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5.34 MB
- 文档页数:81
方案。
各方相互结合,共享资源,利用各方的吸引力号召力提升网络人气,达到共赢共生的目的。
目前,诸如开心网、人人网都通过此方法为网站聚集人气,聚集了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多家单位和名人个人来此进驻宣传。
著名单位,网站及个人都具有极大地号召力,这为各方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利因素。
3、增强与传统媒介的互动,增强宣传效力。
虽然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介有着极其广泛的号召力,但传统媒介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结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双方共赢。
如网络媒介在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中做宣传,参与传统媒介的制作与投资合作等等。
现今已有许多网站在传统媒介上为自身做了宣传,如“智联招聘”网站,淘宝网站都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作了广告。
其中“智联招聘”网站还参与进中央电视台一档栏目的制作中去,大大增强了网站的宣传效力。
而诸多传统媒介也不乏在网络媒介上为自身做出宣传的,如多家报业进驻开心网,就是一例。
所以,实现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是网络媒介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
4、加强网络媒介自身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网络媒介在自身发展上出现的种种问题急待去解决,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打击网络犯罪和威胁网络安全的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只有这样,网民才更乐意也更安心的利用网络媒介去享受网络环境。
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自身的问题,是网络媒介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最以不变应万变的终极的策略。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介急需认清现状,把握机遇求变求发展。
3G时代手机媒介的高度发达必将带动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从而加速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3G时代的来临使得网络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媒介只有与手机媒介结合才能使3G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多的效益,才能对社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①周 笑:《新媒体电视的内容形态与传播特性》,《电视研究》, 2009.8,P17-19②杨伟光:《未来的主流媒体—新媒体》,《当代电视》,2009.11,P4-9③董年初 杨艳红:《试析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的产业关联》,《电视研究》,2009.8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阿凡达》:3D影像时代的视觉艺术鲍远福[内容提要] 当下热播的3D科幻电影《阿凡达》在主题上体现出明显的“互文性”,影片利用CGI技术设计出逼真的虚拟角色和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1. 引言1.1 概述《阿凡达》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革命性的技术应用而备受瞩目。
它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引领了电影制作领域的新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电影制作与技术两个方面对《阿凡达》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这部电影的背景信息,包括简要概述和制作团队与导演介绍。
然后,我们会着重探讨该片所使用的视觉效果创新与应用,包括CGI技术在打造真实感世界中的挑战和动态捕捉技术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运用。
最后,我们会探讨音乐与音效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并深入了解原声音乐选取与创作过程以及环绕音效对于营造身临其境观影体验所起到的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阿凡达》这一电影在制作与技术方面的创新之处,并探索这些创新对电影制作领域的可能影响。
通过对该片的深入解析,读者将更好地了解其背后所运用的制作技术以及其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同时也能意识到电影制作领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2. 电影解析:《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探秘2.1 背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阿凡达》的基本情况和制作团队以及导演的背景。
2.1.1 影片概要《阿凡达》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动作片,于2009年上映。
故事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月球上,主角杰克·萨利是一个被派遣到月球上的前海军陆战队员,他被卷入了人类与外星种族之间的冲突中。
电影荣获多个奖项,包括三项奥斯卡金像奖。
2.1.2 制作团队与导演介绍《阿凡达》由一支庞大而专业的制作团队完成。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好莱坞著名导演,他以执导《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等电影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创新技术将视觉效果与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2.2 视觉效果的创新与应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阿凡达》在视觉效果方面的创新和应用。
2.2.1 用CGI打造真实感世界的挑战《阿凡达》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以呈现出逼真而华丽的外星世界——潘多拉。
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阿凡达》: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阿凡达》是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广受赞誉。
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我将就该片的视觉效果、故事情节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评述。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阿凡达》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以其壮丽的幻想世界和逼真的特效而广为人知。
通过先进的3D技术,观众仿佛置身于潜入潘多拉星球的主人公身边。
电影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难以置信。
特别是在战斗场景和飞行场景中,观众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力和真实感,仿佛自己也参与其中。
这种视觉盛宴让观众陶醉其中,不禁为电影制作团队的辛勤努力而赞叹不已。
除了视觉效果,故事情节也是《阿凡达》的一大亮点。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与外星种族纳美人之间的冲突。
主人公杰克·萨利是一名前海军陆战队员,被派遣到潘多拉星球上的纳美人部落进行侦察工作。
然而,杰克逐渐与纳美人建立起联系,并意识到人类对潘多拉星球的掠夺行为是错误的。
他最终选择与纳美人一起抵抗人类的侵略。
这个故事情节充满了冲突和转折,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电影也传递出了环保和和谐共处的重要信息,引发了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在演员表演方面,山姆·沃辛顿扮演的杰克·萨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出色的表演,将杰克的成长和内心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佐伊·索尔达娜饰演的纳美人娜娜莉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了纳美人的智慧和勇气,令人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阿凡达》是一部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
通过惊人的视觉效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出色的演员表演,该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奇幻和冒险的世界。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引发了观众对环保和和谐共处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上)《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 V 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下)这些充满诱惑性的手办原本是为电影创作而定制的塑胶模型,现在倒成了电影公司的另一项发财门道。
那些貌似南美地区民族特有的麻绳式小发辫是不是感觉很有熟悉感?纳威族人虽然是影片《阿凡达》中想象出来的外星生物,但是其轮廓多少还是明显参考人类的元素。
当然,还有更多相似元素还有待大家发掘。
蓝精灵的肤色,山猫一样的脸,玛雅式的发辫……其实在这些纳威族人的头部造型设计之中还有一个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原来他们的体内含有通体发光的能量源,而每个能量源呈现出的形态都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然界的动植物。
大家熟悉希腊传说中的死神——桑纳托斯(Thanatos)吗?大家看到潘多拉星球上的死兽 (The Thanator)时,会不会有死神降临的感觉?当然这只死兽仅仅是这个卡梅隆的创作团队构思出来的,不过这只凶猛巨兽据说是潘多拉星上的顶级掠视者。
设计师为了进一步强化了它的惊骇效果,还采用了自然界的许多危险动物身体上带有的条纹状警戒色作为点缀。
常看灵异题材惊悚片的人对家族树(Home Tree)的设计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太象《劫梦惊魂》(Dreamcatcher)中,那个印第安人用来避邪的门神符了。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设计难免有些抄袭的嫌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些千丝万缕让人感觉似曾相识的细节,才使得《阿凡达》构筑的纳威人世界,不至于太过天马行空到离谱的程度,也更容易激起人们对片中描绘的世界产生共鸣感和认同感。
新奇怪异的只是外表的某些不同,内里要表现的却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
潘多拉星球野兽丛生,狩猎为生的纳威人若不想成为那些巨大掠食兽的盘中餐,自然必须随身携带点利器了。
由图可知,这些漂亮的弓箭设计图巧妙地融合了印第安和玛雅两种文化的特点,还兼有几分东方人特有的平衡对称之美。
从电影美学欣赏《阿凡达》之美分析《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学,可谓是多种多样,因为这部电影画面震撼效果,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3D特效更是让场景更加艺术化。
“阿凡达之恋”更是让人觉得奇异浪漫,潘多拉星球的美丽犹如世外桃源,各种各样的奇异生物,充满了如梦如幻的色彩。
《阿凡达》这部电影的美就如一座金矿让人着迷,其无穷韵味和美学意义都等待着被挖掘。
一、虚拟与真实之美虚拟与真实之美主要是立体电影上的体现,它的表现手法和与传统的电影美学的表达是有区别的,传统的电影一般主要是通过蒙太奇手法,将电影的故事通过剪辑手法展现出来,这对于表达美学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
传统的电影在场景与演员的表演上都注定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本质上决定很难将电影的创作完美展现出来,立体动画则不同,它可以通过数码技术创造出不同时空的电影和人物,这不仅仅是电影技术的突破,而且还提高了对虚拟电影的满足度。
《阿凡达》电影中的虚拟之美在影片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展示,那里是一个充满着灵性的奇异世界。
在观看影片时,画面可以直接向前延伸到了观众席内部,对观众来说有一种如置场景的体验。
与传统电影相比,画面感会更加的生动和鲜明,刺激感会无限增强。
《阿凡达》的虚拟之美在于画面的设计,整个画面的真实和唯美与虚拟之间做到了完美的一个契合点。
它的真实之美主要在于立体化造型的运用,置身电影院就如同置身于潘多拉星球,在这个奇异的星球上,一切也都让观众觉得触手可及,虚拟和真实让观众有些分不清楚,这也是一种基于技术的电影之美。
二、数字技术之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是使得电影制作发生重大变革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支撑,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电影道具只是对现实的模仿,数字技术的出现打破了影像与物质之间存在的间隙,使以前虚构出来的故事情节可以在画面中有着完美的展现。
数字化技术不但为电影画面的表达提供现实仿真,也升华了电影美学的原则,把真实的再现拓展与现实仿真完美结合,实现了真正的电影美学。
《阿凡达》中的美学能够将哲学、故事和影像完美结合起来的电影少之又少,《阿凡达》正是这样一部出色的影片,美丽、深刻、感人,真正做到了情、景、事、理的浑融。
通过电影,《阿凡达》将这一古老的艺术美学理念重新展示了出来。
不仅如此,如果从电影的内容来看,《阿凡达》则又宣扬了一种同样古老的生活美学理念,即人和人、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且能在精神上进行灵性交流的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
这两种美学理念都在《阿凡达》中获得了成功而且活生生的表现。
《阿凡达》中的哲学和文化观念非常丰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祖先崇拜、泛神论等哲学观念被浓缩在了短短一部影片当中,难得的是,影片对这些哲学观念的表达并不显得抽象和突兀,相反,这些哲学观念被完美地融合在了极富商业影片特征的传奇故事当中。
战争、武打、爱情、特技、科幻、谍战、外星人、灵异、美景等商业电影元素,在《阿凡达》中被赋予了新的力量和意义。
人类之所以来到纳美人居住的潘多拉星球,是在资本力量的驱使之下前来寻找一种昂贵的超导矿石,正是这些矿石的预算收入担负了前来此地的所有的花费,其中包括军事、科研等,而杰克来此的主观目的则是为了高额的工资。
显然,这是一种侵略和殖民行径,教化、科研成为粉饰侵略的工具,于是人类在纳美人居住的地方修道路、办学校、教英语,尝试着让纳美人接受侵略和殖民。
但所有这些并没有缓和人类同纳美人的关系。
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试图通过派遣阿凡达 (植入人类心灵的纳美人) 去做卧底,开展学习、探测情报、沟通、说服等工作。
纳美人似乎也知道人类的目的,但他们也想通过阿凡达,让人类了解自己的世界,并放弃侵略计划。
虽然他们对此不抱有多少希望,但由于这是出于他们的最高神伊娃的降示,他们便坦然接受了。
这样,人类世界殖民、后殖民和反殖民、反后殖民的较量便在潘多拉星球上映了。
不过,与其说这种较量是经济和军事上的,还不如说是信仰和哲学上的。
阿凡达《阿凡达》海报概述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闻名导演执导,出品。
该影片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
另外,由卡梅隆导演注入心血的全平台同名游戏《阿凡达(James Came rons Avatar: The Game)》已于2020年12月1日率先推出,游戏类型为(第三人科幻称射击动作游戏),支持3D显示器。
该片有3D、平面胶片、IMAX胶片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
中文名:阿凡达/化身/异次元战神/外文名:Avatar出品公司:制片地区:美国导演:编剧:詹姆斯·卡梅隆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乔恩·兰道主演:,,类型:动作/惊悚/科幻/冒险片长:163分钟上映时间:2010年1月4日中国imdb编码:tt0499549美国上映时间:2009年12月18日词义解析阿凡达,化身(:अवतार,拉丁写法:Avatar)在中,最普遍被以为和众神在地面上的肉体表现形式有关。
在梵文中,化身一词具有透过沉思熟虑,而且由于特殊目的而从较高境遇“下降”,“转世”的涵义。
通俗的说,确实是降临,或说是天神附体。
是毁灭之神湿婆凡身的。
或能够明白得成神下降到人世用人的肉体施展神的力量,降世神通、天神下凡等词比较接近那个的含义。
剧情简介阿凡达美国海报故事从开始,杰克·萨利(Jake Sully,萨姆•沃辛顿饰)是一个双腿的老兵,他感觉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去战斗,因此他对被调派去潘多拉星球的采矿公司工作欣然同意。
那个上有一类别的地址都没有的元素“unobtanium”,能够吸引人类不远万里来到那个地址拓荒的缘故确实是它“unobtanium”将完全改变人类的能源产业。
可是问题是,资源丰硕的潘多拉星球并非适合人类生活,那个地址的空气对人类致命,本土的动植物都是凶猛的,极度危险。
那个地址的环境也造就了与人类不同的种族: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一辈子物“Na"vi族”。
阿凡达景观描写阿凡达景观描写1. 简介阿凡达(Avatar)是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该电影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和创新的3D技术而闻名,被誉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其中,阿凡达的景观描写是电影的一大亮点,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阿凡达中精心呈现的景观,并分享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2. 潘多拉星球的奇幻世界潘多拉星球是阿凡达故事的舞台,其奇幻的景观令人震撼。
在这个星球上,有着巨大的红色悬浮岛、蔚蓝色的树木和植被、流动的瀑布和波光粼粼的湖泊。
这些场景的细节描写精细入微,与真实的自然景观相比也毫不逊色。
3. 橙色的生物荧光潘多拉星球的生物也是该电影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有许多奇异的生物,它们散发着橙色的荧光光芒,使整个星球显得神秘而华丽。
橙色的生物在夜晚活动,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幻觉。
这些景象,不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也传递了人们对未知和奇迹的探索欲望。
4. 流动的植被和光影交织潘多拉星球上的植被变化多样,生机勃勃且充满活力。
在阿凡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植物,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带来迷人的动态感。
光线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出美丽的光影,为整个景观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魔力。
5. 瀑布与波光粼粼的湖泊电影中的潘多拉星球有许多壮观的瀑布和湖泊。
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垂直落下,水花四溅,形成壮观的景象。
湖泊则静静地躺在山谷间,波光粼粼,宛如一面镜子般反射着周围壮丽的景色。
这些水景给电影带来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和宁静。
6. 我的观点和理解阿凡达中的景观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通过精致而细腻的画面,展示了一个无比奇幻的世界。
潘多拉星球的景观让我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让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星球上的景色和生物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让我想象着人类是否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相信,这种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是我们现实世界中应该学习和倡导的。
影片《阿凡达》特效表现分析在当今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动画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艺术家、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配合下,3D 动画正在走向辉煌。
《阿凡达》正是这样一部利用3D 技术的影片,它作为四分之三的内容利用3D 技术制作的电影,继《指环王》之后又一次展现了3D 电影的无穷魅力。
它的横空出世在全球掀起了强烈的3D 热潮,人们争先恐后地观看这部充满魔幻、想象和科技的鸿篇巨制。
这部电影的成功,体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它改变了传统影片的观看方式和审美体验,是一部充分体现高科技手段,以高科技为内容的惊世之作。
《阿凡达》无论是从视觉体验还是思维意识,都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影片利用CG技术设计出逼真的虚拟人物和美轮美奂的场景,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盛宴,同时掀起了一轮新的3D 电影的革命,3D 技术也借此势头占据了未来电影发展的主流位置。
卡梅隆的3D《阿凡达》影片,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挑战了数字技术的极限。
一、特效电影简述1、特效电影的含义以特效表现为主的电影被称为特效电影,特效,顾名思义,“特殊效果”,换句话是指虽然它在电影制作中所占成分并不高,但是人们去影院观看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电影视觉表现的强烈需求。
在特效电影中,一种是指以特效表现为主的电影,这种电影的特效制作必须详细规划,它的投入它的时间它的人力它的技术在电影制作中是最重要的,而传统拍摄技术退居次要地位。
这类电影的代表有《阿凡达》、《贝奥武夫》等。
电影特技,尤其是数字特技在拍摄电影影像时,与常规一次成像的制作方式不同,是把构成影像内容的不同元素分开单独拍摄下来,然后把这些分别拍摄下来的影像元素再有机地、按照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衣无缝、如同单一镜头一次成像拍摄下来的电影影像画面。
《阿凡达》美术造型分解人物造型在电影《阿凡达》中,主要分为两类人物造型,一种是地球人,另外一种则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居民纳威人。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威人的体型普遍十分巨大(与地球人相比),而且四肢非常的修长,尤其是手臂,在他们直立的时候手腕的长度已经超过了髋关节。
纳威人的这种身材比例比较类似于猿人,动作十分灵活,适合攀爬与行走。
纳威人的腰肢十分纤细,体型偏瘦,他们身体纤长但是肌肉十分发达,远看有时下流行的骨感美,近看又有了类似于古希腊雕塑强健肌肉。
所以这种体型的设计,既有返古的感觉,表现出纳威人所处的一种人类初期的时代,又增添了一种力量的美感。
纳威人的皮肤是蓝色的,而且上面布满了花纹,有点类似于人体彩绘。
人体彩绘的雏形是源于土著人身上的图案,对远古时候的人类来说,“纹身”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代价是忍受皮肉之苦。
纳威人身上的天生花纹就象征着他们对于他们的神—伊娃的崇拜,表明他们的信仰是时刻与他们同在的,是刻在他们的骨血里无法磨灭的,也表明他们的生命皆是他们的神灵所赐予的。
纳威人的面部五官与地球人有部分的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饰演NEYTIRI 的女演员是黑人,我们也可以在NEYTIRI的脸上看到一些黑人的特征比如相对突出的厚嘴唇。
但是相比于地球人来说,纳威人的面部融合了猫科动物的特征:他们的眼睛颜色是和猫一样的黄色,耳朵的位置和形状也很像猫,长睫毛和三角形截面的鼻子也是猫的特征。
尤其是鼻子,与狮子的鼻子十分的形似。
相对于人类而言纳威人的鼻子比较扁平而且特别的宽。
这种设计是比较符合生物学原理的: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种鼻子会比生活在寒带的人宽大,黑人的鼻子明显比白人宽。
这种宽鼻子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空气。
从电影中看,纳威人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季节变换,茂盛的丛林与热带地区十分的类似。
但有意思的是纳威人的鼻孔十分不明显。
原因很简单:大鼻孔向来是丑陋的标志,导演小心地消除了纳威人脸上可能影响形象的大鼻孔,虽然严格按照生物学的规律,那么宽的鼻管是必须有一个大鼻孔的。
电影《阿凡达》3D特效技术解析[精品资料] 电影《阿凡达》3D特效技术解析-精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世界电影的创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满足观众越来越多的多元化需求,电影的创作已经不单单是通过宏大新颖的故事情节来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
各种新型科技的应用赋予了电影更大的创作空间,这其中尤以3D技术对电影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标志着电影科技属性的第三次巨大飞跃,为新的电影数字特效技术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解析电影《阿凡达》的创作始末,在《阿凡达》引领的3D电影发展浪潮中,带领大家走进神秘的3D电影特效技术。
[关键词] 3D技术;数字特效技术;《阿凡达》2010年1月4日,一部带有全新技术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上映,它震惊了中国观众,颠覆了传统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更创造了叫人叹为观止的票房,它就是《阿凡达》。
人们在欣赏电影新颖剧情构思的同时,更多的是惊叹于电影带来的视觉冲击,而带来这种视觉冲击的正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电影数字特效技术——3D 电影特效技术。
《阿凡达》给电影界带来的轰动并不是“一时兴起”,其实早在1993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就已经和视觉总监斯科特?罗斯、特效大师斯丹?温斯顿共同创建了数字领域公司,要致力发展成为一家全新的 CG龙头公司,而《阿凡达》的故事梗概更是早在1995年就已经创作完成了。
由此我们看出,业界人士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电影《阿凡达》的成功就不为过了。
3D电影特效技术就是《阿凡达》中最大的植入广告,电影的主角是由科技馆里的成像特效所扮演,然而,3D的技术核心,正如在以色列颁奖时日本的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的那样,其实就是一种欺骗。
一、何为3D技术电影3D技术电影也常常被人们称作立体电影,3D技术电影在放映时采用两台投影机同时进行放映,并将两个投影仪的画面的相应点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同一个银幕内进行完全一致、同步的播放。
偏光镜是播放3D技术电影时每台投影仪的镜头前的必备之物,但两台投影仪前的偏光镜不尽相同,分别放置横向偏振片和纵向偏振片两种类型的偏光镜镜片,采用这样装置的目的在于让观众的眼睛接收到不同的银幕反射的偏振光。
《阿凡达》的生态主义思想及美学风格【摘要】《阿凡达》是一部充满生态主义思想和迷人美学风格的电影。
影片通过展现纳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影片的视觉效果和美学风格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令观众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与惊艳的世界中。
视觉效果的精美呈现与音乐配乐的完美契合,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纳美人的世界中,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和谐的力量。
《阿凡达》在表达生态主义思想和展现美学风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引发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 阿凡达- 生态主义思想- 美学风格-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视觉效果- 音乐配乐- 重要性1. 引言1.1 影片简介《阿凡达》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于200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和外星种族纳美人之间的争斗和和解故事。
故事发生在潘多拉星球上,人类为了开采名贵的矿石而侵入纳美人的领地,导致双方发生冲突。
主人公杰克·萨利是一名前海军陆战队员,被派往潘多拉星球执行任务。
在与纳美人接触的过程中,杰克逐渐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纳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主义思想。
影片以其宏大的视觉效果和动人的音乐配乐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阿凡达》被认为是一部融合了生态主义思想和美学风格的经典作品,引领了电影行业在视觉效果和故事性上的新方向。
2. 正文2.1 生态主义思想的体现《阿凡达》这部影片在许多方面体现了生态主义思想,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影片中的潘多拉星球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神秘美感的世界,各种植物和动物在这个环境中和谐共生,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繁荣和美丽。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通过细致的画面和令人惊艳的特效,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世界,让观众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影片中还借助虚构的纳美族和凯普兰公司之间的冲突,探讨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阿凡达》浅论3-D技术和美术绘画效果摘要:本文从3D电影《阿凡达》的3D技术手段分析,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的3D显示技术以及风格、镜头运用等等方面论述。
本文重点论述是3D技术手段。
这项技术进行完善,使之呈现出更强更动感的立体效果,而同时又不会令观众头晕。
随着多次实验与应用,这项技术日渐成熟,最终被运用到《阿凡达》的拍摄中。
三维立体动画和影片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来说已经并不陌生,其富于纵深感、立体感以及令人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无疑已经使之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宠。
本文将主要探讨几种主要的立体影片数字内容的制作方法,以及当前比较流行的几种三维显示技术及其应用。
3D显示技术是当前的热门技术。
《阿凡达》不仅在题材创作上更加符合现代艺术风范。
美术绘画创作的特色与时代主题,分析的美术创作特色。
关键词:三维立体;立体影片;三维动画;显示技术我上《影视鉴赏》邓老师的课,我们看过很多部电影,在观看《阿凡达》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体会了其场面的宏大,深深被其镜头里的绮丽幻境所沉醉,屏幕里的画面确实给予了观众视觉上的巨大震撼。
我看了《阿凡达》之后,有一些对3D电影的技术、3D拍摄、制作流程简单的分析。
一、3D拍摄制作方法分析1 实拍立体视频影片我们知道,看到三维立体效果的关键在于要让人的左眼和右眼分别看到各自相应的透视视角图像。
科幻电影《阿凡达》了。
影片采用詹姆斯.卡梅隆自主研发的三维摄影机进行拍摄,而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历经多年。
卡梅隆和拍档文斯.佩斯就开始在索尼公司的支持下开发一套全新的摄影系统,这种系统使用两台索尼HDCF950 HD摄像机进行拍摄,目的是创造出具有立体实感的环境,这便是后来的三维虚拟影像撷取摄影系统(Fusion 3-D Camera System)。
这项技术日渐成熟,最终被运用到《阿凡达》的拍摄中。
2 立体动画影片制作立体动画影片的原理和制作实拍的立体视频其实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其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在于,同样需要架设两个摄像机来模拟人的左右眼,并通过这两台摄像机来渲染输出两幅有一定透视角度偏移的左、右眼图像。
《阿凡达》的生态主义思想及美学风格【摘要】《阿凡达》是一部融合了生态主义思想和特殊美学风格的电影。
在电影中,生态主义思想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纳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展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应该关怀、尊重和保护的关系。
《阿凡达》的美学风格也十分独特,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想象力丰富的场景,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宏伟的视觉体验。
生态主义思想贯穿于整个电影情节之中,将观众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世界。
结合生态主义和美学风格,《阿凡达》呈现出一种独特而美好的影像,引领人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呼吁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关键词】《阿凡达》、生态主义思想、美学风格、引言、正文、结论、电影、环保主题、自然、灵魂树、蓝色人种、环保意识、奇幻世界、视觉效果1. 引言1.1 介绍《阿凡达》电影《阿凡达》是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09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人类探险家杰克•萨利在潘多拉星球上参与了一项名为“阿凡达计划”的任务,他通过操控一个外形类似潘多拉原住民“纳美族”身体的人类机器人来与纳美族接触,并最终站在了两个截然不同文明冲突的中间。
影片通过宏伟的场景设计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深刻探讨了人类与自然、文明与原始生态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思考。
在《阿凡达》中,通过对纳美族与人类技术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和谐关系的表现,影片展现了生态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并在美学风格上也体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美学观念。
2. 正文2.1 探讨《阿凡达》中体现的生态主义思想《阿凡达》是一部充满了生态主义思想的电影。
影片中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平衡。
主人公杰克·索利通过与潘多拉星球上的本土部落纳美人的接触,逐渐认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所造成的悲剧后果,并开始站在保护环境的立场上与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一起对抗人类的侵略。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VA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上)近年3D电影虽然大行其道,但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却为3D技术带来历史性的突破。
《阿凡达》是好莱坞最重要的一部电影,无论在技术还是画面上,都将史无前例。
詹姆斯·卡梅隆曾在1997年以《泰坦尼克》创下获颁11项奥斯卡奖以及所有影音产品席卷全球35亿美金的历史纪录。
他的每一部作品,总是以开拓者精神撼动业界也吸引无数的影迷,以耳目一新的创作掀起高关注度的话题。
《阿凡达》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新的生命体验,在优美的画面中,我们雪藏已久的想象力重新被唤醒,儿时那纯净的梦重新出现,这是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悲壮的歌咏。
《阿凡达》故事的精彩不言而喻,整个特效也让人叹为观止,但画面的唯美和真诚更让人深深感动。
男女主人公驾驭神兽的场景,和无边无底的飘渺仙境,传达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气势恢宏,波澜壮阔,飘渺仙境,人间奇缘,这是《阿凡达》基本的情怀和意境。
人人皆感叹和好奇于《阿凡达》画面的精致和细腻,此文将讲解这些完美画面的锻造过程。
《阿凡达》在公映之前推出了一本名为《天神下凡美术设计图集》(The Art of Avatar)的书,荟萃了众多才华横溢的美术设计师为这部影片绘制的心血之作。
电影作为一种以视觉为主导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对画面表现的要求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在好莱坞,一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如今已经成了非常关键的一环,甚至在影片还没有开拍之前,美术设计师们已经用手上的画笔描绘出了要呈现的人物与场景的具体样貌,而这些艺术家独具匠心的设计草图也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供人欣赏。
《阿凡达》这部作品对导演来说意义非凡,一方面此作可谓是其心血之作,经过了14年的酝酿,耗资5亿美元,历时四年拍制;另一方面是他所要讲述的是一段华丽壮观的传奇,制作这样一部影片本身也是一次宏大的冒险行动,其结果很可能对未来的整个电影工业走向带来更为长远的影响。
纯净的蓝色毫无疑问是《阿凡达》的主色调,许多场景甚至主人公的肤色都是这种让冷静的同时又略显伤感的色彩,这也许正是詹姆斯想要通过影片传递的一种悲悯情怀,那种人与自然相生相依的境界也正是现代人所缺失而又从心底里向往的。
看完开头的两幅超宽跨页插图之后,心中残存的一点疑窦都被荡涤干净了,因为它们已经足以显示出这部影片要呈现的景致会有多么恢弘壮观,更何况这些雄伟开阔的视野所呈现的世界,色彩还是如此丰富艳丽,使人还没有看到故事之前,已经被这些养眼的场景设计图给征服了。
《阿凡达》的精致和美丽不仅让观众深深折服,曾经将托尔金的魔幻史诗《魔戒三部曲》搬上大银幕而在全球范围内名声显赫的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也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专门为这本《天神下凡美术设计图集》撰写了一篇名为《停止怀疑》的文章,对詹姆斯卡梅隆及其艺术创作团队这次付出的心血表达了十足的赞赏,称最终的效果将如构建片中这个神奇世界的创造者们所共识的一样:眼见为实。
成功背后是无数人艰辛的努力和付出,从上面几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动画师的工作任务有多么艰巨,哪怕是几秒钟一闪而过的镜头,都需要经过相当繁复的渲染与合成步骤,许多动画师们要相互合作,花费几天、几周,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打磨完成。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留下的大量素材不管是否最终被采用,几乎都是不错的艺术品。
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生命物种就是这样一步步塑造出来,为了方便计算机绘图,所有的虚拟生物都会被制成塑胶雕像,用来帮助动画师绘制出最终的形象。
有些画作能在凝固的状态下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这张飞行器的概念图无疑就是一个最佳的证明。
细节处见功力,一丝不苟、精致细腻的创作态度是阿凡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没有任何色彩渲染,这些铅笔描绘的草图中简单的线条交织亦具有一种单纯而宁静的独特美感。
纳威族(Na'vi)人的着装设计可谓恰到好处,既凸现出曲线性感的身材,又不用担心有碍观瞻。
为了增强可信感,本片的场景设计上选择了强化低端技术质感的方向,回溯到《异形2》(Aliens)年代的整体架构和效果质感,所以很多场景看起来让人有很熟悉的感觉,如此图的瓦尔基里航天飞机是不是看起来有点眼熟?瓦尔基里航天飞机,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矛头状的技艺,由插图设计师雷恩查克(Ryan Church)勾勒。
说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这些设计稿早在2006年就已经完成,而将它们呈现为真正的影像足足耗费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从这些作品不难发现,片中许多令人惊叹的最终场景因为这些杰出的设计稿,已经成功了一半。
每次做设计图集的分享,都会感叹“大小至关重要”的想法,看着被压缩之后的这块豆腐,实在很难和实体书上观看到的效果同日而语。
不过潘多拉星的奇异景象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相信绝对不会小于眼前这一幅设计图的视野。
萨森运输机(Samson)——影片《阿凡达》中又一个循着低端技术概念思路打造的飞机,这种飞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越战年代的军用运输机,尤其是机头部分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大幅度的修改,而是直接套用了当时美国军用运输机的外观。
整体风格弥漫着老式武器厚实沉重的风格。
从机身到内部,萨森运输机的设计风格与瓦尔基里航天飞机保持着比较高的统一性,尤其是内舱部分的设计,更充满了机械时代科幻片常见的暗金属风格。
潘多拉星球上的美军基地场景设计图充满了强烈的金属感和浓郁的工业色彩,与自然的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格局,反射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完全不搭调的现实状态,看到这样的画卷立刻让人能感受到导演的某些意图。
这些精美的图片处处引人深思,寓意深远,整个基地看起来就象一个不能移动的大型太空船,虽然一样宏伟壮观,但是处处充满了幽闭感,现代科技到底是解放了人们还是禁锢了人们?全景式的插图总能让人有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但是超宽的视角整体上也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这正是我们无需去想象儿每天都在感受的现代生活压力,主人公的化身实验就是从这个生命实验室开始的。
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阿凡达成功的关键,为了做好这个生命研究室(The Biolab)场景,威塔工作室还专门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公司,尤其是途中这复杂的机件需要集中大量金属与塑料两种不同原料相融的复合型素材才能制作完成,新西兰本部只能完成的塑料铸件部分,最终还要把完成后塑料铸件素材运到美国,与新建的公司打造出来的金属铸件进行整合,才能呈现出与三维电脑绘制出来设计图样完全一致的实体效果,认真程度与重视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是认真细致的精神,为好莱坞电影工业树立全球的霸主地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阿凡达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全得体,惟妙惟肖,即使绘制的工作图片都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如果说一部优秀的影片就是一个比较圆满的谎言,那么这些美术设计师的心血无疑帮补了不少漏洞。
艺术家们细致入微的表现力在阿凡达中处处可见,连通器(The Link)是阿凡达中创造的一种可以变身的机器,主人公的体貌从人类变成潘多拉星土生土长的纳威族人(Na'vi)就是通过这种类似人体倒模机的玩意完成的。
漂浮山无疑是片中最有代表性的场景之一,它的出现,无疑为人们早已幻想过N年的空中楼阁做了一次实体展示,虽然明知这样的作品是电脑虚拟的出来的,依然叫人忍不住心驰神往。
据说导演最初不满意山体上的植物太多缺少岩壁感,就要设计师加多一些石头的感觉,才有了眼前这些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的植物沿着峭壁伸展的山景。
比起冰冷压抑的美军基地场景,潘多拉星的自然景观就显得太舒服开阔了。
虽然充满了各种神奇的景致,但是可以看得出,所有元素都来源于地球的自然景观,导演就是不说,也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环保概念。
大家可能会觉得下面这张场景更为精致,还多了一重令人浮想联翩的意境美。
不错,比起后来完成的更为精致细腻的设计手稿来,正是运用了国画泼墨效果所勾勒出来的。
从整体质感上看,《阿凡达》将数字特效的实体采样技术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主要是先将地球上的景观实体采样,然后再经过电脑的混合处理,那样,潘多拉星的面貌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了。
除了自然景观,潘多拉星上的植物也是千奇百怪,形形色色。
那样一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美态实在是令人神往不已,也不禁感叹设计者们强大的想象力。
手绘的锤头兽(Hammerhead)看起来象极了已经灭绝的三角龙的近亲,最有意思的是潘多拉星上的各种兽类都是六足的。
难以置信,如此一只活灵活现的彩色锤头兽其实也是手绘出来的,而不是依靠电脑完成的。
看起来,这只彩色垂头兽的质感几乎与实体采样的电脑绘图相比,其生动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这些原本为动画师采样建模制作的塑胶雕像,现在也不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随着影片的公映,它也将以玩偶摆件的形式为好莱坞招来巨额的商业利益。
这是一个宛如梦魇一样的猛兽,它的名字叫蝰蛇狼(Viperwolf),将野狼和毒蛇这两种动物界“杀手”的特点融合在一起,设计师组成了现在这个猛兽。
无论是铅笔手稿,建模雕塑还是彩色手稿,都有些叫人起起皮疙瘩。
相形之下,越到设计的后期,所带来的恐惧感就越发强烈。
从纳威族人(Na'vi)设计总谱不难发现其造型上的变化,就是在这样不断完善的机制下,很多电影作品能最终给人带来更为印象深刻的视觉感受。
个人很喜欢这张轮廓稍显模糊的头像设计图,比起上面电脑绘制出来的图片,多了一些艺术的抽象美。
这张名为《内提力》(Neytiri)的手稿,就是该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手绘制的,当时画出这样一幅图画是为了给影片设计人员一个创作方向。
《内提力》是一张规格为17×22英寸的限量微喷印画,是50张手写编号限量版中的一张。
这50张图每一张都分别有单独的卡梅隆的手写编号,而且还各自都有真品凭证,售价250美元,装裱后售价405美元。
美丽的纳威族(Na'vi)女战士的造型设计稿和建模采样用的雕塑样本,都有一种自然散发出来的性感魅力。
就是那张猫脸看起来有些慎人,外加一副蓝精灵的肤色,接受起来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虽然这些手绘的造型设计稿看起来有些简单,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粗糙,尤其是铅笔线的质感,更容易让人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阿凡达》原画设定集(THE ART OF A V A TAR)精美概念设计欣赏(下)这些充满诱惑性的手办原本是为电影创作而定制的塑胶模型,现在倒成了电影公司的另一项发财门道。
那些貌似南美地区民族特有的麻绳式小发辫是不是感觉很有熟悉感?纳威族人虽然是影片《阿凡达》中想象出来的外星生物,但是其轮廓多少还是明显参考人类的元素。
当然,还有更多相似元素还有待大家发掘。
蓝精灵的肤色,山猫一样的脸,玛雅式的发辫……其实在这些纳威族人的头部造型设计之中还有一个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原来他们的体内含有通体发光的能量源,而每个能量源呈现出的形态都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仔细看看,除了身体发肤之外,设计师们给纳威人罩上的那一身行头的灵感同样来自自然界的动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