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经济学基础教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要求

本课程作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总体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与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为学生提供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看待经济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

1.树立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2.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经济学绪论

教学内容:

(1)经济学概述

(2)经济学的方法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第二章价格理论(需求与供给)

教学内容:

(1)需求理论

(2)供给理论

(3)均衡理论

(4)弹性理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知识,理解供求如何决定市场均衡价格,掌握供求分析方法,了解供求弹性的含义与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需求、供给的含义与规律,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运用使教学重点。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是难点。

第三章效用与消费者行为

教学内容:

(1)效用理论

(2)基数效用论

(3)序数效用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使学生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重点与难点: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

第四章生产理论与成本理论

(1)生产理论

(2)成本理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

生产函数是厂商利润函数的组成部分,生产理论是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示,理解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意义,掌握生产规律。

重点与难点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生产要素的最有组合;规模报酬的变动及其变动的原因。

第五章市场理论

(1)市场理论概述

(2)完全竞争市场

(3)非完全竞争市场

(4)不同市场类型的比较

教学目的及要求:

阐明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行业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形状;讲解清楚完全竞争厂商、完全垄断厂商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市场的特征;讲解清楚古诺模型和斯威齐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的条件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形状;完全竞争厂商、完全垄断厂商与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条件和特征,完全垄断厂商的收益曲线和厂商如何实行价格歧视;寡头模型。

第六章生产要素和分配理论

(1)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2)劳动与工资

(3)地租

(4)企业家才能与利润

(5)收入分配平均程度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特点:劳动的价格——工资率的决定;土地的价格——地租的决定;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

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

第七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失灵

(2)垄断

(3)外部性

(4)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5)信息补对称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垄断与市场失灵、微观经济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

市场失灵及其原因、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微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相机抉择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和运用,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财政政策的含义和运用,货币政策的含义和运用。

第九章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1)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方法

(2)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4)名义GDP、实际GDP与人均GDP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理解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区分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难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第十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1)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2)经济增长的概念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和类型,了解失业的含义和类型,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

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含义和类型,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菲利普斯曲线。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启发式教学,讲授,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经济问题讨论分析

五、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了解经济方面的知识,认识

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增强分析的能力。

1.实践教学要求

(1)通过训练要求学生熟知并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

(2)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建立用经济学思考的观念,将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理解、分析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经济问题。

2.实践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及课时(实践性课时穿插在理论中进行)实训一:

名称:调查了解各类成本

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市场上各类产品的成本,以及成本的运算和收益,从而利润最大化原则在现实中的意义。

实训类型:简单调查

实训内容:调查生活中的各类成本,以及了解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的情况,比较生活中的成本和经济学的成本。

实训方法:调查比较,讨论。

仪器设备:无

实训二:

名称:分组写经济论文(1课时)

实训目的:通过分组协作,撰写论文的形式让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经济领域的知识。

实训类型:研究经济现象

实训内容:结合学生所学的经济学知识以及课外涉足的经济学问题进行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论证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老师对学生进行写论文的指导。学生上网找题材,定论文题目,并完成论文。

实训方法:经济论文

仪器设备: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等

3.实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讲练结合”为原则,采用师生问答、专题讨论、小组分析、个人独立思考等多种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加强理解,提高思考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角度来理解经济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社会发生的经济现象。

使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法,和展开大范围的讨论分析当前经济发生的大事件。七、使用教材

《经济学基础》,方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八、考核方法

本学科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70分,总计100分。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法制经济,还必须是法治经济,《经济法》课程是我国非严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法律手段的综合体现。该课程属于国内法的范畴,主要讲授我国各类工商组织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行的秩序监管、宏观调控的法规监督等内容。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定位上,《经济法》课程不是只采取法律语言,不是单纯讲法规条文,而是注重法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抽象原则与具体应用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该课程通过大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剖析法律规则的要求与市场主体的实际活动的差距。在教学内容上,该课程既提供市场主体设立、市场运行秩序、宏观调控等领域具有约束力和保护力的规则,也提供现行法律规则的出台及其具体适用的情境分析和政策管理的思考。 S ocialism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the genuine governance of law instead of the issuance of the law. The course of Economic Law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the legal mean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s in economic operation. This cour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omestic law, mainly teaching the market access of various industrial and - 8 -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发展经济学”课程统一命题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应考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国家考试,命题是确保考试质量的核心工作。为做好经济学(独立本科段)专业“发展经济学”(0141)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命题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发展经济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为指导,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主要从理论、策略和政策的高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任务是:使自学应考者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政策和策略以及发展途经的学习、研究和分析,丰富经济理论,开拓分析思路,进一步掌握经济分析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经济理论,联系世界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经济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较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做好各类经济工作。 2.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 (1)掌握发展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要在弄清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脉络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把握其内容,理解其内涵。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并有目的地深入学习一些重点章节。 (2)把了解历史背景和学习特定的发展理论与战略结合起来,把经济理论学说的逻辑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结合起来。考生应当了解发展经济学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背

2018年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讲义完整版

2018年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 2.1财务会计基础(1Z102010)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概念: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两大基本内容。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范围 外部集团 内部管理 不同 类型 报告型会计 经营型会计 时态 过去时态 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时态 目标 两者最终目标相同,工作环境相同; 管理会计及所需的许多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 相同 本章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财务会计。 2.1.1财务会计的职能(1Z102011)

2.1.1.1财务会计的内涵财务会计对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信息事项,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进行加工处理, 并借助于财务报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形式,向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这种信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尺度,反映企业过去的资金运动或经济活动历史。 以为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投资人、债权债务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2.1.1.2财务会计的职能财务会计内涵决定了财务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 等职能。 职 能 核算职能 提供经济信息,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特点 监督职能 经济管理活动,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 其他职能 预测、决策、评价 【考点分析】 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财务会计监督职能的特征。 【真题示例】

(2004-4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 A.分析 B.管理 C.监督 D.控制 【答案】C 2018年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核算和预测 B.预算和决算 C.监督和决策 D.核算和监督 【答案】D 2.1.2会计核算的原则(1Z102012) 会计核算的原则包括会计核算的5个计量属性以及8个质量要求。 2.1.1.1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 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历史成本 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代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置成本 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 量 可变现净值 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 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三年制高职) 经济贸易系 2012 年9月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培养学生的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具体教学目的定位为: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用这些理论和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经济学基础》2011年7月第1版林秀清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2010年6月第2版何璋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2004年9月第3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2004年1月第17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经济学原理》2002年8月第2版曼昆著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三、课时分配

教学要求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目标上,西方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经济理论为基础。 2、在课程内容体系上,西方经济学按先进、实用标准选择内容,按培养学生经济问题分析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3、在教学方法上,西方经济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 4、在教学基本建设上,以参编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讲授与多媒体结合。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和主要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 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稀缺资源的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问题。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难点: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选择 二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线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二、均衡分析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四、经济模型 第三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微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本章首先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和供给,然后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说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最后从量上分析价格、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变动程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需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法基础 适用专业:2015级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科函授)、市场营销(专科业余) 辅导教材:《经济法基础》宋文霞李世炜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专业法律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体系,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各项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初步具备运用经济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理解经济政策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为学习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主要有:法学基础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本章主要了解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关系;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律关系。重点是掌握经济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渊源。 第二章合同法 本章主要了解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消灭;违约责任。重点是掌握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和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难点是要约和承诺的构成要件;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无效合同和有效合同的区别;合同解除的概念和后果;违约责任的认定以及违约救济措施。 第三章公司法 本章主要了解公司法的定义、特征;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终止。重点是掌握公司的资本制度;公司的章程和公司治理结构。难点是公司的特征;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公司资本三原则;章程的效力;董事的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市场竞争法 本章主要了解市场竞争法的起源、发展;市场竞争法的内容;市场竞争法的地位;市场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具体规定。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考)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 名词解释题:20%左右 判断分析题:25%左右 简答题:40%左右 论述题:15%左右 (四)参考书目: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发展经济学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四、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定义及构成;制度的功能;交易费用,集体行动,制度的需求分析,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政府及其关系,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作用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失效及其问题,寻租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寻租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

研发展经济学第二讲自由与发展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二教学大纲: 第二讲自由与发展 本讲以阿玛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为基本阅读材料,重点研究民主、自由与发展的关系,发展过程里一些重大社会政策的目标及其制定方法。这些研究属于规范性研究,对进一步进行的所谓实证性研究具有端正研究方向,提供路径的意义。 本书的逻辑思路是:(1)现代经济发展没有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要由政府出面才能建立起来;(2)政府主持下制定、推行的公共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关键;(3)合适的公共政策必须尽可能符合全体国民的意愿,才能有效动员国民的积极性、主动性;(4)只有在政治自由、政治民主的情况下,政府才能制定出体现全体国民意愿的公共政策;(5)因此,经济发展与自由密切相关,以自由看待发展具有逻辑上、理论上、经验上的合理性。 本书论证、澄清了以下一些重要的问题:第一,造成贫困的表面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获得收入的能力,而最关键问题在于个人缺乏某种基本的自由。 第二,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体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也是国民得到基本自由的保障。这与发展阶段无关,也与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的国民的价值观无关,即自由、民主对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第四,强调社会保障、社会应急制度、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培植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行能力,保证他们的基本自由。责任以自由为条件。 第五,承认人类理性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是由那些自私自利动机的个人,通过有意识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无意识产生的结果。 第六,反对因为认识到自由可以衍生出某种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有意义的能力而尊重自由的观点,应该尊重自由本身及其固有的价值。 第七,和上述第六议论相似,在强调人力资本培植方面,社会不应该仅仅关注

2018一建考试工程经济讲义-总成本与固定成本

2018一建考试工程经济讲义:总成本与固定 成本 一、总成本与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总成本费用分解为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 (一)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技术方案一定的产量范围内不受产品产量影响的成本 (二)可变成本 可变成本是随技术方案产品产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化的各项成本 (三)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 长期借款利息应视为固定成本;流动资金借款和短期借款利息可能部分与产品产量相关,其利息可视为半可变(或半固定)成本,为简化计算一般也将其作为固定成本。 C=CF+CUQ (1Z101032-1) 二、销售收入与营业税金及附加 (一)销售收入 为简化计算,本目仅考虑销售收入与销量成线性关系这种情况。

(二)营业税金及附加 经简化后,技术方案的销售收入是销量的线性函数。 S=p×Q-Tu×Q Tu——单位产品营业税金及附加 三、量本利模型 (一)量本利模型 企业的经营活动,通常以生产数量为起点,而以利润为目标。使成本、产销量和利润的关系统一于一个数学模型。 B=S-C (1)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二)基本的量本利图 图1Z101032 基本的量本利图 横坐标为产销量,纵坐标为金额,在图形上就是以0为起点的斜线。 销售收入线与总成本线的交点是盈亏平衡点(BEP)也叫保本点。表明技术方案在此产销量下总收入与总成本相等,即没有利润,也不发生亏损。 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计算技术方案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分析技术方案成本与收入的平衡关系,判断技术方案对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产销量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中以产销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亏平衡点应用最为广泛。

经济学基础-陈福明-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学基础是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并合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课,贸经、工商系各财经类专业必修的职业知识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员“学会思考”为出发点,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员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方面 (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 (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 (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 (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11 )理解IS — LM 模型 、 (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2 .实践方面 (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 3 )能够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 (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资源经济学考试大纲(附答案版)

导论: 1.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理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可再生资源也成为“非耗竭性资源”,指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循环利用且可以更新的水体、气候、生物等资源;包括:太阳辐射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质能资源(木材、秸秆等)、森林资源、渔业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也称为“耗竭性资源”,是指储量有限且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可更新的矿产资源。包括: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金属矿产资源(可循环利用)…… 3)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区分主要是是否存在一个“注入流”。 3.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全新的综合概念? 首先,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增长。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1章 自然资源市场 1.替代资源和互补性资源的价格变化对该自然资源需求的影响 1)替代资源价格的高低:两种资源x 和y 高度相关,成为互相替代的资源时,一种资源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另一种资源的需求量。X 价格升高,会引起X 需求量的减少,从而会增加Y 的需求量。 2)互补性资源价格的高低:当一种资源价格下降时,同时也增加了另一种资源的需求,这两种资源就成为互补性资源。 2.理解引起自然资源需求曲线的移动变化的因素 1)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变化引起) 2)需求曲线的位移(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变动,包括相关资源的价格变化、价格预期等) 3.外部性对于资源市场均衡的影响。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如 按照传统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于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是表示当一个行动的某些效益或费用不在决策者的考虑范围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的现象,它将导致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中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收益与边际社会收益出现差异。 外部性分为两类: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的例子如工厂所施放的污染 正的外部性的普通例子是研究和发明(R&D) 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 MR 为为边际收益;MSC 为社会边际成本;MPC 为私人边际成本。 4.影响自然资源供给的因素: 价格;其他用途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自然的变化 ; 交通条件 ;政府政策 ;资源发现或资源枯竭 第2章 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1. 贴现率的含义: 贴现率就是将未来的资金贴现为现在资金的比率 P Q P s P p MSC MPC E E’ Q s Q p MR

《经济法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能运用经济法学的理论和知识,结合有关的法律规定,分析并处理有关的经济法实务问题。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本课程,应注意与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从而加深印象并做到融会贯通。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中基本知识、原理和基本经济法律制度,熟悉有关经济法律、法规。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本质、作用和经济法实务的认识,用经济法的规律性、原理性和知识性来武装学生,使学生经济法的理论水平和实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教学内容结构 结构授课章节教学内容摘要 课时教学万式 讲授 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一章经济法概述理论授课2 经济组织法律制度第一章 个人独资企业与合 伙企业法律制度 理论授课4第三章公司法律制度理论授课2第四章合同法理论授课2第五章市场管理法理论授课2第六章工业产权法理论授课4第七章会计法理论授课4第八章金融法律制度理论授课2第九章税收法律制度理论授课4第十章经济仲裁与诉讼理论授课2 、课程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第一节经济法及其调整对象 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 第二章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第一节企业与企业法 第二节个人独资企业法 第三节合伙企业法 第三章公司法律制度 第一节公司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节股份有限公司 第四节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清算 第五节违反《公司法》的法律责任第四章合同法第一节合同及合同法概述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教学内容

发展经济学试题2000—2008

兰州大学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下列名词: 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2、中性技术进步; 3、外贸乘数原理; 4、平衡增长战略; 5、高级进口与出口替代战略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政策意义; 2、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角度,说明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从分析“市场失败”入手,指出发展中国家加强政府经济计划与干预的必要性; 5、分析发展中国家农业相对重要性下降的原因; 6、说明促成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整、改革的国际环境因素。 三、论述 1、在论述为什么说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也成为南北关系中一个新焦点的基础上,阐明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意义; 2、在指出“两缺口分析”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论述“两缺口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以及它的缺陷。

兰州大学2001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招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考试科目:发展经济学 一、解释 1、自然资本 2、城市化 3、适用技术 4、人口陷井 二、简答 1、结合我国实际,说明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2、试分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区别以及他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简述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4、怎样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5、试分析当代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作用。 三、论述 1、结合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说明我国的西部地区应如何实现经济发展? 2、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助于经济起步。西部地区应怎能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电子商务《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目录 01经济学基础 (2) 02电子商务概论 (7) 03电子商务英语 (16) 04计算机网络技术 (20) 05市场营销实务 (27) 06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 (32) 07 C语言程序设计 (36) 08经济数学 (41) 09 PHOTOSHOP (50) 10商务谈判与礼仪 (63) 11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 (67) 12电子商务与物流 (75) 13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 (79) 14电子商务企业应用文写作 (85) 15 FLASH动画 (91) 16国际贸易实务 (96) 18应用数据库原理与 (109) 19管理学 (115) 20供应链管理 (119) 21消费心理学 (131) 22 客户关系管理 (136) 23 网络营销与策划 (143)

电子商务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 授课学时:3学时/周,共48学时(讲授40课时,机动8课时) 课程学分:3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2)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对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知识与原理,尤其是理解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 ●掌握经济学微观与宏观分析的一般方法 ●掌握生产者均衡与消费者均衡 ●掌握国家收入的核算方法 ●了解经济周期的运行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阐述经济现象 ●能够运用经济学知识衡量企业生产均衡与消费者均衡 ●能够获得个人生活中的效用最大化 (三)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经济管理意识 ●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 (三)开课对象:法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 为了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全面提高法律人才素质,国家教育部将国际经济法列为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必须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当今中国,加强国际经济法的学习、研究,对完善我国的涉外经济立法,发展与扩大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合作,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使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属于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 国际经济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它与国内法方面的法律学科诸如宪法学、民商法学、婚姻法学、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至少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在掌握上述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进入国际经济法学领域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后续课程主要有海商法学、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金融法学等。 (五)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现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其以法学的思维模式和角色意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要全面、系统、准确讲述它的基本理论和各个领域具体的法律原则、制度和规则,并且在讲述中要联系有关案例和我国的实践,使之既符合学科的原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国际经济法学实践性很强,教学过程中,在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国际经济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要配合以古今中外的案例,特别是我国的案例,这样,在忠实国际经济法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做到了通俗易懂。 、日常的讲授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建议作业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要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必须以掌握国际经济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国内国际法的基本规定为前提。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注重记忆和理解两个环节,边阅读、边记忆、边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强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重视教学案例对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已经掌握的国际私法理论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六)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旨在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各国民商法等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学习与研究国际经济法,首先要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次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国际经济立法与实践,特别是我国涉外经济立法与实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豌仕丫狠过谬蛤男痒搭张誉堂蝗酉花越嗽搏栗脚窟和叁墒譬舔仿朽瓮梆午巳初伏龄牡谜岸投渭纤猿茎纯推均酉绍诛裤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40090 课程中文名称:发展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经济学 开课学期: 6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上机8小时) 总学分: 3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讲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如何积累,人力资源如何开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进行,人口在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发展的优先次序如何选择等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能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并掌握四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优缺点,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能够分析我国适合的经济增长模式。 2、了解资本匮乏阻碍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以及促进资本形成的几种理论,并能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掌握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闲置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分析我国的人口问题。 4、掌握三种人口流动模式,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方式以及解决城镇失业人口的对策建议。 5、了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农业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指出我国工业化和农业进步的方式和途径。 6、掌握经济发展中平衡增长理论和不平衡增长理论,并能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梯度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等相关问题。 7、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联系我国实际思考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4学时)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学兴起和演变的过程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6学时) 四种经济增长模式;哈罗德-多马模式、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式和新增长理论基本含义及优缺点。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经济增长限度理论的内容。上机内容:

发展经济学自考大纲考核目标及学习指导

为使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个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两项。学生可以通过对考核目标的阅读,进一步明确考试范围、内容和要求,从而可以更为系统的学习和把握教材。同时,考核目标还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把握试题的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1、在系统阅读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然后得出基本结论。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的。因此学生应当首先了解有关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情况和存在和主要问题,与发达国家历史上所出现的类似问题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和钻研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可能途径。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发展问题之间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例如,贫困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是在不同的章节进行论述的,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人口过快增长贫困自然资源和环境恶化三方面问题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过程。因此,不能孤立的研究

经济发展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在仔细学习各个章节的内容之后,从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中进行思考,找出各章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3、应当系统掌握所学的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综合利用各种经济理论和方法,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然而,由于每一种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在解决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国家的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由于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所处的不同历史条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郑州经济和制度结构,如果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照搬到发展中国家,用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时,就会出现一些偏差,也可能根本就不搭界。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发展理论的过程中,系统掌握经济理论,注意各种理论的前提条件及其适用性,切不可生搬硬套。 4、注重培养透彻理解,深入分析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和做出独立判断和准确提出政策对策的能力。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工作采取一种面向问题和面向政策的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强调在发展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把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实际经济发展问题作为课程的中心目的。要求学生能够在发现和解决实际的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加透彻理解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增加运用所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对这些发展问题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 5、发展经济学广泛吸收了各相关经济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经验。发展经济学的教学设计众多的学科领域。但是发展经济学并不期求能够解决所有的发展问题,也并不标榜能够对发展中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张培刚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Development Economics 课程编号:131507007 学时:48 学分:2、5 适用对象: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课程得性质与任务 发展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落后国家或农业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实现经济起飞与经济发展得学问。发展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所关注得就是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即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学。从学科性质上讲,发展经济学正发展成为一个真正进入跨学科交叉领域,成为处理发展中国家复杂得社会经济现象得一个科学范式。通过该学科得系统学习,以期回答发展经济学得两大基本问题:其一,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贫穷,其落后得根源与障碍就是什么?其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赶上富裕发达国家? 二、教学目得与要求 本课程得教学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从落后形态过渡到现代化形态得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以及为此应该采取得战略与政策。它主要涉及一些长期经济问题,如经济行为方式得转变,投入要素得开发与积累,以及经济结构得转换与调整。 依据发展经济学得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发展中国家尤其就是我国得一些重大得带有“热点性”得经济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辩明理论就是非,从而正确认识与理解当今发展中国家现状,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思潮与本学科研究得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正确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得判断力与思维决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得经济素养,提升学生得理论结合实践得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经济发展概览 1.基本内容: 发展经济学简介。发展中国家得概念。衡量发展水平得指标体系。发展经济学得理论发展与前沿。发展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内容。发展经济学得学科性质上。发展经济学得研究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经济发展得基本问题;理解广义与狭义得发展经济学得含义;了解发展中国家得特征;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掌握发展水平得度量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与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发展目标得含义、经济发展得实质以及发展经济学得发展简史。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二章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模式 1、基本内容: 1、了解并理解几种现代经济增长模型; 2、理解现代经济增长得定义与特征; 3、理解与掌握经济成长阶段论与经济起飞理论; 4、理解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论; 5、理解发展中国家发展得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 经济增长虽不就是发展得全部,但毕竟就是发展得核心内容。关于增长得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对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增长得几种模型,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增长过程得代表性经验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经济起飞理论 4、教学建议: 在讲授时采用案例讲解得方法,通过实际例子诱导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本章内容。 第三章公平与发展 1、基本内容: 在发展中国家得经济发展中,我们不仅关注总体经济与收入水平得增长,还要关注收入与财富如何在社会群体中得分配问题。只有使社会中所有人员都能受益得增长才会受到欢迎。那些分配不平等得增长不应该仅仅从总量经济变化角度进行讨论,还应该从平等得角度进行评估。发展中国家实现公平发展得基本要求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收入分配。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 课程编号:N062002 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 学分:3.5 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 (一)教学目标 1 .理论方面 (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 (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 (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 (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 (11 )理解IS —LM 模型 (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 2 .实践方面 (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地说: 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3 .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该课程为考试课程 本课程为专业理论课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