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20XX年新人教版新课标修订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介绍及指导思想

从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

与实验版相比

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

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

2.将原一年级上册图形"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此单元

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大部分内容

新增了丰富的内容

3.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是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

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

比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丰富等

完善原来教学跨度比较大的地方等等

其中尤以"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

下面将按单元来详细介绍具体的教材编排情况

希望能为各位老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

感受特征

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在陶老师做一年级上册教材介绍时

也提到了这部分内容的变化

之所以这样变化

原因有三个

一是在实验中老师们觉得合并编排

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

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

深不深浅不浅的

所以我们在修订时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

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

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

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

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

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

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

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

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

日常生活中

说一个物体是"圆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

可见

对于儿童来说

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

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

教学5种平面图形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增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因为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放在三上的

教学时也比较尴尬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的知识

也不能提到平行四边形平行的特征

只能是初步认识一下;二是在这里认识平行四边形后

就可以介绍一些关于数学背景知识(七巧板)的内容

同时可以大大丰富图形拼组的内容

移走原来的例1

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

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

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 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 就可以了

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

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

(除平行四边形外

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

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如何引入?(建议可以用美术课上用的那些石膏模型)

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

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

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

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

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

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

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做一做"第2题安排了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借助立体图形画自己喜欢的图形的过程中继续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

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种活动素材

在实际教学时

老师可以加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

比如有的老师仿照原来一上立体图形认识部分的做一做第2题

设计了"猜一猜

是什么平面图形"的活动

既避免了简单的辨认图形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渗透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强化了学生头脑中平面图形的表象

具体可参见《中小学数学小学版》第11期

"认识图形"课案及评析

★在教学中

应该注意几点:

(1)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

老师们应该注意通过画、说、涂、拼、剪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2)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

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

所以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

很直观

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

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

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

不必要拔高要求

(3)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点

充分利用教材中渗透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素材(主题图

练习第6、7、8题)

让学生去体验、去区分

2.例题2:平面图形的拼组(除多了平行四边形、删掉小棒摆外

其余与一下例2同)

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活动

初步体会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另一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探索

组合图形的认识等)、积累一些感性的经验

注意:这里只让学生直观地、用朴素的语言说出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平面图形就可以了不要求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严格的证明拼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3.例题3:解决问题的内容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和活动经验

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

使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并通过对七巧板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七巧板的引入

对于学生来说

七巧板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玩具

而且制作也非常简单(只要用一张较厚的纸

照七巧板的图样剪成7块就可以了)

从历史上来说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之一

而且具有丰富的价值(清朝王其沅著有《七巧八分书》共8册

收集了大量的七巧板拼成的图样;很早就传入欧洲

在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有一本桑下客著的《七巧新谱》

欧美人把七巧板叫做"唐图"tangram

在一些著作中常常提到

近代数学家把七巧板作为组合分析中的数学问题来研究

美国计算机专家道许还设计了一个"解决七巧板问题的探索程序"

近代的两位几何学家用数学方法证明了

一副七巧板只能拼出13种凸多边形

国外教材、ipad上等等

都有利用七巧板为素材的习题或者游戏

因此

教材在例题之后在"你知道吗"版块里介绍了七巧板

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的内容

4.练习

★总体上练习的变化

这次修订

我们对练习的编排下了很大的功夫

针对实验中老师们提出的练习量少的反馈

我们对练习进行了调整

按课时来说

基本上每课时最少3题

最多5题

同时

为了方便老师的教学

我们按课时来编排练习题

层次很清楚

老师们翻翻教材就能看出来

此外

我们丰富了练习的形式

尽量使练习不重复

同时做好铺垫及相关知识的渗透

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本单元练习的第6、7、8题

★本单元练习的编排情况

就这个单元的练习来说

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

有涂色的、有统计同类图形个数的、有分解和组合平面图形的、有拼摆有趣的图案的有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关系的

等等

这些习题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空间知觉、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都有所体现限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三个小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

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

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

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

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

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

我们在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将"十几减几"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两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

增加练习时间

这种结构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结构(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是相对应的

形成了结构上的节奏美

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

从总体来说

这一单元计算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

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1.十几减9(例1)

(1)与实验教材相比

修订教材将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

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

未出现计算方法

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

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

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破十法

想加算减法

(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

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

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2.十几减8、7、6(例2、例3)

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

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几减8

例3由"学生观鱼图"

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

教学十几减7、6

仍然呈现两种算法: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

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3.十几减5、4、3、2(例4)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

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

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

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

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

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

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

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

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中有明显的体现

4.解决问题(例5、例6)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例5

●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上来说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重在理解图意(或问题)

例5则侧重于检测步骤--"解答正确吗"

并呈现了检测的方法:重新回到情境中

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的人数的和是不是要来的人数

●教材借助了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

并且有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

使学生体会到:当信息比较多时

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出信息

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来解决

(2)例6

●教材借助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

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

●使学生体会到

当问题不好理解时

可以通过操作表示信息的方法帮助理解

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

结合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整理和复习

这套教材我们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与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

我们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给出整理的线索

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没有像以前那样

直接给出整理好的表让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

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

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

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

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三)教学建议:加强针对性的练习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按《课程标准2011版》P53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

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

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

需要老师们想办法

挤时间

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

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

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

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一、教学内容

分类与统计(整理、记录数据)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

我们原来的标题是"统计"

后来根据审查的意见改为了"分类与整理"

1.变化原因

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现在这样编排的原因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在原来的义务教材中

分类的内容是安排在"准备课"中的

并且只是安排了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安排

我查了一些资料

《大纲》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认为儿童数概念的形成起始于对物体集合的感知

他们对物体数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对物体的分类、排序和比较多少的基础上的因此

将分类、排序和比多少作为学生学习数和计算的知识准备

安排在了准备课中

2011版的《课程标准》则将"分类"放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突出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并以P81例17体现了分类是如何作为整理数据的知识基础的

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说

都能体现分类的重要作用: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基础

又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面的介绍

以及在实验中老师们对于教学"分类"的目的的困惑

我们在修订教材中对"分类"的教学做了如下变化

2.变化:分类与统计紧密结合

实验教材把"分类"作为准备性知识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

修订教材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编排(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出现统计的内容)

强调在分类基础上收集、整理呈现分类结果

突出分类是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基础

同时

这样做也将统计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收集、整理数据简单地渗透给学生了

(二)教材呈现(: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计数)

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

1.例1: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教材说明

由于统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们修订时遵循了这一原则

让学生体现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具体体现在这一单元也是如此

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这么多气球

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入

让学生根据小精灵的问题"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按给定标准对气球进行分类计数

作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呈现了3种分类计数的方法:直接操作分类后点数出结果;边数边画出象形统计图;用图、数字结合按多少排序记录分类结果

再根据分类计数的结果

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最后

通过"还可以怎样分"

让学生体会我们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计数:标准不同

分类计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教学建议:

(1)通过小男孩以及小精灵的问题

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

(2)由于学生在分类后要记录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简洁、有效地表达自己分类的结果

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2.例2: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

安排的思路也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分两组做游戏

他们可以怎样分组呢"

避免了因为讲分类而单纯的分类

让学生自己选定标准分类计数

最后把结果整理在简单的统计表中

让学生体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结果的不同

最后再通过问题"还可以怎样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要注意在教学时体现准备性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收集、整理分类的结果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经验和兴趣

还不是学习正式的统计图表(无表头)或统计量

因此要注意教学的度

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00以内数的认识;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具体结构如下: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从上面的结构图可以看出

100以内数的认识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来认识的

但由于数的范围扩大

与20以内数的认识又有所不同

因为它基本上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十进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

可以说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一)数的认识

1.例1(数数)

因此

与20以内数的认识相比

100以内数数的难度增加了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

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水平

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

往往容易漏数或跳数

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

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同时了解计数单位"十""百"(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

以"十"为计数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

但由于数目较小

有一定的局限性

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主要是在这一单元完成的)

为此

我们安排了例1

并且不再单独编排例题(实验教材中的例2)教学拐弯数

而是重视在数数的过程中突破数数的难点

同时

在教学10个十是100的同时

强调了99添1是100

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100

这样做

既可以使实际教学的过程更为顺畅

也更能让学生在直观的支持下充分体会"满十进一的位值制思想"

理解数的本质

这里还有一点儿细节上的改变

(1)如数数中出现的都是汉字的数

没有出现阿拉伯数字

这是因为还没有教学认读100以内的数

不要求学生能够认读

从而理顺了例题之间的关系

例2中也是这样处理的

(2)以20为基础

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

知道100里有10个10

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

2.例2

例2教学数的组成

与实验教材相比

修订教材增加了整十数组成的内容

更加突出了计数单位"十"

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活动形式是:数-摆小棒-组成;组成-摆小棒-组成

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3.例3

例3教学100以内数的读写(40、27、33、100)

它是实验教材例4、例5和例6的合并

教材在编排上从记录数"三种颜色的纽扣的数量分别有多少、一共有多少"的结果引入重视了读数、写数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写数上

写数的方法在11~20各数的认识中学生已经有所体会

教材继续按同样的思路编排

具体地来说:10以内写数是一个数对应着一个数字;11~20各数的写数就不同了

这点陶老师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说明

即需要按位值制来写数--按位值制记数

就要认识数位

11~20各数的认识中初步认识"十位""个位"

写数就是把计数的结果(几个十几个一)按照数位用数字符号表示出来

教材就是这样体现写数这一过程的

100以内数的写数继续在此基础上教学"个位""十位""百位"

因此

100以内读数、写数的编排与20以内写数的编排相同:把小棒数数的结果

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

再对照数位写数

并通过33中两个3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教学时

可以有意识地与10以内读、写数

11~20以内读写数进行对比

从方法的角度予以体会

●在上面介绍的这部分内容中

教材还注意安排了许多丰富学生数数经验、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

并注意突出计数单位"十"

如主题图、P35第2题、P38第1题、P38第2题、P40第9、10题

●在实际教学时

和6~10的加减法中的"你知道吗"衔接

可以继续介绍埃及的象形数字

介绍到百

让学生通过与我们现在写数的对比

让学生体会到数位、位值制思想的好处

4.例4

例4教学数的顺序

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

只是将发现规律的内容渗透在其中

并增加了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内容

如第(3)小题和做一做

但是

由于在第七单元才正式教学找规律的内容

这里并没有用"规律"这一名词

教学时需要注意一下

这也是修订教材编排的特点

在正式教学找规律之前或之后

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渗透或增加了许多找规律的内容

让学生有所发现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5.例5

例5教学数的大小比较

与实验教材相比

更体现了清晰的层次:借助直观用数的组成比较十位不同数;借助计数器按数位比较十位相同的两位数

同时适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比较的法则

这是较实验教材完善的一点

6.例6

例6教学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是实验教材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课标》精神安排的例题

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建立数感很有帮助

在修订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些完善

如:修改情境图使之更符合实际;改变了数据

使之更利于学生判断;实验教材是红金鱼与黑金鱼比、黑金鱼与花金鱼比

不利于学生的表达和判断;修订教材则都是把红球、黄球和蓝球比

更易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与判断

最后通过小精灵的问题"红球和黄球比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

(学生可以直接借助直观判断

也可以借助之前的比较直接推理

)给学生留出自由比较的空间

7.例7:问题解决

例7是我们新增加的问题解决的内容

在修订教材中

我们大大丰富了问题解决的内容

涉及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各个领域

这是我们在认数部分安排的解决问题

这个例题在强调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的同时

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利用数的组成(突出计数单位十)

实际操作(或画图)

当然学生可能还有其他方法

比如10个10个地数数等

因此

从另一个方面看

问题解决的例题实际上可以看做加深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丰富学生数数经验的内容

P47练习十的第1、2、3题也都可以看做丰富学生的数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3个3个的数、12个12个的数)经验的题目

(二)加减法(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例8较实验教材相比

有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原来是一图一加一减两个算式

现在用更实际的情境

借助一图四式呈现了4个有联系的算式

既与前面数的认识中的加减法的编排相统一(6~10的加减法、11~20各数认识中的加减法、20以内退位减法)

更好的体现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又加深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

实践与综合:摆一摆、想一想

这个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

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

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也是实验教材P45的实践活动

经过实验

我们认为这个活动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100以内的数、体验位值制思想非常好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去发现规律、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

因此

在修订教材中我们保留了这一实践活动

只不过在呈现的细节上进行了一些变化

(1)有了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的基础

利用记录表呈现摆2个、3个圆片的结果:提示学生按这样的形式记录

渗透了统计的内容;便于学生整理自己思考的结果

发现规律

(2)以两个"你发现了什么"明确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发现规律:摆的数的的个数与圆片的数量的关系(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

突出了教材对"找规律"内容的重视

当然

还包括了对于自己摆数的方法的反思--怎样摆才能不重不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

这一实践活动在实验中

出现了不少好课

相信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

这里不再赘述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1.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

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

之所以这样变化

首先是因为虽然人民币是生活中非常必要也常见的东西

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用的经验也很少(如买文具、买票等多是大人代劳了)

即使用也是用小面额的人民币(20元以下)

其次

是考虑到教学人民币的目的

我综合所查资料觉得

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认数的丰富素材(如数的组成、据给出的写数;认识小数的意义等);二是作为理解计算(理解算理)的素材(这一点在日本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可能和日币的体系有关系:100、1000、10000面值的日元)

我国主要是小数的计算

因此我们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

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

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

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

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

2.增加数学背景知识的内容

以"你知道吗"的形式

介绍我国古代货币的知识

主要是从货币的产生到发展的角度理解人民币(与其他量是基于测量的要求产生不同:有测量工具;有误差)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具体教学时

教师还可以增加对于国外货币的知识

因为"世界地球村"变化

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重要的

而且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也不乏出国的经验

教师可以予以简单的介绍(货币是一个国家的名片)

(二)教材呈现:7个例题

1.主题图:根据开本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一小幅主题图

并将超市改为文具店

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同时

通过小精灵的话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培养爱国主义意识

2.人民币的认识

分为两段

安排了4个例题:例1教学5元以下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例2教学人民币的单位及其进率;例3教学5元及5元以上大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1)例1 第4套纸第4套纸、2005版第5套硬币

例1呈现了硬币、纸币两种形态的1元、5角、1角的人民币

分币以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硬币形式呈现

关于分币

很多老师反映农村基本见不到了

城市里面基本上只有超市里面会找兑

这种情况我们也了解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民币体系

对它的认识还是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还是呈现了分币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不做过高要求(如计算中没有关于分的

进率里面很少涉及分的)

(2)例2

对于人民币的单位

在例1中学生已经少有体会

在此基础上

教材直接以硬币结合文字的等式呈现了元与角、分与角之间的进率而没有像实验教材那样分两个例题(例2、例4)分别呈现

理顺了教学的关系

方便教师教学

也方便学生从整理上把握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3)例3

简单认识第5套(最新版)的5-100元的纸币

只要学生能辨认就可以了

(4)例4

例4安排了兑换元币的内容

"做一做"是角币和角币、元币(小面额的)和角币的兑换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更主要的是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

可以设计成兑换活动来进行

如P56第7题

通过贴近生活的活动使学生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的兴趣

●鉴于以上部分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多以摆、换等形式教学而老师又不方便准备学具

我们在附页中给出了一定数量的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以方便教师教学

P56"你知道吗"即原来实验教材例6的内容

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

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简单的计算:2个例题

(1)例5

原实验教材没有单名数化成复名数的例题

但在计算中却是学生会遇到的

实验也显示

它的缺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

因此

修订教材中我们做了增加和完善

让学生思考:18角=()元()角

(2)例6

例6在简单换算的基础上

以三个小题分别教学"单名数加减""复名数(不进位不退位

元加元、角加角)"的加减法

而且数据都限制在20以内

大大降低了原来计算的难度

(原来需要将小数化为整数再加

而且复名数加法有进位)

(3)例7:问题解决

例7是在量的认识这一内容版块新增的问题解决的内容

数量关系是简单的

除了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外

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维度

即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这个例题最开始是用的不进位的复名数的

但我们小规模的实验表明有些难

最后就调整成了单名数

至于呈现的这两种策略

应该说

学生的朴素意识中是有的

但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方向

如:按一定的顺序去罗列、怎样调整等

这通过我们的小规模实验也可以看出来

因此是有教学的必要的

至于用总钱数减其中任何一个数的方法

只有很少数学生能想出来;而且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我们通过解决问题的教学

还是想培养学生解决一般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因此教材重点教学了罗列和尝试-调整这两个策略

罗列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如何不重不漏;尝试-调整策略的基础是随便选两个试一试

关键在于根据试的结果有方向、有目的地去调整

选择相应的目标物

这些在教材上都以儿童化的语言有所体现

在实际教学中

不一定要求学生找出所有答案

只要学生能够解决就可以了

当然找出所有答案就更好了

因此

大家可以从教材上看到

每个孩子只找到了一种答案

小精灵的话提出了答案其实是不只一种的

在具体练习时

可以配的练习是P59练习十三的第4、5题

其实可以广开思路

只要应用这种策略的都是可以的

我们限于教材都是呈现的与人民币有关的解决问题

随时留意身边有无生意可做,才会抓住时机.着手越快越好.碰到不平常的事发生时立即想到赚钱,这是生意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2018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 教学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养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毕业试卷附参考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学数学毕业试卷 一、填空 (共26分) 1、一个数是由3个十万、6个百、9个一、9个0.1和5个0.01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读作(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2、5.05L=( )L ( )ml 2小时15分=( )小时 3、在未来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这四个年份中,( )年有366天。 4、小明在期中测试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a 分,语文和数学共得b 分,英语得( )分。 5、6 13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6、( )÷4= 75.0 9=) (=( )∶20=( )% 7、8 3与0.8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它们的比值是( )。 8、5是8的) ()( ,8比5多( )%。 9、一个3mm 长的零件画在图上是15cm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0、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 8 10 6 4 10 21 4 32 17 4 11、在○里填“<”、“=”或“>” 1.5○1.50 -5○-1 1.3÷13 8○1.3 8.7×0.93○8.7 1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有大小一样的红、白、黄三种颜色的小球各10个。至少要摸出(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至少要摸(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不同。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8分) 1、最小的质数是1。 ………………………………………………………………………………………( ) 2、小明看一本书,看过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 ………………………………………………( ) 3、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 4、15 1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5、李师傅做了95个零件,全都合格,合格率是95%。 ………………………………………………………( ) 6、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 ) 7、如果+300元表示存入300元,则-500元表示支出500元。 ………………………………………………( ) 8、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一次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3 2。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把5 4米长的绳子剪成4段,平均每段占全长的( ) A 5 1 B 4 1 C 51m D 4 1m 2、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A 1∶11 B 11∶1 C 1∶10 D 10∶1 3、一瓶矿泉水大约是550( ) A L B ml C m 3 D m 2 4、下面属于方程的是( ) A x+5 B x-10=3 C 5+6=11 D x ÷12>20 5、小明有4本不同的科技类图书和3本不同的故事类图书。在一次为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中,他准备捐科 技类和故事类图书各一本, 他有( )种不同的捐法。 A 3 B 4 C 7 D 12 四、计算(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4分) 9.9+9= 2.5×40= 6.1-2.01= 2.5-0.36-0.64= 1.8÷0.18= 13÷80 = 0.32 = 45÷1.25÷8= 2、能简算的要简算(8分) 1.2-0.5×1.8÷0.9 8×7×1.25 5 3×8.8+0.6×5 1+60% 3、解方程(比例)(8分) 35x 75= 43∶x=5 2∶24 9 16 388383?÷-)(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何凤琼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二、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4. 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5.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

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6.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7.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8. 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9. 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总结

经验交流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 析总结 本学期我校数学组组织教材分析活动,使老师们受益匪浅。给老师找到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切入点:通过“说教材”来提高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与把握。我们要求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勾画出任教年级教材知识结构图,并写出教材分析。我校在教材分析方面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第一阶段:组织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分析任教的教材,不分年龄大小,每位教师都承担若干单元的分析任务,从教材的编排特点、地位及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等方面梳理了教材。老教师参与活动给予指导,这个阶段的学习有效的促进教师研读课标、理解教材,也使教师受益更多。 第二阶段:开展了“说教材”的活动,是在第一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回头看,如果说第一阶段仅仅是对教材浅层次的理解,那么第二阶段的研修就是深钻教材,不仅要求教师说教材,还要说怎样教,

不管教哪个年级的,都要从到整个学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价值系和价值系三个层次面来把握教材。写完教材分析后,以年级组为单位登台演讲,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这项活动并不是一遍就完成的,而是经过反复讨论,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真正理清教材的体系并熟能成诵。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学习积极被充分调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更使教师理清了教材的脉络,掌握了教法、理顺了思路。 全体教师在课堂上都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新的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引领教师更好地熟悉和把握新教材,让老师对学科知识体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认真的知识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逻辑线索。教师们态度认真、制作精细、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齐心协力、互学共促、体现了团结协作精神。

2020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要点:认识图形(二) 一、图形可分为(1)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 2. 立体图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 需要8个小正方体。 第二要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第三要点:认识人民币

1. 人民币的单位有元(块)、角(毛)、分。 2. 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 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第四要点:100以内数的认识 1. 自然数:用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数码0,1,2,3,4,…… 2. 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 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 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语文用字)写作:55(数学用字) 6. 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就是一百。 7*. 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第五要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 不进位的加法20 + 30 = 50 67 + 2 = 69 68 + 30 = 98 2. 不退位的减法80 - 50 = 30 69 - 2 = 67 98 - 30 = 6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 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 2. 凑十法的口诀: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第六要点:小括号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一个算式里没有括号,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认识人民币、分类与整理以及找规律等。有了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数学知识

结构,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分类与整理”将分类与统计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分类”与统计的关系,强调在分类的基础上整理数据,突出分类是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的基础。 “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根据本册教材的内容特点,教材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摆一摆,想一想”,加强了对探索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的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因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介绍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 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 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 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 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

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 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 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 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 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 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 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 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 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 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72页)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 单元教材分析:“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在亲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各一课时 NO:1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 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 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全】

小学数学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是1。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连续自然数相差1。 【2】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整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叫做位数。最小的一位数是1。【4】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例如)读作:一百零二亿五千零二十万零五十。 【5】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

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例如)七十亿零三百万四千写作:00。 【6】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 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亿。 【7】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13 亿。【8】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 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35 万;省略 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47 亿。 【9】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例如)6÷3=2(或2×3=6),那么我们就说6能被3整除(或6能被2整除),或3能整除6(或2能整除6)。 【10】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a的约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例如)6÷3=2(或2×3=6),那么6就是3和2的倍数,2和3就是6的因数(或a的约数)。 【1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等于它最大的约数。(例如)9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9,最小的倍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内 容, 选编并配备了相应的图形和习题, 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同时,教材分析也成为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 我们知道, 教材分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 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 教材分析也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为本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教师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习题,教师要善于发现各学科的相同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分析教材的准备工作。 二、分析教材的基本依据 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标准,使教材分析即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数学教学的各项目标。分析教材时,主要应以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为依据。 (一)数学知识体系 在分析教材时,充分认识小学教学知识体系,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同时明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深入浅出,为所教的年纪阶段的数学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二)学生学习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套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学期教案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的教学重点是 100 以内数的认识和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 20 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 100 ,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100 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教养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 100 以内的数,会读写 100 以内的数,掌握 100 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的,掌握 100 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物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 1 角=10 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知道珍惜时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报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2010-03-27 15:59:37 作者:cj_ycx来源:浏览次数:2458 网友评论0 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二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主要容 (一)“数与代数”领域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的基础上,扩展对小数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小数除法”。本单元包括小数除法,积商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容。结合具体情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法的过程,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了解在生活中有时只需要求积商的近似值,掌握求近似值的法,培养估算意识。初步了解循环小数,运用小数四则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第七单元“认识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程。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第二单元“认识图形”。通过分类活动,梳理已学过的一些图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观察由5个小正体搭成的物体,能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第六单元“游戏公平”。通过游戏,使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规则。 (四)“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数图形中的学问”“激情奥运”,“图形中的规律”三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 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用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用 书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明 (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4)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4) 四、课时安排 (15)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7) 一、图形的变换 (17) (一)教学目标 (17)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7)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9) 二、因数与倍数 (28) (一)教学目标 (28)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28) ........ 31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因数和倍数 (31) 2. 2、 5、 3 的倍数的特征 (36) 3.质数和合数 (41) (四)参考资料 (44) 1. 2、 5、 3 的倍数的特征 (44) 2.质数表 (45) 3.筛法 (4647)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 (一)教学目标 (47)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47) ........ 50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50)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6)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1) (四)参考教案 (78)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片断) (78) 课题二:体积和体积单位 (81) 综合应用:粉刷围墙 (86)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9) (一)教学目标 ........89........ 89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95) 1.分数的意义 (95) 2.真分数和假分数 (106) 3.分数的基本性质 (114) 4.约分 (1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