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课题三

第三单元课题三

第三单元课题三
第三单元课题三

成都市技师学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成都市技师学院理论课教案副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原子结构知识点总结笔记

课题二、 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构成 电子层 原子核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并非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2.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 原子核直径是原子直径的几万分之一,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核外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核 外电子就在这个空间内高速运动。 4.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决定。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A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 原子 (不带电) 原子核(带正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 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每个质子带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原子==蚂蚁(中心) — 体育场 原子—乒乓球==乒乓球—地球

区域运动, 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核外电子根据其能量的高低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 这就是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B、排布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排第三层;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原子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画出周期表中前三个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他们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氦2个),这样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三、离子的形成 ●常见元素名称、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 C N O F Ne ,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Na Mg Al Si P ,S Cl A r K Ca 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Mn Fe Zn Ag Ba I Hg Cu Sn Pb P t Au 锰铁锌银钡碘汞铜锡铅铂金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做根。如:SO4 2- CO3 2- NO3-+ OH-】 NH 4 Al Al3+ O O2 -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练习题有答案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C.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 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C. 分子不停的运动,而原子静止不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B.花园里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关于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氧分子能再分,氧原子不能 B.氧分子大,氧原子小 C.氧气的化学性质由氧分子保持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也由氧原子构成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C.分子是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D.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7.气体压强增大,体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压强增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小B.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减小 C.压强增大,分子间的间隙减小D.压强增大,分子的质量减小 8.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A.氨水挥发B.空气液化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D.石蜡受热融化 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 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0.下图是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该图说明了()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再分 C.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氢、氧原子不能再分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B.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C.二氧化碳是由氧气和碳混合而成的,所以是混合物 D.物质受热膨胀,是受热后分子体积变大的缘故 12.下列物质中,前者为纯净物,后者为混合物的是() A.海水、雨水B.新鲜空气、硫粉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说课稿) 回民中学马维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出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一节,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等微观知识的基础上,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十分重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元素的概念 2.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了解了原子的概念,但是要从定义出发,理解元素,并利用元素的定义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概念仍然是一个难点。而且学生对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概念还没有完成,本节课通过对地壳等物质中元素的含量的学习可使他们更加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元素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无数优美的乐章是由1234567组成的;成千上万个英语单词是由26个英语字母组成的,那么大千世界中的物质,比如我们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图片中的铁、钙、锌等是指什么呢?什么是元素?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 第一课时元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及在生物细胞中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反馈练习中及时发现知识疑点,学会对关联的概念进行梳理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的认识,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以及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弓I入课题 动画播放一段“补钙、补铁、补锌”的电视广告,提出问题:广告中宣传的钙、铁、锌指的是什么呢? 二、元素的概念 1、多媒体课件展示资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首先,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则资料 A1、A2、A3三种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B1、B2、B3三种原子也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2、提问:请你们分析一下,上面的6个原子,它们在结构和性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3、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学生阅读P59页一、元素下面的第二自然段:了解碳、氢、氧元素的质子数。 5、设问:有三个兄弟来找我,问它们是属于哪类元素家族?请各位同学一起帮我判断一下 【课件】氢的同位素的三个原子图 ? a ■ A Cf 三、元素的特点 1、提问:搞清楚元素的定义。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没有一个蔬菜、一个水果的说法。 3、小结: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 [投影]: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物质是由微观粒 子构成(重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 小粒子构成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飘香人团圆”.现在 正是农历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季节,同学 们有没有想过,桂花为什么会“飘香”? 合作探究 探究点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1、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提出问题 (1)走过盛开花圃时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2)湿衣服经晾晒就会变干,这是为什么?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又是什么原因?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 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向盛有水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现象. 【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最后整杯水都变红了. 【实验结论】物质是由看不见微小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粒子在不

断运动. 归纳总结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通过先进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如移走硅原子构成文字“中国”,这都充分证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 2.分子基本性质 提出问题(1)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2)常见混凝土水泥地板分成许多快,主要是为了美观吗? 讨论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归纳.了解分子性质. 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a、 盛有约 20mL蒸 馏水小 烧杯A 中加入 5~6滴 酚酞溶 液,搅 拌均 匀,观 察现象 b、从烧杯 A中取少量溶液 置于试管中,向 其中慢慢滴加 浓氨水,观察溶 液颜色有什么 变化 c、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 烧杯.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学案

课题3:元素 第一课时(总第21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识别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会列出元素的简单分类。 2.会指出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学习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定标导学】(温馨提示:阅读教材P59~62后填空) 1.元素是(即)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元素、元素和元素。 3.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的元素是:、、、。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4.国际上统一采用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字母来区别。 【合作探究1】 1.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为。 2.元素的种类决定于。 3.元素分类的方法。 A.铁、锌、钠 B.钙、铝、铜 C.铝、银、镁 D.碳、钙、氯 ⑵写出下列两组符号能组成元素的符号:(Ⅰ组)A B C M N ;(Ⅱ组)a u e l g 。 5.元素符号表示的含义:既可以表示,也可以表示。 ⑴H表示,还表示。 ⑵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A.4H2 B.4H C.2H2 D.H4 【合作探究2】 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有如下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元素概念中的“同一类”三个字能否改为“同一种”?你对“同一类原子”是怎么理解的?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过氧化氢→水+ 氧气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 (SO2) (H2O2) (H2O) (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xx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说明:构成这些物质的粒子在不断的运动,它们就是分子或原子,进而导入分子的概念。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2、图3-3。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2、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无关)。 (2)质量关系: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差不大,但比电子的质量大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体积关系: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例1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物理学中的放射现象和电子的先后发现,不仅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原子的内部,而且驱使人类更进一步地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 有以下四种说法: 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②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绕核运动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解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①、②正确;原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质量并不全部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③错误;原子核由

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 内只有质子,没有中子,而且有的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④不正确。,答案 A,知识点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离子,拓展延伸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例2 (xx重庆 中考A卷)下列粒子可以通过得到电子变成原子的是 ( ) A、Cl B、O2- C、 D、,答案 C,解析 A选项为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B选项为氧离子,可通过失去电子变成原子;C选项为镁离子,通过得到电子可变成原子,符合题意;D选项为氟原子,易得到电子变为阴离子。故选C。,例3 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 量为n kg,一个A原子的质量为m 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可表示为。,答案,解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据此可求得Ar(A)= = 。,题型一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解析由该原子结构模型的示 意图可知,a为电子,b为中子,c为质子。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c,故A错误;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故B错误;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C正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 核上,即集中在b和c上,故D错误。,答案 C,变式训练,答案 (1)17 (2)失去(3)③,例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一水的组成 【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1. 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 2. 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难点: 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课题分析】 本课题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实验准备】: 小试管、酒精灯、火柴、木条、电解用水、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参考课件3.1/3.1a)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今天开始学习自然界中的水。 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讲授新课: 一、水的组成 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演示实验】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 1.现象:(负氢——父亲) (1)两极都产生无色的气体,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与是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氧气。 (3)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氢气。 讨论: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结论: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说明电解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H 2O ?? →?通电 H 2 + O 2 (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有相同的分子数。”实验测得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认为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目约为2∶1。氢和氧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推测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约为2∶1。 教师可以稍做推导。 设问:水的化学式怎样写? 讲述: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所以,水的化学式应写成H 2O 。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第二课时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水通电分解 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分子:没有改变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发生变化 [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 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 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 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分层、结构示意图||,不同元素的规律) 教学方法 示范讲解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

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所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数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我们又知道了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探究新知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板书]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读图并计算】再次读图3-9并计算原子半径大约是原子核半径的多少倍? 【抽生回答】原子核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 【讲解】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计算就会得出原子核的体积就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假设一个原子有一座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那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等于楼体中间的一个小小的门把||。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可见原子核比整个原子小得多||。所以||,相对来说||,原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视频】电子绕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高速运动||。 【过渡】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有什么特点?会不会碰着呢?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呢?是不是象行星绕太阳那样旋转呢? [回答]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是有规律的||。 【讲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行星围 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 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 排布||。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现在发现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离核越近能量 越低||。最外层电子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电子)||。 [讲解]展示PPT中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进行分析讲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 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 一、设疑自探 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 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 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 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 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 3、出示自探提示 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 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

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 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展示要求: (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 (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 (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评价要求: (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 (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最高分10分) 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 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 2《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品红和氨的扩散实验的仪器 2、准备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2 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中考链接】 1、“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10ml酒精与10ml水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一事实说明() A、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B、分子是可以分的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中考连接】 1.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三态变化,主要是由于()。 A.分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B.分子的质量发生变化 C.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D.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 2.下列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的是( ) A.氨水挥发B.空气液化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D.石蜡受热融化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在远处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改变,但分子的数目不变 B.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C.分子能构成物质,有些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D.氧气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5.由分子参加的化学反应,反应前后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种类 B.分子数目 C.原子种类 D.原子数目 6.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___.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__________,新产生的粒子是__________;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___________没有发生改变,但粒子间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 德育渗透: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课题1 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水的组成。 2.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并会运用。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以及总结。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二、学习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7页,归纳氢气的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 2.自然界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写出下列元素符号:氢、氧、碳、锰、钾。 3.判断下列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填序号)并指出纯净物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1)清新的空气(2)二氧化锰(3)高锰酸钾(4)二氧化碳 (5)过氧化氢溶液(6)铁粉(7)澄清石灰水 (8)氧气(9)氢气 纯净物,混合物。 4.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②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 的,如:氧气(O 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氢气(H 2 )由氢元素组成的。那么,与我们生命 息息相关的水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水的组成元素(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1、实验内容:水电解实验,检验水电解后生成的物质。 2、实验用品: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火柴、 、写出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此变化属于变化。(“物理”或“化学”) 【讨论交流】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改变”或“不变”),所以电解水实验说明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物质的分类(探究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概念) 1.说出A、B 两组物质的组成元素。 A 组:水(H 2O)、氯酸钾(KCl0 3 )、锰酸钾(K 2 MnO 4 )、五氧化二磷(P 2 O 5 )、氯化钾(KCl); B 组:氧气(O 2)、氢气(H 2 )、铁(Fe)、氦气(He)、红磷(P); 【讨论交流】请找出A、B 两组物质在组成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不同点:。(2)相同点:。 A 组的物质被划分为化合物,化合物的定义:。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

课题1、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 一、认识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可以构成物质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和离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b. 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自然界中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c. 不同的物质中含有不同的分子(水中有水分子,氧气中氧分子) d. 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水分子氧分子性质不同)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3)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就越快。 思考:糖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哪个溶解得快? 湿衣服阳光下干得快,还是阴凉处干得快?为什么? ★★ 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能挥发出氨气。 (4)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通常情况下:气态>液态>固态) a. 物质的三态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本身的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 b.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5)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水分子氧分子性质不同、二氧化碳分子和二氧化硫分子的性质不同) (6)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a. 例如:一个水分子(H2O)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b. 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

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实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本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原子、分子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3.知道水的净化过程及常用方法。 4.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用文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实用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案设计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 【知识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情感目标】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粒子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难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 【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的构成 [设问]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极少数粒子反弹回来——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虽小,但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结论]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1.原子的结构 表1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电性质量 质子1个单位正电荷 1.672 6×10-27 kg 中子不带电 1.674 9×10-27 kg 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质子质量的1/1 836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 子 的 结 构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以及带电情况。 2、能说出原子内空间和质量分布情况。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的意义,会查相对原子质量。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53页原子的构成,看课本53页图3-9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电的和核外带电的构成的 问题二:原子核又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带电荷 原子核 (带电情况) 问题三:看课本53页表3-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有何关系?质子数与中子数有何关系? 1、核电荷数= = 2、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一般的氢原子无 问题四: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核带电,核外电子带电,它们所带的电荷,电性,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问题五: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也就是原子的种类由决定。 知识点二、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阅读】课本54页—55页,结合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与交流】 1、核外电子是排布的。 2、画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说明各部分表示的含义: 3、仔细研究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是:第一层最多

排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个电子,第一层后排第二层,第二层后排第三层;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4、原子的相对稳定结构是指: 5 因此我们认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数关系密切。而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的数决定的。 三、离子的形成 交流学习 阅读课本55页图文,试着解释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提供信息: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达成共识后由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自主学习 什么叫离子?什么叫阳离子,什么叫阴离子? 试着画出镁离子和氧离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知识点、三、认识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课本56页,填写下列空白: 1、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跟它相比较所得的,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如果用算式表示,可以表示为:相对原子质量=

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检测题及答案分析

课题1 水的组成 趣味导读俗话说: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却燃烧起熊熊大火。1977年11月9日,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里斯某一海湾的水域内,发生的一次大火。当时,海上风浪已经接连数日没有停息了,这天,一阵强大的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燃起熊熊大火,颇为奇观,火光照耀四周数十公里。当时,熊熊烈火,剧烈的火焰竟使海天连成一片,形成半壁红彤壮观奇妙的景观,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海水为什么起火?这跟水的组成关系密切,我们来了解一下水的组成。 智能点拨例1 下图(Ⅰ)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Ⅱ)电解水生成气体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图,试回答下列问题:(甲管生成气体A、一管生成气体B) (1)图中a、b两级分别是电源的极和极。 (2)气体B可以用点燃的木条检验,现象是,说明气体B有什么性质。 (3)0~30 min,甲、乙两个量筒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 分析:这是一道识图题,包括一个装置图和一个坐标图。既考察了化学知识,又考察了数学知识。电解水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关于这个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在这道题中都所体现。同时也复习了氧气的检验方法。由此可见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既涉及到跨单元的小综合,还涉及到跨学科的大综合。但是所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很难理解,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细致认真,一定会做对的。 答案:(1)负正(2)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助燃性(3)2:1 例2 为节约用水,避免浪费,使用自来水后要及时关紧水龙头。但有些人不注意滴漏现象。认为这微不足道。下面通过计算就可知道这不经意的浪费有多大。假若一个水龙头每秒只滴两滴水,20滴水是1 mL,试计算一昼夜5个这样的水龙头会滴水多少毫升?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山区,平均每人每天饮用水不足500 mL。浪费的这些水可以供这一地区每天约多少人饮用?通过这道计算题,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虽然地球上存在大量的水,但是淡水不到总量的1%。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淡水危机。然而浪费水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所以对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进行爱护水、珍惜水的教育显得迫不及待。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也经常考察这方面的内容。即使我们生活的不缺水的地区,但是我们要有全局意识,学会关心别人,只有我们学会关心别人,才能懂得感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