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甚则肢体浮肿,昏昧,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射干9g、麻黄6g、干姜6g、细辛3g、紫菀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0g、甘草3g、五味子6g、大枣5枚。

中成药:①小青龙合剂:每次1-2支,每日2次;②紫金丹:发作症状较剧者,在严密观察下可服用,每次5-10丸(米粒大),睡前冷茶服下,忌酒,不宜长期服用。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麻黄6g、杏仁10g 、生甘草3g、黄芩12g、桑白皮10g、半夏10g、款冬花10g、白果9g、苏子10g。

中成药:玉涎丹:每服克,每日2次。

3.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0g、防风9g。

中成药:玉屏风丸或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2次。

4.脾虚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

甘草3g 半夏10g。

5.肾虚证治法:补肺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丸桂枝6g、附子10g、熟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5g 茯苓12g、

丹皮10g、泽泻10g ,偏于温肾助阳;七味都气丸:地黄12、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五味子6g,偏于益肾纳气。

6.重症

治法:涤痰开窍,降气平喘或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厚朴10g 、半夏10g、苦杏仁10g。

中成药: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二、其他中医治法

1.穴位敷贴法:白芥子、元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研为末,加麝香克,和匀,字啊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日敷一次。

2.隔姜灸法:取穴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夏季三伏时,隔姜电灸,隔日一次。

三、西医治疗

1.激素

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2.β2-受体激动剂

可通过舒张气道平滑肌、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本品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轻症哮喘患者科单独使用该类药物,但其作用不如吸入激素,中重度哮喘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作为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本品可减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每天吸入激素的剂量,并可提

高吸入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联用本品与吸入激素的疗效比联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吸入激素的疗效稍差。

4.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5.抗胆碱药物

吸入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和噻托溴铵等,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

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本品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

6.色甘酸钠

7.抗过敏药物

四、护理调摄

对本病需重视预防。如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忌吸烟和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各种诱因;饮食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腥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以冀减少症状发作的机会。

【疗效评价】

1.临床控制: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2.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60%-79%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3.好转: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4.无效: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 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候要点 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浮。 4、毒热闭肺: 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及程度,性质和规律。 2、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变化、舌苔、脉象、神志等的变化。

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遵医嘱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二)咳喘 1、咳喘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液吸出。 2、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呼吸的频率、节律,咯痰的性质、量、气味、颜色,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症状。 3、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风寒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热服,风热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频服、温服,痰热闭肺、毒热闭肺患儿中药凉服、频服。

2、中医贴肺腧穴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必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常用的药物有穿琥宁、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中药雾化吸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冬春季节少带患儿到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3、指导患儿在户外活动时所需的注意事项。 4、讲解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精编版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目录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 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

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 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8 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2 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26 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0 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5 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39 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4 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48 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2 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7 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0 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65 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1 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77 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1 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3 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89 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5 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98 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3 二十四、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07 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0 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15 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24 二十八、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 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7 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0 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45 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0 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56 三十四、紫癜肾(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2 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67 三十六、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3 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79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得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 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得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 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就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 扩张与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得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与(或)肺动脉高压得体征、 ⑷辅助检查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 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与(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 值得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她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著;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 . 6.穴位按摩:遵医嘱穴位按摩,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风门、列缺、丰隆、尺泽等穴位。 8.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定喘、膏肓等穴位。 9.拔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大椎、风门、肺俞、丰隆等穴位。 10.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甘甜之品,戒除吸烟习惯,避免海腥发物。 (二)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doc

肺炎喘嗽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1、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咳嗽,喘急,鼻煽,或伴发热重,恶风,鼻塞流涕,咽红,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紫红于风关。 3、痰热闭肺: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粘稠,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指纹紫浮。 4、毒热闭肺: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青紫。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发热 1、密切观察发热时间及程度,性质和规律。 2、注意有无伴随症状,如怕冷、出汗、口渴、面色变化、舌苔、脉象、神志等的变化。

3、体温过高或过低、发热程度与伴随症状不符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4、遵医嘱清天河水(自前臂内侧正中至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症状。 (二)咳喘 1、咳喘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协助翻身拍背,必要时将痰液吸出。 2、注意观察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呼吸的频率、节律,咯痰的性质、量、气味、颜色,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症状。 3、出现呼吸困难、面唇紫绀时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 4、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中医特色治疗 1、风寒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热服,风热闭肺患儿中药汤剂宜频服、温服,痰热闭肺、毒热闭肺患儿中药凉服、频服。

2、中医贴肺腧穴促进肺部炎症的吸收。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必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4、常用的药物有穿琥宁、双黄连、清开灵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中药雾化吸入(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冬春季节少带患儿到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3、指导患儿在户外活动时所需的注意事项。 4、讲解出院带药的用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心肺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心肺气虚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心肺气虚 疾病名称(英文) deficiencyof heart and lung 拚音 XINFEIQIXU 别名 中医:咳嗽,哮证,喘证,虚劳,汗证,厥证,西医: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风心病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中医释名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 西医病因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 本证是由心气虚弱,肺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喘促为主证的虚弱证候。多因长期慢性肺系疾患,耗伤心肺之气,或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等因素引起心肺功能衰弱而引起心肺气虚证。病位在心肺,因肺虚不布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温化水液,泛溢全身则为肿;亦使心肺气虚不能运血,常产生瘀血,导致虚实夹杂,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病情更为复杂。若心肺气虚日久导致肾虚水邪上犯凌心,造成心气暴脱于上,可形成阴阳离绝的危候。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发病病史症状体征 心悸气短,咳喘少气,动则更甚,头晕胸闷,咯痰清稀,面色晄白,自汗乏力,易于感冒,甚则面浮肢肿,口唇青紫,舌

质淡暗, 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体检电诊断影像诊断实验室诊断血液尿粪便脑脊液其他诊断免疫学组织学检验西医鉴别诊断中医类证鉴别疗效评定标准预后并发症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治疗法则:补益心肺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补肺汤合保元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紫菀10克、炙冬花10克、五味子6克、肉桂6克、陈皮10克、法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心肌气虚偏于肺气虚者。(2)玉屏风散合补心丸加减:生炙黄芪各15克, 白术10克、防风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丹参15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益母草10克。本方适用于心肺气虚偏于心气虚兼血瘀者。上方小度煎煮,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1日3次。 2.加减变化:若兼见眩晕,呕吐白涎,咳喘重者可于基本方(1)中加入陈皮10克、法夏12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以温肺化痰。若兼见心肺气虚,水泛全身者,可改用防己黄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喘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对喘证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采用中医治疗不仅能够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可谓是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喘证的中医疗法,希望大家能够借鉴一下。一、实喘--风寒袭肺症状: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散寒宣肺。方药:麻黄汤。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气化痰。喘重者,加苏子、前胡降逆平喘。若寒痰阻肺,见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细辛、生姜、半夏、陈皮温肺化痰,利气平喘。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利肺气。若素有寒饮内伏,复感客寒而引发者,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热,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而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咯痰粘稠,并伴形寒身热,烦闷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者,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宣肺平喘,还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葶苈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热化痰。二、实喘--表寒里热症状: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

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法:宣肺泄热。方药:麻杏石甘汤。方中重用辛寒之生石膏清泄肺热,麻黄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共奏清里解表,宣肺平喘之效;杏仁苦降肺气而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三、实喘--痰热于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方中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降气化痰。若痰多粘稠,加瓜蒌、海蛤粉清化痰热;喘不得卧,痰涌便秘,加葶苈子、大黄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鱼腥草、金荞麦根、蒲公英、冬瓜子等清热解毒,·化痰泄浊;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银花等以清热。四、实喘--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降逆。痰浊壅盛,气喘难平者,加皂荚、葶苈子涤痰除壅以平喘。若痰浊挟瘀,见喘促气逆,喉间痰鸣,面唇青紫,舌质紫暗,苔腻浊者,可用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涤痰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7.遵医嘱中药泡洗。 8.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量、颜色、性状。 2.咳嗽胸闷者取半坐卧位。 3.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具有本病证候特点者,皆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 一、病因 1.脏气虚弱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哮病属于肺系痰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发作的诱因。 二、病机 1.发病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认为,主要是痰,但与水饮、瘀血、气滞、火郁以及本虚等密切相关,故在哮的发病过程中,痰、瘀、虚最为主要,每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本病。发病前可有喷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骤然起病而无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为诱因所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脾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为发病的夙根。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哮病日久,肺虚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每可加重发作。 此外,哮病反复发作,日久则痰瘀互结,病及于心。 3.病性哮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邪壅肺,痰阻气闭所致。邪气盛则实,故呼出尤为困难,而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冷哮、热痰热哮等不同。(2)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哮病久发,气阴日伤,肺脾肾俱衰,故以正虚为主。 (3)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脱闭。 4.病势病势随正气强弱、病邪盈衰、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

鼾证中医诊疗方案

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鼾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主要症状: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 次要症状:形体肥胖,晨起口粘,夜寐不安,神疲嗜睡,健忘。 具有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次要症状,结合多导睡眠仪检查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订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 睡眠时打鼾且鼾声不规律、呼吸及睡眠节律紊乱,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觉醒、或患者自觉憋气,夜尿增多,白天嗜睡明显,晨起头痛、口干,记忆力下降,性格异常等症状。 形体肥胖、颈围粗大、下颌畸形、肢端肥大、舌体肥大、舌根后坠、咽腔狭窄,悬雍垂过长,扁桃体肥大、小颌等体征。 (2)辅助检查: 全数字多导睡眠仪(PSG)证实每晚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大于或等于5次/小时。 注:有鼻咽部器质性疾病,如鼻腔息肉、鼻腔肿瘤、鼻甲肥大、咽岬狭窄、扁桃体III度肿大等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证候诊断 1.痰热内壅证: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气粗,夜寐不安,晨起口干,咯痰黄而黏稠,便秘,易出汗,乏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痰湿内阻证: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夜寐不安,形体肥胖,晨起口干不明显,胸闷,咯痰白稀,神疲嗜睡,睡不解乏,健忘,脘痞,舌淡红边有齿痕,舌苔白或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缓。 3.痰瘀互结证:眠时有鼾声,鼾声响亮,时断时续,夜寐不实,时时憋醒,口干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有过敏史或家族史。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和2016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结合气道敏感性试验、呼出气NO浓度测定等可帮助确诊。 (二)病期诊断 参考《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2016年)。 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临床缓解期:指患者无喘息、胸闷、气急、咳嗽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三)证候诊断 1.急性发作期 (1)风哮证:喘憋气促,喉中鸣声如吹哨笛;咳嗽、咯痰黏腻难出,无明显寒热倾向;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 (2)寒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色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3)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喘证中医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喘证的诊断标准。 ⑴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⑵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疾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⑶呈桶状胸。叩诊胸部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 ⑷合并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必要时查血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及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心、肺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 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史等病史。 ⑵有咳嗽、咳痰,进行性气促的临床症状。 ⑶有肺气肿和(或)肺动脉高压的体征。 ⑷辅助检查 X胸片、心电图检查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可予超声心电图以增加诊断可靠性。 ⑸急性加重期可有发热、血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或涂片可获得有价值的病原。 具有以上1~3条加上X胸片或心电图符合诊断条件,排除其他心脏病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闭肺: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 2、表寒里热: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3、痰热遏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或目睛胀突,胸中烦热,身热,面红,有汗,咽干,渴喜冷饮,尿赤,或便秘。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4、痰浊阻肺: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或脘闷,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质淡,苔厚腻色白,脉滑。 5、肝气乘肺: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声不着;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失眠,心悸,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 6、水凌心肺: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或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 7、肺气虚: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肌肉瘦削,痰多。舌质淡红或舌质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8、肾气虚: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气不得续,形瘦神惫,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跗肿;或干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质淡,苔薄或黑润,或舌质红少津,脉微细或沉弱,或细数。 9、喘脱

中医护理_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观察有无皮肤红润、温暖多汗、球结膜充血、搏动性头痛等二氧化碳潴留的表现。 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交感、心、胸、肺、皮质下等穴位。

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

哮病反复发作中医治疗经验方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着,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

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

重症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重症肺炎,中医诊疗方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主要标准:(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氧合指数≤250mmHg(1mmHg=);(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L;(6)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二)证候诊断 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痰热壅肺证:主症:咳嗽,痰多,痰黄,痰白干黏,胸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次症:发热,口渴,面红,尿黄,大便干结,腹胀。 诊断:①咳嗽甚则胸痛;②痰黄或白干黏;③发热,口渴;④大便干结或腹胀;⑤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2.肺热腑实证:肺热腑实证是基于上述痰热壅肺证而突出腹胀、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的腑实特征。 3. 热陷心包证:主症:咳嗽,甚则喘息、气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志异常,舌红、绛,脉数、滑。次症:高热,大便干结,尿黄,脉细。 诊断:①咳嗽或喘息、气促;②心烦不寐、烦躁甚或神志恍惚、昏蒙、谵妄、昏愦不语;③高热、身热夜甚;④舌红甚至红绛,或脉滑数或细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