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

内容释义

2010.8

主要内容

1、建筑能耗分类及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2、标准修订概况

3、新疆境内的气候子区与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4、建筑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26-

2010,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

第4.1.3、4.1.4、4.2.2、4.2.6、5.1.1、

5.1.6、5.2.4、5.2.9、5.2.13、5.2.19、

5.2.20、5.3.3、5.4.3、5.4.8条为强制性条

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民用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3月18日

1. 建筑能耗分类及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1.1 建筑能耗分类

1)建筑的建造能耗(建材生产能耗等)。

2)建筑的使用能耗

——采暖、空调、照明等能耗

——热水、炊事、电梯等能耗

建筑节能主要是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采暖、空调、照明能耗。

1.2 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1)提高建筑物本身的保温隔热能力——降低建筑的能耗负荷。

2)提高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用能效率——少耗能、多产出热(冷)量。

3)使用可再生能源——一种高层次上的节能。

4)能源的梯阶利用、低品质能源的利用——一种更科学的用能。

5)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管理及行为节能。

2. 标准修订概况

2.1 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1)在标准中明确界定居住建筑的范围,并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2)适应建筑节能形势的需要,将原标准50%的节能目标提到65%左右,接近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水平。

3)结合在编的气象数据标准工作,细分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气候分区,采用度日数作为气候子区的分区指标,进而确定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的限值要求,并注重与原有标准的衔接。

4)针对目前国内外外墙保温的工程现状和技术要求,应采用新的评价指标评价不同保温构造的热桥影响。

5)补充完善原标准中的耗热量指标计算方法。

6)根据不同建筑、不同地区供热体制改革的需要,确定节能效果明显的措施。条件允许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

7)《标准》能适应节能减排的形势,符合我国国情,并吸收了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及先进成果,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2 标准的特点

1)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要求,对采暖系统地提出了更严格的技术措施,将采暖居住建筑的节能目标提高到65%。

2)根据采暖度日数和空调度日数指标,将我国的严寒和寒冷气候区进一步细分为5个气候小区,按照这5个气候小区分别确定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针对性更强。

3)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涵盖建筑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暖系统的热源、输配系统、末端及监测控制系统,比较全面。

在提出规定性指标的同时又提出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可操作性强。

4)规定采暖系统的控制和计量措施,符合国情要求。

5)本标准提供了配套的计算软件,同时也提供了可以直接查找的表格,附录内容比较完整、实用。

2.3 修订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在总结采暖地区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建筑节能先进国家的经验,《标准》在以下几方面作了重大的修订:

1)将采暖居住建筑的节能目标提高到65%左右;

2)细分了严寒和寒冷地区的节能设计子气候区;

3)根据建筑的不同层数,提出了体形系数、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耗热量指标的限值;

4)调整了窗墙面积比限值,提高了窗的热工性能要求;5)采用了基于二维传热计算的附加传热系数方法计算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6)补充和修改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方法;

7)增加了与供热计量有关的技术内容;

8)增加了通风、空调内容和系统冷源能效限值的规定。

2.4 节能目标及其提法

1)严寒和寒冷地区节能标准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强求统一。按JGJ26-95的要求,JGJ26-2010标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提高到65%。

为了合理设定节能目标的基准值,并便于衔接与对比,本标准提出的节能目标的基准仍基本上沿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的规定。

即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以各地1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4个单元6层楼,体形系数为0.30左右的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计算值,经线性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基准能耗。在此能耗值的基础上,本标准将居住建筑的采暖能耗降低65%左右作为节能目标,再按此目标对建筑、热工、采暖设计提出节能措施要求。

当然,这种全年采暖能耗计算,只可能采用典型建筑按典型模式计算,而实际建筑是多种多样,十分复杂的,运行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做节能设计时按本标准的规定性指标去做就可以满足要求,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计算分析所设计建筑的节能率。

2)遇到的问题

·已经习惯了节能30%、节能50%、节能65%的提法,本标准只能说是“相当于”。

·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贯彻JGJ26-95的标准的情况有差异。

2.5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2.5.1 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

住建筑的节能设计。

当其他类型的既有建筑改建为居住建筑时,以及原有的居住建筑进行扩建时,都应该按照本标准的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必须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居住建筑,其中包括住宅、集体宿舍、住宅式公寓、商住楼的住宅部分、托儿所、幼儿园等;采暖能源种类包括煤、电、油、气或可再生能源,系统可根据当地情况包括集中或分散方式供热。

本标准不涵盖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量大,各地做法不一。同时建筑行业已发布了《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132-2000,根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际,近期该规程将进行修订。

2.5.2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必须采取节能设计,在保证

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设计应将采暖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各类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必须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条件,首先要降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提高采暖、通风和照明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技术和建筑结构与构造的实际情况。

本次标准修订在原标准节能要求基础上,主要从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采暖空调设备效率角度考虑,将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至于空调节能内容,在第5章有所反映。此外,本标准未包括照明、生活热水、炊事等方面的节能内容。对于照明节能,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已另有规定。

3. 新疆境内的气候子区与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3.1 依据不同的采暖度日数(HDD18)和空调度

日数(CDD26)范围,可将严寒和寒冷地区进一

步划分成为表3.1所示的5个气候子区。

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5.3.26中的规定。 5.3.27 空气调节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大于表5.3.27中的规定值。

5.3.28 空气调节冷热水管的绝热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 15586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建筑物内空气调节冷热水管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规定选用。 5.3.29 空气调节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应符合表5.3.29的规定。 5.3.30 空气调节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应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5.4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 5.4.1 空气调节与采暖系统的冷、热源宜采用集中设置的冷(热)水机组或供热、换热设备。机组或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模、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结构及其价格政策、环保规定等按下列原则经综合论证后确定: 1 具有城市、区域供热或工厂余热时,宜作为采暖或空调的热源; 2 具有热电厂的地区,宜推广利用电厂余热的供热、供冷技术; 3 具有充足的天然气供应的地区,宜推广应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和燃气空气调节技术,实现电力和天然气的削峰填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4 具有多种能源(热、电、燃气等)的地区,宜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技术; 5 具有天然水资源或地热源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水(地)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 5.4.2 除了符合下列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作为直接采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 1 电力充足、供电政策支持和电价优惠地区的建筑; 2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较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3 无集中供热与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4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蓄热式电锅炉不在日间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5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6 内、外区合一的变风量系统中需要对局部外区进行加热的建筑。 5.4.3 锅炉的额定热效率,应符合表5.4.3的规定。 5.4.4 燃油、燃气或燃煤锅炉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在最大热负荷和低谷热负荷时都能高效运

严寒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严寒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摘要:在当前城市能源短缺,用地资源日趋紧张和整个社会提倡绿色节能,低碳减排的大环境下,建筑业以其庞大的能源消耗首当其冲,成为绿色节能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各地也都提出了相关的节能法规并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与政策而求得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国情的建筑节能之路。那么东北严寒地区由于其较为极端的地理气候条件,本身的冬季室内采暖就要消耗掉大量的能源,还有城市建筑的大量建设所消耗掉的巨大的原材料都使得建筑节能,降低能源消耗迫在眉睫。那么本文从严寒地区的区位条件出发,由气候,地质,节能政策等实际影响因素出发,通过节能理论分析总结事宜地区节能设计的策略,进而期望对于严寒地区的节能设计有所启示与帮助。 关键词:严寒地区、节能、设计策略 前言 建筑节能在城市能源短缺,用地资源日趋紧张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的大背景下已经显得愈发重要。目前发达国家的能耗一般在总能耗的1/3左右。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例的而加大以及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建筑能耗的比例将继续提高,最终接近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根据近三十年的调查研究和实践,目前普遍认为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一严寒地区建筑节能现状与相关节能政策 1.1 严寒地区气候条件、地质及建筑能耗现状 1.1.1气候条件 那么根据建筑热工气候分区,其所说的严寒地区即为最冷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10℃,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多余或等于145天。同时还更加细分了严寒地区A区与严寒地区B区。其中属于严寒地区A区的代表城市有海伦、博克图、伊春、呼玛、海拉尔、满洲里、安达、齐齐哈尔、富锦、哈尔滨、牡丹江、克拉玛依、佳木斯。属于严寒地区B区的代表城市有长春、乌鲁木齐、延吉、通辽、通化、四平、呼和浩特、抚顺、大柴旦、沈阳、大同、本溪、阜新、哈密、鞍山、张家口、酒泉、伊宁、吐鲁番、西宁、银川、丹东[1]。那么本文所研究的范围即为东北三省所处的严寒地区,具有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气温年差别较大,日照较丰富;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较稀少,多风沙天气,夏秋多雷雨和冰雹的气候特点。 1.1.2建筑能耗现状 在我国严寒地区,最大的能耗依旧是冬季城镇采暖,另外还有在春秋季过渡

绿色建筑与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

绿色建筑与居住建筑节能75%标准 一、建筑节能背景 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 JGJT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是对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非透光/透光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密性能、采暖空调水系统性能、空调风系统性能、采暖空调能耗及年冷源系统能效系数、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等性能检测。此标准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 JG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是对室内平均温度、外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外围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数、外窗窗口气密性能、耗电输热比、外窗外遮阳设施、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补水率、室外管网热损失率、锅炉运行效率、外围护结构隔热性能等进行节能检测。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2005版发布的节能水平为基准,结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分布情况,明确了本次修订后我国公共建筑整体节能量的提升水平。这种基于动态基准的节能率评价方法也符合目前国际习惯做法。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针对居住建筑节能目标和室内设计参数、建筑物耗热量指标的计算、建筑热工设计、采暖/空调与通风的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的判定等实现节能。 二、建筑节能现状 1、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将上升至35%。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上升到27.45%。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3%左右。以此推断,国家建设部科技司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最终还将上升至35%左右。如此重的占比,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97%以上高耗能建筑,加剧能源危机。截至2013年底,中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500亿平方米以上,其中城镇既有建筑面积从2001年的110亿平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270亿平方米。以如此建设增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每年建成的建筑面积已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而且97%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因此,如果不开始注重建筑节能设计,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3、我国建筑节能状况落后,亟待改善。在70年代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与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方面的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举例说明,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3.5至4.5倍,外窗为2至3倍,屋面为3至6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至6倍。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我国,达到节能50%的建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达到12.5公斤,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

关于居住建筑执行节能65%标准的通知

关于自治州居住建筑全面执行节能65% 设计标准的通知 各县市建设局(建委)、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环保局、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各建筑设计、州直有关工程建设(开发商)、监理、施工单位: 根据住建部2010年颁布施行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和自治区实施《<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细则》(以下简称“2010版节能设计标准”)文件精神和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11年5月15日起自治州居住建筑全面执行2010版节能设计标准。为保证新版节能设计标准顺利实施,保证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符合节能技术标准要求,现就落实新版节能标准有关事宜提出以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2010版节能设计标准执行时间和范围,自2011年5月15日起,自治州辖区内凡委托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一律按2010版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二、工程建设单位(开发商)要把落实居住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作为贯彻国家、区、州节能减排法规政策的基本要求。在项目设计委托、节能材料采购、节能专项验收等环节要严格执行新版节能标准“强条”的规定,不得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单位降低节能标准,不得擅自变更经审查合格或不按变 -1-

更程序审批(审查)修改的节能设计文件。对销售的商品住宅项目,建设单位要按照自治区住建厅《民用居住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新建科[2008]9号)规定的公示内容,时限和有关要求,在销售场所显著位置公示节能信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设计单位要严格贯彻落实建设部《技术的公告》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有关规定,鼓励应用自治区、州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名录中的地产名优节能材料(产品),确保施工图设计文件符合2010版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不得违反建筑节能标准为建设单位搞另一套设计文件和设计图纸或以建设单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为由降低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单位要加强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核把关,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施工图设计审查程序和明确质量责任,防止和减少因施工图设计表述不清、导致施工中出现漏项等错误的发生。 四、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严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关。要把落实新版节能设计标准作为审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保证施工图设计文件节能设计质量符合规定要求。对节能标准执行不严、修改设计不落实的,不得发放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书。新版标准执行后,施工图审查机构要对委托审查的居住项目建立登记台帐。制订新版节能标准审图程序,统一和规范自治州节能标准专家审图行为,明确审图质量责任。要加强对审图专家的管理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专家节能审查综合业务水平。 五、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使用未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不得以施工图设计说明或标 -2-

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

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南区6#教 师公寓为例 学院: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姓名:王洋 学号:2012141014 课程:生态建筑理论 二〇一三年七月

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南区6#教师公寓为 例 姓名:王洋指导教师:张阳【摘要】:随着世界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匮乏,节能建筑设计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节能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性的建筑设计,其形制受气候因素影响颇大,而本文仅以寒冷地区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南区6#教师公寓为例,通过图表分析模式,得出在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原则与方法。【关键词】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图表分析模式原则与方法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大量应用,人们的生存环境日益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建筑设计领域,节能建筑的出现无疑就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节能建筑作为近几年来才兴起的建筑设计模式,已得到了诸多设计师的应用与推广,而如何检验一栋建筑是否符合节能建筑设计,则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计算建筑物各项基本参数,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第二步,根据围护结构的构造层次,计算室内设计温度,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第三步,计算各围护结构面积,并满足节能规范标准。下面仅以寒冷地区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南区6#教师公寓为例,逐步分析每一步的计算方法与规范要求,进而总结出在节能建筑设计中应当注意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为今后的节能建筑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 项目概况:西安外国语大学6#教师公寓楼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为十二层高层住宅,建筑结构类型为剪力墙结构,共有公寓96套,总建筑面积为15995。22平方米,建筑高度39。55米。 一、建筑物各项基本参数 1、各项基本参数 (1)标准层建筑面积A F 标准层建筑面积的确定直接影响建筑物基底面积的确定以及建筑物总面积的确定。其计算方法为:标准层建筑外墙的围合面积(阳台面积算一半建筑面积,露台不计入建筑面积)。 (2)总建筑面积A0 总建筑面积是计算高层建筑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参数。其计算方法为:各层建筑面积之和(若为上人屋面,则要外加楼顶楼梯间的建筑面积)。 (3)建筑体积V0和换气体积V 建筑体积是计算建筑体形系数的重要指标,而换气体积是建筑体积的0.6 =A1*H1+A2*H2 +-------+A n—1*H n-1+A n 倍。计算方法:V 0 *Hn(其中A代表各平面层面积,H代表各平面层层高) (4)建筑表体积F V 按建筑的外墙外围长度*建筑高度+屋面表面积,建筑高度为设计室外地面自檐口滴水线高度,斜屋面按实际斜面积计算;底层无围护结构的架空层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65%节能标准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 内容释义 2010.8

主要内容 1、建筑能耗分类及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2、标准修订概况 3、新疆境内的气候子区与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4、建筑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26- 2010,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其中, 第4.1.3、4.1.4、4.2.2、4.2.6、5.1.1、 5.1.6、5.2.4、5.2.9、5.2.13、5.2.19、 5.2.20、5.3.3、5.4.3、5.4.8条为强制性条 文,必须严格执行。原《民用建筑节能设 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年3月18日

1. 建筑能耗分类及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1.1 建筑能耗分类 1)建筑的建造能耗(建材生产能耗等)。 2)建筑的使用能耗 ——采暖、空调、照明等能耗 ——热水、炊事、电梯等能耗 建筑节能主要是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采暖、空调、照明能耗。

1.2 降低建筑使用能耗的途径 1)提高建筑物本身的保温隔热能力——降低建筑的能耗负荷。 2)提高采暖、空调、照明系统的用能效率——少耗能、多产出热(冷)量。 3)使用可再生能源——一种高层次上的节能。 4)能源的梯阶利用、低品质能源的利用——一种更科学的用能。 5)科学合理的运行管理——管理及行为节能。

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设计要点(修改)

公共建筑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一公共建筑的界定 公共建筑主要包含:办公建筑(包括写字楼、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办公楼等);商业建筑(如商场、金融建筑等);旅游建筑(如旅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科教文卫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建筑等);通信建筑(如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建筑等);交通运输建筑(如汽车客运站、铁路客运站、航空客运站、港口客运站建筑等)。 凡不设采暖空调系统的单层或多层独立式商业仓库、市场(如菜市场、建材市场、水暖器材市场等)建筑,不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设有采暖或空调系统(包括房间空调器)的市场建筑,以及居住建筑底部的商场、商铺,应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二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有连接部位时的节能设计 1 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衔接部位的传热系数K,应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最小值设计。例如:公共建筑顶层与居住建筑底层相连楼面,按各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架空地板的规定K值设计(对 对湖北省取K≤0.65);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连接墙体,本地区按公建标准和居住建筑标准中外墙的最小K值设计。 2 当计算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的体型系数时,两者的外包面积和体积分别计算,相交部分的面积不参与体形系数的计算。 3 计算建筑物采暖空调能耗时,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连接部位按不传热的绝热体设置。 三公共建筑节能50%的内涵 公共建筑节能50%的内涵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基准建筑”[其围护结

构按不同地区的传统做法(详见GB50189第1.0.3条的条文说明),外窗遮阳系数SC 不分地区均取0.80;采暖燃煤锅炉效率均取0.55,离心机水冷机组的能效比取4.2,螺杆机水冷机组的能效比取3.8;照明用电量均取25 W/m2],在保持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第3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其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计算能耗为100%。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使所设计的公共建筑的全年暖通空调和照明计算能耗相当于“基准建筑”能耗的50%: 1 在保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3章规定的室内环境参数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节能型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单体建筑设计(使所设计的建筑符合GB50189第4章第1节及4.2.7条、4.2.9条的规定); 2 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其符合GB50189第4章第2节的规定性指标); 3 提高暖通空调设备及其系统的效率(使其符合GB50189第5章的规定); 4 使照明设备及其系统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有关规定; 5 按照GB50189第5章第5节的规定,加强暖通空调设备及其系统的运行监控。 由于公共建筑的功能多样,能耗情况复杂,不同的公建能耗相差甚远(例如,武汉9栋商场、办公楼、酒店的全年能耗调查测试结果表明,全年能耗量为0.386~2.579 GJ/m2,其中空调能耗量为0.137~0.858 GJ/m2,全年能耗最大与最小的相差6.7倍,空调能耗最大与最小的相差4.4倍,空调能耗与总能耗的比例为22.3%~79.4%),加上全国的气侯条件相差很大,因此,各地围护结构、暖通空调和照明所分担的节能率也相差很大。全国从北到南,围护结构部分分担的节能率约为25%~13%,暖通空调系统分担的节能率约为20%~16%,照明系统分担的节能率约为7%~18%,50%的节能率只是代表全国的总体节能水平,单个建筑物的节能率可能超过或不及50%。 四实现节能50%目标的设计途径

《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

《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标准》 —通风部分培训材料 重庆海润节能研究院 二○一一年二月

一、背景 建筑内部的通风条件是决定人们健康、舒畅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空气更新及气流的生理作用对人体起着直接的影响,并通过对室内气温、湿度及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而间接地对人体产生作用。 1.1 病态建筑综合征(SBS) (1)什么是SBS 病态建筑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是指建筑占用者所经历的急性不适感,例如头疼、眼鼻喉刺激、干咳、皮肤干痒、头昏恶心、难以集中注意力、疲劳和对气味过敏。然而,病态建筑综合征并没有特定的症状和诱因,而且往往在占用者离开该建筑后自行消失。医学界广泛认为,导致病态建筑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是室内空气质量差。 (2)SBS产生的原因 通风不足、室内外化学污染源、微生物污染都可能导致病态建筑综合征,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首先是减少或消除污染源,临近的工地、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涂料、容易积灰的地毯织物、腐败的食物,甚至占有者本身都可能成为空气污染源;其次是保证充足的通风,将空气污染物带出室内;最后,日常清洁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必不可少。 此外,病态建筑综合征还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不足有关,任何提高建筑占有者舒适感和生产效率的措施,都对避免病态建筑综合征有帮助。当然,消除病态建筑综合征绝不是建筑师的终极目标,而仅仅是基本要求。 1.2 SARS

(1)什么是SARS SARS就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情进展快速。 (2)通风在预防SARS中的作用 医学研究证明,预防SARS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良好的通风效果,就是使得病毒在空气中浓度稀释。 作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手段,可以在通风系统中加强过滤,加入空气自净装置和除菌装置。在应对SARS时,采用这些手段很有必要。只要能够严格遵照规范要求,设计和使用空调通风装置,足以保证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满足健康舒适甚至效率等不同层次的需求。 1.3 建筑通风不力的结症 以往针对建筑的卫生标准要求不高,措施不严。主要表现有: 1.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新风量偏低,新风换气次数少,有些建筑新风量达不到人体生理的要求。 2.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新排风系统匹配不合理,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通风换气的次数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新风量,其中有设计的原因,也有使用的问题。 3.没有进行风平衡,新风往往不能均匀地送到室内不同空间。 4.新风采集口的清洁卫生状况,比如有的从吊顶、走道上获得新风,风源污染情况难以保证。 5.个别建筑存在新排风短路,排出的污浊空气被新风吸入。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05-5-27 浏览次数:383 1 总则 1.0.1 为贯彻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有关政策和法规,改善深圳市居住建筑热环境,提高居住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 1.0.3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应从规划、建筑、热工、空调、照明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在保证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使用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 居住小区宜通过采用生态设计,改善小区热环境与空气品质;居住建筑应通过采用增强建筑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在保证相同的室内热环境质量和卫生换气指标的前提下,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空调能耗应节约50% 。 1.0.5 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建筑物耗冷量指标(qc) index of cool loss of building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由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 2.0.2 空调年耗电量(Ec) annual cooling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按照夏季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和设定的计算条件,计算出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设备每年消耗的电能。 2.0.3 空调设备能效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 在额定工况下,空调设备提供的冷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同一设备在不同工况下的能效比不同,涉及能效比数值时,必须指定工况。 2.0.4 热惰性指标(D)index of thermal inertia 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层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 2.0.5 典型气象年(TMY)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以近30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10年的资料中选取接近30年平均值的各月组成一年,作为典型气象年。由于选取的各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