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格局要素研究与表达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格局要素研究与表达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格局要素研究与表达
基于GIS的城市空间格局要素研究与表达

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摘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传承历史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舞台”,支持着城市市民的公共生活与各种行为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塑造公众良好行为风尚。 【关键词】人的活动;互动;城市公共空间;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决定着当代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从历史上看,公共空间总作为人们信息交流的平台,即使今天,我们掌握可所有的交流手段,公共空间仍然起着公共论坛的作用。众多事件和文化活动构成了城市最诱人的一道风景线,创造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会使城市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富于变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等空间单元构成。城市设计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开放空间,即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开放空间是为了满足某种功能而以空间体系存在的,是连续性。同时空间的存在也是为了满足人心理的需求。城市景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通过富于趣味的整体设计、人的活动、自然景色的变化参与其中。其中人的活动最为重要。人的活动可以分为私密和公共。前者是自我的、个体的、和内向性生活,后者是一种社会的、公共的和外向性的生活。两者对城市空间的要求是不同的。公共空间需要是有活力的、公开的和参与性的。 宜人的尺度和环境氛围是空间的特点。由于交通工具的影响和限制,人们的出行距离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城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出于特殊的政治和礼仪要求,都是自然宜人的。虽然从北到南,不同的城镇空间由于受到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为取得适宜的日照和通风,其街市空间尺度有很大不同。北方局部街市的宽高比可以达到2左右,而南方有些地区只有0.5。但结合各自的具体条件,都在宜人的尺度范围内。尤其对于城镇商市街道,它们是大多数普通市民参于公共社会生活的场所,其实际使用是适用的、舒适的。 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设计者、开发商、政府、管理部门、使用者用“互动”的关系联系起来,共同作用、相互推进,以推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整体发展,完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和建造。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式城市物质空间环境大体系的一部分的,郭恩张先生在其论文《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中,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与功能,有如下描述:1、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多功能的共生系统,往往集节庆、交往、流通、休息、观察、购物、游乐、健身、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2、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诸种信息的物质载体,这里积淀着世世代代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不时得传达着所蕴含的高价值信息,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首选场所。3、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社会生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要素 城市设计(Urban Planning)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因而,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分析其基本要求,合理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发展。那么,城市设计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城市设计要素的分类 哈米德·胥瓦尼在《都市设计程序》(The Urban Design Process)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要素的分类和界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八类:①土地使用;②建筑形式与体量;③流线与停车;④开放空间;⑤行人步道;⑥标志;⑦保存维护;⑧活动支持。 而国内有学者则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①城市空间体系;②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③城市边缘与入口;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⑤视线走廊;⑥水系和绿化。 上述分类方法,对于城市设计要素的界定和划分已带有体系化特征,但仍然存在把城市设计要素与城市构成要素对应和等同化的倾向,从而往往把本质上应该属于某一个城市设计要素体系的内容划分到其他的体系中去,造成研究对象的含混。 综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划分土地使用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景观体系,是符合城市形态要素系统构成的特点和城市设计系统整合的学科特征的,有助于把城市构成形态和空间环境的相关要素互相联系,从而进行整体性和体系化的研究。 二、城市设计要素的构成 1、土地使用体系。 1)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docx

文化发展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1微观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存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层级结构,对应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管理的不同工作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评价,针对微观层面展开更具有现实性价值。微观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下简称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立足城市公共空间细部、建筑群组产生的限定空间、建筑单体形成的室内外公共空间等内容而言,多数需要建筑师掌控,如城市广场、街道、公园、建筑内外公共空间等,它们与人为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相互影响最大,涉及到空间尺寸、形状、质感等具体要素和指标,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最终实施阶段。 2关系文化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2.1层次分析法 学术界常用评价方法中,以层次分析法较为适用。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运筹学家托马斯L-;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权重决策分析工具,主要针对多目标、复杂化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构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指标结构模型[2]。顶层第一级为综合目标层,包含众多理想与具体目标;第二级为评价的准则,是依据综合目标要求分类产生的影响因素层级;第三级为评价的指标,是对准则的再细化和再深入。 2.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是评价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制定和选择上极为关键,关系整

个评价体系的优劣。众多指标形成体系,以完善的结构形式对综合目标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评价分析,有利于得到全面、客观的数据结果。结合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的内涵,选取4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考虑,即参与性、驻留性、交往性、文化性。虽然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属性和文化品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政Z等,然而这些因素对其不构成主要或持续影响,故并未列入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因此,上述4个方面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层,通过对准则层进行细化深入,分解得到22项指标层,以供参考。 (1)参与性。参与是实现文化交往的首要条件,只有进入场所,才有可能发生关系,营造精神。从参与性入手,深入分解形成7项指标:①公共与步行交通。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务必确保与外部空间环境具有极好的连通性,城市人群可以便利地到达其中,并可以选择在相对任意时段便利地离开。步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实现互补而非干扰,形成多元交通系统。②指向标识系统。公共空间内部应当完善指向标识,提高人群参与效率,引导城市人群清晰达到目的场所。③无障碍设计。这是对参与人群全面性和广泛性的充分考虑,具有十足的人文关怀气息,是评价公共空间人性化参与性的直观体现。④停车系统。满足自驾需求,同时对缓解城市交通通行和城市停车具有一定意义。⑤整体风格及特色。城市公共空间在整体空间形式、景观风貌上较为统一和完整,呈规模化特色效果,易于吸引城市人群进入。 ⑥视景效果及绿化。城市公共空间置于城市界面中具有通畅、美好的视景效果,同时在卫生环境方面管理到位、长效,并具备充足的绿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

办公室设计的基本要素分析了解办公室装修设计的基本要素对办公室装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办公室设 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今天,昂渤装饰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从办公室的特征与功能要求来看,办公室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秩序感 所谓的秩序,在设计中是指形的反复、形的节奏、形的完整和形的简洁。办公室设计也正是运用这一基本理论来创造一种安静、平和与整洁环境。秩序感是办公室装修设计的一个基本要素。 要达到办公室设计中秩序的目的,所涉及的面也很广,如家具样式与色彩的统一;平面布置的规整性;隔断高低尺寸与色彩材料的统一;天花的平整性与墙面不带花俏的装饰;合理的室内色调及人流的导向等。这些都与秩序密切相关,可以说秩序在办公室设计中起着最为关键性的作用。 从办公室的特征与功能要求来看,办公室有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二)明快感 办公室设计装修中最基本的一项要求就是让办公室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办公环境明快是指办公环境的色调干净明亮,灯光布置合理,有充足的光线等,这也是办公室的功能要求所决定的。在装饰中明快的色调可给人一种愉快心情,给人一种洁净之感,同时明,快的色调也可在白天增加室内的采光度。 目前,有许多设计师将明度较高的绿色引入办公室,这类设计往往给人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创造一种春意,这也是一种明快感在室内的创意手段。(三)现代感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的办公室,为了便于思想交流,加强民主管理,往往采用共享空间--开敞式设计,这种形式的办公室装修设计已成为现代新型办公室的特征,它形成了现代办公室新空间的概念。 现代办公室设计还注重于办公环境的研究,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绿化室内外的环境,给办公环境带来一派生机,这也是现代办公室的另一特征。 现代人机学的出现,使办公设备在适合人机学的要求下日益增多与完善,办公的科学化、自动化给人类工作带来了极大方便。我们在设计中充分地利用人机学的知识,按特定的功能与尺寸要求来进行设计,这些是设计的基本要素。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研究

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是市民进行户外活动所需的必要场所。严寒城市冬季漫长而寒冷,低温、冰雪和冷风的侵袭对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建立具有强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是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必经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虚拟情境的严寒地区城市景观活力的要素测量与模型建构(51108114)”,以建立高活力度的景观环境为出发点,对该课题中景观活力要素的选取与测量部分进行研究,并对此部分进行扩展,完成了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分析了人们评价景观活力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 根据严寒城市气候特点、空间类型和人群差异,分别建立差异性景观活力评价模型。研究旨在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市民健康状况,设计高活力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供指导。首先,本文参考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严寒城市独特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获得了影响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的自然、空间和事件影响因素。自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严寒城市气候为背景,以人的身体与视觉感受为依据,其包括微气候和植被要素;空间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空间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根据物理环境对人形成的实际影响为依据,通过分析客观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对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程度而获得,包括场地规划界域和内部空间配置;事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事件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态度三重模型,通过分析使用者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态度的形成过程而获得,包括个人认知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 自然、空间和事件三类影响因素对景观活力评价进行的定性描述、为后续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对景观活力评价前期的调研进行了样本分析。定性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定量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应用依据。调研过程分为调研准备、调研实施和样本分析三个步骤。 调研准备期间明确了调查地点、筛选了环境因素的、预测了调研方式。调研实施过程完成了调研问卷的设计、测量检验和实地调查。调研准备和调研实施两

办公空间设计意义及目的

办公空间设计是指对布局、格局、空间的物理和心理分割。办公空间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诸多因素。办公空间室内设计的最大目标就是要为工作人员创造一个舒适、方便、卫生、安全、高效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一目标在当前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它是办公空间设计的基础,是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目标。其中“舒适”涉及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工效学等方面的学科;“方便”涉及功能流线分析,人类工效学等方面的内容;“卫生”涉及绿色材料、卫生学、给排水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安全”问题则涉及建筑防灾,装饰构造等方面的内容。办公空间具有不同于普通住宅的特点,它是由办公、会议、走廊三个区域来构成内部空间使用功能的,从有利于办公组织以及采光通风等角度考虑,其进深通常以9米为基本尺寸。办公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公共化,这个空间要照顾到多个员工的审美需要和功能要求。目前办公空间设计理念最为强调的要素有三个:一是团队空间。把办公空间分为多个团队(3人~6人)区域,团队可以自行安排将它和别的团队区别开来的公共空间用于开会、存放资料等,按照成员间的交流与工作需要安排个人空间;精心设计公共空间。二是公共空间。目前有一些办公空间,公共部分较小,从电梯一上来就进大堂,进办公室,缺乏转化的过程。一个良好的设计必须要有一种空间的过渡,不能只有过道走廊,必须要有环境,要有一个从公共空间过度到私属空间的过程。当然有些客户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很浪费,其实这完全是另一个概念。比如可以把电梯门口部分设计为会客厅或者洽谈室,同样是实现公共空间和私属空间的一个分隔,形成不同的节奏。作为公共空间,不仅要有正式的会议室等公共空间,还要有非正式的公共空间,如舒适的茶水间、刻意空出的角落等。非正式的公共空间可以让员工自然地互相碰面,其不经意中聊出来的点子常常超出一本正经的会议,同时,也使员工间的交流得以加强;同时办公空间要赋予员工以自主权,使其可以自由地装扮其个人空间。除此之外,写字楼的空间设计,还必须注意平面空间的实用效率。而这也正是很多使用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公共空间

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调研之 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被人们誉为城市生活的“起居室”和“客厅”,目的是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维护、改善生态环境,保存有生态和景观意义的自然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体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组织城市空间中人的行为、文化、游憩的职能;改善交通、便利运输,并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而在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研究更是举足轻重。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的开放空间,主要面向全体市民开放使用,供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为建造的公园、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大众的满意度,因此,城市决策者、建设者和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特别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社会,它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100多年,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空间的,我国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线型的街道为主,而可以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人们仅在庙的前庭举办庙会或者节庆等公共活动,同时,在交通便利

的码头和桥头等地形成公共开放的集市,但这几类公共开放空间并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公共空间理念传入我国,我国对公共空间有了一个全新的定位。从1949年到1987年,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为恢复阶段、发展阶段、动荡阶段、停滞阶段和再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处于恢复阶段,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中小城市纷纷进行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也步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接着到“大跃进”和大调整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受到了经济和政治因素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到“文革”时期,公共空间的发展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但是局部的一些新的公共空间的建设还在进行和发展中。进入21世纪,城市慢慢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城市公共空间也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城市公共空间是展示一个城市形象和面貌的窗口,其形态和构架代表不同城市的品位和特点,其设计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特色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一种富有神韵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同时增添了城市的魅力。第一,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市民的爱市意识往往因为城市公共空间而增强。可以说,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阅读城市、体验城市的一个重要场所。第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环境友好、生态优先的战略原则需要被贯彻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当中,建设者需要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和使用功能,保护建设地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化空间的生态,打造一个健康的城市。第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提升周边地区的房产和土地资源的价值,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对整个城市来说,多创造一点公共开放空间就等于多增加一点投资,从而使城市建设具有更高的回报率。 从广义上,城市公共空间可被划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建筑环境空间三种类型。其一,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满足交通需求,恢复街道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的景色。其二,城市广场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可以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休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设计 ——观念、认识、实践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doczj.com/doc/6f11007508.html,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诸多城市问题,本文主要从空间方面,针对当前城市在迅猛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的破坏、特色的缺失等问题论述了观念与观念转变以及树立系统的城市观念的重要性。从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入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对城市空间所带来的问题,引入系统观念和文化观念,指出系统观念对城市空间的有机统一、文化观念对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所具有的指导意义。重点强调的是观念转变所带来的思维上对城市空间的再认识,学习生态学上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的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上的平衡、共生、循环再生的原则,注入文化的因素,提出了城市空间设计的设计观、实践观以及新的文化观。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的系统要素构成进行归类分析以建立起城市空间认识的清晰框架——空间群、空间轴,空间核。同时,基于文化观念将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系统置于时空维度坐标下具体分析其空间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征,抓住城市空间表象后的深层内涵。最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手法以加深对城市空间的认识。论文的写作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1 城市空间认识 1.1 空间、城市空间的概念、涵义说明城市空间即是一个视觉美学范畴,也有地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上的含义。它是客观形象和主观感受两方面,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一种整合技术。 1.2 城市空间特征 具有自然与人工结合及其文化特征等多重内涵,自然、人工等物质空间是基础,文化内涵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整体空间更是包罗万象,形成的历史也是漫长的,认识它、控制它、使它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是规划设计的职责。 2.空间设计中观念的确立 2.1 观念的重要性——观念的城市 “观念是客观事物对于社会和社会的人在一定条件下的综合反映,观念的社会形成回支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从而反映到城市建设中来。就是人建造了环境,环境影响了人”。

办公空间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办公空间的设计方法与技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办公空间的设计方法与技巧》的内容,具体内容:办公空间是人们进行日常工作与交流的公共区域。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有什么方法与技巧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办公空... 办公空间是人们进行日常工作与交流的公共区域。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那么,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有什么方法与技巧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办公空间设计的方法与五个空间设计要素 办公室的布局、通风、采光、人流线路、色调等等的设计适当与否,对工作人员的精神状态及工作效率影响很大,过去陈旧的办公设备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如何使高科技办公设备更好的发挥作用,就要求有好的空间设计与规划。以下从五点谈一下现代办公空间设计要素。 一、对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理解 只有充分了解企业类型和企业文化,才能设计出能反映该企业风格与特征的办公空间,使设计具有个性与生命。 二、对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及其相互联系的了解 只有了解企业内部机构才能确定各部门所需面积设置和规划好人流线路。事先了解公司的扩充性亦相当重要,这样可使企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不必经常变动办公室流线。

三、前瞻性设计 现代办公室,电脑不可缺。较大型的办公室经常使用网络系统。规划通讯、电脑及电源、开关、插座是必须注意其整体性和实用性。 四、勿忘舒适标准 办公室设计,应尽量利用简洁的建筑手法,避免采用过去的造型,繁琐的细部装饰,过多过浓的色彩点缀。在规划灯光、空调和选择办公家具时,应充分考虑其适用性和舒适性。 五、倡导环保设计 作为环境设计者的室内设计师,应在工作设计中融入环保观念。 办公空间设计的三个颜色搭配技巧 一、空间决定色调 一般的老式办公楼,办公室面积都不太大,不过房子很高,因而要选用比较深的色彩,深色会让人产生收缩感,不至于让人感觉空旷冷清。而新式办公楼,通常办公室面积都比较大,但房子不高,所以就要选用比较浅的颜色,浅色会使人产生扩张感,舒服轻松。 二、背光位置选暖色 每个人都喜欢宽敞明亮,阳光充足的办公室,而有些办公室背光,所以就要靠暖色调来弥补。暖暖的色调让人感觉很温暖很舒服,但是墙壁一定不要使用反光能力强的颜色,否则会使员工因光线刺激导致眼疲劳,没有精神,无形之中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色调统一而不单调 同一间办公室内不能冷暖两种色调混用。在同一色调内,最好做到层次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及其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地解析城市空间的边界及其要素组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涵,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组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7)04-0080-05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政治与法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 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STD630065。 [作者简介]陈宇光(1957-),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

室内空间设计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需要新的生活内容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家庭居室装修也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而室内设计对家庭居室装修有着总领和引导的作用。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生活环境是现代室内设计的出发点。因此,优秀的室内设计师必须了解社会、了解时代,应对现代人类生活环境及其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认识。 任何时代的设计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时代特征。我们看待西方现代城市化社会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功能化、巨大化和情报化。这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功能化:高速、高效率的现代城市生活以大量使用汽车为特征。汽车社会的出现,在城市中夺走了人们的步行空间,养活了人的活动机会,没有给人们提供有限的步行环境和悠闲的活动交流机会。 巨大化: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与发展,占据了城市中一个又一个巨大空间,也扩大了建筑与人的尺度差。高大的楼群使人们感到窒息、压抑。当前的弥补办法是在高层建筑群之间整修开设广场和休息区段,以及设置人际交流服务设施等等,以期减轻压抑感,窒息感,提供有限的人的活动空间。 情报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情报传递即时、快速,城市信息传递装置的发达,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感到既紧张又必要。情报信息装置破坏环境,造成对人的视觉污染是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的难题之一。在城市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发展的情况下,尽管不少大城市的管理部门对广告宣传和信息传递装置的设置有种种规定和限制,但仍挡不住危害日益严重的视觉污染的泛滥。 随着生活方式向着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我国也应该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创造具有高文化价值的人类生活环境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指导思想。 随着人们对室内的生活质量的关注,其实也是建立在我国住宅产业改革的基础之上,住宅产业的发展,对室内的构成和制作技术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对室内的规划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居住的状况的变化与对居住多样化的要求,在目前为止,属于比较矛盾的供求关系。住宅产业本身所期望的是把高度工业化的技术引进住宅生产中,然而实际上住宅却不能象汽车生产那样进行高批量化。住宅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介于手工作业与工业化生产之间,取其两者的伏点而综合发展。 每个地方有其固有的文化,建造符合其环境和地区文化的高质量住宅,需要创造提供优质住宅配件集合体的系统,这也有利于发展与地方产业密切相关的中小企业。 基于这种思维方法的住宅配件随着性能逐渐改良,种类增多,包括完整的一户住宅所需的大型配件在内,形成完整的内部装修系统。近年来的“居住空间产业”经过了上述的历程,综合吸取了设计和制造方面的要求而发展起来。 住宅正逐渐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所谓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居住空间的功能性。由于居住空间的功能性是由室内部分所左右的,因此室内的充实自然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 如何理解室内与建筑的关系,如果把建筑当作“外衣”,室内则是“内衣”既与人的肌肤直接接触,又在“外衣”与肌体之间充分发挥着服饰的功能,因此,内衣“ ”比起“外衣”来需要更加细微的设计。换而言之,室内设计乃是从建筑内部把握空间,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运用物质技术及艺术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使使用者心情愉快,便于生活、工作、学习的理想场所的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具体到现代室内设计,则尖从以下几个要点进行探究与思考: 第一、现代室内设计审美意识的重心应从建筑空间转向时空环境(三度空间+时间=四度空间),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参与与体验。 第二、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应从形式美感转向文化意识,从过去的为装饰而装饰或一般地创造气氛提高到对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创造。 第三、现代室内设计强调关系学与整体把握。室内环境设计是整合艺术。它的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与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应是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 第四、现代室内设计的创造手法为“一切皆为我用”。室内设计师又是艺术家,应当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调动和使用各种艺术的、技术的手段,使设计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创造出理想的、值得人们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探索——以扬州市为例 [摘要]城市空间特色规划是应对文化趋同现象的需要。本文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扬州市为例,深入分析扬州市的空间特色资源要素,将扬州的城市特色凝练为“古、文、水、绿、秀”等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框架,并对重点空间特色区域提出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 [关键词]城市特色;空间规划;扬州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phenomenon, Characteristic Planning of Urban Space becomes a desirable response to practical need nowadays. B ased on Yangzhou city, this study took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and then conducted an in-depth analysis on spatial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Furthermore, Yangzhou’s city features were summarized as five main aspects including ancientry, culture, water, green, and elegance, and 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f “one district, one axis, and one strip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y. In the end, som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codes were introduced and illustrated for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spatial regions, whi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sign references for future application. Keywords:Characteristic Planning; Urban Space; Yangzhou 1引言 时下,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趋同的现象,地方性的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消失,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空间越发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世界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价值共鸣和反思。挖掘城市特色要素,将空间形态塑造与城市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在此背景下营运而生。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三角核心区域北翼,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并在蜀冈上修筑“邗城”,从此开始了扬州城的历史。漕运之便,惠泽运河两岸,扬州城便是运河城市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扬州历经汉代兴盛,唐代繁盛,清代鼎盛的三度辉煌,造就了扬州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精致秀美的城市空间气质。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浪起云涌,对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王 江 摘 要:通过对重庆的街道空间和城市广场空间所营造的空间活力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影响 因素及解决方式,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从而丰富空间的生机和活力。关键词:街道空间,广场空间,活力营造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空间的活力对活跃整座城 市、调动城市居民的生机起到重要作用。并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来丰富空间的活力性、趣味性等。 文中以街道空间、广场空间这两种城市公共空间类型的活力性营造作为重点来进行阐述。 1 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 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1.1 街道活力的内涵 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 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 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 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1.2 重庆街道空间的特征及活力体现 对重庆独特的山地城市空间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街道是整 座城市的必要空间,它所持有的山地地形的原因决定城市的街道 是随地形高低起伏,忽明忽暗,从而形成宽与窄、自由转折等一系 列“阴角”空间,且穿插在其中的休息平台、院、坝看似不具广场的特性,但却发挥着广场的功能,使广场的活力性和生活趣味性洋溢在街道空间中,并与城市人文特色和谐统一。 1.3 以重庆市七星岗周围居住区为例(见图1 ) 该区域街道的活力具有以下特点:街道空间趣味性、绿化环境因素、人的活动参与性。从实地调查中可知,该片区的街道功能不再是纯粹的通行,而是由居民赋予了更为生活化的功能,使其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邻里交往的场所,这与长期居住于此的人们日益形成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由于山城地形高差的巨大变化使居住区形成了丰富的上下空间和局部放大空间,且街道周围的建筑随着地形的变化而进行建造,从而出现了街道空间的多样性、层次感及立体感的特性。街道中所产生的复杂的“阴角”空间和对景效果,再加上放大空间中所穿插着绿化的点缀,形成强弱不一并伴有节奏感的“街道中心”,吸引周围不同类型、不同数量 的人参与到街道空间的活动之中,从而使整个街道空间充满活力和生机。 由图1可看出,只要是放大的街道步行空间以及“阴角”空间,就会成为附近居民主要的室外活动、娱乐空间。这无疑创造了该片区居民的生活趣味性,同时也有效地利用了一些城市边角空间,给居住、街道等这些原本单一的模式赋予了新的活力及空间诠释,也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 2 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及其特征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 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 有4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2.1 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 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2.2 环境因素 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2.3 城市色彩因素 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 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2.4 以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的三峡广场为例 广场周边的建筑高度与嵌入其中广场的尺度比例宜人,利于 人们的活动及娱乐的心理。根据观察,三峡广场上的活动是极其丰富的,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人们在扩大化的范围内进行交往。1)该区域人们的主要活动是休闲购物;2)文艺表演及水幕电影等群众观赏性活动,形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活动环境,产生强烈的内聚效应;3)广场中心的一些附属设施及小雕塑也成为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娱乐和交往的空间,更体现了强烈的亲和性;4)各大商场在其入口广场上所举行各种商品促销活动和文艺表演,这些场所层次分明、场地开阔、集散便利,既保证了广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