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象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象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象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象归纳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象归纳(一)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

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中学化学中的16条优先原理

1?优先放电原理

电解电解质水溶液时,阳极放电顺序为:活泼金属阳极(Au、Pt 除外) > S2- >I- > Br-> Cl- > OH- > 含氧酸根离子和F -。

即位于前边的还原性强的微粒优先失去电子。只要有水,含氧酸根离子和F- 就不能失去电子。

阴极: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Na+>Ca2+>K+

即位于前边的氧化性强的微粒优先得到电子。只要有水,一般H后面的离子不能得到电子。

例l?用铂电极电解含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Cu2+、Fe2+、Fe3+、H+的混合溶液时,优先在阴极上还原的是( )。

A?Cu2+ B.Fe2+ C?Fe3+ D.H+ (选C)

2.优先氧化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还原性物质,则加入一种氧化剂时,优先氧化还原性强的物质。

例2?向l00ml含0.005moI/LKI和0.005mol/LKBr的混合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的Cl256m1,生成物为( )。

A.KCl和Br2

B.KCl和I2

C..KCl和Br2 、I2

D.Br2

解:因为还原性I->Br-,所以优先氧化I-,nI - =0.005× 0.l=0.00 5mol,nCl2=56/22400 =0.00025mol,由2I-+Cl2 =I2 +2Cl- 知I-和Cl2刚好反应完。Br-末反应,选B。

3.优先还原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氧化性物质,则加入一种还原剂时,优先还原氧化性强的物质。

例3?在含有Cu(NO3)2、Zn(NO3)2、Fe(NO3)3、AgNO3各0.0lmol的酸性混合溶液中加入0.01mol铁粉,经搅拌后发生的变化应是( )。

A.铁溶解;析出0.01molAg和0.005molCu

B. 铁溶解,析出0.0lmoIAg并放出H2

C.铁溶解,析出0.01molAg,溶液中不再有Fe3+

D.铁溶解,析出0.0lmoIAg,溶液中不再有Cu2+。

解:因为氧化性Ag+>Fe3+>Cu2+>H+,所以先发生:

2Ag+ + Fe = 2Ag + Fe2+ 再发生:2Fe3+ 十Fe = 3Fe2+

0.01mo1 0.005mol 0.01mo1 0.005mo1 故选C。

4?优先沉淀原理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能与所加试剂形成沉淀的离子,则溶解度(严格讲应为溶度积)小的物质优先沉淀。

例4?向KCl、NaBr、KI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AgNO3溶液时,先析出AgI,其次为AgBr,最后为AgCl。5?优先吸附原理

任何固体都有吸附气体和液体的特性。但不同的固体物质对不同的气体或液体吸附能力不同,吸附能力大者优先吸附。

例5?将活性炭粉末投入到NO2和O2的混合气体中,活性炭会优先吸附NO2,而留下O2,因为活性炭对有色气体和有色物质吸附能力很强,制糖工业中常用活性炭使糖浆脱色。

又如金属钯(Pd)对H2的吸附能力就很强,常温下1体积钯能吸收700体积以上的H2。

6?优先吸收原理

用干燥剂干燥气体或用液体净化气体时,优先吸收溶解度大的气体或易被吸收的气体。

例6?实验室制Cl2 时,Cl2 中常混有少量HCl,为除去HCl,常把Cl2 和HCl的混合气体

通入饱和食盐水,因为HCl在水中溶解度大,所以优先被吸收,Cl2 只有少量损耗。

又如实验室制得的乙酸乙醋蒸气中常混有少量乙酸和乙醇,将混合气体通入到饱和Na2CO3溶液中,乙酸和乙醇优先被吸收。

7?优先中和原理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当加入一种碱(或酸)时,酸性(或碱性)强的物质优先被中和。

例7?给NaOH、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先发生:NaOH十HCl=NaCl十H2O

再发生:Na2CO3十HCI=NaHCO3 十NaCl 最后发生:NaHCO3+HCl=NaCl十CO2↑十H2O

化学上常利用此原理和酚酞、甲基橙双指示剂测定烧碱的纯度。当第一和第二个反应完成时酚酞变色,第三个反应完成时甲基橙变色。

8?优先排布原理

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相同。离核愈近,能量愈低。电子排布时,优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轨道上,待能量低的轨道排满之后,再依次排布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去。

例8?20号元素钙的电子排布:20Ca 1s22s22p63s23p64s2

9?优先挥发原理

当蒸发沸点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时:低沸点的物质优先挥发(有时亦可形成共沸物)。

例9?将100克36%的盐酸蒸发掉10克水后关于盐酸浓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大B?变为40% C?变小 D. 不变?

解析:因为HCl的沸点比水低,当水被蒸发时,HCl已蒸发掉了,所以选C。

再如,石油的分馏,先挥发出来的是沸点最低的汽油,其次是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10?优先书写原理

大多数有机反应(亦有少数无机反应),反应物相同,在同一条件下可发生多个平行反应。但写方程式时,要写主要产物。

11?优先溶解原理

若一种试剂加入到含有多种沉淀的混合物中时,溶解度大的物质先溶解。

例10?在AgCl、AgBr、Agl 沉淀的混合物中加入浓氨水,AgCl先溶解,而AgBr、AgI则不溶。因为AgCl的溶解度比AgBr、AgI大林,AgCl电离出的[Ag+]大,AgCl(固)= Ag+ +Cl-

Ag+ +2NH3·H2O =[ Ag(NH3)2]+ +2H2O同理给AgBr、Agl的混合物中加入Na2S2O3溶液,AgBr溶解。12?优先结晶原理

当将含有多种微粒的溶液蒸发掉一定量溶剂或改变溶液温度(一般为降温)时,溶解度小或溶解度变化大的物质优先析出。

例11?取100克水,配成10℃时KCl饱和溶液,又取50克水加入35.4克NaNO3配成溶液。将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在l0℃时有晶体析出,试计算析出的是什么晶体?

(已知10℃时各物质的溶解度为:KCl 31g、NaNO3 80g、KNO3 20.9g、NaCl 35.8g)

解:KCl+NaNO3=KNO3+NaCl

74.5 85 101 58.5

31 35.4 x y

列式解之x=42.3(g) y=24.3(g)

KCl NaNO3 KNO3 NaCl 10℃时150g水中可溶解各46.5g 120g 31.35g 53.7g 物质溶液中现有31g 35.4g 42.3g 24.3g

KNO3优先析出。析出量为42.3 - 31.35 = 10.95(g)

此题实质是溶液中存在着K+、Na+、NO3-、Cl-四种离子,可以自由组合成KCl、NaNO3、KNO3、NaCl四种物质。因温度变化时,KNO3首先达到过饱和状态,所以KNO3优先析出。

13?优先操作原理

(1)装置安装: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2)加物质,先固后液。

(3)制气体:先验气密性,再装药品(一般)。

(4)气体净化:先洗气净化,再干燥。

(5)制气结束:先撤导气管,再撤灯。

( 6)可燃性气体:先验纯度,再点燃。

(7)H2还原CuO的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氢,排净空气再点灯,实验结束先熄灯,试管冷却再停氢。

14?优先鉴别原理

鉴别多种物质时:先用物理方法(看颜色,观状态,闻气味,观察溶解性);再用化学方法:固体物质一

般先溶解配成溶液,再鉴别;用试纸鉴别气体要先润湿试纸。

例12?不用任何试剂,也不用焰色反应,如何鉴别NaNO3、BaCl2、MgSO4、NaOH、FeCl3溶液。

解析:可先观察出FeCl3再以FeCl3为试剂鉴别出NaOH,然后以NaOH为试剂鉴别出MgSO4,以MgSO4为试剂鉴别出BaCl2最后余下的是NaNO3

15?优先吸引原理

①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作用力

②化学键>氢键>分子间作用力

③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共价型分子,分子量愈大,分子间作用力愈大。

16?优先考虑原理

中学化学中的许多问题是对立统一的,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们考虑问题时,不但要全面分析,而且要优先考虑主要方面。

例13?比较物质熔沸点时,先考虑晶体类型,再考虑晶体内部微粒间的作用力,一般: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例14?比较微粒半径时,先考虑电子层,再考虑核电荷数。如O2- 、Cl-、S2-、Br-、I-的

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应为:

O2-、Cl-、S2-、Br-、I-。

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考点一、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化学反应是否正确

(1)是否符合反应客观事实,即反应能否发生;

(2)是否符合物质的性质;

(3)是否符合反应物的用量及离子配比关系等因素。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

(1)在水溶液中全部以自由移动离子存在的强电解质均拆成离子形式,如强酸、强碱、绝大多数可溶性盐。其他物质均用化学式,如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非电解质及难溶性盐。

温馨提示:①不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如实验室用熟石灰与氯化铵加热制取氨气;

②在铜与浓硫酸反应时,浓硫酸中溶质并不全部以离子形式存在,故不可拆成离子形式。

(2)微溶物的写法。一般来说,微溶物的澄清溶液写成离子形式;浑浊或沉淀时写成化学式。如:澄清石灰水表示为“Ca2++2OHˉ”,而石灰乳则表示为“Ca(OH)2”。

(3)可溶性多元弱酸酸式盐的酸式酸根一律保留酸式酸根的形式。如NaH2PO4溶液应拆成“Na++H2PO4ˉ”(注意:HSO4ˉ在溶液中可拆为H++SO42ˉ)。

3、看反应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应用于不可逆反应;“”应用于可逆反应,如水解程度不大的反应:CH3COOˉ+H2OCH3COOH+OHˉ。4、看是否符合三大守恒规律

“三大守恒”即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电子守恒。如Fe3++Cu=Fe2++Cu2+(错误),其中电荷及得失电子均不守恒,正确的写法应为:2Fe2++Cu=2Fe3++Cu2+。

例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将铜片投入足量稀硝酸中:Cu+NO3ˉ+4H+=Cu2++NO↑+2H2O

B、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2+2OHˉ=SiO32ˉ+H2O

C、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OHˉ+H++SO42ˉ=BaSO4↓+H2O

D、钠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2Na+2H2O=2Na++2OHˉ+H2↑

解析:A项,电荷及得失电子均不守恒,应为3Cu+2NO3ˉ+8H+=3Cu2++2NO↑+4H2O,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反应原理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求;C项,Ba2++2OHˉ+2H++SO42ˉ=BaSO4↓+2H2O,不符合题意;D 项,2Na+2H+=2Na++H2↑,不符合题意。

答案:B

考点二、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试剂的滴加顺序涉及“量”

例如:AlCl3与NaOH、NaAlO2与盐酸、Na2CO3与盐酸、氨水与AgNO3、氨水与FeBr2、CO2和石灰水、明矾与Ba(OH)2溶液等。

如向AlCl3溶液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碱不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ˉ=Al(OH)3↓。

向NaOH溶液中滴入几滴AlCl3溶液(碱过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4OHˉ=AlO2ˉ+2H2O。

2、酸式盐与碱反应涉及“量”

例如:Ca(HCO3)2溶液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ˉ+OHˉ=CaCO3↓+H2O。Ca(HCO3)2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3ˉ+2OHˉ=CaCO3↓+2H2O+CO32ˉ。

此外,NaHSO4与Ba(HCO3)2、Ca(OH)2与NaHCO3、NaH2PO4与Ba(OH)2等反应均与“量”有关。

3、氧化还原反应中涉及“量”

氧化性:Cl2>Br2>Fe2+>I2

还原性:Clˉ

例如:向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ˉ。

向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4Brˉ+3Cl2=2Fe3++2Br2+6Clˉ。

4、较特殊的反应涉及“量”

例如:①Mg(HCO3)2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不可忽视Mg(OH)2比MgCO3更难溶、更稳定;②明矾与足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Al(OH)3的两性;③NH4HSO4溶液与足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不可忽视NH3?H2O也是弱电解质。

温馨提示:①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从本质上看有两种类型:争夺电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型和争夺H+(或OHˉ)的复分解反应型。

②弱酸酸式盐的阳离子与碱的阳离子相同时,无论碱不足还是过量,离子方程式都相同。例如:Ca(HCO3)2溶液中加入过量或不足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ˉ+OHˉ=CaCO3↓+H2O。

例2、在含有n 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为x mol。

(1)当x≤0.5n mol时,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x≥1.5n mol时,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x=n时,这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l2能氧化Fe2+,也能氧化Brˉ,但由于还原性:Fe2+>Brˉ,故Fe2+先被氧化,Brˉ后被氧化。因此FeBr2与Cl2反应的产物随Cl2的量的变化而变化。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Cl2只氧化Fe2+时有:2Fe2++Cl2=2Fe3++2Clˉ,则根据电子守恒当Fe2+恰好完全被氧化时有:n=2x,即x=0.5n。

②Cl2将Fe2+、Brˉ全部氧化时有:2Fe2++4Brˉ+3Cl2=2Fe3++2Br2+6Clˉ,则根据电子守恒当Fe2+、Brˉ恰好完全被氧化时有:n+2n=2x,即x=1.5n。

③若0.5n

答案:(1)2Fe2++Cl2=2Fe3++2Clˉ(2)2Fe2++4Brˉ+3Cl2=2Fe3++2Br2+6Clˉ(3)2Fe2++2Brˉ+2Cl2=2Fe3++Br2+4Clˉ。

考点三、信息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信息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必须充分依据题示信息,结合各种规律帮助确定产物。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通常可先确定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再根据元素守恒确定其他产物。

2、物质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生成物的判断规律一般有:

(1)碱性条件下,MnO4ˉ被还原的产物为Mn2+;

(2)臭氧与其能被其氧化,但不能(或很难)被O2氧化的氧化还原反应时,臭氧中一般为1/3的氧原子被还原,另有2/3氧原子生成氧气,且一般被还原为Clˉ。

(3)ClOˉ不仅在酸性条件下有强氧化性,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也有强氧化性。如在碱性条件下,也能将S2ˉ、Iˉ、SO32ˉ等氧化,且一般被还原为Clˉ。

(4)SO32ˉ被氧化剂氧化后,一般生成SO42ˉ。

例3、从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是把Cl2通入加热到90℃、pH=3.5的卤水中,将Brˉ氧化为Br2。用空气吹出生成的Br2,再将Br2用Na2CO3溶液吸收得到NaBr、NaBrO3的混合液,并有CO2气体生成,最后用酸酸化混合液可得到Br2。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用Na2CO3溶液吸收Br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酸酸化混合液制取Br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知,Br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NaBr、NaBrO3的反应为自身氧化还原反应,而NaBr、NaBrO3酸化后生成Br2的反应为归中反应。

答案:(1)3Br2+3CO32ˉ=5Brˉ+BrO3ˉ+3CO2↑(2)5Brˉ+BrO3ˉ+6H+=3Br2+3H2O

总之,在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出知识的规律特点,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大有裨益。

离子共存和离子推断

考点一、离子共存问题的分析与判断

离子共存问题分析步骤:

1、找出离子共存的条件。如无色透明、强酸性、强碱性、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等。

2、淘汰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如无色透明的条件,可淘汰掉有色的离子组。

3、将外界条件放入选项中,分析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温馨提示:①“澄清透明”与“无色溶液”不一样,前者可以有颜色。

②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既可以是酸性溶液,也可以是碱性溶液。但该酸性溶液中一定没有NO3ˉ,因为NO3ˉ在酸性条件下将铝氧化,而不产生氢气。

③对于酸碱性未确定的溶液,要注意到的是一定能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因为一定能大量共存,必须酸性、碱性两种条件下都要能共存;而可能大量共存,只需具备酸性或碱性两项条件之一即可。

例1、某无色溶液既能溶解Al(OH)3,又能溶解Mg(OH)2,则在该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Na+、Mg2+、SO42ˉ、ClˉB、K+、Ca2+、NO3ˉ、Iˉ

C、K+、Ag+、Cu2+、NO3ˉ

D、Na+、ClOˉ、CH3COOˉ、Clˉ

解析:A选项符合题目限制条件为强酸性溶液,H+存在时所给离子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符合题意,因此A 选项正确;B选项在碱性条件下,NO3ˉ能氧化Iˉ,不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不正确;C选项Cu2+有颜色,不符合题目中“无色溶液”的限制,不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不正确;D选项在酸性条件下,CH3COOˉ、ClOˉ分别与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HClO不符合题意,因此D选项不正确。

答案:A

例2、(08全国Ⅰ卷)在溶液中加入中量Na2O2后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H+4、Ba2+、Cl-、NO-3

B、K+、AlO-2、Cl-、SO2-4

C、Ca2+、Mg2+、NO-3、HCO-3

D、Na+、Cl-、CO2-3、SO2-3

解析:此题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考虑Na2O2的氧化性,溶液中具有还原性的离子不能共存,如选项D 中的SO32-;二是2Na2O2+2H2O===4NaOH+O2↑,考虑不能与OH-共存的离子,如选项A中的NH4+,选项C中的Mg2+、Ca2+、HCO3-。

答案:B。

例3、(广东理科基础29).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含有大量[Al(OH)3]-的溶液中:NH4+、Na+、Cl-、H+

B、在强碱溶液中:Na+、K+、CO32-、NO3-

C、在pH=12的溶液中:NH4+、Na+、SO42-、Cl-

D、在c(H+)=0.1mol·L-1的溶液中:K+、I-、Cl-、NO3-

解析:含有大量Al(OH)3-的溶液中不可能含有H+,故A错;在强碱溶液中Na+、K+、CO32-、NO3-可以共存,故B对;在pH=12的溶液中含有OH-所以不能与NH4+共存,故C错;在c(H+)=0.1mol·L -1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而在酸性溶液中NO3-具有强氧化性,I-具有强还原性,NO3-把I-氧化为碘单质,故D错.

答案B

考点二、离子的推断

1、根据离子的颜色推断:如Cu2+(蓝色)、Fe2+(浅绿色)、Fe3+(黄色)、MnO4ˉ(紫红色)。

2、根据焰色反应颜色推断,如Na+(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根据特征反应现象推断:如往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呈红色,加碱产生红褐色沉淀、加苯酚溶液呈紫色均可推断溶液中含有Fe3+。

温馨提示:根据一些现象判断原溶液中某离子是否存在时,要注意所加试剂中是否含该离子或是否生成该离子。

在根据现象判断某种离子一定存在的同时,应根据此离子的存在判断是否有一定不存在的其他离子。

例4、一种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O3ˉ、Iˉ、Clˉ、CH3COOˉ和Fe3+中的一种或多种离子,向该溶液中加入溴水后,溴单质被还原。由此可知该溶液()

A、含Iˉ,不能确定是否含有Clˉ和CH3COOˉ

B、含NO3ˉ

C、含Iˉ、NO3ˉ、Clˉ、Fe3+

D、不含Fe3+、NO3ˉ、CH3COOˉ

解析:根据题意,该溶液呈强酸性,故CH3COOˉ不能大量存在;Fe3+、NO3ˉ(H+)与Iˉ不能大量共存;Br2被还原,一定存在Iˉ;Clˉ不能确定。因此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D

例5、(08宁夏卷)某厂的酸性工业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Fe3+、Cu2+、Au3+等离子。有人设计了图中的工艺流程,利用常用的酸、碱和工业生产中的废铁屑,从废水中回收金,并生产一定量的铁红和氧化铜。

填写下面空白。

(1)图中标号处需加入的相应物质分别是①、②、③、④、⑤。

(2)写出①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写出③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铁红的化学式为;分别写出铁红和氧化铜在工业上的一种主要用途:铁红;氧化铜。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及框图中的转化关系,利用逆推的方法:由铁红逆推可知⑤为氢氧化钠,E中含有Fe2+,因此①为铁粉或铁屑。由氧化铜逆推则试剂④为氢氧化钠,C中含有Cu2+,结合B转化为C合金可知③为稀硝酸,B为铜合金,由A转化为B与E,结合B与E的组成可知A为铁、铜和金的混合物,故②为稀硫酸。

(2)①处向工业废水中加入铁屑,发生的离子反应为:Fe+2H+=Fe2++H2↑;2Fe3++Fe=3Fe2+。Cu2++Fe =Cu+Fe2+ ;2Au3++3Fe=2Au+3Fe2+。

(3)铁红即为三氧化二铁;Fe2O3;在工业上铁红可用作红色涂料;氧化铜用作制造铜盐的原料。

答案:(1)①铁屑;②稀硫酸;③稀硝酸;④氢氧化钠;⑤氢氧化钠。

(2)Fe+2H+=Fe2++H2↑;2Fe3++Fe=3Fe2+。

Cu2++Fe=Cu+Fe2+ ;2Au3++3Fe=2Au+3Fe2+。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Fe2O3;用作红色涂料;用作制造铜盐的原料。

总之,在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找出知识的规律特点,这对于提高

学习效率,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大有裨益。

巧用特征分析法解元素推断题

所谓特征分析法,就是在认真审题、深入挖掘题目中隐含条件的基础上优化思维、拓展解题思路的方法,下面例谈特征分析法在解元素推断题中的应用。

一、位置特征的分析

位置特征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命题特点,将元素放到周期表中的准确位置,然后利用类比法或利用周期律对元素性质进行合理的推断,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例1】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 、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C>D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非金属性A>B>D>C

解析:由aA2+、bB+ 、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得出A、B、C、D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由周期表中的递变规律可知:原子半径:B>A>C>D ;原子序数:a>b>d>c ;离子半径:C>D>B>A ;非金属性:D>C>A>B 。综上答案为C。

一种元素的位置、性质、结构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若能将命题中涉及到的元素准确定位,巧妙比较,会使问题迅速解决。

二、价态特征的分析

价态特征分析,就是通过分析题干与结论,找出命题中元素价态上的特征,然后利用价态规律,及时抓住战机,命中目标。

【例2】(2005全国理综Ⅰ,6)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BF3

B、H2O

C、SiCl4

D、PCl5

解析:题目要求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根据化学键理论,判断的关键是看分子中相应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是否等于8,如果等于8,其最外层就为8电子结构;如不等于8,其最外层就不为8电子结构。很显然,BF3分子中B:3+=6,其原子最外层不能满足8电子结构,选项A 不合题意;H2O分子中H:1+=2,选项B不合题意;PCl5中P:5+=10,选项D亦不合题意;只有SiCl4中Si:4+=8,同时Cl:7+=8,所有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结构,所以符合题意。综上答案为C。

点评:快速判断某分子中所有原子是否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含H 型分子,因为H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就已经达到稳定结构,所以这类分子一定不能满足所有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如题目中B选项;另一类是非含H型分子,判断关键是看分子中相应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是否等于8,如题目中A、C、D选项,只要准确求算,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结构特征的分析

结构特征分析,就是通过分析结构特征与电子结构和几何构型的关系,然后利用空间想象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3】下列结构图中,大黑点(●)代表原子序数从1到10的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去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价键(示例F2)根据各图表示的结构特点,写出该分子的化学式: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解析:在结构图中,每条短线代表一个共用电子对,其中分别包含有两个成键原子的一个电子。首先根据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共用电子对数求和,得出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再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确定原子的名称,最后可得答案:NH3HCN CO(NH2)2BF3

此题是让学生看图识分子,意在考查学生对成键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的辨证认识。是一道考查逆向思维的题目,有利于发展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四、数值特征的分析

数值特征分析,就是分析题意,找出命题中的数值特征,借助数学手段,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例4】若短周期元素中的两种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2 :3的化合物,则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

A、1

B、3

C、5

D、6

解法一:本题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首先分析构型、化合价、族数,进而确定具体元素,解决有关问题,最后结合特例得出结论。分析原子个数比2 :3的化合物在短周期中有以下两种构型:

原子序数之差为3、5、11 特例N2O5 原子序数之差为1 综上答案为D。

解法二:本题若认真分析结论中的数值特征,运用数学上“奇数与偶数之差为奇数”,分析A2B3或A3B2两种构型,在短周期中,必有一种元素处于偶数族,另一种元素处于奇数族,且偶数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为偶数,奇数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为奇数,二者原子序数之差必为奇数,很显然D是不可能的。

解法一将具体元素代入A2B3或A3B2 (如B2O3 、Al2O3、Mg3N2、Mg3P2等)较解法二借用数值特征分析推导繁杂,灵活运用恰当的数值特征可能会变繁为简,所以要针对题目特点灵活选用最简易方法。

总之,解元素推断题,方法很多,若能够将命题中直接或隐含的特征挖掘出来,巧妙运用特征分析法,会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方便、简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

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因此,课本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针对目前实验在教材中的分布比较分散,学生又难以掌握的现状,我组织了组内老师进行了整理,现发给你们。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 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高中化学所有课本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必修1) 一、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粗盐提纯(实验1-1、1-2) 食盐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粗盐中含杂质主要分为两类,第一是不溶性杂质,如_________;第二是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不溶性杂质,主要步骤是: (1)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去有Ca2+、Mg2+、SO42-等可溶性杂质的操作中,除确定药品外,还要考虑所加试剂的________________、试剂用量,以及__________如何处理。所涉及的方案不能引入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些原则,你所确定的提纯食盐所用试剂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下列概念(说出概念、主要目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过滤 (2)蒸发 2、以自来水为原料制备蒸馏水(实验1-3) 本实验所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1)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6)__________。 如何证明这一操作确实将自来水中的Cl-出去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碘水中碘单质的提取(实验1-4) 实验中所用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接收器一般可用____________。实验中所选用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酒精②四氯化碳③苯,可否选用汽油________ ____________。为使“提取”进行的更加彻底,实验中要实施“振荡”操作,其方法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待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静置分层后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读下列概念(说出概念、主要目的,主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萃取: (2)蒸馏 4、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100mL 1.00mol/L NaCl溶液)(实验1-5)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有很多都是贴近生活的。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的。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 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2、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3、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4、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2、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4、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2、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3、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4、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2、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

高中化学80个实验现象!

高中化学80个实验现象 如何学好高中化学呢?高中化学实验在考试中也占一定的分值,如何保证化学实验不失分,下面为各位同学分享一些高考化学实验题最常考的化学实验现象,记熟这些实验现象,就可以搞定大部分的实验现象题。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 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 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 Cl2 通入无色 KI 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072-24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完整 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 (1)称取4gNaOH,5.85gNaCl (2)用量筒量取适量蒸馏水 (3)置于烧杯中搅拌溶解冷却 (4)用玻璃棒将液体引流到1L的容量瓶中 (5)再用蒸馏水洗烧杯,再引流到容量瓶中 (6)用胶头滴管定容 (7)盖上容量瓶盖子,上下摇晃,混合均匀即可 2 (1)验漏 (2)用标准液和待测液润洗滴定管 (3)取高锰酸钾溶液于酸式滴定管中,取草酸于酸式滴定管中,并读出初始刻度 (4)将草酸流入锥形瓶中,在锥形瓶下方垫上白纸

(5)用正确方法将高锰酸钾溶液滴入锥形瓶中 (6)直到溶液微呈淡紫色,滴定结束 (7)读出末刻度,计算 物理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格式·实验报告模板 3 加入少量NaOH固体生成白色沉淀的是AlCl3 加少量Ba(OH)2固体,有无色的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的再加入HCl,白色沉淀不溶解的是(NH4)2SO4,沉淀溶解的是(NH4)2CO3 4 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入,振荡,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分层 若下层为棕黄色则为NaBr,若下层为紫红色则为NaI 在分液,取下层液,蒸馏得Br2,I2 5 向废铜屑中加浓硫酸 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Your Enterprise Or Unit Here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大全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大全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2.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的气味。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 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试管上有液体生成。 6.氢气在空气种燃烧: 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种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的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使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气体: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将氯气通入无色KI溶液中: 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生成。 1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1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 迅速发生反应发生爆炸。 17.新制氯水中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久置氯水成无色。 18.氯水中加石蕊试液: 先变红色后褪色。 19.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20.湿润的淀粉碘化钾遇氯气: 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 有色布条的颜色褪色。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炭: 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细铜丝在蒸气中燃烧: 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24.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物质。 25.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蒸发皿: 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淡黄色的粉末。 26.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教材顺序 《必修1》 一、粗盐的提纯 杂质: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离子:Ca2+、Mg2+、SO42-等离子 难溶性杂质去除:溶解过滤(去除难溶性杂质),结晶后得到可溶性固体 顺序:SO4在Ca之前,多去的Ba用Na2CO3除去,Mg顺序随便 即:BaCl2→Na2CO3→NaOH或NaOH的位置随意也行;然后“过滤”,此时溶液中有多余的CO32---和OH-,最后一步加“适量盐酸”,过量也无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 二、蒸馏——液态混合物——不分层——沸点 1、蒸馏水制备 自来水中杂质:沸点低的有机物,沸点高的盐。 【特别】无需温度计,直接加热至沸腾便刚好达水的沸点 过程:蒸馏中,先弃去开始馏分(含有有机杂质),然后收集蒸馏水,最终,沸点高的盐类存留在蒸馏烧瓶中。 蒸馏方式: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压强降低, 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避免温度过高使物质发生反应) 加热方式:可根据物质的沸点来选择 水浴(小于 不同的介质, 点: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要求:特稳定性高;沸点相差30℃以上。 【特点】蒸馏产品为“混合物”,特别是石油的蒸馏 【说明】石油的分馏产品——重油,采用减压分馏(降低沸点),使分馏温度降低,避免有机物在较高温度发生反应。 三、萃取分液 1、萃取剂选择 ①两个溶剂间难溶,即会分层;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不能发生反应。 2、常见的萃取:溴水、碘水,用有机溶剂(苯、CCl4、直馏汽油等),萃取分液后,有机层

进行“蒸馏”,即可得到溴(看有机物的沸点来分析溴最终在哪里)、碘(蒸馏烧瓶中)【特殊】天然香料、药物的提取均为萃取 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是否漏液”,分液使,先开上口活塞,再打开下口旋塞,放出液体, 先上层,后下层。 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见容量瓶规格:25,50,100,250,500,1000mL 2、配制步骤: 【特别说明】①容量描述需要加上“规格”;②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用到“量筒”,固体配制时,不用。 3、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为了提高精确度,还可以用“滴定管”量取水(酸碱式都行)的体积 【说明】考察中需要明确配制“何种溶液”,避免装置选错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总结

化学实验几个重要的操作方法 高考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主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近几年的化学高考实验题,从考查能力要求看,实验原理、现象描述、操作过程的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从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等具体方面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1.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如图A :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 捂住烧瓶位,水中的管口有气泡溢出(装有分液漏斗 的要将其开关关好) 过一会儿移开捂的手掌或毛巾, 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2)如图B :用关闭K ,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 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 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如图C :关闭K 1,打开活塞K 2,从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水,过一段时间,水不再流下,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注:检验气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先审题是检测全套装置,还是其中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若要装置较多时,可分段检测;②操作时一定要先将被检测装置变成一个密封体系(如关闭开关、导管口插入水中等),然后改变气压(如加热、注水等),观察现象;③回答问题时应先叙述操作步骤,再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现象得出结论。 2.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气体证明(如H 2,CO ,CH 4等) 收集一试管可燃性气体,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可燃性气体。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可燃性气体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轻微的爆鸣声(或“噗”的声音),表明收集的可燃性气体已经纯净。 3. 洗涤沉淀的方法:(蒸馏水洗涤,无水乙醇洗涤,冰水洗涤,热水洗涤等或残留液洗涤) 在过滤器中加蒸馏水,刚好没过沉淀物,停止加水,静置使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4. 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加热,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看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是哪种(氯化银沉淀是白色的,溴化银沉淀是淡黄色的,碘化银沉淀是黄色的。) 5. 银氨溶液的配制: 在洗净试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稀AgNO 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AgNO 3+NH 3·H 2O =AgOH↓+NH 4NO 3 AgOH +2NH 3·H 2O =Ag(NH 3)2OH +2H 2O 6. 醛基的检验: 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滴入几滴样品,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水浴加热。不久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证明样品中有-CHO 。 注:(1)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必须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可振荡和摇动试管;④须用新配制的银氨溶液;⑤乙醛用量不宜太多.实验后,银镜可先用稀硝酸溶解,再用水洗而除去。 银氨溶液有一个作用是检验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也是发生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2[Ag(NH 3)2OH]+R -CHO △ R -COONH 4+2Ag↓+H 2O +3NH 3↑ 在制备银氨溶液时,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水。这是因为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氨水太浓,NH 3容易过量,使Ag 过度地被络合,降低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 (2)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醛基也可被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所氧化,同时氢氧化铜本身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①硫酸铜与碱反应时,碱过量制取氢氧化铜;②将混合液加热到沸腾才有明显砖红色沉淀。 7. (1)如何判断强酸和弱酸(或强碱和弱碱)? ①可以根据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 值来看,对于酸,pH 值小的强酸。 T K 12 A B C

高中化学必修三四实验总结

期末实验 实验一: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 包黑纸没有明显变化 没包黑纸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量筒内壁出现黄色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液面上升,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练习.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 学方程式 1)CH4+4Cl2CCl4+4HCl。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是 _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3)U形管左端的气柱变化是__________。 A.体积增大 B.体积减小 C.可能消失 D.不变 (4)试解释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的原因_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 光

少,且生成的HCl能够溶于水,所以左端压强减小,右端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实验二: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 1.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现象:1.导管口有气泡冒出,KMnO4溶液红色褪去 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橙红色褪去 3.收集到的气体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科学探究】 实验装置也可以改为右图所示装置;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 油和石棉;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 KMnO4溶液或溴水。 实验要点: (1)石棉要尽量多吸收石蜡油。 (2)石蜡油分解反应的温度要在500 ℃以上。 (3)实验中要注意防止倒吸; 实验中,碎瓷片和氧化铝的作用是:氧化铝起催化剂的作用,碎瓷片除了催化

高中化学反应现象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80例:发布时间:2011-11-23 17:25:06来源:武汉巨人学校作者:化学教学组 1.隔离式: 导气管末端不插入液体中,导气管与液体呈隔离状态。 2.倒置漏斗式和肚容式: 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当水进入漏斗内时,烧杯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

3.接收式: 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等)。 ?下面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玻璃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图(根据需要可在其中加入液体或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 能用作干燥氨气的装置有___________(填字母); ⑵ 既能用于收集氯气又能用于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的装置有____________(填字母); ⑶ 在氯气和铁反应实验中,能添加在制氯气和反应装置之间以除去氯气中氯化氢等杂质气体的装置有 ____________(填字母); ⑷ 能用于乙烯与溴水反应制二溴乙烷的实验装置有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⑸ 若用C装置作二氧化硫与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则其中广口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 为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①可通过观 察现象来定性比较得出 结论。 ②有同学提出将CuSO4改为CuCl2更为合理,其理由是; 你认为还可以作何改进? ﹒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29个实验) 一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 (1)定义: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 (2)装置及操作要领: 2、蒸发 (1)定义:将溶液浓缩、溶剂汽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2)装置及操作要领: ——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热蒸发皿使液体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搅

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盛液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当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 (3)蒸发过程中的两种结晶方式: 蒸发结晶:通过减少溶剂而使溶液达到过饱和,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NaCl晶体中混有的KNO3. 冷却结晶:通过降温而使溶质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晶体,如除去KNO3晶体中混有的NaCl。 3.蒸馏 (1)定义: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仪器装置: (3)注意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沿平齐; 加沸石(或碎瓷片);

冷凝水“低进高出”; 不可蒸干 4、萃取和分液 (1)定义: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叫做萃取。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2)操作方法: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剂依次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入,其量不超过分液漏斗容积的2/3,盖好玻璃塞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③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3)选用萃取剂时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 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一般是水)互不相容。 ②萃取剂和溶质不发生反应。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其在原溶剂(一般是水)中的溶解度。

(完整版)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现象+方法+操作)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就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就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二就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 (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与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 误差分析 (5) 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与液体的量,二就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就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与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与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就是用等号,强调之二就是标明胶体而不就是沉淀,强调之三就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焰色反应可以就是单质,也可以就是化合物,就是物理性质 4 、Na ,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 ,可能有K 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色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Fe2++2OH-=Fe(OH)2 4Fe(OH)2+O2+2H2O= 4Fe(OH)3 3、注意事项:(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就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2)滴定管须插入液以下,(2)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 五、二价铁三价铁的检验 六、硅酸的制备: 1、步骤:在试管中加入3—5mL饱与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 3、化学方程式:NaSiO3+2HCl= 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 4、NaSiO3溶液由于SiO32-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七、重要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单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 xx中学化学实验报告 高xxxx届x班 固体酒精的制取 指导教师:xxx 实验小组成员:xxxx 实验日期:xxxx-xx-xx 一、实验题目:固态酒精的制取 二、实验目的:通过化学方法实现酒精的固化,便于携带使用 三、实验原理:固体酒精即让酒精从液体变成固体,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学性质不变.其原理为:用一种可凝固的物质来承载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状和硬度.硬脂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将发生下列反应: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实验仪器试剂:250ml烧杯三个 1000ml烧杯一个蒸馏水热水硬脂酸氢氧化钠乙醇模版 五、实验操作:1.在一个容器中先装入75g水,加热至60?至80?,加入125g 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搅拌均匀。 2.在另一个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氢氧化钠溶解,将配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蜡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搅拌,趁热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却后即可得固体酒精燃料。 六、讨论: 1、不同固化剂制得的固体霜精的比较:

以醋酸钙为固化剂操作温度较低,在40~50 C即可(但制得的固体酒精放置后易软化变形,最终变成糊状物(因此储存性能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纤维为固化剂操作温度也在4O, 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纤维(致使成本提高(制得的固体酒精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故安全性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纤维素为固化剂虽制备工艺并不复杂,但该固化剂来源困难,价格较高,不易推广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氢氧化钠作固化剂原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产品性能优良。 2 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将氢氧化钠同时加入酒精中(然后加热搅拌(这种加料方式较为简单,但由于固化的酒精包在固体硬脂酸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周围,阻止了两种固体的溶解的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而延长了反应时间和增加了能耗。 (2)将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再加入固体氢氧化钠,因先后两次加热溶解,较为复杂耗时,且反应完全,生产周期较长。 (3)将硬脂酸和氢氧化钠分别在两份酒精中加热溶解,然后趁热混合,这样反应所用的时间较短,而且产品的质量也较好( 3 、温度的影响:见下表: 可见在温度很低时由于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无法制得固体 酒精;在30 度时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两液混合后立刻生成固体酒精,由于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产品均匀性差;在6O 度时,两液混合后并不立该产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匀,混合后在自然冷却的过程中,酒精不断地固化,最后得到均匀一致的固体酒精;虽然在70度时所制得的产品外观亦很好,但该温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点(酒精挥发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选用该温度。因此,一般选用60度为固化温度。 4 、硬脂酸与NaOH 配比的影响: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包括化学方程式)

高中实验现象总结(包含化学方程式) 1.镁(Mg)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3Mg+N2=点燃=Mg3N2 2Mg+O2=点燃=2MgO 2Mg+CO2=点燃=2MgO+C 2.木炭(C)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S)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Fe)在氧气(O2)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3Fe+2O2=(点燃)=Fe3O4 空气中燃烧Fe2O3 在纯氧中燃烧Fe3O4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NH4HCO3):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NH4HCO3====NH3↑ + H2O + CO2↑ 6.氢气(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H2O)。2H2+O2=燃烧=2H2O 7.氢气(H2)在氯气(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HCL)。H2+CL2==2HCL 8.在试管中用氢气(H2)还原氧化铜(CuO):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Cu),试管口有液滴生成。H2+CuO=H2O+Cu 9.用木炭粉(C)还原氧化铜(CuO)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熟石灰水溶液),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Cu),石灰水变浑浊(CaCO3,也叫大理石或石灰石)。2CuO+C=2Cu+CO2 CO2+Ca(OH)2=CaC03↓+H2O

10.一氧化碳(CO)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CO2)。2CO + O2 点燃2CO2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K2CO3)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HCL):有气体(CO2)生成。K2CO3+2HCl═2KCl+H2O+CO2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矾、胆矾或铜矾CuSO4.5H2O):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CuSO4),且试管口有液滴(H2O)生成。 13.钠(Na)在氯气(Cl2)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14.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H2O)。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HNO3)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AgCl)。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HNO3)酸化的氯化钡(B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4)。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Fe2O3+3H2SO4=2Fe2(SO4)3+3H2O,Fe+H2SO4=FeSO4+H2↑.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Cl2 +2KI = 2KCl +I2。千万不要说有紫黑色固体出来,事实上看不到固体,因为生成的I2可以溶解在KI溶液中的。当然,I2也不要加沉淀符号,不信好好看看教材)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