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学案及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15
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1文言文阅读解析及备考建议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纵观新课标卷1的试题,我们发现语文课标卷1在继续保持七年一贯的“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了较前七年更大动作的“求变”尝试,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灵活性特点。
比如文言文阅读题首次考查了断句题,名句名篇默写出现了理解性识记的新题型,13题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成语辨析,17题以新的形式考查图文转换等。
下面仅对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部分加以解析。
2014年新课标卷1的文言文阅读总体特点为稳中渐变,稳中出新。
稳定体现在分值仍然是19分,题数仍然是4道小题,可是在试题难度、命题形式上却体现出变化和新意。
一、“变”首先在试题难度上阅读难度降低,试题难度增加。
从选文的出处看,2013年的文言文选自《明史》,2014年的文言文选自《旧唐书》,就其成书年份看,2014年的文言文比2013年更易懂。
而且2014年的文言文阅读字数较少,篇幅短小,便于学生读懂。
其次在命题形式上题型有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4、5题出新求变,第6、7题平和稳定。
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答案:C。
解析:本题虽然仍然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难度没有加大,在形式上却由单音节词的考查变成了双音节词的考查,对考生的心理可能会有影响。
从内容上看,双音节词比单音节词更容易理解,难度是有所降低的。
而且前两项作为重要实词学生平时已经掌握,C项通过联想成语法应该能做出判断,D项即使不熟,通过语境分析法代入应该也能准确做出判断,本题虽然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对学生的影响应该不大。
又如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答案:D。
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精细解答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是考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这份真题进行精细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准确回答问题。
题目:正文:文言文真题解析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文章内容涉及了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剖析,理解古人的思想观点,尤其要注重细节分析。
下面将逐个问题进行解答:问题一:原文第一段的作者何意?原文第一段提到:“呜呼哀哉,鲁殇也!”可知作者对鲁国国君的早逝感到惋惜和悲伤,呼喊着哀悼之意。
作者可能是御史大夫孔子。
问题二:原文中的“殇”字意指何物?“殇”原指年幼的君主丧嗣,也常用来表示早逝的君主。
在文章中,指的是鲁国国君早逝。
问题三:猜测鲁国的两司所指何物?根据文章内容,鲁国的两司可能指的是宰相和宗正。
其中宰相负责辅佐国君处理政务,宗正负责祭祀等仪礼事务。
问题四:解释文中的“子路之母死”,“长沮饮酒”及“颜渊逐坐”的意义。
“子路之母死”指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的母亲去世,孔子与子路一同前往吊唁,是一种道德慰问和助人的示范;“长沮饮酒”中的长沮是孔子的学生,喝酒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人;“颜渊逐坐”表示颜渊追思先人,感慨万分。
问题五:谈谈你对文章整体氛围和中心思想的理解。
整篇文章凝重肃穆,表现了古代人对逝去者的深深哀悼和思念之情。
同时,通过描述多个人物的悲伤和追思,体现了古代人对亲友逝去的悲痛之情。
中心思想则是通过诗文表达社会对逝者的哀悼,传递了对逝去者的敬意和纪念之情。
结论:本文对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进行了精细解答,通过对每个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文言文阅读需要注重细节和上下文的理解,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细致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意思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受益,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四讲文言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语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一个重要考点。
“理解”就是准确把握词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确意义,“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翻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所谓“直译”就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对应和落实。
只有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时候,才依据原文意义进行意译。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义,是将文言文句子准确翻译为现代汉语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构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构成的,而句子则是由短语和词语构成的。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是由阅读句子开始的,甚至可以说是由一个一个的词语的阅读开始的,但是,正如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义就必须从理解全文的整体意义入手一样,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也就必须从理解该句上下文的段落意义入手。
所以说,“宏观把握”“语境着手”是准确理解文言文句子意义的基础。
当我们由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体句子的意义以后,就可以进行文言句子的翻译了。
典题探究【典题】(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伯父墓表苏辙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
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
起为开封士曹。
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
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及公往,遂直其冤。
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
通判阆州。
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
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
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简答题的基本答题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文言文简答题的基本答题技巧。
2. 掌握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1. 简答题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和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文言文简答题的基本答题技巧:a. 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
b. 分析问题,明确答题要点。
c. 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
d. 逻辑推理,合理表达观点。
2. 结合实例,分析文言文简答题的解题步骤:a. 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b. 分析题目,明确答题要点。
c. 回顾所学,查找相关知识点。
d. 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
e. 逻辑推理,合理表达观点。
三、案例分析1. 分组讨论,分析以下文言文简答题:a. 文言文段落: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 简答题:孟子见梁惠王的目的何在?2.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1. 完成以下文言文简答题:a. 文言文段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b. 简答题:孔子所说的“三戒”分别是什么?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简答题的答题技巧。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简答题的基本答题技巧,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答题方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高考语复习教案:文言文简答题一、考情分析在文言文阅读中,设置简答题,意在引导学生注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以及对内容的概括分析。
该题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导向教学,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备考中“文”的重视,进一步破除文言文学习就是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的弊端,而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上,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继承的核心素养能力考查。
因此,对这种新增题型要予以充分重视。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的能力;2.掌握筛选和分析、概括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2. 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3.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4. 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5. 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五、教学过程:真题回顾,题型简析1、(2007 湖南卷)原文说“此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联系上下文作答。
2、(2008湖南卷)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根据大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3、(2014江苏) 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2017江苏) 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字。
5、(2018江苏)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2020新高考山东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7、(2021新高考1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8、(2021新高考2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一、明确3大考向——审题更精准例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文言文阅读第1课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点提示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1)字形分析推断法(2)结构分析推断法(3)语法分析推断法(4)语境脉络推断法(5)成语联想推断法◆课堂演练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④臣闻之:2.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
为人深厚,不伐.善。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
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
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
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
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
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
"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
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遂不去也。
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
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
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
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
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
学案28分析概括学案目标 1.掌握整体把握文意的方法,熟悉做“分析概括”题的方法步骤。
2.研究题型特点,识破命题常见干扰方式。
1.(2010·江苏卷)(《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2.(2009·江苏卷)(《书沈通明事》原文见文言实词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3.(2008·江苏卷)(原文见筛选信息学案)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
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
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第 - 1 - 页 共 15 页赣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 言 文 阅 读 (八)【学习内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5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本专题共10课时。
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学习过程】 【“考纲”解读】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5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5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命题规律】江苏卷多年未考,一般在文言翻译中有涉及。
从外省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考查涉及的内容基本在考纲规定的范围内,15个文言虚词都涉及了,次数最多的是“以”,其次是“而”“之”“为”“其”“乃”,也涉及考纲没做要求的虚词,如“见”“更”“相”等。
因此复习备考的范围仅仅局限在考纲规定的这15个虚词还是不够的,适当扩展是需要的。
【考题分析】虚词在高考中是一个必考考点,近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大部分直接设置了对虚词理解的考查题型。
考查题型也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
高考中占3分。
具体包括两种选择题型,大多采用比较判断式的选择题,采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四个选项涉及四个虚词,每项列两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较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大难题。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些答题技巧,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答题技巧,帮助大家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此类题目。
一、认真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在文言文真题中,每道题目都有一定的要求和指示,考生需要在作答前认真阅读,确保理解清楚题目的意思。
这些要求可能涉及到对文言文原文的翻译、注释、分析等,只有清楚了要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
二、注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在答题过程中,考生需要注重对文言文基本知识的掌握。
包括对古文的词汇、句式、搭配等方面的了解,以及对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的理解。
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将文言文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并正确表达出来。
三、注重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在理解文言文时,考生需要注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句子或词语的理解。
文言文通常具有较为严谨的逻辑结构,各个句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考生需要通过全面理解文章的上下文关系,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四、学会合理利用译文、注释等辅助工具在面对复杂的文言文文章时,考生可以学会合理利用译文、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仔细阅读译文和注释,对生词、疑惑处进行补充解释,可以提高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和把握。
五、注意答题的时间分配在考试中,考生需要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对于文言文题目,因其相对较长,考生可能花费较多的时间在阅读和理解上。
因此,要注意控制阅读时间,合理分配给答题时间,确保完成所有题目的作答。
通过掌握以上答题技巧,相信考生在201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中能够更好地应对。
希望大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理想的大学。
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简答题学案及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高考典型试题的解析,熟悉并了解文言文简答题的题型特征。
2. 把握文言文简答题设题的角度,以答案为突破口,把握解题的常规思路。
[高考例题回顾]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里①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
(《里仁》)注:①里:居。
②德:有德之人。
③邻:亲近(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
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
”(《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2.高考江苏卷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
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①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分)②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3、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
(17分)沈周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
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
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
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
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
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
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
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
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
及长,书无所不览。
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
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
奉亲至孝。
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
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
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
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
"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
"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
询左右,乃画壁生也。
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
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
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
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
②铨曹:吏部官员。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22.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
(2分)4、高考江苏卷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①“黄老”和“六经”分别指先秦时期的哪两个学派?(2分)②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
(2分)[易错原因]1.忽视文体特征,理解文意有障碍。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是《论语》中的选段,看似对话体,实则是议论性文字。
2. 不明考查题型,草率答题出偏差。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要求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是信息归纳题,答案直接从原文中筛选。
有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能得分。
3. 丢掉文本内容,自由发挥离题远。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题干中说: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有学生脱离文本,观点与孔子观点毫不相干。
4. 缺乏整体意识,偏于一处漏要点。
如2009年高考上海卷要求“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很多学生只答了“沈周厌入官场”,二忽略了“素爱山林”和“欲行孝道”两个得分要点。
[复习对策]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住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一条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地人事物景,最后生发作者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或缘史而发或直抒胸臆,而后材料佐证之,考生要抓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记叙所写人物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2.关注题型,注重阐发归纳。
①阐释型。
要求考生读懂文本,重点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②归纳型。
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
③评析型。
要求考生能对文中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进行分析评价。
④创新型。
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事物得出较为独立的结论,这类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
3.内化文本,强调自由表述。
内化文言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是阅读的关键,只有将古代的文言材料内化为已知的经验,考生才能运用自如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阅读的文言内容,这是文言阅读的方向和目的。
[考查内容]1、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2、对文章行文脉络的清晰梳理3、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4、对文章事理情景的关系分析5、对艺术手法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文言文简答题题型及解答】1)把握文意;把握文意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文言常用词语的理解和句意认知,把握整个文段的文意。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原文,联系语境,并简要作答。
如:《触龙说赵大后》一文的习题“在触龙看来应该怎样爱子女?变式题: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一文习题“孔子对四个人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
牛刀小试: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
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
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
有若见之曰:“子何臞1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
”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
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
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
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
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
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
王闻,•召而赐之。
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
•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
”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
(3分)2)归纳概括:①原则:(1)概括要完整、全面;(2)概括要准确、恰当。
②步骤和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任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论证过程等,在初读一遍之后,要能大致说出中心论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习题“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变式1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例1《触龙为什么说赵大后》一文的习题“触龙为什么说赵大后更爱燕后?”变式2分析事理情景关系《游褒禅山记》设题:本文通过写游览过程所见之景,写出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鉴赏评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
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要全面辨证地评价文章,评价要有理有据,要具体充分,有深度。
对待古代作品的评价,要辨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评价,也不能用今人的要求来苛求古人。
如:2006年上海卷第26题: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⑥从论证方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等等,运用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开放型在许多课改地区文言简答题已经由常规试题发展到开放型。
总结起来有几种考查方式:A.类举型①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②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