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海口经济学院语文对口单招试题测试版(附答案解析)

2016海口经济学院语文对口单招试题测试版(附答案解析)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

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

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

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

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w W w .x K b 1.c o M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

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

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

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

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

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

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

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

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

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去而.人

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的一项是(3分)()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遇:得志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D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4.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殷勤”是“情意恳切、深厚”的意思。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乃.不敢引疾臣乃.

敢上璧 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

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

赋诗 5.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 两个“乃”都是副词,意思为“才”;B. “以”,连词,表示目的,“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结果,“以至于”;C.“者”,助词,“……的人”/助词,“……的地方”。

D.“而”,连词,表示转折/连词,表示顺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6.D[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错误,原文中是“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意思是“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

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而且“亲若同辈”必须有一个前提,对方必须是“贤良的人”。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X|k | B| 1 . c|O | m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答案] (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

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

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1)得分点主要在“以为”“本”“刊布”“以”,句意;(2)得分点主要在“资深”“望重”“以……为……”“趋谒”“势要”,句意;(3)得分点主要在“奇”“横”“无不”,句意。

【参考译文】

朱先生,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都城,十三岁通览《五经》,

因文章写得好而获得名声。先生年轻时才智超群,异于常人,天赋卓绝的品性超过普

通人,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擅长写文章而闻名,被天子赏识。等到父亲去世,服

完丧后,他不肯出来做官,想去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朱珪入朝觐见,皇上询问

到朱先生,才不敢托病辞官,先生对他的弟弟朱珪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了。”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中散失的书稿,皇上看了奏折,认为(这)是一件奇异的事,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皇帝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在传抄的过程中有错误,先生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唐朝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儒

臣进行校正,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立在太学里,皇上下旨以后才慢慢办理,于是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先生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家里。在这种情况下,安徽、福建两地的学士听到他已发而未尽的话和见识广博的言论,才开始懂得修习研究基础的学问,天下爱好学问的学士,都仰慕先生并想跟从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使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之前都在先生的官署,最终因为编书在当地有了名气,(这)大概是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庸俗之辈不敢到他的家门,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在都城,拿着酒来向他请教学问的人(很多),车辙阻断了街道;他所到的地方,跟从他游学的有百数十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督学,表彰婺源已故学士江永、汪绂等人,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鼓励继承汉儒学风而治经考据的学士。在福建,(先生)与弟弟朱珪互相交替为官,一时相传成为美事,闽地学士

拉住车辕挽留跑着相送的人,几百里内络绎不绝。后来朱珪主持文化教育,天下名流皆在暗中请求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所赏识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的学士为“朱派”。

先生毕生考古,兼及爱好金石文字,(他)认为(这些)可以辅证经史。先生写文章仿效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的体裁格调、体制格局。他的家中藏书有上万卷,坐客常常满屋,谈话辩论在当世让人佩服。所到的名山大川,搜集奇观收揽风景名胜,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至今不停。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朱先生为人坦荡,待人接物坦率真诚。他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爱好结交朋友。他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有说不到的地方。别人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它。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大多因为凭借这个而得以成名。他家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宾客,他与宾客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记(的能力)不曾衰退。他在闲暇时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对待同辈一样亲近(他们),劝勉他们做学问要先识字,话语所包含的意义及情味真是恳切深厚,先生离开后人们敬爱思念他。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

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

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

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

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滕侯: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8.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8.[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本中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后,应大致了解此段欧阳修要说的是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此“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就是断句的标志语。还有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也能给我们断句以提示,当然最重要的是读懂语段的意思。

的一项是(3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

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9.B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虞”有担心、担忧的意思,此处“覆溺之虞”中的“虞”即取此意,考生可根据上句“风波之恐”的“恐”做出准确判断。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10.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易”,有“改变”之意,如“移风易俗”“改弦易辙”等词语中的“易”字。此处“易”也作“改变”解释,“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译为“(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 .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 .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 .《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11.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文中作者解释了自己作此文的原因——“三宜书”的道理:①滕侯“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即让后人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效法他的行为;②“告来者不以废”,即告诉后代不要废弃,而且作者明确说了“此

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所以这是滕子京请欧阳修作文的主要原因;③“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即滕侯受人民拥戴。所以C选项中

“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并不是滕侯和欧阳公的本意。

12.《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写出《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

[解析]本题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命题方式更为灵活。题干中给出的“功未及就,退守一州”即《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

巴陵郡”;“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顺的境遇下仍心

系百姓,勤于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绩的具体陈述,与《岳阳楼记》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意义相似。可以说欧阳修写此文正为《岳阳楼记》中这句话做了注脚。考生可能易错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等名句,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发个人情怀的句子,与题干给出的句子无关。

13.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进行体察、阐发与评价。回答此题首先要指出两篇“记”抒发的为官情怀。《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句体现了为官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虹堤记》“虑于民也深”等句体现出了以民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高尚的德行的情怀。然

后要从两篇“记”抒发的情怀出发来谈感悟,最好能联系实际,有合理的议论阐释,

做到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参考译文】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知州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

望您写篇记叙的文字。”我打开信书并查看洞庭之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西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作偃虹堤。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是谁),(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侯做的。”又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

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这儿也没有停泊的地方,就都停泊在南岸的渡口,那

些有需要到州中办事的人既要走很远又很累,而且常常有风波兴起的恐惧,被打翻、

人被淹死的担忧。现在到达这里的船,全都停泊在堤下,有需要到州里办事的,又近

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的大小规模,需要用多少人力,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人,而且没有超过时间

就完成了。”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

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视察了多次,并且又上报了朝廷,由三司来

决定,这样以后说可行,(各级官员)都不能改变我们滕侯的主张。”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以此写篇文字。”

大概为老百姓考虑得深,那么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也就精到,所以能够用力少

而取得的功效大。凭借百步远的湖堤,可以抵挡天下的最凶险和最难预测的忧患,使

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和四川,凡是往来于洞庭湖,不论是远

还是近的人都从这个堤中得到利益。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会合的要道,往来的船只

在此停泊的,一天共有多少呢!假如建这个堤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侯对人和

物的恩惠,难道是可以用数量来计算的吗?事情不怕干不成,而怕容易坏。建造人开

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保存,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百

姓兴利除弊,利国利民工程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时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恩惠,天下还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

记下来传告后世的。

滕侯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目前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朝廷曾经

重用过他。但(他)还没有成就功业,就退下来当一州的知州,没有地方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借修建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策划周密,不用花太多

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风格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该写此

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被当时的人赞誉,而是想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

代不要废弃了它,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在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该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

于是就给他写了。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

..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

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

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

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

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

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

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

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

..,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

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

..,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

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

..》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8.C[解析]此处考查文言实词的用法,可采用代入法辨别正误。 C项中“远近

称伏”的“伏”如按“认罪”之意代入,句意明显有误。“远近称伏”意为“远近佩服”。“伏”应为“佩服,信服”之意。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9.B[解析]此处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做题时,必须结合语境做出判断。B项中的“南面”语出“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一句,

前文又有“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之言,结合语境,可以看出“南面”在此处为宾

语前臵句,意为“面南”,即称帝之意。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10.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回到原文

寻求答案,B项中“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一句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原文中写

的是在韦凑的一再坚持下,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并最终“朝廷为减费万计”。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1.[答案](1)吃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5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5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以下采分点要重点关注。(1)厚禄:丰厚的俸禄。顾:顾惜。必:一定,必定。 (2)重:使动用法,加重。毋:不要。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

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他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

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

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担任相王府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

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任贝州刺史。睿宗即位,他迁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帝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皇帝,(他)认为:“正当农耕之月

而兴建道观,虽然所需费用由公主出,但是高价雇人,那么被雇佣的农人就要舍弃耕

作而接受雇佣,舍本逐末,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忍受饥饿。”皇帝不听从。韦凑坚

持诤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皇帝下诏在

外朝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您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

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因此减省了数以

万计的费用。(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年,皇帝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因)谏阻停止(立碑)。(韦凑)升任将作大匠。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

的人,这样的人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孝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

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于是停止。(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每个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以加重这一官位,还

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被判处死罪,皇帝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吞牟利,《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韦凑为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很久以后,(韦凑)升任太原尹兼

北都军器监,边防恢复,皇帝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等到他患病,皇帝派遣御医

登门为他治疗。去世时,终年六十五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

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

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

勿辱于县。”遂抉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

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

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

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

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

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

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

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

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被解

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赶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

居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绳.吏之法尤峻绳:捆绑

B.即以其事属.之属:交付

C.无逾.祖矣逾:超过

D.不可胜.计胜:尽

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采

用语境分析法,可以得出答案是A。“绳”的意思应是“约束”,从语意角度分析,“捆绑官吏”于理说不通,故可直接选出。在此基础上,可用代入法验证其他选项。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3分)()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3.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读懂读透题干中隐藏的重要信息。首先,要把握好对象——张祖;其次,要把握好角度——尽职尽责。由此可见,本题是分析张祖为官从政所做的本职工作。①的对象是闽中,而非张祖,按照排除法,可排除A和B;②表明张祖有远大志向,不为小吏所动,不符合题干要求,故可排除C;③④⑤⑥都属正确选项,故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4.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文中有“母曰:‘法可避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张祖选择的是逃跑藏匿,而不是断指出走,由此可直接选出答案A。其他选项皆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答案](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考查句式:“君,我辈中人也”为判断句,“勿辱于县”为倒装句(状语后臵句)。另外要注意重点词:“辈”为“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或者同一类”之意,意译为“这一类”;“辱”含被动意,解

释为“受委屈”。赋分方面句式1分,两个重点字各1分。(2)重点词“会”意为“恰逢”,“诏”意为“下命令”,“可”意为“适合”,这三个关键词每词1分。句子

通顺即可,不够流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张祖,字彦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

养母亲(并和她)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苛。有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

邀请张祖一起斩断右手的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怀疑(这件事),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这些人并将他们)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帝即位大赦天下,(张祖)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掉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时,(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者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张祖手里),张祖甩出去文书,没有接受,手拿书卷愤愤地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次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发文让张祖前去(做官),张祖像拒绝县里文书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

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朝廷)正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堆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不分白天晚上地分类梳理、安排、谋划这

些事情,(做的事情)都有条有理、有据可查。

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于是(他的)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成、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学习探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方法很多都改变了太祖(时期制定)的旧制度,(变法)奏章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说:“汉高祖出生于平民,占据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当追求实际效益。现在法令制

度已定,每天都有改变,未必胜于旧法,白白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

急着改变呢?”张公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采用张祖的建议。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张公说:“没有比张祖(再合

适的了)。”(于是)授张祖为留守知事。

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县丞。张公被解除职务后自杀,尸体

被抬回家,下属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独自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张祖)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安吉县多山,(这里)向来有很多逃到本地的百姓,(他们)隐藏田地不如实上报,收

上的钱财赋税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钱财赋税,修筑的池塘、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

有隐藏田地的人,(张祖)命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张祖)声名远扬,因考核

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走到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给他)护送灵柩回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

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

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

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

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

“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

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

“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

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

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

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

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

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

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的一项是(3分)()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9.B[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脱:如果。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10.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①是说德基不在意别人的轻视。⑥是说德

基听从宋濂的劝诫。

的一项是(3分)()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11.C[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会没有人代为赔偿”的说法

过于绝对。原文中德基说“谁当代偿耶?”,意思是说这事的后果比较难处理,但并

不是说没有人来赔偿。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援”“相尔汝”、句意各1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乃”、反问句句式、句意各1分)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宣布”“少数”、句意各1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

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选自宋濂《吴德基传》)

13.[答案]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

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

[解析]文言断句首先要通晓文意,然后再沿波探源抓标志。本题以语言内部相对完善的独立单位为主,考查对文意的把握。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南

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几个月后吴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们)揭露了出来,全县人为之震惊并

且臣服(于他)。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之政来教化他们。老百姓有申诉,(吴德基)就让

百姓上前与(他)诉说实情,从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刚到任时,要征调民力转运物资到州郡而没有找到人,县令亲自到

乡里征调民力。有一个人逃走了,(被抓到后,)(县令)命令吏卒鞭打了这个人。(遭受鞭打的这个人)不服气,逃到了山里,并辱骂县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凭什么

这样做呢?”县令发怒了,吏卒又趁机用一些话语说动县令,想诬陷那一乡的百姓图

谋钱财,于是县令抓了六七个人下狱,看管得非常严厉。吴德基认为百姓没有罪过,

亲自来巡察监狱,大声命令狱卒释放那几个人,狱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辞。吴德基捶破

监狱的门放走了那些人,并说:“你们无罪,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人不必害怕。”然后

吴德基就去向县令汇报,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

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

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吴德基)入朝为官,被提拔做莱郡的潍州知府。百姓养的官驴应该是四十头,莱郡的太守来核对毛驴的繁殖情况,与登记的不相符,说:“毛驴当年就会产小毛驴,现

在有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毛驴,却为什么少了呢?”想用欺瞒罔上的罪名责罚百姓并

向(他们)征税索要赔偿。其他各县都已勒令百姓买毛驴,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毛驴,有什么理由?”吴德基说:“老百姓的确

没有欺骗你,怎么可以苛责他们赔偿呢?国家在四海之内都非常富裕,做官的人应当

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一时无法应答。吴德基又指出几件不便于百姓的事,太守没有敢再说什么,并且其他那些已赔偿毛驴

的县也停止了这种做法。山东百姓希望用羊牛替代秋税,官府听从了百姓的意见。吴

德基与百姓商量,羊牛死亡后会有疾疫传染,不如交纳粮食便利,唯独吴德基收的是

粮食。其他的县送羊牛到陕西,百姓赶着羊牛走两千里路,都耗损了家财,全郡唯有

潍州得以保全。县令役使上千人替邻县送羊牛,吴德基列举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辛劳也不敢埋怨。如果让人替代送牛,如果路上牛死亡了,

谁能为替代者补偿呢?”(吴德基)据理力争不听从安排。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名声,而把爱民放在首要位臵,百姓感激他。在潍州两年,被朝廷召回。潍州的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说:“自从您来这里做官,

我们这里的百姓再没有受到鞭笞。现在您要离开我们,希望得到您的这只鞋来供奉,

来慰藉我们(对您)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官归家。我与吴德基交情很深,时常玩笑,这时我也将离

职回家,叫吴德基过来对他说:“你愿意听长者的教导吗?”吴德基说:“愿意,(您)有什么指教?”我说:“少出门,与世俗之人绝交,少来往。”吴德基回到家,遵从

我的教导,品行高尚的人赞扬他能接受他人的建议。

【断句文言文译文】

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

臵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

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

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使他走向极端呢?不如先用计招他来,如果他真的反叛了,(再)用军队讨伐(他)也不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

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

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

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考单招——上高职单招网https://www.doczj.com/doc/6a17655004.html,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

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

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

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

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

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的一项是()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

A.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5.A[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题最直接的方法是代入法,将实词含义代入句子中进行理解。A项,“造”的主语是缙绅大夫,宾语“其庐”是指徐孟祥的房屋,所以“造”应解释为“造访”“拜访”。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

C.以乎之 D.且于所

6.C[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今年的文

言虚词考查一改往年辨析虚词意义与用法的异同的考查形式,而是使用选择虚词填空

的形式,题型新颖,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前后文语境的理解。第一空选“以”更好,因为“为屋”与“居”之间应该是目的关系,选“而”也可以;第二空选“乎”和“于”均可,句意是“免于两种祸患”;第三空应选“之”,“二者”是指“木处而颠,土处而病”,“木处”“土处”都有忧虑,因此原文应是“二者之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