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组织行为学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的意义

对组织的定义、看法因人而异。为方便计,必须在对有关观点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就一些共性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涵义、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的演变、组织与管理等问题达成共识,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点。

1、含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但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由人构成的,同时组织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因此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组织活动的资源配置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企业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满足顾客需要,教育机构是为了培养人才,医院的存在是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的,等等。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这些使命和目标是社会所必需而单个人又不能完成的。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统称作业工作)。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而作业活动的展开又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源(员工)、物力资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财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和情报)等的运用作为条件,否则作业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为了保证作业活动基本过程的顺利、有效进行,还需要开展另一方面的活动------管理。因此,组织中的活动便由此实现其基本的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2、组织和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依靠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发展机遇,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因此,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上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

换而实现的,组织适应环境的需要,本质上也是要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当然,组织也会影响环境,组织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组织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对环境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组织要为优化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成功的组织会对社会产生示范效应,组织失败的教训也会增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组织对环境都不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都必须以对环境的适应为前提。

3、组织的演变

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4、组织和管理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如前所述,组织活动可分为基本的两大类: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和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组织成员之间的协调是组织存在并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

2)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是任何组织不可缺少的,但决不是独立存在的。管理不能成为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管理的终极目的只是保证作业活动的有效进行,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3)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4)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技术方法的进步,使组织的管理成本降低。历史上重大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突破都是组织的发展演变引起的。离开组织,管理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与管理理论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两者相辅相成。

(二)组织行为

今天,组织活动影响我们的生活如此之深,以至于任何一个人已不能脱离组织而独立存在。组织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认识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组织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组织内部结构和演变的规律性,研究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对于保证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序进行,增进组

织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必然所在。

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因而对组织行为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层面的特点。

在第一个分析层次上,我们可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在第二个分析层次上,可以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在小组、群体和车间工作中的相互影响上。最后,我们可以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每个层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自身的见解。

1、个体。探讨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这种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方法把重点放在心理学的发展理论和解释的规律上,这些发展理论和解释是关于个体行为以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实践和过程的反应。在这种研究方法中,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的。对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这些因素也予以考虑,并对他们在工作中的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2、群体。如果要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人们在一起工作的常规方式是小组、部门、委员会这些组织形式。因此,在组织行为学中,一个可选择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分析工作群体的功能。

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研究组织中的群体。在群体这个层次上分析所得的见解不同于研究个人单独工作所产生的见解。

3.组织。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把重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这种宏观方法是把重点放在社会学规律的理论和概念上。研究者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气氛,如何影响有效沟通和信息传递,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认识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尽可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改进组织气氛。

在上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对组织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并不互相矛盾。反之,它们互相补充。为全面、充分理解影响组织本质、组织效率的因素,需要我们综合每个方面所获得的知识。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这是任何一位初学者都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都处在发展变化中,因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众说纷法,莫衷一是。

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到:“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在他的另一著作《组织行为学基础一应用的前景》中,他又推崇加拿大学者乔·凯利(Jee Keily)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3、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S.P.Robbins)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第七版),第9页,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本书将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此,必须把两者作为统一体进行研究。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这就说明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一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而是只研究一定组织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研究这种种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又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特别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以取得最佳的工作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1、管理学产生前的组织行为学思想:

1)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劳动分工(工作专门化)

2)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age):《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

3)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工厂制度贬低了工人的利益

2 、古典理论时代(1900—1930年代中期)

3、行为学派时代

1)人事办公室的诞生:

1900年,B.F.Goodrich公司成立了雇用事务部;1902年,国家现金注册公司(NCRC)建立了第一个职能全面的劳动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工资管理、处

理矛盾、改善雇佣和工作环境、改进卫生条件、保管记录、促进工人发展等。

2)闵斯特伯格(Huga Mǔnsterberg)与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与产业效率》(Psychology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3)劳动法案

1935年美国通过了《瓦格纳法案》(《劳动法案》)。

4)人际关系理论

1949年,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 )

4、人力资源学派

1)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的观点:1957年6月,阿吉里斯将《个性与组织》中节选的短文在《管理科学季刊》第二卷中发表,这篇名为《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的文章集中体现了阿吉里斯影响最为深远的“不成熟—成熟”理论。

2)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 Mc Gregor)的观点:

他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论”,该文1960年以书的形式出版。

5、权变学派——组织行为学的形成:60—70年代的权变管理理论,标志管理心理学发展成为组织行为学。关于权变学派后面将详细分析。

6、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组织文化的兴起《Z理论》

2)组织再造

3)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

系统思维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目标愿景

团队学习

4)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完善

在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

表现为:1)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2)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3)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

2、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表现为1)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2)梅约(E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

3、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表现为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

4、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表现为: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

三、组织行为学的技能

美国密歇根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约翰威根将组织行为学技能分为五个等级,即本本型、本本与情景组合型、能力型、熟练型和专家型。

1、本本型即就是新手,是指只会按照基本的规则和办事程序做事。

2、本本与情景组合型是指在实践中将基本规则与管理现实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

3、能力型是指人们灵活地运用基本的规则去适应和处理遇到的各种新情况。

4、熟练型是指人们可以本地觉察问题和凭直觉对同类的问题作出反应,仅仅在不寻常的问题出现时,才有意识地去深思熟虑如何解决问题。

5、专家型是指人们能凭直觉对各种各样情况下的问题作出处理,而很少需要有意识地去深入思考。

四、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对组织行为的研究通常是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有机结合。

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

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

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

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

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

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

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

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

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

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

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如: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

B=f(P,E) B(行为) P(内部力场) E(外部力场)

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

四、学习的意义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人性的认识

(一)儒家思想

人性问题,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问题。

1、孔子的观点: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只是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一贯主张“忠恕”之道,“忠”为尽己为人之谓;“恕”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之谓。

“仁”是孔子思想,或者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仁”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孔子的“爱人”体现在:首先,爱人不仅是爱亲,即血缘的亲子之爱,而且是超越了爱亲范围,具有“泛爱”的性质。另外,正因为爱人不仅是爱亲,所以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孔子把“恭、宽、信、敏、惠”纳入了“仁”的德目,体现了爱人的具体要求。

第二,从爱人的原则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所谓“忠”,并不限于忠君,还含有真心诚意待人的意思。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企图通过忠恕之道,实行爱人原则,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宽容。第三,孔子所讲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不论是非的“乡愿”。他反对做一个不问是非善恶,只讲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只有真正怀仁的人,才能做到“能好人、能恶人”。

2、孟子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没有这“四心”就不是人。他认为“寻善”不是向外部觅找,而是反身而诚,内省的修养便成为成人的重要环节。“四心”只要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仁、义、礼、智四德。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爱为本的,而孟子则开始将其展开为仁、义、礼、智等具体规定,其中更具特色的是关于“仁”、“义”统一的理论,在阐述“仁”、“义”

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表述了他的理想人格。在孟子看来,心存仁德,行由义路,是高尚其志的行为,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居仁由义”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展,“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心须居而忽失的为善的根本,孟子以“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

3、荀子的观点: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制礼义以分之” 、“注错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习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与孔孟一致的是,荀子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的关键在于善于学习,积善成圣。

荀子在阐述理想人格的过程中,与孔孟相异的地方是开始将人格的内在品性与法的观念联系起来,开始注意到理想人格的现实基础。

(二)道家的思想

1、老子的观点:老子的人性论主要特点是人性自然,人性无善恶之规定,人性没有先天的道德属性。人性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或善或恶,都是叛逆了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正是在这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从而返朴归真的成长之道。“上德若谷”的品质,表现在待人接物上就会采取“无弃”的态度;表现在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 ;表现在荣辱观上,便是“宠辱不惊”。

2、庄子的观点:庄子推崇人类的自然本性,是对儒墨提倡的仁义道德的否定。战国之时,儒家学说一般为列国统治者所采用,仁义也成了当时人们一种普遍追求。不满于社会现实的庄子,自然把批判的矛头首先指向“仁义”,认为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仁义是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的根源。庄子倡导人性回归自然纯朴,反对压制人性的等级专制社会,这其中就蕴含着人道主义思想。

(三)法家的思想

韩非以法家冷峻的眼光,对人性问题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人性的自为自利的天性。“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提出的安利恶害的人性是有其思想源头的。首先是对管子、商鞅等法家人物思想的继承;其次是吸取了荀子人性理论的观点。

二、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思想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

(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

(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

(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

(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

(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

这里所说的人性,主要是侧重从自然属性方面表现论述的。他们认为,人

有人的尊严,人有人的“自我”。这种自我的重要特征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尊敬。任何一种外界不良影响都可能或多或少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心。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有可能进行反抗。这种反抗的行为,即使不表现出来,也可能埋藏在心底里,其结果可能形成情绪不安,工作消极,感到自卑或不合群,甚至导致有害的行为,这是我们管理干部应

特别注意的。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称该假设

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型代表。

(二)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这一假设认

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

要的因素。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是行为科学和人力资源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提出来

的。这一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

要人得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四)复杂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来的。认为人是复杂的、

多变的,不能用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等将所有的人归

为一类。复杂人的假设和“超Y理论”共同构成权变学派的理论基础。

(二)对人性的假设:

1、x理论

X理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证明人是经济人,对工人的管理可以用强制的和惩罚的方法。其基本观点如下:

1)一般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缺乏进取心、责任心,不愿对人和事负责。

3)一般人干的工作都是为了物质和安全的需要,人工作是为了钱。

4)人具有欺软怕硬、畏惧强者的弱点。

2、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时间是介于X理论和Y理论之间。其核心的观点是把人视为社会人、承认人在金钱、物质的需求外,还有社会、精神、人性方面的需求。

行为科学包括三个基础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个体的行为;社会学研究群体的社会行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行为科学是一个学科群,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分析和观察的方法,研究在一定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把行为科学用在各组织的管理上,就构成组织行为学。

行为科学理论对人性的认识是:

(1)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由于技术的发展与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因此,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

(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3、Y理论

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该理论于1943年由马斯洛首次提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是“自我实现人”,其主要论点如下:

1)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愿望。

3)人具有独创性,每个个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合理性。

4)人愿意工作,人愿意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人是愿意负责的,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任。

4、超Y理论

(1)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

(2)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与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需求;

(3)人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作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4)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映,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管理方法。

5、Z理论

其核心理论是“人是整体的统一”,人是“亲善人”,其基本观点如下:

1)人能够相互信任。

2)人具有微妙性。微妙性表明人既可能沟通成相互理解,又可能难以沟通而使问题陷入僵局。微妙性还表明人自身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既给管理者以开发他们潜力的可能,也给管理者陷入一筹莫展的可能,但所有这些矛盾又和谐地统一于人的整体中。

3)人与人有亲密性,人可能会爱他人,并为他人和团体作出牺牲。

(三)人性管理论的两重性

管理心理学提出“人性管理”的论点,其理论依据有两个:

1、Y理论。根据Y理论,认为工作人员都有以下的通性:

(1)有可能被激发的“向上心”;

(2)有可能遭受伤害的“自尊心”;

(3)有可能蒙受毁损的“情绪”;

(4)有企图实现的“希望”。

以上的四个方面,虽然是人类通性,但各人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管理者要善于了解每个人的特点,给予满足。

2、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安全、社交、尊敬、自我实现等需要,以次而进,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

西方管理心理学者的人性观对人性认识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使企业管理界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转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以发挥人的内在动力为重点的一套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对现代化生产的管理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个性差异管理

(一)个性差异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必要性

2、可能性

(二)自我认识与管理

个性差异管理,首先是自己对自己的管理。人们掌握了个性差异理论,认识了个性的差异,就能对自己的特点、专长、不足之处有所了解和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特点。

一个人不仅对其周围的人或物有反应,同时对自己的身体、欲望、感情与思想等也有反应。人本身不但是认识外界事物的主体;同时也是被自己所认识的客体。对他人的认识引导人们对别人的反应;对自我的认识便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基本形态和生活态度。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有两个层面:

1)个体内部意识的自我。这是认识的主体,追求目标的自我,称“主我”或“纯粹自我”。

2)呈现于外部世界的自我。即与他人相对的自我,社会化的自我。称“客我”或“经验自我”。人群关系中,“客我”较之“主我”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1、自我概念的意义

所谓自我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个体的自我观。临床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其自我概念的影响,患心理疾病者因其自我概念的不正确而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自我概念与自我印象、自我认定具有同样的意义。最先给自我概念定义的是雷米,他说:“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所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自我概念犹如一幅地图,当面临危机状态或选择情况时,有助于了解自己。

自我概念中含有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人为镜”的性质,即以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为镜子,从中获得对自我的印象。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而此三种构成要素各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满意与否)与自我追求的行为。

自我概念的构成要素

自我概念的变化意味着一个人知党组织的变化,因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要治疗病人,使其恢复正常的行为,可以从改变其知觉组织着手,即重新组织其对世界的认识。

2、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与他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所形成的。

内部意识的自我,会以实际行为表现于外。一个人借外显的行为将自己介绍给别人,但反过来别人对自己的回首法,又影响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3、角色理论

在自我概念发展的过程中,角色扮演起重要作用。一个人从小通过过扮演他人的角色,而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的规范及习俗,即个体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与他人产生交互作用,并由此而参与社会生活,这就是著名的角色理论。

4、自我涉与

个体的行为(包括知觉、学习、记忆、思考等)与自我涉与的程度有极大的关系。

自我涉与也关系到适应的问题,当一个人对其所属的团体有强烈的自我涉与时,则此团体的行为规范便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应易适应此团体的生活;反之,如果自我涉与的程度低,则遵循团体规范的约束力弱,而防卫自我的力量反而加强,因此形成所谓不良的适应。

(三)组织对个性差异的管理

1、差异的测定

人具有个性差异,这是客观事实,为了认识人的个别差异,了解差异的程度如何,就需要进行个别差异的测定。测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体格检查,是测定生理差异的方法。在测定时,通常根据需要先拟订最低合格标准,然后就个人体格作详细检查,以判定是否合格。

2)智力测验,是对个人一般智力高低的测定,由心理学家先设计测验项目和标准,而后逐项测验,将测验结果与标准对照。智力测验的方法,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个案调查法、作品分析法、智力测量法等。

3)性向测验,测定个人具有某方面的特种能力。如果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向相符,将来必然取得较大的成就,如果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性向不相符,将来就不易取得良好的成就。

4)成就测验,也称教育测验,是用来测定个人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方法。通常由专业人员设计测定方法及标准,并加以运用。

5)性格测验,是用来测定个人除体格、智力、性向及成就以外的有关个人性格的特征的方法。由于测验的准确程度较差,因此,只能作为了解个人性格特征的一种参考。

6)成绩考核,测定个人处理工作绩效高低的方法。成绩考核不仅是对个人

工作成绩的考查,而且也是对管理工作、人事安排是否恰当的考查。

2、差异的管理

1)对于个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异,可以采用一些补救的方法。补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对职工进行培训,并辅以适当的奖惩措施,以增强培训效果;其次是保持个人的心理均衡,使个人对自己与环境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以求得个人的成长,促进态度与行为的改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2)如果由于团体内的个人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通常采用三种不同的管理策略,或分而治之、或压制、或疏导。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但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疏导。同时在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使因个性差异造成冲突。具体地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实行目标管理。让每个职工既了解组织的总目标,又掌握团体和个人的分目标,形成目标的一致性。

(2)实行参与制。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有与职位相应的权力,明确的责任。实行民主式的管理,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职工有参与管理的机会。

(3)授权。领导者布置工作时,只对下级交待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法,由下级考虑拟定,以提高下级工作的主动性,减少被动性。

(4)合理分工。兼顾组织需要与个人专长,使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工作成绩。

(5)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使个人获得“合理程度”的满足,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使职工具有组织优越感和个人成就感。

(6)信息及时反馈。让每个职工及时了解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个人的工作成果。建立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

(7)良好的人群关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使职工在组织和团体中有温暖之感。

(8)多奖励、少惩罚,采用疏导的方针。

(9)实行建议制度。在意见发表会上,只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批驳别人的意见。

(10)提高成熟度,使个人适应组织,适应环境。

四、人的行为改变

管理心理学者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工效,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也使职工的需要获得满足。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不正确的。因此,对人们合理的、正确的行为,应给予强化,对于不合理的、不正确的行为,应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

(一)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1、人的行为改变的层次

“改变”可以有四种情况(如下页图)

(1)知识的改变;

(2)态度的改变;

(3)个人行为的改变;

(4)团体或组织行为的改变。

知识的改变最容易达成,态度上的改变次之。这两种改变的结构是不同的,前者受环境影响较多,后者受感情影响较多。行为的改变较知识和态度的改变困难多、时间长。而团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改变则更难,费时更久。

不同的改变所需的时间及困难度

2 、改变的周期

改变的周期可以分两种情况。

1)参与性的改变周期。使新的知识为个人或团体所知时,参与性的改变周期便告完成。

我们希望团体将会接受这些资料,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承诺,向预计的目标前进。在这个阶段应采取个人或团体直接参与的策略,这就是由团体的参与来解决问题。下一步便是把承诺转变成实际的行为,如下页图所示。

一个有用的策略必须得到团体及个人的支持与行动,否则将一事未成。

参与性的改变周期

2)强迫性的改变周期。强迫性的改变,是在周期开始时,将改变加与整个组织之上从组织到个人。

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参与性的改变周期较适用于成熟的团体,因为他们对情况熟悉,同时具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成就感强烈,当改变一开始,成熟的人就能担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参与制,对于达成目标是有利的。

参与性的改变周期

强迫性的改变周期

3、改变的程序

在观察改变时,克特·勒温提出了改变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理论。

1)解冻期。解冻的目的在于激励个人或团体正视改变,看到改变的需要。解冻的作法:①把接受改变的个人从他所习惯的例行工作、资料来源、社会关系中隔离;②破坏所有社会的支持;③贬低旧的经验,赞扬新的知识;④愿意改变的应给予奖赏,不愿意改变的应给予处罚。简言之,解冻就是破坏个人的标准、刁惯与传统——旧的处事方法,使他接受新的方法。就力场分析观点而言,当驱动力增加或遏制力减少时,解冻便会发生。

2)改变期。当一个人已经被激励去改变时,他便能接受新的行为模式。解冻是破坏个人的标准、习惯和传统,而改变是建立个人标准、习惯的过程。也就是说破坏了旧的处事方法,掌握新的方法的过程。

强迫或服从有时也被认为是引起改变的动力,当一个人受了握有位置权力的人命令,而被迫改变时,强迫或服从便发生了。在这种情形下,当改变的媒介存在时,行为便会改变;而在不受监督时,行为便不存在。因此,与其把强迫当作一种改变的动力,不如说它是一种解冻的工具。

3)冻结期。新行为变成模式行为,而融入个人的个性、习惯,完全照新的方法处事。为了保证新的行为不会随时间流逝而绝迹,就必须有计划地强化新的行为。有两种强化的方法:①连续的;②断续的。

连续的强化是指被改变的个人每次从事新的行为模式时都给予强化。在连续强化的情况下,一个人很快的学会了新的行为,但如果环境改变或不具有强化因素,新行为很可能绝迹。

强迫性的改变周期较适合于不成熟的人。因他们通常具有依赖性,除非被迫,否则不愿负起新的责任。事实上,这些人倾向于喜欢被领导、被组织,而不愿去主动工作。

强迫性的改变周期

这两种改变周期之间,尚有其他重大的区别:参与性的改变周期在领导者运用个人权力的情形下较有效率;而强迫性的改变周期则需要位置权力,如奖赏、惩罚与仲裁时才有效率。

参与性的改变周期,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当它一旦被接受便能持久,因为人们对改变有高度的承诺。其缺点是比较迟缓。强迫性的改变周期它的好处是速度快,缺点是,有一定的脆弱性,只有在领导者具有位置权力持久时才能维持。它甚至会造成仇恨、敌意,有时甚至是或明或暗地破坏、推翻领导者。

第二节需要、动机与行为

人的一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就是要有某种需要,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以前,对需要者来说,只是一种欲望。欲望是激起人们心理活动的普遍原因,也是产生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因此,要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从正确地对待和认真地研究人们的欲望入手,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一、欲望

(一)欲望的含义

欲望是指人的需要尚未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形式。

形成欲望的两个条件:一是缺乏、不足之感;二是期待,求足之感。就是说,由于人体内部维持生理作用缺乏某种东西,并期待获得满足,就会产生欲望。

欲望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人产生需要的前提。

(二)欲望的种类

1、以属性分:可以分为有形的欲望(以物质可以满足的)和无形的欲望(以精神可以满足的);

2、以时效分:可以分为将来的欲望和现在的欲望;

3、以弹性分:可以分为弹性极小的欲望(如生存必须的食欲)和弹性极大的欲望(如奢侈欲,不影响生存);

4、以个体需要分:可分为生存欲望、发展欲望、荣誉欲望、舒服欲望等等。

(三)欲望的特性

1、欲望的无限性。

2、欲望的关联性。

3、欲望的反复性。

4、欲望的竞争性。

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研究人们的需要就是为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调动其积极性。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成为人的行动的出发点。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了解人们的需要。了解和掌握人们在想什么、有什么问题要解决的情况,才能进而激发人们的动机和行为,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需要,需要的层次和如何满足人的需要等问题。

二、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这种需求既包括

人体内的生理需求,也包括外部的社会的需求。

就是说,需要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的状态,而这种主观状态是人们对客观条件(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需求的反映。

(二)、需要的产生

需要与刺激是分不开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刺激,一般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自身机体的刺激,也是有机体内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内部感受器官感受到的,如饥渴、性欲、情感等,它是人的本能和心理活动的反映;二是外部的刺激,它是通过外部感受器官,如眼、耳、鼻、舌、身感到的,它是客观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各种事物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见下图)。

人的需要的产生

人的本能内部

刺激需要

客观环境外部

(三)、需要的特点

具有对象性、紧张性、驱动性、层次性、发展性等特征。

1、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

2、劳动创造与满足需要结合。

3、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结合。

4、人的需要与社会生活条件。

(四)、需要的分类

1、从人们需要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生理上的需要与心理上的需要。

2、从人们对需要的迫切程度来说,可以分为远的间接需要与近的直接需要。

3、从人们需要的范围来说,可以分为社会成员个人的需要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般地说,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可分为4种情况:

(1)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是一致的,或者说是相应的。

(2)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对立)。

(3)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没有直接联系。

(4)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冲突。

4、按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5、按需要的时间顺序分为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二、需要的层次

(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人的第一层需要理论。

2、恩格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需要理论。

3、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需要层次。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革命的实践,在1920年4月8日提出了一个由社会产生的,带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需要,即“共产主义劳动”。

(二)、西方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1908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年轻时曾想学法律谋生,不久则转学心理学。1934年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结束正规教育。1937—1957年在哥伦比亚学院,1951—1969年在布朗西斯大学,1951—1961年任该校心理学系主任,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0年去世。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的称号。马斯洛的主要心理学著作有《变态心理学》(1941)、《论动机》(1943)、《自我实现的人》(1954)、《动机与人格》(1954)、《在人的价值中的新认识》(1957)、《科学的心理学》(1966)、《存在心理学探索》(1968)等。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这是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要求劳动防护、社会保险、退休金等。

(3)、社交需要。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相爱的需要。当前二项需要基本满足之后,社交需要就成为强烈的动机。人们希望和同事们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社交欲)。人们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这就是人的归属感。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中的人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马斯洛对于他以前所提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作了补充,即认为人们还有认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两类需要与前面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并不处于同一层次的发展系统之中,而是表现出一种既相互重叠又相互区别的关系。

自我实现需要

自尊需要

社会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权变管理理

马斯洛认为需要各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

(3)、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

(4)、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2、奥德弗的ERG论

奥德弗(C.P.Aldeffer)的ERG论是在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需要,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的需要(E)、相互关系,的需要(R)和成长发展的需要(G)这三种。

(1)、需要层次

①生存的需要(Existence) 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的和某些安全的需要。它包括多种形式的生理的和物质的欲望,如饥、渴和住处等。

②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 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和尊重的需要。它包括所有在工作场所中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的这种需要要依靠与别人分享和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③成长发展的需要(Growth) 这种需要类似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某些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它包括个人在工作上创造性的成就或个人成长的努力。成长需要的满足产生于个人所从事的事业,他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还需要培养新的才能。

(2)、主要论点

(A)、各个层次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这种需要越为人们所渴望。比如,满足生存需要的工资越低,人们越渴望得到更多的工资。

(B)、较低层的需要越是能够得到较多的满足,对较高层的需要就越渴望。比如,工人的生存需要越是得到满足,对人和人关系的需要和工作成就的需要就越强。

(C)、较高层的需要越是满足得少,则对较低层的需要的渴求也越多。比如,成长发展的需要得到的满足越少,则对人与人关系的需要渴求就越大。

(3)、奥德弗的ERC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区别:

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旦较低层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们将进到更高一层的需要上去;而奥德弗的理论不仅体现在满足——上升的方面,而且也提出了遇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未满足或受到挫折的情况,并且更着重或把更强烈的欲望放在一个较低层的需要上。比如,成长需要受到挫折,就会下降到对人与人关系的需要产生更大的希望。

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照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不存在越级,也不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而奥德弗的“ERG论”则提出,人的需要并不一定严格按由低到高发展的顺序,而是可以越级的。比如,有的人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就可以直接上升到成长发展的需要;一旦遇到挫折也存在由高到低的下降。如一个人得不到好的相处关系,就可以下降到只多得几块钱也就满足了。

③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它们是生来就有的,是内在的;而奥德弗则认为人只有三种需要,其中有的是生来就有的,也有的是经过后天学习得来的,比如,成就的需要就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3、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

麦克利兰(D.Meclelland )美国心理学家、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通过心理投射方法对人的成就动机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成就需要论”。主要著作为《激励的经济成就》(1969)。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三种: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友谊需要。他在成就需要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发展出一套成就需要的理论。

(1)、需要种类

成就需要论不讨论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还有权力需要、友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三种。

①权力需要权力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个人的权力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不同,它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的变化是从依赖别人——相信自己——控制别人——自我隐退,而为全社会追求权力。权力有个人权力和社会权力之分。

②友谊需要负有全局责任的管理者把友谊看得比权力更重要。

③成就需要具有挑战性的成就会引发人的快感,增加奋斗的精神,对行为起主要的影响作用。

(2)、主要论点

2018年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形考作业

江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20163 课程名称组织行为学(本)评阅教师 第 2 次任务 共 4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作业内容: 一、简答题 1.员工是怎样从工作当中学习不道德行为的? 2.如果你不得不对一名员工进行处分,请具体辩明你会怎么做? 二、讨论题 1.“所有的组织都会因为招募到最优秀的员工而受益”,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用一些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针对良好的能力与工作的匹配和良好的人格与组织的匹配两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更可能导致成功?请解释你的理由。 作答结果: 简答题 1、员工从工作中习得不道德行为的途径通常有两种。 答: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和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学习。因此,管理者或行政人员这些员工的榜样的不道德行为,往往会对员工形成不良示范效应。 (1)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启示,行为是效果的函数,通过学习个体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或逃避他们不想要的东西。不道德行为的结果可能使得员工得到他们想要的或使他们避免不喜欢的情况出现。比如:为了不受到上司更为严厉的批评,一个员工可能会为他由于睡过头编造一个其他的谎言。 (2)不恰当的强化方式会触发员工不道德行为的增多或出现。员工在工作中学习不道德行为主要是由于组织的奖励系统正向强化错误行为,员工被鼓励做不道德的事情。正向强化指当一种反应之后伴随着愉快事件,如管理者称赞员工做得好,其导致了学习,强化了反应,增加了重复的可能性。在工作中学习不道德行为的例子,如组织对那些说谎、欺骗、歪曲事实的员工给予表扬、晋升、加薪或其他奖励等,员工便认识到不道德的行为会得到报偿。有时,为了完成目标,销售人员虚报销售数据,生产人员将不合格的产品装运发货,而这些虽然都已完全背离了目标设定的根本出发点,即获得高绩效,但是组织给予员工的奖励会鼓励其做出这些不道德的事情,并且此行为会重复发生。 2、答:对员工进行处分的活动常常包括口头批评、书面警告和暂时停职。但是,有关处分

《组织行为学》讲义

三钢集团后备干部培训《组织行为学》讲义 主讲: 参考教材:《组织行为学》MBA系列教材傅永刚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组织行为学案例与练习》傅永刚编辑(自印讲义) 引言――课程介绍 1.《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介绍组织管理活动中的原则及方法,重点是各项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提升管理人的能力,掌握管理人的相关学科的内容。 2.《组织行为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图 项目管理技术经济 企业战略 新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 国际贸易 会计学 财务管理 HR管理 经济法物料管理 MIS 信息管理 管理沟通运筹学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 西方工商管理教育的变革趋势

由“菜单式”走向“整合式”,打破课程间的孤立,强调知识间的关联。 加大管理技能课的比例,提倡互动式教学。 增设管理专题讲座,实践人士走上讲台。 3.教学方法与策略: 传统讲授——互动式教学 案例教学+模拟练习+分组讨论+记日记 案例(Case)——采用文字声像等媒介给出的一段/一个真实的管理情景(或个案)。案例的核心特征——真实性+包含有管理问题。 课程内容 专题1、管理与管理者 专题2、个体特征与行为管理 专题3、如何有效激励员工 专题4、管理中的群体行为 专题5、如何有效决策 专题6、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专题7、领导与组织变革 专题一、管理与管理者 一、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通过别人实现目标(把事情办成)。 附:让下属完成目标的基本条件与过程 1.你明确知道事情的性质和特点; 2.你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人; 3.你能与这个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4.这个人能尽心尽力地去办事情; 5.在过程中,你能给予有效的指导、支持; 6.对事情的结果给予明确的评价; 7.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奖惩。 二、管理的价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沟通管理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的主要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沟通的功能。掌握阻碍沟通有效进行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以及改善沟通的主要方法。 知识要点: 1.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亚利克斯·贝弗拉斯把沟通网络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如图15-2所示。 链式表示信息逐级传递,可以向上或向下传递,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Y式表示四级层次,类似于领导通过秘书向其他成员传递和得到反馈的形式。轮式表示有一个领导者居于中心地位,和其他成员有密切的联系。环式表示没有领导者,所有成员都处于相同的层次。全通道式表示所有成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权力分散。这五种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简要比较如表15-1所示。

(4)集束式。一个人将消息有选择地传给另一个人,那个人选择性地传给其他人。 2.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口头沟通指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比较灵活、简便易行、速度快、有亲切感,双方可以自由交换意见,便于双向沟通,而且在交谈时可借助于手势、体态、表情来表达思想,有利于对方更好地理解信息。其缺点是受时空限制,人数众多的大群体无法直接对话,沟通过后保留的信息较少。通常用于传递一般性的、暂时性的、有关例行工作的信息。 书面沟通指用书面形式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它使口头商定的内容成为正式的文本形式,尤其是大量口头商定所无法表现的复杂细节的书面化使得双方都有了安全感。其优点是具有准确性,比较正式,信息可以长期保存,便于察看核对,可减少因一再传递、解释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其缺点是不够灵活,难以获得及时反馈,不便于随时修改。通常用于传递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 3.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组织行为学第2次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我校教室墙壁上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每个教室都布置有美术作品的复制品。这些作品随着情况(季节、教育谈话的内容等等)的变换而更换”,这主要反映了帕夫雷什中学的()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经验反应冷淡,总是“求稳、怕乱”,以不变应万变,与变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格格不入,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 ) ?A、安全性心理 ?B、保守性心理 ?C、求全性心理 ?D、求稳性心理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和宝洁公司为其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这种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 )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和宝洁公司为其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这种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 )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种观点是下述哪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 ?A、领导有效性理论 ?B、权变领导理论 ?C、途径—目标论 ?D、领导生命周期论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组织行为学作业第二次作业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形考 课堂讨论案例: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要求:同学们先看录像教材中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的案例,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每组5—6人)开展讨论,然后由小组长综合本组成员分析的情况代表大家在全班发言,接着由授课老师讲评本案例;最后让每个参与讨论的学员在小组发言稿上签名后交给授课老师,记做形考成绩。 案例内容:请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中看录像教材 问题:请用内容型或过程型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分析与讨论: 1、本人分析的观点:(40分) 这个案例是一个企业成功运用激励理论来激发起员工积极性,并获得成就的典型案例。(一)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分析案例: 内容型激励理论也可统称为需要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满足需要进行研究的,共有4种理论: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ERG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我们这里选取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进行分析。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主要有七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小苗的成长这个案例中,雪莲羊绒有限公司通过几次奖励给他住房,并且在授予先进称号、晋级、职称和工资待遇上也给予了相应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不但满足了小苗的基本生理需要,同时也使他获得了友爱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小苗获得了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以及重视和赏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信的情感。在公司持续6年的支持下,他获得了研制的成功,并最终实现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使人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事业的欲望),小苗的人生价值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发展就越快,越能取得经济效益,国家拥有这样的人越多,就越兴旺发达。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造就出高成就需要的人。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都要注意发现、培训有成就需要的人。 2、记录同学发言(网上讨论者此处粘贴小组讨论记录,30分) 和磊同学发言(只要求记录主要观点): 这个案例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公司的培养与努力,造就了小苗作为一个高成就需要者的成功。 3、张若曦同学(只要求记录主要观点): 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麦克利兰认为一名高成就激励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胜任和成功有强烈的要求,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切实可以达到的目标,以不断获取成就需要的满足;第二,他们愿意承担所做工作的个人责任;第三,对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情况和成绩,希望得到上级组织明确而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据此,小苗是一个高成就需要者,公司为

组织行为学第2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和宝洁公司为其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这种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 )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对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种观点是下述哪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 ?A、领导有效性理论 ?B、权变领导理论 ?C、途径—目标论 ?D、领导生命周期论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 ) ?A、愿意追随的程度 ?B、任务的结构 ?C、参与支持 ?D、职位的权力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组织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创建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 ) ?A、凝聚功能 ?B、创新功能

?C、约束功能 ?D、效率功能 标准答案:c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领导者能积极发掘人才,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并且创造条件发挥组织内每个人专长的能力是() ?A、决断能力 ?B、人际交往能力 ?C、组织指挥能力 ?D、知人善任能力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对抗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领导作风论认为,变革中的组织或成员工作成熟度很低的组织最适宜采用的领导方式是() ?A、集权式 ?B、民主式 ?C、参与式 ?D、放任式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 案)本题分数:2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组织行为学课程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什么人需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 组织的需要 组织成员的需要 1.1 了解组织行为学 关于组织 你都知道哪些组织? 我们与组织有什么关系? 组织对于我们重要吗?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 与各种组织打交道 是某些组织的成员 组织制约个人 个人影响组织 一个人一生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孤独 亲密关系:亲子、婚恋 与社会的关系:朋友、事业 究竟什么是组织? 定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相互分工与合作的特殊群体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人的集合 共同的目标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什么样的群体是组织?

什么样的群体不是组织?“学校、班级、机关、医院、家庭、民族、社区、朋友圈子、市场”哪些是组织? 对组织的理解: 从技术的观点:正式组织延伸了人类自身的能力 从社会的观点:人们加入组织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目标,只要组织的报酬大于成员的贡献,组织成员就会留在组织 从理性的观点:只有共同目标实现了,每个人的具体需求才能够获得满足。因此,组织成员必须有意识地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对于一个组织: 个人目标: 生理、心理、社交、金钱、权力 组织目标: 永续经营、百年企业 ?共同目标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事物 ?个人目标是内在的、个性化的、主观的事物 ?对个人有意义的是付出与回报关系 你愿不愿意进入一个快要倒闭的公司呢? 企业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持续的盈利能力 好公司的标准? 案例:柳传志回复某员工关于“公司不是我的家” 案例:对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的反思 1、血汗工厂压榨的结果 2、军事化管理,缺乏人文关怀 3、管理粗暴 4、机器和工厂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5、为博取高额抚恤金 6、新一代代工者普遍的焦虑 7、订单压力大、新聘员工多、培训和适应期短 组织目标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关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

作业名称组织行为学第2次作业出卷人SA 作业总分100通过分数60 起止时间2017-11-623:09:01至2017-11-623:33:07 学员姓名17090310094学员成绩100 标准题总分100标准题得分100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苏霍姆林斯基写到,“我校教室墙壁上布置的所有东西如同在扩展四壁,赋予房间以田野、森林和草场的辽阔意境......每个教室都布置有美术作品的复制品。这些作品随着情况(季节、教育谈话的内容等等)的变换而更换”,这主要反映了帕夫雷什中学的()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行为文化 ?D、制度文化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经验反应冷淡,总是“求稳、怕乱”,以不变应万变,与变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新方法格格不入,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 ?A、安全性心理 ?B、保守性心理 ?C、求全性心理 ?D、求稳性心理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和宝洁公司为其成员提供大量的专门培训,并安排他们在特定的职能领域从事各种专业化工作。这种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 ?A、学院型 ?B、俱乐部型 ?C、棒球队型 ?D、堡垒型 学员答案:a 说明: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通晓马列主义,了解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比较精通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及熟悉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是领导者()素质。 ?A、政治素质 ?B、能力素质 ?C、知识素质 ?D、身心素质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组织文化通过文化优势创建出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体现了组织文化的() ?A、凝聚功能 ?B、创新功能 ?C、约束功能 ?D、效率功能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领导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特质理论阶段、行为理论阶段、权变理论阶段,其中行为理论阶段大致在()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组织行为学讲义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价值观、态度、能力与工作满意度 个体差异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第一节个人价值观 一、个人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values)代表一系列基本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这些成分反映了一个人关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观念。价值观包括内容或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告诉人们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我们的价值观一部分是遗传,其余部分受下列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父母行为、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相似的环境因素。价值观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 案例:;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Rokeach Value Survey,RVS) 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instru'mentl] values)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心胸开阔(开放)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欢乐(轻松愉快) 美丽的世界(艺术与自然的美)清洁(卫生、整洁)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宽容(谅解他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幸福(满足)正直(真挚、诚实)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富于想象(大胆、创造性)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快乐(快乐的、闲暇的生活)符合逻辑(理性的)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自尊(自重)顺从(有责任感、尊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负责(可靠的)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自我控制(自律的、约束的) 研究证实,相同职业或类别的人倾向于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二、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 ?人际价值观的冲突 ?个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冲突 案例:价值观澄清(value Clarification) 根据RVS,分别列出终极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中最重要的5种:(1)你能觉察到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冲突吗?你准备如何解决?(2)与几名好朋友一起讨论彼此的异同点,努力在看似不同的价

组织行为学第一二三次在线作业及复习资料

第一次在线作业 1.( 2.5分)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目标、资源、管理和( ) ?A、人员 ?B、制度 ?C、环境 2.(2.5分)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成微观组织行为和( ) ?A、宏观组织行为 ?B、中观组织行为 3.(2.5分)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 ) ?A、中向组织行为 ?B、反向组织行为 4.(2.5分)著名组织行为专家基思·戴维把管理者影响员工行为的管理模式分为专制模式、监护模式、支持模式和( ) ?A、联盟模式 ?B、合作模式 ?C、分权模式 5.(2.5分)组织的有效性与战略导向、高层管理、组织设计和( )有关 ?A、薪酬体系 ?B、激励机制 ?C、晋升渠道 ?D、组织文化 6.(2.5分)组织有效性的提高可以从个体绩效、群体绩效和( )三方面入手 ?A、团体绩效 ?B、整体绩效

7.(2.5分)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 ) ?A、沟通能力 ?B、语言能力 ?C、创造力 ?D、文字能力 8.(2.5分)组织对员工的能力管理可以从人力资源开发、创新管理和( )三方面入手 ?A、员工的选拔与安置 ?B、职业培训 ?C、岗位锻炼 9.(2.5分)荣格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意识、个人潜意识和( ) ?A、群体意识 ?B、集体意识 ?C、集体潜意识 10.(2.5分)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是哪位管理学家( ) ?A、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斯金纳 11.(2.5分)提出ERG理论的是哪位管理学家( ) ?A、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克莱顿·P·阿德佛

12.(2.5分)提出成就动机理论的哪位管理学家( ) ?A、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斯金纳 13.(2.5分)双因素理论中“双因素”是指激励因素和( ) ?A、保健因素 ?B、安全因素 ?C、风险因素 14.(2.5分)期望理论提出动机强度取决于效价、期望值和工具性三个因素的( ) ?A、乘积 ?B、之和 15.(2.5分)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有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 ?A、忽视 ?B、消退 16.(2.5分)报酬可分为经济报酬和( ) ?A、物质报酬 ?B、精神报酬 ?C、非经济报酬 17.(2.5分)工作再设计的内容包括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和( ) ?A、岗位调整 ?B、环境改善 ?C、工作丰富化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在线作业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20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 ) ?A、永久群体 ?B、临时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友谊群体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承担和表现的角色可分为任务导向角色、关系导向角色和( ) ?A、组织导向角色 ?B、群体导向角色 ?C、自我导向角色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常见的团队类型有问题解决团队、跨职能团队和( ) ?A、创新团队 ?B、临时团队 ?C、自我管理团队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高效的团队有下列特征:具有很强的核心价值观、成员具有多种技能组合、具有高度创造力和( ) ?A、人员精干 ?B、把总的目标转变成各种具体的绩效指标 ?C、领导有方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团队决策技术有头脑风暴、名义团队技术、辩证决策法和( ) ?A、集体决策 ?B、专家决策 ?C、德尔菲技术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个人障碍、物质障碍和( ) ?A、语义障碍 ?B、环境障碍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促进沟通的途径有开放的沟通、建设性反馈、适当自我暴露和( ) ?A、相互尊重 ?B、相互理解 ?C、坦诚相见 ?D、主动倾听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从评价、力度和( )等三个维度去描述和把握人格 ?A、环境 ?B、时间 ?C、活动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社会学家琼斯提出了四种赢得他人喜欢的策略,即恭维他人、遵从他人、自我表现和( ) ?A、自强自立 ?B、诚实守信 ?C、充满自信 ?D、给予好处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路径-目标理论是由谁提出来的( ) ?A、罗伯特·豪斯 ?B、利克特 ?C、保罗·赫西 ?D、弗雷德·费德勒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专家是从体贴和( )两个方面研究领导行为 ?A、关心人

组织行为学讲义0001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重、难点分析 本章重点:组织变革的压力,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组织变革的关键,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本章难点:组织变革的阻力,克服变革的阻力,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的老化与克服对策 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 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而组织发展更为侧重解决有关使组织得以永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一)从如何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四个具体目标; 1.使组织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2.使组织具有足够的持续性,以保证在目标和方法方面进行有秩序的变革; 3.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适应性,以便及时地对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以及部的变化作出敏捷反应; 4.使组织具有足够的革新性,以便在条件适宜时还能够主动地去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从组织应达到的功效来看,组织变革和发展应达到如下四个具体目标: 1.要建立起能适应外环境变化的先进而可行的经营目标和工作目标; 2.要确定和健全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以保证生产和各项工作互相密切配合而有秩序地进行; 3.要建立科学、合理和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责划分明晰,权力分配得当; 4.要健全对外有适应性和灵活性、对有协调性和高效性的组织功能。 二、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1.变革的速度更快、周期更短 2.变革的围更广、数量更多 3.变革的容更深刻、更彻底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 一、压力变动力 1.技术进步对组织的压力 2.知识爆炸对组织的压力 3.产品迅速老化对组织的压力

2017年电大电大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形考答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精 品 文 档 下 载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形考 课堂讨论案例: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要求:同学们先看录像教材中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的案例,并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每组5—6人)开展讨论,然后由小组长综合本组成员分析的情况代表大家在全班发言,接着由授课老师讲评本案例;最后让每个参与讨论的学员在小组发言稿上签名后交给授课老师,记做形考成绩。 案例内容:请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中看录像教材 问题:请用内容型或过程型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分析与讨论: 本组成员名单: 组长;陈沃才(学号1144001265482);成员:曾峰(学号1144001265479)、袁文远(学号1144001265481)、梁进娇(学号1144001265483)、陈展航(学号1144001265484)、柳超峰(学号1144001265485) 1、本人分析的观点: 答:苗晓光的成长过程可以通过内容型激励理论来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需要层次理论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是最著名的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家试图揭示需要规律的主要理论,这种理论主要研究人的需要结构。需要层次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的: 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3.人的需要是不断随着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而逐步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的。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各种非习得的原始需要,它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和丧失财产等威胁的需要。 3.社交需要。社交需要有时也称做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4.尊重需要。尊重需要是指受人尊重以及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马斯洛理论种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总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达到所追求的宏大目标,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二、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的主要研究在人的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还有哪些需要。麦克利兰认为人在较高层次上还有三种需要: 1.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指人们渴望卓有成效地完成任务或达到目标。有成就需要的人的特点是:希望干出一番事业,往往给自己确定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目标;热爱本职工作,很有敬业精神;乐于接受挑战、喜欢冒风险;愿意承担责任;希望很快得到工作的反馈结果;孜孜不倦,不怕挫折;喜欢表现自己;对事情的成功和生理有强烈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我的作业列表-《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窦建华(VC114158002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被称为研究组织内部人的行为的里程碑是:()。? (B ) A.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科学讨论会? B. 霍桑试验? C. 1914年利莲?吉尔布雷斯出版的《管理心理学》? ? D.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 2. 面谈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 (B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3. 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B)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 4. 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 (A ) A.气质

B.能力 C.个性

D. 性格 5. 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 。? ( B ) A. 自我 B. 本我 C. 超我? 6. 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 荣格 B.阿德勒 C.麦迪 D.弗洛依德? 7. 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 。? ( C ) A.能力低下 一般能力 B. C.天才 D.才能? 8. 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 。? ( C ) A.理智型 B.情绪型 C.意志型? D.中间型 9. 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 ) 。? ( B ) A.知觉防御? 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五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掌握沟通的主要类型、各自的特点及适用情况,掌握沟通的功能。掌握阻碍沟通有效进行的主要障碍有哪些,以及改善沟通的主要方法。 知识要点: 1.沟通的基本过程模式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6.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7.沟通的功能 8.沟通的障碍 9.改善沟通的方法 ********************************************************* 第一节沟通及其分类 一、沟通及其过程 二、沟通的类型 ********************************************************* 一、沟通及其过程 沟通对于组织来讲,就像神经系统对于人体一样不可或缺,它是人们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在组织行为中,沟通可以定位为通过一套公共符号系统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收者、所传递的信息。需要被传递的思想首先被信息的发送者进行编码(转化为信号形式),然后通过媒介物(或称信道)传送给信息的接收者,又接收者对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转译回可理解的形式),并作出反应反馈给信息的发送者。在信息的编码、解码和传递过程中,会受到人的知识、技能、

态度和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所有的影响因素可以被统称为噪声。信息沟通的基本过程如图15-1所示。 ********************************************************* 二、沟通的类型 沟通,可以是通讯工具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的形式或类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优点是:效果较好,有较强的约束力,易于保密,重要的信息一般都采用这种沟通方式。其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因而速度较慢,而且不够灵活。 亚利克斯·贝弗拉斯把沟通网络基本上分为五种类型:链式、Y式、轮式、环式、全通道式。如图15-2所示。 链式表示信息逐级传递,可以向上或向下传递,遵循正式的命令系统。Y式表示四级层次,类似于领导通过秘书向其他成员传递和得到反馈的形式。轮式表示有一个领导者居于中心地位,和其他成员有密切的联系。环式表示没有领导者,所有成员都处于相同的层次。全通道式表示所有成员相互之间都有联系,权力分散。这五种正式沟通网络的特点简要比较如表1 5-1所示。 表15-1 正式沟通的网络类型比较 链式Y式轮式环 式 全通道式 集中性适中适中高低很低

绪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讲义

绪论 知识框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1.心理学 心理学是测量、解释、引导及改变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心理学关心的是研究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心理学中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是学习理论家、人格理论家、咨询心理学家,最重要的是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 2.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社会学对组织行为学的最大贡献是关于组织中群体行为的研究,特别是正式和复杂的群体。 社会学家向组织行为学所提供的有价值信息的领域还包括: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设计、组织文化、正式组织理论与结构、组织技术、沟通及权威和冲突。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属于心理学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较多的领域是变革,其他的贡献包括对行为改变和态度改变、沟通、群体过程及群体决策等方面。 4.人类学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5.政治学 政治学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其具体的研究课题包括:冲突的结构、权力的分配和人们如何为了个人利益而操纵权力。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组织行为学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历史渊源。 1.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莉莲?吉尔布雷斯认为不能单纯通过工作的专业化、方法的标准化和操作的程序化来提高效率,还应该注意研究工人的心理。 2.工业心理学 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还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主要研究职业选拔与职业培训、疲劳及合理化建议等,研究的基本方向是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员工适应他们所选用的机器,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 3.工业社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的早期阶段,仅限于工业个体心理学的研究,考虑的面比较狭窄。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主持“霍桑试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时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使学术界对工作中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相互关系、组织机构本身的社会性等因素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了足够的重视。 4.管理心理学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这本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5.组织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如探讨组织结构、组织内外环境对心理的影响等,目的是要承担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研究。 6.组织行为学产生 20世纪60年代起,它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其教师队伍中又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从这批人中产生的研究项目开始被命名为“组织行为学”。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 的理性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劳资关系日益尖锐的前提下形成的古典管理理论又被称为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德国的马克斯?韦伯等。 (1)亨利?甘特是泰勒在创建和推广科学管理时的亲密合作者。在1887年至1902年间,甘特主要贡献是剔除了工作进度原理,设计了一种生产计划进度表——甘特图;还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 (2)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它采用了两种技术:一种是把工人的动作分解成各种基本动作;另一种是用影片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 (3)莉莲?吉尔布雷斯协助丈夫从事动作研究外,还特别研究了管理心理学,于1914年出版了著作《管理心理学》。 (4)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人,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他提出了适用于各种组织的一般管理的五大职能及管理的十四条原则,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 (5)马克斯?韦伯是德国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他研究了国家和教会的管理,发现凡是管理比较正规、非人情化的效率较高,因此认为高效率的组织应该是较正式的组织。 (6)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组织行为学讲义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论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的意义 对组织的定义、看法因人而异。为方便计,必须在对有关观点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就一些共性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涵义、组织和环境的关系、组织的演变、组织与管理等问题达成共识,作为进一步探讨的基点。 1、含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不同学派对组织的定义见仁见智。但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组织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由人构成的,同时组织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因此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组织活动的资源配置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正是人群形成了组织,没有人群便没有组织。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企业是为了生产产品、提供服务满足顾客需要,教育机构是为了培养人才,医院的存在是为病人提供健康服务的,等等。组织的使命和目标说明了组织存在的理由。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的存在是由于有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这些使命和目标是社会所必需而单个人又不能完成的。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统称作业工作)。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而作业活动的展开又离不开相应的人力资源(员工)、物力资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财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和情报)等的运用作为条件,否则作业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为了保证作业活动基本过程的顺利、有效进行,还需要开展另一方面的活动------管理。因此,组织中的活动便由此实现其基本的专业化分工------作业和管理两大类。 2、组织和环境 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依靠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发展机遇,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因此,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实际上是通过和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交

组织行为学 ( 第2次 )

第2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 1. 自我管理团队一般由()个人组成。 A. 3-4个 B. 7-10个 C. 10-15个 D. 20个以 2. 组织行为学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理论性科学不同,它属于()。 A. 理论性科学 B. 实证性科学 C. 应用性科学 D. 探索性科学的关联性 3. 下属于个人心理特征的特点的是()。 A. 突发性 B. 个体性 C. 稳定性 D. 长期性 4. 有效激励的关键是()。 A. 机制的完善 B. 公平感 C. 制度的完善 D. “三位一体” 5. 管理理论进入了综合性现代管理的时代是在()。 A. 20世纪60年代 B. 20世纪7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6. 下列不属于竞争的要素的是()。 A. 竞争意识 B. 竞争者 C. 竞争目标 D. 竞争策略 7.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 A. XY理论 B. 行为科学理论 C. 人际关系理论 D. 需求理论 8. 下列不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结构变革的总体趋势的是()。 A. 扁平化 B. 柔性化 C. 分立化 D. 稳定化 9. ()在整个领导影响力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被影响者形成一种内驱力。 A. 权力性影响力 B. 非权力性影响力 C. 公平感 D. 领导方法 10. 在PM领导行为理论中,()型领导效果最佳。 A. 既执行任务又维持关系型 B. 任务导向型 C. 关系导向型 D. 环境目标导向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4 分) 1. 角色发展的几个阶段是()。 A. 角色期待 B. 角色知觉 C. 角色扮演 D. 角色冲突 2. 群体决策技术主要有()。 A. 头脑风暴法 B. 命名小组法 C. 德尔斐法 D. 电子会议法 3. 有效激励的关键是“三位一体”,即()。 A. 补位 B. 换位 C. 定位 D. 到位 4. 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B. 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C. 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D. 对未来的预见性 5. 案例分析方法具有鲜明的()。 A. 广泛性 B. 代表性 C. 目的性 D. 拟真性 6.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有()。 A. 生理与安全需要 B. 归属与爱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7. 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有()。 A. 组织变革的动因模式 B. 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 C. 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 D. 组织变革的行为模式 8. 大凡模型,包括行为模型在内,都由三个部分组成,即()。 A. 目标 B. 变量 C. 关系 D. 对象 9. 激励水平是()决策的函数。 A. 要不要为此目标去努力(行为方向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