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图形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实验小学靳爱萍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十六页

【课程标准】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内容。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

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

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内容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几何图形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联想自己周围的事物,然后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探索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知识目标: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画、折、拼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出现的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

2、

3、

4、

5、6检测目标1的完成。

2、通过问题6、7、8检测目标2的完成。

3、通过问题8、9检测目标3的完成。

【学习过程】

环节学习过程提示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主题(5分钟)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

师带来了几个好朋友,它们想给大家讲个小故

事。下面就让我们安静地请出我们今天的小嘉

宾吧。

(“嘘——”提醒孩子们安静,开始上课。)

出示课件,播放图形的漫画形象和轻音乐,在

音乐中,教师讲述“图形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小嘉宾是谁吗?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

以谈话激

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

独立观察、

思考的能

力,激发研

究欲望培

养数学兴

趣,提高学

认识一下我们的新朋友吧。

板书:认识图形

生注意力。

课堂新授(25分钟)(1)感受“面”从“体”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老朋友也要和我们

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它们吗?(欢迎)那就请

同学们和我们的老朋友打个招呼吧!

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长方体、球

和圆柱体,观察、耍玩。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能从老朋友那里发现

我们的新朋友吗?

指名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那这些新朋友有什么

特点呢?

生:我觉得这些面摸起来滑滑的,要小心拿。

生:我感觉它们都是平平的,但是有些是弯弯

的。

学生独立

思考、尝试

生参与与

小组学习

活动,共同

探究,展示

合作成果。

发现

并提出问

题。共同探

究解决疑

难问题。

师:小朋友通过和我们的老朋友玩,还可以发现新朋友的特点,真棒!老师希望我们同学以

后也能够像今天一样,从旧有的知识得出新的知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刚才的发现:我们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体上发现正方形、长方形和圆,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我们叫它们平面图形。

生:老师,还有一个三角形在哪里?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个是三棱柱。它的上下两个面就是三角形,那它其他三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2)学会用“体”描“形”

师:如果老师想要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平面图形,你认为利用我们的几何体能办到吗?开动你的小脑筋,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并用你的方法在白纸上画出来。

教师提供几何体、盘子、沙子、墨水、印泥和白纸,巡视学生活动的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A. 印一印——把几何体的一面浸染墨水或印在印泥上,然后印在白纸上。

进一步认识图形,通过活动,是学生掌握画图形的方法。

B. 描一描——将几何体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描出平面图形的边。

C. 压一压——将沙子放在盘子里,摇匀弄平沙子,形成平面,然后将几何体要在沙子上,就会出现对应的图形。

师:你们真能干!现在你们认识了今天的新朋友了没有?

生:认识了。

师:它们是谁啊?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一下子就记住了它们!(3)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

师:为了让大家不会忘记,我们的新朋友要向同学们正式介绍一下自己,请听!

教师在讲解平面图形的特点的时候,出示课件,演示图形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讲了这么多,你们肯定很累了,老师陪你们玩玩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游戏叫做“请你猜猜我是谁?”老师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一下,你们猜猜看老师画的是什么。

联系生活,练习提高(10分钟)师:小朋友们,看来老师考不到你们了,这归

功于我们的同学认真学习啊!只要你们认真了,

什么难题都不能成为你们的“拦路虎”了。为

了奖励你们,我们来看段小动画“什么是圆的”。

师:我们的小白兔米菲真聪明,直到生活中很

多常见的关于圆形的物品。你能不能也和你的

同桌说说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些平面

图形呢?

让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看看我们的火车能开

多远。

指明学生做火车头,请其他同学接下去说。

师:确实,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些

平面图形,小朋友们要学会仔细观察,就会发

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练习

帮助学生

进一步体

会平面图

形的特点,

同时,大多

数学生已

经掌握住

了所学知

识,也能尝

试到成功

的喜悦。

小结师:这节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师:下面请下朋友闭上你们的小眼睛,在脑海

里回想一下它们的样子,跟着老师的提示,我

们一起来画一画它们。

5.探索与实践

师:在接近钟声响起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欣

赏几幅美丽的图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新大陆”没有?

生:它们都是用图形拼接而成的图画。

师:是的,他们都是用图形做出来的,你们能

不能也创作一幅图形画呢?

生:能。

师:真有自信的声音啊!老师也相信你们,老

师期待你们的作品。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回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那些物

体上找到所学的平面图形,把你的发现用画画、

拍摄的方法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评价: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这是人教版一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

功夫。如在课的导入时,教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巩固拓展时,创设了让学生“举、辨、摸、找、说”的游戏活动,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得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了学生进行再创造的

活动。具体采取了以下的策略。第一,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第二,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课前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体,以及印泥、纸张、剪刀等学习材料。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做中“创新”,在做中“再创造”。第三,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这样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实现了真正的数学学习。

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格式

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基本格式 附件1为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附件2为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为目标续写范例; 附件4为学习过程叙写案例。 附件1:惠济区小学数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 【设计者】郑州市惠济区***小学*** 【教材】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年级*册第*单元,第*页 【课程标准】 (学段目标中与本课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 【内容分析】 主要包括:本课主要内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及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学习重点的确定等。 【学情分析】 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及教学难点的预设等。 【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 目标表述中要包含:行为主体、学习内容、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等。 【评价设计】 应包括:评价题目及设计意图。评价手段和工具要能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

【学习过程】 1.主要包括: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2.提倡以问题链(大步问题与小步问题相结合)的形式构建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 附件2:行为动词举例

附件3: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解决与例题难度类似的问题; 2.通过阅读课本具体例题和小组交流,在教师提供的实际问题中求加权平均数,并说出“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在小组交流时,至少能举出三个生活实例,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范文大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 操作水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共养成勤俭 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教学具准备: 每组2袋人民币,一个钱包,一张白纸;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宗。 (考虑到人民币学具卡表演不清晰,与真币有一定的差别,而且 只有正面,没有反面,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误差。真币票面清晰、真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所以我们为 学生准备的是真实的人民币。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准备的 是新币,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养成用后即时洗手的卫生习惯。)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课讲演示“蓝猫当家”的动画,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 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理解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 认一认,说一说;不理解的请小组的小朋友帮忙,看谁认的多,认的准。 (小组活动,初步理解人民币。) 2、分一分,理一理。 师:刚才小朋友们认的很好。但老师觉得这些学具人民币这样放 在桌子上有点乱。下面请同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有顺序、整齐地整理到钱包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好。 (小组活动;通过整理钱包,进一步理解人民币。)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通过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使学生清晰地、有序地理解,人民币。) 3、猜一猜,摆一摆。 分别出示一枝铅笔,一个转笔刀,一个铅笔盒,让学生猜猜并摆 出它们的价格。 (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得出:2角能够换2个1角;5角能够换5个1角;1元=10角。) 三、应用拓展 出示实物,标明价格:2角、5角、7角……1元。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数学好玩 第3课时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集合的思想。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教学准备: 小黑板、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设计问题情境,探索日历中的数学。 师: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是几月几日?今天星期几? 师:要想知道哪一天是星期几,我们可以怎么做? 师:好。这是一张9月份的日历表。(师点击,屏幕上显示9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们看一下,9月1日是星期几? 师:我们正常情况下什么时候休息? 师:在9月份的日历表中,是星期六的有哪些日期?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他叫奇思。听听他说什么。(师点击,屏幕上出现一个小男孩,同时声音:我叫奇思,我周六、周日休息。我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我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她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听了奇思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奇思想和父母一起去森林公园玩,他们可以选择哪一天? 师:我们可以在日历上做些什么,就可以很快很明确地知道奇思他们全家什么时候共同休息呢?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试,用一些符号在日历表中分别标记出他们三人的休息日。(师点击,出现日历表以及日历表上方的一段话。)谁愿意读读这段话? 师:小组里讨论一下,怎么做可以又快又准确。 (学生讨论) 师:好,你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了,把相应的标记拖动到奇思以及父亲、母亲相应的休息日里。 生小组或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个小组屏幕上的内容)师:这是第三小组完成的。请他们讲讲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都很善于思考。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奇思他们全家哪一天共同休息了吗? 师:在日历表中,我们除了能看到他们全家共同的休息日之外,还可以看到什么? 师:现在你们把他们各自的休息日以及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输入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奇思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 生自己操作。 (师点击,转播某小组的内容)师:这是第五小组完成的,帮他们检查一下。 师:真不错。看来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解决了。原来日历表中还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还想继续探讨吗? (师点击,出现一个单独的9月份的日历表。7、8、14、15四个日期被红色矩形框框住。)师:请仔细观察这四个日期,你能发现什么? 师:哦,这个小朋友是横着来观察的。很不错。 师:你们太棒了!我们横着看,每行的两个数相差1;竖着看,每列的两个数相差7;斜着看,两个数相加的和与另两个数相加的和相等。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呢?再看一组数。

小学三年级北师大版上册数学《时间表》教学设计

《七年、月、日》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时间表》第 3 课时教学设计(这个表格可以复制)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设计 【主要内容】 1.对时差的了解 2.对时间表的理解 【评价反馈】 1.大部分学生了解时差,但还有少部分学生不理解 2.会看时间表,但不会制作时间表 【主要内容】 1.比较小兰和古丽的上课时间表 2.制作小兰和古丽上课时间表 3.结合自己的实际,制作周六时间表 【评价反馈】 1.能根据小兰和古丽的上课时间表发现规律 2.制作时间表不太熟练,有部分小朋友会算错时间,会写错事件顺序 【主要内容】 1.制作时间表,从已知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推算结束时间 2.制作一个星期六时间表,并按照时间表完成计划 【评价反馈】

1.已掌握从已知开始时间和经过时间,推算结束时间 2.制作星期六时间表会算错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 1.播放视频:了解时差以及其他与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 2.解释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大约2时的原因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 【设问导读】 1.出示两个学校的时间表,让学生成分观察、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关信息 2.先看看两所学校的时间安排,在引导学生算一算每节课的时间 3.比较两所学校学生的在校时间,推测新疆小学的午饭时间,再对比一下相同时间两地小朋友有什么不同活动 4.利用网络或其他方式向学生介绍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让学生对两地时间的差异有所了解。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北京时间” 【设计意图】 1.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将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需要 2.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形成互相交流的气氛,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说”及时了解学生的领悟情况,为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合作探究】 1.根据第二节课上课的时间段,小组合作交流推测小兰和古丽看到的时刻 2.师生小结得出小兰和古丽看到的时刻 3.根据古丽和小兰提供的信息独立制作下午的时间表 4.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补充 【设计意图】 1.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整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3.制作时间表时,让学生参照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图中的时间表进行制作,要让学生明白:上课时间表中上一次的结束时刻就是下一次的开始时刻 【自我检测】 1.完成教材第73页练一练第1题 2.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订正。认真计算经过的时间 3.教师纠错、评价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细心读题的习惯,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环节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时间表的计算方法 【拓展提升】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一) 本学年,“零起点教学”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所谓“零起点教学”,就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新一轮课改,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但现实并不乐观。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十二年,很多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等学习方式逐渐被师生们所接受,可多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并不深入,不少教师手边根本就没有自己学科的课程标准,“跟着感觉走”的教学依然非常普遍。 教学不基于课程标准,就像火车不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一样,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容易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此是有很大关系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一个核心的要求,是要依据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以及学科教育的规律来实施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一、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学习内容、知识点的具体规定。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全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为这种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二,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所做出的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教师在保证基本要求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机会。 第三,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顺序,它既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执行者,而应该和学生一样作为主体参与教育过程,课程的生成性成为可能。 之前的教学大纲,“刚性”的要求很鲜明,规定了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大纲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课时进行教学,不能越雷池一步。换句话说,它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教师教什么,而且还限制了教师怎么教。 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对教师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考虑较多的是“何时能完成教学内容”,而关于“如何完成教学内容”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却少有考虑;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关注的是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教学,至于为何选择这些内容、如此安排教学顺序的原因,教师却缺少深入的思考;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关注教科书的内容细节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被隆重推出。 课程标准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点,也没有要求教学顺序,更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有的只是教学建议。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一定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从教学的角度看,实施任何一项新的课程计划或者政策通常包括三个要素:使用新的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也是如此,推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以及与之配套的教材,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等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确定学习的内容,明白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水平,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_一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第一单元教材说明 一、数一数 (第2~5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材说明 教材说明 1.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2.教科书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这是一个富裕的乡中心小学,校园内有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还有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还有小小气象站等;校园外有高耸的大楼、飞翔的鸽子,路边有葱郁的树木,美丽的农舍等。图中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还有一座教学楼等),为的是给数数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通过让学生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 6 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 2 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向校园走来的学生 7 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 8 校园外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 4 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 9 所有女同学 5 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 10 所有男同学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了解一下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3.本单元只是让教师初步了解一下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还不是正式教学,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习题。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东西的数量。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师提供的“美丽的校园”图,每种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教材只抽取了一种作为每种数量的代表。数数时,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3.应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4.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5.应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一个小小气象站时,教师可以及时引导:我们应该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热爱科学。 (三)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开始教师可以用几分的时间,仿照书前“编者的话”,选择学生能够听懂的事例,言简意明地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利用“美丽的校园”数数,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l)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

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 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案 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小学除法也不例外,除法是小学数学的知识重点,学好数学,学好除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一起看看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 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时间与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年、月、日的知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具有常识性,而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包含着许多规律,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小节探索并解决与日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各种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发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境一:共同的休息日。结合9月份日历开展有关休息日的研究探索活动,发现每个人的休息日中蕴含的规律,掌握寻找一家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情境二:日历中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9月份的日历中圈出的数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 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 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集合思想,提高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意识。 相应课件。 一、情境导入 1.师:我们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时间,日历就可以帮助我们记录时间,日历中有没有数 学问题呢?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教学过程

2.师: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时间与数学,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出示情境图)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1)“奇思的父亲是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是什么意思? 预设: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2)“奇思的母亲是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母亲工作1天后休息1天。 2天里工作1天休息1天。 (3)奇思是怎样休息的呢?奇思是周六、周日休息。 2.(出示9月份的日历)师:9月1日大家都开始工作或学习,奇思一家想要出去游 玩,选择什么时候合适呢?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要选择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才行。 4.师:根据这张日历,你能找出9月份奇思全家共同的休息日吗? 5.学生尝试、组内交流,教师引导分析: (1)你是怎样找到奇思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 (2)怎样表示父亲的休息日?怎样表示母亲的休息日?怎样表示奇思的休息日? (3)根据标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6.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结果: (1)可以先分别标出奇思父亲、母亲、奇思的休息日,再找到他们共同的休息日。 (2)可以用不同的符号分别表示他们的休息日,比如可以用△表示父亲的休息日,用○表示母亲的休息日,用表示√奇思的休息日,再观察发现。 (3)4号、8号……同时标有△和○,表示父母同时在家休息;4号、24号同时标有△、○、√,表示只有这两天奇思和父母同时在家。 [设计意图:用不同符号标记,让学生感受、理解并掌握用不同符号表示解决问题,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直观过渡到抽象,为后面的学习做一定的铺垫,] 7.(出示集合圈图)师: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淘气是这样表示的,你能像他这样表示出 父子、母子以及全家的休息日吗?

数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4页 【课程标准】: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 1、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法。 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教材分析】:7的乘法口决是在2——6乘法口决的基础上学习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对与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一),学习表内乘法(二)中“7的乘法口诀”已经不算困难,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和合作意识。加之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动手操作,学生将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经历体验中产生需求,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交流中,会说出7的乘法口诀的含义。 2、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会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会运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探索7的乘法口诀和记忆7的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七巧板 【评价设计】 1、采用课堂观察、课中操作、参与小组活动,交流讨论结果等方式检测目标1。 2、通过课堂练习、评价样题等方式检测目标2、3。 本节课属于计算课教学,我结合教研室提供的计算课教学模式进行灵活运用。安排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尝试,编制口诀;发现规律,记忆口诀;运用口诀;总结回顾,回归生活;达标检测,验证收获。 【评价样题】:1、多种形式背诵口诀,记忆口诀 2、口算3×7 4×7 5×7 7×6 7×7 3、二年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7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大约3分钟) 1、集体背诵1-6的乘法口诀 2、课件出示,直接说得数,说说用哪一句口诀 6×2 3×2 3×3 4×6 5×4 5×2 4×2 6×6 4×4 3×6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的表内乘法(一),为学习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做铺垫,架起知识的桥梁。)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72页教材上的内容:

最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三篇

【篇一】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数数、读数、写数,初步体会数序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体会数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 教学难点: 正确书写数字。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引入。 1、开学这几天,你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2、有认识一位新朋友的吗?谁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吗?这2个新朋友是谁? 3、板书:12345 二、尝试探索。 (一)教师提问 1、你是怎样知道这些物体的数量的?(数出来的) 2、你是怎样数的?

(二)指名数一数,说一说。 1、小组讨论:你认为怎样数数比较好?为什么? 2、小组合作:数出铅笔盒里文具的个数。(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请你的新朋友到家里做客,你准备怎样做? (1)我准备拿2个洋娃娃请好朋友玩。 (2)我准备拿4辆小汽车请好朋友玩。 (3)我准备拿5把玩具枪请好朋友玩。 (三)揭示课题。 1、刚才同学们准备了那么多的玩具,你们真是一个好客的小主人。同时我也听出来了,你们说出了许多数量是1、 2、 3、 4、5的物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2、板书:玩具(1、2、 3、 4、5) (四)指导书写。 1、我们会数出数量是1、 2、 3、 4、5的物体,这些数该怎么写呢? 2、指名板书。 3、你们觉得他们写的怎么样? 4、出示田字格及示范字。 5、让我们一起来练习怎么写的。 6、你认为哪儿写的比较好?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三、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兴的事是什么? 板书设计: 玩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 备课教案三篇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和发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优秀备课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规律的。每天我们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做一定的事情。 在这样的作息时间里就存在这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有兴趣研究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飞飞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 天。飞飞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 天后休息1 天。从9 月1 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课本第75 页的例题) 2、围绕下列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哪几天飞飞的父母同时在家休息?哪一天飞飞能和父亲同时休息? 3、指导学生将日历中的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对应的图中。 4、学生根据表示“父亲休息日”母“亲休息日”飞“飞休息日”的三张图填出表 示“父子共同的休息日”父“母共同的休息日”母“子共同的休息日”全“家共同的休息日”的韦恩图,并交流填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观察日历找规律:

观察日历中的加框的4 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12比11多1,……1比11多7,…… 嘿!我发现了:11 + 19=30,…?换另一组再试一试。教学反思: 5、时间与数学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联系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 、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 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 三、实践练习,拓展延伸 1、独立完成第78页的 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 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 四、课堂总结:在这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 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三角形 的内角和》 教材来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课题名称:《三角形的内角和》 内容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第67页。 授课对象:四年级 设计者:郑州市92中小学部闫竹芳 标准相关陈述: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学生有以前认识角、用量角器量三角板三个角的度数以及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学生也有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多孩子都能回答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另外,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图形能描述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猜测和计算能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验证、总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同时发展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评价任务设计】: 1、利用孩子已有经验,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以及学生的直观观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的含义。达成目标1。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游戏的形式学生通过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然后通过计算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达成目标2。 3、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折一折、拼一拼和摆一摆的动手操作、实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达成目标3。 4、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通过“做一做”和习题第9、10、12题达成目标4和目标3。 学习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习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索和发现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

小学教师备课簿 数学(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课时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二、揭示新课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4.数一数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知道,学校。) 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预设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预设2:这里有一座大楼。)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四年级数学教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

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专题性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在对飞飞一家人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中,引导学生借助日历,学习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了解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时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对飞飞一家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索,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流程: 数学游戏: ①找倍数(出示一组数)12、5、8、36、24、18 仔细观察,在这组数中哪些数是双数? 4的倍数都有谁?6的倍数呢? ②考眼力: (出示两组数)集合圈一:4、5、8、9、13、36 集合圈二:12、4、23、36、15、7 你能快速地从这两组数种找出相同的数字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到周六、周日我们都愿意和父母一起渡过。你知道吗?有一个叫飞飞的小朋友,他也非常想利用休息日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园玩。可是他的父母工作实在是太特殊了,要想帮助飞飞实现这个愿望,还得用到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时间与数学。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活动一:阅读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 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 飞飞周六、周日休息。 九月份 以这张月历卡为例,从1号起开始工作爸爸休息日都有哪几天呢?观察这些日期,如果把这些工作和休息时间划分一下,从几号到几号我们可以划分为一段呢? 妈妈和飞飞的休息日,大家又怎样理解的呢? 活动二:实践探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出示)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用△标出爸爸的休息日,用○标出妈妈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

二年级数学基于标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主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张保健新中镇新中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关于整数乘法,人教版教材分了四次系统的教学,并与除法相对应,分别在二、三、四这三个年级进行。因此表内乘法的学习是学生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而学生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表内乘法的学习,所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基础的基础,是整数乘法中的重点之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景,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这样的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结果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 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太陌生,对于什么事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乘法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乘法和以前学习的加法是否有关系,

学生并不太清楚。但对根据游乐场的情境,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同数连加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不难。本节课,如何把同数连加算式表示成几个几,以及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理解相同数连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体会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2、在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学习重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评价任务 任务1: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