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 唐 燕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外来语 西方文化 吸收 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又会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以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见长,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就没有今天日本追赶欧美各国的成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使用之频繁是惊人的,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日本同西方文化的接触始于16世纪中叶葡萄牙传教士在日本的活动,日语中最早的外来语即诞生于这个时期,主要是来自葡萄牙语的词汇,例如:バテレン、ビロード、イルマン等。1639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除荷兰以外,断绝了与西方任何国家的交往,因此这期间来自荷兰语的外来语大量流入,以近代科学用语为主,例如:アルコール、コーヒー、レンズ等,从中不难窥视出“兰学”留下的痕迹。

1868年明治维新一举改变了日本落后的局面,在“求知于世界”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西方文化开始如潮水般涌入日本,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语言词汇也随之大量流入日语。

到了20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英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日本文化领域,以英语为首的外来语新词充斥着日本社会,人们热衷于使用、传播这些新词,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时尚。例如:スポーツ、ハイキング、モダンガール等。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涌入日语的英语外来语,几乎是日本有史以来上千年接纳外来语的总和,而且,这一时期输入的美式英语占有绝对优势,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パトロール、セクシー、ワンマン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地位的确立,外来语在日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的年轻人,对外来语的使用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据说在日本,由于外来语新词的诞生速度太快,数量太多,所以每年都要出版一本新的外来语辞典。日本每年公布的流行词排行榜上,外来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ワンパターン、ルーズソックス、キセラー等。

石野博史曾对《现代用语基础知识》(1976年)中的外来语分布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时装、美容美发、IT、饮食、运动等领域的外来语词汇较多,占到了70%以上,而在化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外来语的比例则在40%以下。说明越是新兴的、时髦的,与年轻人关系密切的领域,外来语就越受青睐。

日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全面的,但却并不是一视同仁的,据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加岛祥造对《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所做的调查,日语中有80%的外来语词汇来源于英语,其余依次为,德语5.5%,法语5.4%,荷兰语2%,意大利语1.6%,葡萄牙语1.3%,俄语0.7%,其它3.5%。来自英语的词汇在外来语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也最广,说明日本近代以来吸收的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的。英美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日本在战前与英国,战后与美国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日本向西方的全面学习,主要是向英美学习。

日语中除英语以外的外来语,不仅数量少,而且语义范围也比较固定。例如,从德语中借用的主要是医学、哲学

等领域的词汇(ノイローゼ、イデオロギー等),从法语中主要借用了表达服装,艺术,食品等含义的词语(クレヨン、マヨネーズ等),来自意大利语的外来语则主要是音乐方面的词汇(オペラ、バイオリン等),而从俄语中则主要借用了政治和思想发面的词语(インテリ、ノルマ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虽然是广受博取,包罗万象,但却是根据需要,取其最长之处。

此外,日语外来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汇,称作和制外来语。顾名思义,就是日本人根据本国的需要和喜好组合而成的外来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例如:シルバーシート、モーニングサービス、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テーマソング等。这些词语中既有英语的组合,也有英语与法语、德语等其它语言的组合,甚至还有英语与汉语词或和语词的组合,例如:野菜サラダー、消しゴム等,这是日语的一个特色,英美国家的人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从这些和制外来语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不仅从本国实际出发,有选择的予以吸收,而且绝不摒弃传统文化,力图将西方先进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它们协调发展,并行不悖。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参考文献:[1] 石野博史:《現代外来語考》,大修館書店,1983年。

[2] 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4] 周启乾:《近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管窥》,天津社会科学,1989(2)。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是西欧、北美人民长期历史活动的产物。它起源、发展并成熟于欧洲,由于19世纪列强势力的向外扩张,到20世纪初扩展到了南北美洲,澳洲和南非的广大地区并影响全世界,是一种具有扩张性的文化。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中世纪的近千年时间都处于基督教文化的统治之下并融进了阿拉伯文化。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于14世纪出现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又出现了宗教改革,西方文化逐渐定型。17世纪又出现了科学革命,18世纪开始了思想启蒙运动,发展到19世纪的工业社会,西方文化日趋成熟完善,并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向外侵略而向世界扩张。总体来说,西方文化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是万物之灵,认为人可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其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理性和科学;重视个人的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斗争,崇尚民主法制意识,扩张征服意识和冒险精神等,概括起来,西方文化有如下主要特点: 1.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 在对自然的认识上,主张“天人相分”,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西方文化注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人要生存,必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由于其

发源地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不像中国是宽广的大陆平原,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就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获取财富,因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于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这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征服欲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诞生。 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人都是集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般。注重对自然的探讨,注意深入事物的内部,探究本质上的东西,尤其重视理论上的总结思考。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后,科学更是开始发出灿烂的光芒。17世纪英国的自然科学革命,宣告了现代科学的诞生。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是思想启蒙无能无力。从此科学在西方开始获得蓬勃发展,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力与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剧烈运动。现代科学的出现是西方社会从传统走向文明的转折点。此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并列,共同构成了西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西方文学,从荷马史诗《奥德赛》到18世纪笛福的《鲁宾逊飘流记》、19世纪雨果的《海上劳工》、20世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人怎样在对自然的征服中证明自我的价值。 2.理性精神 由于征服自然的需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一、论述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优缺点。 西方文化的特点:1、时空分立与天人相分。西方文化主张天人相分,二者是对立的关系。人要生存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为了征服自然,首先得认识它。研究自然界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导致了其哲学和科学的长足发展。近代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远远超过中国人,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人对宇宙的认识更加深刻。2、崇尚理性。西方很早就把理性当作内在自主的活动,所以理性包含着一个辩证的过程,其自身的发展受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大。西方科学的发展就证明了西方文化在崇尚理性的前提下方法意识的不断突破。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西方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4、基督教精神。在西方,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和永恒的存在。基督教追求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帝面前,人人施展才华,竞争、进取、冒险、开拓,取得成绩后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 西方文化的优缺点:西方文化的独立性和开拓性使西方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不断地进行广泛、细微的知识性探索。正是这种积极的开拓精神, 使西方的政治体制在不断地完善, 科技也取得了飞速地发展且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文化的挑战、冒险、开拓精神又往往具有征服性和掠夺性。这一点与它的文化传统有关, 我们从希腊神话里就能发现一些具有人格的超人, 大都是些勇敢的冒险家和强悍的征服者。而这一特征无论是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还是近代的殖民地也都能证明。 二、为什么说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精粹,在世界文明史上,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希腊文化形成以后,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呈幅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地扩散,自古及今,一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其影响是巨大的,以致有学者断言:“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希腊文化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在继承希腊古老本土文化和吸收域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究其形成的源头,主要有三个:一是爱琴文化、二是原始希腊文化、三是古代东方文化。 希腊人进入爱琴地区以后,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使之成为希腊文化世俗性特征的重要来源。由于爱琴文化成果和风格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所以学者把爱琴文化看成是“欧洲文明之链的第一个环节.”希腊原始文化和爱琴文化这两部分构成希腊最古老的本土文化,这是希腊城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古典时代希腊哲学、戏剧、雕塑、史学与科学技术等的繁荣兴旺正是在这样的本土文化基础上起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希腊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使之有形无形地溶进了欧洲文化之中,并作为传统表现于欧洲文化的诸多领域。西方学者这样写道:“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机械以外,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无一不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缩影。”“由于精神上的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 所以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说说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希伯来文化对欧洲文学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从欧洲文学的角度来讲,大体上可分为改编、模仿、借用和借鉴等几种方式。对希伯来文学的模仿和改编主要发生在中世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知识分享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 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2】 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而且为了更全面学习中国文化,他还主动派出遣隋使到中国去,这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经久不衰的动力,推到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公元618年,隋亡唐兴。当时日本正处于社会制度变化发展的时期,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引进唐朝制度,日本朝廷向唐朝派出遣唐使,而这个时期遣唐使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派遣持续时间之长,是世界中古史上的一大奇观。这个时候也是日本“百事皆仿唐制”的“全盘唐化”的时代,是“唐风”文化盛行的时代。日本学者坂本太郎指出:“这个时代的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唐风的盛行,无论是儒教、佛教、律令政治,还是学问艺术各方面,都是照搬唐朝的样式,或者稍加修改增删,总之,无不与唐风有关。人们认为唐文化具有最高的水平,尽早达到它那样的水平,是当时一般的共同目标。”【3】 当然,日本在吸收、移植中国文化是,还是注意了日本的国情的,是有所变通的。比如说,唐朝的尚书省中除六部外还有九卿,这是沿王制而来的。九卿当中又有大理寺这样的司法官,但刑部也有司法官。于是,与司法有关的官职就产生了重复。另外,尚书省六部之一的工部,与将作监并存,户部与内务大藏并存,礼部与礼仪使并存等等,这样重复的官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二、西方文化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所谓西方,是指今天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历史上,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亦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 )。所谓基督教世界起初主要是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西方”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上述这三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 1、西方文化指的是西欧、北美的文化,包括西方世界中共同的标准、价值观、风俗等。西方文化的概念通常与西方世界传统定义相关联。根据此定义,西方文化是文学、科学、音乐以及哲学原理的合集,并且有别于其它主要文明。适用于受西欧移民或殖民影响强烈的国家,并不仅限于西欧。这些传统大都在被列入西方经典。西方文化被用于许多方面,不管实际使用正确与否,包括美国文化、唯物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商业主义、性的享乐主义、帝国主义、现代主义,乃至解说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常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印欧人。西方文化也根源于斯拉夫人还有北欧的日尔曼人及凯尔特人的文化,这些文化是形成欧洲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基督教对中世纪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将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希腊后,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民主、建筑、文学以及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500年中,尽管罗马帝国拒绝古代雅典很前卫的民主理念,但却将希腊语、拉丁语随着罗马法传遍了欧洲。罗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尔特文化,但随着罗马的衰落,希腊与罗马的许多艺术、文学以及科学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随着罗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圣经成为西方文艺中的核心部分,几乎影响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艺术、法律、哲学、教育以及政治。罗马基督教成立了许多神学院,现在的许多大学、学院即起源于此,总体而言这些学院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知识,随着十字军东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尔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对西欧产生影响,终于在14世纪,希腊的文化遗产重又被西欧发现,于是文艺复兴诞生了。 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被探险者、殖民者、商人以及传教士传播到新大陆。随后的启蒙时代,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时达到顶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这些社会构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诸实践。如今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19世纪,美国开始发展自成一体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连同美国时尚、娱乐、技术以及政治,泛滥于其他西方世界。 2、西方文化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天主教和新教 西方的基督教,先是天主教,尔后是天主教和新教,从历史上说是西方文明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人 文 论 坛 186 INTELLIGENCE 从外来语的产生和发展分析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华北科技学院外语系 唐 燕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外来语 西方文化 吸收 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发展的工具。语言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的需要,而社会的需要又会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以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见长,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积极吸取西方文化营养,迅速发展壮大并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可以说,没有西方文化,就没有今天日本追赶欧美各国的成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外来词汇也进入到日语之中,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使用之频繁是惊人的,这些外来语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日语语言,也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通过对这些外来语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日本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 日本同西方文化的接触始于16世纪中叶葡萄牙传教士在日本的活动,日语中最早的外来语即诞生于这个时期,主要是来自葡萄牙语的词汇,例如:バテレン、ビロード、イルマン等。1639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除荷兰以外,断绝了与西方任何国家的交往,因此这期间来自荷兰语的外来语大量流入,以近代科学用语为主,例如:アルコール、コーヒー、レンズ等,从中不难窥视出“兰学”留下的痕迹。 1868年明治维新一举改变了日本落后的局面,在“求知于世界”思想的指导下,日本积极开展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西方文化开始如潮水般涌入日本,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的语言词汇也随之大量流入日语。 到了20世纪,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英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日本文化领域,以英语为首的外来语新词充斥着日本社会,人们热衷于使用、传播这些新词,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时尚。例如:スポーツ、ハイキング、モダンガール等。 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间,涌入日语的英语外来语,几乎是日本有史以来上千年接纳外来语的总和,而且,这一时期输入的美式英语占有绝对优势,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パトロール、セクシー、ワンマン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地位的确立,外来语在日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日本的年轻人,对外来语的使用甚至达到了泛滥的地步。据说在日本,由于外来语新词的诞生速度太快,数量太多,所以每年都要出版一本新的外来语辞典。日本每年公布的流行词排行榜上,外来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ワンパターン、ルーズソックス、キセラー等。 石野博史曾对《现代用语基础知识》(1976年)中的外来语分布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时装、美容美发、IT、饮食、运动等领域的外来语词汇较多,占到了70%以上,而在化学、哲学、历史学等领域,外来语的比例则在40%以下。说明越是新兴的、时髦的,与年轻人关系密切的领域,外来语就越受青睐。 日本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全面的,但却并不是一视同仁的,据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加岛祥造对《岩波国语辞典》(第三版)所做的调查,日语中有80%的外来语词汇来源于英语,其余依次为,德语5.5%,法语5.4%,荷兰语2%,意大利语1.6%,葡萄牙语1.3%,俄语0.7%,其它3.5%。来自英语的词汇在外来语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范围也最广,说明日本近代以来吸收的西方文化主要是英美的。英美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代表,而日本在战前与英国,战后与美国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可以说日本向西方的全面学习,主要是向英美学习。 日语中除英语以外的外来语,不仅数量少,而且语义范围也比较固定。例如,从德语中借用的主要是医学、哲学 等领域的词汇(ノイローゼ、イデオロギー等),从法语中主要借用了表达服装,艺术,食品等含义的词语(クレヨン、マヨネーズ等),来自意大利语的外来语则主要是音乐方面的词汇(オペラ、バイオリン等),而从俄语中则主要借用了政治和思想发面的词语(インテリ、ノルマ等)。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来文化虽然是广受博取,包罗万象,但却是根据需要,取其最长之处。 此外,日语外来语中有一类特殊的词汇,称作和制外来语。顾名思义,就是日本人根据本国的需要和喜好组合而成的外来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例如:シルバーシート、モーニングサービス、ガソリンスタンド、テーマソング等。这些词语中既有英语的组合,也有英语与法语、德语等其它语言的组合,甚至还有英语与汉语词或和语词的组合,例如:野菜サラダー、消しゴム等,这是日语的一个特色,英美国家的人很难理解这些词语的准确含义。从这些和制外来语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不仅从本国实际出发,有选择的予以吸收,而且绝不摒弃传统文化,力图将西方先进文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它们协调发展,并行不悖。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参考文献:[1] 石野博史:《現代外来語考》,大修館書店,1983年。 [2] 皮细庚:《日语概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3] 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4] 周启乾:《近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管窥》,天津社会科学,1989(2)。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 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曾 赢 64

中西方文化优缺点

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及应当坚持的传统文化 当我们提起一种文化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点或者几点令我们印象深刻。中国文化的中庸,美国文化的自由至上,德国文化的谨慎,法国文化的浪漫……而我今天要讨论的西方文化自然也有它最显著的特征,最大的优势、致命的缺陷。 一、中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地方是它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根本的关系。按照这个规范,就可以把社会处理统治得非常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忠、义、礼、智、信五个常德。三纲应该抛弃,它的核心是等级和不平等;五常则是中国儒家思想的5个美德。今天依然有用: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新加坡则是把“忠孝仁爱礼仪廉耻”8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并赋予新的含义;台湾蒋介石规定的军人精神要素是:学识、信义、仁慈、勇敢、严格;而朝鲜,早在新罗朝代,为士兵规定的品质是:忠诚、孝顺、信义、仁慈、勇敢。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儒学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一套和有理性的原则,目的是维护世俗人生的秩序和发展”。 中国文明对文明冲突,总是有着一种伟大的情怀──“以仁为本”。即或对于那些曾经以野蛮方式对待他们而后来成为失败者的夙敌,也不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种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春秋对夷狄,秦汉对匈奴,隋唐对胡人,明对蒙古,民国对满族,二战中对我们日本战俘,抗美援朝对美国战俘……正是这种伟大的“王师”气魄,使中国文明保持了饱满的文明正义的资本,从而在危亡关头敢于大无畏的面对任何强敌。整个农业文明的数千年,中国屡屡面对敌人的纠缠,但却从来没有丧失高贵的人性尊严,从来没有与残暴之敌一起堕入灵魂的地狱。 “在世界大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会象中国民族这样具有文明的正义性与资本的正义性。中国民族没有文明历史的大血债,没有资本掠夺的大血债。中国的崛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的勤奋与智慧。不要以为这种伟大的文明情怀是一种迂腐,她是人性文明的高贵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最欠缺的是什么?科学,法律,民主。 科学精神的欠缺,使中国一次一次地错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机会。一直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无法解决发展问题,社会主义无法解决效率问题。 与科学精神相对应的是创新精神,实业精神,理性精神,几千年的枪打出头鸟的文化熏陶,从尊老到拜老,中国已经变得非常缺乏创新精神。中国是个文科至上的国度。论语是中国文化最珍贵的财富。但也正因为它太强大,就好像是一个孩子在小时候就发现了他的文学天赋,所以这个孩子就被要求朝着文学方向发展。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跷脚了。浪费了多少青春年华。也耽误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进程。 传统文化导致了国民性格中三个致命的缺陷。一是窝里斗;二是爱面子;三是爱耍小聪明。我们还有很多缺点。但惟有这三个是硬伤。中国性格的致命伤就是大家都不舍得放弃小聪明和小利益。结果是大家损失了很多大利益。 二、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多元化。其实多元化是分几个方面来说的,一个是文化资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日本对外来文化吸收的特点的分析 ——以明智玉子为例 明智玉子,又名细川玉子(ガラシャ),洗礼名:加拉夏(Gratia)。生卒年:1563~1600。日本古代三大美女之一,明智光秀的次女,细川藤孝之子细川忠兴之妻。父亲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之后因背负逆臣之子的罪名,在山中隐居子在被幽禁之后接触了传来不久的基督教。美丽、矜持而纯洁的玉子不能忍受逆臣的女儿这个污名,在人烟稀少的深山里,孤独的幽禁生活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观。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可值得信任的吗?什么也没有。佛教和儒教都不能解除她的苦恼。这时,基督教的所谓在神之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耶稣的十字架可使你赎罪而获得拯救的教诲使玉子看到了希望。她背着丈夫接受洗礼,并被授予基督教教名珈拉莎,成为基督教徒。玉子回来后,忠兴知道此事勃然大怒。因为在秀吉统治的时期,基督教被列为邪教而受到国家禁止。忠兴拿刀逼玉子弃教,玉子坦然说道:“惟信仰不能抛弃。” 接受基督教洗礼后的玉子成为一个忠实的基督徒,但同时,作为一个从小接受传统中国儒教和武士道精神教育的女性。玉子的身上重叠了好多重文化的影子,特别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 关原合战,明智玉子的丈夫细川忠兴作为支持德川家康的西军活跃在战场上。而明智玉子则与黑田泽明、加藤清正等大名的家属作为人质被东军的石田三成软禁在大阪城,已达到牵制西军大名将领的作

用。关原合战前夕,为了更好的要挟西军的大名们,石田三成准备对自己手中的人质进行迁移,已达到最佳的“人质计划”。明智玉子等人质也明白,一旦被作为人质迁往战场,势必会影响丈夫的作战。长期被武士道精神以及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玉子等人质准备以自杀的方式毁灭石田三成的人质计划。这个举动对于其他大名的家属或许没有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明智玉子来说确实一个巨大的障碍。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里就有一条:不允许残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的生命。 日本本土的武士道精神,中国传入并已受到日本自己改化的儒教文化与新传入的基督教和它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玉子身上发生了不和调和得矛盾。玉子不能背叛自己的信仰同时也不能背叛武士道要求下的妻子的准则。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在玉子的心理分庭抗礼着。 日本本土形成的武士道精神要求信仰着对其忠贞不二,不能有丝毫的背叛或者转移的迹象。而基督教文化所代表的新传入的西方文化却象征着一种开放的、不受拘束的理念。这或许也就是玉子在接受“叛臣的女儿”,被丈夫软禁等等挫折后所看到的一丝光芒,或许这也是为什么玉子会信奉上基督教的原因吧。 在两种看似不可调节的,不相融合的文化中,起初的玉子是十分矛盾的。两种信仰对其来说是同等重要的,是不能任意放弃其中一个的。玉子自己也明白,基督教所代表的可能确实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它或许更需要被弘扬。但是植根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同样不能被轻易抹杀。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谈起日本的文化,饮食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 第一,在食物的选材上。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饮食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这里我们可以把“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 第二,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日本人很注重对食材原滋原味的保持。“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 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具体而言, “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 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很少添加味道较浓重或刺激性的调料,讲究以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式的味道浓重的烹调方法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而且日本人很注重食品的卫生,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日本料理通常是当天吃完,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新鲜,而没有中国所谓的“隔夜菜”的说法。 第三,关于食物的盛装和饮食的环境。对于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食材颜色上的搭配、盛装器皿的样式,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一份日本料理在端上餐桌前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即使是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菜式也会被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美的装饰。精美的摆盘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调味,一份摆盘精美的料理常常会让人有种在欣赏画作的感觉。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及一般的庶民家庭,在餐具上都颇为用心。在日本人传统的喜好是选用陶瓷器和白木筷,各种器皿的图案和花色都以清新雅致为主。在今天,无论是在偏远的地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日本料理店的装修也都仍旧保持着简朴素雅的特色。 第四,关于日本的饮食礼仪。首先,日本人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很注重遵循礼节等级。在用餐前,大家会先说“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用过餐后会说“我吃好了”(ごちそさまでした)。用餐中,日本人基本不会由主人布菜或是大家互相夹菜,而是与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家各自吃。而且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的剩余,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的劳动的轻视。虽然日本与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筷子的摆放方法却不同。中国的筷子相对长一点会竖着放,而日本的筷子相对短一些且必须要横着放。在一些细节上,在日本也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吃面条类的食物时,要发出声音来表示食物好吃。食物的骨头或残渣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容器内而不可以扔在桌子上等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深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两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