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10705534.html,

“知人论世”

作者:吴静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

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

引言

“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

“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

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

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比如,高适的《燕歌行》这首诗,表达的是军中士兵和将领之间的苦乐差异大,将帅荒淫失职,体现了边塞军队生活的真实情况,更是表现了国家御敌的辛劳。有很强的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思考题复习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练习题 1.、试述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战乱和分裂(长期频繁悲剧性情感基调以悲为美) (2)饥馑、疾疫夺去无数人性命 (3)文人命运,文人卷入政治斗争(魏晋名士少有全者) (4)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游仙诗的流行感伤的生命意识笼罩着整个时代。 影响: (1)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性觉醒,开始追求诗文艺术形式美,而不强调“寓教训”。(2)文学从广义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其独立地位确立。 (3)对文学各种体裁有比较明确细致的区分,对各类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比较明确的区别; (4)对文学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⑴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曹植《送应氏》阮瑀《驾出北郭门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蔡琰《悲愤诗》(五言) ⑵表现政治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植《白马篇》《薤露行》《杂诗》(其五、六) 刘桢《赠从弟》 ⑶强烈的生命忧患和悲剧色彩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徐干《室思诗》阮瑀《七哀诗》曹植《赠白马王彪》《赠徐干》曹植《野田黄雀行》《吁嗟行》 ⑷鲜明的个性特征 曹操《蒿里行》、曹丕《燕歌行》 曹植《野田黄雀行》、《吁嗟行》 3、建安风骨的内涵是什么?试加以阐述。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建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正是建安风骨的内涵。 4、试述建安诗歌的艺术成就。 ⑴五言诗繁荣并走向成熟——“五言腾踊” 曹植大力写作五言诗,存诗90多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 曹丕许多五言诗干脆称为“杂诗”,而不用乐府古题,无复依傍地创作。 三曹曹植“建安之杰” 七子王粲“七子之冠冕” ⑵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知人论世鉴古诗——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品味,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宋词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品味,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诵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宋词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时过一千多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开启宋词,在这里,我们能领略到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能体味到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范文正公“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柳七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随口吟咏,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一】知其人论其世 二、走近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报国雪耻为志。少年时代—国耻家仇,誓立壮志(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青壮年时期(1140-1181年)力主抗金,仕途坎坷(青壮年时代(1161—1181年)21岁时,金兵大举南侵,他聚众起义,不久投归南宋;25岁时,受南宋朝廷赏识,步入仕途,并献给皇帝《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大计。);中晚年时期(1181-1203年)罢职闲居,壮志难酬(遭受排挤,被罢职不用,近20年赋闲在家。)。晚年时期(1203—1207年)壮志未酬,含恨离世(晚年再备起用,参与北伐战争,再被排挤,又被罢职,只得发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哀叹)。——词人壮志凌云,只叹生在南宋,可谓生不逢时! (二)背景介绍: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来到造口登临时,俯瞰青山流水,联想起40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词。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现代诗歌、戏剧阅读落实训练高效增分

专题五知人论世“象”“境”并重 现代诗歌、戏剧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是可爱的、珍贵的,值得“溺爱”,诗歌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解析:选A。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诗人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式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人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解析:选B。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错,应该是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说明。 答: 答案: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赋予抽象的生命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使人思考,给人启迪。 4.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那么诗人为什么在结尾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答: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选择题知识点汇总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思想家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是《治安策》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 0901班向志敏学号:序号:35 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其实不然。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学者要想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把握作者之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 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 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 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 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 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说文》云:“逆,迎也。”郑玄注:“逆,犹钩考也。”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 清《诗言志辨·比兴》)。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 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 (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 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有人认为,作者在 苛求“商女”。你认为呢?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4课蜀相学案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第4课蜀相 导学目标 1.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2.学习借古喻今的写法。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诗歌背景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倍加敬重。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1)“皇天”,旧时常与“后土”并用,合称天地,李密《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即是此意。 (2)“县男”是爵名,“正五品曰县子,从五品曰县男”,唐代开始设置,明代废止。 (3)“薨”是指古代称诸侯或有职位的大官死去。古代表示死亡的词语很多,例如“失恃”指母亲去世,“失怙”指父亲去世。 (4)“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来代称儿童时代。 (5)“龙门”,古代身份高的人的府邸,“一世龙门”是指文人所崇仰的人物。汉时李膺很有名望,后起的文人登门拜访,称为“登龙门”。 (6)“长揖”,是古代时候一种相见礼,拱手高举,至上而下行礼。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柏.森森(bǎi) ②好.音(hǎo) 2.词语解释 (1)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2)三顾频烦 ..天下计频烦:犹“频繁”,多次 (3)两朝开济 ..老臣心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3.词类活用 隔叶黄鹂空.好音 (形容词作动词,空有) 4.默写填空 (1)杜甫《蜀相》中“?”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2)杜甫《蜀相》中“,”两句,写诗人对诸葛武侯的悼念。 答案(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文学理论习题集(新版)

《文学理论》习题集 一、填空题 1.《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p6 2.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的四要素说:世界、作家、和读者。P11 3.?文学性?概念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是其代表人物在20世纪初提出的。P17 4.文学文本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语言、、文类。p36 5.亚里士多德在著作里指出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完整,并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6.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本层次结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包含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和再现对象层。p68 7.曹丕在《典论·论文》区分文章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四科。 8.亚里士多德区分不同的文类为戏剧、、赞美诗。P81 9.诗的音乐性最典型地体现在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P99 10.?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这两句诗采用的比喻类型分别是_____和_____。P140 11.小说概念的三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隐含的作者?来自德国理论家_________。P168 13.叙述话语的三个方面是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P171 14.热奈特的叙述焦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P183 15.小说叙述方式可分为两类:讲述和_____。P189 16.古罗马提出了寓教于乐说,以此平衡文学娱乐性和道德化的关系。P262 17.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来自神力的驱遣;一旦诗人获得这种灵感,他就会失去平常的理智而进入状态。P270 18. 提出?作者死了?的口号。P290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t a t i m e a n d A l l t h i n g s i n t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m e t h i n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我们看这首词: 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有人说,很多书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大家知道,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所以到中晚唐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多哀伤。有很多人不解。其实很好解。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

最新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关注诗人的影子——浅谈知人论世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应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考试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简称《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要求描述为:(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六个能力考查层级的第四级——D级,然而,高考中古代诗歌鉴赏题分值一般为8分,约占总分的5﹪,也就是说,古代诗歌鉴赏题能力要求高而分值却很低,属“性价比较低”类题。所以一些“精打细算”的考生将古代诗歌鉴赏归类为吃力不讨好的复习项目,在抓大放小的策略下放弃这一题型。其实这是不明智的,8分虽少,但诗歌默写题分值更小只有5分,字音、字形、病句、成语各题分值最小只有3分,高考本是选拔性考试,随意说放弃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迎难而上,积少成多,能收聚沙成塔。其次,《考试说明》中对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在“阅读文学类文本”范围的具体能力要求是:(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它与诗歌鉴赏能力要求遥遥呼应,诗歌鉴赏题的突破也是“阅读文学类文本”题的突破,同时它篇幅小、阅读量小,具有以小见大的优势。而从人文教育的角度出发,诗歌鉴赏题为出题者青睐,更是出自深远的考虑。那么如何搞好诗歌鉴赏的教学、复习,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作别母校时有着万千离愁的学子形象,让我们随着他虔诚的寻梦的跫音同别康桥,真是让人不胜唏嘘。《文学概论》指出:“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读者对作家的经历、处境、性格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赏读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去谈文学鉴赏活动简直像通过父母了解孩子一样天经地义,这就是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一篇精彩绝伦的成语千句文

一篇精彩绝伦的成语千句文,让你读懂中国历史! 1.混沌开天 鸿蒙未辟,宇宙洪荒。亿万斯年,四极不。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日月经天,星宿列。江河行地,浩浩汤汤。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2.人猿揖别 浩瀚宇宙,银河苍茫。地球生命,雨露。斗转星移,天行有常。大陆漂移,七洲四洋。四时更替,寒来暑往。云行雨施,万物生长。大千世界,包罗万象。自然造化,大块文章。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电闪雷鸣,狂涛巨浪。云合雾集,千态万状。长林丰草,傲雪凌霜。飞禽走兽,虎视鹰扬。适者生存,不主故常。人猿揖别,挺起脊梁。劳动造人,历尽沧桑。幕天席地,饮露餐霜。栉风沐雨,昼行夜藏。茹毛饮血,食果为粮。穴居野处,袭叶为裳。钻木取火,文明之光。物竞天择,万物灵长。 3.人文初祖 赤县神州,地老天荒。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物华天宝,灿烂辉煌。人杰地灵,万世其昌。三皇五帝,视民如伤。经始大业,万古流芳。神农教耕,沐雨经霜。遍尝百草,救死扶伤。轩辕黄帝,始垂衣裳。

成命百物,律吕调阳。结绳记事,不得其详。仓颉造字,天雨粟粮。刀耕火种,驯牛牧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植谷采桑。日落而息,处顺安常。尧天舜日,鼓腹击壤。天下为公,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深孚众望。过门不入,千古传唱。 4.文武之道 夏桀商纣,多行不义。酒池肉林,骄奢淫逸。怙恶不悛,声名狼藉。恶贯满盈,众叛亲离。文王兴周,鸣琴而治。政简刑清,有凤来仪。拘而演易,太极两仪。变化无穷,天人合一。吉凶祸福,昼乾夕惕。天行其健,自强不息。武王伐纣,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发扬蹈厉。牧野之战,灭此朝食。放牛归马,与民休息。文武之道,一一弛。礼乐刑政,宽猛相济。周公吐哺,宵衣旰食。天下归心,沐仁浴义。 5.五霸七雄 东周王权,有名无实。礼崩乐坏,鞭长莫及。五霸七雄,各行其是。喧宾夺主,比权量力。厉兵秣马,攻城略地。远交近攻,弱肉强食。名公巨卿,门庭若市。千金买骨,轻财重士。食客三千,良莠不齐。待价而沽,择木而栖。毛遂自荐,露才扬己。脱颖而出,名噪一时。鸡鸣狗盗,等而下之。东奔西走,随物应机。伯克段,蔑伦悖理。处心积虑,不寒而栗。宋襄之仁,贻误战机。假仁纵敌,兵法大忌。越王勾践,辱国丧师。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商鞅变法,顿纲振纪。断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古诗词文本细读要注重知人论世 在长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们通常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古诗词的诵读默写、内容大意、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语言赏析占据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鲜有教师深入古诗词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细读文本,从而洞察文本的深邃意蕴,即使有,也仅仅是一两张浮光 掠影幻灯片展示或课后注释的浏览而过。然而,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古诗词,语言精练,含义深邃,韵味无穷,又因其产生的时代和描绘的情景与当代生活大相径庭,更加难以探求 其精妙。这就需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细读文本,探求。本文就以新部编人教版初中教材中 诗词作品为例,探究文本细读背景下,知人论世方法在古诗词教学策略中的作用,些许拙见 如下: 一、知人论世可提高读者体验与古诗文旨趣的契合度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知其人,论其事,即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而 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何谓“文本细读”?王崧舟在《走向“多元”和“兼容”的文本细读》一文中这样定义:“所谓文本 细读,是指读者通过对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 准确、透辟的解读。”在文本细读目标下,读者的探索、品味和探索,逐渐消除阅读障碍,从而达到对文本中蕴含思想情感的深刻体悟和审美的再创造。 而古诗词大多是古人合时而著,缘事而发的思想精华,既有时代的底蕴,又是写作个性的彰显。要达到文本细读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词句篇章的全面解读,既要了解作 者生平经历,政治遭遇,思想气质,为人行事、创作个性、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也要了解社会生活,政治环境、师承流派等对作者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因素。通过诸多因素 的参合,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间与空间,才能善解人意,深解文意。体裁各异、意蕴丰富 的古诗词往往是,同一时代有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有不同的时期,同一题材有不同的旨趣,同一意象暗示不同的情感。只有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对各种鉴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 实现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从而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作者,品味出作品的本质与精髓,情感和美,最终实现了对文本地细读。 古诗词是古诗作者在特定古代生活中,就独特的生命体验,缘事而发的产物,是作者思想情 感的本真流露与反映。对于读者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教师引导学 生学习古诗词,只一味过分强调,单一引导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信马由缰地联想和想象, 而脱离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的状况,甚者忽略作者的生平遭遇、时代局限等关键因素,就会造成要么生硬化、概念化、套路化解读文本,落入难求深义浅阅读,要么过分地个性化 解读,难免会造成以己度人,已今知古,穿凿附会,曲解作品的本意的结果,读者体验与古 诗文旨趣的契合度无疑会大大降低。 二、知人论世是理解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突破口。 “诗言志,词言情”,古诗词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和情感,传达的是时代的声音。因为年代的 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等有距离感,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急于 关注诗词本身而不注重其背后巨大的信息量,学生的情感就难以与作者相融产生共鸣,难以 理解作者的志向,从而对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缺乏自主生成,教师的讲解灌输难 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才 能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志向,知人论世是打开古诗词教学的一扇大门。 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所了解的苏轼,谈谈对苏轼的词作风格的了解,对学习词作蓄势。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入门技巧 诗歌是中国文学殿堂顶上的珍珠,它高据于人类的心智之上,以白色的灵光睥睨着这个世界,人类的文明从文字开始的,而人类的艺术从诗歌开始的。诗歌鉴赏是高考的一道难题,寻找鉴赏诗歌的钥匙——知人论世。 首先,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唐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和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两首诗都有“望”字,结合原题赏析(1)作者所望的对象各是什么?(第一首:望的是“故园”,即故乡。第二首:望到北方的大片国土沦于战火之下。)(2)从“望”字入手作者体现的感情有什么不同吗?(第一首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如路漫漫,泪不干;“报平安”,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而第二首表达的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如眼看着山河破碎却无可奈何。)那么两首诗的格调为何相差甚远,原因就是第一首唐代国力强盛。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情感豪迈,而第二首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又如元代由于异族统治,消极避世,鄙薄功名。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朝代与背景来理解,这叫做“论世”。 其二,身处同一朝代的作家因其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例如唐人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和唐人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前者抓住“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分析。“狂风吹我心”不一定是送别时真有大风伴行,而主要是状写送别时心情激动,真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可谓神来之笔。“西挂咸阳树”,“挂”的是什么?“挂心”,用虚拟的方法,夸张地表现出来。对客人的牵挂,艺术地放大,这只有李白想象得到。这叫做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诗人因送友人归京,故思及长安,他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如此的神奇、别致、新颖、奇特、大胆。后者的情感悲凉。抓住“哭”“鬼”“愁”“老”“暮”“空”等来分析。“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而杜甫哭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哭”似乎已经成为杜甫诗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符合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那为什么李白与杜甫同处于唐代,且李白仅大杜甫十一岁,可李白如此豪迈飘逸,而杜老先生却总是愁眉苦脸呢?经历不同。李白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呢,李白更多的人生体验来自于盛唐,诗歌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再加上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因而形成了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而杜甫呢,给他更深切感受的是安史之乱,诗歌的主导风格成熟于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更多的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所以同一时代不同的作家因其主要经历不同风格也不同。 其三,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和《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前者“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哀莫大于心死,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觉得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也就是陷入绝望,有什么比绝望更残酷的呢?多少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所以第一首比第二首的愁更浓更重。这样的愁弥漫在空气中的每一个角落,挣脱不了挥之不去。 后者虽也是愁,而且是很“愁”,但也仅仅是闺怨之愁,伤春之愁,盼归之愁,自然没有第一首那么伤感。同时根据两首词所处的时代,后一首点绛唇是写于北宋,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夫唱妇随、琴瑟和谐,所以她本质上是幸福的。而写第一首武陵春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这时的她丈夫死了,国家衰败了,家乡沦陷了,自己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这时的愁才真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正如她自己所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同一个作家写同样的愁,但愁的时间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就不一样。这就是

文学理论习题集(新版)

文学理论习题集(新版)

《文学理论》习题集 一、填空题 1.《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然后君子。”p6 2.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的四要素说:世界、作家、和读者。P11 3.“文学性”概念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是其代表人物在20世纪初提出的。P17 4.文学文本由三个不同层面构成:语言、、文类。p36 5.亚里士多德在著作里指出悲剧就是对一个严肃完整,并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6.波兰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文本层次结构理论,认为文学文本包含四个层次:语音层、意义层、和再现对象层。p68 7.曹丕在《典论·论文》区分文章为四类:奏议、书论、铭诔、四科。 8.亚里士多德区分不同的文类为戏剧、、赞美诗。P81 9.诗的音乐性最典型地体现在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P99 10.“雪锹铲平了冬天的额头”,“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这两句诗采用的比喻类型分别是_____和_____。P140 11.小说概念的三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隐含的作者”来自德国理论家_________。P168 13.叙述话语的三个方面是 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P171 14.热奈特的叙述焦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P183 15.小说叙述方式可分为两类:讲述和_____。P189 16.古罗马提出了寓教于乐说,以此平衡文学娱乐性和道德化的关系。P262 17.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灵感来自神力的驱遣;一旦诗人获得这种灵感,他就会失去平常的理智而进入状态。P270 18. 提出“作者死了”的口号。P290

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一课一重点】 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以《饮酒其五》《春望》为例 “知人论世”是比较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在赏读诗歌时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状况有所了解,尤其是教材中的重点作者。 例如,在赏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我们应该首先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饮酒》组诗创作的背景,方能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早年生活: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在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因此,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 隐居生活:陶渊明自从辞官彭泽县令,他便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陶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饮酒》二十首即为陶渊明隐居田园时所作,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五)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