发展,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建制镇以上城镇集中。

以城促乡,以工促农,以煤电化产业发展为契机,积极发展配套工业和服务业,扩大乡镇的地方就业;积极促进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就地就业转移。

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处理好煤电化产业布局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处理好采煤塌陷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强农村整治,改善农村生活居住环境。

第21条小城镇建设

按照市域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有重点地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重点城镇,带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结合煤电产业的发展,通过塌陷区农村居民点搬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塌陷区移民搬迁应尽量把新村点建在小城镇或尽量靠近小城镇。煤炭资源的开采要保证小城镇的发展空间,避免城镇搬迁。煤电产业的生活服务区应依托小城镇布局,积极扶持小城镇发展为煤电产业配套的各种加工服务业。

第22条推进新农村建设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研究和推广节地、节能、设施完备的新型农村住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点布局和村庄住宅布局,促进农民集中居住。

结合采煤塌陷区移民搬迁,改善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农村新村建设,首先要保证基础设施到位,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23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以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县城乡的交通网络,以行政村为单位,逐步实现村村通柏油路。

加强农村给水设施建设,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建设城乡供水网络,逐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加强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建设。认真筹备并抓紧实施村村通光缆工程,尽快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逐步扩大数据网络服务范围,使信息高速公路延伸到更多的村和农户。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24条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规划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农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各行政村设置卫生室。

加快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镇有文化站、青少年活动中心,村

有文化室和老年活动室。

第25条农村生态建设

加强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推广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

加强塌陷区的治理,尽可能恢复农业生产,部分区位条件优越的塌陷区可以发展建设旅游设施。

第五节淮南市域生态功能区划与空间管制

第26条空间管制分区

淮南市市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可建设区分别进行管制。

(1)禁止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地表水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核心区、坡度大于25%的山地、行滞洪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区、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城市楔形绿地控制范围。

(2)限制建设区:包括二级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坡度介于15%-25%的山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洪水淹没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隔离带等。规划的主要生态廊道包括联络瓦埠湖、淮河、舜耕山和高塘湖的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组团间的隔离带;沟通瓦埠湖和高塘湖的生态廊道,是城镇向南扩展的边界线。

(3)可建设区:包括城镇建成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市域基础设施建设区。

第27条空间管制要求

(1)禁止建设区原则上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设项目,要限期搬迁。

严禁在主要河流、湖泊和水库,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森林公园的核心区,包括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上窑森林公园进行开发建设。

严禁在蓄洪区内进行建设,蓄洪区内居民应逐步搬迁,切实保证防洪安全。

采矿塌陷区应根据实际塌陷情况,进行生态恢复后用作林地、景观绿地、水产养殖、农用地和城市生态绿地等。

(2)限制建设区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开发建设行为,切实保护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廊道的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强水源保护。

(3)可建设区的建设行为应严格按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的要求进行。

主要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严禁城市、城镇、村庄沿道路发展;主要河流两侧防护绿带要符合相关要求,淮河确保堤坝以外防护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其他河道两侧防护绿地宽度不少于20米;制基础设施走廊,作为各种市政管线的承载空间,要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通过乡镇撤并,整合资源,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逐步优化城镇体系,培育重点镇优先发展。为保护矿产资源,控制压矿城镇的发展规模。严格禁止各城镇沿公路蔓延发展。

城边村与城外村按照3000-5000人规模建设农村社区,城边村建设规模宜取下限,以适应远景城市拓展的要求。城外村按上限规模进行建设。农村社区需要建设垃圾收集和上下水设施。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人以内。

第六节市域产业发展策略与布局规划

第28条产业发展策略

(1)巩固能源产业龙头地位,延伸煤炭产业链。抓住三大基地建设的机遇,通过煤电联产,继续扩大煤电化产业经济规模。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以煤炭为原料的新型能源,提高煤炭附加值。

(2)改善工业结构,健全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积极承接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工业项目,促进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重化工、大型机械设备、机电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建立轻纺工业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基地,扩大日用商品生产规模。

(3)依托城市,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多元发展。配合煤电化基地建设,依托主城区完善传统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增强城市

辐射能力。积极发展教育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开发淮南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的旅游价值,发展旅游产业。

(4)促进工业返哺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城乡产业互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外向农业。加快优质粮、特色蔬菜、特种水产等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第29条产业布局

(1)第一产业:稳固凤台县北部、毛集镇等地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在淮河以南地区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扩大蔬菜、水产、水果、苗木的种植面积;扩大焦岗湖、采煤沉陷湖的淡水养殖业发展;以乡镇为特色区块,采用农业合作组织方式发展规模化的家禽、家畜饲养业,积极促进高塘湖和瓦埠湖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2)第二产业:按照“北重南轻、东新(现代制造业)西传(传统制造业)”的原则安排工业,利用能源和资源优势发展接替产业。在淮河以北地区建设煤电化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煤炭开采与采选(包括煤产品深加工)、电力工业、煤化工等基础工业;在淮河以南的主城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制药、纺织工业、电气机械、食品加工制造业、新材料类和环保产品制造业等。分期有序地将老城区的传统工业门类归并、集中并加以改造。

(3)第三产业:积极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启动,建设商业中心区块,加强主城区商业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南部新区、西部主城区的片区商业中心建设;完善居住区、居住小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建设;引导毛集镇、上窑镇、曹庵镇、朱马店镇的商贸发展。依托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逐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东部主城区和南部主城区完善教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三山(八公山、上窑山、舜耕山)、三水(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积极培育大旅游业,建设八公山旅游经济圈,促进主城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发展。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促进房地产业滚动开发。

第30条煤电产业布局

(1)淮河北岸煤炭产业区

煤炭采掘区主要分布在潘集区西部和凤台县的西肥河两岸区域。由淮南矿业集团所属“潘谢矿区”和国投新集矿区构成。

(2)沿淮河电力、煤化工产业走廊

现状电厂和化工厂主要集中分布在淮河南岸,规划新建电厂、化工厂基本安排在淮河北岸的沿岸地区,形成电力、煤化工产业相对集中的工业走廊,现状及规划电厂包括花家湖电厂、小范庄(凤台)电厂、芦集电厂、田集(袁庄)电厂、杨集电厂、祁集电厂、平圩电厂、田家庵电厂、洛河电厂。

第七节采煤塌陷区及煤矸石、粉煤灰治理

第31条指导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妥善处理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建设三大基地的同时,保证淮南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用,坚持以工补农,通过煤电化企业的建设,积极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建立完善塌陷区、煤矸石和粉煤灰治理的良性机制。

第32条塌陷区治理的措施

(1)建立塌陷区治理基金,用于生态恢复建设。改变过去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煤炭企业发展模式,坚持从源头管起,建立稳定可靠土地整治基金。基金来源首先坚持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生产企业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日后的环境恢复。

(2)积极编制塌陷区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塌陷区治理措施,根据不同条件恢复为农用地或水面养殖区。

(3)协调好资源开发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要妥善处理好地下和地上的利益关系,对市域交通设施、城镇发展会产生最大影响的区域,要限制开发,特别是要保证小城镇发展的合理空间。

(4)处理好资源开发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对因采煤塌陷区需要搬迁的农民,应合理安置,统筹剩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发展和农民安置的关系。对因采煤塌陷区影响,失去生活来源的农民,要尽量在城镇中安置,并搞好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工作。新建农村移民新村要保证供水、供电、排水和道路设施建设。

(5)加强对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的监测

对于现状有人居住的塌陷区,要对塌陷进度进行监测,及时对居住人员进行搬迁,避免发生生命财产的损失。

第33条加强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利用、治理

坚持减量化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煤矸石和粉煤灰的产生。

加强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加强科学研究,能利用的坚持利用。对于用粉煤灰和煤矸石充填塌陷区的,要做好环境评估,避免二次污染,特别是对要避免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第八节旅游发展规划

第34条区域旅游功能定位

建设以文化怀古、生态旅游、节庆民俗和休闲度假为重点旅游产品的八公山旅游经济圈。

以八公山旅游经济圈为核心,联合寿县古城、颖上西湖和凤阳明皇陵共同组建“八百里沿淮风光旅游带”。

第35条市域旅游空间规划

(1)八公山文化旅游区:以八公山风景名胜区(八公山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包含周边文化景点,发展以文化观光、生态旅游为主导产品的旅游区。在西部城区建设旅游服务基地。

(2)都市文化旅游区:依托东部城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以舜耕山风景区、万人坑纪念公园和淮河文化博物馆为基础,以淮南豆腐节为宣传品牌,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爱国教育旅游产品。

(3)工业观光旅游区:依托煤炭基地和沿淮农业经济示范区,发展以工业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

(4)窑山窑水旅游区:依托上窑山森林公园、古寿州窑遗址和上窑庙会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依托窑河(高塘湖),凭借距离主城区近的优势,面向淮南市民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5)瓦埠湖生态旅游区:依托瓦埠湖的生态湿地和周边瓜果农业基地,积极开展农家乐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6)滨淮生态湿地旅游区:利用采煤沉陷形成的十涧湖、老鳖塘,以及周边的生态湿地、废弃矿井遗址,恢复生态,引入景观设计理念,建设工矿生态遗址公园。积极开展工业修学教育和生态教学为主的旅游产品。

(7)焦岗湖生态旅游区:依托焦岗湖和周边的农业地区,利用毛集镇示范小城镇的接待服务功能,开发农业观光、美食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第九节市域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第36条防洪排涝标准

主城区按200年一遇标准设防,凤台县城和潘集区驻地按50—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余城镇均按20—50年一遇标准设防。

主城区的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凤台县城和潘集区驻地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其他城镇排涝标准为3—5年一遇。

第37条防洪排涝工程措施

各个区域按照防洪标准进行现状防洪设施的加固、改扩建、延长封闭工程。

各个区域按照排涝标准进行沟渠的疏浚,建设排水涵,扩建排涝泵站。

建设田家庵东部防洪堤工程——陈林堤段,防洪堤长约6.52公里。

沿洛九路一线,北起陈庄,南至十五中附近,建设防洪三期工程,全长7.156公里。

进行防洪清障工程,包括城市防洪第一、二期遗留的田家庵围堤,窑河封闭堤护堤地的征用及移民安置。

进行淮河干流整治工程,包括为上、下六坊废弃工程和石姚湾退建工程。新建行洪堤8公里,最大后撤距离1.0公里。

第十节市域电力工程规划

第38条电网规划

(1)500千伏变电站

在淮河以北的芦集南侧,淮阜铁路北侧建设500千伏变电站一座。

(2)220千伏变电站

新建桂集变、泉北变、古沟变、小范圩变、城南变5座220千伏变电站,到规划期末220千伏变电站达到11座,主变容量为420万千伏安,容载比为2.0。

(3)110千伏变电站

新建唐山变、袁庄变、谢桥变、凤城城郊变、罗山变、李郢孜变、唐集变、开发区变、南部新区1-4#变10座110千伏变电站,到2020年110千伏变电站达到29座,主变容量约为440万千伏安,容载比为2.1。

第39条输电通道建设

在淮河以北按照现状输电线路的走向,预留50万伏、10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通道,保留市区东部22万伏、11万伏高压输电线路通道。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40条城市性质

淮南市的城市性质是安徽省北部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第41条城市职能

淮南市主城区的主要城市职能包括: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重型工业基地,安徽省北部的次中心城市,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

第42条城市规模

2010年淮南市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1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按91平方米/人控制;

2020年淮南市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6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6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人控制。

第五章城市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第43条用地发展方向

淮南市主城区主要向南发展,在舜耕山以南形成新城区。其他次要发展方向为:西部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东部城区向东发展。

第44条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东进、西调、南拓、北联”。

(1)东进:扩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模,形成高新技术和物流产业基地。

(2)西调:优化西部城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布局,疏解旧城人口;对停产、破产企业的用地实施“退二进三”;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服务业和旅游产业,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城市品质;新增城市用地主要用于疏解旧城人口,为新型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3)南拓:在舜耕山以南建设南部新区。

(4)北联:加强主城区与北部地区的交通联系,新建淮河大桥,提高道路等级,带动潘集区和凤台县的城镇发展。

第45条城市空间结构

构筑“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的山水园林城市结构。三组团间保留较宽的生态隔离带,组团之间以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相互联系。

第46条功能结构

主城区功能结构为:“三组团、多中心”结构,即东部城区组团、西部城区组团和南部新区组团。三组团分工上各有侧重,东部城区组团主要功能为全市的商业中心;西部城区组团主要功能为矿区生活服务中心;南部新区组团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及文教中心。

第47条功能定位及分区发展策略

(1)东部城区主要功能包括居住、商贸、金融、教育、高新技术产业。

2020年用地规模控制在72平方公里。加快沿河、沿山地区的旧城改造,更新、扩大中心商业区规模;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迁出中心区的工业企业,优化功能配置,营造宜居环境;逐步完善道路与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2)西部城区组团的主要功能包括西部矿区的生活服务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

2020年用地规模控制在33平方公里。加强生态保护,整治沿山景观;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努力缩小与东部城区的差距。搬迁污染厂矿,加快用地功能调整。

(3)南部新区组团主要功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教、体育、轻型工业基地和居住。

2020年用地规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南部新区的开发要体现环境、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三优先原则,营造宜居环境。

第48条发展时序策略

主城区发展建设时序为:优先发展东部、平稳推进西部、适时跨越南部。

第六章用地规划布局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第49条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东部城区规划居住用地2327.63公顷,分为5个居住片区。

洞山片区:居住用地400.66公顷,居住人口约12.6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1.79平方米。大九片区:居住用地474.41公顷,居住人口约14.2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3.41平方米。淮化片区:居住用地291.19公顷,居住人口约8.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3.10平方米。龙湖片区:居住用地702.79公顷,居住人口约20.6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4.12平方米。田东片区:居住用地458.58公顷,居住人口约13.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3.23平方米。

(2)西部城区规划居住用地1071.68公顷,分为5个居住片区。

八公山片区:居住用地347.79公顷,居住人口约11.4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0.51平方米。谢家集片区:居住用地334.56公顷,居住人口约10.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0.98平方米。李郢孜片区:居住用地106.65公顷,居住人口约3.6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9.63平方米。下郢孜片区:居住用地135.42公顷,居住人口约4.4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0.78平方米。望峰岗片区:居住用地147.26公顷,居住人口约4.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0.68平方米。

(3)南部新区规划居住用地1689.88公顷,分为4个居住片区。

西北片区:居住用地363.19公顷,居住人口约12.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37平方米。东北片区:居住用地500.99公顷,居住人口约17.8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14平方米。西南片区:居住用地299.09公顷,居住人口约10.7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7.95平方米。东南片区:居住用地526.61公顷,居住人口约18.7万人,人均居住用地28.16平方米。

第50条中学规划

到2020年主城区中学总数达到69所。

第51条居住用地指标

规划居住用地5089.19公顷,人均居住用地30.84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0平方米。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第52条城市中心区布局规划

远期规划形成3个市级中心,7个片区中心。

(1)城市中心区

东部中心区位于东部城区火车站以北,包括陈洞路、舜耕路、国庆路、人民路的围合区域及周边地区。主要功能为商业金融、休闲娱乐等。

西部中心区位于西部城区李郢孜。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休闲娱乐等。

南部中心区位于南部新区的中心位置,中心区呈“十”字轴线布局。主要功能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等。

(2)城市片区中心

西部城区规划2个片区中心,位于八公山片区和下郢孜片区;东部城区规划3个片区中心,位于洞山片区、大通片区、田东片区;南部新区规划2个片区中心,位于西南片区、西北片区。

第53条行政办公用地

在南部新区的中心偏北侧地区建设新的行政中心,安排市级行政机关;在南部新区建设新的田家庵区政府机关。大通区、谢家集区和八公山区政府的行政办公用地按现状保留。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397.80公顷,人均2.61平方米。

第54条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和居住区级三级配套。

(1)东部城区规划一个市级商业中心,以国庆路和龙湖路的“龙湖商圈”为基础,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改造、完善,扩大规模。金融、商贸及办公设施在朝阳路一线布局。在东部城区的洞山片区、大九片区、田东片区规划3个片区商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