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 · 六大要素

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 2015-11-10 1海绵城市--渗 由于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把渗透放在第一位。其好处在于,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而渗透雨水的方法多样,主要是改变各种路面、地面铺装材料,改造屋顶绿化,调整绿地竖向,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透水景观铺装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2透水道路铺装 传统城市开发建设中道路占据了城市面积的10%-25%,而传统的道路铺装材料也是导致雨水渗透性差的重要隐私之一,除了景观铺装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之外,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绿色建筑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2海绵城市---蓄 即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时间内水汇集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而当下海绵城市蓄水环节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要求,地下蓄水样式多样,总体常用形式有两种:塑料模块蓄水、地下蓄水池。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发表时间:2019-04-08T10:00:07.4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作者:刘言斌 [导读]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浦东新区东宝市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摘要: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建设养护中合理设置,发挥设施调蓄、存储、运用的作用,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修复城市水生态,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率越来越快,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如何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是我们排水人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加强城市排水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 由于建设时把城市构造成了钢筋水泥的深林,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循环,水资源的地表、地下消耗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2、滞: 滞的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流径调节、地形调节,让雨水延长汇流时间,并引流到我们想要雨水流到的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过大的现象,延缓集中降雨形成径流高峰。 3、蓄: 现有的治水理念是快速的将水排入水体,不要形成内涝,将雨水一排了事缺少对有效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蓄的概念就是通过合理布局、科学构建一些能储水的排水构筑物,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4、净: 净是指水通过土壤、植被、路面、构筑物等各种媒介的渗透,运用渗滤、净化、生物处理等方式,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建成一个循环系统。 5、用: 在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水资源充足地区还是贫瘠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6、排: 排是利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三、海绵城市推进建设中城市综合排水设施的作用 1、改变现有排水理念: 现有排水只是尽快将雨水排入水体,缺乏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前瞻思维,改变原有的排水理念,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渗”来补充地表水,通过“蓄”合理调蓄降水,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人水合一的生态之城。 2、改善内涝积水现象: 通过对排水分区区域情况、设施情况、蓄排情况、防洪情况、应急情况等的众多内涝积水成因的分析,了解区域内的内涝积水点分布情况,评估通过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泵排建设、调蓄空间建设、防洪水利建设来延缓降雨积水峰值时间,消减流量峰值,同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城市应急处置能级来解决或改善内涝积水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能径流滞蓄排的更为合理有效。 3、改善水体黑臭现象: 水体黑臭问题在岸上,通过排水体系调研(排水体制、管网连接情况和管网运行水位)、错接混接情况、管道破损运行情况、外来水汇入(地下水入渗、河水倒灌、上游入流等)情况、排水口调查、污水处理厂调查、河道调查,排摸混接、偷排、处理不达标超标排放等污染水体的污染源,通过雨污分流纳管、封堵违规排水口、严惩超标排放、加大污水处置效能、前期雨水截流等排水设施建设来解决或改善水体黑臭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排出的是达标水质。 四、海绵排水设施建设的探索 要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需细化探索海绵排水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格局合理、蓄排兼备、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务保障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以下扼要谈谈我对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设施的建设想法: 1、推进雨水系统提标改造: 遵循安全高效、排蓄结合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排水防涝标准、雨水径流标准及污染治理标准,提标改造改善城市雨水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该类城市除了弹性良好外,还可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城市水资源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及自身的防御能力。 1工程概况 某市在开展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时,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排涝方面,基于周边区域发展情况,科学运用滨水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深入利用再开发。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港渠黑臭水体,提升渠道排涝能力,同时建设一个集海绵景观游憩、宣教及科普为一体综合性公园。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论述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考虑各种基础设施和周边情况,科学使用现有条件;需对雨落管断接技术进行优化,围绕建筑周围绿地布置使用屋顶雨水,如雨水花园等。通过建筑绿色屋顶的使用,使雨水得到净化,提升水质,同时使汇流时间得以放缓,降低公园内涝压力;

在对公园内部的绿地展开设计时,可通过多种滞留设施的使用来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布置溢流口。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可降低雨水管道的布置量,若一定要使用雨水管道,须布置雨水口。从各种源头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就将其投入到绿化及景观水体的使用中。为降低公园对水资源的使用量,景观水体应避免使用自来水作为补水水源;而应积极进行雨水积蓄利用,通过一系列措施开展雨水收集,雨水要优先投入到补充景观水体,绿化及喷洒道路方面。雨水的处理途径具体为:雨水在降落到屋面后,需要通过初期弃流,使其汇集到高位花坛及雨水桶中,之后需使其溢流汇集到低势绿地内,其中雨水桶中的雨水可以投入到绿化用水中;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可通过雨水花园、低势绿地或渗透铺装等形式使径流得到净化及消纳,其他超标准雨水需要近排入雨水管道中。为降低雨水管道内杂质含量,可把各种截留装置,如旋流沉沙或截污挂篮等悬挂于雨水口。雨水通过处理后,其中一部分可排入雨水管内,通过间接方式加以使用,其余可流入景观水体或雨水池内得到调蓄、储存,并对其进行过滤消毒处理后再集中配水,之后可投入到道路浇洒、绿化灌溉及景观水体补水方面。由于公园本身很难消纳全部的雨水,所以过多的雨水可排入到公园周边其他公园及广场中。公园中雨水的应用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技术 3.1透水性铺装方法在使用透水性铺装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进行铺设时,材料之间应有更宽的衔接缝隙面积,从而增强缝隙透水量;(2)选择材料时,应要选择透水率更高的透水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4~1.8m。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0.9~3.7m。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2.6~8.8m。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2.7~3.1m ,相当于标高35.45~36.15m,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2.0m。 1.2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莫登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莫登智 摘要:在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号召下,城市建设必须要围绕绿色环保的概念 开展。面对城市绿地减少、城市污染加重、内涝等灾害的不断加剧,海绵城市的 建设是如今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我 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质量,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难点;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 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 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系统性,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力 求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发挥其功能作用。 1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征,雨季时能够将雨水吸收、下渗、蓄 存并净化雨水,旱季时能够将之前储存的水量取出并利用,能排洪防涝、抵御干旱,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海绵城市主要工程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1)保护并维 持现有的生态系统。城市里的水体、湖泊、湿地、沟渠均能够容纳、调蓄雨量, 是天然的蓄水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护维持它们的自然水文特征。(2)生态恢复、修复。原有的建设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水体 等环境丧失了自身的水文特征,而海绵城市的任务则是使用生态手段,使其生态 环境恢复到未开发破坏前的状态。(3)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中,控制开发强度,保留生态用地、增加透水地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的破坏。 2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 (1)基础资料获取难度大。众所周知,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将整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净流系数降到0.50以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到70%~80%。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下垫 面类型相结合,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断层严重,且相关部门都 是各自为政,基础资料的获取难度大。(2)径流总量的确定。海绵城市的一个 核心任务是将70%~80%的径流总量就地消解、利用。净流总量是根据当地降雨 量资料求得。采用多少年的降雨资料值得商榷,按要求,一般采用20~30年降 雨资料才具有代表性。因为全球温室效应,部分地区近几年降雨量与前几十年有 显著差异。采用多少年的降雨量资料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3)耗 资巨大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且大部分 项目都是公益性的、无收益的,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虽然国家财政部 给予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海绵城市建设耗资巨大,建设时间长,日后维护管理费用高。(4)社会大众参与度不足。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 缺水的国家之一。人们在遭受瞬间暴雨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 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立足于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 认知度匮乏。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海绵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认可和不支持,对海绵城市建 设进程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不了解,就会出现抵 触情绪,造成施工难问题。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6f17228964.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 朱俊 李治

探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朱俊李治 发表时间:2018-10-08T16:02:37.267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5月下作者:朱俊李治 [导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频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海绵城市理念是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实现雨水在城市的渗透、积存以及净化,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有效提升城市抗洪的能力,同时也是21世纪城市规划发展主要趋势,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凸显,如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频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海绵城市理念是在尊重自然的条件下,实现雨水在城市的渗透、积存以及净化,从而促进城市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有效提升城市抗洪的能力,同时也是21世纪城市规划发展主要趋势,希望对相关单位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城市规划;融合 一、海绵城市的内涵概述 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造成灾害的时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可吸水并存储在特定位置,需要时再进行释放利用。在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其实就是建立一个雨水开发系统,并通过此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加城市利用雨水的能力,并有效缓减雨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大量应用实例表明,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设计中,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雨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海绵城市也被称之为一种可持续的绿色雨水排放系统。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 2.1 城市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通常情况下,如江、河、湖、海等水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净能力。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加强对这些水资源系统和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城市规划中要尽量实现对原江、河、湖、海等水系统的保护,确保这些水资源充分发挥其自净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利用率。 (2)应避免城市水系统被污染,并杜绝被污染水系统流入,降低外界因素水系统自净能力的影响。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杂物和工业废水,对城市水系统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一点,积极建设海绵城市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自净能力,确保城市水系统能实现良性循环利用。 2.2 城市人工生态海绵体的规划设计 我国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和天然气候有较大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拥有丰富的天然海绵体,甚至有的城市属于海绵体严重匮乏地区,如陕西西北部、甘肃南部等,均属于水资源极其匮乏地区,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设的难度。在这样基础上,就需建立人工生态海绵体,也就是采用相应的技术和手段,对这些城市进行人工改造,以提升其抗洪排涝的能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并不是只有具有丰富水系统的城市才能建设海绵城市。较干旱的城市,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也可具有海绵城市的特性。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还要更新传统居民区、工业区等建设模式,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分散小规模下沉绿地方式,以代替传统集中式的绿地,从而最大限度上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2.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其主要原理就是通过对城市内部水环境的合理规划,充分发挥城市海绵的功能。如在很多城市均建立了很大面积的湿地,其主要作用防治雨洪灾害,同时湿地也是一种镶嵌式的海绵结构。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尽量建立整合多处系统化湿地系统。(2)提供适合当地生物居住的环境,最大限度上保证城市最原始的生态环境。为当地居民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总而言之,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雨洪管理规划设计中必须整合当地的湿地系统,并加强水质净化、地下水、雨水等水系统的利用率。同时也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潜流整合功能,确保被净化后的雨水能充分回流到湿地中,最大限度上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2.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提出的主要动因是城市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基础上,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要尽量确保城市道路具有解决城市洪涝和径流污染的负荷的能力,从而达到缓减城市水资源污染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就全国目前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的现状而言,城市道路所占的水径流量约是城市规划建设总流量的35% 以上,不但对加速了水资源污染速度,而且也是城市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由此开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甚多城市在规划建设中,把城市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交通物流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尽量保证车辆通行的流畅性和安全性,不能对城市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造成丝毫影响,否则也就失去了城市规划设计的意义。可以用下凹式绿化带来代替道路两侧的绿化建设,大量实例表明,下凹式绿化带能够有效改善路面雨水径流质量和径流量,以期最大现代上提升水资源的质量和循环利用的效率。同时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应用 LED 树池,透水路面等方式,在保证交通通畅的基础,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污染。 (2)要合理应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海绵城市建立成功案例表明,下凹式道路绿化带主要的作用是可将雨水径流直接汇集到地下水资源中,对城市道路的正常使用没有丝毫影响,既能实现海绵城市雨水储存的目的,而且还能在雨水储存过程中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和渗透。因此,这一点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格外重视,才能最大限度满足海绵城市对储水和蓄水的需要。 2.5 促进城市海绵理念与城市规划有机融合的建议 (1)国家财政部门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2)凡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由省级财政部门、城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发表时间:2019-08-01T15:49:51.43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吴友标[导读]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了当前很多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其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表现出较强的作用价值优势,尤其是对于水资源的调节,更是应该借助海绵城市进行有效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建筑以及城市水系统规划等,有利于及时缓解解决城市水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问题,提升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然后对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运用分析 1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意义 1.1提升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 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水资源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城市来说,其自身发展的速度相对比较快,而且对于城区来说,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的发展标准,就要对相应的厂房进行建设,这就会促使工业废水的上涨以及不规则的排放,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对于水资源来说,其自身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对于生态海绵城市的理念来说,就是利用城市的水资源合理规划设计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改善,进而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对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非常重视,并且对环境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因此,对于海绵生态城市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证城市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 2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的主要设计内容 2.1总体规划层面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运用海绵城市,就必须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对其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识别,确定其水文生态循环格局,并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的关键点。具体规划内容:(1)设定不准建设区域:实际上就是指城市潜藏了内涝危险的区域以及绿色地带等;(2)设定蓝线: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规划范围内的岸线以及水域设定一个保护区域;(3)明确重点区域:结合城市现有片区的功能布局情况和用地性质等特征,以及下一步的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4)土地开发:在城市范围内提倡土地利用集约开发,分配用于生态建设的空间。 2.2各类专项规划 若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横向深度来看,在对海绵城市应用过程中,其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具体包括了绿地系统、道路交通以及水系统规划等。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针对该系统的规划重点应当加强对雨水去向的合理处理,具体包括了渗透、消纳、净化。结合当前城市规划来看,绿地系统实际包括了防护、公园以及生态等绿地系统,其不仅具备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是海绵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的载体。 (2)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城市道路设计与水系统本身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除了需要沿着排水管道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之外,同时道路也是地表水的主要源头,为此,合理设计道路排水、路向以及路面等各方面对雨水的引流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连接停车场下沉式绿地系统以及道路防护绿化带等雨水收集系统非常重要的桥梁。 (3)城市水系统规划:具体来说包含了污水、供水、湖泊沟渠自然水系统等在内的所有水系统。针对自然水系统必须将其列入到城市绿地建设的范围,而针对污水、供水以及雨水等系统则将其列入到城市基础建设项目。 2.3详细规划层面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详细规划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分别为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从项目规划以及落地两方面来保证落实。 控制性详细规划则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开发强度、地块范围、建筑密度、绿地覆盖率等相关指标来实施有效的控制,同时结合定性、定位以及定量的协同作用,明确具体的规划地块和建设要求,制定适宜的规划设计策略。 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指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基础上,借助现有的水文、地形地势等各方面的特征,从场地空间布局、绿地空间、设施配备建设等各方面来帮助水体形成自然的渗透、积存、循环,促使城市形成一个完善且良性的生态功能。 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3.1修复和保护天然海绵体 在海绵城市中,海绵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这样就涵养了生态、解决了资源、改善了环境。但现在由于城市的粗放发展,把这个自然存在的海绵体给破坏了,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出,从而造成了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地面下沉、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 由于以往对这方面的忽视,导致城市大量的天然海绵体遭受严重破坏。天然海绵体主要是指城市原生态的生态系统,如湖泊、河流、湿地及地形地貌。为此,可通过保留原有地形地貌,打造绿色生态长廊,在城市中构建起一个生态海绵体系,帮助天然海绵体在自我的修复,充分发挥其原本的蓄水、饮水作用。同时通过水中培养植物、生态砌岸等措施来帮助自然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加快对城市水系统的更新升级以及建设,促使城市水系统能够形成一个自然循环过程,帮助城市恢复生态稳定的同时,较好的实现调洪功能。除此之外,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海绵体的保护,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对海绵体造成的损害。 3.2构建生态海绵体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专题|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消纳、减速与适应 2015-08-13俞孔坚 文章来源:俞孔坚.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 南方建筑,2015, 3:04-07.转至土人设计官微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已经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操作指南主要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实际上,“海绵城市”的理念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同时“海绵城市”也为城市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洪涝提出了新的策略,即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策略。另外,“海绵”的概念不但应在城市范围内体现,也应该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体现,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海绵国土。 因此,对“海绵城市”概念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就沦为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职能部门又有一个权力寻租机会,各类工程公司又有了谋取暴利的一个借口,甚至是新一轮的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工程思维的反思。海绵城市相对于常规的水利和雨洪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在哲学层面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第二、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将其转嫁给异地;第三、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第四、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相对于排泄;第五、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俞孔坚,2015)。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本文将举三个实践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这三大关键策略。消纳的策略 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案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