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综述

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知识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终身学习对于生存发展的必要性。然而,正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非正规教育又因其颁发的学历证书社会认可程度偏低而遭遇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学分银行应势而生。它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帮助学生存储学分并将其兑换为相应学历或非学历证书的一种管理范式,是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自此之后,学分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中国远程教育》期刊从2010年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与“学分银行”相关的文献,共找到53篇,此为本热点研究的总范围,从中剔除掉消息、书讯等无关文献17篇,确定36篇为最终研究范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

因为期刊和检索年限限制,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学分银行的界定、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问题。

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①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与地点的教育管理制度;②学分银行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引自文章3);③学分银行据有很多方面的属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在学习者视野中,还是管理学分的机构(引自文章1.)。不同群体对学分银行的界定不同,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仍从不同方面映射出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伴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分银行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贴切。

对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情况。学分银行的微观功能是负责受理学习者参加学习和相关经历取得学分的存储、互认互换、累积、兑换和零存整取(引自文章2)。学分银行宏观功能为:①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间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引自文章4);②整合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③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服务。对学分银行功能的定位关乎到我国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学分银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其功能认识还有处于表面化,待进一步深入。

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很少。胡荣琳认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终身教育理论、自由学习理论及教育公平理论(引自文章5)。笔者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学分银行产生的背景,而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的学分互认,从而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自由畅通的学习环境,让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2)学分银行的运营机制研究

所谓“学分银行”就必定具有银行基本的“存储”、“兑换”、“信贷”功能。学习者从各种教育机构获得各类学习成果,按照一定标准转换成学分,记录并储存在学分银行中。当存储的有效学分达到足够量后学生可兑换相应的学位、证书。学习者还可以遵循一定流程借贷学分,提前获取学历证书(引自文章6)。总之,学分银行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记录)—(学分借贷)—学分认定—学分

互认—学分兑换—学分通兑”这一路线开展运作并深化发展。笔者认为学分存储、学分借贷、学分兑换三部分间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化的关系。

3)对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

袁松鹤、吴韶华等一批学者对国外学分银行进行了探索,主要集中于欧洲和韩国学分银行建设。他们对国外学分银行的设立背景、运作情况、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建设成果和弊端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适宜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建议。

袁松鹤对欧洲学分体系的两个子系统ECTS和ECVET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目的与内容,核心与难点,实施要点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启示(引自文章8)。

吴韶华通过研究韩国学分银行的负向功能,提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应注意明确目的、加强研究,规范管理,增强指导,同时要注意学分银行功能的拓展(引自文章9)。

此外,孙毅在对国外终身教育立法的经验和做法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应上升到国家法制层面,由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协调,尽快出台国家终身教育法,并明确该法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奖惩条款以及法律救济渠道等内容,保障并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引自文章10)。

笔者认为,我国学分银行正处在发展的初阶段,对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些研究还比较片面化,缺乏更加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对国外学分银行进行系统化研究,通过比较,找到国外学分银行的共性特征,进而找到学分银行建设普适性的策略。另外,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切不可照抄照搬,需要结合我国建设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

4)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研究

在笔者搜集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制度体系研究大致可分为整体制度研究和局部制度研究。

在对学分银行整体制度框架的研究中,汤书波提出了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架构模式,以期实现教育成果无障碍互认,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无缝衔接(引自文章11)。

赵宇红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包括:①学分银行管理系统②学分银行课程标准体系③“学分银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标准体系④“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四部分。(引自文章14)

郭庆春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应包括六部分:①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②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③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④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贷分机制⑤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兑分机制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引自文章13)

李林曙认为,在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中,需要关注:①关注认证基准框架的搭建;②关注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③关注学分银行与学习超市的关系;④关注政策的推动与引导(引自文章12)。

郭富强主张学分银行体系建设时,各高校按照“自愿参加、准入退出、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柔性”原则联盟,孵化机制、孕育规则、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引自文章7)。

对学分银行制度的局部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先前学习成果评价与学分积累、转换上。姚来燕基于法律的视角,结合国际和我国先前学习评价建设实践提出我国先前学习评价建设应注意以研究先导,立法先行,政府推进,实验试点,稳步

推进,切忌急于求成。(引自文章16)。

卢玉梅在梳理分析资格框架国际实践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学习成果框架,确定框架等级、等级描述、学习成果类型及其所属领域,以此整合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以期为实现继续教育领域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奠定基础(引自文章15)。

总体来说,本时间段内进行学分银行体制研究的文献居于多数,多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分银行的整体体系建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笔者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起步较晚,体制建设尚处在学分认证、存储的初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因此,对于学分银行体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细化,为未来学分银行的建设实践提供更加具体化、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指导。

5)学分银行发展的障碍研究

关于学分银行的发展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功能、本质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②学分银行的需求机制、服务对象、认证标准有待进一步推敲;③学分银行与我国现行教育政策、体制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④学分银行与保持学校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尚需探讨(引自文章17)。如此多的困难下,学分银行的推进困难重重。

面对众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学分互认通兑问题,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层次和目标上的不同给学分的互认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机构,组织高校联盟,共同参与编制统一的学分互认互兑标准,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施行,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6)学分银行的应用研究

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学分银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老年电大)、继续教育(如军队院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对学分银行的实践主要是在浙江、上海、福建展开的,并且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效益。

3.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2010年-2015年11月《中国远程教育》发表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和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对于学分银行的运行、发展障碍以及应用实践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偏少。

4.发展趋势和建议

学分银行是终身化学习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重视。基于以上研究,再次对学分银行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对于学分银行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清楚界定学分银行的概念,深入挖掘、拓展学分银行的各种功能,丰富学分银行的理论基础研究;②对于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研究尚处在表面化的探讨,有待深入研究;③对学分银行的国外研究需要系统化,努力找到国外学分银行的共性特征,进而找到学分银行建设普适性的策略;④对于学分银行体制研究还较为宏观,未来研究应致力于为学分银行体制建设提供成熟的、操作性强的指导策略;⑤对于学分银行障碍研究,应致力于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间的学分互认通兑问题。

以下将从这六个方面做具体论述。

1)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

因为期刊和检索年限限制,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主要

涉及学分银行的界定、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问题。

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①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与地点的教育管理制度;②学分银行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引自文章3);③学分银行据有很多方面的属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在学习者视野中,还是管理学分的机构(引自文章1.)。不同群体对学分银行的界定不同,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仍从不同方面映射出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伴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分银行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贴切。

对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情况。学分银行的微观功能是负责受理学习者参加学习和相关经历取得学分的存储、互认互换、累积、兑换和零存整取(引自文章2)。学分银行宏观功能为:①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间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引自文章4);②整合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③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服务。对学分银行功能的定位关乎到我国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学分银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其功能认识还有处于表面化,待进一步深入。

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很少。胡荣琳认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终身教育理论、自由学习理论及教育公平理论(引自文章5)。笔者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学分银行产生的背景,而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的学分互认,从而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自由畅通的学习环境,让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2)学分银行的运营机制研究

所谓“学分银行”就必定具有银行基本的“存储”、“兑换”、“信贷”功能。学习者从各种教育机构获得各类学习成果,按照一定标准转换成学分,记录并储存在学分银行中。当存储的有效学分达到足够量后学生可兑换相应的学位、证书。学习者还可以遵循一定流程借贷学分,提前获取学历证书(引自文章6)。总之,学分银行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记录)—(学分借贷)—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学分通兑”这一路线开展运作并深化发展。笔者认为学分存储、学分借贷、学分兑换三部分间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化的关系。

3)对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

袁松鹤、吴韶华等一批学者对国外学分银行进行了探索,主要集中于欧洲和韩国学分银行建设。他们对国外学分银行的设立背景、运作情况、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建设成果和弊端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适宜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建议。

袁松鹤对欧洲学分体系的两个子系统ECTS和ECVET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目的与内容,核心与难点,实施要点与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启示(引自文章8)。

吴韶华通过研究韩国学分银行的负向功能,提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应注意明确目的、加强研究,规范管理,增强指导,同时要注意学分银行功能的拓展(引自文章9)。

此外,孙毅在对国外终身教育立法的经验和做法分析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应上升到国家法制层面,由政府的直接管理与协调,尽快出台国家终身教育法,并明确该法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奖惩条款以及法律救济渠道等内容,保障并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健康发展(引自文章10)。

笔者认为,我国学分银行正处在发展的初阶段,对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能帮

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这些研究还比较片面化,缺乏更加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比如,对国外学分银行进行系统化研究,通过比较,找到国外学分银行的共性特征,进而找到学分银行建设普适性的策略。另外,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切不可照抄照搬,需要结合我国建设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

4)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研究

在笔者搜集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制度体系研究大致可分为整体制度研究和局部制度研究。

在对学分银行整体制度框架的研究中,汤书波提出了基于学分银行的开放教育立交桥架构模式,以期实现教育成果无障碍互认,教育体系和教育形式无缝衔接(引自文章11)。

赵宇红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包括:①学分银行管理系统②学分银行课程标准体系③“学分银行”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标准体系④“学分银行”信息服务系统四部分。(引自文章14)

郭庆春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应包括六部分:①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②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③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④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贷分机制⑤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兑分机制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引自文章13)

李林曙认为,在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中,需要关注:①关注认证基准框架的搭建;②关注认证服务体系的建设;③关注学分银行与学习超市的关系;④关注政策的推动与引导(引自文章12)。

郭富强主张学分银行体系建设时,各高校按照“自愿参加、准入退出、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柔性”原则联盟,孵化机制、孕育规则、凝聚共识、促进合作,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引自文章7)。

对学分银行制度的局部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先前学习成果评价与学分积累、转换上。姚来燕基于法律的视角,结合国际和我国先前学习评价建设实践提出我国先前学习评价建设应注意以研究先导,立法先行,政府推进,实验试点,稳步推进,切忌急于求成。(引自文章16)。

卢玉梅在梳理分析资格框架国际实践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学习成果框架,确定框架等级、等级描述、学习成果类型及其所属领域,以此整合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以期为实现继续教育领域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奠定基础(引自文章15)。

总体来说,本时间段内进行学分银行体制研究的文献居于多数,多数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学分银行的整体体系建设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笔者认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起步较晚,体制建设尚处在学分认证、存储的初期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因此,对于学分银行体系的研究仍需进一步细化,为未来学分银行的建设实践提供更加具体化、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指导。

5)学分银行发展的障碍研究

关于学分银行的发展障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功能、本质等基本问题认识不清;②学分银行的需求机制、服务对象、认证标准有待进一步推敲;③学分银行与我国现行教育政策、体制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④学分银行与保持学校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尚需探讨(引自文章17)。如此多的困难下,学分银行的推进困难重重。

面对众多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学分互认通兑问题,不同学校人

才培养层次和目标上的不同给学分的互认带来了困难。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出面,设立专门机构,组织高校联盟,共同参与编制统一的学分互认互兑标准,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施行,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打下基础。

6)学分银行的应用研究

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学分银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集中体现在远程教育(老年电大)、继续教育(如军队院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对学分银行的实践主要是在浙江、上海、福建展开的,并且实践已经有了一定的效益。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2010年-2015年11月《中国远程教育》发表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国外学分银行的研究和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研究三个方面。相对而言,对于学分银行的运行、发展障碍以及应用实践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偏少。

2.发展趋势和建议

学分银行是终身化学习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予以重视。基于以上研究,再次对学分银行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对于学分银行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清楚界定学分银行的概念,深入挖掘、拓展学分银行的各种功能,丰富学分银行的理论基础研究;②对于学分银行的运行机制研究尚处在表面化的探讨,有待深入研究;③对学分银行的国外研究需要系统化,努力找到国外学分银行的共性特征,进而找到学分银行建设普适性的策略;④对于学分银行体制研究还较为宏观,未来研究应致力于为学分银行体制建设提供成熟的、操作性强的指导策略;⑤对于学分银行障碍研究,应致力于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间的学分互认通兑问题。

“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学分银行”是学分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学生的“客户”身份得到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地位更加明确,具 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在一些地区、学校、社区和企业,积极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学分银行”的推行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作较大范围的改革,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服务,创建学习型社会,并推动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终身教育;教育“立交桥”;学习型社会 【作者简介】董存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潘瑜,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李德方,江苏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博士(南京210032);赵贤德,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常州213001)【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12年第2期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学业管理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YD025)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

重点研究课题“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分银行’制度创新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1JSJG045)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分银行”制度的基本特征 多个国家实施的结果表明,“学分银行”使学生的学习乐趣大大增加,信心及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而使学校整体学习效率与成绩大大提高,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认为,终身教育应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再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应该具有灵活多样和容易进入时间和空间的优点。 (一)以人为本,客户至上 “学分银行”制度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改善,学生的“客户”身份得到强化,学校和教师的服务地位更加明确。“选课制”是“学分银行”的内核和灵魂,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课方式、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也有机会试错和修正,有利于他们追求个性目标,调动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选择先学什么、先考什么,学分累计、零存整取、工学两便,弥补了正规教育的容量限制,提供了更多平等的教育机会;学生获得了对学校、专业和教师的监督权和否决权,学校将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物品”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教师也必须为赢

学分银行操作指南(教师)

“学分银行”操作指南(青浦)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本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十二五”期间必须取得市级共享课程5个学分,学分仅可通过“上海市教师教育管理平台”(简称“学分银行”)获得。 学分银行地址: 正式平台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6618122463.html, 一、用户管理 ●自行设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要谨记,登录时要用的. ●关于进修编号谨记:教师沿用已有进修编号.报名时必须输入进修编号,否则无法报名. ●录入信息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影响报名培训.培训课程对不同的信息有所不同. ●E-mail、手机号码必须正确,否则无法参加培训,E-MAIL必须是个人唯一的,不能与他人合用. 修改信息必须在3月1日前完成,否则无法修改 . 二、报名管理 注意:每人每次只能报一门课程 本次报名的时间节点: 第一次报名:3月1日——3月14日.报名时要看清要求,培训类别. 第一次校级审核:3月15、16日(期间不能报名,无任何操作的话就默认审核通过) 第二次报名:3月17日——3月21日 第二次校级审核:3月22、23日(期间不能报名,无任何操作的话就默认审核通过) 班级审核(办学单位):3月23日——3月25日(审核通过与否,通过手机和E-mail通知到个人,将无其他集体通知) (一)报名: 1.个人报名由教师本人操作: 步骤1:个人报名:“报名管理”——“个人选课报名”(只能看到符合报名条件的课程) 步骤2:报名撤销:“报名管理”——“我的报名管理”——“撤销”(能看到“撤销”按钮的课程可以撤销) 2.团体报名由校级管理员操作: 团体报名:“报名管理”——“团体选课报名”——“报名”——“搜索” 报名撤销:“报名管理”——“本校报名管理”——“查询”——“撤销” (二)审核 先由校级管理员审核,再由班级(办学单位)审核。最终审核结果由平台通过短信和E-mail通知学员本人。 三、开班、结业 开班与否(有的班级会因人数不足等原因无法开班)将通过短信和E-mail通知到教师个人。 开班的上课时间、地点将通过短信和E-mail通知到教师个人。 结业及学分获得情况将通过短信和E-mail通知到教师个人。 提醒:取得学分有三个条件: 1. 考勤:出席四分之三以上 2. 作业:完成且合格 3. 评价: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一般会有短信提示,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完成教学评价(“学分管理”——“我的学分”) 以上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很多学员因未在课程结束后上网评价,而不能取得学分。 四、学分管理 (一)学分查询 教师可查看本人学分:“学分管理”——“我的学分” 1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使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量精英,而在于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包括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终身发展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能够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要求,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如何将继续教育与学习者的初始学校教育相衔接。终身学习理念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而继续学习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不仅要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包括接受初始学校教育的不同,有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以及在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中途辍学的学习者;也包括从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以及年龄、个人志趣爱好的不同等等)的要求,在学习的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都应非常多样化,而且还要关注他们中的部分人在回归学校教育时,继续学习的成果如何计入学校教育的学分等等。 二是如何认证非学历、非正规的学习成果。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特别是大部分继续学习和培训是通过非学历乃至非正规学习方式进行的,这就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中,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重视不够;重文凭,对技能和实践能力重视不够。相应地,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中,对学习者在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中的学习成果有一套相对比较规范的评估、认证和激励的机制

基于“学分银行”的高校间学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学分银行”的高校间学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2T15:48:41.33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4期作者:张双祥 [导读] 摘要:学分银行主要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分的兑换、积累和认证,增强对于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习给予衔接和互认,这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主要践行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文通过介绍“学分银行”的功能界定引入“学分银行”的概念,摘要:学分银行主要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分的兑换、积累和认证,增强对于不同学校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习给予衔接和互认,这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主要践行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本文通过介绍“学分银行”的功能界定引入“学分银行”的概念,在深入的阐述在高校之间进行学分管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以及还在高校间构建“学分银行”的理论体系理论设计内容,并且针对高校间学分管理体系的设计提 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以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校之间;学分管理体系;构建 学分银行的构建理念主要源于对银行系统的汇兑、信贷以及储存等相关的功能理念,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建设目的在于打破传统学习的地点、时间以及内容的限制。目前我国的学分银行管理已经起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需要时间来不断地完善,通过以管理系统设计和组织框架建设为主要内容,针对“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制定相关的实施步骤。 一、关于“学分银行”的概念及功能界定 (一)关于“学分银行”的概念及功能 所谓的“学分银行”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通过该模式的监督和管理能够帮助学生自由的选择学习地点、时间和内容。目前的“学分银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个性化学习服务、学分转换、学分积累以及学分认定。学分认定涉及的内容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认定;第二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非常规认定。“学分银行”的建立直接目的便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为高校之间的正规学习的学分认定搭建一个系统平台,提高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在高校之间互认的课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互认学分的课程中有相同的名称和知识点,在课程数量或者课时不对等的情况下都应该积极给予相应的合理认证。另外如遇学校层次差距较大或者学术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对于学校之间的学分存有异议,可以积极借鉴国外“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成熟经验,在积极结合我国的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在学分管理中探寻实施路径和发展途径。 二、当前高校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的传统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已经开展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毫无特色可言,在人才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上实力特别弱;第二,专业课程的生源优势在减弱,失去了行业主管部门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固化模式的影响,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形势下,高校一直致力于综合性、多学科的建设发展,因此高校的管理以趋同为主要发展方向,在各大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被抹杀的同时,也存在部分高校对其自身优势学科的保护,形成了学科壁垒,导致在高校与高校之间交流不畅。第三,高校之间的多元化、高端化、专业化教学发展不充分,忽视了彼此的交流和高校的整体发展。 三、在高校之间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意义 (一)在高校间积极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学分银行”在高校间构建学分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各高校的课程资源、设备资源、教师资源由分散变成集中,不仅能够提高相关高校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实力。在跨学校及跨专业选课的同时,其中的优质教师和课程资源可以被大家共享,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也能够帮助优势教学资源开拓广阔的市场。 (二)通过高校之间的“学分银行”构建有利于平衡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地位之差 在高校之间设立“学分银行”之际,很多高校的管理体系被重新建立,因此在高校的客观教育层面,很多非正规的教育机构借此机会使其地位会有所上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影响下,很多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一直地位较低且得不到有效的认可,因此即使获得了相应的学历也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因此在我国一直以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都是难上加难。与此同时高校之间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中,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高校之间建立“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学生通过跨校以及跨专业的选课获得学分最终能够被正规的高效所承认,在管理制度上已经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实现了突破。 四、关于在高校之间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所涉及的理论内容 (一)具体要包括“学分银行”的机构设置 在设置“学分银行”的管理体系中,首要解决的设置内容便是完成机构设置,目前我国的机构设置经验较为欠缺,但是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相关成熟的经验,比如韩国为例,韩国之所以成功地推行了“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就是因为其有着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和机制。因此我国在进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建设中首先要做好我国高校教学情况的实际调查,在联合国外“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基础,采用从上至下的设置理论构想,通过组织机构的推动作用结合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全局统筹考虑,由政府给予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在建立的各级“学分银行”组织机构中一定要积极明确责任分工,对于各级组织机构要给予鼓励、整合和引导,将非正式教育机构与高校正规教育机构的所有资源给予最佳整合。 (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设计 在“学分银行”的设计中具体要完成学分折算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导师制度、费用结算制度、选专业制度、选课制度以及学籍制度等。另外在制度设计的具体过程中,应该积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首先,要针对“学分银行”制度给予最基本的关注和搭建;其次,针对“学分银行”的认证服务体系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建设支持;再次,相关的组织机构要坚决理清“学习超市” 与“学分银行”的关系;最后,各级“学分银行” 的组织机构要时刻以引导和推动高校“学分银行”的政策落实为己任,提高“学分银行”管理制度的设计能力和落实效率。 (三)“学分银行”运行系统设计 在“学分银行”的设计中,“学分银行” 的运行系统可以采用B/S和C/S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服务器与客户机相机和的系统模式构建。“学分银行”的系统模式通过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双层模式构建,完全能够实现报告请求、数据在用户接口和应用逻辑的处理,副武器的相关程序可以负责接收客户请求和处理。“学分银行”的现实操作系统有着网络结构简单、速度传输较快、通讯量低、占用资源少、安全性高、功能复杂、交互性强等特点。“学分银行”的操作模式建设基础为三层机构的网络平台,具体包括数据层、功能层和表示层。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界面一般显示于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窗口,具体阐释为人机界面的应用。“学分银行”的系统工作过程原理为,先通过网络浏览

学分银行制度“建立”探索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探索 【摘要】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非常新型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总结国内外学分银行制度的现状,结合国家国情发展为基础,不断推进学分银行试点教育工作,同时建设终身教育管理体系,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学分银行功能现状建议 一、浅析学分银行制度 从概念上来讲,学分银行制度主要代表着学分银行管理相关机构、国家授权认证机构、学生学习成果认证机构以及各种组织体系管理的总体,正常运行期间学分银行所需要的各种规范、责任以及标准等总称为学分银行制度,在分学银行制度中注册制度非常灵活,同时分学制度以及认证等转换方便,核心内容为学分转换与积累。 二、学分银行制度的功能 学分银行制度可以很好的将教育机构、学习者以及用人单位,还包括社会、政府联系起来,对构建国家终生教育体系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对于学习者个人来说,学分银行制度使原来制度外的没有得到认证的成果的到承认、积累。其次,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成果可以得到认证会促进培训

机构提升其教育品质。再次,使用人单位能够找到更多单位的员工培训及人力资源信息,推进本单位人才选聘、培养及人力资源建设。最后,积极通过学习成果认证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政府能够积极对学习成果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将学习成果衔接起来,转换学习成果研究体系等,保证不同类型的课程都能够享受相同的地位,还能够将培训类的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校外教育等综合起来,建立成综合教育管理体系,不断帮助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提高教育品质,同时实现公平教育,最终搭建终身教育的“立交桥”。 三、国外学分银行制度发展现状 根据区别的制度管理模式,不同国家学分银行制度的名称不同,概括起来有三种:(1)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制度模式,如英国、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香港、欧盟;(2)根据分学银行的协议形式的制度管理模式包含很多国家,美国、在加拿大等都属于这种模式;(3)分学银行制的模式,如韩国。 不论采用哪种制度模式,国外的学分银行制度基本都是根据立法以及宪法等机构制定规范性教育文件,为分学银行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保证其能够安全运行。美国针对这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法》,在1965年期间,1998年对《高等教育法》进行了修改,再1976年期间提出《终身学习法》。除了通过立法来保障学分银行制度的有效运行各国还需要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1+X”证书制度建设探索研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为例

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1+X”证书制度建设探索研究——以应用 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为例 摘要:目前我国各校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也面临着学分银行定位模糊、目标架构千差万别、学分认定标准莫衷一是、学 分转换需求不高等现实困境。各高校实行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相结合,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完善职业教育结构、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能力。本文对此进行系列研究,并针对实践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 为完善师范教育,推动师范教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教育部《关于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20年起,要发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资 培训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将“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培训纳入相关培训规划中。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式,抽取了173名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进行调查。通过数据 分析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培养为例的“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1+X证书’制度建设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1+X”证书制度建设的内涵 “学分银行”主要内容是累积学分,特点是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将技能 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 学习制,允许学生不按常规的时间进行学习,而是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 中也可中断,即使间隔数年,曾有的学习经历仍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各高校中 实行的“学分银行”制度详细规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分的组成,认定机构及职责,学分的 转换机制、认定标准、认定流程、等内容。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学业证书制度,其中“1”指学历教育证书,“X”指若干个职业 技能等级证书,“1”是基础,“X”是拓展、变化的。即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保证学历 教育基础上,积极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真正做到“育训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 是紧密结合、同时进行的,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教育证书基础上,积极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 级证书,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1+X”证书制度建设的应用价值及实践作用 (一)应用价值 1.本质层面上: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怎样培养人,是育人的方法论,体现了人才形成的基本过程。师范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达到普通高校毕业标准,获取学历证书和专业证书,这是师范 生在校期间的奋斗目标,也是高校怎样培养人的侧面体现。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必须 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展开,“X”是对师范生专业技能水平的体现,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1+X”证书制度在专业定位上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在培养规格上界定 了“培养什么人”,在育人过程中落实了“怎样培养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师范生培养模式。 2.机制层面上: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养合作机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2014-10-11 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我有话说 作者: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副主任季欣 【摘要】学分银行是在终身学习时代国际逐步通行的教育管理新范式,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和加快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时,可以据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这是在国际上逐步通行并日趋成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现实: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伴随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潮流,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终身学习各类成果进行科学认定。20多年来,境外兴起的学分银行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工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首先建立了“资格框架”,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助推学分转换。美国、加拿大在机构间达成互认学分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联盟”,全美已有80%以上州的大学按照协议吸纳社区学院学生,实现了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韩国于1996年实施“学分银行制”,认可来自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俄罗斯于2005年起颁布一系列法案,成立国家认证机构(NAA),推广学分体系和评审参数,希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新趋势。 在我国,不少机构先期努力试行学分互认,有过多种模式。例如职业教育双证模式,即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高本衔接模式,即较低学历层次(主要是技校、中职、高职)学生通过相应课程、学制的衔接获得更高学历;区域模式,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整合相关学校资源开展试验;校本模式,即具有学历颁证权的学校建立“学分银行”,凡按相关教学计划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免修或双证书;协议联盟模式,即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层级水平相当的办学机构间按协议推进对等课程学分的互认。上述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无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二是尚属于局部领域开展的试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公共服务平台;三是教育或人力资源等部门多头管理种类繁多、规格不一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体

银行制度建设研究

银行制度建设研究 [摘要]学分银行建设是实现终身学习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开展有效有序的学分银行建设成为了我国的热点话题。本文评述了国外学分银行制已有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构建学分银行制,推进终身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转换;累积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学分银行制(CreditBankSys-tem,简称CBS)是学生通过在大学或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修习课程或是通过教育部的学分认证考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学分,将之存入个人在学分管理系统注册的账户中,累积达到一定数量,最终获取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1]。在推进终身学习上,一些国家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前行一步,而且大多已把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列为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终身学习认证制度的构建,以此促进终身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外在学习认证实践上的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1、美国学分银行 美国最早开始学分转移的实践,并主要在两年制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进行[2]。根据美国政府责任当局的报告(2005年),在评估

学分时,主要有三个标准:(1)转出院校的认证类型。对转出院校的认证指的是“对院校和学习项目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提高程度进行外部质量评价的过程”,认证是为了便于学分转移。从而向学生、家长和公众表明,该机构在师资、课程、学生服务和设施方面符合基本标准。认证类型分为地区认证和国家认证。大部分公立、私立的非盈利性大学和院校都是地区认证。国家认证机构的认证对象主要是盈利性院校、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院校。(2)按照衔接协议或转移协议进行评估。衔接协议是方便学生在院校之间进行学分转移的常见的政策工具。美国一般都在院校层面定义衔接框架,由各个院校和大学自行开发。这样的自主权使得各个院校之间学分转移标准存在显著差异。(3)转出院校和接收院校课程的相似度。在没有统一的学分衔接协议的情况下,学生学分是否能够转移就取决于接收院校的选择了,一般根据课程的不同能够转移的学分也不同。院校会通过课程的大纲或者与转出院校的相关人员联系,将课程与自己学校的课程进行对比,最后得出评价。这些工作通常需要招生人员、学术顾问或者相关教师来共同完成[3]。 2、加拿大学分转移制度 在“泛加拿大学学分转移协议”的支持下,学生在圆满完成大学前两年的学习后,如需转学至一所大学,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已获得的学分就能在加拿大几乎所有的院校得到认证,而不会产生另外的费用,无须重复以前的学习。第一,符合接受大学的录取条件;第二,取得了课程的合格成绩,达到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学习的水平;

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618122463.html, 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述评 作者:汤诗华等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13年第05期 【摘要】“建立学分银行”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要任务。时至今日,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如何,是相关各方都关心的。本研究以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为主线,基于学术文献、报纸报道和政策文本,梳理国内“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与进展。理论探究方面,从国外经验借鉴逐步转向本土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分银行的理论内核、功能定位、组成要素、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与构建策略。实践探索方面,主要包括政府的政策推动、合作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和学分银行试点探索。理论研究值得深入的领域还很多,成熟典范的本土经验尚未进入期待视野。本研究为相关各方整体了解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进步、实践进展提供了历时述评和思考借鉴。 【关键词】学分银行;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互认;先前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5—0016—06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建立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之后,学分银行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展开。 据CNKI、百度搜索和政府门户网站检索,国内最早以“学分互换(学分互认)”、“学分累积(学分积累)”、“学分转换(学分转移)”、“学分银行”、“学分认证(先前学习)”为相关主题词的文献,分别始见于1991[1]、1991[2]、2002[3]、2003[4]、2006[5]年。近年来,以这些关键词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报道不断增加。迄今的相关文献报道量见表1。 从现有研究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现状、进展如何?相关方有着怎样的认识、态度和反应?学分银行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呈现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回溯梳理与反思述评,将有利于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不断深入。2012年5月,在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学分银行: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上,我们曾从政府、学者、用户三个视角对这些文献作了多维观察与探究分析[6]。这里,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维度,对我国学分银行相关文献作进一步的内容分析, 以期为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相关方提供若干借鉴。 二、理论探究 (一)国外经验借鉴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学分制银行建设实施方案

长沙环球职业中专学校学分制银行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原则意见》以及长沙市教育局关于《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意见(试行)》、《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试行学分制实施意见》、《关于在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和《长沙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我校决定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增强教学活力;有利于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学校从2005级开始,试行学分制。为确保学分制工作顺利进行,规范操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模式——弹性学年学分制 1、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年学分制,获得毕业证书的基本学年时限为3年,在此基础上,可提前一年或推后四年,弹性学年时限为2—7 年。 2、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且思想品德考试考核合格符合毕业条件者可提前毕业。 3、因学业、身体或经济困难等原因中断学习而无法达到毕业最低学分者允许延长学习年限;因就业或勤工俭学需要,允许学生工学交替,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段完成学业,中途申请中断学习的,时间以一年为期,累计中断次数不得超过二次。 4、学生必须按专业教学实施计划学习规定的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标准,取得规定学分。 "

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对于“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5日,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学分银行制度: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受邀参会的13位专家学者围绕“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学分银行”制度在构建我国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立交桥中的作用以及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等发表了主题学术演讲。 应邀发表主题演讲的专家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杨银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遵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黎明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熊庆旭教授、教育部考试中心自考综合处王海东副研究员、浙江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吕文娟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张秀梅副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李林曙教授、珠海广播电视大学蔡胜高级工程师、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发展研究部杨晨副研究员、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朱祖林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

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王迎副研究员。本次论坛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严冰主持。 论坛研讨内容综述如下,希望这些学术交流成果能够有助于相关课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杨银付:人才成长立交桥与“学分银行”制度建设 终身学习体系既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又是学习型社会的前提。因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六大类教育体系健全,发展也比较快。2010年小学阶段毛入学率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1%,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82.5%,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6.5%。从教育类型上来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无论是在高中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较为均衡,比如高中阶段,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2238万人,占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8%。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看,非学历教育也逐步得到发展,全国接收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333万人次,当年已结业712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292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986万人次。 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有”,还需要“通”。比如说,继续教育的发展应该说还有很大的空间,其在社会声誉度上要低于首次

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综述 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步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全新经济时代,知识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终身学习对于生存发展的必要性。然而,正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非正规教育又因其颁发的学历证书社会认可程度偏低而遭遇发展瓶颈。在此背景下,学分银行应势而生。它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帮助学生存储学分并将其兑换为相应学历或非学历证书的一种管理范式,是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自此之后,学分银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分银行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中《中国远程教育》期刊从2010年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与“学分银行”相关的文献,共找到53篇,此为本热点研究的总范围,从中剔除掉消息、书讯等无关文献17篇,确定36篇为最终研究范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 因为期刊和检索年限限制,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的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学分银行的界定、功能以及理论基础等问题。 对学分银行的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三种:①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与地点的教育管理制度;②学分银行是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引自文章3);③学分银行据有很多方面的属性,既是管理制度又是管理模式,在学习者视野中,还是管理学分的机构(引自文章1.)。不同群体对学分银行的界定不同,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仍从不同方面映射出学分银行的本质属性。伴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分银行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深入、贴切。 对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情况。学分银行的微观功能是负责受理学习者参加学习和相关经历取得学分的存储、互认互换、累积、兑换和零存整取(引自文章2)。学分银行宏观功能为:①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间的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引自文章4);②整合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师资;③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服务。对学分银行功能的定位关乎到我国学分银行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学分银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其功能认识还有处于表面化,待进一步深入。 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中对学分银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很少。胡荣琳认为学分银行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终身教育理论、自由学习理论及教育公平理论(引自文章5)。笔者同意他的看法,因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是学分银行产生的背景,而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体系间的学分互认,从而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自由畅通的学习环境,让教育公平成为现实。 2)学分银行的运营机制研究 所谓“学分银行”就必定具有银行基本的“存储”、“兑换”、“信贷”功能。学习者从各种教育机构获得各类学习成果,按照一定标准转换成学分,记录并储存在学分银行中。当存储的有效学分达到足够量后学生可兑换相应的学位、证书。学习者还可以遵循一定流程借贷学分,提前获取学历证书(引自文章6)。总之,学分银行沿着“学分获取—学分存储(记录)—(学分借贷)—学分认定—学分

初建“学分银行”之我见

初建“学分银行”之我见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建立“学分银行”,实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系统,从而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纵向沟通、横向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教育界热衷探讨的领域,目前,我国未来七年的改革路线当中,再次提出教育改革需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学分银行”对于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学分银行”在宏观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通过这项制度,达到在不同类型教育间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在实际操作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通过“学分银行”,受教育者可以自主地进行职业生涯再教育的规划;技能型院校可以据此搭建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特色专业和企业认证等之间的沟通渠道;学术型大学可以设定专业研究导向、汇集专业研究成果、培养和关注专业人才的成长;各级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学院依靠“学分银行”为学员建立学习档案,稳定生源,规划培训发展方向;人事管理机构和资格

认证机构也可以直接评定受教育者的职称和所从事专业资格。 一、“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改变应试教育弊端 终身学习理念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基础教育中获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和各种技能、能力等都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但是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是长期以来以学历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导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以及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学习主体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社会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所存在的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业负担过重,激烈的应试竞争和巨大的课业负担已经透支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制约他们对学科的批判性学习和创造性发展。普遍存在一种“幼儿园苦读英语、小学血拼奥数,中学只为高考,大学拼命地玩,工作了啥事不想”的状况,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克服片面应试竞争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亟需建立以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为核心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建设学习型社会,梳理现有的人才评估系统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分银行构建理念及推进策略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分银行构建理念及推进策略 学分银行,是现阶段的一种教育模式,顺应了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趋势,能够给社会成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让社会成员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分银行在构建过程中,需遵循方便学生学习的理念,采用积极有效的推进策略。主要是从学分银行的内涵和基本内容入手,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和介绍,同时针对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分银行的构建理念进行了细致分析,并相应提出了学分银行构建过程中的有效对策。 学分银行构建理念策略一、前言 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工作的逐渐深入,学分银行建设工作,日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分银行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一?N重要模式,能够有效搭建起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能够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接受教育机会。学分银行,设计到了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积极做好相应的顶层设计工作,积极使用完善科学的研究方式,针对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找寻到建设学分银行的良好方式和措施,提升其整体的运行效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二、学分银行的基本情况 1.学分银行的内涵 学分银行是适应现阶段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对于现阶段很多高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分银行,主要是指模拟或运用银行运行的基本机理,对开放教育教学与学习的指导、管理和安排做出相应的改革或改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的出现,是以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为重要基础的,主要是为了给国民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2.学分银行的基本内容 学分银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习成员们可以将自身的学习成果,包括在校学习的和工作期间的,以及相应的文凭证书之类的,在相关评审工作之中,转换为一定的学分,将其存入到学分银行之中,学员们自身的学分是能够不断累积的,当其满足一定条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能够转换为正式攻读学位课程的机会,学员们经过学习、考试,能够获取到相应的学位或者学历,需要注意的是,学分银行中所存储的学员积分,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有限的。学分银行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给社会公众提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三、电大学分银行的构建理念

建设学分银行网站策划书

建设学分银行网站策划书 篇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 XX-10-11 09: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我有话说 作者: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副主任季欣 【摘要】学分银行是在终身学习时代国际逐步通行的教育管理新范式,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和加快开展试点工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即学分银行制度,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学分银行(Credit Bank System,CBS)是学校等办学机构模拟、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按照共同的参照标准,以信息平台为支撑,通过专门的认证服务机构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

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或转换。当被认定的学分积累达到规定数额时,可以据此作为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的凭证。这是在国际上逐步通行并日趋成熟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现实: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 伴随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潮流,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对终身学习各类成果进行科学认定。20多年来,境外兴起的学分银行成为破解上述难题的有力工具。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地区首先建立了“资格框架”,在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间建立分层级统一度量的标尺,助推学分转换。美国、加拿大在机构间达成互认学分的双边或多边“协议联盟”,全美已有80%以上州的大学按照协议吸纳社区学院学生,实现了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韩国于1996年实施“学分银行制”,认可来自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学习成果。俄罗斯于XX年起颁布一系列法案,成立国家认证机构(NAA),推广学分体系和评审参数,希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新趋势。 在我国,不少机构先期努力试行学分互认,有过多种模式。例如职业教育双证模式,即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中高本衔接模式,即较低学历层次(主要是技校、中职、高职)学生通过相应课程、学制的衔接获得更高学历;区域模式,通常由地方政府主导,整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分银行管理规定(最终稿)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学分银行管理规定(第二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挖掘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创造和成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能力和素质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协调的发展,学院特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开设学分银行,设立奖励学分,开展奖励学分的存入和兑换。现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分银行的定义:面向我院学生开设的学分银行是指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院内外各类技能(课程)竞赛、参加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企业工作实践、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以外的应用能力证书、公开发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形式,获取的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学分(统称奖励学分),经学院认定后,存入学生学分银行内,并根据学院相关规定,用于兑换部分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分。我院学分银行设置在教学管理系统下。 第二章获得奖励学分的途径 第三条学生可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并获奖的方式获得奖励学分,按以下规定认定:(一)参加院内外技能(人文)竞赛者,根据竞赛级别和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奖励原则:同一届及同一次竞赛中,以学生获得的最高奖项计算学分。 (二)个人项目获得奖励学分如下:(如竞赛有特等奖、特别奖等情况,特等奖按 (三)团体项目获得奖励学分(每人)如下:

第四条学生可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并获奖的方式获得奖励学分,按以下规定认定:(一)参加由学院统一组织、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省市级以上级别体育竞赛者,根据竞赛级别和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奖励原则:同一届及同一次竞赛中,以学生获得的最高等级计算学分。同一次竞赛及同一项目的竞赛不可重复计算奖励学分。 (四)参加体育竞赛获奖者,将获奖证书或其他获奖证明报体育部学分认定小组认定后,统一上报教务处审核。 第五条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学生在系部的组织下,或经学院批准后利用寒暑假赴企业参加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实践或工学交替教学改革项目,经核实并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奖励学分,寒暑假期间奖励学分按照2学分/月计,非寒暑假期间奖励学分按照1学分/月。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的顶岗实习,不给予奖励学分。 第六条取得除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完成的技能证书以外的应用能力证书,可获 得奖励学分。其中,应用能力证书只承认在教务处备案的学院内各系部、继教院统一 组织考核并颁发的证书,各系部所颁发证书应与各系部专业有关,未经教务处同意取 得的校内外证书一律不予认可。学生获得的各种技能证均以每证2个学分认定。 第七条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或获得各级专利的,可按以下规定认定奖励学分:(一)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一单位,以学生本人为作者(署名前两位),能在网上查到的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第一单位,以学生本人为专利申请者(署名前三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