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网络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数据从上到下封装的格式是什么

从下往上依次是:bit、frame、packet、segment、data

1.使不同厂商在开发设备的时候有个公共的标准,让不同厂商开发出来的设备能够互相通信。uR[-1h

2.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如UNIX、Winsows和Mac。

3.分层使数据处理分步,互相之间不造成影响。%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上三层称之为高层,定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人机界面。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三层负责把电脑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你能看懂的东西,或把你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电脑能看懂的东西。下四层称之为底层,定义的是数据如何端到端的传输(end-to-end),物理规范以及数据与光电信号间的转换。先面一层一层的来说明。从上层说起。7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g]Iwcm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gxP(~$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w'<_V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g/93I 数据链路层,负责准备物理传输,CRC校验,错误通知,网络拓扑,流控等。我们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换机都工作在这一层。上层传下来的包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帧(Frame)。db] 物理层,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链路,负责将数据以比特流的方式发送,接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模拟以太网帧封装

计算机网络期中考试试题 —模拟虚拟机中局域网的传输过程,完成简单图形界面。 学生:韩成周 学号: 2014117138 完成时间:2016年12月

目录 1.设计任务和要求 ......................................... 1.1 课程设计任务 ...................................... 1.2课程设计要求 ...................................... 2.设计原理 ............................................... 2.1 802.3标准帧结构................................... 2.2CRC的基本实现..................................... 3.设计思路 ............................................... 4.程序源码 ............................................... 5.运行结果 ............................................... 1.设计任务和要求 1.1课程设计任务 虚拟局域网(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地而不是物理地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兴技术,在功能和操作上和传统的LAN 基本相同。虚拟局域网技术是目前网络界最热门的技术之一,也是交换网络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的出现是和局域网的交换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模拟虚拟局域网中帧的传输过程。 1.2设计要求 1.初始化交换机的转发表; 2.模拟虚拟局域网同一个局域网或者不同局域网之间帧的传输过程 2.设计原理 2.1 802.3标准帧结构 虚拟局域网帧格式:

数据包转发过程

路由器转发数据包过程详解 (2010-05-22 20:59:09) 转载 标签: 分类:学习交流 路由器 数据包转发 it 主机PC1向主机PC2发个数据包,中间经过B路由器,请问源地址和源MAC是怎么变化的? 答:就假设拓扑图是这个样子吧:PC1-----(B1-B2) -------PC2 B1和B2是路由器B上的两个接口, PC1和PC2是PC,由主机PC1向主机PC2发送数据包,那么在主机PC1形成的数据包的目的IP就是PC2的IP,源IP就是主机PC1的IP地址,目标MAC地址就是B1的MAC地址,源MAC地址就是PC1的MAC地址。 转发过程:假如是第一次通信PC1没有PC2的ARP映射表 PC1在本网段广播一个数据帧(目的MAC地址为:FFFF:FFFF:FFFF:FFFF)帧格式为: 段的路由。此时路由器给PC1回复一个应答数据包,告诉PC1自己的MAC地址就是PC1要通信的PC2主机的MAC地址。而此时PC1建立ARP映射表,将该MAC地址(即路由器的B1接口)与PC2的IP地址建立映射关系。实际上是路由器对其进行了“欺骗”。 其应答数据帧格式为: 对于路由器B同样建立了自己的ARP映射表:将PC1的MAC地址与PC1的IP地址映射。

数据包在流出B2接口的时候其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PC2所在的网段各主机将自己的IP地址与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比对。若符合则将自己的MAC地址替换上广播MAC地址,并回复该数据帧: 的对应关系调出来。将PC1的MAC地址覆盖路由器B2接口的MAC地址。另一方面路由器更新ARP映射表,将PC2的MAC地址与PC2的IP地址映射。 此时流出路由器B1接口的数据包的帧格式为: 地址建立对应关系。 此后每次通信时由于PC1要与PC2通信时。由于PC1已经建立了到PC2IP地址的ARP映射,所以下次要通信时直接从本地ARP调用。 简单说一下,网络设备间(包括设备之间和计算机之间)如果要相互通信的话必需经过以下这几个步骤: (以TCP/IP协议通信为例) 1、发送端的应用程序向外发出一个数据包。 2、系统判断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是否在同一个网段之内。 3、如果判断出这个数据包的目标地址与这台设备是同一个网段的,那么系统就直接把这个数据包封装成帧,这个数据帧里面就包括了这台设备的网卡MAC地址,然后这个帧就直接通过二层设备(也就是大家说的不带路由的交换机/HUB之类的~^-^)发送给本网段内的目标地址。

封装及管脚定义(精)

管脚定义

1. LCM参数: 1.1 屏幕大小:240*RGB*302 dots,262144色(2的(R(6位数+G(6位数+B(6位数)次方) 1.2 控制器:HX8347-A 1.2.1最低供电电压:1.65V ,内置升压器, 1.2.2三种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③RGB 接口模式 1.2.3工作温度:-40~85℃ 1.3显示:

1.3.1正常显示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262144(R(6,G(6,B(6色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a262144(R(6,G(6,B(6,b 65536(R(5,G(6,B(5色 1.3.2空闲显示模式①8(R(1,G(1,B(1色 1.4显示组件 1.4.1 VCOM 控制组件:-2V~5.5V 1.4.2 DC/DC转换 ①DDVDH :3.0V~6.0 ②VGH :+9.0V~16.5V ③VGL :-6.0V~-13.5V 1.4.3 帧存储区域240(水平)*320(垂直)*18bit 1.5显示/控制接口 1.5.1显示接口模式 ①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A .8/16bit并行总线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②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A .8/16/18bit并行接口 B .串行总线接口

C .16/18bit并行RGB 总线 1.5.2控制接口模式 IFSEL0=0:命令参数接口模式 IFSEL0=1:寄存器内容接口模式 1.5.3电压 ①逻辑电压(IOVCC ):1.65V~3.3V ②驱动电压(VCI ):2.3V~3.3V 1.5.4颜色模式 A .16Bit :R(5,G(6,B(5 A .18Bit :R(6,G(6,B(6 接口模式选择: 写寄存器: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 封装:数据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要从高层一层一层的向下传送,如果一个主机要传送数据到别的主机,先把数据装到一个特殊协议报头中,这个过程叫-封装。 封装分为:切片和加控制信息 解封装:上述的逆向过程 现在简单的说下封装 比如现在,我用QQ和Reborn 聊天,这个模型,首先我要在QQ上发了一条“hello,Reborn”这个在QQ的应用程序做的这个“hello,Reborn”的动作,就是在应用层上完成的,但是怎么才能把“hello,Reborn”这几个字发给在网络另一端的Reborn呢?假设QQ这个应用程序在传输层上是用的TCP做协议的,那么在传输层,就用TCP做报头,在“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的前面进行封装。并且这个时候进行数据的分段,和标记上顺序号,当然这些都是在TCP报头上完成的,到了传输层,目前的状况是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大家看到,TCP报头被加在了高层数据前面,这个就封装了一次,因为TCP被加在了前面。这个就是传输层的PDU(数据协议单元),这个传输层的PDU就叫做段(segment)。网络层,在网络层所有来自网络层的以上数据,也就是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再次被封装在其前面加上IP报头,IP用与寻址,这样才能找到Reborn那台PC的IP地址。到了网络层,现在数据变成了IP报头+TCP+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在网络层的PDU叫做数据包,packet,又会来到下面的一层,叫做数据链路层(data-link layer),现在的数据是这样的了以太帧+IP 报头+TCP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个时候的PDU叫做帧,以太帧+IP报头+TCP 报头+hello,Reborn等高层数据,这些在第2层的frame再次进入最低层,也就是物理层,进行信号等等的编码,以010*******这样的bits流进行在网络介质上传输给Reborn。 解封装 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些数据在Rebron这边开始解封装这是个第2层的frame,首先在Rebron这边去掉以太帧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网络层,然后再去掉IP报头,TCP报头+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到了传输层,再去掉TCP报头,最后,在应用层的QQ程序里,Reborn终于收到了我发的“hello,Rebron”的消息。当然在业界都是用TCP/IP模型,没用OSI模型,但是封装解封装都是一个原理。大家都知道了封装与解封装,那么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上层和下层是怎么配合工作的呢?我怎么知道封装给下一层的哪一个报头呢?hello,Rebron等高层数据,这高层的数据流在进入传输层时,假设QQ聊天是用的TCP ,那么QQ这个应用程序本身已经对下层,也就是传输层做了映射,或有一个字段指向了传输层,通知它,请把我的数据封装到你的TCP协议里,传输层这个时候,在TCP里也有一个目的端口号,指向QQ应用程序,QQ的端口好像是4000,这样,在接受方,也就是Rebron,解封装的时候,传输层才知道把封装了的数据交给上层的哪个程序 下面分析传输层的TCP报头,我讲几个TCP报头里主要的结果字段,TCP报头首先是源端口,目的端口,然后有序列,检验和,等等.当我们发消息或进行HTTP协议上网的时候,远端口是1024以上的一个随机端口,这样在传输层接封装的时候在传输层,才知道把我的数据交递给上层的http程序,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正是通过这个在TCP报头里的目的端口号这样实现上下层配合工作。 下面讲述网络层,IP报头的封装 首先看看IP报头里有哪些字段,我只讲几个,如果讲完,时间不够,而且讲多了,有些人也茫然,IP报头里有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等等等字段,首先源地址当然就是我这台的外网地址了,那么在网络层进行封装的时候,用高层已经知道了Reborn的IP地址,所以加上这个IP地址,TCP报头里的协议,这个东西重要,协议字段,这正是指向(映射)

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实训报告以太网帧的封装实验 1.实训目的 1)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2)对比单播以太网帧和广播以太网帧的目标MAC地址 2.实训拓扑图 以太网帧实验拓扑 PC IP地址子网掩码 PC0 PC1 PC2 PC3 3.主要操作步骤及实训结果记录 (1)任务一:观察单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准备工作 打开对应文件,完成初始化,删除练习文件中预设场景 步骤2:捕获数据包 进入Simulation模式。添加数据包,单击auto capture/play捕获数据包,再次单击停止捕获 步骤3:观察以太网帧的封装格式 步骤4: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 MAC: 步骤4:观察交换机是否会修改以太网帧各字段取值 DEST MAC:MAC:

(2)任务二:观察广播以太网帧的封装 步骤1:捕获数据包 Pc0数据帧被交换机转发给pc1、pc2、pc3(所有节点),pc1、pc2、pc3(所有节点)接收该广播帧。 步骤2:观察该广播包的以太网封装 DEST MAC:字段的取值: MAC字段取值的含义:广播地址。

4.实训结果分析及心得体会 (1)任务一中,观察到以太网帧封装格式中前导字段的取值是什么阐述其在数据帧传输过程中的作用。 答:任务一中,前导码字段取值为···1010;以太网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传输数据,其特征是每个码元中间有一次电压的跳变,用于接收方提取同步信号,以太网帧中的前导码有何作用前导码是为了隔离每个以太网帧的,也是定位符。因为以太网是变长的,所以每个帧之间需要前导来区分。 (2)任务一中,Switch0转发数据帧时是否修改其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 答:switch0转发给pc2地数据帧中源MAC地址和目标MAC地址并未进行修改。 (3)交换机接收数据帧后,依据什么判断该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或依据什么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答: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依据数据帧中的目标MAC地址的取值判断数据帧是单播还是广播,依据目标MAC地址判断向哪个目标节点转发。

内核协议栈数据包转发完全解析

内核协议栈数据包转发 目录 1 NAPI流程与非NAPI 1.1NAPI驱动流程 1.2非NAPI流程 1.3NAPI和非NAPI的区别 2内核接受数据 2.1数据接收过程 2.2 采取DMA技术实现 3 e100采用NAPI接收数据过程 3.1 e100_open 启动e100网卡 3.2 e100_rx_alloc_list 建立环形缓冲区 3.3 e100_rx_alloc_skb 分配skb缓存 3.4 e100_poll 轮询函数 3.5 e100_rx_clean 数据包的接收和传输 3.6 e100_rx_indicate 4 队列层 4.1、软中断与下半部 4.2、队列层 5采用非NAPI接收数据过程 5.1netif_rx 5.2轮询与中断调用netif_rx_schedule不同点 5.3 netif_rx_schedule 5.4 net_rx_action 5.5 process_backlog 6数据包进入网络层 6.1 netif_receive_skb(): 6.2 ip_rcv(): 6.3 ip_rcv_finish(): 6.4 dst_input(): 6.5本地流程ip_local_deliver: 6.6转发流程ip_forward(): 1 NAPI流程与非NAPI 1.1NAPI驱动流程: 中断发生 -->确定中断原因是数据接收完毕(中断原因也可能是发送完毕,DMA完毕,甚至是中断通道上的其他设备中断) -->通过netif_rx_schedule将驱动自己的napi结构加入softnet_data的poll_list 链表,禁用网卡中断,并发出软中断NET_RX_SOFTIRQ -->中断返回时触发软中断调用相应的函数net_rx_action,从softnet_data的poll_list

c#数据库连接、操作、封装dll

c#数据库连接去sql server 为了简化数据库连接和操作,编写一个数据库dll文件也是比较有用的。只需要设置参数就可以完成数据库操作 属性 OUTPUTSTR 存储过程输出 CONSTR 数据库连接字符串 SQL_SLT 存储过程名或sql语句列表名 代码错误信息返回或连接关闭状态 public int sql_select(int cmdtype, int sqlst,int n) 数据库语句执行方法, cmdtype设置数据源执行的SQL语句或存储过程,即commandtype属性(0为text枚举,1为storedprocedure枚举,其他值为tabledirect枚举); sqlst设置执行SQL语句的方式,0为executenonquery方法执行,1为executereader 方法执行,其他为executescalar方法执行。设置存储过程参数个数。方法返回受 影响的行数 public Boolean Connopen() 打开数据库连接方法,返回bool值,true为打开,false 为未打开,并将未打开错误返回到EXSTR属性里 public void conn_close() 连接关闭方法,将关闭状态返回到EXSTR属性 public void sqlsp(string p1,string p2,string p3,int p4,int p5) 获取SqlParameter 对象参数,p1获取SqlParameter.ParameterName属性值,p2获取SqlParameter.sqldbtype属性值, p3获取SqlParameter.value属性值,p4获取SqlParameter.size属性值, p5设置SqlParameter.Directions属性值,0为ParameterDirection.Input、 1为ParameterDirection.InputOutput、2为ParameterDirection.Output、 大于3为ParameterDirection.ReturnValue public DataSet ds 返回查询结果集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using System.Data.SqlClient; using System.Data; using System.Collections; namespace connet { public class jdbccoonn { private string constr, exstr, sql_slt,outputstr; private static int q; public static int Q { get {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实验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网帧与ARP协议 一、实验目的 分析以太网帧,MAC地址和ARP协议 二、实验环境 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使用Wireshark、IE等软件。 三、实验步骤: IP地址用于标识因特网上每台主机,而端口号则用于区别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的不同网络应用程序。在链路层,有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在局域网中,每个网络设备必须有唯一的MAC地址。设备监听共享通信介质以获取目标MAC地址与自己相匹配的分组。 Wireshark 能把MAC地址的组织标识转化为代表生产商的字符串,例如,00:06:5b:e3:4d:1a也能以Dell:e3:4d:1a显示,因为组织唯一标识符00:06:5b属于Dell。地址ff:ff:ff:ff:ff:ff是一个特殊的MAC地址,意味着数据应该广播到局域网的所有设备。 在因特网上,IP地址用于主机间通信,无论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局域网。同一局域网间主机间数据传输前,发送方首先要把目的IP地址转换成对应的MAC 地址。这通过地址解析协议ARP实现。每台主机以ARP高速缓存形式维护一张已知IP分组就放在链路层帧的数据部分,而帧的目的地址将被设置为ARP高速缓存中找到的MAC地址。如果没有发现IP地址的转换项,那么本机将广播一个报文,要求具有此IP地址的主机用它的MAC地址作出响应。具有该IP地址的主机直接应答请求方,并且把新的映射项填入ARP高速缓存。 发送分组到本地网外的主机,需要跨越一组独立的本地网,这些本地网通过称为网关或路由器的中间机器连接。网关有多个网络接口卡,用它们同时连接多个本地网。最初的发送者或源主机直接通过本地网发送数据到本地网关,网关转发数据报到其它网关,直到最后到达目的主机所在的本地网的网关。 1、俘获和分析以太网帧 (1)选择工具->Internet 选项->删除文件

如何数据包装

如何包装你的实验结果 不少研究生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千辛万苦得来的实验结果,不知道该如何展现给别人?的确如此,有些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可能由于呈现方式的问题,不能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尤其是SCI文章)。 仔细分析C-N-S系列的大牛文章,不难发现,这些高水平论文的图表质量也高人一筹。因此,合理的“包装”自己的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一、共聚焦图片 1. 拍照时要保留大中小三个倍数的图,且图片分辨率不能太低(我们用1024*1024),能大则大,我们是因为机器限制。用的时候要进行裁减,比如文章上放的是200倍和400倍的图,实际上2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100倍的图,400倍的图来自拍照时200倍的图。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形成系列图片。 2. 图片对比度、中间色之类可以(或者是必须)在保证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3. 荧光图片不提倡定量,定量要配合western。 4. 应该是tif格式。 5. 拍照时一般不要把对比度调节的太大,尽量保存细节。拍的太强了后期是不好调弱的,或者背底太暗了也会丢失细节的。这些后期都可以通过软件调节。 6. 低倍-高倍的顺序。反之会形成暗区,特别是在高倍加zoom放大层扫之后特别明显。这是教训,不能看见高倍下面比较好的结果,就欣喜若狂,先高倍后低倍。 7. 一定要保留你的oib格式,不能因为省空间,只存留tif格式。有些杂志会要求伪色,比如,红色的用粉色显示,要是有oib格式就很好调整,重新出图就是。没有oib,用tif也可以用其他软件转换,但总觉得最后的颜色不是很对,因为很难把握粉色的色值。 8. 层扫的图片叠加或出2D的tif图,建议不要用“输出所见”这个选项,这样出来的1024-1024的会变成512-512,这时候还是选择一般tif,1024-1024,后期再用其他软件合成会比较好。 9. 结果好,拍照好,才是最基本的,一定要杜绝对结果的修改。对于形态学的图片来说,用软件修改后的用一些二进制的软件打开后可以明显看出修改过程。这是同学告诉我的,自己没试过,因为没这样修过。 二、幻灯片 实验室就非常强调你的汇报能力。幻灯片至少是要无懈可击。可能你的工作很漂亮,但是你做了一个很粗糙的幻灯,而且讲的也很粗糙,这样,别人对你的评价就会打折扣。我一般喜欢用prism作图,非常漂亮,而从来不用excel 作图。而幻灯,思路要很明确,背景要介绍清楚。然后大家一定要控制时间,给你十五分钟,最好是留有10s的空余,但是一定不能多,也不能讲到十分钟就结束了。 三、图片 目前杂志投稿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较麻烦,比如照片的DPI不同杂志要求就不一样,有的杂志甚至单独要求Merge 图片的DPI,还有的连统计图的线粗细磅数也要求不一样。这就造成一稿被拒,还要重新治理很多照片和统计图,非常麻烦。 1. 首先对文章中图片的逻辑关系要十分清楚,针对results部分排好序,而且开始的时候要多准备一点图片,挑出几张拍摄效果好的,在投稿的时候,除了你认为最好的那张图以外,还可以放几张备选图到附件中。 2. 图片的排列一定要有逻辑性,不管是从大体形态到分子机制,还是从分子机制再到形态学,不管按照什么方式叙述,都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 图片要尽量的精美,而且要每组图片要保留几个备用的图片,以免要求修改时,找不到合适的图片。 4. 要注重细节,放在PPT上排列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图片尽量对齐,包括用来放在柱形图上的小星号,一定要对齐,放好。 5. 代表趋势变化的图,一定要能看出趋势。不明显的图就不要放在上面了。 6. 如果是大体照片,比如关节炎肿胀的照片,要放一个尺在背景中,这样即使照片焦距不一样,有了尺的刻度在照片里,就很能说明问题(尺的刻度随照片大小改变而改变)。 7. 在excell中作的柱状图或线图,我一般都是用字体14号,字形加粗,线条粗细在1.75到2.0。 8. 当然大家想要得到精美图片掌握photoshop等作图软件是少不掉。 9. 几幅图如何排版,最好看看级别高的杂志,他们是如何排版的。

数据库新技术

数据库新技术综述 摘要:综述数据库新技术,指出数据库技术目前的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介绍一些数据库新技术的最新动态,并指出数据库应用所面临的挑战,指出数据库技术当今的研究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发展 一、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就有了处理数据、管理数据的需求,由此,计算机技术新的研究分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库已经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重要分支之一。目前,数据库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和核心。 另外,各种学科与数据库技术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数据库领域中新内容、新应用、新技术层出不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知识数据库系统、模糊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等;数据库系统被应用到特定的领域后,又出现了工程数据库、演绎数据库、时态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科学数据库、文献数据库等;他们继承了传统数据库的成果和技术,加以发展优化,从而形成的新的数据库,视为“进化”的数据库。可以说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数据库新技术有哪些:面向对象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联机分析处理等。 二、概述新技术 (一).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是一种认识方法学,也是一种新的程序设计方法学。把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最大程度地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相一致。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为了满足新的数据库应用需要而产生的新一代数据库系统。 其优点为: (1).易维护:可读性高且方便低成本; (2).质量高:在设计时,可重用现有的,在以前的项目的领域中已被测试过的类使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并具有较高的质量; (3).效率高:在软件开发时,根据设计的需要对现实世界的事物进行抽象,产生类。使用这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接近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思考方式,势必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实验3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3 分析MAC帧格式 实验目的 1.了解MAC帧首部的格式; 2.理解MAC帧固定部分的各字段含义; 3.根据MAC帧的内容确定是单播,广播。 实验设备 Winpcap、Wireshark等软件工具 相关背景 1.据包捕获的原理:为了进行数据包,网卡必须被设置为混杂模式。在现实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共享式的以太网络。这些以太网是通过Hub 连接起来的总线网络。在这种拓扑结构的网络中,任何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候,它们之间交换的报文全部会通过Hub进行转发,而Hub以广播的方式进行转发,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报文,不过只有目的机器会进行后续处理,而其它机器简单的将报文丢弃。目的机器是指自身MAC 地址与消息中指定的目的MAC 地址相匹配的计算机。网络监听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这些原本要被丢弃的报文,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得到整个网络中信息的现状。 2.Tcpdump的简单介绍:Tcpdump是Unix平台下的捕获数据包的一个架构。Tcpdump最初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洛仑兹实验室的Van Jcaobson、Craig Leres和 Steve McCanne共同开发完成,它可以收集网上的IP数据包文,并用来分析网络可能存在的问题。现在,Tcpdump已被移植到几乎所有的UNIX系统上,如:HP-UX、SCO UNIX、SGI Irix、SunOS、Mach、Linux 和FreeBSD等等。更为重要的是Tcpdump是一个公开源代码和输出文件格式的软件,我们可以在Tcpdunp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加入辅助分析的功能,增强其网络分析能力。(详细信息可以参看相关的资料)。 3.Winpcap的简单介绍:WinPcap是由意大利Fulvio Risso和Loris Degioanni等人提出并实现的应用于Win32 平台的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的一种软件包,包括内核级的数据包监听设备驱动程序、低级动态链接库和高级系统无关库,其基本结构如图3-1所示: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细解答如下 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 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 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 (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形成的帧为: 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Java中八种基本数据类型和八种封装数据类型 初使值的求解过程及比较 作者:Zealjiang 1.八种基本数据类型 创建名为MemberTestBasic的java文件,其内容如下:public class MemberTestBasic { /** 八种基本类型 int, short, float ,double, long, boolean, byte, char */ int i; short s; float f; double d; long l; boolean bo; byte by; char c;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对象m

MemberTestBasic m=new MemberTestBasic(); m.printMember(); } //为对象m创建一个printMember方法 public void printMember() { System.out.print("int->"+i+"\n"); System.out.print("short->"+s+"\n"); System.out.print("float->"+f+"\n"); System.out.print("double->"+d+"\n"); System.out.print("long->"+l+"\n"); System.out.print("boolean->"+bo+"\n"); System.out.print("byte->"+by+"\n"); System.out.print("char->"+c+"\n"); } } 运行结果如下:

JSON的List数据封装解析方案

对象封装成为List和JSON解析成封装有对象的List 1、封装方法类(将JSONArray放入JSONObject中发给客户端) package com.mlp.tools;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org.json.JSONArray; import org.json.JSONException; import org.json.JSONObject;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6e9919044.html,ebean.Messages;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6e9919044.html,ebean.Resources; import https://www.doczj.com/doc/6e9919044.html,ebean.Types; public class ListToJSONArray { public static JSONArray setListToJR(ArrayList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JSONArray ja=new JSONArray(); for(int i=0;i list){ JSONObject json=null;

实验一 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一以太网数据帧的构成】 【实验目的】 1、掌握以太网帧的构成,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 2、能够识别不同的MAC地址并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3、掌握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4、掌握协议仿真编辑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实验学时】 4学时; 【实验类型】 验证型; 【实验内容】 1、学习协议仿真编辑器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学习网络协议分析器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学会使用协议仿真编辑器编辑以太网帧,包括单帧和多帧; 4、学会分析以太网帧的MAC首部; 5、理解MAC地址的作用; 6、理解MAC首部中的LLC-PDU长度/类型字段的功能; 7、学会观察并分析地址本中的MAC地址; 8、了解LLC-PDU的内容; 【实验原理】 局域网(LAN)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将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通信。局域网的技术要素包括了体系结构和标准、传输媒体、拓扑结构、数据编码、媒体访问控制和逻辑链路控制等,其中主要的技术是传输媒体、拓扑结构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局域网的主要的特点是:地理分布范围小、数据传输速率高、误码率低和协议简单等。 1、三个主要技术 ⑴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无线。 ⑵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和环型拓扑。 ⑶媒体访问控制方法: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技术。 2、IEEE 802标准的局域网参考模型 IEEE 802参考模型包括了OSI/RM最低两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OSI/RM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在局域网参考模型中被分成媒体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和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两个子层。由于局域网采用的媒体有多种,对应的媒体访问控制方法也有多种,为了使数据帧的传送独立于所采用的物理媒体和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 802 标准特意把LLC 独立出来形成单独子层,使LLC子层与媒体无关,仅让MAC子层依赖于物理媒体和媒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过程 步骤1:PC1 需要向PC2 发送一个数据包 PC1 将IP 数据包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将其目的MAC 地址设为R1 FastEthernet 0/0 接口的MAC 地址。 PC1 是如何确定应该将数据包转发至R1 而不是直接发往PC2?这是因为PC1 发 现源IP 地址和目的IP 地址位于不同的网络上。 PC1 通过对自己的IP 地址和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从而了解自身所在的网络。同样,PC1 也对数据包的目的IP 地址和自己的子网掩码执行AND 运算。如果两次运算结果一致,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处于本地网络中,无需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如果AND 运算的结果是不同的网络地址,则PC1 知道目的IP 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中,因而需要将数据包转发到默认网关(路由器)。 注:如果数据包目的IP 地址与PC1 子网掩码进行AND 运算后,所得到的结果并非PC1 计算得出的自己所在的网络地址,该结果也未必就是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在PC1 看来,只有当掩码和网络地址相同时,目的IP 地址才属于本地网络。远程网络可能使用不同的掩码。如果目的IP 地址经过运算后得到的网络地址不同于本地网络地址,则PC1 无法知道实际的远程网络地址,它只知道该地址不在本地网络上。 PC1 如何确定默认网关(路由器R1)的MAC 地址?PC1 会在其ARP 表中查找默认网关的IP 地址及其关联的MAC 地址。 如果该条目不存在于ARP 表中会发生什么情况?PC1 会发出一个ARP 请求,然后路由器R1 作出ARP 回复。

步骤2:路由器R1 收到以太网帧 1. 路由器R1 检查目的MAC 地址,在本例中它是接收接口FastEthernet 0/0 的MAC 地址。因此,R1 将该帧复制到缓冲区中。 2. R1 看到“以太网类型”字段的值为0x800,这表示该以太网帧的数据部分包含IP 数据包。 3. R1 解封以太网帧。

数据封装与传输分析

主机A与主机H进行通信经过三个步骤: 一、主机A进行数据封装; 二、数据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 三、主机H对数据进行拆封。 详细说明: 一、数据封装 1.用户打开某个应用程序,该程序通过应用层到达表示层。 2.表示层把本机(应用程序)数据格式转换为标准格式。 3.会话层将不同应用程序的数据进行分离。 4.传输层(TCP)先创建一条虚电路,创建成功之后,对数据添加报头其中包括源端口、 目标端口、序列号(对数据段进行排序)等,形成数据段。 创建虚电路: (1)主机A向主机H发送一个SYN(同步)分组,经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封装(同数据分组,只是在传输层数据段格式中的数据为空)。 (2)主机H收到SYN(同步)分组,向主机A发送ACK(确认)分组和另一个同步分组(请求同步接收方的排序)。 (3)主机A最后向主机H发送ACK(确认)分组,至此虚电路创建完成。 5.在网络层,数据段添加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上层提供,通常是DNS解析的)等报 头信息形成数据分组。 6.在数据链路层,继续对数据分组添加报头信息,包括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形 成数据帧。 获取目标MAC地址: (1)主机A发送ARP广播,请求路由器R1接口E0的MAC地址(主机知道自己网关也就是E0的IP地址); (2)R1收到广播之后,发送E0接口的MAC地址; (3)主机A获取到了目标MAC地址,进行第二层封装; 7.物理层,将数据帧转化成数字信号(比特),然后进行传输(同一网段当中通过MAC过 滤表寻找路径传输)。 二、主机A向主机H传输 1.信号传输到路由器R1的E0接口,R1对数据进行拆封,拆封到第三层时,把目标地址

对象关系模型数据库解析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Object Oriented Data Base System,简称OODBS)是数据库技术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对于OO数据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以关系数据库和SQL为基础的扩展关系模型;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研究持久的程序设计语言,支持OO模型;建立新的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支持OO数据模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实际可行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或通信)上,从而完成所需要的计算。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就是相互联系(或通信)的对象集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封装和可扩展性。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支持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以下简称OO模型)。即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持久的、可共享的对象库的存储和管理者;而一个对象库是由一个OO模型所定义的对象的集合体。 一个OO模型是用面向对象观点来描述现实世界实体(对象)的逻辑组织、对象间限制、联系等的模型。一系列面向对象核心概念构成了OO模型的基础。概括起来,OO模型的核心概念有如下一些: (1)对象(Object)与对象标识OID(Object IDentifier) 现实世界的任一实体都被统一地模型化为一个对象,每个对象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称为对象标识(OID)。 (2)封装(Encapsulation) 每一个对象是其状态与行为的封装,其中状态是该对象一系列属性(Attribute)值的集合,而行为是在对象状态上操作的集合,操作也称为方法(Method)。 (3)类(C1ass) 共享同样属性和方法集的所有对象构成了一个对象类(简称类),一个对象是某一类的一个实例(instance)。 (4)类层次(结构) 在一个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中,可以定义一个类(如C1)的子类(如C2),类Cl 称为类C2的超类(或父类)。子类(如C2)还可以再定义子类(如C3)。这样,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的一组类形成一个有限的层次结构,称为类层次。 (5)消息(Message) 由于对象是封装的,对象与外部的通信一般只能通过显式的消息传递,即消息从外部传送给对象,存取和调用对象中的属性和方法,在内部执行所要求的操作,操作的结果仍以消息的形式返回。 OODB语言用于描述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式,说明并操纵类定义与对象实例。OODB语言主要包括对象定义语言(ODL)和对象操纵语言(OML),对象操纵语言中一个重要子集是对象查询语言(OQL)。OODB语言一般应具备下述功能: (1)类的定义与操纵 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可以操纵类,包括定义、生成、存取、修改与撤销类。其中类的定义包括定义类的属性、操作特征、继承性与约束等。 (2)操作/方法的定义 面向对象数据库语言可用于对象操作/方法的定义与实现。在操作实现中,语言的命令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一)收藏 首先定义数据库操作的标准接口IDBAccess,定义接口的基本功能; 通过基本的接口设置,完成数据访问的统一抽象。 public interface IDBAccess { void Init(string strServer, string strDataBase, string strUser, string str Pwd); void Open(); void Close(); bool TestConn(); int RunNoQuery(string strCmd); DataTable RunQuery(string strCmd); DBType DBType { get;} int GetFiledMax(string strTable, string strField); DataTable Tables { get; } DataTable GetColumns(); DataTable GetColumns(string strTable); } c#下各种数据库操作的封装!(支持ACCESS,SQLSERVER,DB2,ORACLE, MYSQL)(二)收藏 使用静态工厂模式,通过传入枚举型参数,动态创建访问实例 实现模式上采用基本实现接口,派生类继承基类的虚函数,从而实现代码的耦合较低,有很好的扩展性。 public enum DBType {

Access, SQL, DB2, Oracle, MySQL } public static class DBAccessFactory { public static IDBAccess Create(DBType type) { IDBAccess IRet = null; switch (type) { case DBType.Access: IRet = new Access(type); break; case DBType.SQL: IRet = new SQL(type); break; default: break; } return IRet; } private abstract class DBAccess : IDBAccess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