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验报告结论

试验报告结论

试验报告结论
试验报告结论

工地试验室试验报告汇总(共4页)

序号名称报告结论

1 土的击实报告依据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该土样的最大干密度为——,最佳含水率为——。

2 土的液塑限报告依据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该土样液限为——,塑限为——,塑性指数为——。

依据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该土样在压实度为93%时,CBR值为——,压实度3 CBR报告

为94%时,CBR值为——,压实度为96%时,CBR值为——。

4 颗粒分析报告依据JTG E40-200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该土样级配——代号为——。

依据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该批水泥d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5 水泥报告

6 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报告依据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该批粗集料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7 水泥混凝土用细集料报告依据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该批细集料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第 1 页共5 页

8 岩石报告

依据JTG E41-2005《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该石料饱水抗压强度为——。(备注注明试件尺

寸)

9 钢筋报告依据GB1499.2-2007《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该批钢筋所检指标符合要求。/依据GB1499.1-200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该批钢筋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10 路基路面几何尺寸报告依据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该段路面所检测项目符合要求。

11 钢筋焊接报告依据JGJ 18-2012《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该批钢筋焊接接头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12 钢筋机械连接报告依据JGJ 107-2010《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该批机械连接接头所检指标符合级接头要求。

13 砼配合比报告

1、经试配(验证)该配合比28d抗压强度为Mpa,达到试配强度的%。

2、该配合比是

根据28d抗压强度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3、施工时严格按此配合比计量,采用质量法施工。14 无机结合料击实报告依据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该材料的最大干密度为——,

第 2 页共5 页

最佳含水率为——。

15 粉煤灰桥涵用报告依据GB/T 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该批粉煤灰所检指标符合——级粉煤灰要求。

16

含灰量试验

报告

依据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该混合料剂量符合设计要求。

17 钢筋保护层厚度报告依据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该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

18 现场CBR报告

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段路基现场CBR值为——%,相应贯入

量为——mm。

19 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

依据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该组混凝土试件28d抗压强度

值分别为——、——MPa。

第 3 页共5 页

压实度报告

20

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段路基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灌砂法)

压实度报告

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段路基压实度符合设计要求。

21

(环刀法)

22 弯沉测试报告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段路基计算弯沉值符合设计设计要求。

依据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该组砂浆试件28d抗压强度值23 砂浆抗压强度报告

分别为——、——MPa。

依据TB10018-2003《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该桥梁(或涵洞、通道等)地基基本承载24 动力触探报告

力符合设计要求。

水泥砼强度测试报告

依据JGJ/T23-201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技术规程》,该龄期混凝土强度推算值为——MPa。

25

(回弹仪法)

26 回弹模量测试报告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路段弯沉代表值为——×10-2 mm,土基

第 4 页共5 页

(贝克曼梁法)材料的回弹模量E1值为——MPa。

回弹模量测试报告(

27

依据JTG E60-2008《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该路段土基回弹模量E0值为——MPa。

承载板法)

28 平整度报告(三米直尺法)依据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该段路面平整度符合要求。

29 隧道用粗集料报告依据JTG/T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该批粗集料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30 隧道用细集料报告依据JTG/T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该批细集料所检指标符合要求。

31 锚杆拉拔力报告依据SL 377-2007 《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该批锚杆拉拔力符合设计要求。

依据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该组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 ,符32 水泥混凝土抗渗报告

合设计要求。

第 5 页共5 页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87789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 (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d,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2平行,则各处d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增加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与d的变化量△d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 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 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次数初读数 d1(mm) 末读数 d2(mm) △ d=|d1-d2| (mm) (nm)(nm ) 137.7247937.754420.02963592.6592.6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精品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 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 S 出 发的光经过称 45。 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P 1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 光 路 1 通过 M 1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 P 1 照射在观察平 面 E 上,光路 2 通过厚度、折射率与 P 1 相同的玻 璃板 P 2 后由 M 2 镜反射再次通过 P 2 并由 P 1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图中平行于 M 的M ' 是M 经 P 反射所成的虚 1 2 2 1 像,即 P 到 M 与 P 到 M '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 P 到M 的光路可用 P 到M '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 M 与 M '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 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 M 1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 M 1 镜或 M 2 镜的角度实现。 当 M 与M '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 M 与M ' 有一 1 2 1 2 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 θ =0 时的光程差 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1 2 1 2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 “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 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 出或“ 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 也就是 M 与 M ’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 之间距离改变了 △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 △d=N 由此可测单色光 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 随着动镜 M 1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 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 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 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 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 M 2 入射,取掉投影屏 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 粗调手轮移动 M 1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 调节M 1 、M 2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 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 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 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 仔细调节 M 、 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 M 与 M '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 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 、“吐”条纹随光程差 改变的变化情况。

纯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 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S 出发的光经过称。45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1P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光 路1通过1M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1P 照射在观察平 面E 上,光路2通过厚度、折射率与1P 相同的玻 璃板2P 后由2M 镜反射再次通过2P 并由1P 背面 的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E 上。图中平行于1M 的'2M 是2M 经1P 反射所成的虚像,即1P 到2M 与1P 到'2M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1P 到2M 的光路可用1P 到'2M 等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1M 与'2M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可以通过移动1M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1M 镜或2M 镜的角度实现。当1M 与' 2M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1M 与'2M 有一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θ =0 时的光程差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 M 与M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d =N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随着动镜1M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利用这一特性,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2M 入射,取掉投影屏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粗调手轮移动1M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仔细调节1M 、2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1M 与' 2M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随光程差改变的变化情况。

检验结论用语

4.4.8 检验结论 检验结论用语要严密、明确、规范,避免使用含义不清的词语。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下列统一用语: 4.4.8.1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本次抽查检验合格(或不合格,适用于 监督抽查检验)。 4.4.8.2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本次监督检验合格(或不合格,适用于 定期监督检验)。 4.4.8.3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本次统检合格(或不合格,适用于统 检)。 4.4.8.4该产品依据×××细则(或文件号)抽样检验,本次抽查检验合格(或不合 格, 适用于市场抽查检验)。 4.4.8.5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共检××项,所检项目合格;或该产品依 据×××标准抽样检验, 共检××项,所检项目不合格. 或该产品依据× ××标准抽样检验,所检项目中××项合格(或不合格,仅适用于检验部分 项目的检验)。 4.4.8.6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符合×××标准×等(级)品要求。 (或不符合×××标准×等(级)品要求).不符合时,可在备注栏内注明只达到×××标准×等(级)品水平.(适用于产品标准有分等(级)规定且产品标志中已标明质量等级的检验.标准虽有分等(级)规定而习惯上产品不标注质量等级的应根 据实际检验结果,对照标准进行比较判定)。 4.4.8.7检验依据中有对不合格进行分类的,在上述不合格的结论中应予以明确。如: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本次×××检验判为重(或轻或致命)不合格品。 4.4.8.8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共检×××项均符合其标准要求。 (适用于新产品鉴定检验)。 本检验报告只供鉴定用,其它无效。 4.4.8.9该产品(商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共检验×××项,所检项目均符合标准要求.(全项检验时,可判为合格品) 该产品依据×××标准抽样检验,共检××项,其中××项不符合标准要求,(属××缺陷),判为不合格品。(全项检验时,根据检验细则规定和缺陷项情况,也可判为合格与否),合格报告,必须标上检验报告只对本批产品(商品)销售有效。(此条适用于销售用委托检验) 4.4.8.10受×××单位的委托,依据×××标准进行检验,共检××项,所检项目符合标准规定.(全项检验时,可判合格与否)。 4.4.8.11受×××单位的委托,对××产品的××项进行检验,结果见附页. (4.4.8.10、4.4.8.11二条适用于委托检验.) 注:送样检验,必须标上仅对来样负责。 只提供方法依据而无判定依据的委托检验,不作结论。 4.4.8.12依据产品标识和其他标准,(例如食品标签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检验时,可将其他标准要求与产品标识指标一同列项检验。)判定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方法并观察各种干涉图样。 2、区别等倾干涉、等厚干涉和非定域干涉,测定 He-Ne 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 He-Ne 激光器及光源、小孔光阑、扩束镜(短焦距会聚镜)、毛玻璃屏等。 (图一) (图二) 三、实验原理 ①用 He-Ne 激光器做光源,使激光通过扩束镜会聚后发散,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点光源,射到分光板 P1和 P2上后就将光分成了两束分别射到 M1 和 M2 上,反射后通过 P1 、 P2 就可以得到两束相关光,此时就会产生干涉条纹。 ②产生干涉条纹的条件,如图 2 所示, B 、 C 是两个相干点光源,则到 A 点的光程差δ =AB-AC=BCcosi , 若在 A 点出产生了亮条纹,则δ =2dcosi=k λ (k 为亮条纹的级数 ) ,因为 i 和 k 均为不可测的量,所以取其差值,即λ =2 Δ d/ Δ k。 四、实验步骤 1、打开激光电源,先不要放扩束镜,让激光照到分光镜 P1 上,并调节激光的反射光照射到激光筒上。 2、调节 M2 的位置使屏上两排光中最亮的两个光点重回,并调至其闪烁。 3、将扩束镜放于激光前,调节扩束镜的高度和偏角,使光能照在 P1分光镜上,看显示屏上有没有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没有的话重复 2 、 3 步骤,直到产生同心圆的干涉条纹图案。 4、微调 M2是干涉图案处于显示屏的中间。 5、转动微量读数鼓轮,使 M1 移动,可以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若看不到此现象,先转动可度轮,再转动微量读数鼓轮。记下当前位置的读数 d0 ,转动微量读数鼓轮,看到中心条纹冒出或缩进 30 次则记一次数据,共记录 10 次数据即 d0、 d1 (9)

实验五 直梁弯曲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五 直梁弯曲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2. 用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大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 果进行比较。 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 二、实验设备: 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2. 电阻应变仪; 三、实验试件: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两种梁:一种为实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50×28)mm 2 ;另一种为空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 ×b=(50×30)mm 2 ,壁厚t=2mm 。材料的屈服极限MPa s 360=σ,弹性模量E=210GPa ,泊松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学号 姓名 同组 实验时间:2010年12月1日 试件编号 试验机编号 计算机编号 应变仪编号 百分表编号 成绩 实验地点:主楼南翼116室 1 1 1 1 1 教师 年 月 日 图一 实验装置图(纯弯曲) 图二 实验装置图(三点弯)

四.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 ()()Z Z M y y E I M y y E I εεμ ?= ??'=-? (1) 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 ()()z M y y E y I ?=?= σε (2) 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面上还存在弯曲切应力: () ()S z z F S y I ωτδ ?= ? (3) 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大弯曲切应力,对于实心矩形截面梁: max 32S F A = τ (4) 对于空心矩形截面梁: 22max [((2)(2)]16S z F bh b t h t I t = ---τ (5) 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力状态,因此有: max max G τγ= (6) 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0 45±方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大切应变: 45454545max 22)(εεεεγ-==-=-- (7) 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M 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F F F a a a a 2a 图三 纯弯梁受力简图(a=90mm ) 图四 三点弯梁受力简图(a=90mm )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发明的。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Morley)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即1m=1 553 164.13个镉红线的波长。在光谱学方面,迈克尔逊发现了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以及水银和铊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这一发现在现代原子理论中起了重大作用。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 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迈克尔逊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整方法。 (2)测量光波的波长和钠双线波长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原理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点光源 S发出的光射在分光镜G1,G1右表面镀有半 透半反射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 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 和M2,它们经反射后再回到G1的半透半反射 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 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 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 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 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检验报告书书写规范

检验报告书写规范 目的:建立检验报告书写规范,确保检验报告数据完整、用语规范、结论明确。 适用范围:适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成品、工艺用水、环境监测及各类验证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检验报告的书写。 任人:质量控制部 容: 检验报告书是对药品质量作出的技术鉴定,是技术性文件。药品检验人员 1. 应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根据检验记录,认真填写检验报告书,要求做到依据准确,数据无误,结论明确,文字简洁,书写清晰,格式规范。每一张检验报告书只针对一个批号。 药品检验报告书应在“检验报告书”字样之前冠以药品生产企业的全称。 2.检验报告分三部分:表头栏目、检验项目及检验结论。 3.表头栏目的填写说明 检验报告书表头一般设置有以下项目:企业名称、标题、报告编号、检品名称、剂型、规格、包装、批号、检品编号、生产厂家、检验项目、检验依据、请验部门、请验日期、报告日期。 3.1企业名称:应填写本企业全称。 3.2标题:“检验报告书”应使用加粗字体表示。 3.3报告编号:同检品编号。 3.4检品名称:原辅料、包装材料应按其包装上的名称填写;其他应按送样部门请验单上的名称填写。检品名称应按法定名称规范填写。 3.5剂型:按检品的实际剂型填写,没有的填“ /”。 3.6规格:按检品的实际规格填写,没有的填“ /”。 3.7批号:原辅料、包装材料应按其包装上的批号填写;其他应按送样部门请验单上的批号填写。

3.8检品编号:由专人负责编制,并标注在请验单的备注栏。 3.9生产厂家:适用于原辅料及包装材料,并按其包装上的名称填写。 3.10检验依据:成品应依据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品、待包装品依据企业标准。 3.11请验部门:与请验单上的请验部门一致。 3.12请验日期:与请验单上的请验日期一致。 3.12报告日期:为质控部负责人审定签发报告的日期。 4.检验项目的编排与格式 4.1在表头之下的首行,横向列出“检验项目”、“标准规定”、“检验结果”三个栏目。 4.2“检验项目”下,按质量标准列出【性状】、【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等大项目号,大项目号名称需添加方括号。 4.3每一个大项目下所包含的具体检验项目名称和排列顺序,应按质量标准书写。 4.4各检验项目的书写规范: 4.4.1 [性状] 4.4.1.1外观性状:在“标准规定”下,按质量标准内容书写。“检验结 果”下,合格的写“符合规定”,必要时可按实况描述;不合格的,应先写出不符合标准规定之处,再加写“不符合规定”。 4.4.1.2熔点、比旋度或吸收系数等物理常数:在“标准规定”下,按质量标准内容书写。在“检验结果”下,写实测数值;不合格的应在数据之后加写“不符合规定”。 4.4.2[鉴别] 常由一组试验组成,应将质量标准中鉴别项下的试验序号(1) (2)…等列 在“检验项目”栏下。每一序号之后应加注检验方法简称,如化学反应、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显微特征等。 4.4.2.1凡属显色或沉淀反应的,在“标准规定”下写“应呈正反应” “检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参考书报告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3.XL3416 纯弯曲试验装置 4.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5.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纯弯曲条件下,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σ= My / I z 式中M为弯矩,I 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实验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ε,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ε实i,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σ实i=E△ε实i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 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 。见附表1 3.拟订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 0(一般取P =10%P max 左右),估 算P max (该实验载荷范围P max ≤4000N),分4~6级加载。 4.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5.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 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 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εi ,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见附表2 7. 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 附表2 (实验数据) 载荷 N P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P 500 500 500 500 500 各 测点电阻应变仪读数 με 1 εP -33 -66 -99 -133 -166 △εP -33 -33 -34 -33 平均值 -33.25 2 εP -16 -3 3 -50 -67 -83 △εP -17 -17 -17 -16 平均值 16.75 3 εP 0 0 0 0 0 △εP 0 0 0 0 平均值 0 4 εP 1 5 32 47 63 79 △εP 17 15 1 6 16 平均值 16 5 εP 32 65 9 7 130 163 △εP 33 32 33 33 平均值 32.75 五、实验结果处理 1. 实验值计算 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εi 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εi ,代入胡克定律计算 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1με=10-6ε,所以 各点实验应力计算: 应变片至中性层距离(mm ) 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Y 1 -20 宽 度 b = 20 mm Y 2 -10 高 度 h = 40 mm Y 3 0 跨 度 L = 620mm (新700 mm ) Y 4 10 载荷距离 a = 150 mm Y 5 20 弹性模量 E = 210 GPa ( 新206 GPa ) 泊 松 比 μ= 0.26 惯性矩I z =bh 3/12=1.067×10-7m 4 =106667mm 4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 告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 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 (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

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 ′2之间的距离为d ,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 ′2平行,则各处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 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 增加 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 减小 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 与d 的变化量△d 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 当,时V=1,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 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钠光的平均波长 次数 初读数 d 1(mm ) 末读数 d 2(mm ) △d=|d 1-d 2| (mm) (nm) (nm) 1 其中λ=2*Δd/100,根据λ0=; = E=% 钠光的精细结构:

材料物理性能 实验一材料弯曲强度测试

实验一 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意义和测试方法,掌握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聚合物材料弯曲性能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弯曲是试样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形变行为。弯曲负载所产生的盈利是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的组合,其作用情况见图1所示。表征弯曲形变行为的指标有弯曲应力、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及挠度等。 弯曲强度f σ,也称挠曲强度(单位MPa ),是试样在弯曲负荷下破裂或达到规定挠度时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挠度s 是指试样弯曲过程中,试样跨距中心的顶面或底面偏离原始位置的距离(㎜)。弯曲应变f ε是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上单元长度的微量变化,用无量纲的比值或百分数表示。挠度和应变的关系为:h L s f 62ε=(L 为试样跨度,h 为试样厚度)。 当试样弯曲形变产生断裂时,材料的极限弯曲强度就是弯曲强度,但是,有些聚合物在发生很大的形变时也不发生破坏或断裂,这样就不能测定其极限弯曲强度,这时,通常是以试样外层纤维的最大应变达到5%时的应力作为弯曲屈服强度。 与拉伸试验相比,弯曲试验有以下优点。假如有一种用做梁的材料可能在弯曲时破坏,那么对于设计或确定技术特性来说,弯曲试验要比拉伸试验更适用。制备没有残余应变的弯曲试样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拉伸试样中试样的校直就比较困难。弯曲试验的另一优点是在小应变下,实际的形变测量大的足以精确进行。 弯曲性能测试有以下主要影响因素。 ① 试样尺寸和加工。试样的厚度和宽度都与弯曲强度和挠度有关。 ② 加载压头半径和支座表面半径。如果加载压头半径很小,对试样容易引起较大的剪切力而影响弯曲强度。支座表面半径会影响试样跨度的准确性。 ③ 应变速率。弯曲强度与应变速率有关,应变速率较低时,其弯曲强度也偏低。 ④ 试验跨度。当跨厚比增大时,各种材料均显示剪切力的降低,可见用增大跨厚比可减少剪切应力,使三点弯曲更接近纯弯曲。 ⑤ 温度。就同一种材料来说,屈服强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脆性强度大。 三、实验仪器 WDW1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 图1 支梁受到力的作用而弯曲的情况

薄板弯曲实验报告

金属薄板的弯曲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薄板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2)熟悉衡量金属薄板弯曲性能的指标——最小相对弯曲半径主要影响因素。 3)掌握测定最小相对弯曲半径的实验方法。 2.实验内容 1)认识弯曲过程,分析板料轧制纤维方向和板料成形性能对相对弯曲半径(R/t)的影 响。 2)了解如何通过调整行程完成指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如何进行定位完成指定边高的弯 曲,分析板厚和弯曲角度对相对弯曲半径的影响。 3)观察弯曲过程和弯曲回弹现象。 4)掌握万能角度尺、半径规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模具尺寸参数和板料基本尺寸。 5)熟悉板料折弯机的操作使用。 3.实验原理 弯曲是将板料、型材或管材在弯矩作用下弯成一定曲率和角度的制件的成形方法。在生产中由于所用的工具及设备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弯曲方法,但各种方法的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 弯曲开始时,如图1(a)所示,凸、凹模与金属板料在A、B处相接触,凸模在A点处所施的外力为2F,凹模在B点处产生的反力与此外力构成弯曲力矩M=2Fl0。随着凸模逐渐进入凹模,支承点B将逐渐向模中心移动,即力臂逐渐变小,由l0变为l1,…,l k,同时弯曲件的弯曲圆角半径逐渐减小,由r0变为r1,…,r k。当板料弯曲到一定程度时,如图1(c)所示,板料与凸模有三点相互接触,这之后凸模便将板料的直边朝与以前相反的方向压向凹模,形成五点甚至更多点接触。最后,当凸模在最低位置是,如图1(d)所示,板料的角部和直边均受到凸模的压力,弯曲件的圆角半径和夹角完全与凸模吻合,弯曲过程结束。 (a)(b)(c)(d) 图1 弯曲过程示意图 和所有的塑性加工一样,弯曲时,在毛坯的变形区里,除产生塑性变形外,也一定存在有弹性变形。当弯曲工作完成并从模具中取出弯曲件时,外加的载荷消失,原有的弹性变形也随着完全或部分地消失掉,其结果表现为在卸载过程中弯曲毛坯形状与尺寸的变

试验检测报告样品描述

试验检测样品描述 一、公路工程材料 (一)土:无色、无臭味、无杂质。 (二)集料 1、粗集料:颗粒无污染、无杂质 2、细集料:洁净、无杂质 3、矿粉:干燥、洁净、无团粒结块 (三)石料:有(无)显著层理,有(无)裂纹,尺寸规则(不规则)。(四)水泥:散(袋)装,未受潮、无结块。 (五)水泥混凝土、砂浆 1、水泥混凝土拌合物:拌和均匀,无离析。 2、砂浆拌合物:拌和均匀,有(无)泌水。 3、硬化后水泥混凝土、砂浆: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无缺损(六)水、外加剂 1、水:水样透明、无杂质。 2、外加剂:液态,无沉淀物;固态,未受潮、无结块。 (七)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1、石灰:消解完全。 2、粉煤灰:灰白(黑)色,无杂质。 3、无机结合料混合料:拌和均匀,粗细集料无离析。

(八)沥青:固(液)态,黑色。 (九)沥青混合料:试样均匀,无离析、无花白料。 (十)钢筋 1、原材:有(无)锈蚀,有(无)肉眼可见缺陷。 2、焊接接头:母材有(无)锈蚀,有(无)明显的灼伤缺陷。 3、机械连接接头:母材有(无)锈蚀,套筒无肉眼可见裂纹。 二、公路工程现场检测 (一)厚度 1、水泥混凝土芯样:芯样完整,有(无)裂缝、有(无)接缝、有(无)分层。 2、沥青混凝土芯样:芯样完整。 (二)构造深度: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三)摩擦系数: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四)渗水系数:路面干燥、清洁、无污染。 (五)地基承载力:基底表面平整、无松土,土质为**土。 (六)回弹测强:表面光洁、干净、干燥。 (七)锚杆拉拔试验:表面清洁、干燥、平整。 (八)道路交通标线施工质量试验检测:X色XX型路面标线。(九)交通标志:标志面平整完好,表面无起皱、无开裂、无缺损。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 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迈克尔逊干涉仪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能源与 动力工程162班 学生姓名:韩杰学号: 51 实验地点:基础实验大楼座位号:

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 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 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2)粗动手轮:每转一圈可动全反镜移动1mm,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圈共100个小格,每小格为0.01mm,□□由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读出。 (3)微动手轮:每转一圈读数窗口内刻度盘转动一格,即可动全反镜移动0.01mm,微动手轮有100格,每格0.0001mm,还可估读下一位。△△△由微动手轮上刻度读出。 注意螺距差的影响。 激光器激光波长测试原理及方法

光程差为: 2cos d δθ= (2cos (21) ()2 k d k λδθλ ==+?? ???明纹)暗纹 当θ=0时的光程差δ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干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M 1,当d 增加时,相当于增大了和k 相应的θ角(或圆锥角),可以看到圆环一个个从中心“冒出” ;若d 减小时,圆环逐渐缩小,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出或“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也就是M 1与M 2 ’之间距离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M 1与M 2 ’之间距离改变了△d 时,观察到N 个干涉环变化,则 2 d N λ ?=? 或 2d N λ?= 由此可测单色光的波长。 4.钠双线波长差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 从条纹最清晰到条纹消失由于M 1移动所附加的光程差: 1212()m L k k λλ==+ 钠双线波长差:2 2m L λλ?= L m 是视场中的条纹连续出现两次反衬度最低时M 1所移动的距离。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篇一: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 =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 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m

yIx 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 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实=eε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 图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

(完整版)迈克尔逊干涉研究性实验报告

研究性实验报告 迈克逊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个设计非常巧妙的分振幅双光束干涉装置,有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分光束镜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它们反射回来又经分光束镜相遇发生干涉,其光路实际上是在M1、M2’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薄膜,并且这个薄膜的厚度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光源,物光,参考光和观察屏四者在布局上彼此完全分开,每一路都有充分的空间,可以安插其他器件进行调整测量,测量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加上精密的机械传动和读数测量系统,迈克尔逊干涉仪构成了现代各种干涉仪的基础,迈克逊干涉仪既可以使用点光源,也可以使用扩展光源,既可以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也可以研究定域干涉条纹,既可以实现等倾干涉,也可以获得等厚干涉条纹。本实验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来测量氦氖激光波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调整方法; 2.观察等倾干涉现象; 3.测量氦氖激光波长。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小孔,扩束镜,毛玻璃 三、实验原理 1.仪器光路原理 1 G1和G2是两块平行放置的平行平面玻璃板,它们的折射率和厚度都完全相同。G1的背面镀有半反射膜,称作分光板。G2称作补偿板。M1和M2是两块平面反射镜,它们装在与G1成45o角的彼此互相垂直的两臂上。M2固定不动,M1可沿臂轴方向前后平移。 由扩展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分光板分成两部分,它们分别近于垂直地入射在平面反射镜M1和M2上。经M1反射的光回到分光板后一部分透过分光板沿E的方向传播,而经M2反射的光回到分光板后则是一部分被反射在E方向。由于两者是相干的,在E处可观察到相干条纹。 光束自M1和M2上的反射相当于自距离为d的M1和M2ˊ上的反射,其中M2ˊ是平面镜M2为分光板所成的虚像。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与厚度为d、没有多次反射的空气平行平面板所产生的干涉完全一样。经M1反射的光三次穿过分光板,而经M2反射的光只通过分光板一次,补偿板就是为消除这种不对称性而设置的。 双光束在观察平面处的光程差由下式给定: Δ=2dcosi 式中:d是M1和M2ˊ之间的距离,i是光源S在M1上的入射角。

试验检测记录、报告表格填写规则要求及说明

****高速公路项目工地试验室 试验检测记录、报告填写要求及说明 一、对试验检测记录的要求: 1、记录应在工作的当时予以填写,不允许事后补记或追记,以使记录保持其溯源(原始)性;仪器设备自动打印的数据(如力学试验),作为原始数据应与试验检测记录表一起保存。 2、记录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纯黑色墨水钢笔填写,文字、数字字迹清晰端正。 3、记录填写要完整,不得有空缺。如无容填写,其填写的方法是在空格的位置由右上向左下画一斜线“/”。容与上项相同时,应重复抄写,不得用其他符号或“同上”表示。 4、表格日期一律按年、月、日顺序横写,年份按四位数填写,月、日按两位数填写,如:2017年01月01日应写为2017-01-01;小时、分一律用两位数字填写,并以符号“:”分开。 5、记录中的任何签署都应签署全名,同时尽可能地清晰易辨,不允许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情况存在。 6、粗集料须在原始记录备注里注明集料的掺配比例(注:掺配比例5-10(mm):10-20(mm):16-31.5(mm)=*%:*%:*%。 7、记录不得任意涂改,在填写记录出现笔误后,在笔误的文字或数据上用原使用的笔墨画双横线,再在笔误处的上行间填上正确的文字和/或数值,在笔误处的下行间签名。(如确实无地方签名的,可加

在备注栏注明),并使原数据仍可辨认。 二、试验检测记录、报告表格各要素填写要点 1、试验室名称:按下列格式填写。 “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名称+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 以****S1中心试验室的试验室名称为例:创达工程检测咨询正安至习水高速公路S1中心试验室 2、工程部位/用途:填写单位工程。 3、委托/任务编号:工地试验室的检测活动属于自检畴,无需要填写委托单位和委托编号,此栏画“/”。 4、样品名称:应按标准规要求填写,不得使用自造简化字。如“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不能简单填写为“钢筋”;“水泥混凝土”不能简写为“水泥砼”。 水泥砂浆的样品名称:水泥砂浆 水泥浆的样品名称:水泥净浆 孔道压浆(C50)样品名称:孔道压浆 混凝土样品名称:水泥混凝土 集料样品名称:进场建筑材料报验单中的材料名称填写为粗集料/细集料;报告和原始记录中的样品名称填写为碎石(规格)/机制山砂(规格) 水泥样品名称:普通硅酸盐水泥 钢筋原材样品名称:钢筋原材 钢筋原材种类: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光圆钢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