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起,母性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中心课题。母性不仅体现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上,它也是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意识观念,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人生经验。它不仅压制母亲,而且有可能赋予母亲以权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涉及到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零星出现,但是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系统地阐述母性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再现以及当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母道的形成及其模式,从而发掘中世纪母性的本质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宗教、历史与文化话语,由此重构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从深层次上理解即将步入现代时期的中世纪英国。论文主要选取了诺唯奇的朱丽安的《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以及玛格利·坎普的《玛格利·坎普之书》,以亚德里安·里奇、南茜·乔德罗、露丝·伊里加蕾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母性理论为框架,研究从上帝的存在、作为母亲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崇拜、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再现政治等入手,结合中世纪英国晚期社会、历史文献与其它文学文本,重点对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互动以及把母亲边缘化、消音、驱逐,甚至被“谋杀”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世纪英国社会基于基督教确立母亲的身份,中世纪母性体制重点强调母亲哺育的作用,母亲被看作是传承逻各斯的中介,而母性的神圣性必须是建立在合法的婚姻基础之上。研

腹有诗书气自华

究表明这些母亲不是在贞节和殉难两个极端状态之间徘徊,就是在男

性文本中被神圣化或者妖魔化,最终导致母亲角色的模糊性。母亲在权力结构中的缺场是母亲和男权社会对话和协商的最终结局,她们在中世纪英国宗教和文化的禁锢与排斥逻辑中处于卑贱地位,其中展示的是互文的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中可见与不可见的暴力对母性体制的影响。这些母亲被消音为他者的原因还在于真实的或者隐喻式的惧母(mother-phobia)、弑母(matricide)和禁锢(enclosure)模式,其中禁锢模式在性别空间划分、文本结构和主题以及圣母玛利亚崇拜中得到展现。从本质上来说,扼杀中世纪英国母亲的是基督话语下的“洁/不洁”机制、文本政治和男尊女卑的性属观念。研究发现“母亲”定义的不确定性,其中蕴涵着“性别弯曲”(gender-bending)的话语。“母亲”原型体现着爱和女性原则,它是社会、文化、性别概念的投射。普通女性模仿圣母玛利亚和文学文本中赞颂圣母玛利亚式的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中世纪英国社会对母亲身体的排斥和对母性的升华。圣母玛利亚被美化在于母子纽带服从于逻格斯;她被升华在于她既是处女又是母亲,这是对母亲身体愉悦的拒绝与否认,是对完整世界的重构和对混乱秩序的抗拒。中世纪英国作家对母亲的书写还说明当时对现实中母亲和女性气质的压制以及人们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是对“科拉”(chora)的回归,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和回归自己本源的怀旧情绪。研究同时说明,神学的、隐喻的、现实的回归母亲和寻找母亲都是非常艰难的。研究还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成为一种载体,

它不仅关联宗教、性别、政治、种族和文化话语,而且反映出中世纪

腹有诗书气自华

晚期英国及其作家正处于步向现代的十字路口:个人自由意志逐渐萌

芽,以上帝为中心的宇宙秩序逐渐走向衰退,中世纪晚期英国处于典型的“精神分裂”时期。全文共分六章。引言就目前涉及到的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的母亲与母性研究进行梳理。这些零散的研究忽略了中世纪英国文学中“母亲的缺场”和“母性受阻”这一重要话题。本章继而提出进行系统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详述研究中所采用的女性主义母性理论。论文整体上以第一位用英语写作的女作家诺唯奇的朱丽安开始,以撰写第一部英文自传的玛格利·坎普结束,旨在寻求并建立一种母性体系,这不仅是对被消音的母亲的寻找和认可,也是对女性特质的肯定,表明母亲在男权社会的艰难处境。第一章就上帝作为母亲和基督作为母亲进行文本分析。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把她从固有的男权话语与宗教禁忌中解脱了出来。朱丽安认为上帝既是父亲也是母亲。在她看来,上帝不是传统意义上容易发怒而惩罚人类的上帝,相反,上帝是一位慈爱的母亲,他是爱的化身,同时又是人类的本源。同时,通过对耶稣体侧伤口的哺乳和他分娩的痛苦细描,朱丽安展示了生理性的母性,策略性地把女性经验与男性身体联系在一起,女性/母亲的身体因此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在公共场合被接受。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说,朱丽安建立起了女性谱系。通过对女性化了的耶稣身体的书写,她颠覆了传统中贬低女性身体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了男性与女性气质之间的对立。同时,她所处的“禁室”可以看作是母亲的子宫,由此她恢复了母性的价值,重建了认识世界

的全新方式。同时,她对上帝作为母亲和父亲、耶稣作为母亲的冥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

意味着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家庭角色分工的传统观念,男性和女性可以共同养育孩子,由此缓解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权力紧张感,实现男女平等。第二章就《坎特伯雷故事》中就母子关系和母亲在文本中的再现政治进行分析研究。《律师的故事》中的苏丹王后和多纳吉是典型的反母性的代表,在与儿子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了母子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她们与乔叟推崇的基督教母亲康斯坦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女修道院院长的故事》中讲述了母子纽带的断裂。女修道院院长以宠物狗作为客体扮演母亲的角色。寡妇母亲的儿子被犹太人杀害,她的“晕倒”不仅是母亲失子之痛的写照,也是中世纪推崇的圣母“晕倒”这一形象的再生。《修道士的故事》中的芝诺比亚和阿格丽品娜是典型的跨性别的母亲,母性赋予她们权力,并使她们能够参政,她们把女性气质与国家政权联系在一起,最终不可避免地被放逐,成为“不合适”的母亲。在《学士的故事》中,沃尔特通过剥夺格里泽尔达的母亲角色来试探格里泽尔达,企图消除他心中的焦虑感和嫉妒感,并验证格里泽尔达是否是表里如一的人。面临孩子被杀的情景,格里泽尔达作为母亲的“适当”反应正是他所期待的。格里泽尔达通过“伪装”(masquerade),最终获得胜利。在乔叟的笔下,母亲既渴望爱孩子又想拥有母亲的权威、既忍受失去孩子的悲伤又企图发泄母亲的愤怒,她们徘徊在缺场与反抗之间,成为“不合适的母亲”,转变为“坏”母亲或者非母亲。他以男性的视角妖魔化、否定、祛魅或者美化母亲,继承了中世纪英国社会男女性属观念的构建模式和对圣母玛利亚的

崇拜。在文本的选择、修改、再创作中,乔叟以自己的叙述策略成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基督教观念的合谋。在文本叙述中,母性既成为观照宗教、政治、种

族和文化体制的载体,又把乔叟和中世纪欧洲大陆文学传统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些母亲作为乔叟笔下特殊的香客建立起了一个“母亲社区”,它与中世纪英国男权社会不断地协商。第三章分析《农夫皮尔斯》中母亲的缺场。可以看出,在孩子与父亲的认同中,母亲处于缺场和消音的境地:“神圣教会女士”服从于她的父亲上帝,“奖赏小姐”和名为“虚伪”的父亲之间的联姻,基督最终回归到他的父亲上帝身边,“中善”女士和名为“善”的父亲之间的认同,上帝的四个女儿和老者《圣经》之间的对话。通过与父亲认同,他们得以进入以父亲为代表的象征秩序,并以此弃却了母亲,和母亲代表的被压制而低下的地位脱离。同时,兰格伦大胆地描述了受社会谴责并威胁中世纪母性体制和婚姻体制的私生子和未婚母亲这一社会现象。对于未婚母亲的厌恶和排除来自社会建构起来的耻辱感以及她们违背中世纪宗教禁忌

和社会秩序而引起的恐惧感。母性的神圣性体现在它必须是合法的婚姻基础上的母子关系。另外,母亲对中世纪英国性别化劳动分工的角色认同加深了母亲的缺场。第四章就《玛格利·坎普之书》中的母亲角色的表演和角色转换进行分析。玛格利四十岁起开始过着贞节的生活,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放弃世俗母亲的角色,而是一位母性殉道者,通过伪装,她参与到神圣家庭之中并扮演基督的母亲。在现实生活中,母性又赋予她权力,玛格利与乖张的儿子之间进行对话,最终她的儿子听从了她的忠告,皈依为基督徒。在玛格利身上,精神性的母性和

世俗性的母性相互交叉,她真正成为一个卑贱的母亲,徘徊在两个母

腹有诗书气自华

性角色的边缘。她模仿圣母玛利亚以此使自己的母性得以升华,又是

世俗社会中一位至高无上的母亲。她的身体的表演和精神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基督教影响下的、充满矛盾的母性角色的写照:既通过让基督返回婴儿时代以达到作为母亲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同时,又通过身穿象征着贞洁的白袍来排斥真正的母亲的身体,否定自己的母亲身份,拒绝接受男权社会体制下的母亲角色。作为一位中世纪英国典型而勇敢的女性,玛格利对传统的母亲角色做出大胆越界,但是,在与男权社会进行协商的过程中,最终仍然受困于它的霸权,被迫走向消亡。结论部分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服从于基督教并受制于占主宰地位的男权社会话语。基督教所崇尚的母性的本质是完全维护圣母玛利亚式的母亲形象,贬低、驱除非基督教的母亲和那些触犯男权社会母性体制和婚姻体制的母亲。这种母性神话是男权社会以及互文性的文学创作所幻想的、浪漫化了的产物,它用圣母玛利亚这一形象来约束并压制世俗母亲。圣母玛利亚作为一个无声的代言人,强化了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意识形态和母性体制,其目的是重建一个完整的、秩序井然的社会秩序。这些文本中的母亲在权力结构中处于缺场地位,这是男权文化逻辑和文本政治联袂生产的结果。在扮演母亲角色和实现母亲身份的过程中,中世纪英国母亲受制于男权宗教的洁/不洁机制、中世纪性属构建和文本政治,被谋杀为“他者”。论文期待在未来可以尝试建立中世纪英国文学文本中的女性谱系,并进行阴性书写与中世纪女性诗学、中世纪母性与地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基础

上的母性与灵性等研究。【关键词】: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母性体制母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亲-子女关系文本暴力母亲/他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目录】:Acknowledgements6-9Abstract9-15摘要

15-19ListofFigures19-21Introduction21-51ChapterOneInSearchofMother inTheShowingsofJulianofNorwich51-87Ⅰ.GodasMotherandFather52-60Ⅱ.JesusChristasaMaleMother60-76

Ⅲ.MetaphoricalEstablishmentoftheFemaleGenealogy76-84Conelusion84 -87ChapterTwoUnbecomingMothersinTheCanterburyTales87-146

Ⅰ.Anti-MotherhoodinTheTaleoftheManofLaw90-105

Ⅱ.LossofMother-ChildBondinThePrioress’sTale105-116

Ⅲ.ExileofTransgenderMothersinTheMonk’sTale116-127

Ⅳ.MaternalDeprivationinTheClerk’sTale127-143Conelusion143-146Cha pterThreeMaternalAbsenceinPiersPlowman146-170

Ⅰ.MutenessofMothersinFather-ChildRelationship148-159

Ⅱ.RepudiationofUnmarriedMothers159-168Conelusion168-170ChapterF ourReconstructionofMotherhoodinTheBookofMargeryKempe170-213Ⅰ.TheSacredCalling:MotheringasMaternalMartyr172-190

Ⅱ.Margery:aPower fulMotherwith”aSonofTears”190-198

Ⅲ.AWanderingMargery.betweenRebelliousnessandRepression198-211Co

腹有诗书气自华

nelusion211-213Conclusion213-226SelectedBibliography226-253Appen dix25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英国文学概述 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外国文学史—中世纪文学

一串明珠于世 ——谈谈对中世纪文学的认识中世纪文学曾经是一串被世人遗落的明珠。19世纪以前,中世纪文学一直被西方的学术界所忽视,人们普遍认为那个经济停滞、政治反动的十个世纪的文学仅仅是辉煌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一个低谷,是一个缺乏光彩,没有灵魂,附庸于神学的傀儡。直到19世纪早期,浪漫派作家们在哥特文化中看到了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的赞颂,中世纪文学才得以重新挖掘,重新被世人认识,它的文学精神与文学价值才得以大放异彩,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串曾经遗落的明珠——中世纪文学。 一、中世纪文学的时间划分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首创,随后才得到欧洲各国学者的广泛采用的。这个词起初含贬义,指的是西欧历史上从公元5世纪的罗马文明瓦解,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那段缺乏光彩的十个世纪。现在,在一般的史学著作中,中世纪的意义大致相当于文明社会的封建制时代,它的时间上讫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进一步区分又可将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早期(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中期(12至14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晚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在西方的文学史中,中世纪文学一般只涉及上述前两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不包括最后一个阶段,因为最后一个阶段已经成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二、中世纪文学的历史背景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的封建社会也由此开始。伴随着封建社会产生的是各对立阶级的出现,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另外,欧洲中世纪文学也是欧洲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外国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中世纪的欧洲在精神文化领域内占有统治地位的是()。A.封建主阶级的思想B.基督教神学思想 C.世俗封建贵族精神D.新兴市民阶级思想 2.欧洲文学史上的“中世纪文学”指的是()。 A.初期的中期的文学B.末期的文学 C.中期和末期的文学D.初期、中期和末期的文学 3.教会文学的题材主要来源于()。 A.历史B.民间传说 C.圣经D.现实生活 4.骑士抒情诗的中心主题是()。 A.行侠B.护教 C.忠君D.爱情 5.最有名的普罗旺斯骑士抒情诗是()。 A.牧歌B.夜歌 C.破晓歌D.怨歌 6.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学最发达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 C.意大利D.德国 7.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的中心主题是()。 A.爱国B.忠君 C.护教D.爱情 8.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反映的社会生活是()。 A.氏族社会瓦解时期B.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C.封建社会繁荣时期D.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9.中世纪骑士文学反映的思想意识的阶层是()。 A.教会B.贵族妇女 C.市民D.世俗封建主 10.中世纪城市文学中讽刺故事诗的代表作是()。 A.《驴的遗嘱》B.《卡勒瓦拉》 C.《列那狐的故事》D.《玫瑰传奇》 11.中世纪城市文学中一部风格独特的长篇故事诗是()。A.《玫瑰传奇》B.《列那狐的故事》 C.《驴的遗嘱》D.《卡勒瓦拉》 12.《罗兰之歌》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是()。 A.爱情B.护教 C.行侠D.爱国 13.中世纪西欧流行的最有名的谣曲是()。 A.农民医生B.罗宾汉谣曲 C.农民舌战天堂D.神父阿米斯 14.《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 A.历史B.神话传说 C.圣经D.意大利现实生活 15.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 A.表现宗教思想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英国文学概况及你喜爱的英国作家

British Literature (一)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早期及中世纪英国文学 1.“Beowulf” 《贝奥武夫》 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finished in 8th century.The hero narrative poem around the year 750.Up to 3000 lines.It’s the most ancient work of all the old English record.And it’s the most great work of the existing ancient literature in English.Also the earliest dialect epic in Europe. 它是英国民族史诗,完成于8世纪,约750年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000多行。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是现存古英文文学中最伟大之作,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 2.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the founder of English poetry. . His work The Canterbury Tales telling the clue of the story with a group of pilgrims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a in their way to religious pilgrimage.Showing us clearly the life of people at that time.In all the 23 story, in addition to the two articles, the rest is the work of poetry genre. 以一伙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香客在宗教朝圣的路上讲述故事为线索,向我们清楚地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在所有的23个故事中,除了两篇之外,其余都是诗歌体裁的作品。 (二)The Renaissance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The great British Renaissance dramatist and poet.And the master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humanism literature.Shakespeare left 37 plays including some general plays he co-wrote with others.In addition, he also wrote 154 sonnets and three or four long poem.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37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此外,他还写有154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 His working: The four great comedy: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s You Like It ,Twelfth Night The four great tragedy: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 others:Romeo and Juliet ,etc... 2.Francis Bacon, The founder of English materialist philosophy and modern science. 培根( 1561-1626 )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奠基人,散文家. Bacon is e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Essays.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Of Studies.《论学习》 (三)The period of English Bourgeois Revolution and Restoration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文学 1. John Milton :Paradise Lost 《失乐园》 2.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 (四)Eighteen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学(3学时) [学习提示] 学习本章,要注意中世纪欧洲文学的一个特点,即基督教精神对文学的渗透;要了解这个时期的几种主要文学类型及其成就;要以恩格斯的见解为指南,正确理解但丁及其《神曲》等创作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要认识中世纪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中世纪”与“中世纪文学”: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中世纪的历史。 公元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终结、封建化开始)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5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公元5—15世纪)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它和封建社会形成、繁荣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 二、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学: 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是和基督教分不开的。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影响至为巨大。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初期,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是太教的一个教派。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被他的信徒称为“基督”,即救世主。其基本教义是:上帝威力无边,他使救世主耶稣降临人间,指点人类走最终得救的道路。基督徒之间互敬互爱、彼此互助、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义还反对暴政压迫,鄙视富人,因而遭到罗马帝国当局的残酷迫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信徒越来越多,以至许多富人和上层人士也加入进来,并取得了领导权。这些人不再宣传反抗压迫,而是突出宣扬忍耐顺从、爱仇敌、服从天命、希冀来世的思想。由此基督教

中世纪英国的庄园制度

中世纪英国的土地制度—庄园制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看,中世纪是西欧的一段黑暗时期。疫病、战争和宗教 争斗等变乱层出不穷,人民生活相对困苦。“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仅适 用于政治,同时也适用于土地制度。在这里,我表述的是庄园制的基础:土地规 制和管理方法。 关键字:庄园制克劳利庄园自营地庄园法庭 一、前言 中世纪即约公元476年至公元1453年的一段时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在中世纪的英国,不仅发生了百年战争、玫瑰战争等数目繁多的战争,出现黑死病之类的灾难之类,两院制的形成以及中古英语的形成之类的大事件,同时在此之下的基础——经济制度也有所发展。 二、庄园个案:克劳利庄园 汉普郡的克劳利庄园是在公元909年授予温彻斯特主教的。赠与是免费的。因此,作为庄园领主的温彻斯特主教对于国王承担提供60名骑士的义务(有时是40名骑士)作为领有汉普郡克劳利庄园的回报。在12世纪时,领主曾用缴纳代役租的方式代替服骑士义务。亨利三世(1216年—1272年)曾授予温彻斯特主教一系列附带的特权,主教因为领有庄园要承担若干封建义务。 “土地调查册”时期,克劳利庄园有6个维兰、20个奴隶、25个bordar,他们都属于不自由人,未得领主同意不得离开庄园。在未得到领主同意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得把他们的子女嫁出去,他们在庄园法庭上只能充当被告人的角色。此后,这些人转化为习惯佃户的一部分。13世纪以后,克劳利庄园大约有50名佃户。克劳利庄园的佃户分为两种,在南克劳利庄园称雅兰持有者,在北克劳利庄园称法新持有者。前者每人持有16英亩法定土地,后者持有5.5英亩法定土地。雅兰持有者是自由持有地的耕作者而后者本质上是茅舍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为领主府劳役和干法定的重活,后者每人持有2英亩休耕地和4英亩庄稼地,这些土地生产的谷物尚不足以维持生活。在中世纪的克劳利庄园,没有很多关于自由民的证据。这里有一个教区长是自由民,但他出生于别处,大概是个外来户。持有南克劳利地产的是胡氏,他是领主的审计员,可能会是一个自由民。持有克劳利庄园最西端土地的是一个自由人,但情况不详。

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特点

英国文学7个时期 英国文学发端于中世纪,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文艺复兴、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文学7个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古英语文学英国在10世纪以前属于古英语时期,早期的凯尔特等部族 及5世纪入侵的盎格鲁初都没有留下书面文学。6世纪末到7世纪末,由 于肯特国王阿瑟尔伯特皈依基督教,该教僧侣开始以拉丁文著书写诗,其中以 比德所著《英国人民宗教史》最有历史和文学价值。9世纪,威塞克斯国 王阿尔弗雷德为振兴文化,组织人力将各种拉丁文著作译成英语,并倡导以 英语撰写《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其中包括有关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人的 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和《朱迪斯》,以及一些抒情诗、方言诗、谜语和宗教诗、宗教记述文、布道词。 中古英语文学11世纪,随着诺曼人入侵,古英语渐渐演化为中古英语,文学 上开始流行模仿法国的韵文体骑士传奇,其中以《高文骑士与绿衣骑士》最有 艺术价值。14世纪后半叶是中古英语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似受古英语诗影响的 口头韵体诗,最有名的长诗《农夫彼尔斯的幻想》,一般认为是教会人员朗兰德所写,以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形式探讨人间善恶,讽刺社会丑行,表达对贫苦农 民的深切同情。此时期国王查理第二当政,宫廷开始用盎格鲁-诺曼法语,王 室贵族兴起赞助文人之风。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大诗人乔叟以其诗体短 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其他长短诗集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5 世纪,有民间歌谣抄本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是关于绿林好汉罗宾汉的传说;马 洛礼的散文小说《亚瑟王之死》为英国小说的雏形。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主要是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英国开 始文艺复兴运动。学者纷纷翻译意大利和法国学术、文学名著并自行 著述,以托马斯·莫尔(1477~1535)的《乌托邦》最有价值。英国文艺 复兴文学最突出的是诗歌和戏剧。西德尼(1554~1586)的十四行诗、斯宾 塞的《仙后》都是诗歌方面的代表作。在剧本中运用重韵体诗的文体,促使诗 歌和戏剧两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成就。莎士比亚将这种诗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还擅写十四行诗和长篇叙事诗。稍晚的本·琼森(1572~1637)擅写社

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研究

欧洲中世纪文学中的典雅爱情研究 典雅爱情(courtly love)起源于11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盛行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典雅爱情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有来自欧洲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作为中世纪欧洲男女关系的典范,典雅爱情是11至13世纪文学作品的主要描写对象之一,以抒情诗、 浪漫传奇等为主要体裁。典雅爱情颠覆了古代欧洲文学作品中男尊女卑的形式,创造了新的文学伦理关系,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 活力。第一章讨论典雅爱情的起源。典雅爱情的雏形产生于古罗马文学,在奥维德《爱经》的影响下,加洛林时期的诗人们开始构建典雅爱情的概念。典雅爱情文学的创作也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贸易和十字 军东征将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在欧洲定居下来的蛮族也给欧洲文化 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社会现实导致贵族女性对婚姻的失望,并逐渐转 向到想象中的世界去寻找完美的爱情;11世纪之后,基督教对于人们 思想上的控制逐渐开始松动,教会将对人们的希望寄托于文学作品当中。多种因素在基督教的调和之下,诞生了独具特色的典雅爱情文学。第二章探讨典雅爱情的特征和定义。在现实中,典雅爱情只是贵族之 间消磨时间的游戏,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同时也是塑造 社会道德的一个有力工具。在文学作品中,典雅爱情是一种爱情概念,存在于异性之间;双方都必须有一定的财富作为基础;男女之间之间 可能存在一定的肉体关系,但是这种关系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典雅爱 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带有宗教性质的爱情,男性作为崇拜者,女性 作为被崇拜的对象。典雅爱情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包含以上所有因素。

第三章分析典雅爱情文学的发展。典雅爱情文学在欧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抒情诗,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随后以法国为中心传播到周边各个国家,产生了如《破晓歌》、《菩提树下》等广为流传的作品。第二阶段是骑士叙事诗,分为三个系统,分别是古代系统、不列颠系统和拜占庭系统。第三个阶段是市民文学阶段,典雅爱情在这一阶段被以更多的方式阐释。第四章探讨典雅爱情的衰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崛起,人们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拥有经济实力后,爱情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对于爱情的诠释也开始呈现多样化。作为典雅爱情故乡,法国南部地区因阿尔比干西亚十字军的冲击而衰败,大批诗人逃亡其他地区,典雅爱情就此走向衰落。典雅爱情塑造了欧洲人的道德和礼仪,确定了爱情这一更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创造了英雄美人的写作模式,虽然典雅爱情只是文学中的概念,但是仍然对后世欧洲文学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语专业英国文学中世纪时期名词解释

①Beowulf:The national heroic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It has over 3,000 lines. It describes the battles between the two monsters and Beowulf, who won the battle finally and dead for the fatal wound. The poem ends with the funeral of the hero.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if alliteration. Other features of it are the use of metaphors(暗喻) and of understatements(含蓄). ②Alliteration: In alliterative verse, certain accented(重音) words in a line begin with the same consonant sound(辅音). There are generally 4accents in a line, 3 of which show alliteration,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above quotation. ③Romance:The most prevailing(流行的) kind of literature in feudal England was the Romance. It wa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诗篇), sometimes in prose(散文),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usually a knight, as riding forth to seek adventures, taking part in tournament(竞赛), or fighting for his lord in battle and the swearing of oaths. ④Epic: An epic is a lengthy narrative poem, ordinarily concerning a serious subject containing details of heroic deeds and events significantly to a culture or nation. The first epics are known as primacy, or original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 英国文学考点

---------------------------------------------------------------最新资料推荐------------------------------------------------------ 古英语和中世纪英语英国文学考点第一章古英语时期和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文学考点 1. The Old English poet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ligious group and the secular one. The Bible consists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the New Testament. Beowulf 《贝尔武夫》, a typical example of Old English poetry,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national epic of the Anglo-Saxons. The epic describes the exploits of a Scandinavian hero, Beowulf, in fighting against the monster Grendel, his revengeful mother, and a fire-breathing dragon in his declining years. While fighting against the dragon, Beowulf was mortally wounded. However, he killed the dragon at the cost of his life. Beowulf is shown not only as a glorious hero but also as a protector of the people. 2. Romance is a popular literary form in the medieval England. It sings knightly adventures or other heroic deeds. Chivalry (such as bravery, honor, generosity, and kindness to the weak and poor) is the spirit of romance. 3. John Gower is the author of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the best romance of the period. William Langland is a more realistic writer who dealt with the religious and social issues of his day in Piers Plowman 《农夫皮尔斯》. 4. Geoffry Chaucer is the greatest writer of 1/ 52

欧洲中世纪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 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学 ●其主要内容是宣扬宗教教义,基本上取材于《圣经》。 ●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戏剧等。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影响及整个中世纪的欧洲文学。 英雄史诗 ●中世纪中期出现的英雄史诗以歌颂封建时代理想英雄人物为主,初流传于民间,后由文人加工整理而成文字。这些史诗往往以某一历史事件为基础,以歌颂英雄的武功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封建国家集中统一的历史进步趋势,代表了人民的愿望。 四大英雄史诗 ●法国的《罗兰之歌》 ●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西班牙的《熙德之歌》 ●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尼伯龙根之歌 尼德兰王子西格夫里特 勃银第国公主克里姆希尔特 勃银第王巩特尔(克之兄) 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 匈奴王埃采尔(娶克里姆希尔特) 希尔德布兰特 ●熙德之歌 全诗分三章流放婚礼橡树林的暴行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和他们与贵夫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 前者的中心主题是骑士之爱,即所谓骑士的典雅爱情,以“破晓歌”最有代表性。

后者主要写骑士的行侠冒险生活,按题材来源可分为三大系统,即古代系,不列颠系和拜占廷系。代表作有《特里斯丹与依瑟》和《奥卡珊与尼克莱特》等。 市民文学 市民文学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反映了城市内部复杂的矛盾斗争,也表现了市民中不同阶层的思想愿望。它与民间文学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以揭露封建主和僧侣的恶行败德为主要内容,也有的作品赞扬人民的智慧。 其主要手法是讽刺,主要体裁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和抒情诗。代表作是《列那狐传奇》。笑剧 ●笑剧是从民间职业演员的滑稽表演发展而来的,最初穿插在宗教剧演出过程中,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中下层市民最喜爱的戏剧形式。 ●笑剧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运用诙谐有趣、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进行社会讽刺,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因而深受群众欢迎。法国的笑剧比较发达,最有名的作品是《巴特兰律师》。 但丁与《神曲》 《地狱》 《地狱》 地狱形似漏斗,插入地球的中心。分9层。 第一层侯叛所诞生于基督诞生之前的古代诗人和哲学家在此,如荷马、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 第二层地狱之门。守门者为长着尾巴的怪魔冥罗斯。他在此听亡灵的招供,视情节轻重,把尾巴绕在亡灵的身上,绕的圈数即为亡灵应下地狱的层数。好色者在此。如海伦、狄多、克利奥佩特拉、弗兰采斯加和保罗、特里斯丹和绮瑟等。 第三层贪食者。 第四层贪婪挥霍者,有主教、教士、教皇。 第五层易怒者。 第六层邪教徒。 第七层强暴者。分为三环:第一环,沸腾的血湖,里面有暴君。第二环,灰色的树林,由自杀者的灵魂所变。第三环,火沙地带,不敬上帝者在此。 第八层十条恶沟,诱奸者、阿谀奉承者、买卖圣职者、星卜者、贪官污吏、伪君子、窃贼、教唆犯、挑拨离间者、伪造者。 第九层冰湖,谋杀、暗算、叛国卖主者被冻于冰湖,其中心是魔王撒旦。 《炼狱》 又称净界,为突出于海面上的一座宝塔似的高山。炼狱为七层,加上山脚和山顶的地上乐园,亦为九层。但丁在维吉尔的引导下走进净界山门时,被守护天使在额头上刻下了七个相同的字母“p”(拉丁文peccata罪孽),意为人的七种罪过,即骄、妒、怒、惰、贪、食、色。与地狱里的罪人相比,这里的罪人犯的罪过较轻,且已经悔过,得到了上帝的宽恕。若要登天堂,尚需修炼,忏悔洗过。 《天堂》 月球天正人君子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_第一章_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英国文学简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刘炳善版(英语专业大三必备)

英国文学史资料British Writers and Works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贝奥武甫》(Beowulf)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英国诗歌之父”。(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 《乌托邦》(Utopia) ?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仙后》(The Faerie Queene)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论说文集》(Essays) 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 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 传奇剧《暴风雨》(The Tempest) 本·琼生Ben Johnson ?《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r) ?《狐狸》(V olpone) ?《练金术士》(The Alchemist) 三、17世纪文学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失乐园》(Paradise Lost) 《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