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学生姓名方瑞轩

所在院系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软件测试

学号 2009450281

指导教师王振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干了两件大事,作为这两件大事的理论反映和理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两大成果的丰富发展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时段的发展中,围绕的主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过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胜利推进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结合这一最新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怎样实现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讲,这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体系和地位;从实践上讲,这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进一步说,这有助于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伟大工程。

一、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富和发展,从宏观整体上说,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里我们从以下三方面略作展开:第一,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学说,确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任务:“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又说: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存在条件,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2]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原理,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面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基本的历史性课题,提出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原则的。这就是:其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回答面临的崭新历史课题,即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包括两大方面的任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其二,现实生活实践中提出了新问题。国外,经过苏共二十大,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说:“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3]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虽然有成效,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不得不照抄苏联的办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4]对这种“基本照抄”的办法,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5]认为不应当是长久之计。其三,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国在建设方面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可借鉴。本来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的时候,毛泽东当时就想,苏联和中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种更加适合中国情况的办法搞得快点多点,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来来新社会的学说,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原则,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导方针。

除此之外,在加强共产党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军队和国防建设、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方面,毛泽东和党中央也提出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原则大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些理论原则指导下,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了相当快的速度,使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得到逐步提高。[6]

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也指“相结合”的过程。那么,“相结合”是怎样实现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问题。从原本意义上讲,机制一般是用来说明复杂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的,这种联系方式也就是系统功能的实现方式。以此意义来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从“相结合”的成果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就是指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

系方式;二是从“相结合”的过程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各阶段的联系方式。不过,过程中各阶段的联系方式,无非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要素的内容随阶段的推移发生了改变,从而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与时俱进。要素仍然是那些要素。因此,其机制仍可归结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都必须体现“相结合”的本质要求,都必须能有效实现“指导中国实践、促进中国社会发展”这样的功能。

从机制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这三个要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

(一)、所谓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是指中国社会在特定阶段上必须解决的、若不解决社会就不能继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讨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第一,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和贯穿全部理论内容的魂。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因时代变迁而除旧纳新,相对而言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则具有恒久的价值。我们讲某种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实质上就是指它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沿袭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国人世代相袭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任何外来文化只能融入它而不可能取代它。马克思主义也一样,它要在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中生存发展并获得对于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力,只有同中国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融会贯通,取得中国民族的形式,变成中国民族的精神,才有可能。

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三个要素是统一在一起的。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来源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依据,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并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它指导人们正确地界定社会发展主题,从立场、观点、方法的意义上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和解决这样的主题,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域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的意义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效地实现其认识和实践功能,必须同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相融相合,使之适合民族特点,具备民族形式,化为民族精神,才有可能。因此,三者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构成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运行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马克思主义适合了中国

民族特点,具有了中国民族形式,民族文化具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二者融合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7]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294.

[3[4][5]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3,41,

[6]沙健孙.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7]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