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成都市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海燕

摘要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瑰宝,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容乐观。本篇论文采用鲜活的课堂实例和问卷调查,就朗读教学的缺失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厘清认识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朗读教学;现状;原因探究

正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从前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自主、合作、探究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课堂上却是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被繁琐的分析、盲目的提问弄得晕头转向,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与运用也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陷入了深深的误区。朗读教学备受冷落导致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下降,更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上。那么怎样走出误区,让琅琅书声重回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紧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理念先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一、对朗读教学的重新认识:

笔者所在中学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全英文教学,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也是国外原版的《展望未来》。每天至少保证3课时的英语学习时间,其中早课有30分钟的听音训练。要求课文篇篇背诵并且计分,期末归入总成绩。期末考试的总成绩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结合起来。我发现,刚进校学生英语起点高低不同:有的考过级,有的只知道几个简单的英语词汇,发音很不标准。可是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能和老师十分默契愉快地对答,而且居然能使用许国璋的《大学英语》听力!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英语教学的“神速”,短短时间内竟然让学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语文学科与之同为语言类教学,所以我比较关注学生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的学习进展,进而想要探究语言类教学高效的原因所在。

其实,英语教学在我们国内也走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看一看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就知道了: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是笔试十分了得,他们识记了大量的词汇,能做各种各样的语法题,可就是无法开口和外国人对话,一旦对起话来,全是书本上的“语录体”。那时我们痛苦地戏称我们学了十年的英语是“哑巴英语”。

反观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人们批评为“少慢差费”的教学:学了七八年的语文,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听不懂“弦外之音”(语言实际运用题常见);说不出心中所想(回答问题支支吾吾);写不出心中所感(搜肠刮肚难以下笔),甚至读不懂一篇美文(字都认识却不知文意)。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完全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是什么?具体地说,那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大量模仿规范的语言,再到感悟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学习揣摩,反复实践,最终达到自如运用语言和创新使用语言的境地。这样的语言教学才是成功的。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1其实,在这个无数次重复以至“学会运用”的过程中,最好的媒介就是“朗读”。

关于语文教学应该以“朗读”为抓手的问题,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早有论述。他针对学生的两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一个问题是学生作文赶不上说话。一些学生写作文,使用自己的有分歧的语言,自己念自己听觉得顺口顺耳,自己念别人听,也还会让人觉得顺当;可是叫别人就不顺了。这些学生不大用心朗读别人的文字,没有统一的文字的意念,只让自己的语言支配写作,所以就出了毛病。对于这种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多朗读各家各派的文字,从中获得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语脉,帮助造成合乎规范的口语。这一点可以用学外语来证明。一般的是从朗读下手,照念的说出来,虽然不很流利,却也可以成话。”2“另一个问题是白话文(书面语)和白话(口语)还是两家子,不能完全上口。解决的办法是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多念白话文。习惯成自然,从而加速文学语言(民族共同语)的成长。让人们在写作和说话的时候都使用文学语言。”3从以上的引述中可以看到,朱自清强调的朗读教学正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即从模仿到习惯,让学生从规范的语言中获取“统一的调子”,进而形成自然的技能。

1转引自赵志伟.旧文重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页

2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出无数优秀杰出的诗人学者,归根结底得益于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方式,而朗读就是其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因为朗读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它符合汉语的内部特征和语法结构。

朗读符合汉语以声传情的特点。汉语语言的形、声、义都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它的语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同时又有因声调重音平仄停顿的调节而形成委婉曲折的音乐之美,这让人读来不仅有抑扬顿挫之感,还会觉得有一种生气贯通其中。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全面感受作品内在的气势节奏和情绪语调,很多句子只可以意会的情思和美感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来。反复的朗读使得读者的神气与作者的神气相通融,在共鸣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和思想上的顿悟,文章之妙领会于心。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4这是说,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积淀语感以及领悟说话作文的经验。

朗读还适应汉语的语法结构。汉语在结构上体现出重虚实、重意合、重流动的特点。这带来了汉语句子的灵动、活泼、简短、疏落的形式,不少句子不按语法规则而是根据逻辑事理,以一种流动的形式出现。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汉语独特的学习规律,即重感悟、重积累。朗读教学就正是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以形成对文章风格、情感、气势、意境的敏锐感受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朗读通过声音表情达意,让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之中是借助了眼、耳、口、脑多种渠道吸收信息并传达出信息,锻炼了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表达力,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教读”的教学,它是遵循了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是在汉语沃土之上总结出来的学习理论,它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值得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和发扬光大。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现状

4刘大櫆.论文偶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当时的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他说,这是偏向了一面,又丢开了另一面。他还强调:“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没有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往往也不注重读,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读得马虎,就减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哪怕你旁的方面做得相当好。”5

70年过去了,当今的语文课堂更是“不闻读书声琅琅,但见习题如海洋”,教师不重吟诵,重分析;不重朗读指导,而重解题技巧讲授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课堂上有朗诵,也是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朗读,并不能像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新课标指出,朗读的目的是要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阅读教学这方面来看,学生的反复朗读就是在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对话,以此一步步深入作品的意境,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朗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基本脱离,形成了一种与阅读呈隔离状态的课堂教学方式,具体说来,这种缺失朗读的教学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的时间不充分

【案例1】《珍珠鸟》教学片断

师:冯骥才的《珍珠鸟》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今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近美丽可爱的珍珠鸟,看看作者和小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感人故事。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读书,教室里一篇喧闹,教师不停看手表。)

师:好,时间到了,大家来说说,读完课文,你有那些感受?

(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当老师目光所到之处,学生们均紧张地低下头,有的悄悄地掀起书页,一片沉默)

师:(有些着急地)大家读完没有?(生有的点头,有的木然,教师不管不顾,

说下去)我相信大家读完都会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是吗?来,你说说。

生:我觉得它很美。

师:美在哪里呢?大家说具体点。

生1:语言生动。

生2:小小的珍珠鸟很美。

生3:(支支吾吾)我觉得……不知道……我还没读完……

师:好!请坐。刚才大家说了说自己的看法,可能有的同学还没读完,不过没关系,大家一起来学习,我相信学完后你们会有自己特别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课堂上的朗读成了一种装饰,走走过场而已。平时的课堂朗读时间难有保证,公开课上也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总之一句话,朗读成了可有可无的应景之作,老师们只知道朗读这个环节应该有,却不知道它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上就很欠缺考虑,实施上就出现了不给予时间保障,不给予必要指导的问题。像案例1所显现的那样,3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一遍文章尚有难度,更不要说放出声音来朗读,朗读的效果差可想而知,而想要达到的感知文章内容的目的也是达不到的,这样的朗读还有什么意义呢?

2、朗读目标不够清晰

【案例2】《岳阳楼记》教学片断

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传唱了千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岳阳楼记》,去感受古人的阔达的胸怀。大家先听范读。(播放《岳阳楼记》音频资料)

师:这个朗诵好不好?(生齐答“好”)那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嗯,和范读比还有一些差距,是吧?那大家再揣摩一下,自己再放声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

师:通过自己的揣摩朗读,相信大家应该读得比第一次好,那么我们大家再一起读读课文吧。(生再次齐读课文,和第一次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学生显得兴味索

然。)

如案例2所示,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范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看起来形式多样,课堂上也好像很热闹。可是,教师对每一次朗读都没有明确地提出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反复读的目的是什么,每次朗读要达到的目标又是什么,不知道这样的朗读会起什么作用。其实,很多老师在安排朗读时,并不考虑为什么要安排朗读这一教学环节,而且该如何设计这一环节,以至于不论何种文体,不管整体感知还是局部品读,一概是集体朗读,大合唱一唱而过,发挥不了朗读的真正作用。

3、朗读缺乏深层的指导

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一味地要学生“放声朗读”,一概要求“读出感情”。至于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既没有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建议、必要的示范、巧妙的点拨和具体的指导,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这样的朗读,学生并没有真正用心、用情。案例2中学生齐读完了,教师说“觉得刚才大家的朗读和范读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差距在哪里,老师不指出来,只是让学生自己揣摩,自己再读一读,效果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仍然没有具体的朗读指导,只是笼统地说一句“通过自己的揣摩朗读,相信大家应该读得比第一次好,请大家一起再读读课文”。这样的朗读,没有任何意义,学生只能读得苦不堪言、兴味索然。

有些教师又只注重技巧的指导,不重视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的情意,触摸作者的思想灵魂,于是所谓的朗读指导就变得很“轻”,显得花哨。如案例3:【案例3】《沁园春·雪》教学片断

师:《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我们知道,学习诗词要注意什么?对,朗读。大家先听老师怎么读,听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老师朗读的重音、节奏和停顿。(教师范读)

师:请大家来说说朗读这首词我们要特别注意哪些词语句子,来,我们比比看,哪个同学听得更仔细。

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声音要读得响亮,“千里冰封,万里

雪飘”语速要慢点。

师:这两句展现的是北国雪景的壮丽,所以我们要用响亮的朗读来表现。

生2:“望”、“惜”后面都停顿了一下。

师:你听得很认真,很仔细。还有没有其他同学要发言?

生3:老师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语速很快,“欲与天公试比高”语调上扬,读得声音很响亮。“试比高”重音突出读。

生4: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中,“俱往矣”读得快一些,后面“还看今朝”要读得一字一顿。

师:不错,看来大家听得非常认真,把老师在朗读中重点突出的词句都找出来了。下面请大家模仿老师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

在这个案例中,师生很热烈地讨论那些重点语句中的节奏、重音、快慢、语气等如何去处理它等等。猛一看,对于朗读教师很重视,不仅自己亲自示范,还让学生点评讨论。可是,我们知道,朗读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它还是一种理解,一种体验,朗读的感情来自于对作品思想感情的切身体验以及对其语言形式的敏锐感悟。案例中的朗读指导是简单的,无效的。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直截了当地要求学生这个词(字)读重(轻)点,那个句子读快(慢)一点,还有一些语句末尾要上扬(低沉)的语气,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师却没有必要的引导分析。这些都不是好的朗读指导。好的指导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进而让其产生探求文章内在意蕴的动力。

4、朗读缺乏有序的训练

朗读缺乏有序的训练,体现在一堂课教学的“无序”上,往往体现在教师缺少必要的设计,一上课便要求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试问,还不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情况下,怎能一来就能“有感情地朗读得出来”?例如【案例2】,老师让大家听录音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大家一起读,又该有怎样的目标?是熟悉感知文章内容还是模仿名家?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教师又要怎样调整,向下一个环节推进?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学生朗读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

除了课堂上的训练无序以外,我们还看到,一个学年乃至在整个初中阶段,这种无序的,缺少准备的,随性而至的朗读训练处处可见。由于缺少长期目标,到了初三,有的学生朗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可能还倒退到小学甚至还不如小学水平。

5、朗读缺乏积极有效的评价

朗读时常被我们设计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过渡。让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偷空看一下下一步教案讲什么,也可以忙着见缝插针地把漏掉的板书补起来。有的时候,课堂沉闷了,教师便要求学生齐读,想用人多的阵势打破这种沉闷;有的时候,课前备课准备不充分,剩余的时间还很多,教师就让学生不停地读,男生读完女生读,把时间凑够。如果时间不够呢,就干脆不读或者少读。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朗读教师必然不会认真听,没有认真听,必然不会有中肯的评价,没有中肯的评价,必然会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进而还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另一种情况是即便有评价,教师的“很好,有激情”“不错,声音响亮”诸如此类不痛不痒的评价也如同隔靴搔痒,没有真正点燃学生内心的情感,没有把学生的读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教师应该对学生有具体性的评价,“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也可以让其他学生来点评,教师的点评要落到实处,要具有启发性和鼓励性,这样才会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6、朗读材料范围狭窄

我们所选的朗读材料通常集中在课内的散文、诗歌、文言文上,小说、记叙文少选,说明文、议论文几乎不选,至于课外的朗读材料更是难以涉及。其实,每一篇文章自有它的精气神韵,每一种文体都应该有它特别的演绎方式。像擅长朗读的韩军老师能把花名册、课程表、元素表都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可见没有什么材料是不能朗读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有动感的,是我们自己限制了自己的读,所以才会读得呆板和局限。

7、朗读形式单一

常见的方式是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缺乏个性化的朗读设计。这样一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活跃热闹,实际上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

不过是合唱团团员或看别人表演的看客。教师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来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比如气势宏大的场面可以全班读(如《安塞腰鼓》);品味意境的可以配乐朗读(如《星星变奏曲》);字词工整,语句对仗的可以轮读(如《送元二使安西》);小说里的人物对话可以分角色来朗读(如《芦花荡》)等等。只有精心设计,指导有效,学生才会从中受益,才不至于读得声嘶力竭而最终对此厌倦不已。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

特级教师余映潮非常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朗读,他提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读起来,而学生更是应该在课堂上大声地读起来。他还说,朗读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小穿插。它应该是一种手法,一种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它是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手段和保障。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朗读教学却被教师们普遍看做是可有可无。大家认为小学阶段教教学生读书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可是到中学里来,文章篇幅增长了,内容加深了,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讲”,讲清楚讲明白文章的内容思想是首要的,讲好讲精考点训练题是重要的。“讲”是万万不能放弃,不能忽视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

有人曾经归纳讲解与朗读的关系,这样认为:如果说讲解是分析,那么朗读就是综合;如果说讲解需要钻进文中,那么朗读就要跃出文本;讲解是死板的,就像解剖,而朗读却是灵动的,它赋予作品活力;讲解只能做到使人知道,朗读却更能使人深入体会。这些话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比讲解更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朗读存在着相当大的误解,认为它是“死记硬背”,是“束缚人的笨办法”,况且考试比例占得那么少,傻子才愿意在朗诵方面花那么多功夫。2011年,本人通过在校随机听课以及课下的问卷调查,对教师关于朗读教学的认识程度,做了一个调查统计:

表一:教师对学生课堂朗读的关照

表二:课堂朗读情况

表三:教师平时对朗读的要求

以上三表说明,现在的语文课堂缺少琅琅书声和教师的自身认识狭隘有很大关系。课标要求背诵的篇目,一定是要考查的篇目,教师就基本会严格督促,而对于课标要求之外的部分多数教师是不做任何要求的。教师把可以量化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花大力气,而不把眼光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上。究其原因,还是对朗读教学的重视不够,对朗读教学所带来的长远效益缺乏信心。这属于教育观念的问题。

2、教师缺乏一定的朗读素养

语文教师要求普通话要达到一级乙等,但事实上60%的教师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多数教师课堂上用的是方言普通话,还有一些老教师上课竟然只用方言。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所以就拒绝在课堂上示范朗读,最多是放放多媒体、录音来代替自己的示范。正因为老师这样的无声影响,学生也多半羞于在课堂上放声朗读,更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了。没有示范何来指导?教师的指导就没法有效。教师朗读素养的欠缺还体现在缺少基本的朗读知识、朗读技巧。有的时候听课,听到有些教师的示范朗读真真是误人子弟。他以为感情强烈的地方一定要读重音,于是气壮山河声嘶力竭以至破音;他以为长句排比句一定要一气呵成慷慨激昂,以至于读得让人听得“喘不过气”来……,诸如此类的示范

不如不示范,这样的指导一定是引人误入歧途的。此外,还有一些教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读得好像是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但细细去听,就会发现学生的朗读很“干”,缺少自己的感受,缺少“情”的传送和表达。可教师却是很满意学生整齐划一的“合唱”,不做任何指导和点拨。其实在这里,教师是把朗读教学当成了教学生朗读,而不是通过朗读这个手段、这个教学环节来实现对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引导。

3、现阶段的考试评价单一

受当前考试题型的局限,我们对平时的朗读教学的成效的考查很难能够直接显现出来。通常,试题中会以默写的形式出现,一般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者给出下句写上句,还有的便是根据提示理解性地填空。去年开始,为了防止学生只背诵经典名句,开始出现一整首绝句或律诗的默写。但即便是这样的修改,仍然改变不了中学里忽视朗读教学的现状。笔者所在的外语学校在外语教学方面,在引导学生的听与读上就很好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平时的课文要求篇篇背诵,计入平时成绩,期中期末的成绩里它要占三分之一的比例,另外还有口试成绩,学生现场抽签,拿到的课文篇目要当场背诵。此外,平时的21世纪英文报的阅读也是学生们被考查的内容之一,教师会以一个新闻材料作为考题出一个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做一篇口头作文。在我看来,这样的考试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效纳入考试成绩中,这才是真正结合了平时的语言教学的考试,“考”与“讲”这样才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像我们的汉语学习,读的这部分短时间难以看到成效,又没有什么有效方式来督促学生平时的记诵,仅靠一套题150分里的6分来来改变师生对朗读的种种错误的认识,进而提高师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这实在是很难做成的。

4、朗读缺乏学“读”的氛围

俗话说,“功夫要练,文章要念”。语文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语言,“读”应该占最大的比例。但是我们的学生长久以来只愿默读不愿诵读;只愿动眼,不愿动口;只愿在校读,不能在家读;只愿短时间读,不愿长时间读,更不可能像古人一样读得“口舌生疮”。如果老师不作要求,绝大多数学生是懒

得开口或羞于开口的。在学校课堂上如此,课下周末时间呢?更没有读书时间的保障。所以众人缺失“读”的意识,也就缺乏了“读”的氛围。在和英语学习比较起来,我们的语文在“读”上面花的时间实在太少太少。下面是对我校初一年级学生英语与语文朗读时间的一个对比调查:

以上调查要说明的是,数据来自问卷调查,朗读时间是平均分钟数。在英语教学中,每一天还有晚课时间,主要是拿来学生读背课文,学生再到老师面前一一过关,成绩记录在册,加入期中期末的总成绩里。另外,每周英语周末作业除了书面的,还有半个小时的听音和半个小时的朗读,均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语文在朗读方面就欠缺多了。首先没有考试机制的配合,其次没有朗读时间的保证,再者没有语文教师的强制要求,所以学生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学校家里都缺少朗读的氛围。据我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家长们很重视孩子的语言能力的发展,不少学生上小学的时候,进过“小主持人培训班”,是专门进行过诗朗诵、讲故事等训练的。可读了中学以后,课业的繁重让家长放弃对孩子语言能力的继续培养,认为这是耗时大,收效又不明显的投资,是不明智的选择。目前社会上对朗读普遍持有这样的观念,不能不说,这是当前朗读氛围欠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是能够全面优化学生的语文素质的。

学生借助朗读,可以全方位地感知课文,可以从中直接地获取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反复的吟诵以成积淀,渐渐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东西,丰富了语言,增强了语感,在运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借助朗读,学生沉浸在作品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与作家的情感直接交流,在思想与情感的震颤中领悟作者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和深沉的思想,受到美的熏陶。不仅如此,学生还能体会到作品用词造句的精妙,体验到那些语句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情味之美,这在无形中又提升了学生审美的情趣。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磨练口齿声带,锻炼发声用气,在自我监听、矫正错误中使听觉敏锐,而这同时,又增强了记忆力,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朗读还是一种全脑性的学习活动。我们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左脑负责语言的语法、语义和语言的逻辑性,右脑起到调节语言情感、情调和节奏的功能。因此,朗读是同时开发左右脑的功能。朗读还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通过朗读,读者把自己的理解投入到作品中,和作者的情感相融,再通过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这就是一种再创造,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交合在一起的创造行为,它为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新课标非常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中分别对诵读做了全方位的表述。如在一至九年级的四个学段中,分别提出不同的诵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节奏、声调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第四学段(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6在第三部分的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更明确地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

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7新课标对诵读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补充内容:“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8从以上摘要论述中可以看出,2011版新课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从前大大提高,较实验稿而言,有了分层次的具体性的指导。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本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9朗读就是语文学习中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不仅运用“心”、“眼”,还结合了“口”、“耳”作用的实践过程,应该说,它是学会运用语言的极其有效的方法。吕叔湘先生批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其实说的就是我们过于重视对文章理性的分析,少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学习语言,学生就是需要投身到“语言的海洋之中”,只有切身地感知作品,才会对它产生“亲切的体会”。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关于《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中期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但通观全局,由于目前高考、中考等通行的书面考试不便检验,诵读教学至今常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忽略。诵读只不过作为一种表面形式,起不到关键作用,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果不明显。学生文字表达、语言运用以及文学阅读欣赏能力较差,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适应不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教育上的诵读方法应当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因而,诵读教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历经岁月洗汰而不见褪色的绝代才情,吸纳历经风雨磨砺而未曾稍减的人生智慧,领略遭受光阴剥蚀而历久弥新的写作技巧,继承受忧患锻冶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培养民族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的冲击,学会鉴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研究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实验中学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 。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在搞花样翻新,脱离课本越来越远。轻诵读,重分析,重题海战术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肤浅的、架空的、重复的、无用的乃至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分析和题海训练之中去。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急功近利,为了能在中考中取得一点成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字词的抄写和默写上,学生很难真正品味到课文的原汁原味,学生很难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的内涵美,以致最具灵性美感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语文能力随之下降。因此,学生语感得不到培养,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阅读个性不能很好地展示,智力得不到应有地开发,情感得不到很好地培养。这实在是舍本逐末、背离了语文教学宗旨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我们要认真反思这个问题,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让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读书声。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沱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 艺术技巧。一篇课文,通过朗读对学生熟悉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语句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都有很好的帮助。朗读还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精髓,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因此,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和技能训练。语文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较好地实现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于朗读积累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对朗读要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 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 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语文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 系统论中的整体 2. 优化论 3. 教育学心理学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初探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便是阅读,培养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培养语感、培养技能的主要方式,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朗读当做一门课程认真的设计多元化的朗读教学,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但是在现如今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朗读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供参考。 标签:语文教学;朗读;精致化课堂;初中生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思想,积极的引導学生发展思维、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等,学习语文的基本方式要熟练掌握知识,使初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朗读课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所以语文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怎样通过语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促进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必要性 朗读的意思是把没有声音的语言变换为有声语言,把书面上的语言用充沛感染力的声音进行表达。语文就是“语言”、“文学”的统称,朗读理解文字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语文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和改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主要方式。因此,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二、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师生对朗读教学不重视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师生对于朗读教学不重视的情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没有端正自己的观念,在意识里认为考试不考的内容不必学习,并且朗读费力费时,不如节省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做题。在对文章进行朗读时,部分老师只是随口一念,朗读缺乏情感训练,学生在听得过程中没有感受到朗读带来的积极影响,久而久之失去了朗读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初中教学中,朗读在通畅情况下只是被当做了过渡环节,或者是作为自习课上的填充,从而影响了朗读的效果。 2.朗读质量低 在朗读课堂上,很多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感到不自然,在读课文时因为紧张等因素致使结结巴巴、磕磕绊绊,将文章读的四分五裂,文章也缺乏美感,这种现象就说明了学生不熟悉朗读的方法[1]。学生在初中时期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天真活泼变得腼腆内敛,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觉得有情感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朗读是学生感受思想感情、体味文章内容的一种方式,同时朗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朗读慢慢被教师忽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很差。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朗读氛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了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和每句话中的韵味,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然后寻找一些好的、有针对性的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对应的教学措施。 一、营造朗读氛围,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朗读的氛围,这样学生才会参与进来,与教师一起进行朗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鼓励学生张开嘴朗读,特别是一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范读,这对学生的朗读有指导作用。在教师进行范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

一下文章的韵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抑扬顿挫和声调的变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小组之间朗读、男生和女生配合朗读等,或是在班级开展朗读比赛,通过竞争的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学习,这样可以丰富课堂,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及时给予评价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朗读后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训练。每个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出现不同的错误,对于这一现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然后加以改正。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参与到朗读教学中,学生给家长朗读,这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选一些有意义的段落或是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成为主体,在课堂上发挥教会的主导作用,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水平,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过,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水准地存有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问题的研究,能使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方法,使教师不再主宰课堂,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度析教学中的多种问题,不但反思教学中的自身行为,还对学生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实行反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水准地提升课堂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行研究,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点,改革教育方法,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富于课堂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水平,提供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升的平台。 3、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有助于以研促教,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专家学者现在比较注重有效教学策略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所研究的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过在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却未能形成具体可借鉴的操作性强的教学实践策略。 本课题通过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将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动学生发展为宗旨,广泛收集整理有效阅读的教学方法,在重新审视教学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形成适合初中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4-12-09T13:45:33.513Z 来源:《教育学》2014年9月总第70期供稿作者:廖才周[导读] 所谓朗读,指的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廖才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邓堡中学554100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朗读,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学会朗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得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朗读,它是教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人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语文朗读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朗读意识薄弱、朗读声音不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学校及教师必须着重解决这些问题。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所谓朗读,指的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语文不是学习静止的字符,而是学习语言的文学。通过读来品味文字中的情感美、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阐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改善和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初中生来说,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通过朗读能够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效果。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深思、感动、向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利用朗读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本的朗读教学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内容,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改变策略 1.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状况就是许多教师对朗读教学都不太重视。出于对教学成效的考虑,不少教师会觉得朗读教学的作用与意义不大,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比重不够,有些教师甚至在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中都很少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首先,这种教学观念不太正确,朗读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体验与感知,尤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所蕴含情感的感受。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面领会文章的含义是很有帮助的;其次,教师在提升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的同时也要采取正确的朗读教学方式,要让朗读教学更为科学合理,使其能够更好地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以《月迹》的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还蕴含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表现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美好悠远。对这一篇饱含情感且意境深远的文章,除了进行必要的文字讲解,让学生仔细朗读文章是很有必要的,朗读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满足感。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大声朗读。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朗朗上口、富有意蕴的美文,学生除了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等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示范朗读会带给学生极大的鼓舞。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以带动其他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有效。兴趣是逐渐养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到多地朗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经典名篇和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重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便会乐于朗读积累,便会孜孜以求之,从而逐渐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3.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从而读出效果。朗读教学中教师讲清楚朗读技巧,让学生明白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节奏等实际应用。尤其是诗歌朗读,诗歌节奏比较强,抒情色彩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朗读时根据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重音,从而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如教学《春》时,朱自清描绘的春风具有柔和、温暖的特点,而春天的特点是通过触觉、听觉体现的。朗读中要体现出春的特点,必须深情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节奏,还要注重语气、语调。如“抚摸”要深情朗读,“青草味儿”、“泥土气”等要重读,让人感觉到嗅觉上的美。这样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笔下有形、有色、有感的春风,这需要教师精心指导,才能读出味道。 朗读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语言艺术,为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这不但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日常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度,将作品的韵律美、情感美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朗读兴趣。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前言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接力读、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初中语文老师怎样落实课堂朗读教学,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该文主要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展开分析,坚持在朗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新《课标》为理念,探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语文朗读的重要性 所谓朗读,指的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以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将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语文不是学习静止的字符,而是学习“语言”的“文学”,通过“读”来品味文字中的情感美、艺术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阐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朗读教学不但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改善和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初中生来说,朗读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只有多读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才能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领悟课文的思想情感。与此同时,通过朗读能够进一步增强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效果。情感教育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深思、感动、向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在课堂上,语文老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利用朗读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学生为本的朗读教学能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内容,从而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有目标地组织学生朗读 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而部分老师在教学环节中没有理解并重视这一必要环节,只把其当作一种教学过渡形式。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朗读,老师却在板书,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内容,而不管学生朗读的效果。实际上,老师在备课时就应该从教学效果的层面来为学生设计朗读情境,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朗读,做到心中有底。当老师在进行课堂朗读教学时,需要兼顾朗读的层次性。比如,笔者在讲授《在山的那边》一诗的时候,既有教师带头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讲解过程中的情感体会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部分重点诗句的朗读。通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朗读,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感情,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课题论文

回味诵读教学的魅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诵读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 1、培植母语情结,陶冶思想情操;我们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实践来激发学生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唤醒溶解在学生血脉中的母语文化,在学生心灵上建构起牢不可破、永不遗忘的母语情结。这是最基础、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思想教育。 2、积累精品语言,奠定语文基础;诵读教学所选录的诗文大多应是古今中外的名篇短制,是经历代淘洗后的精品。语言经典,情感丰厚,意蕴长远,语言更讲究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结构更讲究起承转合,因而更宜于诵读。积累下来,终身受益。 3、积淀人文功底,张扬个性品质;我们的诗文语言规范,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本身就是一个个最富于个性化的言语现象。诵读过程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活动过程,而且,能够真正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想。语文教师在持久的诵读教学过程中,相当于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4、落实整体认读,提升综合素养;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它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正音正字,整体识字,大量识字,有效识字;能够训练句读,体察语气,梳理层次,感悟语言,感悟艺术形象,领会思想感情,品味语言特色,体会意境意蕴。诵读能够出声显韵、表情传神、唤起联想想象、感受领悟、增强语感、积累语言,更利于渗透吸收,培养语感水平,

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追本溯源,披文入情,感受文章丰富的内在含义;学生可以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需要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课文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优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虽多, 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大部分的朗读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更多是为了渲染一种教学氛围或者体现某种教学理念,热热闹闹的背后真的达到了朗 读的真正目的了吗?这些流于形式的朗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二)朗读品质低下 除了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以外,朗读品质低下也是朗读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品质指的是物品的质量,那么朗读品质指的就是朗读质量的高低。现实初中语文朗读的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有些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但是由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