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收稿日期]2002-04-01;[修订日期]2002-07-17;[责任编辑]曲丽莉。[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项目(200100200069)、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20010302)资助。

[作者简介]翟裕生(1930年-),男,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矿床学、矿田构造和区域成矿的教学

和研究工作。

专家论坛

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翟裕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中国矿产资源特征主要是由中国的地质构造特点和地质成矿历史所决定的。中国区域成

矿的基本特点包括:①成矿时代齐全,成矿区域多样;②古陆边缘矿床集中;③叠加复合成矿作用显著;④花岗岩类成矿规模巨大;⑤构造成矿控矿明显以及其它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大陆的成矿特征,提出3个重要课题:①中国古陆块的分合对成矿的制约;②中国大陆活动性与稳定性的辩证认识,并注意在稳定地块中找矿;③研究深部矿床赋存规律开拓深部探矿新领域。我国现阶段还处在浅部探矿和采矿阶段,在若干大型矿集区中还应存在第二个找矿空间,即深约500~1500m 的深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有可能实现找矿突破。

[关键词]矿产资源 区域成矿 叠加成矿 构造成矿 深部找矿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02)05-0001-04

中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在矿种、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和矿石质量方面有其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是由中国大陆的地质历史所决定的。作者曾著文初步讨论了中国区域成矿的若干特色[1]。本文拟进一步分析中国矿产资源和区域成矿的特点,探讨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提出在区域成矿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针对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基本不涉及。

1 中国矿产资源的若干特点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在整体上有其运动规律,但其运动在时、空上是不均衡的,显示出地质作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也导致全球各地的矿床形成条件不尽相同,各国家、各地区的矿产种类和丰度有不少差异。就一些资源大国,如俄、美、中、加、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看,各有其矿产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我国自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通过大量的矿产勘查、开发和矿床研究,总结了各类矿床的地质和经济特征,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区域成矿研究,因而对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2,3],可概括为4点。

1)矿产资源品种较全,总量较丰,有不少优势矿产。我国已发现矿产171种,有探明储量的156种。

已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次于美、俄),是世界上少数矿产资源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但人均拥有量则降至世界第53位。比较丰富的矿产有煤、钨、钼、稀土、钒、锑、锡、铅、锌、铌、锂、钽、锶、萤石、菱镁矿、滑石、石墨、重晶石、膨润土、硅灰石等20余种,其储量居世界前列。

2)国民经济大宗用量的部分矿产相对不足,缺

少特大型矿床和富矿石。与一些资源大国比较,我国的铁、锰、铝土矿、铜、金、磷、钾、铀等矿产资源不丰。贫矿较多,富矿比例小,也缺少超大型矿床。

3)比较稀缺矿产有铬、钾、铂族元素、金刚石、高档宝玉石等,除钾盐外,多年来在找矿上无重大突破。

4)共生、伴生矿多。据统计,全国25%的铁矿、40%的金矿、80%的有色金属矿和大多数地区的煤

矿都有其它矿产与之共生或伴生。这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但也给矿石选冶带来不少难题。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呈现动态变化。今后,随着加大矿产勘查投入和深部探矿的加强,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矿业基地的建设,对海洋矿产资源调查的展开,以及矿业和原材料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将在传统和新型

1

第38卷 第5期2002年9月 地质与勘探GEOLO GY AND PROSPECTIN G

Vol.38 No.5

September ,2002

矿产资源的发现上取得一些重大突破,从而改善我国矿产资源的结构,使上述矿产资源结构中的某些劣势发生可喜的变化,即某些短缺资源的情况将有改善。

2 中国区域成矿若干特征

上述我国的矿产资源特征是由我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地质演化历史所决定的,是在中国大陆形成和发展的几十亿年地质成矿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大陆地处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交汇区,地质结构的复杂在全球少见,在各类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成矿区带和多种矿产及矿床类型,较充分地表现出地质成矿作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显示出由其地史演变所产生的区域成矿的若干特点[3],这些地质成矿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矿产资源的特征。

2.1 成矿时代齐全,成矿区域多样

我国国土面积大,各时代的地层、构造、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比较齐全,成矿时代也齐全,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重要矿床形成。中国既有古老的前寒武纪成矿域,又有以古生代为主的古亚洲成矿域,以中新生代为主的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各有其特定的地质历史、成矿环境和成矿系统。从全国范围看,则构成了中国大陆成矿的复杂多样性,这也就是我国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和矿床类型比较齐全的一个基础原因。

2.2 古陆边缘矿床集中

中国大陆由华北陆块、扬子陆块、塔里木陆块和若干个小陆块及它们之间的造山带共同组成。与非洲、北美、南美、欧洲、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等大型克拉通比较,我国的几个陆块体积较小,个体数量较多,较为分散。因此,陆块边缘构造带就占有较大比例,即古大陆边缘构造带在中国很发育,为地质成矿作用提供了多种有利因素[4]。金川、白云鄂博、东升庙、金堆城、焦家、柿竹园、大厂、个旧、铜厂等超大型矿床以及不少矿集区就都产在华北或扬子古陆块边缘。已有地学信息表明[5],古陆缘壳—幔作用强烈而频繁,矿源丰富多样,岩浆和水热流体汇聚,有巨大地热异常。各层圈和各地体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频繁,有利于发生大规模成矿作用,有Au、Fe、Ni、Cu、Pb、Zn、Mo、Sn等大型矿床的形成。

2.3 叠加与复合成矿显著

中国大陆受其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西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影响,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演变过程。其表现之一是中国大地构造的多旋回性导致成矿作用的多期性。在同一个成矿区域中经常出现不同时代间成矿系统的叠加、复合,形成多成因矿床(包括层控矿床)[6]。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和粤北地区,都发现有晚古生代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受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叠合,前者形成层控-夕卡岩型矿床(如铜陵),后者形成铁-多金属矿床[7] (如大宝山)。

叠加成矿作用造成了矿床(田)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和复杂多样的共生、伴生元素组合,这是我国共生和伴生矿石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时代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促使成矿物质多重富集,又是形成大矿、富矿的重要因素,如大厂、冬瓜山、白牛厂、白云鄂博等矿床经过多年研究,大都认为是经过多次成矿叠加而形成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

2.4 花岗岩类成矿规模巨大

中国的花岗岩类有关的热液型钨、锡、钼、钽、稀土等矿床的数量众多,规模巨大,尤其在华南地区,这些金属的富集浓度之高、矿床之密集,是全球罕见的。该区以中生代为主的含矿花岗岩类是华南元古宙—早古生代基底———富钨、锡等的硅铝质地壳长期演化、多期次构造-流体作用“熔炼”的结果。当有幔源的F、Cl等活性组分大量加入其中时,该类岩浆分异更为彻底,钨、锡、稀土等高度富集在分异晚期的熔浆—流体系统中,并在有利的构造-化学圈闭中形成大型矿床。

2.5 构造成矿控矿明显

中国地处几个巨型板块的交汇区,构造类型多样,构造活动频繁。构造运动既能提供热能,又具有导矿、运矿、储矿乃至成矿的功能。在中国大陆这样一个构造复杂地区,更显示出构造成矿的广泛性和多样性[8]。从宏观看,克拉通、造山带、裂谷、大型线性构造在中国均有发育,在它们的边缘、转折或交汇部位控制了多个成矿区带的形成和分布。从矿集区尺度看,断裂网络、同生断层、剪切带、多级盆地、变质核杂岩、褶皱构造以及侵入构造、火山构造等都是控矿的重要构造类型。我国各类热液矿床包括与中小型侵入体有关的矿床和沉积岩层中低温热液矿床的广泛分布与构造多样性、分散性有关。

中国的多期次大地构造运动中出现了多个构造动力转换期和转换域,如由挤压到伸展,由挤压到剪切等。而构造动力的时空转换则是触发多个成矿要素(温度、压力、f O2、Eh……)发生突变并耦合导致

2

地质与勘探 2002年

大规模成矿的一个关键因素[9]。

构造活动还是破坏矿床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一些区域中,强烈的海西期和燕山期构造运动,固然可产出不少造山型矿床,但也可能使一些古老矿床(尤其是化学活性矿床,如钾矿、铀矿)遭到破坏和解体。这是否是我国缺少大型钾、铀矿床的一个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上述5点以外,中国西南区发育有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众多Hg、Sb、Au、Ag矿和独立的G e、Cd、Tl矿床,颇有特色。我国岩浆型或岩浆-热液型矿床中矿浆贯入式矿体比较常见,已引起国外学者关注。中国的绿岩型金矿基本产生在中生代,这也与众不同。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时期的成矿高峰,更是产生我国多种优势矿产的一个重要因素,限于篇幅,均不赘述。

3 中国区域成矿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

3.1 中国大陆的分合过程对成矿的制约

对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分区和成矿区带划分都是以统一的中国大陆为背景和基础进行的。但是,大家已熟知的运用古地理、古地磁、古构造、古生物分区等研究,进行古大陆再造,则发现在地史的很长阶段中,组成中国大陆的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华夏等地块是分离存在的。全球古大陆的聚散离合,涉及地球演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对合理划分成矿区带有重要影响。王鸿祯等[10]认识到地史上有5次出现联合古陆,分别为P-2500Ma、P-1950Ma、P -1450Ma、P-850Ma和P-250Ma。在他们编制的P-1450Ma联合古陆再造图上,华北等4个陆块作为一个小陆块群靠近赤道两侧,在北美和欧洲以西,中隔大洋。而在P-250Ma再造图上,华北、华南、松辽等陆块则分散游离在特提斯大洋中,华南在赤道上,而喜马拉雅和印度陆块则在南半球的高纬度区。

处在分散游离时的各陆块各有自己的大陆动力背景和所在纬度的古气候、古海洋和古生物环境。这些内、外动力环境的差异都影响着它们各自的地质成矿历史。而自晚古生代以来,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先后拼合汇聚,形成统一中国大陆后,则共同经历了新的地质成矿历史。通过多年研究,大家比较了解统一大陆后的成矿过程,但对统一前的各陆块的地质成矿历史却很少研究。在研究区域成矿分带时,常忽略各成矿带间的时空配置关系,这就影响了按时代对区域成矿历史和成矿规律的深入理解。建议在今后的全国成矿规律研究中注意分别研究各陆块在地史中的时空轨迹演变,其各自的成矿环境、成矿过程、矿床类型,包括按地质时代,按当时古地理位置编制成矿环境和矿床分布图以及与当时相邻陆块的成矿性对比。

3.2 中国大陆的活动性与稳定性及矿床保存

作者[1]在过去讨论中国区域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时,比较强调中国大陆系由若干小陆块拼合而成,构造活动性较强,并提出中生代以来的频繁构造活动可能是致使若干早成大型铬、铂、钾、铀矿床被破坏肢解的一个原因。

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活动性与稳定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总体活动性中有局部的稳定性,长期活动性中有短暂的稳定性。我们在认定中国大陆在地史上长期处在活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中的相对稳定性,“活中有稳”即中国大陆还有其稳定性的一面,这一点对矿床的保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我国一些世界著名矿床如金川、白云鄂博、东升庙、大石桥等超大型矿床就产在相对稳定的前寒武纪陆块中,因而能一直保存到现在。华北、扬子、塔里木陆块中各个部分的稳定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区段经受后来构造-岩浆活动的“活化”,造成错综复杂的矿床分布。有的自中新元古宙以来基本上保持稳定,可称为“安全岛”。如冀东地块中不少蓟县系地层仍保留着清晰的沉积—成岩构造及藻类化石等,说明自1400Ma以来,它们未经显著变形和变质。再有,我国一些小型地块中也产有超大型矿床,例如,巨型金川Ni-Cu-Pt矿就产在出露面积不足3000km2龙首山地块上,它不仅是小岩体成大矿[11],也可以认为是小型古陆块中产出巨型矿床的实例。这就使我们联想到在一些稳定小地块中还可能保存着类似金川这样的超大型矿床。因此,我们在区域成矿研究和找矿工作中,不能忽视小型稳定地块中产出大型矿床包括幔源成因矿床的可能性,关键是针对具体地区,深入研究和认识这类矿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

3.3 研究深部矿床赋存规律

这里指的深,是指矿床现在赋存深度,而不是指成矿当时的深度。区域成矿研究一般是由点、线、面做起,目标是达到认识“体”即区域三维空间的矿床分布规律,包括对矿床产出深度的认识。认识区域成矿的立体全貌是一个长期艰巨任务,它受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与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矿产

3

第5期 翟裕生:中国区域成矿特征探讨

资源丰富国家如南非、美国的探矿深度已分别达到4000m和2500m,许多矿山的采矿深度已达到1000m以上,有的还达到3500m左右(如南非兰德型金矿),这对于深入认识它们国家的矿产资源特征是很有利的因素。如前所述,我国的采矿深度除油、气田外,一般在300500m水平。因此,对我国矿产资源状况的认识,目前还只能主要依据浅表探矿和采矿的资料。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探矿和采矿工作将由浅入深,将会获得新的发现。近年来的探矿工作也证实此点。如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产出深度在1000m左右,粤北凡口铅锌矿在600m以下也找到了超过100万t的可采金属储量。此外,胶东金矿区的几个矿山在500m深度以下也找到工业矿体,云南会泽地区的富铅锌矿体已延深到1300多米,还有类似的实例。

从成矿理论和已知成矿垂深资料分析,一些广义的浅成低温—斑岩型矿床的矿化空间由地表热泉型到地下斑岩—夕卡岩型矿石,垂直深度可达3km 或更多[12]。因此,无论从实际采矿深度(如南非金矿),还是从成矿理论分析,都表明一些成矿区带的矿化深度可达3km以上。从我国的地质成矿条件分析,在深5001500m可采深度范围内,在一些大型矿集区中还应存在深部的第二找矿空间,如胶东、小秦岭和长江中下游等成矿区带。我国深部矿产资源还有相当的潜力。

综上可见,中国矿产资源的若干特征是由中国区域成矿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阶段性所决定的。而区域成矿的这些特征又取决于中国大陆的长期分合历史、复杂内部结构和处于特殊的三大板块会合的环境。再造中国大陆分合过程对成矿的制约,查找稳定地块中的古老成矿系统,以及研究开拓深部找矿新领域,将是我国区域成矿研究中的3个重要课题。研究目的是深入认识成矿规律,力争找矿重大突破,以增进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劣势。

[参考文献]

[1] 翟裕生,邓 军,彭润民.中国区域成矿若干问题探讨[J].矿

床地质,1999,18(4):323~332.

[2] 朱 训.中国矿情[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1~60.

[3] 翟裕生,邓 军,李晓波.区域成矿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9,256~260.

[4] 翟裕生.论成矿系统[J].地学前缘,1999,6(1):13~27.

[5] 翟裕生.古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和成矿系统[A].北京大学地质

系主编,北京大学国际地质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769~778.

[6] 涂光炽.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A].铁矿座谈

会资料汇编(一)[C].湖南地质科技情报,1975,68~75. [7] 翟裕生,姚书振,崔 彬.成矿系列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

学出版社,1996,23~79.

[8] 翟裕生,张 湖,宋鸿林,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北

京:地质出版社,1999,150~151.

[9] 翟裕生,吕古贤.构造动力体制转换与成矿作用[J].地球学

报,2002,23(2):97~102.

[10] 王鸿祯.地球的节律与大陆动力学的思考[J].地学前缘,

1997,4(3):1~12.

[11] 汤中立,李文渊.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

质对比[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12] Panteleyer A.A Canadian Cordilleran model for epithermal gold

-silver deposits.In Ore Deposit Models[C].“G eoscience Cana2 da”,Reprint Series3,1988,3144.

SOME FEATURES OF REGIONAL METALLOGEN Y OF CHINA

ZHAI Yu-sheng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

Abstract:The features of mineral resources of China depend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geologic-metallogenic history of China.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regional mineralization contains:①the metallogenic epochs almost cover all the geohistory and the metallo2 genic regions are diversiform;②most of the ore deposits occur on the palaeo-continental margins;③superimposed and compound mineralization is significant;④mineralization of crust-derived granite is extensive;⑤ore formation caused and controlled by tectonic dynamic activities is obvious.To further study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a continent,the author brings forward three problems for discussion:①to reconstruction the “open”and“close”of China palaeo-continent and its affect to mineralization;②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to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hina continent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exploration in stable massif(“safety island”);③study the geocontrols of deep ore deposits.At las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China lies in on the stage of superficial prospecting and mining and there should be the second exploring space such as below5001500m in several large-scale ore clusters,where exits the probability of prospecting breakthrough.

K ey w ords:mineral resources,regional metallogeny,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tectonic ore-formation,deep exploration

4

地质与勘探 2002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北方地区—区域特征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讲述了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该地区的位置、范围,熟悉该 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课文第一段描述北方地区面积较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0%,但人口却较多,约占40%,是全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 课文第二部分讲述了北方地区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教学中可通过活动的安排,如结合“民居邮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而 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使之对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领悟更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学生熟悉的反映我国北方的诗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导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教学。 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地形”,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丘陵,了解北方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 2、找出主要河流、湖泊,说说北方河流水文特点。 (湖泊少,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 1、北方地区所占的面积、人口比说明什么问题? (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2、“黑土地”、“黄土地”分别指什么平原?为什么?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范围”,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了解北方地区行政区划。 教师小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 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引出下一课题——有关“北方地区物产丰富”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完成以下活动: 1、说出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等) 2、在图中指出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3、思考北方耕地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 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着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C. 受沿岸洋流影响 D. 地形平坦开阔 10.在分界带西段,北侧的代表性地方戏曲是() A. 京剧 B. 豫剧 C. 秦腔 D. 川剧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一种绿化方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绿化客土法的最佳施工期是 A. 1~2月 B. 3~6月 C. 7~9月 D. 11月~次年1月 12.实施边坡绿化客土法之前,需要清理岩面的碎石、松散层等,对于光滑岩面还要通过挖掘横沟等措施进行加糙处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资源与工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北方不同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地区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分析北方地区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1.掌握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要素去分析概括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展示北方地区的雪景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知讲解

活动1: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定位置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 学生: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看地形 教师:展示我国地势阶梯图和北方地区地形图,要求学生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提出问题——北方地区所处的阶梯和主要地形区是什么? 学生:找地形。北方地区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地形的主体,平原面积广大。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明气候 教师:出示我国的气候分布图。明确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学生:本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阅读两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学生:相同点——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哈尔滨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济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活动2: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政区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范围图,找出东北三省和黄河中下游沿岸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说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 学生:完全位于北方地区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省(长春)、辽宁省(沈阳)、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山西省(太原)等,陕西省(西安)、河南省(郑州)的大部分和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一部分。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农业 教师:出示表格,对比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农业的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 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 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 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2020版中考地理总复习:八下第六章 北方地区课时一区域特征东北三省(含答案)

课时一区域特征、东北三省 1. (2016河南模拟)下列地形中,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B ) A. 武夷山、南岭、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 B.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太行山、山东丘陵 C.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D.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南丘陵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太行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北方地区的著名山脉。 2. (2017广东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柑橘的产量最大、分布最广 B. 分布有“黄土地”和“红土地” C.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 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我国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出产多种温带水果;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分布有“黑土地”和“黄土地”;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3. (2017贵港模拟)我国地大物博,地域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各色菜肴在烹饪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下列著名菜系中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B ) A. 湘菜 B. 鲁菜 C. 川菜 D. 粤菜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及四大地理分区。湘是湖南省简称,川是四川省简称,粤是广东省简称,都位于南方地区;鲁是山东省简称,位于北方地区。 4. (2017湘西)我国北方地区中,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B ) A. 水稻 B. 春小麦 C. 冬小麦 D. 甜菜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北方地区中,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长城以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甜菜属于糖料作物。 (2017广东模拟)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完成5~7

最新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资料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 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 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 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著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八年级地理下册6.1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练习(新版)商务星球版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方地区的地形() A.以山地、平原为主 B.以盆地、高原为主 C.以平原、高原为主 D.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2.北方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200毫米以下 B.200~400毫米 C.400~800毫米 D.800毫米以上3.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A.平原面积大 B.土壤肥沃 C.耕地集中连片 D.降水偏少4.下列各组地形名称中,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大兴安岭 B.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青藏高原 C.小兴安岭塔里木盆地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 5.下列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是() A.黑、吉、辽、冀 B.鲁、苏、皖 C.甘、宁、川 D.鄂、豫、赣 6.关于北方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黑土流失 B.华北平原遭受旱涝、盐碱和风沙的威胁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D.华北平原灌溉水源充足 7.我国北方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8.关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B.地跨中温带、暖温带,全部属于半湿润区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对该地区冬季景观的描述 D.该地区降水较少,夏旱严重 9.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最大 B.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 C.以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D.降水较少、但季节分配较均匀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严重,黄河、海河、辽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是全国的三分之一,河川流量仅为长江、珠江流域所代表南方地区的六分之一左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缺水尤其严重。 (1)图中①是山脉,山脉以西是黄土高原。 (2)长江、黄河均发源于省,该省素有“”之称。 (3)河北省主要位于我国的区(干湿区),耕地以为主,主要种植 (主要粮食作物)。 (4)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气候(图乙),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 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 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 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 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3_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学案33 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阶段分析方法 [目标定位]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经济、人口、城市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应掌握区域特征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 一、区域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例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区域地理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应用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 战略与布局调整 一、前言 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 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 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 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如中部地区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地区通过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了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同时,国家还鼓励一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各地实际的新模式。如在上海浦东、重庆、成都、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增设了天津滨海、沈阳和山西综改试验区,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试验区。 3、增强了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演变进程中,“区域发展的状况逐渐发生积极变化。特别是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的差距开始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渐增强”,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据 ,“十一五”期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在13%以上,比东部地区快0.5~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自2007年首次超过东部地区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连续6年超过东部地区。2013年经济增速继续呈“东慢西快”的格局。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就各区域占全国GDP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由2002年的18.8%、17.2%提高到2012年的20.2%、19.8%,提高了1.4~2.6个百分点,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自2005年起扭转了

高考地理——区域特征分析

专题4区域特征分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2013·广东汕头测评)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下图)。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提示“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结合四个选项,具有竹子地区是海南岛山区。第2题,根据上题的结论,海南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气温高,所以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潮湿、多虫鼠。 答案 1.C 2.B (2013·江西宜春五校联考)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边疆万里行”摄制组初秋到新疆北部采访,路遇一条河流,他们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从河流中开过去,否则将会出现严重后果。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这条河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一条内流河 B.一定自西向东流 C.一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一定以降水补给为主 4.摄制组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越过河流,其主要原因是 ()。 A.午后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B.午后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C.午后风大,傍晚前后可能会出现沙尘天气 D.昼夜温差大,河流傍晚前后会结冰 解析第3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第4题,必须天黑前越过河流,是因为午后冰雪融水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河流到了傍晚前后会涨水。 答案 3.C 4.B (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第5题。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 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 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 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着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