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in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中的治疗技术和目标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Techniques and Goals in 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概论》章节小结

心理动力模型 Psychodynamic Models

家庭治疗中目前的趋势倾向于折衷主义和整合主义,因为治疗师越过各派理论的界限借用各治疗概念和技术。然而,各传统流派理论构想的差异依然存在,并且对创造一整套的假统治疗超级理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着争议。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最初是建立在精神分析的模型之上的,核心是驱力理论和个体内部各种相反力量的交互作用。虽然以这个模型为基础的治疗似乎只涉及到单个病人的人格,但是家庭背景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也是该理论中的一个要素。

家庭治疗的先驱阿克曼试图把精神分析(内在定向)和系统理论(强调人际关系)整合在一起。他把家庭功能失调看作是一种家庭成员间角色补充的失败,并且是长期未解决冲突(家庭中个体内部和个体之间)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替罪羊的产物。他的治疗目的在于摆脱这样的病理性连锁。

心理动力学今天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客体关系理论上的,与弗洛伊德的内心本能不同,该理论强调婴儿对看护者依恋的基本需要以及那些内化的心理表征客体内的分析。这种对依恋的基本需要使人们继续在其成人关系中寻找满足。

客体关系治疗方法的两个例子由弗洛默和斯卡夫妇提供。弗洛默认为难以解决的内心冲突源自于原生家庭,并且以投射到当前的亲密关系(诸如配偶或孩子)的形式持续着。他在工作过程中关注自身并最终消除了这些内投;在这个过程中,他先与一对夫妇会谈,然后与夫妇团体,最后分别与每一个个体及其原生家庭中的成员进行会谈。

斯卡夫妇使用的治疗方法大部分是精神分析的。他们创造支持性的环境、唤起无意识内容、进行解释、提供领悟、借助移情和反移情帮助家庭了解过去的内化客体是如何阻碍了当前的家庭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互相支持对方对依恋、个体分化和个人成长的需要。

同样,站在今天已心理动力为定向的理论和实践前沿的是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他把重点放在婴儿与看护母亲的早期关系上,特备是婴儿认为母亲是自己的延伸(一个自我客体)这一点上。科胡特强调核心自我(他得到父母的反映)以及理性化父母的发展。这两者对形成自主自我是至关重要的。自恋代表着早期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且可能在成年期以人格失调的形式而继续存在。

经验模型 Experiential Models

经验式假统治疗师运用与家庭成员进行治疗沟通的即时性,帮助催化指向个体成员成长和潜力充分发挥的家庭自然驱力。它在本质上是非理论和非历史的,因而强调了行动先与领悟或解释。通过借家庭-治疗师的互动提供促进成长的经验。关注不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是这种家庭治疗的根本特征。

经验治疗的重要实践者有威特克、凯普勒和萨提尔。威特克在大约40年前就开始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重新定义为成长受阻的标志,他在家庭治疗的工作中

一直强调阻碍了发展和成熟的内在和人际关系方面。他的家庭治疗,常常包括一个联合治疗师,旨在同时运用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地和符号的经验,并给来方者带来启发。宣称他的干预主要被他的无意识所控制,并在治疗沟程中寻求自我的成长经验;他相信从治疗的角度而言,如果一个治疗师个人不能从治疗中获益,那他所能给来访者家庭的就甚少。

凯普勒是格式塔家庭治疗的实践者,他坚定不移地只应对此刻——由治疗师和家庭成员共享的不是出现的即刻性。像大多数格式塔治疗师一样,凯普勒引导个体超越它们习惯的自欺游戏、防御和假象。他自己毫不妥协的诚实,他向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对质及挑战,以使其探索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怎样被阻滞的,而且使他们将不断增强的意识引入到更为有益的更为完善的彼此关系中去。

最为著名的以人本主义为取向的家庭治疗师是萨提尔。他的家庭治疗演示世界闻名。他的家庭治疗结合了他早期对澄清家庭成员的沟通“差异”的兴趣,以及在所有成员中建立自尊和自我价值的人本主义取向的努力。相信人类自身拥有他们所需的成长资源,萨提尔认为自己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能够找到他们丰富的潜能并教他们有效的利用这些潜能。

经验家庭治疗如今最具代表性的是由L.格林伯格和S.约翰逊所发展的夫妻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ally-focused couple therapy (EFCT)。这种过程-促进疗法运用系统的观点,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格式塔治疗原理为基础,直到夫妻改变消极的互动模式,同时建立安全的情感纽带。所提供的治疗程序步骤清楚具体,易于仿效,并且已经完成的成果研究也证明它的临床有效性。

多代际模型 Transgenerational Models

结构模型 The Structural Model

策略模型 Strategic Models

沟通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帕罗·阿尔托心理研究所(MRI)的研究,它通过将人类问题重新解释为交互的、情境性的(与维持问题的环境相联系的),而对家庭治疗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贝特森(Bateson),杰克逊(Don Jackson)以及其他人引入的这种认识论,为心理研究所原先的交互作用治疗方法(现在最好认为是策略家庭疗法)奠定了基础。这个方法的一大特点是使用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或悖论技术来改变家庭规则和关系模型。

悖论,即从相一致性的前提进行正确推导之后的矛盾,在治疗上用于指导个体或家庭不要改变一个个针状期望改变的背景。这个方法促进改变的发生,而不管采取哪个行为,服从或者抵制。“给症状开出处方”由杰克逊,沃茨拉维克以及其他治疗师所使用,是一种通过使阻抗显得不必要从而消除它的一种悖论技术。

短期治疗中心的治疗活动是今天心理研究所的交互作用观的最佳例证。这儿,由家庭尝试的有缺陷的或误导的解决方法被认为是问题,干预旨在通过提供新的、由治疗师设计的指令处理那些先前失败的解决方法。

哈利(Haley)和曼尼登斯提供了策略家庭治疗的一个相关版本。他们方法的特点是认真地计划策略以及为了解决家庭当前问题而发出指令。哈利特别使用了直接的指令或者任务布置,以及简介的悖论干预;后者以家庭违抗指令不作改变的方式迫使他自愿放弃功能失调行为。

曼登尼斯(Madanes)以“假装”技术的形式应用悖论原则,尤其这种非对质性的技术旨在获得改变同时又不引起阻抗。她对与家庭层级关系的家庭行为序列尤其感兴趣。曼登尼斯在性虐待的治疗领域中,发展了一个16步的治疗模型,让一个治疗师同时治疗施虐者与他们的受害者。

近几年中,策略方法已近不那么坚持早期对家庭的权利和控制问题的重视。在与有儿童或青少年反抗行为的家庭一起工作时,策略治疗师现在采取了一种更柔和的、更平稳的方法。

关键词:

反馈回路多余原则双重束缚家庭规则婚姻交换物沟通理论交互作用治疗标示初级改变次级改变治疗性的双重束缚(The Therapeutic Double Bind)重贴标签悖论干预(Paradoxical Communication)假装技术(Pretend Techniques)

主要文献著作

?《人类沟通范式的实用主义》Pragmatic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 Study of Interactional Patterns, Pathologies, and Paradoxes Paul Watzlawick ( Mar 1967)

沟通领域中的、经典的先驱著作,也引导家庭治疗师们去关注有必要同时对语义学、句法和实用主义进行了研究。

?《问题解决治疗》Problem-Solving Therapy, Second Edition by Jay Haley Oct 4, 1991) 描述了他改变家庭的方法

?《苦难经历治疗》原版链接:Ordeal Therapy : Unusual Ways to Change Behavior Ordeal Therapy : Unusual Ways to Change Behavior by Jay Haley (1984)

描述了他的治疗假设:如果巧妙地使一个当事人处于某个位置上,在那儿他或她发现维持一个症状比放弃他更为痛苦,那当事人会放弃症状。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rapy by Jay Haley ( Mar 15, 1996)

?Uncommon Therapy: The Psychiatric Techniques of Milton H. Erickson, M.D.by Jay Haley (April 1993)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 (Annual Progress in Child Psychiatry and Child Development) by Zeig ( Feb 1, 1985)

系统(米兰)团队模型 The Systemic/Milan Model

米兰团队实践的是系统家庭治疗,其思想基于贝特森的循环认识论。其治疗技术随时间而变化,因为最初的4位重要人物如塞文尼-帕拉佐莉,鲍斯考勒,赛钦和普瑞塔提出了许多旨在反抗根深蒂固的家庭游戏的有创造性的会谈技术。他们最初强调悖论的治疗方法,之后又引入假设、循证提问和治疗师的中立性作为会谈的指导原则,帮助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观点,并阻断破坏性的家庭交互模式。正向关怀和仪式处方的使用是米兰治疗的又一标志。

在1980年,这四人分成2组:塞文尼-帕拉佐莉和普瑞塔继续从事旨在阻断破坏性家庭游戏方面的研究,而鲍斯考勒和赛钦致力于训练模型的发展,试图推广一种新的系统认识论。会谈过程本身,尤其是循环提问的使用,成为鲍斯考勒和赛钦对最初米兰系统方法进行修正的基石。

塞文尼-帕拉佐莉和普瑞塔提除了一个不变的处方,以促使有严重问题的家庭的交互模式发生变化。鲍斯考勒和赛钦在激起对初级控制论思想的关系方面影响很大,他们还提出后米兰观点,这对后现代的治疗努力具有深远影响。汤姆详细阐述了鲍斯考勒和赛钦的思想,并对循环提问做了归类,这些循环问题鼓励家庭凡是他们的生活模式的意义及激发家同关注新的认知和行为观点。

治疗师作为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的一部分,因此他不可避免地成为它所提供的资料系统的一部分,这一观点重新界定了治疗师的地位,即它就像其他参与者一样,对家庭及什么对他最好持有一种独特的、但不是完全客观的观点。这种思想的一个结果是使治疗师放弃“真理”,并使治疗师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指定目标的过程中。

关键症词:

系统家庭治疗、反悖论、正向关怀、长短治疗、结构化的家庭会谈、仪式处方、仪式、假设Hypothesizing、中立neutrality、循环提问circularity、不变的处方、家庭游戏六阶段模型、反射性提问、健康的人际模式HIPS、病理化的人际模式PIPS

参考书籍:

《实用人类沟通》Watzlawick,Beavin,& Jackson 1967

Selvini-Palazzoli (1974)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through brief therapy of their parents. Family process,13,429-442

《悖论和反悖论:一种新的治疗限于精神分裂症或交互作用的家庭模型》Selvini-Palazzoli 1978

Selvini-Palazzoli (1980) Hypothesizing-circularity-neutrality: Three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or of the session. Family process,19,3-12 Selvini-Palazzoli (1986) Towards a general model of psychotic family games.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12,339-349

《米兰系统家庭治疗》Selvini-Palazzoli 1989

《家庭游戏》Selvini-Palazzoli 1989

行力/认知模型 Congnitive-Behavioral Models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模型 Postmodernism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Family Therapies

家庭治疗中的后现代革命挑战了系统的思想,特别是初级控制论思想。在后现代主义观点中,不存在任何客观可知的世界,而我们所称之为“现实”的东西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治疗时总是多样性,并主张一个功能良好家庭的组成结构是必然有旁观者审视的。在确定家庭功能水平时必须提到种族、文化、性别、性取向,家庭组织方式等的影响。

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在治疗中都已收到后现代革命的影响而著称。前者源于神经生物学,指出我们知觉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我们制造了与人有关的假设的基础上。后者指出,我们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的,是由我们的社会与文化经历决定的。

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的治疗师关注的是意义、或者家庭共享的有关问题的前提假设。这些治疗师摒弃了通商的治疗师与来访者层级关系,在更加协作的水平上投身于家庭治疗,而不是寻找“真理”、“客观性”或“领悟”。治疗鼓励来访者检验他们赖以生存的“故事”,与治疗师一起探索新的、更强有力的审视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实仅存在于每个人为思考它而进行建构的背景中。受后现代影响的治疗师,感兴趣的是如何投身于到与家庭的协作对话中去,在其中,语言及给定事件的意义,先于心为序列或家庭互动模式。治疗师帮助来访者发现他们自己生活中的新的意义,重新讲述他们的问题,发现更加可行的解决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的四种典型例证是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戴沙泽),问题解决取向的治疗(沃汉伦与维纳—戴维斯),协作语言系统疗法(古勒施恩&安德逊),以及反省团队(安德森)。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强调帮助来访者寻找其痛苦的解决办法,而非探究对这些痛苦的解释。奇迹性的问题、发现例外问题以及尺度性问题都是常用的技术。

问题解决取向的治疗(Solution-Oriented Brief Family Therapy),借助一套相关的程序帮助来访者是用自己固有的技巧来发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及解决办法,而无需将治疗师对问题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法强加给来访者。

协作语言系统疗法(A Collaborative Language Systems Approach)尤其关注人们之间产生的意义。治疗师与来访者称为会谈的伙伴,通过共同创造包含新的可能性的故事,来共同进行一个旨在笑容问题的质询。这个疗法没有提出特别的技术,只是提供寻新选择时的观点或者平等的态度。

反省团队(The Reflecting teams)采用双面镜技术,这样专业人员与家庭能够交换角色,也能观察彼此关于家庭问题的不同观点或是探索性的思索。这种开放的治疗过程打破了专业人员与来访者之间的屏障,有助于所有参与者使用一种共享的“公共语言”来倾听彼此。

叙事模型 Narrative Therapy

叙事治疗师将注意力焦点放在帮助来访者获得关于其生活与身份的说偏好故事基线上,以及以此取代先前消极的、自我挫败的、死胡同式的自述。在治疗师的具有影响力但去中性化的帮助下,来访者创造并内化新的故事,形成新的假设,并通过重塑他们的故事而在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时持开放的态度。这个模型在治疗领域中很快就获得了突出的地位,它是基于一种对深入探索潜在“真

理”的需要与修复潜在结构的需要发出挑战的后结构性思想上的。解构旧的观点并代之以众多故事可能性有助于减少占主导的和问题性故事的控制力。治疗过程要求关注限制的自我叙述和制度化的文化叙述(cultural narratives).

对于叙事治疗师来说,来访者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本身。因此治疗性谈话通常从外化问题开始。在一些案例当中,人们会歌问题起个名字,并进一步将它确认为一种外部的力量。为帮助家庭从问题外叙述其生活,叙事疗法采取提问的形式(经常是解构性提问),以使治疗师帮助来访者获得关于他们未来替代性故事基线的“坚实的”描述。此外还要探索独特的结果并以之作为发展替代性故事的可能的切入点。当来访者意识到主导他们生活的问题性故事的由来以后,他们开始感到更加开放的、可行的故事的可能性存在。改变要求创造替代性叙事;通过各种使新的故事基线“坚实”或丰富的手段及使来访者在未来进行选择时始终与之保持联系的方式,可以促进这一过程。一定的仪式、反射性团队或外部观察小组的使用,有助于讲述与复述故事,有助于来访者证实他们偏好的故事。治疗信函有助于拓展治疗会谈并使来访者保持与所出现的替代性故事的联系。以社区为基础的抗厌食症团体/抗贪食症团体代表了这样一些公民:他们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发展彼此的技能,并试图作为一个政治行动团体来改变媒体对他们问题的破坏性描述。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

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指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会有不同的认知,并产生出不同的情绪。面对同一件事,人们会随着对该事件认识的改变而发生情绪上 的变化——左右我们情绪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态度和观念。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事例1: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活见 鬼,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 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结果,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另 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棺 材,噢!那不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 一定高中。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文思如泉涌,果然一 举高中。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棺材”真的好灵。 事例2:两个战士一起走路,碰到他们的领导,但对方没有与他们招呼,径直过去了。 这两个战友中的一个认为:“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 是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而另一个却可能有不同的 想法:“是不是上次顶撞了老总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 意找我的岔子了。”两种不同的想法就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前 者可能觉得无所谓;而后者可能忧心忡忡,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干好自己的工 作。 二、如何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理论认为,对事件正确的认识一般会导致适当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而错 误的认知往往是导致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直接原因。 ( 一)合理情绪理论的应用步骤 ?⑴分别列出引发不良情绪的事件和认识 ?⑵找出对不良事件认识上的非理性观念 ?⑶通过对非理性观念的认识和纠正,找出合理的观念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低自我价值高自我价值 我想要被爱我被自己与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 我会做每一件事情(讨好)我要让你感到愧疚(指责)我与现实疏离(超理智)我否则现实(打岔)应对姿态:一致:我做适合的事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我将你和我函括进来我接纳情境 顽固的,批判的确认的,有能力的,有自信的即时反应的回应的 被家庭规条与“应该”引发动 机 对选择与负责的觉察 外在地界定防御压抑感受 留在熟悉里接纳自己与他人:信任与他人接纳感受、统整与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作出冒险 以过去为焦点想维持现状以现在为焦点愿意改变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分析)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结构\亚系统\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学习不同的技能\拥有不同的权力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三:行为塑造法(shaping) 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有人认为最有效的强化因子(即奖励方法)之一是行为记录表,即要求患者把自己每小时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它强化因子,当作业成绩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为了使治疗效果得以保持和巩固,在应用这一治疗方法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帮助患者把在特定治疗情境中学会的行为转换到家庭或工作的日常生活现实环境中来。此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及其他神经症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在社会教育中,可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以及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等。 案例: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对心理咨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报告。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为母亲管教方法太随意和期望值太高,造成孩子不良行为。报告的内容主要为来访者的一般资料、主诉和他人陈述、检查所见以及对该案例的诊断与评估、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的过程与效果评估等。在该案例的咨询过程中,作者主要使用了认知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让来访者家长明白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改变管教态度及方法;运用家庭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理论,通过儿童学习能力训练和使用“代币制”的方法进行儿童行为矫正,重塑孩子正确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使她的性格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行为偏差矫正 一、背景资料 一般人口学资料:田某,女,7岁5个月,小学二年级。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第十三章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 系统式家庭治疗( 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目前家庭治疗已经成为继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之后极有影响力的四大治疗流派之一。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研究者为 Murray Bowen ,Gregory Batson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在 50 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一般人们将 50 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1962年是家庭治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年。这一年“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这一名称得到学术界正式确认,本专业的第一份学术刊物《家庭作用》(Family Process) 也在这一年里创刊。尔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事实证明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疾病、心身疾病、儿童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婚姻问题都有相当疗效。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作者:窦斌, 陈青萍, DOU Bin, Chen Qing-pi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710062 刊名: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 年,卷(期):2010,10(1) 参考文献(19条) 1.王娜娜;汪建新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2.Irene Goldenberg;Herbert Goldenberg家庭治疗概论 2005 3.汪建新关系的探究与调整:西方家庭治疗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4.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 2008(01) 5.Michael P Nichols;Richard C Schwartz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2005 6.祝菡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2007(3/4) 7.Ingrid D;Bloos;Thomas St;James O'Connor Ancient and Medieval Labyrinth and Contemporary Narrative Therapy:How Do They Fit 2002(04) 8.胡赤怡;李维榕;王爱玲试论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医学与哲学 2005(08) 9.Lisa C;Tuttle Experiential Family Therapy: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Resolution of Family Conflict in Genetic Counseling 1998(02) 10.Helen(Yuen)Ko Minuchin's Structural Therapy for Vietnamese Chinese Families:A Systems Perspective 1986(01) 11.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论及治疗要点简介[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1) 12.William C;Nichols Integrative Family Therapy 2001(03) 13.李道林;刘谷珩;陈振华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综合式家庭治疗疗效观察 1996(03) 14.胡雄;王玉玲;付慧鹏抑郁症综合式家庭治疗:76例单盲随机对照[期刊论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9) 15.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赵芳家庭治疗:一种分析人类行为的新框架[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7.Susan Saltzburg Narrative Therapy Pathways for Re-authoring with Parents of Adolescents Coming-out as Lesbian,Gay,and Bisexual 2007(1/2) 18.汪新建;吕小康叙事家庭疗法:以治疗解构文化[期刊论文]-社会科学战线 2005(05) 19.王琪;扬帆萨提尔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2008(0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f3571466.html,/Periodical_sjjbyjsws201001035.aspx

第四讲_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1.Satir流派重要人物 Karl Whitaker (卡尔●惠特克) 出生在奶牛牧场 害羞、有人情味,不受社会传统的约束 着重情感和自我 Virginia Satir 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 Conjoint Family Therapy (联合家庭治疗)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萨提亚的家族治疗模式) The Satir Ap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跟萨提亚学沟通) Peoplemaking (家庭如何塑造人) Self-Esteem (尊重自己) Making Contact (与人接触) Changing with Families (与家庭一起改变) Maria Gomori Maria Gomori (玛莉亚●葛莫利) Passion for Freedom (爱与自由) 做了很多的工作坊(workshop) John Banmen John Banmen 加拿大 还有蔡敏莉、赖启丰 2.总体介绍 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 又名沟通流派 又名经验派家庭治疗,强调情感经验 “爱”——深层情感

强调即时的、此时此地经验的作用 是反理论的,要尽可能快地成为自己 存在主义-人文主义传统的一个产物 对家庭全方位的一个治疗 3.理论概念 建立在人性基本上是善良的 把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相信人们的目的是自我完善 跟结构派家庭相对应得是不把家庭看成一个结构,而是强调灵活性和自由。 功能良好的家庭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种经验,而功能不良的家庭害怕面临那种场面 4.行为障碍的发展 否认冲动和压制感受是家庭问题的根源 一般来说,人们的抱怨太多(是寻求安全感,并不是不满足),从而掩盖了情感和愿望。 低自尊,掩饰自己的感受具有很强的破坏性 依恋受伤:不安全的依恋,体会不到被爱感和价值感,以愤怒来反应。 治疗 强调人性中感性的一面—创造性、自发性和娱乐能力 给予来访者各种鼓励和温暖的支持,帮助来访者敢于承担这些风险 挖掘来访者内心的力量 咨询师要开放和真诚 善于运用触觉

结构式家庭治疗 理论与方法

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一、领军人物简介 Minuchin生长于阿根廷。他曾在以色列的军队里做过医生,1954年来到美国,在纽约开始精神分析训练。他于1965年成为了费城儿童指导诊所的主任,那时侯这个诊所只有近10个职员。Minuchin将这个规模不大的诊所,变成了 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且最具有声望的儿童指导诊所之一。在费城,Minuchin和他 的同事们创立了结构式家庭治疗。1981年,Minuchin退休,他在纽约建立了他自己的中心,继续家庭治疗的临床治疗和教学,为了表达对他的尊重,位于纽 约的中心被更名为Minuchin家庭中心。李维榕是Minuchin家庭中心的唯一华 裔治疗师。 二、理论建构 初学者因为没有理论基础帮助他们看到家庭动力的模式,很容易深陷入家 庭问题的内容之中。结构式家庭治疗为分析家庭互动过程提供了一个蓝图。结 构式家庭治疗有三个重要的构造:结构、子系统和界限。家庭结构,家庭成员 互动的组织模式,是一个决定论的概念;(厌食症孩子和父亲的争吵,不去关注到底吐了几次,而是关注每当父亲一说话,女儿就会训斥父亲这种的互动模式)缠结的子系统虽然能给予很大程度的相互支持,但却以牺牲独立和自主为代价;人际界限程度从僵化到弥散有所不同。僵化的界限具有明显的约束力、限制与 外部子系统的接触,这样就导致了疏离。疏离的个体和子系统虽然独立,但却 被孤立。从积极的角度来来讲,这样促进了自立。而从另外的角度上来讲,疏 离限制了情感和互动。疏离的家庭如果不能相互支持,必定面临严重的应激。 僵化的界限清晰的界限弥散的界限 疏离正常范围缠结 三、家庭治疗的工作概念 ㈠、互补性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七:生物反馈治疗

行为治疗方法系列之七: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患者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率、血压、胃肠蠕动、肌紧张程度、汗腺活动和脑电波等几乎包括所有的身体机能的活动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宜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60年代开始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首次获得成功,从而创立了这一崭新的治疗技术。按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骨骼肌(随意肌)是人能够随意控制的,而内脏和腺体等平滑肌(不随意肌)则受自主神经支配,是不能随意控制的,米勒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第一次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用科学事实证明,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也可以学会知道和随意地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随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 临床实践证明,生物反馈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为治疗技术。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通过训练学会使用松弛反应来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情绪应激症状;同时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科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案例: 生物反馈法的治疗案例 女性求助者,38岁,小学教师。 头痛头昏、失眠、心烦意乱十多年。阵发性心悸、气促、惊恐,反复发作一年余。 求助者主诉性急气躁,容易激动。有一点事就会心烦意乱,甚至头昏头痛,很少有心情安稳平静的时候。热心教育工作,但因缺少耐性,常为小事发火,事后悔疚,学生和家长也有意见。似乎没有安全感,时时刻刻都有些提心吊胆,总担心有什么不幸将会来临。经常失眠、多梦。家中反映求助者脾气大,整日双眉紧锁,坐立不安,常诉胸痛。在某医院经多种检查诊断为神经衰弱,服药未见好转。一年前,途中突感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感到极度恐惧,于是大声尖叫,抱头乱窜,浑身战栗,大汗淋漓,持续十多分钟后渐渐瘫软。 此后有多次类似发作,每次持续十多分钟,程度较首次发作为轻。多为突然觉得心悸、胸闷,出现濒死感、窒息感和自我失控感。 经协商,求助者接受肌电反馈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案例

Lala,希望你健康快乐地成长 ——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做儿童个案社会工作(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 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起初我说没有时间。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la的六岁的男孩。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 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 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ala的爸爸依旧很好。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ala 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他说都不喜欢,只喜欢楼下的法拉利跑车(后来听他的姥姥说每次Lala的爸爸来看他或带他出去玩,Lala总是嫌他爸爸的车破)。然后他又说了很多让我吃惊的话,比如他说,我最喜欢抽大中华烟,最喜欢喝茅台酒,我抽着烟,喝着酒,身边再有个美女。Oh-oh,我厉害吧。 例二:一次我问Lala最爱家里哪个人。他说最爱小姨kitty,因为kitty经常和我玩。不喜欢爸爸妈妈和姥姥吗?我问。不喜欢,他说。为什么?我问。就是不喜欢。然后他不说话了。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治疗的理论 家庭是我们诞生和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命运的重要依托。家庭常常以某周方式决定着我们的前途和命运,给予我们幸福和痛苦。一般的治疗我们通常会选择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但是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和其家庭存在关联,当来访者回到家中,取得疗效将受到家庭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家庭将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面对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症结的来访者或是患者,家庭治疗师要有不同于一般治疗师得理论和视角。人来源于家庭,成长于家庭,个体发生冲突或生病都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我在看了相关书籍后总结出的一些理论和概念对我们理解和帮助家庭有着很大的帮助。 1系统论 系统论通常是被认为由奥地利生物学家Bertanlanffy提出来的。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这种观点有别于以往的只重视个体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的一些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关系的产物。于是这就要求治疗师以“广角镜”的姿态来面对,将家庭这个纳入自己的视野,将所有家庭成员看作是一个整体,好比个体中的各个内环境,要从整体状体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和分析问题的所做。例如,孩子挑食,父亲很严厉的训斥他,要求他什么都要吃,这是母亲心疼孩子,比较惯这个孩子,则会出面制止父亲,不让父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以后孩子依旧会保持这样的行为,这个家庭也会因此经常的出现这样的互动关系。在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循环的,一个成员的变化会影响其他成员及整个家庭。家庭治疗师要有循环因果关系的视角,在治疗中探讨家庭的情况及其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控制论 最早由美国的数学家提出。一个系统哟啊维持自己的稳定就需要信息交流,借此对各子系统进行调控。这种心理反馈机制是控制论的核心。反馈可以是正向的同时也可以是负向的。在家庭系统中,负反馈抵制改变,是保持家庭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也可能引起冲突。例如,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寻求自主独立,开始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个时候父母却依旧是用对待婴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以此来维持过去家庭的稳定,这个这种负反馈就会引起亲自冲突,孩子就会产生和父母分离的心理。正反馈是传递家庭需要改变的信息。对于系统具有挑战性,此时接受,可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保持稳定,如果系统拒绝则会产生冲突。在家庭治疗中,当负反馈无效是就适时启用正反馈。 3社会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决定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仅仅是眼前的事物,还有我们的经验,还有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从事的社会活动。 在家庭治疗中,如果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治疗就成了重新建构的过程。这种治疗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重点探究来访者对自己问题的假设,在谈话中寻找新意义和新观点,重新定义行为以改变家庭成员对它的反应。一个家庭有多种观点组成,治疗师不再作为旁观者,也一同参与一起建构被观察的事实。 4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探讨和分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从小时候起我们在和母亲及重要亲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依恋模式。良好的母婴关系是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的基础,他们在外界的交往过程中会非常自信。

《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复习提纲: 1.名词解释: 2.主干家庭 是由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细分为:二代主干家庭,三代主干家庭,四代主干家庭,隔代主干家庭等。 3.原生家庭 指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特征是:被繁殖、被动、被责任、被抚养、赡养。 4.亚系统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5.积极再定义 对家庭有关于某个问题的描述进行积极的再解释,以有益于治疗和改变。 6.核心家庭 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妻+未婚的子女。 特点是人口少、辈分少;多集中于我国的城市地区。 7.自生家庭 应该是指领取结婚证书后自己组成的家庭,自生家庭的特征是:繁殖、主动、责任、 抚养和被赡养。 8.界线 结构家庭治疗中用于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情感屏障保护和加强个体、亚系统和家庭的完整性。 9.悖论策略 鼓励家庭成员维持或者增加现有症状或交往模式的方法达到最终改变症状的目,即“不 通过改变症状最后改变症状”。 10.家庭结构 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一组无形的功能性需求,家庭成员借此建立他们的互动模式。家 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它决定家庭 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11.扩展家庭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类别:异代、纵向扩大——主干家庭;同 代、横向扩大——联合家庭 12.自尊/自我价值 在社会生活和活动中,社会和他人对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其核心是自尊。当自我 价值感很强的时候,人会表现出自我完善欲望——高自尊。 13.循环提问 这一技术反应了米兰派系统性的理论假设。治疗师通过提问发掘不同家庭成员对于某 些事件或关系在观点上的差异,因而所关注的是家庭的关系,而非个人症状。

第三讲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第三讲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1. 代表人物 萨尔瓦多·米纽秦(Salvadar Minuchin ) 1974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出生在以色列 受训于美国 发展于二战 服务于儿童 李维榕 《家庭故事—心理随笔》(上、中、下),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婚姻:多人之舞》,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婚姻:无形之塔》,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2. 主要观点 (1)关注家庭的结构,包括家庭规则、权力分配、界线; (2)家庭功能模式的灵活性与改变的可能性; (3)家庭的生活环境,包括扩展家庭、邻居、单位和学校等 (4)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 (5)家庭成员围绕症状的交往模式; (6)家庭功能的三个特征: A家庭功能的丰富或者缺乏程度; B家庭功能的灵活性或僵硬程度; C家庭功能发挥的连贯性。 3. Minuchin的比喻 结构派治疗师像一位使用可调焦镜头的技术师一样,可以使用较远的焦距来观察,在他想要分析内在精神层面时,可以调整焦距,来一个特写镜头。 案例一:洗手的康康 十六岁,男,每天洗手三四十次,双手发白,皮肤浮肿。被诊断为强迫症。 急坏了父母。尤其是母亲,整个心都在儿子身上。 每次洗手必向母亲报告。母子之间的对话全围绕洗手或不洗手的话题。 太空人家庭 一家三口来到咨询室 4.主要内容 核心概念 结构 亚系统 界限 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 模糊界限-缠结 5.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 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 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 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6.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 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 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 学习不同的技能 拥有不同的权力 7.核心概念-界线 界线(boundary) 结构家庭治疗中用于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情感屏障保护和加强个体、亚系统和家庭的完整性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七章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从理论基础来看,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源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原理,主要以经典条件作用原理、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和模仿学习原理为基点。 一、经典条件作用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学说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I. M. Sechenov)。他在1863年出版了《脑的反射》一书,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就其发生机制来说都是反射。巴甫洛夫(I. P. Pavlov)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才分泌唾液,当与食物出现相关的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狗也会有相同的反应。巴甫洛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在给狗喂食的同时,对狗进行一个节拍器的声音刺激(中性刺激,也称无关刺激)。这样结合多次以后,狗只要听到节拍器的声音(但没有食物),就会有唾液流出(反射行为)。巴甫洛夫将这种后天习得的对一个中性刺激的反射行为就称为条件反射,这个中性刺激就是条件刺激。巴甫洛夫进一步又发现,几乎任何的先天性反应(如眨眼等)都可以与任何刺激(如颜色、声音等)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CR);反过来讲,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一种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ing reflex,简称UR),否则无法形成。如没有食物结合的单纯的节拍器声音是绝对不会使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的。若条件刺激多次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会削弱或消退。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 B. Watson),则明确的将条件反射的研究纳入了心理学范畴。华生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即S—R 心理学。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应付环境的全部活动,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指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从S—R这个立场出发,华生(1924)认为人的行为除少数简单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他甚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家庭治疗理论观点的比较 A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Viewpoints in Family Therapy 模型 主题 研究单元 时间框架 命名或出处 代表人物 主要概念 心理动力模型 未解决冲突,从过去持续到现在,并附着于当前的客体和情境中。一元的;个体内心的冲突进入当前家庭关系中。 过去;早期内化的家庭冲突导致当前家庭内的冲突。 心理分析 客体关系理论 阿克曼Ackerman 斯卡夫夫妇Scharff 弗洛默Framo 连锁病理学;替罪羊;角色补偿内投;依恋;投射认同;分裂 科胡特Kohut

自恋;自我客体 经验模型 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成长,在获得个人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克服僵局达到成熟。 两元的;问晨来源于家庭成员(如丈夫和妻子)之间互动缺陷和沟通错误。 现在;来自即时的,持续互动的,此时此地的资料 符号-经验 S-EFT 格式塔 人性验证 情绪聚焦(EFT) 威特克Whitaker 凯普勒Kempler 萨提尔Stair 格林伯格 Greenberg 约翰逊Johson 符号因素代表家庭内部世界和决定赋予外部现实的意义 瞬间的自我觉察 自尊;沟通的清晰度 探索内部经验和关系。 多代际模型 需要解决对家庭起潭的情绪依恋。 三元的;问题的起源和维持源于他人的亲子关系。 过去和现在,假定配偶融合于他们的家庭或未偿还的‘债务”及义务导致了当前的婚姻关系家庭系统理论 情境或背景 鲍文Bowen 凯尔Kerr

弗里德曼Friedman 佩帕拉Papero 鲍斯泽门伊-纳吉 Boszormenyi-Nagy 自我分化对融合;三角关系;多代际传递过程;遗产;伦理;家庭遗产;权利 结构模型 个体症状植根于家庭互动模之中,并且必须在症状减缓前重构家庭。 三元的;包括家庭子系统和整个家庭系统在内的家庭纠缠和疏离。 现在;有适应不良的家庭组织维持正在进行的互动,通常不能应对家庭生命周期 结构家庭理论 米纽钦Minuchin 盂塔佛Montalvo 阿彭特Aponte 费施曼Fishman 界限;子系统;联合;纠缠;疏离 策略模型 冗赘的沟通模式为家庭规则和可能功能失调家庭提供了线索;症状代表了对一种声称是自然面然发生的关系进行控制的策略 二元的和三元的;是至少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症状,或者三人之间的循环关系。 现在;当首问题或症状是庭成员之间即时的、重复性的结果所维持的 沟通理论 策略家庭理论 论哈利Haley 曼登尼斯Madanes 威克兰德weakland 沃茨拉维克 Watzlawwick 杰克逊Jackson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结构派家庭治疗理论与方法 (一)代表人物 萨尔瓦多·米纽秦 1974出版《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出生在以色列 受训于美国 发展于二战 服务于儿童 李维榕 《家庭故事—心理随笔》(上、中、下),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婚姻:多人之舞》,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婚姻:无形之塔》,2004,李维榕,北京出版社 (二)主要观点 (1)关注家庭的结构,包括家庭规则、权力分配、界线; (2)家庭功能模式的灵活性与改变的可能性; (3)家庭的生活环境,包括扩展家庭、邻居、单位和学校等 (4)家庭所处的发展阶段; (5)家庭成员围绕症状的交往模式; (6)家庭功能的三个特征: A家庭功能的丰富或者缺乏程度; B家庭功能的灵活性或僵硬程度; C家庭功能发挥的连贯性。 (三)Minuchin的比喻 结构派治疗师像一位使用可调焦镜头的技术师一样,可以使用较远的焦距来观察,在他想要分析内在精神层面时,可以调整焦距,来一个特写镜头。 (四)主要内容 (1)核心概念 结构 亚系统 界限 (2)行为障碍的发展 僵硬界限-脱离 模糊界限-缠结 (五)核心概念-结构 结构(structure):人际交往的循环模式,用来界定和稳定人际关系的形态。

(1)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家庭的功能组织,它决定家庭成员怎样进行交互作用(2)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家庭的功能组织,建立在清晰的代际界线基础之上,父母保持控制和权威的地位 (3)家庭成员互动的组织模式 1在家庭成员之间反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 2常见的家庭互动方式 妻子罗嗦→丈夫逃避→妻子更罗嗦→丈夫更逃避…… 母亲严格,子女松散;母亲干净,子女邋遢;母亲紧张,孩子放松3一旦形成,反过来影响互动 互动模式→规则→强化结构 (4)如何发现家庭的结构? (5)通过观察家庭成员的互动,结构才会凸现出来 (6)不断变化:随家庭的发展,也需要形成新的结构 如,第一个孩子出生后 (六)核心概念-亚系统 亚系统(subsystem):靠辈分、性别或功能等划分而成的家庭中的一些小单元,由辈分、性别、兴趣或功能组成。 夫妻亚系统: 亲子亚系统:父子亚系统、母子亚系统 兄弟姐妹亚系统 个体本身也是一个亚系统 (1)家庭系统借由亚系统来分化与执行功能 保证亚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孩子的需求常常让父母忘记了夫妻亚系统 (2)亚系统的功能 保证个体自我分化,练习不同层次的人际技巧 (3)每一个人隶属于不同的亚系统 有不同的角色 学习不同的技能 拥有不同的权力 (七)核心概念-界线 界线(boundary):结构家庭治疗中用于描述情感屏障的概念,情感屏障保护和加强个体、亚系统和家庭的完整性,就像细胞膜定义谁能加入以及如何加入的规则,保护系统的分化。 (1)界限的清晰程度比亚系统的人员组成更为重要 (2)所有的家庭界限都落在连续体上,大部分家庭都在正常范围内 (3)疏离或者缠结并不是功能好与不好之间的量化差异 (4)大多数家庭中同时具有僵化与松散的亚系统 (八)结构性家庭治疗的过程

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行为治疗的常用方法 行为治疗家在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上,经实验与临床实践,创立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治疗方法,甚至许多非行为治疗学派的咨询者亦采用了个别的行为治疗技术。本节将选择其中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介绍,从中可领会到行为治疗的治疗要领与方法。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relaxation response),又称松弛疗法,是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其核心的理论认为放松所导致的生理改变对应激所引起的生理改变是一种对抗方量。放松可阻断焦虑,副交感支配可以阻断交感支配。因此,各种放松技术的共同目标都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减低骨骼肌的紧张及减轻焦虑与紧张的主观状态。 (一)放松训练的主要类型 (1)渐进性肌肉放松; (2)自生训练; (3)自我催眠; (4)静默; (5)生物反馈辅助下的放松。 (二)实施放松训练的基本条件 (1)精神专一:要求自己集中注意于身体感觉、思想或想象。默默地或出声地重复一个音、词、句子或想象,以促进逻辑的继发性过程性思维转变为较少现实依据的原发性过程性思维; (2)被动态度:当思维或想象发生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刺激而重新集中注意力于精神专一; (3)减低肌肉能力: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减低肌肉紧张; (4)安静的环境:闭目以减少外来的分心,宁静的环境可以减少外来刺激的传入; (5)有规律地进行训练。 (三)渐进性肌肉放松的技术 1.环境要求 治疗室要求安静整洁,陈设简单,光线柔和,周围没有噪音和干扰。 2.声音要求 治疗者在训练时,说话声音要低沉、轻柔、安详、愉快、坚定,吐字要清楚,发音要准确。可以低声播放轻松、缓慢、柔和的音乐,音乐节拍以每分钟约60拍为宜。 3.准备工作 患者在治疗前可少量进食,排空大、小便,宽松衣袋、鞋带和颈部衣扣,坐在舒适的沙发或椅子上,头向后靠,双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整个身体保持舒适、自然的姿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