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舞蹈专业论文

舞蹈专业论文

第一章舞蹈作品《旋旋旋》的风格特征

舞蹈《旋旋旋》作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维族舞蹈作品之一,蕴含了丰富的维族舞蹈元素,其中多变的队形、舞蹈演员柔软但强劲的腰功以及快速旋转、动脖、翻腕子、弹手指等一系列维族舞蹈标志性的动作将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能明确感受到维族舞蹈的鲜明民族特点和维吾尔族姑娘的热情大方,从而达到舞蹈作品与观众交流的目的。维吾尔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善于歌舞的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人民在辛勤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取材,加以丰富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是丰富、活泼、幽默、粗犷,这是对维尔族族人民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维族人民热情好客,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表达。本文主要以维族舞蹈《旋旋旋》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作品所展示的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以及舞蹈的背景音乐和表达的情感,来探讨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及美学意义。

维族舞蹈《旋旋旋》主题动作显而易见,就是以快速有节奏的旋转,同时伴随舞蹈演员优美多姿的腰功所做出的一系列串连动作为主要动作。这一系列诸如:旋转、动脖、弹指、点地等动作,都是维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维族舞蹈动作的创作及所具有的特征是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的。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维族舞蹈动作的特点还表现在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如此便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舞蹈作品《旋旋旋》中的主题动作旋转快速、优美多姿,而且伴随音乐能够嘎然而止,体现下舞蹈演员舞蹈功底深厚,也反映了维族舞蹈的技术性非常的高。在其他维族舞蹈作品中,都有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作为舞蹈的亮点动作,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

1.1 体态特点

在本论文研究的维族舞蹈作品《旋旋旋》中,舞蹈演员共有十八人,是一个女子群舞。人数的优势,使整个舞蹈内容更加丰富。因为演员通过不同的造型和队形的变化,使每一个舞蹈画面都非常优美。从一开始的分散造型,到第二个集中地三角形构图,给人以稳重的感觉,但又不失维族舞蹈的活泼感。在整个舞蹈作品中,造型非常的多变,有站有跪,舞蹈演员的造型变换与走位精准有力,没有半点多余的动作,更是体现出维族姑娘们稳重细腻,热情大方的性情。在维吾尔族的舞蹈中,演员会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环节,上从头、肩、腰,下到腿膝、脚,再到手腕、甚至手指等各个部位运用都很灵活,眼神要求灵活,善于运用各种装饰性动作,例如打响指、移颈、翻腕这些典型的维族舞蹈动作。在我国,优秀的舞蹈家,也是维吾尔族的第一舞人康巴尔汗老师把维吾尔族舞蹈推向规范化,并确定了舞姿造型的基本特征:昂首、挺胸、立腰,这三点基本特征贯穿舞蹈始末,使动作繁复的维族舞蹈自成一体,细腻而不琐碎。这些造型特点综合起来,造就了维族舞既蹈热情活泼,又沉稳细腻的风格。

维吾尔族舞蹈这种体态的基本特征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在这之前,新疆的民间舞蹈,特别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对舞蹈的体态不很讲究,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老师把在苏联学习的芭蕾舞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开、蹦、直”的形态特点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学习中,用来整理自己民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的舞蹈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维吾尔族舞蹈的节奏非常明显,很容易听出来。它基本特征很明显: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劲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以上我们提到过,由于新疆地区南北差异,所以在部分舞蹈动作上所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在常见的下肢动作体态中有垫步、一步一抬身点颤、自由步等,上肢动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横手、扶胸式等南疆的节奏明快,活泼,深情而优美;北疆的则动作轻快利索,潇洒豪放,幽默风趣。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

柔和优美。

1.2 技巧特点

在本论文研究的作品《旋旋旋》中,主题动作就是快速有节奏的旋转。包括原地转和行进转两大类,有点地转,平转等。在维族舞蹈旋转的动作中,大部分形式的旋转都是要以推地为基础的。在维族舞蹈中,“旋转”这个技巧是在动力脚推地时以一定的力作用于支撑点,同时支撑点也反作用给动力脚一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是朝着预定旋转的方向并且作用于支撑腿。在推地的过程中要同时把身体的重心移到主力腿上,以便主力腿支撑旋转,同时把转动传给脊椎,从而才构成了围绕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这一个旋转技巧中同时也包含了体态当中直立向上的美感。同时“挥臂”“甩头”“定睛”等细节性的动作也是构成完美旋转技巧必不可少的动作。维族舞蹈多以快速旋转推向高潮,旋转要求快速并不断变化舞姿造型,并且在快速的旋转中戛然而止,是一项高难度的舞蹈技巧。旋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舞蹈,要求启动“快而强劲”,停止要“骤然而稳健”。众所周知,维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民族。其舞蹈的表现也富有激情,时常可即兴发挥,对于旋转的运用也自然灵活。因此,旋转在维族舞蹈中可独立使用,也可起衔接作用。如大蹉步下腰转接踮脚双手上托式亮相;快速点转接双腿跪地板腰亮相等。维族舞蹈中只要有“跪”的技巧出现,就多用“转”来衔接,两个动作交替使用,讲究“转”的快速完成和跪步造型的停顿,抓住了运动中的快速旋转与舞姿造型的动静对比特点,从中体现了维族舞蹈旋转中戛然而止的风格特点。维族舞蹈中旋转的作用宣泄人物情感。维族舞蹈中喜悦欢快主题的作品居多。

在舞蹈《旋旋旋》中,除了演员快速有力、节奏性强的旋转技巧以外,还有柔软的腰功所创造的优美舞蹈动作。维族舞蹈继承了西域舞蹈舞姿轻盈、腰部柔软的特点。腰功中运用最常见的是侧闪腰,另外,还有快速的软腰和慢速的控腰都别具特色。维吾尔族的柔软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维吾尔族舞蹈家阿依吐拉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弯下去很软,起来时却韧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在维族舞蹈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具有维族标志性特点的动作。其中维族舞蹈中的移颈配合眼神的动作技巧风趣,就是是维族舞蹈

的典型动作之一,同时维族舞蹈音乐富有强烈的律动感,在舞蹈中配合打响指,更为舞蹈增加了风趣活泼的特点。维族舞蹈动作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绕腕、击腕等丰富多变的动作,特别是“先正看而后低首闭目”的眉眼运用,不仅表现维族舞蹈的丰富多彩的特点,也抒发出舞蹈演员愉快的感情,很是动人。

1.3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在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中,除了缜密的舞蹈构图和舞美设计,重中之重就是舞蹈音乐的选择。没有音乐,舞蹈就像是没有了灵魂一样。在古代,《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有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阅”(荐)。意思是说,在葛夭氏这个原始的时代,就有三人手持牛尾跳舞并唱歌的活动形式。这就是原始社会所存在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从原始社会起,歌与舞这两种艺术形式就是紧密联系的,歌离不开舞,舞也离不开歌。有什么样的音乐,就要有什么样的舞蹈与之相配合。由此可见,在每一个作品中,舞蹈的伴奏音乐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要素。在维族舞蹈中,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所以,在舞蹈《旋旋旋》中,其音乐就是选择了一支速度较快,切分节奏非常明显的曲子。伴随着演员优美的舞姿,才创作出这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1.3.1音乐的风格

在舞蹈《旋旋旋》这部作品中,伴奏音乐的选择与舞蹈演员的动作表达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每一个踏步,每一次旋转都在音乐节奏的范围之内,音乐与舞蹈的协调是这个作品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作品创作时,是由音乐的韵律节奏来生成舞蹈动作,音乐的风格体现和韵律把握都是舞蹈创作时候的关键所在。而在维族音乐的创作中,维吾尔族人民继承了“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于田乐”、“伊州乐”等古代西域音乐以及古代回纥音乐的传统,同时又广泛地吸收新疆地区、中原地区和东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乐舞的精华,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从而根据不同风格的音乐也编创了独具特色的维吾尔

族民间舞蹈。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维吾尔语多音节单词中的重音,一般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以语言节奏行腔的维吾尔族音乐中,所以必然出现各种切分节奏及许多乐节、乐句、乐曲的开始与结束不在节奏强拍而在弱拍、后半拍或后小半拍上。

在作品的伴奏音乐选择上,舞蹈编导们也是要煞费苦心认真分析的。维吾尔族音乐在旋法上总的特点是语汇生动,旋律线类型众多。在不同的调式骨架上经常出现的特殊旋律装饰因素,如升降半音,四分音,大、小三度经过音,助音,邻音,节奏弱位连续出现相同式样装饰音等,是使音乐语汇生动的重要原因。南北地区和文化的差异,不仅影响了舞蹈的发展,音乐的创作也是如此。北疆地区音乐的旋律以级进为主,波浪式多次起伏逐渐达到高潮。南疆地区的音乐中常有五至十二度的上下跳进和富有特色的增四、减五度跳进。南北地区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维吾尔族舞蹈音乐文化,各具特色,着实丰富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1.3.2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舞蹈《旋旋旋》中,演员伴随欢快的音乐舞蹈着,将舞蹈融入音乐中,把音乐贯穿到每一个动作里。让舞蹈欣赏着在一饱眼福的时候也能深切体会到维吾尔族姑娘的能歌善舞。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那些盛大的节日或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载歌载舞,尽情地欢乐。在音乐与维吾尔族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合,有很多带舞蹈性的,有特色、有个性的节奏。节拍的类型繁多,除常见的散板、2/4、4/4、3/4、3/8、6/8外,还有5/8、7/8等节拍形式。同时,维族音乐旋律富有歌唱性,又有活泼、愉快、开朗、幽默的特点。维吾尔族音乐中音阶、调式多样化,有欧洲音乐体系的大小调音阶,亦有中国音乐体系的五声、六声、七声的民族调式,还有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的多种调式。维吾尔族的民歌、民族民间音乐与民族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社会起,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就创造了劳动号子—这一民间音乐的最早形态。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巫术,这一舞蹈的最初形态。

在舞蹈《旋旋旋》中,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舞蹈演员的动作多在连续的旋转中戛然而止,出现一个亮相,既而舞蹈者会伴随鼓点的节奏或者切分明显的节奏运用眉、眼、手等部位以及跃、旋转、垫步等动作配合音乐中穿插的调式调性的变化。

在这个作品中,舞蹈音乐里最不可缺少的乐器便是手鼓,我们在观赏舞蹈时,也可以很明显的从音乐中听辨出来。手鼓不仅是音乐风格的核心,更是舞蹈风格的核心。在众多维族舞蹈作品中,手鼓之所以能够成为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核心,是因为典型的、独具特色的切分节奏:咚哒哒、咚哒,在演奏过程中,多是依靠手鼓击出,并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从而才使音乐与舞蹈配合的完美起来。而这种手鼓打出的节奏,更是张扬了维吾尔族音乐的个性。在舞蹈《旋旋旋》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在一个委婉展转的散板之后,加入手鼓敲击节奏,舞蹈者伴随手鼓的节奏开始旋转。最初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既而伴随着手鼓越来越快、越来越强烈的节奏,舞蹈者的旋转速度也不断地加快,直至主题音乐的出现。手鼓节奏在此不仅起到连接散板和主题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无节奏感的连续多次旋转,受到了节奏的控制,调整了舞蹈的速度,把握了音乐的节律,从而使维吾尔族舞蹈具备了形散神不散、一张一弛、松紧结合的风格特征。因此,我们说,维吾尔族多变的音乐,创造了多变的舞蹈。音乐与舞蹈密切协调的配合创造了优美的舞蹈作品。

第二章维族舞蹈《旋旋旋》的风格特点的塑造

2.1维族舞蹈《旋旋旋》的背景文化

维吾尔族人民居住在我国西北边疆,地处古丝绸之路上,也就是古时说的西域。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我国对外交流的必经途径,是中原与西域、阿拉伯的汇合之处。这里地处各民族交汇的关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并融合了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中,歌舞艺术是最灿烂夺目的一颗璀璨珍珠,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维族舞蹈《旋旋旋》正是以其演员良好的舞蹈功底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变、热情活泼的维族舞蹈文化。这个作品的创造基础,正是维吾尔族的文化底蕴。在新疆地区,南北地域的差异也使得文化具有多样性,从来带动了文艺范围内风格不一的舞蹈艺术的发展。在每一部优秀的维族舞蹈作品中,都蕴含了深刻的含义,向观众表达了维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1.1地域特色

中国的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现在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在原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新疆在祖国的西北边睡,约占全国面积的1/6,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天山山脉横贯其中,将新疆分为自然风貌迥然不同的南疆和北疆两部分。新疆是西北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有十几个民族的人民在这里共同生活,他们是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俄罗斯、满、达斡尔等民族。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大部分在天山以南,其余散居全疆各地。在汉代,称甘肃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包括中亚的一些地区为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了中原通往西方的商路,即“丝绸之路”,“丝路”促进了中原与这些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荐)。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维吾尔族人民自古喜好歌舞,生活中歌舞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维族歌舞的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在舞蹈《旋旋旋》中,自始至终都能看到舞蹈演员所传达的情感以及舞蹈动作及音乐中流淌出的浓郁的维族地域特色。

2.1.2生活及宗教信仰

舞蹈创作来源于生活,表达的也是生活。维族歌舞最能体现这一说法,歌舞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节庆日要歌舞,宴请宾客要歌舞,祭祀要歌舞,庆祝丰收也要歌舞等等一系列生活中的事情都有歌舞相伴。歌舞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最有效的方式。“维吾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文化等也都和自己的宗教信仰由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干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卜.后称层至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

回鹊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2.2 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古代时期,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各民族就开始有了经济的往来,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维族歌舞也汲取各民族舞蹈的精华,加入到自己民族的创作中,使维吾尔族歌舞更加丰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的文化交流形式,新的西部开发政策,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舞蹈文化在各民族甚至各个国家都传播开来,丰富了自我,创新了自我。同时,在新世纪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当代文化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个现象同市场经济的兴起、文化工业的形成和文化产业的出现,加之现代传播手段进步,无孔不入的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面对大众文化日渐强势,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难以独善其身,或许也要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形成新的文化,体现强烈时代特色。与此同时,那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文化形态正被历史抛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正处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对于那些处在衰退甚至于有灭失可能的民族文化形态,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试图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入手,努力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形式和保护举措,理性看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时代的潮流是永不止步的,我们要保护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积极创新,博采多长,让我们的舞蹈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结论

维族舞蹈舞蹈《旋旋旋》作为我关注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众多少数民族舞蹈以及许多优秀的维族舞蹈作品中,这个作品包含了维族舞蹈中鲜明的特色,能更好的让人们了解维族舞蹈文化。我们这些正处于毕业阶段的舞蹈学生应多学习专业以外的多面知识,以不变应这万变的复杂社会。虽然《旋旋旋》这个作品并非是维族舞蹈作品中最优秀最完美的,但是这部作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所表达的情感都直接明了,让舞蹈欣赏着能大体了解维族舞蹈的风格特征。维族舞蹈与其他舞蹈艺术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对舞蹈中各种知识的了解、包括舞蹈作品中民族风格浓厚的音乐的熟悉掌握对我们进行研究是很有帮助的。从我自身的体会来说,舞蹈《旋旋旋》节奏鲜明,动作大气,干净利落,具有明显的维族舞蹈风格。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反复领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构成美的技法,不仅直接培养了舞蹈艺术欣赏能力,为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寻找到坐标,而且对舞蹈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是开阔眼界,学习并借鉴他人舞蹈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 :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夏野.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谢词

首先,我深深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辛欣老师。在两年的学习中,新心老师给予我很多热情的鼓励和悉心的指导。本论文正是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论文选题、搜集数据和理论研究方面,辛欣老师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渊博的学识将使我受益终生。我真诚地感谢舞蹈教研室的老师和我的同学们。在我的课题研究中,他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