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苏联的崛起教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教学要求

3

五、教学要求题

【基本要求题】

1.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

2.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我能看到的是()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

③书店有新出版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4.“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

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改革开放

5.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

【提升要求题】

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沙皇……在对莫斯科贵族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材料二:这位身材不高,有着钢铁般意志和敏锐头脑的思想巨人,正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独自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相抗衡,并成功地粉碎了他们的一切武装干涉……

材料三: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以上材料根据俄国相关资料整理(1) 据材料一指出这位沙皇是谁?从他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想解决什么问题?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领导的哪一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 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纠正了苏俄当时什么政策的错误?“新经济政策”采用了什么经济手

段来恢复国民经济?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或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六、教学反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 为了能帮助广大学生朋友们提高成绩和思维能力,接下来WTT 为你整理了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大危机”与“新政” 一、1929 1933年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 4、1929 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国际贸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5、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 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时间:1933年 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 4、特点(手段):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的地方) 5、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产业复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6、评价罗斯福新政:①取得了显着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 ③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④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7、新政的实质:是一种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历史九年级上(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 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3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1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新航路的开辟(P8) 1、时间:15—17世纪 2、过程: 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4、条件:○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主观条件) ○2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客观条件)。 5、影响:积极○1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2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3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苏联崛起与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苏联崛起与解体带给我们的思考 看完了《大国崛起》节目,回想起苏联从一个泱泱大国,由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失败,最后导致四分五裂,不仅让人惋惜;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消失了,但从它的发展到它的壮大,以及到它的解体,不能不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首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力量,为其侵略扩张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俄国的综合国力;19世纪中期,俄国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到80年代,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在那时的俄国,由于农奴制残余比较严重,从而极大的阻碍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到1913年,俄国经济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直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为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俄国有机会矗立于世界强国之林。1925年12月,“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时的苏联实行的就是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仅为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斯大林的这种经济政治体制的最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经济方面,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在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这也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的崛起练习题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信息业 (2)“斯达汉诺夫运动”应该出现在苏联实施时期。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D.二五计划 (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进入了世界先进工业强国之列。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4)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中国确立的标志分别是 ①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④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下列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于30年代,发展于二战后初期B.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加速了其形成过程D.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2、填空

苏联于_________年建立,最早加入苏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和南高加索联邦。到1940年,苏联共有加盟共和国_______个。 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有何利弊? 二、课堂回顾 1、下列事件中对苏联社会的发展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战前“五年计划”的实施 C.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D.1934年开始的大规模肃反运动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最突出的哪一方面?应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课堂延伸 阅读课本有关苏联二三十年代的工业化成就及“斯达汉诺夫运动”,想想二者之间有何联系?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查阅资料,除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外,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人民还有哪些创举,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一、课堂训练 1、选择题 (1)B (2)D (3)A (4)D (5)D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大创新。 时间: 开始实施。 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国。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1935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时间: 年 , 操纵国:英法美 ,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 》,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时间:1921—1922,操纵国:美英日 内容: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评价: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 提供了条件。 时间: — 年,首先在 爆发。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时间:1933年, 核心:调整工业,颁布《 》, 特点: , 根本目的: 了生产力的恢复,是美国度过了危机。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 1933年上台,制造了“ ”镇压共产党和进步势力 屠杀犹太人,转移德国人民对龙断资产阶级的痛恨 年,德意对西班牙的格尔尼卡进行地毯式的轰炸。 壁画《格尔尼卡》的作者是 ,他还有一部作品是《和平鸽》 年,日本进行南京大屠杀,基地设在哈尔滨的 部队做活人细菌试验。 集团。 ② ③ 年,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建立) ,辅以工业改革。 。

内容:经济上“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结果:经济每况愈下;政治上思想混乱,政局失控。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旧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解体加剧 事件,挽救苏联,社会主义失败 《》签订,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影响;雅尔塔体系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社会主义运动遇挫。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从苏联解体中汲取那些经验教训: 动荡原因:核心是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大国干预使问题复杂化。 表现:1948—1982年次中东战争 和平进程:①出现:1991年,以“土地换和平”的中东和平会议 ②曙光:1993年,在华盛顿签署巴勒斯坦地区部分地区实现自治宣言 原因:南斯拉夫解体后,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激化 表现:年北约以旗号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空袭 影响:未经安理会授权,表现美国的霸权主义,使多级化受阻 俄罗斯、中国的积极作用,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主要的作战方式:空袭,俗称“非接触性战争” 年)、伊拉克战争(2003年)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10

课题 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 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 的历史大潮》教案北 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7 本单元 第3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预 设 复备 启动课堂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 看图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 么历史事件? 2.何时哪些条约的签 订造成了它的失去? 3.今天为什么五星红 旗能在这一方土地上升 起? 思考:此歌曲反映了什么 历史事件? 5 每班7组主持本 节课的学习 具体课堂的环节 见课件

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自学文本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 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 明了“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 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 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 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 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 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 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 现国家的统一。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 构想最初是针对什么地区 提出来的?首先得到成功 运用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上? (2)香港、澳门回归 了,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 完成,请你谈谈自己的想 法。 与香港、澳门问题需要通 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同,台 湾问题纯粹是我国的内政 问题。我们在台湾问题上 有哪些方针、原则呢? 10 1.什么是“一国 两制”? 2.“一国两 制”这一构想是 怎样提出来的? 有什么重大意 义? .从祖国大陆和 台湾经济文化密 切交往的史实中 认识和平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夯实基础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 写并检查缩写内容 5 提高学习的效率 是一节课效率的 关键 交流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 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 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 矫正 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 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 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 深入得了解和掌握 15

九年级历史下册 2.6《迅速崛起的苏联》同步练习 冀教版

第6课迅速崛起的苏联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建设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斯达哈诺夫 D.戈尔巴乔夫 2.苏联这一名称始于() A.1921年 B.1922年 C.1925年 D.1927年 3.标志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十月革命 B.1936年宪法公布 C.“一五”计划完成 D.苏联成立 4.第一个工业社会主义国家建成的标志是() A.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下列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C.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6.下图描述的情景发生在()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C.国内战争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1913~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苏联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文件汇编(第二个五年计划),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32页] 请回答: (1)1920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只有1913年是15.5%,而图表中反映的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成果如何?新经济政策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作用怎样? (2)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如何?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产生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人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图1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的关系 ※一. 正切: 定义:在Rt△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 ,记作tanA ,即的邻边 的对边 A A A ∠∠= tan ; ①tanA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 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②tanA 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③tanA 不表示“tan”乘以“A”; 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习直角三角形中,∠A 是锐角的正切; ⑤tanA 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 越大; ∠A 越大,梯子越陡,tanA 的值越大。※二. 正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即 斜边 的对边 A A ∠= sin ; ※三. 余弦: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即 斜边 的邻边 A A ∠= cos ; ※余切: 定义:在Rt △ABC 中,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 ,即 的对边 的邻边 A A A ∠∠= cot ; ※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 (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若∠A 为锐角,则 ①)90cos(sin A A ∠-?=; )90sin(cos A A ∠-?= ②)90cot(tan A A ∠-?=; )90tan(cot A A ∠-?= ※当从低处观测高处的目标时,视线与 0o 30 o 45 o 60 o 90 o sin α 0 1 cos α 1 0 tan α 1 — cot α — 1

九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范围: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14—17世纪)到一战(1917年))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 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3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1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新航路的开辟(P8) 1、时间:15—17世纪 2、过程: 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4、条件:○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主观条件) ○2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客观条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2016年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3 2、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十月革命 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等收归国有,实行工人对企业的监督;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经农民耕种;签订《布雷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抗击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武装干涉。 2)作用:取得了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和进攻的胜利。但它不符合和平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2)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新的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启示:政治建设要健全民主与法治,反对个人崇拜,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使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操纵国:法国克里孟梭、英国劳合·乔治和美国威尔逊 2、召开目的:缔结和约、如何分赃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知识点.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教案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 的崛起》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知识点 一、苏联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二、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作用: ①政治上,党政不分,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minzhu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②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造成经济部

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课后习题 1.列宁晚年总结十月革命的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建立苏维埃政权 2.“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之后,列宁回国,直接领导武装起义。”此次武装起义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C.促成了列宁主义诞生 D.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最大限度的合法性(目前在世界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而且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为实现革命的过渡,列宁要求 A.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B.缔结真正minzhu的非强制的和约使俄国退出一战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文化的变革的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教法 通过体会课文在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了解《神曲》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达?芬奇的主要生平,历史活动,历史影响等资料,了解他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从对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和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的了解来体会文艺复兴的实质,这是本课的难点。重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化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4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股资产阶级新潮流在意大利兴起.这种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在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 2、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提问:文艺复兴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谁能讲述一下它的内容,实质及其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文艺复兴的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因此许多追求思想解放和个人精神的自由的人,向人性的扼杀者宣战.(2)14世纪起,欧洲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3)许多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着迷的文人学士的努力,使多数古希腊罗马经典著作的文化光辉重新为人们理解和认识,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4)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还与欧洲科学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5)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传播和蓬勃发展与印刷术的推广和书籍的普及相关.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的内容: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以人为中心,反对教会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这种思潮被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文艺复兴的作用: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是人们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时代. 二、《神曲》中的人性 向学生介绍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及他的作品.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

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A、是人类历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E、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F、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你如何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俄国革命影响下,中国出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文艺复兴(P2) 1、背景:○1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2 14-17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表现了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 ○3造纸术、印刷术造纸术的推动。 2、时间:14—17世纪(持续了近300年) 3、爆发地: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所有国家 4、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5、实质: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代表人物: ○1但丁《神曲》(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同时但丁也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达·芬奇是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的故事,被称为欧洲艺术的拱顶之作。 《蒙娜丽莎》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体现了人性美。 ○3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其中《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称为“四大悲剧”。 7、意义:①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经济基础)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新航路的开辟(P8) 1、时间:15—17世纪 2、过程: 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展激起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4、条件:○1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主观条件) ○2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的传播(客观条件)。 5、影响:积极○1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2打破了相互隔绝的局面,促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促使世界市场的形成。 ○3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消极:新航路的开辟,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灾祸 6、比较▲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时间:明朝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 影响: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也伴随着血腥的殖民扩张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教学设计) 设计者:zhj 备课时间:2014年5月20日 教材内容:本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课)共有4个子目,分别是“文艺复兴运动”、“《神曲》中的人性”、“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和“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第一子目从整体上讲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第二、三、四子目通过诗歌、绘画、戏曲三个方面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突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一、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 3、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 二、教学目标 知道但丁和《神曲》。说出达芬奇的主要成就。说出《最后的晚餐》的作者和艺术风格。知道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通过对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作品的朗诵与分析,理解其中蕴涵的人文主义思想,认识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文化巨人对封建教廷的抨击与控诉、对人性的渴望与追求,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生观,认识文化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本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确定本课教师的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通过看图说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课堂展示 [导入新课] 名言赏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教师引入:改革开放以来,对个性的追求成为一股潮流。近30年来,很多大中小学生在他们的毕业留言册上都写过这句话,或者在憧憬未来时表达过这样的思想。同学们,在你们的留言册上有过这句话吗?你们谁能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和他揭示的主题思想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新课导语:社会越是发展,对个性的追求就越为社会所尊重。作为新新人类的“90后”,同学们是追求个性化的主力军。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早追求个性解放、尊重人权的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运动。 [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盘点,初步构建知识结构: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 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一起看看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教案1 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衰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奴隶制得到高度发展,理解改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重难点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罗马霸权的建立。 难点:斯巴达和雅典的区别;罗马和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

1)、导入新课:提问: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哪些地区?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西方(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西方文明又是在哪里发源的呢?导入新课西方文明之源。 2)、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解读) 1、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雅典的共和制度,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让学生搜集古希腊、古罗马的有关奴隶生活状况的材料,使他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民主生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罗马,它们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交流政策,这是他们强大的重要因素,由此使学生对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8分钟左右) 1)显示自学提纲: 1、希腊早期文明叫什么?由哪两个文明组成?距今多少年左右? 2、评价伯利克里? 3、罗马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为争夺地中海霸权,同迦太基进行了三次战争,史称什么战争?何时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说课稿

第2课《俄国的改革》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2018部编教材人教版第一单:殖民的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中的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8)第一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中的第2课:《俄国的改革》。本课是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废除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不仅对俄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政治格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地位及学生的学情,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废除农奴制改革。因为这场改革,不仅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而且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场改革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决定了它是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课学习的难点应是理解两场改革的影响,影响属于“理性认识或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的改革内容中,分析推理得出理性认识即改革的影响。 四、说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材料分析法: 利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历史结论,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地图引导法: 借助俄国的领土扩张的图,让学生比较直观的认识到,俄罗斯帝国形成的过程,及其侵略性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分析推理法: 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推理得出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学习方法。 4、微视频辅助教学: 通过借助微视频辅助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彼得一世的优良品质。 2、合作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两场改革的异同”,即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比较的学习方法。 3、分析推理法: 让学生由两场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推理出改革带领的影响,从而培养学习这种学习方法。 4、比较学习法: 在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两场改革的异同点。 六、说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