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评B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评B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评B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进化测评B含答案

第五章测评B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

项错误。该兰花的花矩与该种蛾的口器相互适应,体现了共同进化,C项正确。蛾口器的长短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保留下来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不是通过用进废退形成的,D项错

答案:C

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项错误。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项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答案:C

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解析:本题通过细菌耐药性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细菌耐药性形成的机制:在细菌群体中,存在耐药性的变异类型,

向的,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耐药性变异的选择与抗生素有关,A项错误、B项正确;这种选择过程与

两项错误。

答案:B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因频率概念的理解。对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正常男性和女性中都存在致病基因携带

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含有一个或两个致病基因都会患病,所以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项错误。对于X染色体遗传病(非同源区段上),只要男性的X染色体上有一个致病基因其就患病,故X

项正确。

答案:D

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B.40%

C.60%

D.80%

解析:据题意,vv有400只,Vv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v的基因频率为

000×2)×100%=60%。

答案:C

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B.50%

C.42%

D.21%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知识。基因频率是指某基因占整个种群基因库的比例。基因频

意,两个种群合并为一个种群后,A基因频率为(80%+60%)÷2=70%,a基因频率为(20%+40%)÷2=30%,则随机交配, 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C项正确。

答案:C

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错误。由于长舌蝠具有答案:B

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

甲地区78202

乙地区64324

丙地区8415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

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

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

解析:某通道蛋白中只发生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其原因应是控制该通道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了个别碱基对的项错误;据表中有抗性杂合子推测,抗性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甲地区抗性基因(A)的基因频率应为

2%+20%×1/2=12%,B 项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不能说明抗性基因的突变率最高,而是说明乙地区的环境最有利于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生存,C 项错误;丙地区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该地区环境对该基因决定项正确。

答案:D

H 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 1。各F 1中基因型频率与H 基因频率(p )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

B.只有p =b 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p =a 时,显性纯合体在F 1中所占的比例为1/9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中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亲代群体中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且显性与隐性比例不同,后基因频率介于0~1之间,A 项正确。p =b 时,Hh 所占比例是1/2,即HH 和hh 占1/2,所以亲代基因型可能是Hh,B 项正确。p =a 时,hh=Hh,即a 2=2a(1-a),可知a=2/3,即H 基因频率为1/3,h 基因频率为2/3,F 1中HH 的

基因型频率为1/9,C 项正确。p =c 时HH=Hh,c 2=2c(1-c),可知c=2/3,即H 的基因频率为2/3,h 的基因频率为1中HH=4/9,Hh=4/9,hh=1/9,F 1自交后代中纯合体占7/9,D 项错误。

答案:D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每个个体项错误。亚洲和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未产生生殖隔离,B 项正确。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使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数量增多,相应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从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 项正确。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平行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项正确。

答案:A

DNA 相似度)。DNA 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 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解析: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的祖先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经过自然选择,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物种朝不同方向DNA 相似度上看差别是1.1%,与非洲猴的差别是

2.24%,所以亲缘关系远近不同;人类与黑猩猩DNA相似度差别是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

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答案:C

12.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解析:病毒感染可以导致抗性较低的兔死亡,保留抗性较强的个体,起到选择作用,A项正确;病毒毒性过强会导

项正确;因为强毒性病毒会导致兔很快死亡,而兔感染中毒性病毒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自然选择所致,在此过程中兔抗病毒的能力也会增强,C项错误;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兔子之间的媒介,在兔子与病毒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项正确。

答案:C

40分)

13.(14分)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2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Ⅰ-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3。

图1

“↑”或“↓”示酶切位点;kb:千碱基对

图2

图3

(1)Ⅱ-2的基因型是。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3)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请简要解释这种现象。

①;

②。

(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理由是。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并切割DNA双

链。

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

解析:(1)根据图1可知Ⅰ-1、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则Ⅱ-2的基因型为AA或Aa。(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基因的频率为q,则A基因的频率为1-q,正常男性为杂合子Aa的概率为2q·(1-q)/(1-q2),Ⅱ-2与

该男子婚配,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2/3×[2q·(1-q)/(1-q2)]×1/4=1/3×q·(1-q)/(1-q2)=q/3(1+q)。若

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与之婚配的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一定为杂合子Aa,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3/4。(3)由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所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导致A、a基因的频率不同,且基因突变频率也不同,因

此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就会存在明显差异。(4)若A、a与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可知AaBb和AABB个体婚配会有四种不同基因型的后代,而调查结果是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和AABb两种,

所以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割位点进行切割。(6)由图3可知,在1.2kb电泳带处,Ⅱ-1(aa)无显示,而在1.4kb 处有显示,而Ⅰ-1(Aa)和I-2(Aa)在1.4kb和1.2kb处均有显示;结合图2可知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

答案:(1)AA或Aa

(2)q/3(1+q)3/4

(3)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4)同源基因型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特定核苷酸序列

(6)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14.导学号75604072(14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1)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

多样性。

(2)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

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

解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有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

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故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②与③。(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了,

答案:(1)基因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

15.(12分)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

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

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

理的解释是。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

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解析:本题通过生物变异和孟德尔分离定律考查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对Aa的果蝇种群而言,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相等,即A=a=0.5。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0.52,Aa的基因型频率=2×0.5×0.5,aa的基因型频率=0.52,其数量比为1∶2∶1。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不变,均为0.5。(2)由(1)的计算可知,理论上第一代果蝇AA∶Aa∶aa=1∶2∶1,

若AA∶Aa∶aa=0∶2∶1,则是A基因纯合致死所致。第一代再自由交配(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1/3、2/3), AA∶Aa∶aa=0∶2×1/3×2/3∶(2/3)2,即Aa∶aa=1∶1。

答案:(1)1∶11∶2∶10.5

(2)A基因纯合致死1∶1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案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了解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观察图片,能够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难点】 用比较的方法,利用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排列出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容】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是一团迷雾,世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一起学习了5种,比如? 学生:神创论、小水滴、外星球或星际尘埃、热泉喷发…… 教师:虽然生命的起始点还找不到源头,但生物进化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生物逐渐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演变成现在的万物。生物进化的历史是久远的,没有人能在历史的隧道中畅游,所以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失去了见证人。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主要看以下几种。首先,大家翻

开书55页;仔细观察课本上所提供的图6-3-6生物化石和图6-3-7不同地层化石示意图,动动脑,能否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呢? (学生阅读,教师出示挂图或标本。) 教师:挂图上所示是课本上两幅图的放大图,以及其他的一些生物化石。大家注意比对,把你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学生A: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里面介绍了一些有关化石的问题。有些化石是生物的遗体,像琥珀里的昆虫;有些是遗物,例如恐龙蛋、粪便等;还有的则是它的生活痕迹,例如已经发现的恐龙大脚印。这些化石都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教师: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为什么它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学生B:化石之所以能为研究提供证据,因为古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都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后形成了化石,而且这些化石与当时的生活年代是在一起的。 学生C:在第二幅图中,我观察到这样几个问题: (1)地球表面在生物进化中是不断运动的,地层也随之上升、下降、扭曲等; (2)通过对地层由下到上的比较,我发现从下到上的地层中生物遗体越来越复杂; (3)通过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可以大致了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不同生物。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或同一地层中的不同化石作比较,就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教师总结: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教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P56图6-3-8始祖鸟复原图。仔细观察这种始祖鸟更像哪种动物?有哪些异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D:我感觉它比较像鸟类。它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还有翅膀,嘴的外形又比较像鸟的喙,所以我认为它应该归属到鸟类中。 学生F:我认为它更像爬行类动物。在它的前肢上长有指,指的末端有爪,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 —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生命观。 2.理性思维:通过师生、生生和生本互动,综合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辨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流程图。 4.社会责任: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史。 情境导入:南湖菱的进化。 环节一: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问题探讨1 以南湖菱为例,进化论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问题探讨2 以南湖菱为例,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环节二: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活动:新物种形成的网络构建(以南湖菱为例)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出南湖菱物种形成的途径。 要求: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 结果:代表完成成果展示。 小结

真题演练 1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特异性 2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A.稀有性 B.适应性 C.统一性 D.竞争性3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 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 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5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他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这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统一性C.遗传性D.特异性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历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济南版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3节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在知识目标上,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在能力目标上通过观察化石、标本、图片等,尝试推测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的进化趋势进行推理;在情感目标上,引导学生破除对生命的神秘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动物”“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学习,知道了不同生物的结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分析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其次才是进化的主要历程。目的是组织学生对不同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趋势。使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目标 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三、重点难点 1.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提高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出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制作生物的进化树卡片、化石标本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比较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和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 六、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 课:多媒体展示各种多姿多彩的生物。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知道拉马克进化学说。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正确看待生物进化理论。 (2)明确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3)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和探索中前进,激发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看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P110相关内容: 1、生物进化的理论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提出来的。 2、(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著名论著是什么?《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5年的航海旅行前达尔文还坚信物种是不变的,是神创造的。5年的航海旅行中,他通过观察比较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以及带回大量的化石、生物遗迹的证据和动植物的标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写出了这本生物进化的巨著。 3、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观看分析:书上P111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自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过度繁殖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因为生存条件是有限的,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等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3)适者生存 每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

16[1]第一编 第三章 第五节 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第五节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一、知识结构 这部分包括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1.联系生物的组成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2.掌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规律,并能应用正确的理论去解释说明生物进化的现象。 3.掌握有关生物与环境统一的理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并能据此对一些环保的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描述。 二、例题解析 例1 分析内蒙草原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草原上大量的蝗虫与羊的关系是 ( ) (2)狼与羊的关系是 ( ) (3)无计划繁殖羊群反而减产,其原因是 ( ) (4)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和羊的关系是 ( ) A.种内竞争 B.寄生 C.共生 D.种间斗争 E.捕食 F.防御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中的有关概念,再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即可推导出答案为(1)D (2)E (3)A (4)C 例2 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解析】这是一道密切联系现实的题目,以人口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对种群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D 例3 右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 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趋于枯竭的主要的原因 是。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是。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环保的图表,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答案:(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亳州市第四中学嘉福山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必须在之前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 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生物进化的历程

22-2生物进化的历程(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二)能力目标: 根据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进一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进一步加强学生与生物和谐相处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难点: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规律 教学设计思想: 动、植物进化的历程是本小节学习的重点。通过了解动物、植物进化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CAI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生物进化历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生物进化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新授: 教师:原始生命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繁殖,不断进化。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

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 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学生:结合已有的动植物的知识,自学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进化的历程 思考题:(1)总结出植物进化的历程。 (2)分析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总结植物进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1)植物进化历程是:藻类植物(单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促进植物进化的外界因素是地球环境的变化。如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部分蕨类植物进化成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3)植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动物进化的历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动物进化历程,并对动物进化的原因作出分析。 思考题:(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哪两大类群?这两类动物进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怎样的? (3)根据各类动物特点,总结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是怎样的,并举例说明。 学生:(1)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先出现的是无脊椎动物,后出现的是脊椎动物。 (2)无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植物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如在

生物的进化历程

课程名称:生物的进化历程 授课教师:李京伟(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进化历程”是北京版《生物学》第 4 册第十五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的内容。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生物的进化历程”由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组成,包括借助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两部分。在课标中位于第八主题,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理解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关系,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2. 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主要通过推荐组成,学习习惯较好。通过近 2 年的生物学习,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描述、表达等能力,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特别是通过“米勒实验”“模拟血型鉴定”、“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学生对于模型和模拟实验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能够认同科学的模拟实验结果能够概括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综上来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但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漫长而复杂,生物进化的趋势内容抽象并且概括性强,学生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图片和实物材料的观察与分析,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分析“进化树”模型,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确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重要证据的观点; 2. 认同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是逐渐进化形成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四)教学重点 1.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五)教学难点 1.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三、教学方法策略 (一)教学策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进行有意义的转换。根据此理论,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这一抽象内容可以转化为形象的符号来代表并能发挥同样的意义。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模拟实验。用“观察 - 分析 - 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二)教学资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也提到学习者的动机起着重要作用。而白板的互动性能够有效建立师生、生生和谐的关系,并将文字、声音、图片于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因此选用白板为主要媒介进行信息的构建。 1. 实物:鱼的遗迹化石;剪刀、胶棒。 2. 图像:现存生物的进化树;猛犸象、恐龙等动物。 四、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C的细胞色素.

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0猩猩黑 1猕猴11狗12马13鸡21鱼金23 4 4菌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 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运用课件:制成生物进化的系统树的框架,各类生物放在一侧,然后让学生以拖动的方式把各类生物放在系统树的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对于微观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同学们还是 比较难理解的,遗传与进化这个知识点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理的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 1、豌豆的特点(作遗传学材料的优点):闭花传粉自花授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性状易于区分。(1.揭开植物闭花受精的奥秘、2.豌豆邹粒的原因、3.解读DNA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4.孟德尔定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初级)、5.杂合子连续自交有个“大绝招” 你用过没?) 2、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 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 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 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 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 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①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变异现象,说明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②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③通过实例介绍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且已对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性状以及决定性状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对生物变异方面还了解得不多,因此,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变异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究变异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探究 2、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难点: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等相结合 六、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大小品种的花生、测量用具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 生物的进化同步测试

第2节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A. 太空学 B. 化石 C. 细胞学 D. 比较解剖学 2. 始祖鸟化石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 A. 古代两栖类动物 B. 古代爬行类动物 C. 古代总鳍鱼 D. 古代哺乳类 3. 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 B. 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C. 化石是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D. 有鱼化石的地层都比两栖类化石的地层更加古老 4. 下列不符合生物进化总趋势的表述是() A. 由水生到陆生 B. 由单细胞到多细胞 C. 由低等到高等 D. 由简单到复杂 5. 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许多化石(如右图),这些地层按地 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A. 甲、乙、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乙、丙、甲 6.一从未受到破坏的沉积岩层的顺序如右图所示,图中表明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而另一层 含有化石B,图示可能说明()

A. 物种A比物种B简单、低等 B. 物种A比物种B复杂、高等 C. 物种A出现在物种B之前 D. 物种B一定生活在水中 7. 若△、□、☆表示具有亲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右图所示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未经变动的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A. △→□→☆ B. ☆→□→△ C. △→☆→□ D. ☆→△→□ 8. 化石与地层的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A. 植物化石越少,动物化石越多 B. 水生生物化石越多,陆生生物化石越少 C. 化石种类越丰富 D. 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9. 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这个时期地壳平静而气候温暖。下列有关中生代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裸子植物(尤其是苏铁类)是主要的陆地植物 B. 被子植物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 C. 爬行动物盛行,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 D. 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10. 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第2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那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二、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同学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复习巩固各类型的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根据各类型生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尝试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从中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二、教学重点: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树上歌唱、青蛙在稻田里鸣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图片。 2、问: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些什么?现在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演变来的?在这几十亿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3、引出新课: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探究新知 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全过程,要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只有靠对各种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留下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来认识。 1、资料分析一 (1)学生阅读资料1。 (2)思考:通过阅读这则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引导学生分析并课件出示重点内容: ①、强调化石的概念。

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幅幅真实的图画和可靠的文字。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比较,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课件出示各种生物化石。) ②、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真实的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那么化石的地层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③、引导分析交流,再小结: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结构越复杂、分类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④、通过对资料1分析,你能说出资料中的几类动物的进化顺序吗?你怎样得出这个进化顺序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 2、资料分析2 (1)、学生阅读54页资料2,思考:你从这则资料获得了什么信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2)、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3)、指名进行全班交流,同时教师课件出示:始祖鸟化石和始祖鸟复原图及始祖鸟身体特征的简单介绍。再出示始祖鸟与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比较。 (4)、小结: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始祖鸟是________ 和_______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证明了生物进化历程,能从一种向另一种进化。 (5)、了解化石的作用。 ①、通过刚才的资料分析,你知道化石有什么作用? ②、小结:课件出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3、资料分析3 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1)学生自学54页的资料3。 (2)认识细胞色素C。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案

《生物进化的历程》优质课教 案(2)(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初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活动教案学设计

生物进化优质课说课稿 说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2节第一学时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北师大版的书,在我县已经应用多年,该书编排比较便于学习,活动的安排及彩色插图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主要以陈述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接受,这是北师大教材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我对北师大教材的认识。 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生物课学习,爱学习的已经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而不爱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给予教学,既要关注学困生,也要注重培养优等生,让大家能共同完成学习。 说课题: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第2节生物的进化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3、进一步复习巩固各种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分析,对地层、化石、始祖鸟的比较,认识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科学设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励学生保护生命,热爱生物圈,形成 生物圈是一个大家庭的观点。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认识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较法。 (2)、通过化石资料的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难点:通过完成化石资料分析,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说教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资源准备: (1)生物化石课本图片和课件相结合进行教学 (2)动植物化石及始祖鸟化石课件复原模型 说课时本节教学内容安排3课时,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说教学过程设计 1.通过谈话导入课题 活动1:认真观察图片资料,分析什么是化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