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题答案

四、论述题(35-36题,每题14分)

1.请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人们的启示。

(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请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的是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1、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3.为什么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4.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表现及影响。

经济全球化

一、含义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

二、实质

发达国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

三、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

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四、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剑

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五、我国的对策

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并说明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我国文化遗产,就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坚持辩证否定观,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价值评价和价值评价功能的认识

一、自力更生,便以具备基本价值

在某种意义上讲,生存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看看这年头大学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困境,觉得,当一个人能够自力更生的时候,真的挺有价值感的。

二、有益家人便是高等价值

能够解决个人生存,继而回馈于家庭,这其实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面已经是一个相当有出息的表现了,必经现代社会的啃老族其实还是蛮多的

三、有益社会那即是崇高价值

有益社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很难界定什么叫做有益社会,比如说开办个企业,业务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有益了他人,但可能这个企业回过头污染了资源,反倒很难说是否有益社会了。但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回馈家人的基础上,能够去做做义工,我觉得已经算是崇高了。

7.论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都有哪些方面

推进物质文明昌盛

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制度文明建设

8.新华网郑州5月9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9日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同时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县一级领导同志要珍惜岗位,秉公用权,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

据材料及所学原理,回答:

(1)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结合实际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及在当代的做法。

9.材料一: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我们必须看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开展活动同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检验活动成效。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19日第1版

材料二:在党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兰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联系点。2014年3月中旬他曾到兰考调研指导并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干部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镜子照照自己。5月9日他再度来到兰考,在听取县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他还强调指出,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活动主线,分层分类抓好学习,广开言路汇集民意,原汁原味反馈意见,把规定动作做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一一回应、具体解决,注重教育实践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要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进一步破题,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10日第1版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并结合现实谈谈焦裕禄精神。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2010级组胚简答和论述题 1. 简述内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内皮是指被覆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内皮细胞较薄,利于物质交换。 2.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外基质极少;(2)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与深 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3)上皮组 织一般都附着基膜;(4)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 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上皮组织的分类: (1)被覆上皮:细胞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及有腔器官的腔面; (2)腺上皮:有分泌功能,细胞呈团索状或泡状。 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功能 3.简述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形,多居细胞一侧,核内异染色质成块状,于核膜内侧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电镜下,胞质内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组成及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白细胞七种。 ①成纤维细胞:细胞呈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②巨噬细胞:胞体形态多样,核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常含吞噬的异物颗粒和空泡,电镜下可见较多的溶酶体和吞噬体。功能:趋化性运动;吞噬作用;抗原提呈和分泌作用。 ③浆细胞:细胞圆或卵圆形,核偏位,染色质粗块状,辐射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浅染区,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丰富。功能:合成和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 ④肥大细胞:细胞呈卵圆形,核小而圆,染色深;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织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功能:与过敏反应有关;抗凝血。 ⑤脂肪细胞:呈空泡状,核扁平位于细胞边缘。功能:合成、贮存脂类物质。 ⑥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分化程度低,具有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平滑肌纤维、内皮细胞的潜能。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简答论述题答案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六、简答题 1.炎细胞----抗感染、保护创面;巨噬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吞噬细菌和组织碎片;肌成纤维细胞----使伤口收缩;毛细血管----提供氧和营养,同时也有利于坏死组织的吸收和控制感染;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和胶原;肉芽组织所有成分----填补组织缺损及机化功能。 2.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生长抑素和细胞接触抑制 3.血肿形成,纤维性骨架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4.肉芽组织可演化、成熟,形成瘢痕组织。在形态、成分、功能、结局等方面不同。 七、论述题 1.肉眼: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大量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各种炎细胞功能: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结局:间质的水分减少,血管逐渐闭塞、消失,成纤维细胞转化为纤维细胞,最终形成瘢痕组织。2.有全身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和局部因素(包括感染与异物、局部血液循环、神经支配、电离辐射)。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六、简答题 1.镜下:血管扩张;水肿液;心力衰竭细胞;纤维组织增生,肺褐色硬化。 2.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白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头部,主要由血小板构成 红色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主要由红 细胞构成 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 透明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阻止大出血 不利的一面,阻塞血管、引起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 5.运行途径:1)顺血流方向2)逆血流方向 3)从左心经房、室间隔缺损至右心 6.三者相互关系: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梗死,也可血栓形成→梗死 七、论述题 1.(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 肉眼: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温度下降,皮肤淤血时发绀 镜下: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有时伴有水肿 (3)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 胞变性或坏死,淤血性硬化,侧枝 循环建立。 2.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气体栓塞,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其他如寄生虫栓塞、肿 瘤细胞栓塞等 后果:1)肺动脉栓塞,可致肺出血性梗死,甚至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2) 脑动脉栓塞,可致脑梗死,呼吸中枢和 心血管中枢的梗死可引起患者死亡;3) 肾动脉栓塞,可致肾脏梗死;4)脾动脉 栓塞,可引起脾脏梗死;5)肠系膜动脉 栓塞可致肠梗死,湿性坏疽形成;6)肝 动脉栓塞可致肝梗死。 3.(1)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 (3)条件:1)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动脉血管阻塞 2)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 液供应或血管吻合支丰富;组织 淤血;动脉血管阻塞 第四章炎症参考答案 五.简答题 1.渗出液见于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高,比重大于1.018,细胞数多,容易凝固,浑浊。漏出液见于非炎症时,其特点是蛋白含量低,比重小于 1.018,细胞少,清亮,不易凝固。 2.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或液化性坏死等常见病变。渗出,主要包括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升高、白细胞游出及吞噬活动。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粘膜上皮、腺上皮增生;间质细胞,如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脓肿是局限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可发生于内脏和皮下,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蜂窝织炎是弥漫性化脓性炎,其特征是组织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但无显著的组织溶解坏死,常见于皮肤、肌肉、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P228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共同富裕。(谈理解)这是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实任务和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这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联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二、(公)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三、(配)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四、(政治文明)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五、(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六、(人)以人为本,构建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其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2、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必然趋势?p205页 与封建社会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科技)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其次,(剩余价值)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不能根本消除,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 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 经过调查研究, 了解实情, 把握实情。因此, 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 加强调查研究, 把握实际; 提高主体素质;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如何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 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何所指导意义? 答: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相对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正确关系。研究矛盾问题, 重要的是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 不可分割。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第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重要哲学基础, 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主义, 二是中国特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这是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 必须从实际出发, 走自己的路; 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走自己的路, 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及其解答(复习参考资料)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 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

(完整版)金融学简答题和论述题大全

简答题 1、如何理解金融范畴。 答: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信用与货币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货币制度也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没有不含货币因素的信用,也没有不含信用因素的货币,任何信用活动也同时都是 货币的运动。信用的扩张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增加,信用的紧缩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减少,信用资金的调剂则影响着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的部门构成和地区构成。当货币的运动与信用的活动不可分析地联系在一起时,就产生了由货币和信用相互渗透而形成地新范畴——金融。因此,金融是货币运动和信用活动地融合体。 2、简述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 、答: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 1)在宏观经济方面:①利率能够调节货币供求;②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③利率可以调节储蓄与投资; 2 在微观经济方面:①利率可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②利率可以影响个人的经济行为。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1)第一次明确提出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2)推出货币需求函数,即:Md=M1+M2=L1(y)+L2(r), 说明的是,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是收入水平Y 的函数,且与收入正相关;而由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则是利率水平R 的函数,且与利率负相关。 4、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答:(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 (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5、如何理解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答: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作用: (1)金融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本积聚与集中,可以帮助实现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2)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率。 (3)金融发展有助于提高用金融资产进行储蓄的比例,因而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水平。 1、简述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 、答:这是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由于直接融资的发,商业银行深感资金缺乏、竞争激烈、加之流动性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来保证资产流动性的要求。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的管理来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其核心是:银行主动借入资金来保持自身的流动性,从而扩大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但负债管理也有明显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怎样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4.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第二章思考题 5.列宁物质定义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6.为什么说时间空间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形式? 7.简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8.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对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9.根据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思考题 11.简述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意义。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为什么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14.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5.用事物发展内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16.根据质量互变规律论证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渐进发展与变革求发展的有机统一。 1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阐述人必须正确对待社会与人生挫折的人生哲理。 18.简述唯物辩证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9.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运用辩证否定观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第四章思考题 20.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的意义。 2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价值性。 22.简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飞跃的条件。

23.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4.简述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第五章思考题 26.简述生产力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7.如何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8.根据社会有机体三大结构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证“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思考题 29.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30.为什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1.简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3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看我国当前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4.简述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思考题 35.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6.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7.怎样看待人的价值的双重性,如何摆正祖国前途和个人发展的关系? 38.简述必然、自由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程。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1

中国哲学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 ) 1 在殷周之际,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变化:1、继承了商人崇拜上帝至上神的天命观念,他同样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但周公的天命观和商人是有区别的;2、他把商人上帝和宗祖神结合的一神论到分离的三神论;3、以祖配天到以德配天德转变,重神到所谓重道忠于民而信于神,改造了商人诸事占卜的天命论;4、天与天命中神的观念淡了,认为惟德是辅;5、由天不可信的思想演化成对天的怨恨等。 意义:1、用德政巩固了奴隶主贵族对奴隶和平民的专政;2、在伦理方面维系了建筑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世袭制,保持了周奴隶主贵族内部的团结,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萌芽。 2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情”为“仁”之本。“爱人”要从本家做起。“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3 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 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2)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留有天命论的尾巴,甚至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这就是孔子的“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3)孔子宣扬天命论,但并不限制他本人挽救奴隶制灭亡的主观努力。在这里,他并没有对天命的权威加以限制的企图,也没有将天命和人力划出不同势力范围的思想,而是认为他的主观努力正是天给予他的使命。从这一点说,他也对人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