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SXI主机网络负载均衡

ESXI主机网络负载均衡

ESXI主机网络负载均衡
ESXI主机网络负载均衡

ESXI主机网络负载均衡(基于路由,MAC,IP HASH)

简介:

1) 3种类型的VMware网络都支持NIC Teaming ,详细请参考《VMWare ESX Server中的网络设置》(VMkernel, Service Console和VM port group)

2) uplink连接到那些物理交换机的端口都必须在同一个广播域中。(也就是必须在同一个VLAN中,不能跨路由)

3) 如果uplink要配置VLAN,则每个uplink必须都配置成VLAN Trunk并且具有相同的VLAN配置。

4) VMware的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只是出站(Outbound)的负载均衡,因此要做到Inbound的负载均衡,必须在物理交换机上做同样IP Hash方式的配置。

5)NIC Teaming的Load Balancing和一些高级路由算法的Load Balancing不同,它不是按照Teaming中网卡上通过的数据流量来负载均衡,而是根据网卡上的连接(connection)来进行负载均衡。(负载均衡是基于网卡链接数,而不是流量)VMware的3种负载均衡

VMware的NIC Teaming Load Balancing策略有3种。

(1) 基于端口的负载均衡(默认)

(2) 基于源MAC的负载均衡

(3) 基于IP hash的负载均衡

1. 基于端口的负载均衡(Route based on the originating virtual port ID)

这种方式下,负载均衡是基于vPort ID的。一个vPort和Host上的一个pNIC(从vSwitch角度看就是某个uplink)捆绑在一起,只有当这个pNIC失效的时候,才切到另外的pNIC链路上。这种方式的负载均衡只有在vPort数量大于pNIC 的数量时才生效。(一台host上的所有虚拟机所占用的虚拟端口数大于物理网卡数量才有效)

什么是vport?一个VM上的vNIC或者某一个VMKernel或者Service Console的某个vswif。用一个图来直观的表述,vPort在下图中显示为vSwitch上左侧的那些绿点。而pNIC在图中显示为右边的vmnicX。

对于VM来说,因为某台VM的vNIC是捆绑在某一个pNIC上的,也就是说这台VM(如果只有一个vNIC的话)对外的数据流量将固定在某一个pNIC上。这种负载均衡是在VM之间的均衡,对于某一台VM而言,其uplink的速率不可能大于单个pNIC的速率。此外,只有当VM的数量足够多,并且这些VM之间的数据流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Host 上的NIC Teaming的Load Balancing才较为有效。对于以下这些极端情况,基于端口方式的负载均衡根本不起作用或者效果很差,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端口冗余。

(1)Host上只有一台只具有单vNIC的VM (此时完全没有Load balancing)

(2)Host上的VM数量比pNIC少(比如有4台VM但是Teaming中有5块pNIC,此时有一块pNIC完全没用上,其他每个vNIC各自使用一块pNIC,此时也没有任何负载均衡实现)

(3)Host上虽然有多台VM,但是99%的网络流量都是某一台VM产生的

这里还可以参考VMware esx5i负载均衡分析:

最近对esx5i负载均衡策略中的默认“基于源虚拟端口ID的路由”做了一些分析,非常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先描述一下场景:

一台ESX5i服务器有6台VM(姑且用VM1、VM2、VM3、VM4、VM5、VM6来称呼),两块物理网卡做负载均衡(依次显示vmnic0和vmnic1)—默认的做法,两网卡分别依次对应到对端Cisco 2950上的fa0/1和fa0/2口上,通过分析cisco2950上MAC表来分析vmnic0或vmnic1承载VM的数量。

1:依次启动VM虚拟机,VM1走vmnic0,VM2走vmnic1,VM3走vmnic1,VM4走vmnic0,VM5走vmnic0,VM6走vmnic1。

VM1、VM4、VM5走的是vmnic0网口

VM2、VM3、VM6走的是vmnic1网口

2:shutdown vmnic1对应的网口后,VM2、VM3、VM6自动转移到vmnic0上承载。后重新开启vmnic1后,VM2、VM3、VM6自动又转移回vmnic1上

3:人为关闭VM2、VM3、VM6虚拟机,VM1、VM4、VM5并没有自动转移到vmnic1上,哪怕是一个VM,关闭VM1后又重启,发现VM1走到了vmnic1上了。

总结:

1:在默认的“基于源虚拟端口ID的路由”策略下,每一个VM的数据流(上下行)实际上跑的是一个网口(vmnic1或vmnic0),也就是说任何一个VM虚拟机的数据流并没有被这两个网口分担。

2:初始开启的VM虚拟机使用哪一个网口来负载的判断原则是网口上承载VM的数量,而不是网口自身资源的负载压力,这样的判断原则有可能会出现有的网口压力非常大,而有的网口非常闲置。

3:系统正常运行中(上述1),添加网口vmnic2,则虚拟机会重新分配负载平衡,数量是2—2—2模式(三网卡模式下)。4:添加和删除网口,对极个别VM会造成一个包的丢失。

5:建议大家根据VM的要承载数据量的大小,使用vmnetwork端口组中负载均衡设置,人为的指定承载网口和待定网口,最优化使用网口资源。

其实这个基于端口和mac地址准确的说应该不是叫负载均衡,理解为冗余更好点,这个均衡应该理解为按端口或者mac平均分配,测试过就算一张卡的吞吐率到达50%,也不会切换的,所以准确地说这前两个应该理解为连接数平均,最后个IP Hash才是真的负载均衡,这个时候交换机设置为两层的EthernetChannel,配置负载模式为Src xor des ip。

2. 基于源MAC地址的负载均衡Route based on source MAC hash

这种方式下,负载均衡的实现是基于源MAC地址的。因为每个vNIC总是具有一个固定的MAC地址,因此这种方式的负载均衡同基于端口的负载均衡具有同样的缺点。同样是要求vPort数量大于pNIC的时候才会有效。同样是vNIC

的速率不会大于单个pNIC的速率。

3. 基于IP Hash的负载均衡Route based on IP hash

这种方式下,负载均衡的实现是根据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的。因此同一台VM(源IP地址总是固定的)到不同目的的数据流,就会因为目的IP的不同,走不同的pNIC。只有这种方式下,VM对外的流量的负载均衡才能真正实现。

不要忘记,VMware是不关心对端物理交换机的配置的,VMware的负载均衡只负责从Host出站的流量(outbound),因此要做到Inbound的负载均衡,必须在物理交换机上做同样IP Hash方式的配置。此时,pNIC必须连接到同一个物理交换机上。

需要注意的是,VMware不支持动态链路聚合协议(例如802.3ad LACP或者Cisco的PAgP),因此只能实现静态的链路聚合。(类似于HP的SLB)。不仅如此,对端的交换机设置静态链路聚合的时候也要设置成IP Hash的算法。否则这种方式的负载均衡将无法实现。

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因为pNIC是连接到同一台物理交换机的,因此存在交换机的单点失败问题。此外,在点对点的链路中(比如VMotion),2端地址总是固定的,所以基于IP Hash的链路选择算法就失去了意义。

4. 总结

不管采用以上哪一种方法的Load Balancing,它会增加总聚合带宽,但不会提升某单个连接所获的带宽。为啥会这样?同一个Session中的数据包为啥不能做到Load Balancing?这是因为网络的7层模型中,一个Session在传输过程中会被拆分成多个数据包,并且到目的之后再重组,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果这个顺序弄乱了,那么到达目的重组出来的信息就是一堆无意义的乱码。这就要求同一个session的数据包必须在同一个物理链路中按照顺序传输过去。所以,10条1Gb链路组成的10Gb的聚合链路,一定不如单条10Gb链路来的高速和有效。

【选择】

那么应该选择哪种NIC Teaming方式呢?大拿Scott Lowe建议:

如果使用链路聚合,必须设为“Route based on IP hash”

如果不是使用链路聚合,可以设为任何其它设置。大多数情况下,接受默认设置“Route based on originating virtual port ID”是最好的。

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

HUAWEI USG6000V系列NFV防火墙技术白皮书之---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白皮书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目录 1背景和概述 (2) 2全局服务器负载均衡(GSLB) (3) 3本地服务器负载均衡(LSLB) (4) 3.1使用目的MAC地址转换的服务器负载均衡(DR) (4) 3.2使用网络地址转换实现的服务器负载均衡(L4 SLB) (5) 3.3使用轻量代理和网络地址转换的服务器负载均衡(L4 lwProxy SLB) (7) 3.4使用全量Socket 代理的服务器负载均衡(L7 Socket Proxy SLB) (9) 3.4.1socket代理加业务会话关联保持 (9) 3.4.2根据URL类型不同的分担,静态资源访问和动态计算访问分开多种服务 器10 3.4.3SSL卸载 (10) 3.4.4链路优化:压缩、协议优化、本地cache、多路复用 (11) 3.5业务保持技术 (13) 4华为USG防火墙支持的SLB功能列表 (14)

1 背景和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访问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单一的服务器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大量用户的访问,企业开始通过部署多台服务器来解决性能的问题,由此就产生了服务器负载均衡的相关技术方案。 在实际的服务器负载均衡应用中,由于需要均衡的业务种类以及实际服务器部署场景的不同(比如是否跨地域、跨ISP数据中心等),存在多种负载均衡的技术。如下典型的组网方式如图所示: 服务提供方为了支撑大批量的用户访问,以及跨不同地域、不同接入ISP的用户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业务访问体验,其已经在不同地域、不同ISP数据中心搭建了服务器,这样就带来一个需求,也就是客户的访问能够就近、优先选择同一个ISP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业务访问体验。 同时,基于单台服务器能够提供的业务访问并发是有限的,那么就自然想到使用多台服务器来形成一个“集群”,对外展现出一个业务访问服务器,以满足大量用户访问、而且可以根据业务访问量的上升可以动态的进行业务能力扩容的需要。

NFS文件系统简介及原理

NFS文件系统简介及原理 什么是文件系统,NFS文件系统又是什么?简单的说,文件系统就是通过软件对磁盘上的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机制,对其的一种封装或透视。NFS,Network File System。顾名思义,网络文件系统,即通过网络,对在不同主机上的文件进行共享。 为什么需要使用NFS呢?在生产环境,我们很少使用单机部署应用,因为单机存在单点故 障,一旦宕机,将无法为前端业务提供服务,这是客户无法容忍的。现在提倡的高可用及7*24服务,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于一些小的应用,双机成为了主流。我们来看一种简单集群场景,应用分别部署在A及B上,前端通过F5或着web服务器访问应用。如下 图: 那么当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时,F5根据一定的机制进行转发,有可能有A服务器进行响应,也有可能由B服务器进行响应。而在web应用中上传一些静态文件是很常见的一种功能,如图片。假设用户在某一时间,上传了一张照片到A服务器上,那么下次访问时,被F5路由到了B服务器上,由于B服务器上并没有存储上传的照片,所以将造成用户无法看到自己上传的照片。 那么很容易想到,是不是可以把文件上传到一个公用的服务器上呢?这样不管访问的是A

还是B,读、取文件都只存在一份。答案是肯定的,这个公用的服务器我们也称之为文件服务器。上面的架构就演变成了下面的架构: 说了这么多,跟NFS又有什么关系呢?NFS提供了一种机制,可以让A、B访问C中的一个共享目录,就像是操作本地文件一样。既然NFS有这么牛逼的能力,又有什么原因不去深入了解一下呢?注:此处当然也可以通过sftp或ftp进行文件上传和下载。 NFS的原理:我们用一个图来进行说明: 首先:NFS包括两部分,服务端及客户端 由于NFS服务功能很多,会有很多端口,这些端口还有可能不固定,那么客户端就无法与服务器进行通信,因为程序间通信必须通过端口(tcp/udp都是端到端通信),那么就需要一个

简述负载均衡在网络中的应用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简述负载均衡在网络中的应用 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姓名00 指导教师00 2017年11月22日

开题报告 一、论文题目 简述负载均衡在网络系统中的应用 二、选题依据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量的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数据访问流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各大运营商的数据访问、大型门户网站的访问及各大B2C 电商平台的访问。例如2017双十一全网销售2025.3亿,淘宝占66.23%,其中天猫11秒破亿,3分钟突破100亿,40分钟突破500亿交易额,交易峰值达到每秒25.6亿笔。在这些数据刷新的同时,是用户每秒上百万次的点击。 再例如2016年春运期间12306网站奔溃,原因是12306后台无法满足大量用户同时进行的数据访问需求。 第一:是网络应用业务量快速增加,用户访问流量快速增长,其服务器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无法满足需求。 第二:单一设备无法满足访问需求,大量的硬件升级又需要高额成本投入,峰值过后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第三:这时就需要用一种廉价有效的发放扩展网络带宽和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三、选题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在网络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用户发起的请求的情况下,服务器负载过高,导致用户请求出现无法响应的情况。就出现了国内深信服,天融信,国外redware,F5这类专门做负载均衡的企业。 四、问题的提出 4.1 负载均衡需要解决的问题 4.2 负载均衡的层次结构 4.3 常见的负载均衡技术 4.4 应用Cisco设备实现负载均衡 五、对企业络设计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利用网络传输声音与视频信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广播电视等媒体上网后,也都希望通过互联网来发布自己的节目。很多媒体网站都因为用户网络流量增加,出现了网络访问速度慢等问题。 六、简要结构图

负载均衡技术的三种实现方法

目前,网络应用正全面向纵深发展,企业上网和政府上网初见成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网络和远程教学网络等也得到普及,各地都相继建起了教育信息网络,带动了网络应用的发展。 一个面向社会的网站,尤其是金融、电信、教育和零售等方面的网站,每天上网的用户不计其数,并且可能都同时并发访问同一个服务器或同一个文件,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信息传输阻塞现象;加上Internet线路的质量问题,也容易引起出 现数据堵塞的现象,使得人们不得不花很长时间去访问一个站点,还可能屡次看到某个站点“服务器太忙”,或频繁遭遇系统故障。因此,如何优化信息系统的性能,以提高整个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负载均衡技术的引入 信息系统的各个核心部分随着业务量的提高、访问量和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其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也相应增大,使得单一设备根本无法承担,必须采用多台服务器协同工作,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计算强度,以满足当前业务量的需求。而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会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其他的设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负载均衡的方法。 负载均衡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把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分别处理,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其次,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每个节点设备处理结束后,将结果汇总,再返回给用户,使得信息系统处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一个网络的负载均衡应用,可以从网络的不同层次入手,具体情况要看对网络瓶颈所在之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企业信息系统的负载均衡大体上都从传输链路聚合、采用更高层网络交换技术和设置服务器集群策略三个角度实现。 二、链路聚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为了支持与日俱增的高带宽应用,越来越多的PC机使用更加快速的方法连入网络。而网络中的业务量分布是不平衡的,一般表现为网络核心的业务量高,而边缘比较低,关键部门的业务量高,而普通部门低。伴随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工作组局域网的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企业内部对高带宽应用需求不断增大时(例如Web访问、文档传输及内部网连接),局域网核心部位的数据接口将产生瓶颈问题,因此延长了客户应用请求的响应时间。并且局域网具有分散特性,网络本身并没有针对服务器的保护措施,一个无意的动作,像不小心踢掉网线的插头,就会让服务器与网络断开。 通常,解决瓶颈问题采用的对策是提高服务器链路的容量,使其满足目前的需求。例如可以由快速以太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对于大型网络来说,采用网络系统升级技术是一种长远的、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许多企业,当需求还没有大到非得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进行升级时,使用升级的解决方案就显得有些浪费

windows网络负载均衡(多网卡单播)

windows网络服务之配置网络负载均衡(NLB)群集 实验背景:公司有一个Web站点,由于客户访问量逐渐增多,网站响应越来越慢。公司决定用两台WEB服务器供客户访问,这两台服务器提供相同的网站内容,利用网络负载平衡群集技术,根据每台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来决定客户机具体访问哪台服务器。配置群集的两台计算机在一个windows域中,一台为DC,IP为20.1.1.1(内网卡)10.1.1.10(外网卡),另外一台为成员服务器,IP为20.1.1.2(内网卡)10.1.1.20(外网卡),NLB群集使用的IP地址为10.10.10.10,主机名为https://www.doczj.com/doc/6f1663672.html,,客户端的DNS指向DC的外网卡10.1.1.10 实验的目的:理解NLB群集的概念,掌握NLB群集的准备,掌握NLB群集的配置,掌握NLB群集的验证。 实验环境:在VMWARE中打开三台(2003企业版)虚拟机。分别作为域控,成员服务器,客户端 相关概念的介绍 网络负载均衡群集一般用于访问量大,面向前台的服务,增强了WEB FTP ISA VPN 等服务的可靠性,有别于服务器群集,服务器群集一般用于访问量较少的企业内网,面向后台,服务器群集实现DHCP、文件共享、后台打印、MS SQL Server、Exchange Server等服务的可靠性。 配置网络负载均衡群集需要注意:网络负载平衡并不为经过负载的主机提供额外的安全保护,也不可以将其用于防火墙,因此,正确地保护经过负载平衡的应用程序和主机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在每个群集的主机上至少要使用两个网络适配器,但并非必要条件,在群集适配器上只使用TCP/IP协议,确保群集

NFS-网络文件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NFS -网络文件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NFS 会经常用到,用于在网络上共享存储。假如有三台机器 netbook 、myhost1、myhost2,它们需要访问同一个目录,目录中都是图片,传统的做法是把这些图片分别放到netbook 、myhost1、myhost2。但是使用NFS 只需要放到netbook 上的一个目录中(如:/root/netbook ),然后共享给myhost1、myhost2即可。访问的时候,metbook 主机的用户直接访问/root/netbook 目录即可,而主机myhost1、myhost2则可以通过网络间接地访问该目录的。实现方式如下: 一、为三台主机配置网络信息(以提供照片共享的主机为例) 1.分别修改各主机的IP 地址 [root @localhonst ~]#vi /etc/sysconfig/network -scripts/ifcfg-eth0 2.分别修改各主机的机器名 [root @localhonst ~]#vi /etc/sysconfig/network 3.分别修改各主机的本机路由信息 [root @localhonst ~]#vi /etc/hosts 4.重启计算机,以使配置生效 [root @localhonst ~]#init 6 二、配置NFS 服务器 1.启动系统的NFS 服务功能 方法一: [root @netbook ~]#service nfs start 方法二: [root @netbook ~]# /etc/init.d/nfs start

方法三: [root @netbook ~]#rfsysv NFS 服务需要portmap 服务的支持,在启动NFS 之前,需要启动portmap ,否则将会出现如下的提示。 启动portmap : [root @netbook ~]#service portmap start “”如果允许任何访问用户具有读写权限,则exports 文件的内容可配置为:

服务器网络负载均衡实施方案

服务器网络负载均衡实施方案 一、技术方案 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 网络负载平衡技术,可以实现WWW等诸多系统服务的负载平衡功能。 网络负载均衡是由多台服务器以对称的方式组成一个服务器集合,每台服务器都具有等价的地位,都可以单独对外提供服务而无须其他服务器的辅助。通过某种负载分担技术,将外部发送来的请求均匀分配到对称结构中的某一台服务器上,而接收到请求的服务器独立地回应客户的请求。均衡负载能够平均分配客户请求到服务器列阵,籍此提供快速获取重要数据,解决大量并发访问服务问题。 二、配置要求 1.服务器需要安装双网卡,一块用于负载平衡,一块用于服务器内部通讯。 2.用于集群的服务器,系统管理员密码最好一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3.将网络属性中,不必要的协议都去掉,只保留TCP/IP 和Microsoft 的协议。 4.两台服务器的应用程序用IIS发布。 三、实施步骤 准备两台应用服务器,并配上两个IP地址,在其中一台服务器设置新建群集,步骤如下:1.点击开始→程序→管理工具→网络负载平衡管理器,如下图所示: 2.选择网络负载平衡集群→鼠标右键→新建集群,如下图所示: 3. 配置群集参数 IP 地址: 指对外提供服务的虚拟IP地址。 完整的Internet名:指对外服务的域名,最好和真实环境配置一致。 其余的保持默认设置,如下图示例:

4. 本例中的集群对外只提供一个服务IP地址,所以“附加群集IP地址”不需要再添加,如下图示例: 5.端口规则中,默认是允许所有的TCP,UDP,如下图所示: 6. 本例中,我们只希望实现80端口的集群,我们可以编辑规则,如下图示例:

集群的负载均衡技术综述

集群的负载均衡技术综述 摘要:当今世界,无论在机构内部的局域网还是在广域网如Internet上,信息处理量的增长都远远超出了过去最乐观的估计,即使按照当时最优配置建设的网络,也很快会感到吃不消。如何在完成同样功能的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实现合理的业务量分配,使之不致于出现一台设备过忙、而别的设备却未充分发挥处理能力的情况,负载均衡机制因此应运而生。本组在课堂上讲解了《集群监控与调度》这一课题,本人在小组内负责负载均衡部分内容,以及PPT的制作。 关键词:负载均衡集群网络计算机 一、前言 负载均衡建立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它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提高服务器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了网络关键部位出现单点失效。 其实,负载均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均衡”,一般来说,它只是把有可能拥塞于一个地方的负载交给多个地方分担。如果将其改称为“负载分担”,也许更好懂一些。说得通俗一点,负载均衡在网络中的作用就像轮流值日制度,把任务分给大家来完成,以免让一个人累死累活。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均衡一般是静态的,也就是事先确定的“轮值”策略。 与轮流值日制度不同的是,动态负载均衡通过一些工具实时地分析数据包,掌握网络中的数据流量状况,把任务合理分配出去。结构上分为本地负载均衡和地域负载均衡(全局负载均衡),前一种是指对本地的服务器集群做负载均衡,后一种是指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在不同的网络及服务器群集之间作负载均衡。 服务器群集中每个服务结点运行一个所需服务器程序的独立拷贝,诸如Web、FTP、Telnet或e-mail服务器程序。对于某些服务(如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的那些服务)而言,程序的一个拷贝运行在群集内所有的主机上,而网络负载均衡则将工作负载在这些主机间进行分配。对于其他服务(例如e-mail),只有一台主机处理工作负载,针对这些服务,网络负载均衡允许网络通讯量流到一个主机上,并在该主机发生故障时将通讯量移至其他主机。 二、负载均衡技术实现结构 在现有网络结构之上,负载均衡提供了一种廉价有效的方法扩展服务器带宽和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网络拥塞问题,服务就近提供,实现地理位置无关性 2.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质量 3.提高服务器响应速度

网络文件系统

网络文件系统 网络文件系统,英文Network File System(NFS)。是由SUN公司研制的UNIX表示层协议(pressentation layer protocol),能使使用者访问网络上别处的文件就像在使用自己的计算机一样。NFS是基于UDP/IP协议的应用,其实现主要是采用远程过程调用RPC机制,RPC提供了一组与机器、操作系统以及低层传送协议无关的存取远程文件的操作。RPC采用了XDR的支持。XDR是一种与机器无关的数据描述编码的协议,他以独立与任意机器体系结构的格式对网上传送的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支持在异构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送。 ①提供透明文件访问以及文件传输; ②容易扩充新的资源或软件,不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 ③高性能,可灵活配置。 [1]网络文件系统(NFS)是文件系统之上的一个网络抽象,来允许远程客户端以与本地文件系统类似的方式,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虽然NFS 不是第一个此类系统,但是它已经发展并演变成UNⅨ? 系统中最强大最广泛使用的网络文件系统。NFS 允许在多个用户之间共享公共文件系统,并提供数据集中的优势,来最小化所需的存储空间。 NFS与以往一样有用并在不断演变 网络文件系统(NFS)从1984 年问世以来持续演变,并已成为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基础。当前,NFS(通过pNFS 扩展)通过网络对分布的文件提供可扩展的访问。探索分布式文件系背后的理念,特别是,最近NFS 文件进展。 NFS 的简短历史 第一个网络文件系统—称为File Access Listener —由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在1976 年开发。Data Access Protocol(DAP)的实施,这是DECnet 协议集的一部分。比如TCP/IP,DEC 为其网络协议发布了协议规范,包括DAP。 NFS 是第一个现代网络文件系统(构建于IP 协议之上)。在20 世纪80 年代,它首先作为实验文件系统,由Sun Microsystems 在内部完成开发。NFS 协议已归档

实现服务器负载均衡常见的四种方法

为了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和工作负载能力,天互云计算通常会使用DNS服务器、网络地址转换等技术来实现多服务器负载均衡,特别是目前企业对外的互联网Web 网站,许多都是通过几台服务器来完成服务器访问的负载均衡。 目前企业使用的所谓负载均衡服务器,实际上它是应用系统的一种控制服务器,所有用户的请求都首先到此服务器,然后由此服务器根据各个实际处理服务器状态将请求具体分配到某个实际处理服务器中,对外公开的域名与IP地址都是这台服务器。负载均衡控制与管理软件安装在这台服务器上,这台服务器一般只做负载均衡任务分配,但不是实际对网络请求进行处理的服务器。 一、企业实现Web服务器负载均衡 为了将负载均匀的分配给内部的多个服务器上,就需要应用一定的负载均衡策略。通过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实现各服务器群的流量动态负载均衡,并互为冗余备份。并要求新系统应有一定的扩展性,如数据访问量继续增大,可再添加新的服务器加入负载均衡系统。 对于WEB服务应用,同时有几台机器提供服务,每台机器的状态可以设为regular(正常工作)或backup(备份状态),或者同时设定为regular状态。负载均衡设备根据管理员事先设定的负载算法和当前网络的实际的动态的负载情况决定下一个用户的请求将被重定向到的服务器。而这一切对于用户来说是完全透明的,用户完成了对WEB服务的请求,并不用关心具体是哪台服务器完成的。 二、使用网络地址转换实现多服务器负载均衡 支持负载均衡的地址转换网关中可以将一个外部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IP地址,对每次TCP连接请求动态使用其中一个内部地址,达到负载均衡的目的。很多硬件厂商将这种技术集成在他们的交换机中,作为他们第四层交换的一种功能来实现,一般采用随机选择、根据服务器的连接数量或者响应时间进行选择的负载均衡策略来分配负载。然而硬件实现的负载控制器灵活性不强,不能支持更优化的负载均衡策略和更复杂的应用协议。 基于网络地址转换的负载均衡器可以有效的解决服务器端的CPU和磁盘I/O负载,然而负载均衡器本身的性能受网络I/O的限制,在一定硬件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带宽限制,但可以通过改善算法和提高运行负载均衡程序的硬件性能,来提高这个带宽限制。不同的服务类型对不同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占用,我们使用的负载衡量策略是使用同一个负载进行评估,这对于大多数条件是适合的,然而最好的办法是针对不同的资源,如CPU、磁盘I/O或网络I/O 等,分别监视服务器负载,由中心控制器选择最合适的服务器分发客户请求。 三、使用DNS服务器实现负载均衡

网络路由负载均衡

Cisco路由器转发数据包时常用的五种交换方式 进程交换(Process Switching) 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交换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条数据流(Flow)中的第一个包(Packet)将被置入系统缓存(System Buffer)。其目的地址将会拿到路由表中去查询比对,路由器的处理器(CPU or Processer)同时将进行CRC校验,检查包是否正确。然后数据包的二层MAC地址将会被重写,替换为下一跳接口的MAC地址。对这条数据流(Flow)中的第2个、第3个数据包……将会继续这样相同的操作,包括查询路由表、重写MAC地址,CRC校验等。这种方式无疑是延迟最大的,因为它要利用System Buffer以及Processor去处理每个收到的包。但是我们仍然有机会使用这种交换方式,比如在进行基于数据包的负载均衡,或是debug ip packet时。因为默认情况下,思科路由器会启用Fast Switching或Optimum Switching或是CEF Switching,而不是Process Switching,所以我们只能通过:no ip route-cache来禁用Fast Switching,这在另一种意义上正是开启Process Switching。 命令:R1(config-if)#no ip route-cache //启用进程交换(禁用快速交换) 注意:命令debug ip packet仅允许观察进程交换的数据包,将启用进程交换,所有数据包都被送至进程记录,CEF交换、快速交换等的数据包将不被显示出来。 快速交换(Fash Switching)/路由缓存交换(Route-Cache Switching) 快速交换要优于Process Switching,它采用了路由缓存(Route Cache)来存储关于某条数据流(Flow)的特定信息,当然会包括诸如目的MAC地址,目的接口等内容。这时我们只需要对一条数据流(Flow)中的第一个包做Process Switching,并把信息存入Cache,所有后续数据包,可以不必再中断System Processor去执行查询等操作,直接从Cache中提取目的接口,目的MAC地址等,这样大大加速了包转发速度。Fast Switching在某些资料上可能被称为Route-Cache Switching。思科1600、1700、2500、2600系列路由器的Ethernet、Fast Ethernet、Serial接口默认采用的就是Fast Switching。 命令:R1(config-if)#ip route-cache //启用快速交换 R1#show ip cache //查看快速交换 最优交换(Optimum Switching) 和分布式交换(Distributed Switching) 这两种交换模式,从原理上来讲都与Fast Switching极为相似,比如Optimum Switching 其实采用了一种经过优化的交换缓存(Optimumed Switching Cache),它的速度要较平常Cache要快。Distributed Switching需要使用Versatile Interface Card这种硬件卡,又称VIP Card。它会自已保存一份Route Cache,这样查询时就不必等待使用共享的系统缓存(Shared System Buffer)了,无论相对于Fast Switching还是Optimum Switching来讲,都是比较快的。这两种模式一般只在思科高端设备上有所应用,比如7200系列的路由器或12000系列的路由器。 命令:R1(config-if)#ip route-cache optimum //启用最优交换 R1(config-if)#ip route-cache distributed //启用分布式交换 R1#show ip cache optimum //查看最优交换 Netflow交换(Netflow Switching) 这种模式是最值得参考的,它完全基于其它Switching Mode,重点在于对流经的数据包进行计费、监控、网管。但值得提的是,这种模式也要存储相关信息,据统计大致65536条数据流(Flow)会耗费4MB的System Buffer。

网络负载均衡怎么实现

网络负载均衡它是将访问流量根据转发策略分发到后端多台云服务器(ECS实例)的流量分发控制服务。负载均衡扩展了应用的服务能力,增强了应用的可用性。负载均衡由负载均衡实例、监听、后端服务器组成。网络负载均衡产品哪家好比较好?铱迅网络负载均衡系统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具备高性能、高可靠性,为客户节省大量的硬件、维护、设置、和人力方面的投入。铱迅网络负载均衡产品能提供链路负载和服务器负载,还能提供访问控制、NAT地址转换、流量监控、流量控制等功能。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业务量的不断提高,基于网络的数据访问流量迅速增长,特别是对数据中心、大型企业以及门户网站等的访问,其访问流量甚至达到了10Gb/s的级别;同时,服务器网站借助HTTP、FTP、SMTP等应用程序,为访问者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器逐渐被数据淹没;另外,大部分网站(尤其电子商务等网站)都需要提供不间断24小时服务,任何服务中断或通信中的关键数据丢失都会造成直接的商业损失。所有这些都对应用服务提出了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需求。但是,相对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服务器处理速度和内存访问速度的增长却远远低于网络带宽和应用服务的增长,网络带宽增长的同时带来的用户数量的增长,也使得服务器资源消耗严重,因而服务器成为了网络瓶颈。传统的单机模式,也往往成为网络故障点。 利用多服务器技术组建服务器集群,利用铱迅负载均衡技术在服务器集群间进行业务均衡解决方案,该方案存在优势如下: 1、低成本 2、可扩展 3、高可用 信息时代,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为了规避运营商出口故障带来的网络可用性风险,和解决网络带宽不足带来的网络访问问题,企业往往会租用两个或多个运营商出口(如:电信、网通等)。如何合理运用多个运营商出口,既不造成资源浪费,又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传统的策略路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是策略路由配置不方便,而且不够灵活,无法动态适应网络结构变化,且策略路由无法根据带宽进行报文分发,造成高吞吐量的链路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铱迅链路负载均衡技术通过动态算法,能够在多条链路中进行负载均衡,算法配置简单,且具有自适应能力,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1. 链路负载均衡 “铱迅网络负载均衡系统”集合策略选路、ISP列表、权重均衡方式,解决多链路网络下流量分担的问题,充分提高多链路的带宽利用率,节约企事业单位对通信链路的投资,并且使用户获得最佳的通信线路,从而最终使用户访问获得最佳的访问体验。此外,“铱迅网络负载均衡系统”还利用链路健康检查及会话保持技术,实现了在某条链路中断的情况下任然可以提供访问链接能力,充分利用了多条链路带来的可靠性保障,使对于用户的访问达到了最全面的支持。

软件负载均衡优缺点总结

(总结)Nginx/LVS/HAProxy负载均衡软件的优缺点详解 PS:Nginx/LVS/HAProxy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三种负载均衡软件,本人都在多个项目中实施过,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使用经验,总结一下。 一般对负载均衡的使用是随着网站规模的提升根据不同的阶段来使用不同的技术。具体的应用需求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中小型的Web应用,比如日PV小于1000万,用Nginx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机器不少,可以用DNS轮询,LVS所耗费的机器还是比较多的;大型网站或重要的服务,且服务器比较多时,可以考虑用LVS。一种是通过硬件来进行进行,常见的硬件有比较昂贵的F5和Array等商用的负载均衡器,它的优点就是有专业的维护团队来对这些服务进行维护、缺点就是花销太大,所以对于规模较小的网络服务来说暂时还没有需要使用;另外一种就是类似于Nginx/LVS/HAProxy的基于Linux的开源免费的负载均衡软件,这些都是通过软件级别来实现,所以费用非常低廉。 目前关于网站架构一般比较合理流行的架构方案:Web前端采用 Nginx/HAProxy+Keepalived作负载均衡器;后端采用MySQL数据库一主多从和读写分离,采用LVS+Keepalived的架构。当然要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制定方案。 下面说说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Nginx的优点是: 1、工作在网络的7层之上,可以针对http应用做一些分流的策略,比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它的正则规则比HAProxy更为强大和灵活,这也是它目前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Nginx单凭这点可利用的场合就远多于LVS了。 2、Nginx对网络稳定性的依赖非常小,理论上能ping通就就能进行负载功能,这个也是它的优势之一;相反LVS对网络稳定性依赖比较大,这点本人深有体会; 3、Nginx安装和配置比较简单,测试起来比较方便,它基本能把错误用日志打印出来。LVS的配置、测试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了,LVS对网络依赖比较大。 3、可以承担高负载压力且稳定,在硬件不差的情况下一般能支撑几万次的并发量,负载度比LVS相对小些。 4、Nginx可以通过端口检测到服务器内部的故障,比如根据服务器处理网页返回的状态码、超时等等,并且会把返回错误的请求重新提交到另一个节点,不过其中缺点就是不支持url来检测。比如用户正在上传一个文件,而处理该上传的节点刚好在上传过程中出现故障,Nginx会把上传切到另一台服务器重新处理,而LVS就直接断掉了,如果是上传一个很大的文件或者很重要的文件的话,用户可能会因此而不满。 5、Nginx不仅仅是一款优秀的负载均衡器/反向代理软件,它同时也是功能强大的Web应用服务器。LNMP也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web架构,在高流量的环境中稳定性也很好。 6、Nginx现在作为Web反向加速缓存越来越成熟了,速度比传统的Squid服务器

负载均衡技术白皮书

目录 第一章应用交付产品的概念及核心价值 (4) 1.1ADN应用交付网络的概念 (4) 1.2应用交付产品的核心价值 (5) 第二章天清ADC应用交付解决方案总体介绍 (6) 2.1方案构成 (6) 服务器负载均衡 (7) 全局负载均衡 (8) 链路负载均衡 (9) 2.2部署方式 (11) 串行部署三层接入 (11) 串行透明部署 (11) 旁路部署三层接入 (12) 旁路部署透明接入 (12) 旁路部署之三角传输 (13) 第三章服务器负载分担 (13) 3.1服务器负载分担 (13) 3.1.1负载分担算法 (14) 3.1.2健康检查策略 (15) 3.1.3会话保持策略 (16) 3.2七层内容交换 (19) 3.3HA高可靠性与设备集群 (20) 3.3.1HA高可靠性 (20) 3.3.2设备集群 (22) 第四章应用优化与加速 (23) 4.1SSL硬件加速和卸载 (24) 4.2本地RAM Cache (24) 4.3内容压缩 (25) 4.4TCP连接复用 (25)

4.5TCP单边加速 (26) 4.6HTTP管线(Pipelining) (27) 4.7窄带用户应用加速 (29) 4.8重写Rewrite (29) 第五章链路负载分担 (30) 5.1出站流量负载均衡(Outbound方向) (30) 负载分担算法 (30) 链路健康检查 (32) 出站流量会话保持和NAT (32) 5.2入站流量负载均衡(Inbound方向) (33) 智能DNS解析流程 (34) 第六章全局负载分担 (35) 6.1全局负载分担策略 (36) 6.2动态就近性 (36) 6.3静态就近性策略 (39) 6.4IP Anycast技术 (39) 6.5基于HTTP重定向的全局负载均衡 (40) 第七章应用安全防护 (41) 7.1应用安全防护 (41) 7.2启明星辰应用交付解决思路 (42) 7.3主要安全功能 (43)

JZ2440开发板网络文件系统搭建nfs

JZ2440网络文件系统nfs搭建 问题描述: 在驱动程序开发阶段,会涉及到频繁的编译调试程序,如果每次都把驱动程序编译到内核去,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所以通常把驱动程序编译成.ko的模块动态加载到内核,这样可以省去编译整个内核的过程,大大提高了驱动开发的效率。那么虚拟机上编译好的驱动模块怎样传递给目标机(开发板)呢,就是通过本文介绍的网络文件系统,PC机共享出一个网络文件系统给开发板,开发板就相当于多了一个本地文件夹一样。 原料: 1、JZ2440开发板+已经移植好的linux系统; 2、USB转UART连接线一根; 3、网线一根; 4、笔记本电脑安装vmware + Ubuntu; 步骤: 1、设置开发板IP地址,使开发板与虚拟机在同一个局域网。这里采用的是笔记本无线上网, 有限网络连接到开发板,该部分不清楚的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笔记《开发板通过笔记本的有线网络上网》。 a)开发板正常启动后,通过Uart中断: # 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60:6E:33:44:55 inet addr:192.168.1.17Bcast:192.168.1.255 Mask:255.255.255.0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2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0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2776 (2.7 KiB) TX bytes:0 (0.0 B) Interrupt:51 Base address:0xa000 b)查看虚拟机上的IP地址: book@book-desktop:~$ ifconfig eth3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c:29:e4:a7:e1 inet addr:192.168.2.102Bcast:192.168.2.255 Mask:255.255.255.0 inet6 addr: fe80::20c:29ff:fee4:a7e1/64 Scope:Link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3015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2173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1000 RX bytes:940451 (940.4 KB) TX bytes:241758 (241.7 KB) Interrupt:18 Base address:0x2024 eth4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c:29:e4:a7:eb inet addr:192.168.3.54 Bcast:192.168.3.255 Mask:255.255.255.0

负载均衡原理与技术实现

负载均衡原理与技术实现 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简称LB)是一种服务器或网络设备的集群技术。负载均衡将特定的业务(网络服务、网络流量等)分担给多个服务器或网络设备,从而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保证了业务的高可用性。负载均衡基本概念有:实服务、实服务组、虚服务、调度算法、持续性等,其常用应用场景主要是服务器负载均衡,链路负载均衡。 一服务器负载均衡 服务器负载均衡根据LB设备处理到的报文层次,分为四层服务器负载均衡和七层负载均衡,四层处理到IP包的IP头,不解析报文四层以上载荷(L4 SLB);七层处理到报文载荷部分,比如HTTP,RTSP,SIP报文头,有时也包括报文内容部分(L7 SLB)。 1.四层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 客户端将请求发送给服务器群前端的负载均衡设备,负载均衡设备上的虚服务接收客户端请求,通过调度算法,选择真实服务器,再通过网络地址转换,用真实服务器地址重写请求报文的目标地址后,将请求发送给选定的真实服务器;真实服务器的响应报文通过负载均衡设备时,报文的源地址被还原为虚服务的VSIP,再返回给客户,完成整个负载调度过程。报文交互流程如下: NAT方式的服务器负载均衡报文交互流程图报文交互流程说明: (1)Host发送服务请求报文,源IP为Host IP、目的IP为VSIP (2)LB Device接收到请求报文后,借助调度算法计算出应该将请求分发给哪台Server (3)LB Device使用DNAT技术分发报文,源IP为Host IP、目的IP为Server IP (4)Server接收并处理请求报文,返回响应报文,源IP为Server IP、目的IP为Host IP (5)LB Device接收响应报文,转换源IP后转发,源IP为VSIP、目的IP为Host IP 2.七层服务器负载均衡技术 七层负载均衡和四层负载均衡相比,只是进行负载均衡的依据不同,而选择确定的实服务器后,所做的处理基本相同,下面以HTTP应用的负载均衡为例来说明。 由于在TCP握手阶段,无法获得HTTP真正的请求内容,因此也就无法将客户的TCP握手报文直接转发给服务器,必须由负载均衡设备先和客户完成TCP握手,等收到足够的七层内容后,再选择服务器,由负载均衡设备和所选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七层负载均衡组网和四层负载均衡组网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四层负载均衡每个虚服务对应一

存储网络的文件系统

存储基础知识三文件系统 一、概述 文件系统定义了把文件存储于磁盘时所必须的数据结构及磁盘数据的管理方式。我们知道,磁盘是由很多个扇区(Sector)组成的,如果扇区之间不建立任何的关系,写入其中的文件就无法访问,因为无法知道文件从哪个扇区开始,文件占多少个扇区,文件有什么属性。为了访问磁盘中的数据,就必需在扇区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需要一种逻辑上的数据存储结构。建立这种逻辑结构就是文件系统要做的事情,在磁盘上建立文件系统的过程通常称为“格式化”。 以Windows平台下最常见的FAT文件系统为例。FAT文件系统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FAT 表(File Allocation Table)和数据存储区。FAT表是FAT文件系统的名称来源,它定义了存储数据的簇(Cluster,由2的n次方个Sector组成,n值根据分区大小而定,需综合考虑数据存取效率和存储空间的利用率)之间的链接关系,这种链接关系是一个单向链表,指向0xFF 表示结束。依据一个簇编号所用bit数的不同,可分为FAT12、FAT16和FAT32文件系统。数据区存储的数据包含文件目录项(Directory Entries)和文件数据。文件目录项存储的是一个文件或目录的属性信息,包括文件名称(把目录也看成是文件)、读写属性、文件大小、创建时间、起始簇编号等,一个目录下的每个子目录和文件都对应一个表项记录。文件目录项以固定32字节的长度存储,以树型结构管理,其中根目录的位置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根据分区根目录可以找到下级子目录和文件的起始簇编号,根据下级子目录又可以找到更下级目录或文件的起始簇编号。可见,FAT表和文件目录项是为了文件的访问和管理而建立的。应用程序要访问一个文件时,根据文件路径(逻辑分区号+目录,如F:\software)和文件名称(如setup.exe)可从文件目录项中获得存储文件数据的起始簇号,之后从FAT表查询这个簇号对应的链表,就可以获得该文件对应的全部簇编号。从这些簇中读出全部数据,就得到一个完整的文件。 一般来说,文件系统是和操作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操作系统使用不同的文件系统,但有时为了兼容,不同操作系统也使用相同的文件系统。 二、主流文件系统特点 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中,MS-DOS和Windows 3.x使用FAT16文件系统,默认情况下Windows 98也使用FAT16,Windows 98和Windows Me可以同时支持FAT16、FAT32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NT则支持FAT16、NTFS两种文件系统,Windows 2000可以支持FAT16、FAT32、NTFS三种文件系统.每一种文件系统提供的功能与特点各不相同。比如FAT32文件系统。,采用32位的文件分配表,磁盘的管理能力大为增强。但由于文件分配表的增大,性能相对来说有所下降。此外,这个版本的文件系统不能向下兼容。 NTFS是随着Windows NT操作系统而产生的,它的优点和FAT文件系统相比是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使用中不易产生文件碎片,NTFS分区对用户权限作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同时它还提供了容错结构日志,从而保护了系统的安全。但NTFS分区格式的兼容性不好,Windows 98/ME操作系统均不能直接访问该分区。对于超过4GB以上的硬盘,使用NTFS分区,可以减少磁盘碎片的数量,大大提高硬盘的利用率;NTFS可以支持的文件大小可以达到64GB,远远大于FAT32下的4GB;支持长文件名,支持的最大分区为2TB。

深信服上网行为及负载均衡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 本方案包含两个部分,上网行为管理技术方案和负载均衡技术方案 一、上网行为管理技术方案 1、需求概述 背景介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组织的业务模式和员工的工作模式、行为习惯都在不断发生改变: ?网上业务:组织建设了更多的网上业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来开展业务; ?沟通桥梁:内部员工也更加依赖互联网与外部的合作伙伴、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工作效率,获取资讯和知识,维系人脉关系;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消费化趋势也逐渐影响到组织内部的IT系统,员工更喜欢通过WLAN、移动终端类开展工作; 因此,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ISD需要针对互联网出口平台的如下上网行为管理、上网安全防护需求进行改造,提供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上网环境。 上网行为管理需求 员工访问互联网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从最早使用PC、有线局域网,到更多使用移动终端、WLAN来进行办公,如果过度开放的上网环境会带来以下问题:工作效率低下 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方式,而内网中总有部分用户在上班时间有意无意的做与工作无关的网络行为,比如聊天、炒股、玩网游、看视频、网购等,而且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通过企业无线网络来使用移动APP版的淘宝、陌陌。这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所以,组织需要针对PC、移动终端等各种应用、APP进行更有效的识别和管控。

带宽滥用和浪费 互联网中充斥着P2P下载、在线视频、游戏、在线小说等耗费带宽的非关键业务应用,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占用大量的带宽,而关键的业务应用、关键人员角色则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此外,传统的带宽管理策略都是静态的,当带宽空闲时,依然会限制用户的流量,带宽价值被大大浪费。 所以,IT部门需要针对各种应用类型、用户角色、带宽占用情况等,提供更加灵活、细致、动态的带宽管理策略,提升用户上网体验。 BYOD难管理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员工往往会采用PC、智能手机、Pad等多种终端,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在不同的位置(办公座位、会议室等),接入企业IT 系统。这种使用场景的多样化,让传统上网管理的手段,难以应对内部资料的泄密、移动终端设备的盗用、移动APP难以管控等管理问题。 所以,IT部门需要基于用户角色、终端类别、使用位置、应用类别、时间等更多的元素,为员工不同的上网情景,制定更精细的网络管理策略,提升办公效率的同时,降低安全风险。 WLAN安全隐患 在一些没有提供Wlan的单位,员工为了便捷性,往往会通过360随身WiFi、家用WiFi路由器等方式私自建立个人Wlan,让自己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意使用单位的上网资源。这给企业的安全策略管理带来的很多的管理漏洞。 所以,IT部门需要针对私接的非法无线热点、非法代理等威胁进行有效的识别、管控。 访客接入繁琐 企业组建WLan后,当有来宾访客需要上网时,要么直接开放,安全风险高,人员随意接入,无法定位身份;要么需要提前申请临时账号,管理复杂。 所以,组织需要一套使用便捷,即来即用,同时又能满足安全合规要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