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年浙江大学405社会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4年浙江大学405社会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4年浙江大学405社会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4年浙江大学405社会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圣才出品】

2004年浙江大学405社会学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

浙江大学

200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共60分)

1.列举二战后美国社会学的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社会化

3.社会保障

4.科层制管理结构

答:略。

二、论述题(每题45分,共90分)

1.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与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社会控制的含义

①控制具有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含义,从其本意上讲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及运动结果进行调节、引导和管理的行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②社会控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他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统治。

其可包括三类:

a.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

b.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

c.对于判断的社会控制。

③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a.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b.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c.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基本类型

①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积极性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消极性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

②硬控制与软控制

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控制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称之为强制性控制。

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控制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实行控制,因而又称之为非强制性控制。

③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

内在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因此又称自我控制。

④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制度化控制又称正式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昭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

非制度化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虽然“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无明文规定,但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过程后对此都已了然在胸。

⑤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宏观控制是指社会运用政权、法律、纪律、政策、条令等控制手段对全体社会成员及整个社会关系进行调控与制约。

微观控制是某个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规章、组织文化等控制手段对其组织成员实施指导与约束。

(3)社会控制的方法

①组织控制手段

组织控制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其特点是:

a.范围小,即控制范围局限于该组织内部;

b.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实施控制。

②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

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

a.制度控制手段与组织控制手段的共同之处是:

都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化控制,即以明文规定的形式规定社会行为规范;

b.重要区别有两点:

第一,颁布的名义不同,前者以全社会的名义,后者以某一具体社会组织的名义;

第二,控制的范围不同,前者的控制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后者的控制范围仅限于组织内的成员。制度控制手段的具体形式有政权与法律。

③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a.非直接强制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不是以强制力推行,而是以社会评价、内心反省等非直接强制性力量实施的;

b.自觉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接受甚至内化了文化控制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c.广泛性是指文化控制手段调节的行为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涵盖面。

2.什么是城市社区?请你运用所学的某种社区或城市社区理论,对我国当下的城市社区建设状况作出一些分析。

答:(1)社区概念的含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我国当下城市社区建设状况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

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因此,这类研究者提出要将城市管理权力下放,扩大基层政府的权能,进一步强化街、居组织的地位,乃至把街道办事处变革为基层政府,使其由主要承担民政职能转为承担整个街区的社会综合管理职能。由于这类研究直接面对街区实际,并且集中在政策层面,针对性较强,因而直接影响了基层政权建设的实践。虽然法律尚未确认,但90年代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的试点实际上都将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政府管理的实体来强化,现实中大多数城市沿用的是这一种取向。

第二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也倾向于进行操作性政策的设计,但多以社区理论和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假设和分析的基础,因而其研究成果被称为“社区制”。他们针对街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视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而政府方面又因包揽公共事务过多,所

以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进一步滞缓了社区发育。为此,他们提出:适应“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趋向,政府权力应向社会转移;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居民互动,并实现社区动员;将社区服务由政府对居民的单向服务变为居民相互之间的双向服务,从而营造社区氛围,促进社区发育;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市场组织,让社区管理自己。对应于街道权力的扩张,这类观点的极端是政府对社区事务干预越少越好。

社区研究强调街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提供了解决街道行政压力繁重这一问题的思路,适应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初衷,因而正在对社区建设的实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政府鼓励下,各地街道和居委会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发动工作,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和基本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①从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总结社区建设的上海、南京、青岛、沈阳、武汉等模式,有以下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从满足社区成员实际需求出发,服务社区居民;二是坚持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活动,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社区建设氛围;三是坚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着力抓好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逐渐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四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②基本明确了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初步理清了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