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

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欧阳光明(2021.03.07)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

(5)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扩瞳。

2.临床意义

(1) 眼球运动障碍因眼肌瘫痪而出现斜视、复视(健侧实像,患侧虚像)。

1) 动眼神经麻痹征

①提上睑肌瘫痪上睑下垂,眼裂窄小。

②上,下、内直肌,下斜肌瘫痪眼球外斜向下(上斜肌作用所致)。

③眼球向瘫痪肌运动方向转动则复视;向相反方向转动,不复视。

④瞳孔括约肌瘫痪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应消失。

2) 动眼神经核性病损因双侧核靠近而出现双侧性不完全性眼轮匝肌轻瘫(面神经亦有支配故)。眼外肌先瘫(如上睑下垂),眼内肌后瘫(瞳孔调节障碍,会聚差)。如中脑肿瘤。

3) 动眼神经核下性病损因两侧动眼神经较分开,多出现单侧性完全性麻痹。无眼轮匝肌轻瘫。先眼内肌瘫,后眼外肌瘫。如海马沟

回疝、后交通动脉瘤。

无核上性瘫痪,因皮质脑干束双侧支配。

眼球运动障碍尚有两眼同向侧视障碍,两眼同向垂直运动障碍,如两眼上翻动眼危象,玩偶眼(doll eyes)现象等。

(2) 瞳孔变化正常瞳孔(pupil)直径2mm~5mm,圆形,对光反射(直接、间接)灵敏。婴儿瞳孔较小,儿童较大。

1) 瞳孔扩大瞳孔大于5mm为扩大。①交感神经兴奋少见,如颈交感神经节刺激性病损、纵隔肿瘤等。②副交感神经抑制如睫状神经节前后之病损,动眼神经麻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阿托品类过量,使用扩瞳药(如后阿托品homatropine)及深昏迷时。

2) 瞳孔缩小瞳孔小于2mm为缩小。①交感神经麻痹Horner综合征。②副交感神经兴奋颅内高压,昏迷,有机磷、吗啡、巴比妥类中毒,脑桥病变,用缩瞳药如毛果芸香硷(pilocarpine)等。

3) 瞳孔大小不等见于脑干(尤中脑)和大脑病变,眼疾等。一侧正常,一侧扩大或缩小较易判断,但一侧稍小,一侧稍大,不易判断何侧为正常,必要时需点眼药试验。

4) 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通路麻痹所致。①级神经元位于丘脑下部,②级位于颈8~胸1脊髓睫状中枢,③级位于颈上交感神经节。①②级间病损出现中枢性Horner综合征,②③级之间病损出现完全性Horner综合征,③级以下病损出现周围性Horner综合征。以上分别见于下丘脑肿瘤、炎症,小脑后下动脉血栓,颈髓内肿瘤、颈部肿瘤、炎症、创伤;以及颈内动脉瘤、眶上裂病变等。Horner综合征有瞳孔缩小(为主症),上睑下垂(ptosis),或尚

有眼球内陷,及面部不出汗,对光反射仍存在。见表7-21。

5) Argyll-Robertson瞳孔为瞳孔近距离反应障碍,有瞳孔缩小,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会聚反应存在。中脑上丘顶盖前区或被盖下行交感纤维病损累及对光反射通路所致,见于神经梅毒、脊髓痨、脑炎、多发性硬化等。反阿罗氏瞳孔有调节反应消失,而对光反射存在,无瞳孔缩小,见于脑炎。

6) Holmes-Adie强直性瞳孔一侧瞳孔扩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会聚和瞳孔调节反应极弱。为睫状神经节或其前、后纤维损害所致,见于中脑、上颈髓病变。

一、动眼神经副核:Accessory Oculomotor nuclei

1、含「后联合核、Darkschewitsch核、Cajal中介核」。

2、它们没有接受来自「视路的直接传入纤维」。主要接受来自「前庭、上丘、大脑皮质的冲动」,进行综合。

※功能属于脑干,锥外系统。

二、后联合核:位于中脑导水管两侧

1、接受来自上丘纤维。

2、发出纤维,向动眼神经核投射。

3、双侧后联合核互有联系。

三、Darkschewitsch核:位于间脑、中脑的移动区中,后联合核腹面

1、传入纤维来自前庭核、小脑、舌下神经前位核、上丘、顶盖前区核、苍白球及额叶皮质。

2、传出纤维,可能加入内侧纵束和后联合核。

3、※功能与「头与眼」的随意运动协调有关。

四、Cajal中介核:位于内侧纵束上方和腹面

1、传入纤维:类似Darkschewitsch核。

2、传出纤维:支配动眼神经核及滑车神经核,进行双侧支配。

3、其径路除经同侧和对侧的内侧纵束外,尚在后联合核交叉。

4、亦发生纤维至面肌和转头肌的运动神经核。

5、与眼的垂直运动有关,也称「眼的垂直运动中枢」

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Ⅲ)基本上是运动神经,但也包括一些本体感觉的纤维。

此神经支配7块眼肌,其中有2块为平滑肌,在眼球的内部,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即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其余5块在眼球外,为横纹肌: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这四块与眼球运动有关,另一块为上睑提肌,有提上眼睑的作用。

动眼神经的纤维,起于动眼神经核。此核位于中脑水管腹侧的灰质内,核长约5--6mm,上端略高于中脑上界,下端达滑车神经核。动眼神经核由许多小核组成,每一小核发出的纤维,支配特定的眼肌。动眼神经内到眼内肌的自主神经纤维(副交感纤维),在神经干内有确定的位置:即由动眼神经的脑干发出处至海绵窦中部的一段,自主神经纤维集中在神经干的上部;继续向前,则自主神经纤维转移到下部,穿行到动眼神经下支。动眼神经分支(一)动眼神经上支动眼神经上支在眶内位于上直肌与视神经之间。发支至上直肌后,绕过该肌内侧缘,止于上睑提肌。

(二)动眼神经下支动眼神经下支沿视神经的下侧向前,又分成三支;一支经视神经下侧向内至内直肌;另一支至下直肌,第三支最长,向前沿下直肌与外直肌之间行,至下斜肌。由至下斜肌的支分出一个短支;到睫状神经节,称为睫状神经节短根。此根内的神经纤维,为副交感的节前纤维,与神经节细胞形成突触。动眼神经的分支,支配直肌的,均于肌块球面进入肌内。支配下斜肌的,除由该肌球面进入外,尚可由其后缘进入。

三、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位于眼眶后部、眶上裂前方约6mm 处,距眶下缘约25--30mm。居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常在眼动脉的外侧,埋于脂肪组织中。为一方形小体,前后径约2mm。此神经

节属于副交感性神经节,节内神经细胞大多数是多极神经元。(一)睫状神经节的神经根睫状神经节的神经根主要有三个:1.动眼神经根亦称副交感根,由副交感的节前纤维组成。节前纤维来自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入动眼神经,沿动眼神经的下支,经短根达睫状神经节;与节内的细胞发生突触交换神经元;由此发出节后纤维,组成睫状短神经,入眼球,支配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2.交感根这种交感神经纤维,为交感干颈上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海绵丛,继经鼻睫神经及其睫状神经节交通支达神经节。或白海绵丛来的小支直接至睫状神经节。在睫状神经节内交感纤维不终止,经睫状短神经,进入眼球,分布于眼球的血管;有时,也可能分布至瞳孔扩大肌,这是一种交感纤维,它没有按常规径路(经眼神经、鼻睫神经及睫状长神经至瞳孔扩大肌),而是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到达该肌。3.鼻睫根:又称感觉根,来自三叉神经的鼻睫神经,以睫状神经节交通支(即长根)连于神经节的后上角。其纤维穿经该节,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

(二)睫状神经节的分支自神经节前缘,先分出3??6支睫状短神经向前再分为约20支,排列成上、下两组。上组在视神经的上侧;下组在下侧。与睫状后动脉伴行。睫状短神经在前进中,有波状弯曲。下侧一组有纤维与鼻睫神经的分支睫状长神经相结合。睫状短神经在视神经周围穿入巩膜,并沿巩膜内面前进,其感觉纤维分布于角膜、虹膜及脉络膜;副交感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交感纤维分布于眼球血管,有时至瞳孔扩大肌。

眼球运动靠眼外肌收缩来完成。眼球运动通常分为震荡型及转

动型两种。前者是一种双眼不自主的、快的、大的运动如双眼同时注视运动目标所发生的视动性眼球震荡。转动型运动是双眼注视眼前静止目标,为使物体固定在黄斑上所发生微细运动,平均速度为8~20°弧/秒。震荡型运动由粗大有髓神经支配的粗大肌肉纤维收缩来完成。转动型运动则由细小无髓神经支配的细小肌肉收缩来完成。此二型运动基本在于保持眼球不受体位、头位影响以保持视像由视网膜周边移向黄斑部或固定在黄斑部位。眼球保持水平位不受头部运动影响,靠颈肌、前庭来的体位反射,如当下颌紧贴前胸,则神经支配的兴奋刺激上转肌、抑制下转肌以及双眼保持向前看,反之抬起下颌引起相反作用。头斜向肩之一侧小于20°时,使角膜12点钟的垂直轴仍保持垂直位。黄斑固视在静止目标时,可以发生下列三型运动:①每秒频率30~70次,振幅为20秒弧度;②频率不规则,约每秒一次,振幅约为3分弧度;③频率不规则,振幅约为6分弧度的运动。细小高速的运动在使新的视网膜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在潜伏期视像不消失。故振荡型运动是矫正以前的震荡。若黄斑固视在运动目标,以小于每秒30°弧度角速度下,则能非常准确地追踪目标(跟踪运动)。不规则的振荡运动在于过度矫正,此涉及到视觉系统所发生的反馈机制。更重要的是由肌肉感受器来的差数反馈(parametric feedback),肌肉内有肌梭,有非常大的眼位置觉,在没有视觉暗示下,可以产生小于6°弧度的运动。差数反馈来源于肌肉张力改变同眼运动的差数间的变异。如刺激离视网膜中心20°部位时,在枕叶皮质某处记录有本体感受的视像,由于眼肌运动来的信号,不适应所期待的视像,其间有了差异即所谓的错误信息再

引起有关肌肉的神经支配兴奋运动眼球,以使其符合所期待的视像,使错误信息消减到零,使其本来离中心20°的眼位移向黄斑。眼肌纤维直径为9~11微米,贯穿肌肉的全长度,肌纤维间有大量弹力纤维,本身又分成粗、细二型。粗型纤维由有髓神经支配,细型者由无髓神经纤维支配。神经纤维来源于眼运动神经及三叉神经。有髓、无髓的神经纤维一起成束在肌肉中部及后1/3部进入。有髓纤维多,其终末可为一般的终板或葡萄样终末(termination of grapes),每根神经纤维支配5~20个终板。细小无髓纤维支配的葡萄样终末可能是知觉神经。每根神经纤维支配5~10根肌肉纤维,此与一般的骨骼肌(如比目鱼肌一根神经纤维支配120根肌肉纤维)迥然不同。故眼外肌有最大的活动性。眼外肌收缩有二种:一种是等张性使其长度缩短使眼球转位,一种是等长性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使眼球位置保持固定。眼肌收缩来源于支配神经的冲动,其大小有异。仅仅使一根神经纤维兴奋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纤维收缩,此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当增加刺激强度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活动将引起更多的神经肌肉单位反应,此时引起明显的肌肉收缩。

肌肉有随意运动及反射运动。额叶眼运动中枢在前中央回Rolando 区前唇及靠近其前部与运动中相隔有6α区。眼球运动由双侧额叶支配,当一侧中枢被破坏后必然引起一侧的注视麻痹,但由于对侧中枢补偿不久此注视麻痹消失。若双侧中枢被破坏则产生永久性水平运动麻痹。水平注视中枢在Brodmann 8域的α、β、γ区,刺激一侧中枢引起双眼向对侧水平运动。破坏一侧中枢立即引起双眼不

能向病变对侧水平运动出现同向运动麻痹,此时并无复视。由额叶中枢来的纤维下行再到皮质下水平注视中枢,此位于中脑近四叠体上丘部近外展神经核上部处,在此处相互交叉到对侧脑桥。多数学者认为此水平运动中枢近于中线外外展神经核的前面。垂直注视中枢推测可能来于额叶,其下行纤维同水平中枢,皮质下中枢位于上丘内侧近松果体部位。松果体瘤常产生上视麻痹。辐辏中枢在额叶皮质,皮质下中枢为Perlia氏核。反射性眼球运动中枢及其反射路的研究更少。这涉及到体位、头位及眼视轴的变化及前庭对眼肌的影响,极为复杂。耳石器(otolith apparatus)影响体肌的张力,头位改变时涉及其重力变化。耳石器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及球囊,是平衡的感觉器,传入纤维是前庭神经,终止于前庭神经核细胞内。头位变化引起耳石重力变化而导致肌肉张力变化。此张力兴奋同样送到双侧眼外肌,经过内侧纵束联系双眼各有关肌肉。靠三半规管的内外淋巴,在压力变动下的流动刺激刺激壶腹嵴内的感觉毛细胞(此即其终末感受器),将其兴奋传到前庭神经核,由于淋巴运动速度的加速或减慢刺激前庭嵴毛细胞而发生眼球震荡。眼球震荡是一种规律的眼球不自主运动。有前庭性及视性两种,前者有慢相、快相呈跳动状,通常以快相方向代表眼震方向,慢性的传入路是前庭神经,兴奋来于嵴细胞的终末感受器。快相来源有种种推论,有前庭学说、周缘视器学说、大脑皮层学说及皮质下学说,现公认在前庭核与外展神经核之间。视性眼震是一种搜索运动,一般呈摆样运动、无快慢相之分,多见于双眼早年视力很差者,很少见于晚年失明者,此系震荡样运动而非真正的眼球震荡。

动眼神经解剖[1]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解剖 (1)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2)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3)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

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 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 (5) 瞳孔对光反射和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感神经刺激引起扩瞳。?2.临床意义 (1)眼球运动障碍因眼肌瘫痪而出现斜视、复视(健侧实像,患侧虚像)。?1)动眼神经麻痹征 ①提上睑肌瘫痪上睑下垂,眼裂窄小. ②上,下、内直肌,下斜肌瘫痪眼球外斜向下(上斜肌作用所致). ③眼球向瘫痪肌运动方向转动则复视;向相反方向转动,不复视。 ④瞳孔括约肌瘫痪瞳孔扩大,对光反射、调节反应消失。?2) 动眼神经核性病损因双侧核靠近而出现双侧性不完全性眼轮匝肌轻瘫(面神经亦有支配故)。眼外肌先瘫(如上睑下垂),眼内肌后瘫(瞳孔调节障碍,会聚差)。如中脑肿瘤.?3) 动眼神经核下性病损因两侧动眼神经较分开,多出现单侧性完全性麻痹。无眼轮匝肌轻瘫.

视频教程《人体解剖学》 35集全

视频教程《人体解剖学》35集全37:40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1 播客:太阳儿 38:59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2 播客:太阳儿 35:08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3 播客:太阳儿 37:21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4 播客:太阳儿 34:37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5 播客:太阳儿 39:03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6 播客:太阳儿 39:57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7 播客:太阳儿

38:39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09 播客:太阳儿 38:11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0 播客:太阳儿 39:34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1 播客:太阳儿 39:03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2

播客:太阳儿 37:53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3 播客:太阳儿 39:15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4 播客:太阳儿 40:14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5 播客:太阳儿 36:33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6 播客:太阳儿 39:40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7 播客:太阳儿 39:46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8 播客:太阳儿 38:25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19 播客:太阳儿

49:54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20 播客:太阳儿 47:49 人体解剖学21 播客:太阳儿 37:10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22 播客:太阳儿 49:44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课]23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1、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得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得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与睫状肌,司对光与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得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与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得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与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得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得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与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得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与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额桥束→正中核(皮质下会聚中枢)→双侧内直肌收缩使两眼会聚。?(5) 瞳孔对光反射与调节反应光刺激→视神经→视皮质→额桥束→缩瞳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同侧直接缩瞳,对侧间接缩瞳。(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而间接对光反应消失,则病损在对侧视神经,如一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而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则病损在同侧视神经)。物体由远而近亦出现缩瞳调节反射。交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La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冀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

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腹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淮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领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 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肩关节由肩胛骨关节孟和肱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股骨头大,关节孟下而浅,周缘有孟唇加深,因此可作较大运动.(2) 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肚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健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健加强而较薄弱。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18.试述髋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2 名词解释 1.矢状面:指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4】 2.肘后三角:当肘关节前屈90度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连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34】 3.扁桃体窝:在口咽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92】 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小球内含 有化学感受器。【156】 5.肺门:为肺内侧面中央的长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的部位。【113】 6.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的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201】 7.周围性瘫痪(软瘫):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如前角运动细胞、脑躯体运动核、脊神经或脑神经损伤),由 于肌失去神经直接支配,出现肌体肌张力降低,松弛变软,反射弧中断,深、浅反射均消失,称周围性瘫痪或软瘫。【274】 8.内囊: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损伤时,可引起“三 偏”综合症。【256】 9.麦克伯尼(McBuren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之间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97】 10.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大小脑表面的灰 质称皮质。【216】 11.正中矢状切面:即沿人体正中线所作的矢状切面。【4】 12.翼点:指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神经通过,骨折时,易引 起颅内血肿。【25】 13.Treitz韧带:即十二指肠悬肌,张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腹后壁之间;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亦作为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95】 14.心切迹: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113】 15.掌浅弓:尺动脉的终末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在手掌合成的弓形动脉,称为掌浅弓。【162】 16.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3.5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为感光最敏感的部位。【200】 17.中枢性瘫痪(硬瘫):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产生功能释 放,活动增强,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呈痉挛状态,同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称中枢性瘫痪或硬瘫。【274】 1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结,其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隙,其内流动有 脑脊液。【287】 19.乳糜池:在第12胸椎下缘到第1腰椎体的前面,又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梭形膨大的池,称乳糜池, 为胸导管的起始部。【186】 20.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感觉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216】 21.黄骨髓:骨髓的一种。含大量脂肪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7】 22.齿状线:肛管内各肛瓣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此线是皮肤与粘膜的分界 线。【99】 23.声门裂:两侧声襞及两侧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3/5为喉癌的好发部位, 后2/5为喉结核的好发部位。【110】 24.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162】 25.脉络丛:在脑室壁一定部位,软膜组织及毛细血管连同脑室壁上皮突入脑室腔内,形成脉络丛。脉络丛是产 生脑脊液的结构。【287】 26.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215】 27.隐神经: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234】 28.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间。临床上有时在此做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287】 29.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下壁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其上

人体解剖学体表标志

1.触摸上肢的主要体表标志 (1)触摸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① 锁骨位于胸廓前上方,全长易在皮下摸到。 ② 肩胛骨位于背外上方,易在皮下触及内侧缘、下角、肩胛冈和肩峰。肩峰点为测量肩宽、上肢长和上臂长的体表标志,用食指和中指沿肩胛冈从后内方向前外方触摸,即容易找到肩峰的测量点。下角点为测量胸围的体表标志。 ③ 肱骨位于上臂,其大结节可在肩部最外侧三角肌下触及,前臂内、外上髁位于肱骨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隆起。通过屈伸肘关节,分辨肱骨的位置。屈伸前臂时桡、尺骨会运动,肱骨不运动。 ④ 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从鹰嘴到茎突全长位于前臂后面内侧皮下。其中鹰嘴在屈肘时很明显;茎突在前臂旋内时更明显,可在尺骨头下方摸到,此点为尺骨茎突点,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观察自己腕关节背面腕横纹处的尺骨头非常明显。 ⑤ 桡骨位于前臂外侧,其上端桡骨小头上缘的最高点为桡骨点,是测量上臂长和前臂长的体表标志,桡骨点在上肢下垂、手掌向内侧的姿势中,位于肘关节背面外侧的一小凹内,在此凹中易找到肱桡关节,也可确定桡骨点。下端茎突易在外侧皮下触及,在屈腕时更明显,此点为桡骨茎突点,是测量前臂长的体表标志,也是测量手长的体表标志。 ⑥ 手骨位于桡腕关节掌侧面,两侧可摸到大多角骨、豌豆骨;握拳或伸

掌时,可看到或摸到各掌骨及指骨,其中第二掌骨小头向桡侧最突出的一点为桡侧掌骨点,第五掌骨小头向尺侧最突出的一点为尺侧掌骨点,这两点都是测量手宽的体表标志。 (2)触摸上肢的皮肤标志、肌性和腱性标志 ① 肘窝横纹:屈肘时,在肘窝处出现肘窝横纹。 ② 腕掌侧横纹:屈腕时,在腕掌侧出现2—3条横纹的皮肤皱纹,分别称为近侧横纹、中间横纹和远侧横纹。其中远侧横纹的中点是测量手长的标志点。 ③ 三角肌:在肩部使肩部构成圆隆状的外形,从前、外、后侧三方面包绕肱骨的上端。其止点在臂外侧中部呈现一小凹。 ④ 斜方肌:在三角肌内侧、项部外侧、锁骨后面的肌肉隆起,为斜方肌上部纤维。 ⑤ 胸大肌:胸前发达的扁肌,其下缘构成腋前壁。 ⑥ 背阔肌:在背的中部外侧可见此肌的轮廓,以后向上延伸参与形成腋后壁。 ⑦ 肱二头肌:在上臂的前面,在此肌的内、外侧各有一纵行的浅沟,内侧沟较明显。肱二头肌腱可于肘窝中央摸到。当屈肘握拳旋后时,可明显在臂前面见到膨隆的肌腹,此肌腹最隆起部位是测量上臂的紧张围与放松围的标志点。 ⑧ 肱三头肌:在臂的后面,三角肌后缘的下方可见到肱三头肌长头。 ⑨ 掌长肌:当手用力半握拳屈腕时,在腕前面的中缝、腕横纹的上方可明显见此肌的肌腱。

2021年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

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欧阳光明(2021.03.07)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腱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椎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试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大全

系统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运动系统 1. 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若沿人体前后正中线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则称为正中矢状面。 2. 骺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所留有的一线状痕迹,成为骺线。 3. 红骨髓:位于骨松质间隙内,有造血功能,呈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 4.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6. 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 7.骨盆:由骶骨、尾骨以及左右髋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是胎儿分娩出的产道 8. 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连接。最上一个在C2、C3之间,最下一个在L5与骶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之间。有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惊、减缓冲击和有利于脊柱运动的作用。 9. 腱鞘:套在长腱四周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有约束肌腱、减少摩擦作用。腱鞘损伤后,局部疼痛,临床上成为腱鞘炎。 10. 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 11. 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 12.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 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13.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14. 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15.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 第二章消化系统 1. 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 2. 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 3. 齿状线(肛皮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 4、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5、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 6.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 7.McBurne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 第三章呼吸系统 1. 嗅区:指上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有嗅觉功能。 2.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即使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

动眼神经解剖

(三)动眼神经(oculomotor N) 1. 解剖 (1) 核团位于中脑上丘、大脑导水管腹侧灰质中。成对的外侧核从上而下有支配提上睑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的核团。Perlia正中核司调节会聚功能。Edinger-Westphol缩瞳核,属副交感,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司对光和调节反射。动眼神经核发出纤维,于大脑脚动眼神经沟出脑,在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通过,经海绵窦外侧壁、颅中凹之眶上裂出颅,然后分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提上睑肌;下支支配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故动眼神经为运动神经,司眼外肌、眼内肌运动。 (2) 眼外肌的功能见表7-20。 因此,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上,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转向右下。左上直肌、右下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外上转动,左下直肌、右上斜肌共同收缩,则眼球向下转动;右外直肌、左内直肌共同收缩,双眼球向右,其余类推。 (3) 两眼球共同运动分同向运动(侧方同向、垂直同向)和异向运动(会聚运动、分开运动)。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6区为头的转动中枢),8区与枕叶19区、颞叶22区视听反射性协同运动中枢有连系。8区通过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锥体外系(额桥束)交叉连系桥脑的外侧副核(皮质下水平侧视中枢),进而连系不交叉的同侧外展神经(外直肌)和通过内侧纵束连系交叉的对侧动眼神经(内直肌)。8区还连系中脑上丘达氏(Darckschenwitsch)核(皮质下垂直运动中枢),使动眼神经(上、下直肌、下斜肌)和滑车神经(上斜肌)协同垂直运动。 (4) 两眼球会聚运动物体由远而近时,光刺激由视神经通路传至视皮质后,经上纵束传至额叶→>

正常人体解剖学完整

正常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外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鼻旁窦: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鼻旁窦。共四对,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 3.翼点:在颞窝区内,额,顶,蝶,颞四骨的会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较薄,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骨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骨膜内层上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的发生、生长、改造和修复时功能最为活跃。 5.椎间盘:连接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由外周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有连接和缓解冲击的作用。 6.骨盆界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又为小骨盆的上口,由骶骨的岬、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围成。 7.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有脂肪、浅静脉、皮神经以及浅淋巴和淋巴管等。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物注入浅筋膜内。 8.腱鞘: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结构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又分为包于肌腱表面的脏层和紧贴纤维层内面的壁层。腱鞘可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 9.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一段叫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空肠到肛门的一段叫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和大肠。 10.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由腭垂、两侧腭舌弓和下方的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通道 11.轮廓乳头:在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7~11个体积最大的突起,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内含味蕾,司味觉。 12.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十二指肠降部肠腔的左后壁上有一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其下端的乳头状突起,叫十二指肠大乳头,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肠内。 13.麦克伯尼点: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位置,位于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有明显的压痛。 14.肝门:是指位于肝下面左右两条总够之间的横沟,叫肝门。是门静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地方。 15.腹膜:是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状的浆膜。由间皮和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腹腔和盆腔内面及其脏器的表面。腹膜具有分泌、吸收、支持、保护、修复及防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总结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全面大总结 1.何谓人体解剖学姿势? 答:人体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体干两侧,手掌朝前。 2.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3.胸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4.成对的脑颅骨有:顶骨、颞骨.不成对的脑颅骨有:额骨、枕骨蝶骨、筛骨。 5.鼻旁窦有四对.包括: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 6.肩胛骨上能触及的骨性标志有:肩峰、上角、下角、肩胛冈、喙突、内侧缘. 7.椎间盘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8.胸廓是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借骨连结构成的. 9.下颌关节由:下颌头与下颌窝构成.其关节腔内有:关节盘. 10.椎间孔:是指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所组成的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他平对第二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2.翼点:在颞窝区内有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称为翼点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冀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13.椎间盘:椎间盘是上、下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构成. 14.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指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有一斜贯腹肌和腹膜的裂隙,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 15.试述淮骨的一般形态. 答:每块椎骨均由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构成.椎体位于前部,呈短圆柱状,椎弓附在椎体后方的弓状骨板,它与椎体围成椎孔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细,称为椎弓根其上方有椎上切迹.下方有椎下切迹,相连椎骨的椎上下切迹组成椎间孔.两侧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为椎弓板.每个椎弓伸出7个突起.即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一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单一的棘突. 16.写出鼻旁窦的名称及开口部位. 答: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下领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的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17.试述肩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肩关节由肩胛骨关节孟和肱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1)股骨头大,关节孟下而浅,周缘有孟唇加深,因此可作较大运动.(2) 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肚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后和前部都有肌和肌健跨越,但前下部缺乏肌和肌健加强而较薄弱。肩关节为人体最灵活的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及换转运动。 18.试述髋关节的构成、形态特点和运动? 答:髋关节有艘臼和股骨头构成.其形态特点:

大小腿肌群解剖

大小腿肌群局部解剖 大腿肌前群、内侧群 前群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缝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股四头肌有4个头,分别称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4头合并向下移行为肌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再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内侧群共有5块肌,浅层自外向内有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在耻骨肌和长收肌的深面有短收肌。深面有宽而厚的大收肌. 大腿肌内侧群(深面)

内侧群均起自闭孔周围的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等骨面。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外,其余各肌均止于股骨粗线。大收肌尚有一腱止于内上髁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收肌腱裂孔,有下肢大血管穿过。内侧群肌的作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 臀大肌及大腿肌后群 臀大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后面,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在臀部外上1/4处为临床常用的肌内注射部位。股二头肌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合并以长腱止于腓骨头。半腱肌肌腱细长,几乎占肌的一半。它与股二头肌长头一同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的深面,以膜状扁腱起自坐骨结节。膜状腱膜几乎占肌全长的1/2,下端止于胫骨内侧髁。 小腿肌前群

位于小腿前面,有三块肌,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和踇长伸肌。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趾长伸肌起自腓骨的上端,向下分为4条肌腱分别止于第2~5趾中节和远节趾骨底。踇长伸肌起自腓骨前面及小腿骨间膜,止于 母指远节趾骨底。小腿前群肌三肌均可伸(背屈)踝关节。趾长伸肌和踇长伸肌还分别伸第2~5足趾和踇趾,胫骨前肌还可使足内翻。 小腿肌前外侧群 位于小腿外侧,包括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腓骨长肌起自腓骨外侧面上2/3骨面,其长腱绕外踝后方入足底,止于楔骨和第一跖骨骨底。腓骨短肌起自腓骨外侧面下2/3骨面,肌腱绕过外踝后方,止于第5跖骨粗隆。腓骨长、短二肌可使足外翻,并使踝关节跖屈。 小腿肌后群浅层

局部解剖练习题-下肢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 下肢: 一、名词解释 l. Nelaton线 2. 颈干角 3. 隐静脉裂孔(隐股点) 4. 筛筋膜 5. 股鞘 6. 股管 7. 股环 8. 收肌管 9. 踝管 10. 足弓 11. 髂胫束 12. 肌腔隙 13. 血管腔隙 14. 股三角 15. 腹股沟 二、填空题 1、下肢全长由至、小腿长由至。 2、坐骨神经体表投影为与连线中、内1/3至的连线。 3、穿行于梨状肌下孔的结构由外侧至内侧大致为、、、 、、、、。 4、坐骨小孔由、、与共同围成,由外侧向内侧依次有、、及。 5、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有五条属支分别是、、

、、、 6、肌腔隙与血管腔隙位于、与之间,由分隔成外侧肌腔隙与内侧的血管腔隙是、腔与股前区间重要通道。 7、收肌管内通行的结构由前向后有、和以及周围的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8、参与组成月国窝上内侧界的、与上外侧界的肌腱均能触及。 9、月国窝的内容由浅入深为、、、以及窝上外缘的。 10、踝管内容纳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有 、、、。 三、选择题 二、选择题 【A型题】 1.不是大隐静脉行径关键点的是 A.内踝前方一横指左右 B.小腿内侧 C.股骨内侧髁前方 D.大腿内侧 E.耻骨结节下外方约3cm处 2.大隐静脉的属支不包括 A.腹壁浅静脉 B.旋髂浅静脉 C.阴部浅静脉 D.股内侧浅静脉 E.股外侧浅静脉 3.隐静脉裂孔(或卵圆孔) A.位于大腿的前外侧部分

B.有隐神经通过 C.与股动脉紧贴 D.被筛筋膜覆盖 E.有一锐利的内侧缘 4.腹股沟浅淋巴结不收集以下部位 A.脐以上腹壁浅层 B.脐以下腹壁浅层 C.臀部 D.外生殖器 E.会阴 5.股三角由下列结构组成 A.腹股沟韧带、耻骨肌、缝匠肌 B.腹股沟韧带、长收肌、股薄肌 C.腹股沟韧带、股直肌、缝匠肌 D.腹股沟韧带、长收肌、缝匠肌 E.以上都不是 6.由内到外,股三角内的结构安排是 A.股静脉、股动脉、股神经、淋巴 B.淋巴、股静脉、股动脉、股神经 C.淋巴、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 D.淋巴、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 E.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淋巴

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年)开始的。他认为心脏有两个心室和两个心房;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对头骨作了正确的描述。 希腊的另一位学者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进行过动物解剖,提出心是 血液循环中心,并把神经和肌腱区分开来。但他误将动物解剖所得的结论移用于人体,错误 较多。 西方有较大解剖学影响的当数古希腊医学家希罗菲卢斯( Herophilus,公元前335-280年),他发现小肠的起始段大约有12个指头并列长度,命名为“十二指肠”。他还命名了“前列腺”、“睫状体”、“视网膜”、“乳糜管和淋巴”。研究了肝、胰和女性生殖器的子宫与输卵管等。而有较完整的解剖学记录的论著,当推盖伦( 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 这部书是16世纪以前西方医学的权威巨著,书中有许多解剖学记载,如对血液流动、神经分支和脑、心等器官均有清楚记载,但因其资料主要来自动物解剖,错误较多。公元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春天到来,解剖学也有了蓬勃的发展。如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公元1457-1519年)解剖过3O多具尸体,用蜡灌注人体管道从而探明血管的走行,证明了血管起源于心脏。他将空气吹人肺,证明空气不是由呼吸道进人心。他 制作的人体骨骼解剖学图谱,描绘精细正确,是一部时代巨著。 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年)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人。他亲自从事人的尸体解剖,进行细致的观察,最终在1543年出版了《人体构造》这一开拓性的解剖 学巨著,全书共七册,系统的记述了人休器官和系统的形态与构造,对流行的一些错误论点 予以校正,为医学的发展开创了新路,奠定了人体解剖学的科学基础。 17世纪,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 1578-1657年)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雄辩的事实阐释血液循环的原理,首次提出心血管是一套封闭的管道系统。他开创了动物实验研究的新 思路,为生理学从解剖学中诞生并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尔皮基(Marcello Malpighi , 1628-1694年)用显微镜观察到蛙的微循环血管,证明了动脉与静脉相连通,为微循环学说的建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他在动物和植物微细结构的研 究中,总结出动植物均由细胞构成,为组织学从解剖学中派生出来并形成一门新学科打下了 基础。 19世纪,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 1809-1882年)的《物种起源》、《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等巨著问世,建立了崭新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使探索人体形态结构的工作 有了正确的遵循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发明的电子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细胞的超微结构与三维构筑的研究,使形态科学研究跨入到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并进而达到分子水平。形态科学研究的发展是随着新技术 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方法的不断出现而逐渐展开的,形成了宏观解剖学、微观解剖学和超微结 构解剖学三个不同标志的阶段。 宏观解剖学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微观解剖和超微结构解剖学的出现而停止,相反,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研究方法的改进,X线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而与时俱进。X线计算机断层成 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 CT)技术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带动了断面解剖学的进步。而应用力学原理分析骨骼的形态结构,应用流体力学原理研究心血管的形态结构等,都是随 着医学的发展对解剖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并同时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如随着心、肺、肝、肾 等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推动了对心的内部结构、心段、肺段、肝段、肾段等器官内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随着器官移植术的成功应用?促进了显微外科解剖学的发展等。 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人体解剖学

名词解释 胸骨角:胸骨体和胸骨柄相接处形成凸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胸骨角,它平对第2肋软骨,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椎间孔: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的孔,称为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肝门:肝的脏面,有连接左、右纵沟的一条横沟,称为肝门,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 肺门:是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神经、淋巴管等结构出入。 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的感受器,能感受血压的变化。 静脉角: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成头臂静脉,汇合处所成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处。 黄斑(中央凹):在视神经盘的颞侧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为黄斑,黄斑中央的凹陷称中央凹,是感光最敏锐处。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称为神经核。 简答题 简述关节的主要结构、辅助结构 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是两骨互相接触的光滑面,通常一骨形成凸面,称关节头;另一骨形成凹面,称关节窝。关节面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多数为透明软骨,关节软骨很光滑,可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同时软骨富有弹性,可以减缓运动时的冲击。 (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的骨面上,封闭关节腔,在结构上分为内、外两层。 1)纤维膜(纤维层)为外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围的骨面上,并于骨膜连续。 2)滑膜(滑膜层)居内层,薄而光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紧贴纤维层的内面,并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滑膜表面光滑,具有丰富的血管网,能产生滑液,润滑关节面,以减少关节运动时关节软骨间的摩擦,并营养软骨。 (3)为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之间所围成的密闭窄缝,内含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半月板和关节唇。 (1)韧带:呈束状或膜状,由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囊内,分别称囊外韧带或囊内韧带。有增加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 (2)关节盘和关节半月板:两者均属于关节内软骨,由纤维软骨构成。关节盘和关节半月板使两骨关节面更为合适,能增加关节的运动范围,并有缓和与减少外力冲击和震荡的作用。 (3)关节唇: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并扩大关节面的作用,使关节更加稳定,如盂唇和髋臼唇等。 肩关节的组成、特点与运动方式 肩关节由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结构特点:1.肱骨头大,关节盂浅而小,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但它们只与1/4-1/3的肱骨头关节面相接触。因此,肩关节可作较大幅度的运动。2.肩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3.囊的上部、后部和前部有

人体解剖学

颅底的内面观,错误的描述是()蝶骨体两侧,由前向后,依次可见棘孔、卵圆孔和圆孔 以身体正中面为准,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 关于颞下颌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关节腔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隔成左、右两部分 上皮细胞侧面不具有哪一种细胞连接() 关于胸廓的描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胸廓仅具有支持和保护胸腔器官的功能 关于骨连结的形式和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直接连结有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软骨的连结2种类型 区分有粒白细胞与无粒白细胞的主要依据是()正确答案是:细胞内有无特殊颗粒左、右季肋区位于()正确答案是:腹上部分的两侧 参与小腿三头肌组成的是()正确答案是:比目鱼肌 按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向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切面,称为()正确答案是:矢状面 关于躯干骨的叙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成人有4块尾骨 骨可依外形分为4类,其中不包括()正确答案是:方骨 对于网织红细胞的描述中,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较成熟红细胞略大,故很容易与成熟红细胞相区分 含大量水解酶的结构是()正确答案是:溶酶体 以下是肥大细胞的特点,除了()正确答案是:细胞质内充满了粗大嗜酸性异染性颗粒 关于鼻旁窦的描述,正确的是()正确答案是:鼻旁窦为上颌骨、额骨、筛骨及蝶骨内含气的骨腔 关于滑膜关节的基本构造,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关节腔为密闭的正压结构 神经元细胞体发出轴突的起始部有一圆锥状浅染区,称为()正确答案是:轴丘 关于距小腿关节的描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踝关节背屈时关节不稳定,所以踝关节在跖屈位时容易发生扭伤 自由下肢骨不包括()正确答案是:髋骨 关于膈肌的描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膈位于胸腹腔之间,为向下凹陷的扁薄阔肌 对于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正确答案是:突起多而细长,相邻细胞突起借紧密连接相互连接 对脑脊神经节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正确答案是:节细胞周围常无卫星细胞 成纤维细胞的特点不包括()正确答案是:细胞质微嗜酸性 正确答案是:细胞质微嗜酸性

解剖下肢总结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髌骨、足骨的形态结构。股前内区、小腿前外区皮神经的分布。伸肌支持带、腓骨肌支持带的位置、作用。小腿后群肌的起止。 理解:髋骨的构成。大隐静脉静脉回流特点。小腿深筋膜与小腿前、外、后筋膜鞘的形成。臀区肌、股后肌群的作用和神经支配。 掌握:下肢骨的组成。大隐静脉的行程要点及伴行神经,五大属支及伴行的浅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行程及分布概况。梨状肌上、下孔的形成及孔内出入的血管神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髋骨、股骨、胫骨、腓骨形态结构。大隐静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梨状肌上、下孔。坐骨神经。 难点:跗骨的组成和排列。血管腔隙、肌腔隙、股鞘的形成。小腿筋膜鞘的形成。 下肢系统解剖 一、下肢骨 包括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髋骨hip bone: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位于盆部参与构成骨盆。(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后三部合称足骨。1.股骨femur:上端:有股骨头、股骨颈、大转子、小转子等结构。体:有臀肌粗隆、粗线等结构。下端:有内侧髁和外侧髁等结构。 2.髌骨patella:人体最大的一块籽骨,包于股四头肌腱内。 3.胫骨tibia: 上端: 有内侧髁和外侧髁、髁间隆起、胫骨粗隆等结构。下端:有内踝等结构。 4.腓骨fibula:上端:有腓骨头、腓骨颈等结构。下端:有外踝等。 5.跗骨tarsal bones:短骨,近侧3块,远侧4块。 近侧:跟下、距上、舟在前。 远侧(内侧向外侧):内、中、外楔、骰在外。 6.跖骨metatarsal:5块,小型长骨,位于足掌。 7.趾骨phalanges of tose:14块,名称和结构均与手指骨相同。 二、下肢骨的连结 (一)下肢带骨的连结 1.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构成: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 2.耻骨联合pubic symphysis构成:两侧耻骨联合面和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3.骶结节韧带sacrotuberoius lig和骶棘韧带sacrospinous lig: 4.骨盆bony pelvis:构成:骶骨、尾骨和两侧髋骨及其连结。 分部:大、小骨盆。借界线(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联合上缘)分隔。 (二)自由下肢骨的连结 1.髋关节hip joint:构成:髋臼和股骨头。 特点:股骨头与髋臼大小近似;关节囊厚而坚韧,包裹股骨颈内侧2/3,关节囊上、后及前壁均有韧带加强,下壁较薄弱;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 2.膝关节knee joint:构成:股骨和胫骨的内、外侧髁及髌骨。 特点:关节囊松弛,不完整,前面有髌韧带加强,两侧由胫侧附韧带和腓侧附韧带加强; 节腔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 3.踝关节ankle joint:构成:胫、腓骨的下端与距骨滑车。 特点: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内侧的三角韧带较强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