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

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自读点拨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

一件旧物、一抹微笑都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这些记忆往往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你们有过放纸船的经历吗?诗人写“纸船”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是为了表现儿童的童真稚趣。

2?揣摩体会儿童真实的心理世界。

(1)“我”在纸船上用大黑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住的村名,目的是什么 (2)末句的“梦”是怎样的梦?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歌欣赏要注重感受、品赏,而不是理论研究。这两道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情感体验,来“泡”开作品中较为含蓄的诗句,从而丰富、拓展诗歌的内在意蕴。

(1)孤独的“我”希望能得到友谊或希望“我”的祝福能传给远方的人们。扣合诗意即可。

(2)或许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或许是渴望得到友情和承认,或许是要给远方的人们带上祝福,或许是祈盼自己的人生之船能在大风大浪中平安渡过。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3?在充分理解儿童情趣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内在节奏。

(五)拓展延伸

阅读冰心《纸船》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纸船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船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同时也想让学生明白,同一话题可以写成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的诗歌。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关于冰心《纸船》的分析,仅供参考:

诗歌表达对母亲的爱和离别的悲哀。

首节从爱惜纸写到叠纸船,一只一只纸船被抛下海去。

次节写纸船经不住风吹浪打,但诗人仍每天不灰心地叠着。末节点明诗人的希望,能有一只小船载着女儿的至爱进入母亲的梦中。

本诗作于太平洋旅次。

一张纸是至轻之物,而首句却以“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一认识的反差来引起悬念。为什么呢?原来是用它来叠成纸船。船是能在海上航行的,纸船当然不行,风一吹就卷走了,浪一打就湿了。而诗人却“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希望能有一只流到诗人所思念的地方。明明是不可能的事,仍然要执著地去做,这是感情的执著,爱的执著。诗人希望有一只纸船能进入母亲的梦境,不写女儿时时刻刻、在每一件小事都惦记着母亲,却用梦中的小白船这一个美好的形象,写出“至爱”的感情。

两首诗歌的立意主旨、创作手法都有所不同。

(六)布置作业

选择童年时的一个事物,展开大胆的想象,写一首诗歌。

板书设计

纸船

泰戈尔

①希望纸船让异地人得到

②想到用纸船载花平安到岸上→描绘儿童的奇思妙想→表现了童真稚趣

③想到天上的船放下来比赛

④梦见睡仙坐在船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 及知识点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

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和《长相思》,三首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同步解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文解析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材解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词三首》精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词三首 这三首古诗词都有一个主题——思乡。于是,我以“什么引起了作者的乡愁,诗人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满怀的思乡愁”这条主线,从扶到放,很好地注意到学生自学古诗词的能力培养。 课中,我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相长。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同时,孩子的潜能也得到了发挥,得到了挖掘,得到了展示,得到了提高。这些无疑是优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我觉得这样很花时间,一节课只能教一首,而且还没有多少补充的内容,也就是课堂显得比较单薄。该怎样避免这样低效率的课堂呢我想主要还是我的课堂组织比较松散,课堂情景的创设还不到位等。比如用这三首古诗的想象说话,学生觉得很好玩,嘻嘻哈哈,完全没有进入诗中的情境,因而说话也就比较单调,比较偏离,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才慢慢靠近古诗的意境。总之,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去反思,去努力,去琢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跟得上我们预设的步伐。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含蓄悠远。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课文原文及教 案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持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人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个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刘章,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升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6太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寸草不生”等词语。 2.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太阳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太阳的特点;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来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 由传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 3.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品读重点,研读文本。 1.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等。 2.学生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出示课件2: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是怎样介绍的? 3.分组讨论交流。 4.汇报,相机出示课件3—7: (1)远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搭石》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搭石》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人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刘章,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汛:汛期汛情防汛秋汛夏汛潮汛 访:访友访古访问访查采访拜访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搭石》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搭石》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汛:汛期汛情防汛秋汛夏汛潮汛 访:访友访古访问访查采访拜访. 鞋:鞋子皮鞋拖鞋凉鞋棉鞋运动鞋 挽:挽起挽弓挽救挽留力挽狂澜 隔:间隔隔音隔断阻隔隔岸观火 懒:懒惰懒汉懒得好吃懒做 稳:平稳沉稳稳重稳定十拿九稳 惰:懒惰惰性怠惰懈惰 衡:平衡均衡失衡衡量衡情度理 协:协调协和协商协助齐心协力 绰:绰号阔绰绰约绰绰有余 二.多音字: 处:chǔ(处置) chù(四处) 背:bēi(背枪)bèi(背面) 涨:zhǎng(涨价)zhàng(头昏脑涨) 当:dāng(当心)dàng(当作) 间:jiàn(间隔)jiān(夜间) 三.形近字: 汛(汛期)讯(喜讯) 访(访问)仿(仿佛) 懒(偷懒)赖(依赖) 四.词语解释: 汛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 暴发:突然发作。 间隔: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谴责:责备;严正申斥。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协调:配合得适当。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造句:这件事是你的错,你去道歉是理所当然的。联结:结合(在一起)。 五.反义词: 谴责——赞扬懒惰——勤劳 平稳——摇晃满意——不满 容易——困难轻快——沉重 六.近义词:

平整——平坦唯独——唯一 谴责——指责懒惰——懒散 难免——未免平衡——均衡 协调——和谐大概——也许 七、句子理解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含义: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搭石》表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第4自然段写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八、俗语 1得饶人处且饶人。 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九、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互爱互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十.问题归纳: 1、秋凉以后,人们为什么“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2、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 (因为十里八村的乡亲都要在寒凉的水里走,所以这个村子的人会受到谴责) 3、那一排排搭石还仅仅是一排排联结故乡小路的石头吗?它还联结着什么呢? (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十一.课后习题: 1、本文共600余字,我阅读时间约(6)分钟。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搭石》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

第5课《搭石》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汛:汛期汛情防汛秋汛夏汛潮汛 访:访友访古访问访查采访拜访. 鞋:鞋子皮鞋拖鞋凉鞋棉鞋运动鞋 挽:挽起挽弓挽救挽留力挽狂澜 隔:间隔隔音隔断阻隔隔岸观火 懒:懒惰懒汉懒得好吃懒做 稳:平稳沉稳稳重稳定十拿九稳 惰:懒惰惰性怠惰懈惰 衡:平衡均衡失衡衡量衡情度理 协:协调协和协商协助齐心协力 绰:绰号阔绰绰约绰绰有余 二.多音字: 处:chǔ(处置) chù(四处) 背:bēi(背枪)bèi(背面) 涨:zhǎng(涨价)zhàng(头昏脑涨) 当:dāng(当心)dàng(当作) 间:jiàn(间隔)jiān(夜间) 三.形近字: 汛(汛期)讯(喜讯) 访(访问)仿(仿佛) 懒(偷懒)赖(依赖) 四.词语解释: 汛期:江河水位因降水集中、冰雪融化等季节性上涨的时期。 暴发:突然发作。 间隔: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谴责:责备;严正申斥。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协调:配合得适当。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造句:这件事是你的错,你去道歉是理所当然的。 联结:结合(在一起)。 五.反义词: 谴责——赞扬懒惰——勤劳 平稳——摇晃满意——不满 容易——困难轻快——沉重 六.近义词: 平整——平坦唯独——唯一谴责——指责懒惰——懒散 难免——未免平衡——均衡 协调——和谐大概——也许 七、句子理解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含义: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默默无语。这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2、《搭石》表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第2自然段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第3自然段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地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 第4自然段写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那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美好的心灵,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八、俗语 1得饶人处且饶人。 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九、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互爱互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十.问题归纳: 1、秋凉以后,人们为什么“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秋凉以后,如果人们来来去去还趟着水走,是很凉的) 2、为什么人们会“谴责”没有摆好搭石的村民懒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教案设计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那么这篇课文有那三首诗呢?主要是描写什么内容的呢?下面是由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 1.了解李白 李白:唐代大诗人.四川人,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写下无数风浪漫的诗。学过他的诗有《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诗》,背诵这些诗。 2.《赠汪伦》一诗有一个传说。 (汪伦十分敬慕李白.想邀请他来做客,于是他写信告诉李白:这里 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家。李白慕名而来,一看才晓得所谓十里桃花描写的是方园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家描写的是姓万的一家酒店。汪伦迎来了李白,盛情款待,临走时李白正要踏上渡船,忽闻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边赶边唱着送行歇。李白大为感动挥 笔写下了《赠汪伦》) 二、学习诗歌。 (一)学生字、

赠(z nɡ):赠送馈(ku )赠赠物赠品 (二)自由学诗。 1.自由读,理解诗意 2.自由议,互帮互学。 3. 提出不解的词、句(可能出现如下): (])赠:(2)将欲行: (3)踏歌声:(4)不及: 4.请几个水平高的上台当老师。 赠.送给。将欲行:将要出发。 踏歌声:踏着步子唱着歌。不及:不如,比不上。 5.串讲诗句意思。 (1)学生四个上台讲诗意。 (2)下面评议学生讲课的准确性及教态、语言情况。(奖励敢上台的同学。) (3)师予以归纳。 赠送给汪伦 李白乘船就要出发, 忽听岸上传来踏步唱歌的声音。 李白觉得桃花潭水千尺深, 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4)学生再组成对子反讲。 6.朗读诗句(边读边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时(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5课时(人教版)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 n)、数(sh )重(ch ng)山、照我还(hu 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小学教育)2019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业本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答案

2019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作业本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答案 5 古诗词三首 1、默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泊(bó√ pō)船瓜洲数重山(chónɡ√ zhònɡ)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可以换成哪些字?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 答:“绿”可以换成“到”、“过”、“入”、“满”等字。诗中用“绿”使全诗出神入化。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3)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请把下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连一连。 举头望明月清泉石上流 野旷天低树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江清月近人 明月松间照低头思故乡

2、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张籍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张籍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把下面这首词补充完整,完成练习。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读下面的语句,你各想到了那一个成语? 山一程,水一程(跋山涉水)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 (2)读《长相思》,你发现词人身在哪里?心在何处?你能感受到词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人身在征途,心在家乡,我能感受到词人的思念家乡和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远方的朋友: 您好! 因为你们的信任,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之中…… 网络朋友:wyr5151888 XX/9/1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诗歌的主旨。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诗人E·庞德曾这样评价一位诗人的作品:“我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西方生活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在广告的旋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E·庞德所说的这位诗人就是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纸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从这首诗歌当中拾回被我们忽视甚至忘却的东西。 (二)检查预习情况 老师在学生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

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痛苦的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和封建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词语解释: 异地——他乡;外乡。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游伴——游玩的伴侣。浮泛——漂浮在水面上。 (三)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并思考: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哪些内容明确:围绕“纸船”,诗人描绘了儿童的奇思妙想。先是想到写有“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纸船让异地的人得到,然后想到用船载着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接着想到天上的船也能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最后想到梦里睡仙坐在船里。 2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明确: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自读点拨 1?同学们都曾有过自己难忘的童年,有时候一篇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语文书五年级上册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语文书五年 级上册 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时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1、同步巩固课本内容,拓展加强课外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练笔。 2、体会怎样借景、事来抒发对家乡热爱的美好感情。 课堂同步秀 《桂花雨》 近义词:盛开喜欢()姿态寻找完整新鲜() 四、词语听写 《小桥流水人家》 反义词:清澈() 柔软矮小凉爽()

五、词语听写 知识小磨坊 例题: 例题1:加标点 1、小红无可奈何地说我也没有办法他总是这样子说他也不听 2、我也没有办法他总是这样子说他也不听小红无可奈何地说 3、我也没有办法小红无可奈何地说他总是这样子说他也不听 明确:1、引号的用法--对话时,对话内容先加标点。 2、冒号的用法—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当提示语在前时就用冒号,提示语在中,则用逗号,提示语在后,则可用句号。 例题2:加标点综合 1、上星期爸爸给我买了西游记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两本书我可喜欢了 2、夜晚有许多灯在说话

如大海上的灯塔船上的航行灯飞机上的飞行灯等 3、茶具的造型十分优美有方形圆形和扁平形的有南瓜形梅竹形和各种动物形的 4、我有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它是我学习语文的好老师 5、总攻开始了军号声枪声炮声喊杀声立刻震动着山谷 6、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 7、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过不去 8、回到家里王刚从书包里拿出一本书认真地看了起来刘锋走过来问你在看什么书王刚回答说我在看动物世界书里介绍了海狮鸵鸟袋鼠蜂鸟可有趣啦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一、加标点训练1:: 1、我的父亲是修车的虽然年纪不过40却显得苍老了3、因为你说过不论发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第5课 搭石|部编版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执教<<搭石>>这一课,基本上围绕着培养学生语感、发展了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激励了学生发现美的目的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对语文的情感。在第一课时中我梳理了字词,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了解了什么是搭石,以及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是多么不方便,从而体会搭石的重要性。第二课时的教学以走搭石为切入点,在设计教学时主要考虑了以下两点: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为主线,以引领孩子寻找美为教学的触发点,三进三出寻找风景,欣赏风景,感悟风景。紧扣一人行,众人行,两人行的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看得见的风景和看不见的风景,感悟人性的美好。我通过情境创设,语言渲染,有滋有味的读,让孩子感受到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同寻常的美。是孩子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2运用各种语文训练方法扎实落实字词教学。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

在教学“脱鞋绾裤”一词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理解“人影绰绰”时,又借助于字典解释突破难点。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肯定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 导读: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

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5课预习教案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五课诗意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五课诗意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意思: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泊船瓜洲》是由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思恋家园的感情。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这首诗已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思: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意思: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倒倒水,我随同护驾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向山海关进发。 夜深了,营帐中仍然灯火辉煌。 夜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帐篷外忽然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却觉得和家乡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