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全套课件252p

政治学全套课件252p

认知心理学课件9

认知心理学课件40 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二、模式识别理论;(一)匹配理论(MatchingTheory),;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1)内涵;模板匹配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2)支持证据:P50;(3)评价:模板匹配模型可以解释一定范围内的模式;不足之处:无法解释人们能够识别无限变化的模式;2、原型匹配模型;(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的 模式识别既有复杂性,又有适应性。模式识别的复杂性一方面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人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有关;适应性指能适应外界环境表现出灵活性与多变性。 二、模式识别理论。可分为匹配理论和分析理论。 (一)匹配理论(Matching Theory),用刺激模式与大脑中存在的某一类特定的特征相匹配来说明感知过程。 1、模板匹配模型(或理论) (1)内涵。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刺激模式的复本(或模板),它们与外部刺激模式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刺激作用于感官后,新异刺激就与已贮存的模板进行比较,直到二者出现最佳的匹配,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理解:知觉时所比较的是人们记忆中理想模式的一个固定心理模型。两种模式匹配时要有最大限度的重叠。是一种“全或无”的理论(或者说遵循一种全或无的方式)。匹配意味着识别,不匹配意味着无法识别。 模板匹配模型的发展:早期模板说主要以U.Neisser1967年的观点为主,即在记忆中贮存了无法计数的模板,他主要以字母识别来说明模式识别。刚开始他是以八个样例来说明成功和失败的匹配的(P49)。后期模板说是以P.H.Lindsay& D.A.Norman1977年的理论为主,他们修正了奈瑟尔的观点,增加了预加工的过程。简图如下。 (2)支持证据:P50。1974年S.Phillips的棋局识别实验;R.Warren的实验。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北大《政治学原理》课件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教学目标 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 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 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权力政治观:政治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3.管理论解释: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认知心理学课件(全)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 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 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语言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 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 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 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AA Aa 星形在十字之下十字在星形之上星形不在十字 之下十字不在星形之上 星形在十字之上十字在星形之下星形不在十字 之上十字不在星形之下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四、出声思考问题行为图 五、计算机模拟 第二章知觉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 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 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 四、模板说 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 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认知心理学课件10

认知心理学课件40 (3)评价:特征分析理论在解释模式识别时比模板匹;具体的特征分析模型是“鬼城模型”(也称泛魔堂模型;科学研究中引入“妖魔、鬼怪”等概念来代表尚未揭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节“优势效应”,以特征分析来;2、部件识别理论;部件识别理论示意图如下页:(解释:边缘抽取指对亮;(2)证据:1987年I.Biederman在实;(3)评价:部件识别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许多 (3)评价:特征分析理论在解释模式识别时比模板匹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它使识别具有准确性,并可发掘事物的潜在因素;由于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在许多事物中存在,以特征分析模型来识别事物,可以大大减轻记忆负担,使人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学习外界环境。不足之处:无法解释认知过程中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即先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其次才是局部特征);它忽略了知识经验的作用即不重视自上而下的加工。 具体的特征分析模型是“鬼城模型”(也称泛魔堂模型)。O.Selfridge1959年在“Pandemonium:A paradigm for learning”中提出这一模型。(Selfridge,O.Pandemonium:A Paradigm for Learning,Symposium on the Mechanization of Thought,London:HM Stationery Office.1958) 科学研究中引入“妖魔、鬼怪”等概念来代表尚未揭示的一种实体功能是可靠的。在P.H.Lindsay& D.A.Norman1977年“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中就曾引用“魔鬼”概念。“鬼城”或“魔宫”出自Milton的《失乐园》一书,意指地狱的首都,是一个喧嚣而又混乱的城市。鬼城里有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小鬼(Demon)加工分为四个层次(或等级):映象鬼→特征鬼→认知鬼→决策鬼。最终实现模式识别。这一具体模型仅仅是一种假设,并没有实验证据。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节“优势效应”,以特征分析来理解。 2、部件识别理论。(1)内涵:1987年,I.Biederman提出模式识别的部件识别理论(Recognition-By-Component,RBC),他认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成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模式识别。部件形状被称作“几何离子”,如方块、圆柱、球面、圆弧和楔子等(大约有36种),它以“容积本原”的形式存在,与原子或分子的功能相似,它们可以按不同

(完整版)认知心理学(重点内容,各章)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王甦修订版) (赵中昌,整理于2010年6月25日) 第一章绪论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开窗”(Open Window)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认知的兴起: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 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代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第二章知觉 (24页)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依照Bruner 和Gregory的看法,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到验证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 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这被称 作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知觉的生态学理论:主张以知觉的刺激物 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 认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 Gibson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 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 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 相对应的知觉经验,根本不需要在过去经 验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考验。Gibson 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不变 性。 (37页)模式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 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可称为特 征(Feature),而其关系有时也称为特征。 特征说认为,模式可分解为诸特征。照特 征说看来,特征和特征分析在模式识别中 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 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 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 进行分析,也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 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 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 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这就是一般的特征分析模型。 (43页)结构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 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这个现象称作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 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供大于 求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 单独的该线段,这种现象称作客体优势效 应(Object-Superiority Effect);识别一个 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 分,这称作构型优势效应 (Configural-Superiority Effect);识别字 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识别单独的该 线段,字母优势效应(Letter-Superiority Effect) 对字词优势效应的解释: 1、Rumelhart和Siple用借助于上下文而 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这种解释 强调下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 应用。 2、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字词和字母的不同 编码: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 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 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掩蔽的干扰, 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求单个字 母。 3、还可以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 字词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属于知觉选择 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和知觉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 因而称作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 两种模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 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 法。依照知觉选择模型,起注意作用的过 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它意味着不是 所有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这 个模型也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依照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位于识别 和反应之间,它意味着几个输入通道的信 息均可识别,但只有一部分可引起反应。 这个模型也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根据实验结果,Treisman认为注意选择不 是反应性质的。但他的两个实验,目前还 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结论。 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 准,因此时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 随耳和非追随耳在感觉性和判定标准上 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 的。Moray和O'Brein(1967)在应用双 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得出,又耳觉 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 造成的。这个结论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 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中枢能量理论: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 即存在于某个位置的过滤器,而是将注意 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 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 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Kahneman(1973)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 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遵循能量或资源分配的观点,Norman和 Bobrow(1975)还进一步区分两类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 和材料限制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 Johnson和Heinz依据实验结果,提出注 意选择的多部位说(Multiple-Loci Theory),即认为注意选择可基于感觉信 息在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实现,而依赖较 深的语义加工的选择则在后期阶段实现。 (67页)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 Gelade(198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也是一个涉 及自动加工的注意理论。他们区分客体 (Object)和特征(Feature),将特征看作 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 些特征的结合。他们认为,特征是由功能 上独立的一个知觉的子系统所分析的,这 种加工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而客体的辨 认则需要集中性注意参与,完全是系列加 工的结果;集中性注意的作用类似“粘 胶”,使一些特征得以结合为一个单一的 客体。 第四章记忆结构 两种记忆说(填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 的东西,存在着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 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 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 因而又称为永久记忆。外部信息经过感觉 通道先进入短时记忆,它是信息进入长时 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长时记忆以 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72页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曲线)两 种记忆说的新解释:曲线的结尾部分反映 着短时记忆,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 合组成另一部分,它反映着长时记忆。结 尾部分的回忆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这些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考研杨光斌《政治学导论》课件分享

第五篇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第十四章政治现代化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政治革命政治改革 本章重点:政治现代化既是一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历程,又是后发达国家政治发展应该趋向的目标。本章应重点理解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政治革命与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第一节政治现代化理论 一、政治现代化的概念 1.一般认为,现代化开始于16世纪,是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这一过程开始于西欧,扩展于北美和欧洲其余地区,蔓延到亚非拉美。 2.现代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1)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立。 (2)二战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变迁,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出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等都开始了现代化研究。 2.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1)沃德与拉斯托所说的现代政治特征: 第一、政府职能的专门化与分工; 第二、政府组织的统一性; 第三、政治决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第四、政治决策的范围广与效率高; 第五、国家认同; 第六、人们的政治参与;

第七、政治职务分配依据个体成就; 第八、独立的司法制度。 (2)派伊认为,民族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成功处理五种危机之后才能成为现代化国家,即: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整合性危机。 (3)亨廷顿认为的政治现代化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第一、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功能专门化; 第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政治。 亨廷顿认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有赖于两个前提:一是国家适应能力强,不断推进社会的经济改革;二是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 (4)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就是合法性政治、有限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三者相辅相成,合法性有赖于政治参与,合法性政治才能保证有限政府或宪政的正常运行,有限政府或宪政是政治参与的保障。 二、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1.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基本上是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及其政治统治体系,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代议制的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政治现代化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不断完善。资本主义道路具体又可分为三种类型: (1)英国式道路。这是一条渐进改革的道路。英国自光荣革命之后总是通过改革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人民的长期斗争迫使统治者适时让步,由此完成了由专制王权向寡头政治、进而向民主制度的过渡。旧的制度外观得以保留,而被注入新的内容。渐进道路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民的长期斗争;统治者的适时让步。 (2)法国式道路。这是一条不断革命的道路。法国自1789年开始,经历了数次革命,造成激烈的社会动荡,政治现代化在历次革命中跳跃式发展。但从第三共和国开始,法国也开始通过合法政治和渐进改革的方式推动政治现代化。法国的

认知心理学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 1956年9月11日——认知心理学的生日 麻省理工学院(MIT),讨论会 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 对行为主义的观点越来越不满意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拒绝语言获得的行为主义途径,而强调心理过程 20世纪50年代末期,人类记忆研究开始兴旺起来。行为主义的术语很难解释记忆现象皮亚杰(Jean Piaget)建构了新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儿童如何发展对概念的鉴别 艾宾浩斯遗忘实验 信息加工途径(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 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 包含两个重要成分 心理过程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序列的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内部表征(Internal Representations):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符号——脑 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与神经科学模型(Neuroscience Model)Bruce & Young (1986) 的面孔识别的信息加工模型 Haxby等人(2000)的人类面孔知觉的分布式神经系统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

脑损伤病人研究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简称PET扫描) -在任何特定的时刻,大脑在其最活跃的区域能量需求最大。结果,这些活跃区域的血流戏剧性地增加。使用PET扫描技术,通过测量血流模式,能够得到脑活动图 -可用来研究注意、表象和阅读等认知过程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fMRI) -强但无害的磁场穿过被试的头部。fMRI扫描仪采集来自某些分子的射线,这些分子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 -只需5秒钟便能作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与PET扫描相比,fMRI能产生更加高度细致的图像,同时费用更低 -允许研究者为认知过程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更精细的说明 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简称ERP) 单细胞记录技术 平行分布加工途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pproach) James McClelland & David Rumelhart, 1986 认知过程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网络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又叫做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和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神经元之间存在许多联系。这个联系的模式类似于许多精细的网络 许多认知过程不能定位在一个特定的针尖大小的脑部位。相反,特定认知过程的神经活动似乎分布在大脑的某一个区域 许多认知过程基于平行操作,而不是序列操作 -如语言:句法结构和语义 -跨语言差别Marcus Taft: “Rewrite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作为特定认知行为基础的神经活动,典型地分布在一个相对广泛的大脑皮层区域,而不是限制在一个单一的、象针尖一样小的部位。这些神经活动部位称作节点。节点是互相联系的 当一个节点达到一个关键的激活水平时,它能影响另一个与之相联的节点。可能激活它,也可能抑制它 当两个节点同时激活时,两个节点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样,学习被定义成联系的加强如果信息不完全或有错误,人们仍然能完成大多数认知过程 知觉 1. 知觉的概念:刺激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体验Registering the information that arrives at our eyes and ears, Placing some sort of interpretation on that information 2. 视觉模式识别: -模式匹配模型(Template-Matching Models):视网膜接受的图像和大脑中的模版进行比较。(容错率低,所以不符合人类识别的灵活性)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s):原型是一类相关对象或模式的最佳猜测 (抽象的、理想化的) 示例, 它集成了形式或模式的所有最典型 (最常观察到) 特征。一种模式的高度代表性不需要精确的、相同的匹配;允许有细微变化。我们似乎能够形成原型, 即使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与原型完全匹配的样本

自考认知心理学试卷07-10(完整版)

自考认知心理学试卷07-10(完整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认知心理学试卷(07-2010)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认知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面四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中,最能反映大脑活动时间进程的是C A. PET扫描技术 B. FMRI技术 C. ERP技术 D. 单细胞记录技术 2. 但我们说我们的背景知识或先前的信仰经常会影响我们所作的判断时,我们所强调的主要是A A. 自上而下加工 B. 自下而上加工 C. 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 3.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D A. ERP技术 B.空间位置抑制 C. 返回抑制 D. 双耳分听技术 4. 一些研究显示,“最早获得最晚衰退“的抑制过程是B A. 特性抑制 B. 空间位置抑制 C. 返回抑制 D. 分心信息抑制 5. Atkinson和Shiffrin的多重存储模型假定,长时记忆中的言语信息C A. 以视觉形式编码 B. 以听觉形式编码 C. 以语义形式编码 D. 以命题码形式存储 6.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C A. 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 B. 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 关于如何打网球的知识 D. 记得两天前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 7. 为了表达一个概念,人们通常使用A A. 基本范畴 B. 上位范畴 C. 下位范畴 D. 原型 8. Broca区靠近C A. 大脑枕叶 B. 大脑颞叶 C. 大脑额叶 D. 大脑皮层后部 9.在Posner和Raiche(1994)的PET扫描实验中,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后部的任务是D A. 看符号“+” B. 被动地看一个词 C. 说出所看到的词

自考认知心理学试卷07-10(完整版)

认知心理学试卷(07-2010) 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认知心理学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下面四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中,最能反映大脑活动时间进程的是C A. PET扫描技术 B. FMRI技术 C. ERP技术 D. 单细胞记录技术 2. 但我们说我们的背景知识或先前的信仰经常会影响我们所作的判断时,我们所强调的主要是A A. 自上而下加工 B. 自下而上加工 C. 自动加工 D.控制加工 3.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D A. ERP技术 B.空间位置抑制 C. 返回抑制 D. 双耳分听技术 4. 一些研究显示,“最早获得最晚衰退“的抑制过程是B A. 特性抑制 B. 空间位置抑制 C. 返回抑制 D. 分心信息抑制 5. Atkinson和Shiffrin的多重存储模型假定,长时记忆中的言语信息C A. 以视觉形式编码 B. 以听觉形式编码 C. 以语义形式编码 D. 以命题码形式存储 6. 下面属于程序性记忆的是C A. 关于猫能捉老鼠的知识 B. 记得后天晚上开会 C. 关于如何打网球的知识 D. 记得两天前在动物园看见过大象 7. 为了表达一个概念,人们通常使用A A. 基本范畴 B. 上位范畴 C. 下位范畴 D. 原型 8. Broca区靠近C A. 大脑枕叶 B. 大脑颞叶 C. 大脑额叶 D. 大脑皮层后部 9.在Posner和Raiche(1994)的PET扫描实验中,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后部的任务是D A. 看符号“+” B. 被动地看一个词 C. 说出所看到的词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国际政治学概

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 [6跨国公司 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 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 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 胁进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认知心理学课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认识、认知 认识(episteme)侧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科学概念中的认识指“分辨和识别”、“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时是指动态的“认识过程”,有时是指静态的认识结果。认识是知觉、表象和思维的总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167)认知(recognition):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使用和操作等过程。(2004年版《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等主编);认知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指“获得和应用知识”、“知识或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 人们对认知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U.Neisser(1967):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S.K.Reed(1982):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和决策等。(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符号代表着不同于它本身的任何东西,比平常意义上的“符号”范围要大。如语言符号、计算机程序、数理化中的公式、音乐中的五线谱、交通标示牌,还有事物的表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它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A.Newell & H.A.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就是符号加工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观点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综合: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A.L.Glass(1985)认为,认知是我们的所有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功能。 2、认知心理学 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 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2002 年6 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提出“聚合四大技术,提高人类素质”(Convergent Technology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计划,主张将21 世纪四大前沿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并描绘出这样的科学前景:聚合技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在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 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技术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发挥其作用。2005 年初,我国科技部同时组建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是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地加强了我国在认知研究领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认知研究厚积薄发,不仅在心理科学中长盛不衰,而且已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前沿,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重要源泉,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渗透的热点领域。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脑与认知功能的衰退和障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行为表现之一,其最严重的病理状态是老年性痴呆症。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情绪应激和心境障碍等疾患明显增多,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将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对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 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 (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人们通常用的简单信息加工系统参见P3图。一般此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结构和加工器等部分组成。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了解——信息加工取向的特点:信息的可描述性(对环境及所包含的信息的量和种类的加工);信息的可循环分解性(即对认知过程的特级分解,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流程的连续性(即输入的信息按时间向前流动);流程的自动性(即认知事件是自动发生的);物质的具体性(认知过程是在物

北大“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完整版)

北大“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完整版) (※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名、选、填)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二、发展史 1、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2、一些心理学家把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讨论会。Ulric Neisser(1967)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3、行为主义是一种仅仅依靠客观的、可观察的反应的途径,他强调行为的环境决定性,而。行为主义者认为内省法过于主观,是不科学的,意识太模糊以至于不能恰当地进行研究。 4、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1、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2、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他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3、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知道方法) ⑴脑损伤病人研究;⑵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⑶磁共振成像;⑷事件相关电位;⑸单细胞记录技术。其中⑸不能用在人类身上。 第二章知觉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1、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 ①所谓的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 ②模式识别理论:⑴模板匹配理论;⑵原型模型;⑶区别性特征模型;⑷计算途径。 ⑴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 ⑵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⑶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Gibson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

认知心理学

一.1.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组成.功能:输入,输出,贮存,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 符号和符号系统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 2减法反应时实验:唐德斯:实验中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Posner短时记忆两个编码阶段实验(1969,1970);句子、图画匹配实验) 3相加因素法实验:斯滕伯格:完成一个作业所需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sternberg的短时记忆提取实验) 4开窗实验:能够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额能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字母转换实验经典实验Hockeyt等,1981 6、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1.知觉的刺激物说:将知觉看作刺激在神经系统或脑中留下的烙印,将知觉当做一种只具有直接性质的心理现象。 假设考验说(认知理论):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决定的,而是由当前刺激和知觉者的某些内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假设检验的过程.因此,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态度,兴趣和期望在知觉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2.知觉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现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数据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2)整体加工:先整体后部分.局部加工:先部分后整体 3、模式识别:1)模板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些袖珍复本即称作模板当刺激与模板匹配,模式得以识别.模式识别是一个一系列的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2)原型说:在记忆中贮存的是原型,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3)特征说:所有复杂的刺激都是由一些可以区分的,相互分离的特征组成的.鬼城模型:第一层次由”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第二层次由”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并分解为各种特征.第三层次由”认知鬼”始终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每个认知鬼负责一个模式,它们从特征鬼的反应中寻找各自负责的那个模式的有关特征,当发现有关特征时它们就会喊叫,发现的特征愈多喊叫愈大.最后,由”决策鬼”根据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叫喊声最大的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是别的模式. 三、1、过滤器模型(The filter model)该模型最早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roadbent于1958年提出。是关于注意的一个较早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后来被Welford称为单通道模型。1)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但每只耳朵所接受的刺激信息是不一样的。如左图所示。通过实验考察被试反应信息与双耳接受信息的关系。从而了解被试注意的特点。2)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1、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2、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6;2,9....正确率为20%。 2、衰减模型(Attenuation model)1960年,特立斯曼(A.M.Treisman)用追随技术对“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衰减模型。1)实验设计:通过耳麦给被试两耳同时放音,在放音的过程中要求被试复述事先规定的某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利用这种复述技术使被试只注意一只耳朵的信息(该耳朵叫追随耳)。而另一只耳朵就叫非追随耳。 3、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的共同点:第一: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同过滤器调节。第二: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初级的物理特征分析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反应选择的阶段。由于它们的这些共同点,人们常把这两个模型合并起来。称为过滤器——选择模型(或Broadbent——Treisman过滤衰减模型。)也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1971年Broadbent接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