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对比分析汇总

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对比分析汇总

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对比分析汇总
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对比分析汇总

从对美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分析探索教育国际化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中国为加深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在做好出国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将其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于国家外交大战略的高度。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也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于2010年9月适时制定了新的《留学中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正式确定到2020年,接收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人,以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显然,这种迅猛发展势头为我们按照新的思维方式和国标规范对来华外国留学生教育进行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教育部确定50万来华留学生这一总体规模符合实际情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2009年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总数已达23.8万余人。对比“50万人”的目标,未来11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将翻一番,每年增加约7%。由于“计划”首次明确把在全国中小学就读的外国小留学生也包括在内,根据近年的发展趋势,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似乎并不大。而“计划”中规定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要达到15万人(2009年为93450人)将是任务的关键和难点。

笔者认为,在关注规模效应的同时,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改革来华留学生教育体制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中国高等教育。同时,也应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和优化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地区结构、生源结构、国别结构等构成比例。

一、存在问题

(一)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统计标准与国际不接轨

为应对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中国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增多的外国学生争相来中国留学,中国已从一个留学生输出国转变为留学生的主要接受国之一。

从表1中可看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并不相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中国2008年接受来华留学生51038人,位列全球招收外国留学生数量排行榜第12位。而我国政府公布的同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则高达223499人。根据这个数字,中国2008年的排名可大幅度上升至第5位。显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留学生的定义、标准以及统计的方法与我国并不相同。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原主编本·维尔代夫斯基(Ben Wildavsky)的研究解释了这一区别。本·维尔代夫斯基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留学生的统计数据只包括注册一年以上学习的留学生[1],这与美国的统计方法类似。鉴于美国采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类似的统计方式,本文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方法,以更好地比较中、美两国接受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情况的图表(见表2与图1)①。

表2将中、美两国对各自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进行了分类与定义。美国将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分别归纳为外国留学生、外国学者和英语强化班学生三大类;而中国的分类较为复杂,主要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大类,同时又将非学历生细分为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语言进修生和短期留学生四小类。从两国对来本国留学的各类学生和学者的定义表述中,大致可作如下判断:①美国的外国留学生≈中国的学历留学生;②美国的外国学者≈中国的高级进修生与普通进修生;③美国的英语强化班学生≈中国的语言进修生与短期留学生。

(二)中美两国接收外国留学生规模、结构与对比

根据以上的分类,可以较为客观地分析和比较中、美两国各自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学者的规模、结构与差距等数据(见图1)②。

图1 中美两国接收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情况比较(2009年)

图1列出了中美两国公布的各自接收外国留学生与学者的最新数据。美国列出的数据包含2009-2010学年在美国学习和进修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中国列出的数据则是2009年度在中国学习和进修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数量。

美国2009-2010学年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总数为863687人,中国2009年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总数为238814人,后者为前者的27.7%。美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是690923人,中国的学历生是93450人,后者为前者的13.5%。美国接收的外国学者是115098人,中国接收的高级进修生与普通进修生共为7995人,后者为前者的6.9%。美国接收的英语强化班学生是57666人,中国接收的语言进修生与短期留学生共为134736人,后者远远超过前者,是前者的2.3倍。详细数据分析与对比,见表3③。

在中美两国接收的外国留学生和学者的各自构成比例方面,表3数据显示两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美国的正规外国留学生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80%,而中国相对应的外国学历生占本国留学生总数的39.1%;美国的外国学者占13.3%,中国相对应的高级进修生与普通进修生仅占3.4%;美国的英语强化班学生仅占6.7%,而中国相对应的语言进修生与短期留学生却高达56.4%。除在语言强化班指标上大幅度低于中国外,美国在接收外国留学生与学者的大部分指标,包括总体规模、各类别规模及构成比例均高于中国,尤其是在注册的长期外国留学生和高端的外国学者两个指标上。

二、美国学生来华学习的现状与障碍

(一)美国学生来华学习的现状

如今美国在其经济规模、科学研究和开发领域、高等教育和综合国力等方面均领先于全球,尤其是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优势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较高质量的人才。如果可以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并攻读学位,将对其他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效应,也更容易达到“计划”中设定的使来华留学人员生源国别和层次类别更加均衡合理的要求。从国际关系的深层次和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考虑,如能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攻读学位,将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国家利益产生效益。因此本文选取美国作为研究的对象。

由于美国的国家制度与高等教育体制有异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大

多数国家,因此必须超越传统思维,以创新的思维探索一条更有效吸引美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新途径。

图2 美国来华留学生增长趋势及与韩国来华留学生和日本来华留学生的比较(1995-2009)

从图2中可看到,1995年-2009年的15年期间,除了2003年的非典时期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外,美国来华留学生人

数均在持续增长,2009年美国来华留学生达到18650人,是1995年的13倍多[2][3][4]。更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美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韩国的来华留学生人数第二的国家。这一发展趋势是由中美双方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的。从中方来看,主要是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导致国力增强后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中国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等因素的结果;从美方来看,主要是意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美国政府与民间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中国已成为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第五大留学目的地国,前四位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11月提出美国将在未来4年送10万名美国青年到中国留学,该计划的实施会将美国学生来华留学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然而,美国来华留学生的类别结构与层次结构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如图3显示,2009年美国来华非学历留学生所占比例高达92%,而学历留学生比重却仅有8%,不仅低于大多数国家的来华学历留学生比例,也远低于各国的平均水平39.2%④。

图3 2009年美国来华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类别比重

图4 2009年美国来华非学历留学生层次构成比重(%)

美国来华留学生中类别构成不平衡的问题同样体现在比例最大的美国来华非学历留学生的层次结构上。图4显示,2009年美国来华非学历留学生的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语言进修生和短期留学生各自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72%、6.70%、39.40%和53.20%⑤。美国来华的高级进修生与普通进修生相加仅占美国非学历留学生的7.4%,而相对较低层次的美国来华语言进修生与短期留学生相加的比重却高达92.6%。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政府公布的统计中均未列入正规留学生行列的美国来华非学历留学生和被美国政府单独列为语言进修性质的来华留学生的比重竟然都高达92%以上。这种情况与中美两国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两国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的规模和广度以及相对于快速增长的美国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尚不相符。在中国的留学期限从几周到一个暑期或不到一个学期的美国来华短期语言进修生称为“游学”、“访学”似乎更恰当。虽然在近年中美两国的总体贸易额方面,中国一直保持顺差,而在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相对于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绝大部分就读专业课程、进行学位教育的情况,美方显然赢取了较大的顺差,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二)美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障碍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解决三个主要障碍:语言问题、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问题、留学费用问题。

1.语言问题

语言障碍可能仅为暂时性问题。近年来,为自身发展的需要,美国官方制定了一系列法案和计划,明确把中文列为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语言”,资助和培养中文教学人员,使美国主流社会学习中文成为了一种趋势。据统计,2007年已有2400多所美国高中已经或者即将开设中文课程,约有6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有7万名大学生注册学习汉语。至2011年4月,全美已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专业,40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越来越多的州开设了中小学孔子课堂⑥。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增设了中文考试,而美国大学理事会也于2007年正式开设AP(大学先修科目)中文考试科目。美国联邦教育部计划在2015年前有5%的中学生学习汉语(约75万人)。汉语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成为美国第三大通用语言。而中国政府也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协助和满足美国民众学习中文的热潮。近年来,中方派遣了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教师赴美国从事汉语教学和培训工作,编写和提供了大量中文教材。落户美国的孔子学院全球最多,达80多所。在中、美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在不久将来,美国留学生的语言问题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2010-2011年,在对美国200多所大学中1000多名正在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和在100余所中国大学中正在留学的300多名美国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中美两国政府的努力成效显著。

图5是2010年初对在美国大学选修中文的美国学生所作的调查中回收的921份问卷结果。从对图5的分析中可看出,在听、说、读、写四个项目中,绝大部分学生处于初级水平阶段(四项平均占到45.75%),其次是中级水平阶段(四项平均占到36.7%),而达到高级水平阶段的比例仅9.5%(四项平均占到16.5%)。

图5 目前在美国大学选修中文的学生中文水平

图6 目前正在中国大学中留学的美国学生的中文水平

图7 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质量对美国学生来华留学的影响

图8 中国接受调研的大学中美国留学生所学专业分布比例(%)

在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上半年对正在中国大学中留学的美国学生所作的同样调查中,笔者发现其语言水平有明显进步。图6显示,在听、说、读、写四个项目中,绝大部分学生已提升至中级水平阶段(四项平均占到

40.75%),虽然初级水平阶段仍占到第二位,但所占比例已明显减少(四项平均降到35.25%),与此相对照的是,达到高级水平阶段的比例明显增加(四项平均占到16.5%)。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学生尤其是决定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是认真的,加之来到中国后的语言环境的改善更是有助于他们中文水平的提高。由此,可以推测美国学生的语言问题是暂时的,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2.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问题

前文提及美国来华留学的非学历生和短期语言进修生的比重都高达92%以上,美国来华留学生在类别结构与层次结构上突出的不平衡问题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问题。根据我们对国内二十余所接收美国留学生相对较多的大学的调研,美国来华的学历生和半年及以上的进修生基本上集中在汉语、经济与管理、文学< 的第一障碍,而列为第二和第三障碍的人数比例分别在1/3以上。针对这一问题,82.60%的中国大学负责国际留学生的管理人员认为教学质量是第一障碍。这一统计上的对比可从图8的内容得到解释。美国留学生对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质量的评定主要根据自己所修专业确定,而美国留学生在中国大学中选修的基本都是与中国语言、文学、中医、文化等中国的强势学科以及与中国特殊国情有关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因此他们对这些大学课程与教学给予一定的认可。尽管这样,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对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质量不满意。相对而言,中国大学负责国际留学生的管理人员是从学校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受访学校中没有美国留学生在中国大学(大部分受访学校是顶尖的“985”院校和“211”院校)的工科和理科专业中学习,因此,他们将提高中国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质量视为提高美国来华留学生比例的紧迫任务。

上述中国大学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大学对中国大学的学分互认问题,从而进一步减弱了美国学生来华进行长期留学的动力。

3.留学费用问题

从长远来看,留学费用问题是美国学生来中国留学的最主要障碍。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学生似乎应该不存在因经济问题而无法出国留学的问题。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实施阶段持续到高中为止。美国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政府负担一切费用,包括学费、书费、交通费等。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或补助的午餐。但在美国上大学的费用则全部由学生及其家庭来承担,费用从1.5美元到5.5万美元不等。近年因金融危机导致了大学学费的迅猛上涨。据美国联邦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近年来,秋季学期平均有280万学生注册接受高等教育,但只有约40%的本科生能够在6年内毕业,而就读社区学院的学生中,只有20%的学生能在3年内毕业,还有许多人没有获得学位或证书就离开学校[5]。这主要是源于学生的财务状况。

由于国情和观念的不同,大多数美国人都是提前消费,家庭储蓄很少,加上大学学费是税后支出,所以很少有美国人能够负担得起高昂的学费,更难于负担出国留学的费用。美国高等教育法还规定,只要学生被大学录取,美国联邦教育部有以补助和贷款等方式资助其上学的义务,但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经联邦教育部授权和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的大学,以确保学生获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进入这些大学的学生就有资格申请联邦政府的各项助学金、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学分能得到其他院校的承认,毕业后其文凭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这一政策也同样适用于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审核合格的外国大学中就学的美国学生。由此就导引出中心问题:即中国大学如何利用美国政府的经费招收更多美国留学生,以及该政策的实行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等国家利益的影响。

想要探索一条更有效吸引美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新途径,应该从美国政府的大学财务资助体系寻找突破口,据此解决更多美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的留学费用问题。鉴此,首先对美国政府的大学财务资助体系进行简单介绍。

需要财务资助的美国大学生每年都必须根据父母缴税与家庭经济状况,填写一份联邦助学金免费申请表(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 FAFSA),美国联邦教育部再通过一个复杂的公式来计算出学生家庭能负担的部分(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 EFC),学校的费用减去这个部分,就是联邦教育部资助的金额。所以,这种资助方式又叫“财务需要资助”(Need Based Financial Aid)。

学生提交了联邦助学金免费申请表(FAFSA)后,学校在审核分析申请表的资料后,对学生家庭人数、家庭收入、在校子女人数、不动产及其他资产(如股票、债券、银行存款)按不同比例计入。例如,在扣除家庭基本生活开支后,算出来的预计家庭应付额(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 EFC),也就是政府认为学生家庭能付得起的费用金额,再与要上大学的费用相比较得出需要资助的金额。其公式为:需要资助的金额(Need)=大学费用(Costs)-预计家庭应付额(EFC)。

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2011-2012学年的费用为54464美元,

根据某一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算出预计该家庭应付额(EFC)是6170美元,据此得出该学生需要资助的金额为48288美元。再扣除所获得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俭学三项资助相加的总额19628美元,该学生可再申请包括上述的柏根斯贷款、有补贴的史丹佛直接贷款、无补贴的史丹佛直接贷款、家长直接贷款总额为28666美元的各种联邦助学贷款⑦(详见表4)。

中国于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如果说“教育国际化”的浅层目标反映了传统的以教育制度复制与借鉴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特征,那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吸引、分享、整合和配置包括学生、师资、技术、资金等优质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则应该是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实行教育国际化所追求的深层目标。

近年来中国为履行WTO的有关义务,逐步开放了自费留学中介服务、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合作办学、在全球聘请优秀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标准、出入境就业服务、教育咨询服务、境内外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仪器与设备全球采购等领域。这些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吸引、分享、整合和配置教育资源的新的形式和做法,已为我们探讨利用美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招收美国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了启示。事实上,2010学年全球有479所大学获得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认证资质,有22717名美国学生前往这些获认可的国外大学留学,支付给这些大学的联邦助学贷款总额约高达近3亿美元。这些获得美国联邦教育部资质的外国大学分布在全世界各洲,主要在欧洲和美洲:如欧洲有305所、美洲有113所、大洋洲有43所、亚洲有15所、非洲有3所(见表5)⑧。目前中

国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只有香港两所大学在近期获得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资质认证(香港两所大学是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⑨。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经认可的国外学校留学的美国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即只资助正规(regular)学生。对于正规学生的定义有两点:一是学习期限必

须在1年以上;二是必须以攻读学位、证书或其他得到该校认可的文凭为目标。规定特别强调不包括如各类短期学习、进修和交流,或只为取得学分的美国学生。

美国联邦教育部对正规学生的定义有助于更多学历生来中国留学,这与中国政府希望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攻读学历的目标完全相吻合。美、中两国政府在对美国学历生来华留学的“推”与“拉”的过程中高度配合、目标一致,而美国学生的态度和意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美国学生的态度和意见

2010年初至2011年初,笔者对美国200余所大学中1000余名正在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和在100余所中国大学中正在留学的300多名美国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涉及来华留学的费用、问题与愿望的结果反映如下。

对尚在美国大学选修汉语的美国学生问及“假如你前往中国留学,你期望如何资助你自己”的问题时(要求在提供的选项中选择不超过两项),有67.9%回答依靠申请学校的奖学金;而认为申请政府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可能性不大,有54.2%和16.1%的学生分别选择自费和向私营机构贷款(两者相加高达70.3%,如果加上其他选项中指明由家长资助的形式,比例会更高)(见图9)。

而对于类似“你如何负担你目前在中国的留学费用”问题,高达

69.3%的学生回答是通过自费方式支付在华留学的费用,如果加上向私营机构贷款和由家长资助的形式,三者相加的比例将高达85%以上(见图10)。

图10 目前正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途径

图9和图10调查中反映的一个共同现象是:由于缺少资助渠道,无论是目前尚在美国大学选修汉语的美国学生,还是目前已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其所期望和已采用的资助方式主要是自费。如果前者还分别有67.9%和和36.7%的学生希望能申请学校奖学金和政府奖学金,那么后者中——即来华留学的学生——真正能获得上述两种奖学金资助的比例就分别降至26.7%和26.4%。

对于影响来华留学的最主要障碍,上述两类美国学生在列出的中文水平、经济因素、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文化、学分和学位的转换和认可、以及其他等障碍中,按其重要性依次选择的三个因素见图11。从回收的约900份问卷中可以看到,其最重要的三个障碍依次为经济因素、学分与学位转换与认可、中文水平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为第一障碍,遥遥领先,占到回收问卷的46.4%(近一半)。当然,有关对学分与学位的转换与认可、中文水平也是受访学生担忧的前二、三位。

图11 正在美国大学选修汉语的美国学生认为影响赴中国留学的最主要障碍

已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提出的最重要的三个障碍依次为经济因素、学分与学位转换与认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学分与学位转换与认可仍列为第一和第二障碍,而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因素上升为第三位(见图12)。

图12 正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认为影响来华留学的最主障碍

为进一步确认美国学生来华留学的第一障碍,笔者采用非此即彼的问卷对美国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因素成为影响美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最主要因素(见图13)。

图13 经济因素影响美国学生来华留学的调查

最后,为证实这一调查结果,另一份问卷进一步向美国学生提出“如果美国政府容许你利用联邦助学贷款支付你的留学费用,对你是否有吸引力”的问题。图14和图15分别反映,受访的两类美国学生的态度高度相似:两者对这个问题表明“愿意”的均高达半数以上,如果加上“可能愿意”的学生,均分别高达约73%和74.4%。相比之下,表明“不愿意”的只有8%左右;17%左右的学生选择“不发表意见”。最后2%左右选择“其它”的学生在其说明中大部分表明自己或者不具备条件申请联邦助学贷款,或者不想申请贷款,没有提及“愿意”或“不愿意”的选项。

四、建议

(一)扩大外国留学生来华的规模

这一方面是指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取决于我国教育对于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教育质量如何、教育回报如何,这是留学生在选择留学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他们有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的机会。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假设加大宣传、招生力度、增加奖学金等,留学生数量就会显著提升。完善包括外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十分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说,留学中国需要的不仅是“计划”与发展规模,而更应是“市场机制”,即建立包括留学生教育在内的现代大学制度。

(二)留学生统计的标准和规定方面能考虑与国际接轨

建立科学、真实、客观并与国际标准相兼容的数据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社会发展基础工程。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了解我国目前在接收外国留学生与学者来华学习的真实现状、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希望,今后有更多相关人士能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以完善我国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学者来华学习的政策和环境。

(三)利用美国政府的经费招收更多美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目前国内为吸引美国学生来华留学而推出的举措主要有两种:一是提供更高的资助,二是降低入学标准。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今后4年内港两所大学在内的全球约500所已获得美国联邦教育部资质认证的大学调研,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这种模式在法理上符合中美两国的有关法律;二是这种模式在政策上与中美两国政府的目的完全合拍;三是这种模式在实践层面上更反映了广大美国学生的真实需求;最后剩下的只是运作的问题。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利用美国政府的教育经费招收更多美国留学生的途径在国内尚鲜为人知。而美国的这一政策对全球所有国家开放,这就为中国大学提供了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政策上作适当地调整,则有可能每年增加几十亿至上百亿的经济收益。

鉴于此,笔者建议,在中国教育部的支持和认可下,专门设立一个机构,采用市场运作的模式,协助有条件和有意愿的中国大学申请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认证;并在认证申请成功后,代理其项目的运行、管理、培训、咨询及与美国教育部的沟通。这种专业和高效的运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华留学和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声誉与经济效益,也会有助于提高中国大学的管理水平,更有助于促使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和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五)与国际接轨,大幅度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收费标准

1.参照国际惯例,规范来华留学生的学费标准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国家,均对外国留学生收取高于本国或本联盟国家学生的学费。例如,美国各州立大学均对包括外国学生在内的外州学生收取高于本州学生1倍甚至2倍的学费;而欧盟则规定,非欧盟国家的学生前往欧盟国家留学,须支付高于留学目的国学生的学费标准。有人可能会质疑提高学费会影响招生,情况恰恰相反,如果与此同时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的名额和额度,将大部分增收的学费再反馈给外国留学生,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调整收费标准,促使美国学生能将其助学贷款带来中国支付其留学费用

美国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时,美国联邦教育部先要审核其家庭经济状况并据此确定学生家庭能负担的部分。然而,中国大学制定的外国本科留学生的收费标准约为每年4万元人民币(约6300美元,其中包括学费、医疗、住宿费、伙食费等)。如按照这一标准,美国联邦教育部会认定绝大部分美国家庭可以负担,而没资格获取助学贷款。这就使中国大学利用美国政府的经费招收更多的美国留学生的目的将无法转化为现实。

3.改变观念,正视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属性

自从WTO把教育服务列入贸易范畴以后,即在世界范围内确认了留学生教育的经济属性,为留学生招生的市场运作方式确立了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依据。既然是一种服务贸易,就应该接受其属性并学会市场规则中的运作方式,这是不需回避的事实。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属性和运作方式的认识还仅限于学术交流的属性,相对缺乏适应市场规则的方式和手段。

事实上,留学生教育是教育与贸易的结合体,外国留学生在大学里所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范畴的内容,是必须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进行的,教育质量永远是吸引留学生的品牌力量。但是,外国留学生选择进入大学前的状态则是市场化的状态,大学作为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学生则是购买教育“产品”的潜在客户,大学与潜在的留学生之间构成了市场要素。因此,具体到来华美国留学生的问题,必须摆脱习惯思维和做法,与国际接轨,参照国际惯例改革我们的留学生收费标准,以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

编者注:文中图5、图6部分项目的百分数之和并非100%,经与原文作者沟通,缘于数据在四舍五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并不影响总体结论。

注释:

①资料来源:参照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Open Doors Report 2010”文件及对该机构主管人员的访谈: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2009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有关表述。

②资料来源:引自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Open

Doors Report 2010”:根据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2009年来

华留学生简明统计》计算整理。

③资料来源:根据图1中的数据计算整理。

④⑤根据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发布的《2009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计算整理。

⑥参考刘延东2011年4月14日在第四届全美中文大会开幕式(美国旧金山)上的致辞——“推广汉语教学,促进中美教育文化交流”。

⑦表中所列大学费用是针对非本州的学生,居住在加州本州的学生的大学费用大约便宜2万美元。

⑧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资料整理统计。

⑨括号内的数字是指已被美国联邦教育部审核具备资格申请的国外大学数目(2010学年总数达354所)。由于自2010年7月1日起,面向在国外大

学学习的美国学生申请的助学贷款“联邦家庭教育贷款”(Federal Family Education Loan, FFEL)项目名称改为“威廉·D.福特联邦直接贷款”(William D. Ford Federal Direct Loan, Direct Loan)项目,要求所有获得资质的国外大学必须重新履行转换手续。由于这些国外大学尚未完成规定的程序,故处于暂时搁置状态。如一旦这些国外大学完成相关手续,总数将高达833所。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_宋占美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总第208期)No.4,2012Serial No.208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越显密切。为了普及和发展教育,各国均借助政府的力量,通过政策对教育实施计划、指导、协调与宏观调控。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奠基 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我国上亿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普及与质量、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建设、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社会的安定与祥和。然而,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统计的数据,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50.9%,这意味着在我国1.3亿0—6岁儿童中,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仅一半,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资源与投入的严重不足。事实上,即便是发达国家如 美国,也同样面临着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和满足所有0—6岁儿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的现状。 然而美国在政策层面做出了值得业界关注的努力,即通过一系列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和教育起点公平,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几近普及。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战略部署与发展任务,但截至今日,国家尚无具体的可操作性政 策出台,我国学前教育依然面临着入园难、 入园贵、质量低的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经验。 一、扶助处境不利儿童———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的主线 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其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政策制订与实施,挖掘和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处境不利儿童倾斜。处境不利儿童指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儿童,主要包括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民族家庭、新移民家 庭、 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家庭的学前儿童,以及自身发展状况存在问题的儿童,如身体残疾或有心理[摘要]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 美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和演变的价值取向突显“排富扶弱”的特点,具体表现为运用国家资源,为处境不利儿童建立学前教育机构,帮助其获得学前教育机会;推行标准化和绩效责任制,确保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实施补偿教育,力保所有儿童都能达到国家或州发展和学业标准。这使得其国家资金投入增加、受益儿童数量递增,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我国目前仍面临着入园难、普及率低、质量低的困境,研究和借鉴美国学前教育政策,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国应制定和实施“弱势补偿”方案,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实施准入和监控制度,确保学前教育质量;通过立法保障、增大资金投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教育公平 收稿日期:2011-8-20;作者修改返回日期:2011-12-31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青年课题“幼儿双语音乐教育整合课程研究”(编号:ELA1004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通讯作者:宋占美,E-mail :songzhanmei@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宋占美**阮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5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报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报告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我校在教育部面向世界办学的方针指导下,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特色与品牌求发展,向管理与服务要效益”的办学指导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留学生规模与国别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主要学科的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目前,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校高等教育事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加速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校留学生教育从1954年起步,发展至今已历经了50余年。按留学生规模、发展速度与特点,我校留学生教育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与缓慢发展阶段(1954-1991) 在建校初期的1954年9月,我校迎来了波兰、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之后,学校又相继招收培养了来自阿尔巴尼亚、日本、蒙古、也门等国家的留学生。至1991年底,我校在校长期来华留学生约30名。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5)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我校的韩国留学生人数剧增,留学生规模也迅速扩大。1993年秋,我校长期留学生人数达到118人,接待短期进修学者、学生近400人次,并招收了首届攻读国际贸易专业的来华本科留学生。至1994年底,我校半年以上长期留学生人数达到174人,接待短期进修生约427人次。 (三)稳步发展阶段(1995-2002) 为了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我校于1995年2月成立了留学生部,作为我校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归口管理机构。在以后的几年里,我校以拓展跨文化交流平台、加速学校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指针,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 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留学生规模逐年增加。(见图1) (四)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新阶段(2002-今) 为了确保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12月学校组建了国际学院。在学校政策的扶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关怀下,在国际学院、接收院系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均获得全面提升。 2003年秋季学期,我校正式报名注册的学历留学生与非学历留学生共计953人,实现了两个突破:一是SARS之后我校留学生规模不减反增,比当年春季学期新增加了145人,继续

当前各国科学教育的课程

当前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在经过五十年代的恢复休整后,于六十年代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七十年代以来,国际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失业率的持续上升,也引起了政府、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美国历来以它的高科技称霸世界,但美国中小学存在的许多严重问题,包括教学质量的低劣,与之很不相称。一些有识人士指出:“我们正在培养一代科学和技术文盲的美国人。”他们提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教育今日儿童面对每日世界的基础。”因而科学教育的改革一直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重点。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一份教育报告“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次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大大小小的众多改革项目中,“2061计划”是一个引人瞩目的长期改革方案,它的第一篇报告《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首次提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在“2061计划”与其他项目的基础上,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95年底正式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英国国家课程》是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教育改革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改变了英国长期以来在中小学中没有统一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的状况,以法令的形式为英国公立中小学设立了必修课程及国家标准。这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世界教育界的改革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国家课程》中,科学首次与英语和数学一起并列为中小学的三门核心课程,可以说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英国国家课程》自1988年开始发布后,曾先后做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的重大修改开始于1999年。新版本的《国家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从2000年8月起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的巴黎会议上指出:“从小就为和平学习科学知识是所有人受教育的权利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培养自身的科学能力和造就富有进取心的和有知识的公民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日益重视科学的社会会在更大的范围内需要科学的最广泛普及,以使人们深入了解科学和恰当地调整公众对科学及其应用的见解及态度。各国政府应极其高度重视改进各级的科学教育。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识和促进科学的普及。面对变化的形势,需要采取措

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论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高等教育之启示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世界前20名大学美国占据了17所,世界前50名大学美国则占据了35所;美国大学集聚了70%的诺贝尔获奖人,有30%的世界科研及工程文献在美国大学中产生,时常被引用的文章44%来自美国大学。因而美国高等教育始终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而美国发展高等教育可资我国借鉴的经验有很多。 首先,要切实加强高等教育的立法和规划。综观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法律的推动是十分明显的。正是有了《莫雷尔法案》,一批赠地学院应运而生,州办公立大学迅速发展;有了《退伍军人权益保障法》,大大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了合理的纳税制度,使得美国大学校长每年都能从企业家、校友中筹集到大量的办学资金。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立法要滞后得多,尽管有了《高等教育法》等专门法规,但与之具体相配套的有很强的操作层面的立法却迟迟不见出现,比如,由于国家没有合理的配套的税务政策,学校从社会和企业筹措办学资金困难重重。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规划,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制度,是由《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奠定基础的,它使得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从此走上了有序的道路。在总体规划的规范下,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不能改变其类别,例如社区学院不能改制为州立学院,而州立学院因受到开设博士学位、专业领域的课程及研究方向的限制无法成为加州大学的一员。同样的,加州大学也必须担负其特定任务,不能合并州立学院或社区学院。显然,这正是加州高等教育之所以令人称道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切实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这主要是指大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社会。在这方面,美国一些大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威斯康星大学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大学必须为社会服务,为本州人民服务的思想的发源地;得州农工大学所属的农业试验推广站,作为农业科学的推广机构,在得州农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正是有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立大学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州的硅谷得以迅速发展。而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州的奥斯汀分校可谓独树一帜。奥斯汀分校是得州的主要智力资源,影响着得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有了奥斯汀分校,使得州成为全美第二大科技活动基地,拥有50万高科技工作者,拥有世界著名的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美国集成电路

复旦大学2018级外国留学生本科生新生

复旦大学2018级外国留学生本科生新生 入学须知 The Registration Guide for 2018 New Internation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udan University

复旦大学2018级外国留学生本科生新生入学须知 一、入学准备 1. 入境签证 关于签证和居留许可,新生请务必申请学习签证(X1或X2签证)入境,具体信息请认真阅读一同寄送的《2018年复旦大学留学生新生签证&住宿指南》。 2. 查询学号 8月1日起,新生可访问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工作处网站查询学号(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QueryStuNo/),以便预订留学生公寓和访问迎新系统。 3. 支付学费 新生请于8月20日至9月28日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wszf.htm,并按照指示网上支付学费。学费按学年支付,学费标准请浏览我校财务处网站收费公示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办理缴费过程中,若有疑问,请与复旦大学财务处联系。 联系电话:+86-21-65648170 邮箱:hyj@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4.住宿安排 新生可选择入住留学生公寓,也可以选择校外住宿。 留学生公寓需网上预订(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house.htm)。预定时间为8月6日上午9:00至8月8日上午9:00(北京时间)。因房

间数量有限,先到先得。网上预订住房时需输入学号。 关于校内、校外住宿其他信息,请认真阅读《复旦大学留学生新生签证&住宿指南》。 5.来校交通 学校不提供接机或接站服务,请同学们自行到校。 (1)前往复旦大学正门(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浦东机场:机场四线到五角场站,换乘出租车,约35元;乘坐出租车,约200元。 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轨道交通10号线到国权路站或江湾体育场站,换乘出租车,约20元;乘坐出租车,约100元。 上海火车站:轨道交通3号线到大柏树站,换乘出租车,约20元;乘坐出租车,约50元。 (2)前往复旦大学留学生公寓(上海市杨浦区武东路57号)浦东机场:机场四线到五角场站,换乘出租车,约35元;乘坐出租车,约200元。 虹桥机场/虹桥火车站:轨道交通10号线到国权路站或江湾体育场站,换乘出租车,约20元;直接乘坐出租车,约100元。 上海火车站:轨道交通3号线到江湾镇站,换乘出租车,约20元;直接乘坐出租车,约50元。 ★搭乘出租车时,请选择具有合法营运标识的车辆,按照计价器显示的金额付费,并且保留好发票。以上费用是在路况正常的情况下产生的费用,如果遇到道路阻塞和夜晚,费用会有所增加。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作者:李兰冬邢文英张学龙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4期 摘要:美国的高等教育以其前沿性、高质量为特征。在这种全球领先的地位背后,其成 功的因素值得探究。本文试图从教育国际化策略、重视高等教育本身、校企结合、充盈的经济资助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成功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4--01 毋庸置疑,谈到高等教育,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联想到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诸如此类。这说明,美国不仅拥有全世界顶尖的高校,还几乎成了成功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据统计,全世界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大学供职。全球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 文及44%的最常被引用的论文出自美国大学。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雄踞全世界榜首。在如此惊人的数字背后,有许多因素值得我们去探究。因为正是这些因素的环环相扣,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沿。 一、教育国际化策略 美国高等教育大至经历了三次国际化浪潮。第一次是二战前;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第三次至今。这三次浪潮中,有一项内容是始终被重视的,那就是对外交流。同时,美国是一个极具危机感的国家,他们认为辉煌的过去代表不了明天,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然而,美国本土的青年却不是特别热衷于跻身专业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据统计:在2001-2002学年全美留学身及其家属对美国经济总贡献值达到119.5亿美元,2004-2005学年,已增至132.9亿美元。 二、重视高等教育本身 美国大学把自己定位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评;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灯塔。 正因为此,八十年代以来,回归教育风靡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普遍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从学校毕业的就业人士,在工作到一定时期以后,应能定期地回到学校进修学习,掌握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有的放矢地选修与职业有关的课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水平。

来华留学分析

据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3年增加20,555人,增长比例为5.77%(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首页 1.来华留学基本情况 2.来华留学需求分析 3.高校来华留学招生情况分 析 前言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软实力输出的切入点,作为中国梦的一部分,来华留学一直是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2014年12月在北京刚刚召开了全国留学工作会,为来华留学做出了新的部署。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来华留学也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阶段,截止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达到 了37.7万,创下了历史纪录。但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回归新常态,加工业向东南 亚转移,以及美国经济的强劲反弹,造成了传统来华留学强国增长停滞,甚至下降。但随着产业转移,中国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一代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来华留学的新生力量也开始崛起,非洲与东南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来华留学生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与来源渠道区别巨大。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更偏重语言学习,而不是学位课程。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相比,发达国家学生更偏重网络上查询信息并完成在线申请。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如何加快来华留学发展步伐?来华留学网联合中国教育在

线,组织专家历时2个月完成了2014年来华留学调查报告。希望为我国广大来华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与指导,我们第一次撰写此类报告,疏漏在所难免,也恳请业界老师专家不吝赐教,为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贡献力量。 概述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整理显示,2014年来华留学人数为377,054万人,同比2013年增长了5.77%,连续两年增速放缓,来华留学面临新变化。本报告通过全面分析2005 - 2014年10年间的来华留学数据和申请特性,总结出如下特点: 1.总量方面,来华留学人数近两年来增速放缓,连续两年增速下滑。 2.来源地方面,发达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呈现增速下降、停滞或者负增长局面,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人数占比增加。 3.学历类型方面,学历生人数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其中硕博生人数增速明显高于本科生;非学历生人数增速总体保持震荡下滑趋势。 4.生源流向方面,一线城市人数开始增长停滞或增长放缓,二三线城市逐渐后来居上。 5.资金来源方面,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自费生人数占比仍然保持90%以上,但增速下滑明显。 随着中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信息手段的发展和创新,来华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网络成为获取信息重要渠道,高校招生信息系统建设问题显现。 2.高校学历课程招生标准两极分化,普通高校招生仍然困难。 3.英文授课学历课程受自费学生青睐,私立汉语学校关注度不高。 4.高校国际化程度,生活学习成本提升等因素将影响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长。 来华留学基本情况 1 来华留学基本情况 1-1 来华留学总体情况 1-1-1 来华留学总人数持续增加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美国学前教育的政策和经验 在传统的观念中,幼儿园担当着保姆的角色,不过是带孩子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做做游戏,仅此而已。学前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地位和重要程度也远比不上小学教育。 但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负责实施小布什政府资金总额最大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儿童掉队》的苏珊·纽曼,对学前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她在刚刚出版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的经验》一书中指出,学前教育不是保姆,而是消除儿童贫困、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国家长远的减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儿童时期的回报率最高,政府应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学前教育,而不是花在免费高中教育上。 传统意义上对学前教育的认识是否存在误区?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该重新定位?政府应该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是面向所有儿童?本报记者近日独家专访苏珊·纽曼,就上述问题展开了交流。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学前教育 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尽管政府对公立学校实施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但无论学校能对学生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会被儿童贫困率过高这一残酷现实所消解。近30年来,排除通货膨胀因素,美国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上升了240%,但学生的成绩依然和以前基本持平。另一方面,美国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教育,一些项目投入的总资金甚至达到70亿美元,但各种项目资金所得到的回报却大相径庭。 例如,与小学低年级高度专门化的阅读补救项目相比,“开端计划”主要是针对3-4岁贫困儿童的早期干预项目,每名儿童的平均花费约6666美元,而阅读补救项目中平均每名儿童花费为15000美元,每年的总体支出要比“开端计划”超出21亿美元。相比之下,“开端计划”不仅仅在经济上更高效,在促进贫困儿童未来的能力发展上也效果明显。 对此,苏珊明确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政府决策者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在那些没有效率和高回报的项目上继续投入,而是将公共经费投入到更为迫切的学前教育领域。学前教育不是保姆,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帮助儿童如何发展,尤其是儿童的脑发展方面,有非常充足的教育成分,能极大地帮助贫困儿童从根本上脱离贫困。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苏珊看来,政府决策者并没有看到学前教育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能给贫困儿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就没有办法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没有办法帮助孩子真正走出贫困。 苏珊还以任职教育部部长助理期间的亲身经历为例加以说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的助手排错了日程,把她送到了一所两年前曾参观过的学校。这所学校曾借助极其有效的阅读项目,成为帮助贫困儿童走出困境的典型代表。但后来,学校转而支持另外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教育项目,教育环境每况愈下,优秀教师开始成群结队地离开。 “优秀的学校能帮助贫困儿童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走得更远,但教育不公平深深根植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只靠学校无法根治整个问题。”苏珊认为,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儿童,需要政府认识到学前教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及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 韦家朝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 摘 要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办学理念、别具一格的办学体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特点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可以概括为:我国高等教育应树立国际化观念,科学、准确地确立并坚持自己的发展定位,选聘优秀校长,引进一流师资等。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特点;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 igher Educa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ts Enlighten m ent on China sH igher Education WE I J ia -chao (R esearch I 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 ji n g Un i v ersity ,N 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 n ter nationalization o f h i g her educati o n o f Stanford Un iversity are m a i n l y e mbod ied i n its school-runn i n g i d ea w ith i n ternati o na l v ision,t h e unique schoo l-runn i n g syste m, the world-c lass teaching force , etc The enli g htenm en t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 Ch i n a s h i g her education can be summ arized as f o llo w s :Ch i n a s higher education shou l d develop inter national concepts ,estab lish and adhere to the ir o w n sc i e n tifi c and accurate deve l o p m enta l orientati o ns ,se lect ou tstanding pri n c i p als ,i n v ite first-class teach i n g fo rce and so on K eyw ords :S tanford U niversity ; internati o na lizati o n of higher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 m ent 1995年5月,我国新颁布的教育法指出: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我们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兴起、发展和现状 (一)兴起 斯坦福大学(Stanfo r d University )注册于 112 * 收稿日期 2009-09-18 资助项目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世纪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项目编号:08J YB010)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韦家朝(1972-)男,广西贵港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jiaoyuleibie/base/02-62.htm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棗——支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课程理念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任长松 一、未来社会的特点 二、未来社会所强调的素质 三、课程应强调些什么 四、课程改革需要哪些相关 支持 美国全国科学教育标准与评价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nd Assessment)自1992年5月召开首次会议以来,用4年的时间,经过认真研究,于1996年初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征集了一大批科学教师、科学家、科学教育家,以及对科学教育甚表关注的许许多多其他方面人士。为唤起公众对有关科学教育改革的种种问题以及对科学教育标准的性质和内容的讨论,仅向公众介绍有关情况的报告等活动就举行了150多次。1994年5月,预印稿分发,供批评和审议。在此基础上出台的修改稿作为官方正式文献,有40 000份于1994年12月分别散发到全国18 000人手上和250个小组中,供各地讨论审查。1996年初推出这一最后文本。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在美国科学教育多年改革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吸取了“美国2061计划”等科学教育研究与行动计划的精华和当今美国科学教育实践领域的大量优秀经验,在内容、结构、思想上都值得研究。本文仅摘要介绍这一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上的贡献,供我国课程教材编制人员参考。 一、未来社会的特点

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采用新方式为特点。所以未来的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员不能不在进行做中学,不能不在阅读和领会新知识中继续接受教育,没有这种本领就会落伍。 二、未来社会所强调的素质 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高级的技能,因而要求人们得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性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了解科学、了解科学中的种种过程是掌握这类高级技能的一种根本性途径。 工商业界所需要的新就业者是那种善于学习、善于推理、思维具有创造性、能决善断、会解决问题的人。 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

美国阅读教育政策发展研究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第93期 2010年04月 183-216頁 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 張佳琳* 摘要 閱讀能力是國民教育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由於美國是個移民色彩濃厚的國家,學童閱讀能力一直呈現極大差距,故政府當局積極期望以國家施政提升閱讀教育成效。本文藉由政策及文獻分析,探討美國主要閱讀政策之內涵,並將其分為「倡導期」、「挑戰期」、「優先期」、「衝頂期」等四個階段,呈現其從倡導閱讀活動、推動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到逐漸重視閱讀教學與評量之歷程,並分析相關政策對閱讀論戰、閱讀教學與評量之影響,探究其值得我國參採之借鑑。 關鍵詞:閱讀政策、閱讀教學與評量、美國閱讀挑戰、閱讀優先、衝頂計畫 *張佳琳,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a222209999@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來稿日期:2010年1月20日;修訂日期:2010年2月6日;採用日期:2010年4月15 日

第 九十三期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a Lin Chang * Abstract Reading capacity is the key index of the success of civi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a land for immig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countered the problem of the unequal capacity of reading among students. Aware of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 of such fac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d introduced various policies, hoping to give all students the same capacity of reading.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cuments, analysed the policies of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etc., we divide them into 4 phases: reading promoting, reading challenging, reading first and reading to the top. Our work shows that these policies have well promoted reading. Keywords: r eading policy,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American reading challenges, reading first, race to the top * C hia Lin, Chang, Part-time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aipei Education University E-mail: a222209999@https://www.doczj.com/doc/6f4466472.html, Manuscript received: January 20, 2010; Modi ?ed: February 6, 2010; Accepted: April 15, 2010 184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初探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差异化的定义。日本学者喜多村和指出,交流性、开放性和通用性是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素,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將高等教育与国际化的观点相融合,在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过程中加以体现。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杨德广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从而积极引导国内教育市场的发展,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增强国内教育体制的内在动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在教学方法和内容方面注重国际交流,满足内在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出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质人才。英国诺丁汉大学院士杨福家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人才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模式下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国家利益奠定基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基础上,国家大学对教育国际化给出了基本定义,即跨文化和跨国界的文化观点和氛围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相关功能相融合,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过程,包括了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所有变化过程,是学校政策全面落实的重要过程。综上所述,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尚未达成统一的认知,但却有许多的共识存在。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其中,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基于本国,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本国的优秀文化精髓,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的目的,为应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挑战而培养人才,积蓄力量。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方式 1.人员流动国际化 (1)学生的国际流动。学生的国际流动包括输出和输入两种,输出即美国的学生到国外其他国家留学;输入即世界各国的学生到美国留学。这种留学生输出与输入的交替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跨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有利于开展国际化的课程研讨,提升国际教学的高度和国际化人才的能力。 现阶段美国是世界上教育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留学生。2012年有超过80万国际学生就读于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与2011年相比,留学生增加了5.5万人,即增加了7%。此外,美国在积极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大力鼓励本国留学生到外国留学,因为海外留学既是美国宣传其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又是美国学生了解世界的机会。 (2)教师与访问学者的国际交流。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代表,不仅与大规模的留学生有关,更重要的是教师和访问学者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国际交流。美国政府、教育机构、民间社会团体为促进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不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美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机制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交流研讨会交流材料)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涵盖多个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估机制。其中主要的是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为促进美国高等院校或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保证和监督作用。众多认证机构大多经过民间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官方的联邦教育部认可。各州政府也对公立的和私立的高等学校实施质量评估,但常和认证合并进行,以免重复。还有一种评估就是排行榜,通常由新闻媒体、出版机构主办。 美国的高等教育没有明文规定的国家质量标准,而只有质量评估,对高等学校办学或专业质量进行鉴定。广义地讲,质量评估可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顾名思义,外部评估指的是高等学校外的机构对学校或专业的评估,而内部评估则指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外部评估的作用是:促进高等学校向公众负责,使学校接受外部标准,提高教育质量;向高等学校颁证,授权其颁发学位和证书;使学校或专业可能获取公共基金;使教育消费者得到更多信息。外部评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学校或专业的认证,联邦政府的数据收集,州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教育绩效评估,州政府向高等学校颁发许可的评估,以及大学捧行榜等。内部评估主要包括任期和提升评估、同行专家组科研评估、学生评估和专业评估等,是美国校园文化的传统组成部分。内部评估比外部评估更直接地与学校规划、优先设置新专业、资源分配等挂钩。 一、非官方认证、认证机构及其认可 1.非官方认证 非官方认证(accreditation)是由非政府的同行专家组对院校和专业所进行的评估,是一项重要的外部质量评估。其作用主要是:(1)保证,即确保院校和专业的质量;(2)改进,在达到基本水准后,进一步提高院校和专业质量;(3)论证,公开证实院校或专业充分满足接受公共基金的条件,达到获得许可证的法定要求,并部分地满足学分转移的基本条件等。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院校或专业自定的使命和认证机构的鉴定准则。鉴定周期有3年或5年的,也有10年的,但要求递交期中专题报告。鉴定结论是综合专家组的取证、审查和判断而得出的。认证的一般步骤是:(1)合格性预审,即院校在申请认证前必须已经获得州颁发豹许可证,并确实以教育为其主要任务;(2)自评:(3)现场访问;(4)专家组书面鉴定报告;(5)认证结论;(6)监督。其形式有年度报告、期中评估、重大变化报告等。 2.认证机构 认证机构可分为地区性认证机构、全国性认证机构和专门职业性认证机构三种。 (1)地区性认证机构(regional accreditor)。全美划分为新英格兰、中部各州、中北部、南部、西部、西北部等6个地区,分设6个地区院校协会及其下属的8个认证委员会,负责对全国所有有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实施院校认证(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此外,纽约州评议员委员会是惟一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州认证机构,有权在本州实施院校认证。地区认证机构共计认证3000所学校,按人头计在校生1373万人。其中中北部院校委员会认证的学校最多,共960所;涉及学生数也最多,共460万人。划分地区的做法,有利于保持地区特色,但也造成了地域的局限。因而,各地区认证机构历来在跨地区院校认证等方面保持协作。例如,8个地区认证委员会都要求学校是有学位授予权的,是自治的,其师资是具有适当的资质的;同时还要求本科教育计划是条理分明、循序渐进的,含有与学校使命相称的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分支。近年来这种协作更因远程教育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更趋密切,成立了地区认证委员会联合体,拟订各地区共同合格准则。

美国教育投资体系现状与政策

美国教育投资体系现状与政策 何秀超发布时间:2005-08-31 00:49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州与地方政府(学区)对教育的投入远大于联邦政府,且有增长趋势。因美国宪法规定,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权力。据统计,1999年,教育经费占州和地方政府支出的 35%左右。美国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拨款多于高等教育的拨款。中小学教育经费来源与分配 美国中小学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承担。经费来源包括联邦、州和地方(学区)三级政府拨款,其中以州和地方提供经费为主。目前,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小学投入的比例分别为8%、49%和43%。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拨款大多来自政府预算,即政府日常收入所依赖的各项税收。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是联邦和州政府支持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财产税是地方政府支持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 联邦政府对中小学教育的拨款占总体的比例并不大,绝大多数是对特定的教育项目的专项拨款。地方政府所承担的教育经费来源于地方财产税,学区支持中小学经费的能力基本取决于地方财产总值。因各地财产状况差别很大,同样税率所产生的财产税往往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投资体系只注重于教育投资的平等性,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成绩。近年研究发现,虽然教育经费与学生受教育的机会紧密联系,但教育经费的多寡并不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如何通过有限的教育经费提高教育产出,便成为教育财政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NCLB法《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通过后,各州更致力将投入与教育绩效责任(Accountability)联系。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奇缺。 虽然美国政府对中小学教育投入经费越来越多,但并没有换来学生成绩的提高,事与愿违。一些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由于美国公立教育处于垄断地位,缺少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为此,有些地方引入竞争机制,改革体制弊端,给予家长和学生具有充分选择学校的权力。学校为能够吸引更多的生源,采取多种办法,并提高教育经费

美国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 对美国加州学前科学教育的背景及学前教育的基本政策做以简要分析,主要对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特点做以详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我国的学前科学教育带来借鉴启示作用。 美国加州学前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美国认为“数学和科学教育是美国取得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幼儿期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非常有必要。从2012年到2013年,加州教育部门相继颁布了《加州3~5岁学前科学课程标准》以及《加州3~5岁学前科学课程框架》,本文通过评析美国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以期对我国学前科学教育的发展可以带来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美国加州学前科学教育的基本状况 美国加州的公立幼儿园(preschool)招收3岁以上的幼儿,学习期限是2年。这一学习阶段通常都是非义务教育,此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使幼儿具备初步的学习和行为能力,为学前大班(kindgarten)的学习做好准备。幼儿只要满5岁就可以进入学前大班进行学习,学习期限是1年,从学前大班开始属于免费义务教育。学前大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上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养成会听老师指令的习惯。6岁之后进入小学。 二、美国加州学前(3~5岁幼儿)科学课程标准内容结构 (一)基本理念与内容结构 学前科学教育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事物展开积极的探索、发现和实验。幼儿的玩耍和探索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共同的特点,幼儿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和实验,学会提出问题,弄明白观察的对象,从而构建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在学前教育阶段开设科学课程,既可以让幼儿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技能,例如观察和描述、比较和分类、实验记录,并学会使用相关科学术语,还可以让幼儿们体验发现的喜悦,并企图学会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源动力,使他们成为一个自信的学习者。 加州学前科学课程标准详细描述了3~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科学学习特征以及被期望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幼教老师应把该课程标准仅仅作为教学参考依据,更应多地关注幼儿的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等特征的差异性。 学前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会科学探究,它既是科学技能,也是科学的语言。学会交流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目标之二,是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它是学前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内容,学前教育中的科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