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

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二、第一部分复习回顾

1.孟子其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小知识:73、84人生两大槛儿。孟子活到84,孔子活到73,圣人如此,何况众人?

2.《孟子》其书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有孟子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3.孟子思想

他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仁政”,被后世尊为“亚圣”。

4.五十步笑百步的视频:复习五十步笑百步的具体内涵

问题:“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

(一)、正音(学生先齐读课文,再有针对性的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下列词的读音。)

1、王好战:hào

2、弃甲曳兵:yè

3、数罟不入洿池:cùgǔwū

4、衣帛:yìbó

5、鸡豚狗彘:tún zhì

6、庠序:xiáng

7、饿莩:piǎo

(二)、朗读并疏通文意(学生分组自读课文,讨论5、6、7自然段,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重点语句的翻译,中等生词类活用现象等)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部分

2.讨论疏通文意,提问重点句子的释义。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养民”

选择一句)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教民”选择

一句)

3.重点字词和语句的分组讨论总结(各组派出代表回答,考察提高学生的协助

能力).

如:通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

(三)、知识点明确与归纳

(1)三个通假:“颁”同“斑”;“涂”通“途”;“无”同“毋”。

(2)四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衣、树、王、罪

(3)一个特殊句式:“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呢?课堂练习(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发表不同意见)

例题1: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C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四)、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学生自主发言,但不能和前一个学生重复)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分析: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王道之始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仁政七条

勿夺亩时(农)

畜鸡豚狗彘(牧) 树之以桑(纺) 以时入山林(林) 不入洿池(渔)

不违农时(农)

王道之成

(五)、讨论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学生积极讨

论,各抒己见,老师总结。)

图片对比:1.春种秋收 2.温饱和教育 明确:仁政七条的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不滥”、“不竭”,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七年义务教育、奖学金、助学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保险。 (六)、思考:施行仁政的态度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怎样的态度?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莩(下层百姓)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对比

比喻

施仁政

行王道

(七)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八)、文章的写作特色 1.排比来增强气势 2.对比、比喻来说明道理 3.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 第三部分、总结与作业布置 1.重点和难点明确 2.《寡人之于国也》活页

【教学心得】

①取得的成绩

②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馈】

①反馈情况:

②改进措施: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言现象总结

1.四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衣、树、王、罪

2.三个通假字:颁、涂、无

3.一个特殊句式:是何异于······

二、仁政七条

1.王道之始

2.王道之成

三、仁政七条的古为今用

1.科学发展观

2.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奖学金、贫困生补助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必修教案 0121 09:52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案 2012-02-21 17:57 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三维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学法指导】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总体特点 【知识链接】 1、关于“四书五经” 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2、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主要主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良能”。 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孟轲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他主张只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内心的“善端”,就会通过对人性的了解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文档 (1)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实词“凶”、“兵”、“胜”、“树”、“时”的词义,突破实词 2.复习巩固虚词“以”、“于”、“之”用法。 3.复习重点句式和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 二、学习重点: 1.复习巩固实词“凶”、“兵”、“胜”、“树”、“时”的词义。 2.复习巩固虚词“以”、“于”、“之”用法。 三、学习难点: 通顺地翻译句子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指导导入 师生活动复习要牢固地掌握实虚词的意思,查漏补缺,脚踏实地,以提高文言文 阅读能力。 二、复习实词 1.凶 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 2.兵 兵器:弃甲曳兵而走军队:上使外将兵 士兵:可汗大点兵军事、战争:兵旱相乘 3.胜 shēng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尽:谷不可胜食也 shèng 胜利:二败而三胜战胜、超过: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胜地,优美的景色:亦遂增胜 4.树 种植、栽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竖立:独树一帜 树木:鸟宿池边树 5.时 季节:四时之间,无日休息时候,时辰:脱我战时袍 时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机、机会: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按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当时:时韩吏部权京兆 常常、经常、不时:时鸣春涧中时俗、时尚:不拘于时,学于余 6.数 shǔ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责备、数落:数之曰 shù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shuò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cù密:数罟不入污池 7.发 fā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派遣、派出:孤当续发人众 出发,出:刀刃若新发于硎发送、递交:使人发书至赵王 征发、征调: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抒发、流露:发其士文之悲哉发动、爆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打开、拿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暴露、败露:恐前语发 量词:然后扣树三发 fà头发:齿危发秃 8.直 笔直、平直:中通外直正直、正确: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价值、代价,通“值”:系向牛头充炭直径直、一直: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简直、竟然: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只是,仅:直不百步耳 三、复习重点虚词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 2、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取独)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3、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四、复习文言常识 (一)通假字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通“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二)词类活用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 王好战,请以战喻(名词,战争) 填然鼓之(名词动用,击鼓)直不百步身,是亦走也(名词,逃跑)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为动词名用,译“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名词动用,“为……办丧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归罪”“归咎”) (三)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2.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 4.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五、课堂练习翻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二. (1)弃甲曳()兵 三. (2)涂()有饿piǎo () 四. (3)鸡豚()狗彘()之畜() 五. (4)数()罟()不入wū()池 六. (5)无()失其时 七. (6)谨庠()序之教 八.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①了解并掌握孟子其人及其施政观点。 ②自主阅读,疏通文意,梳理、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及语法现象。 ③学习本文的行文思路及孟子的论辩艺术。 2、能力训练目标 ①促进文言知识积累,提升文言阅读能力。 ②合作探究,梳理文章内容,提高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①分析理解孟子主张施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②了解孟子“王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设计思想与学情分析 教案设计思想: 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寻找突破口,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准确定位。《寡人之于国也》文辞质朴,但思想深邃,故此以“治国”为主线,以“范伟治国”“学生治国”“孟子治国”“梁惠王治国”为教学流程,以“提出何种策略、因何提出策略、如何提出策略”为具

体探究对象,感悟孟子其人其风及其治国思想,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应是可行的思路。 2.学生披文入情,因声求气,为真切体会孟子雄辩的特色,理解设喻巧辩,引人入彀的巧妙,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诵读可表现人物性格,加深对人心理的把握,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当书声琅琅。 3.“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是每一节课的追求。 4.“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可作为本节课学生主体活动的最佳阐述。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引导以及练习巩固,学生的文言积累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浅近的文言现象;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小结;因此本课安排学生预习自学、疏通文意,积累课文中的文言知识,通过练习加以落实,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 关于治理国家的文章,学生们平时接触不多,怎样将国家的情况和我们自身有力地结合起来,就成为这节课的重点。所以选取《私人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6 0833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

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二、通过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一共七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学法指导:本文通篇对话,要分层,就要大体了解每部分的内容,对课文了解后再去分层)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重点字词. 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 2. 翻译重点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 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 “发”“兵”“胜”。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 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 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

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 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 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 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与《论语》相比,初具论说文的特征。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二、背景简介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334 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三、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寡人之于国也附全文翻译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附全文翻译] 教学目的: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孟子与他的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 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 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认为“人皆有不忍 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课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本单元第一课《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 子雄辩,其辩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美的特点。 2、字词①(注音释词) 好hào战:喜好征战。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数罟cùgǔ:密网。 洿wū池:池塘。 衣yì帛:穿上丝帛衣服。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殍piǎo:饿死的人。 字词②(一词多义) 凶:年成不好/凶残、残暴接:交锋/接触 喻:打比方以说明/比喻直:只是/笔直违:耽误/违背时:季节、或时机/时间 树:种植/树木夺:丧失/夺取 谨:认真从事/谨慎检:约束/检点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 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二、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题目是编者加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习过程: 一. 学生迅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整理精校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全市公开课) 必修教案 0405 17:37 ::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简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完美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① 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 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 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数”、“直”,“发”“兵”“胜”。 ④ 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⑤ 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可以概括先秦那位先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孟子,仁政民本思想。 三字经当中有这样几句:《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说的是怎样的仁义。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汲(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着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另为《论语》《大学》《中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和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目标导学: 1.读准“数罟”“彘”“庠”“莩”等生僻字词的音,归纳“兵”“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3.掌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4.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世界观。 5.归纳多义词的义项,背诵课文。 预习案 知识: 1.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⑴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思想的一部著作。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⑵孟子的思想: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①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⑶孟子的仁政思想: ①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②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学校公开课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 1.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 2.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学习难点】 3.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诵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的心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也一直为这个美丽的梦想努力奔走,游说诸侯。在他52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魏国,与梁惠王展开了对话,他是怎样向梁惠王说出他的美丽梦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走进孟子的理想国。 (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反馈 【预习自测】 一、字音 好.()战数罟 ..()()弃甲曳.()兵胜.( )食衣.()帛鸡豚.()狗彘.()之畜.()孝悌.()颁.()白然而不王.()者饿莩.() 二、梳理字词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或.五十步而后止 (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找出词类活用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树之以桑 (4)七十者衣帛食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王无罪岁 3.解释重点虚词 以:

(1)请以战喻 (2)树之以桑 (3)以五十步笑百步 (4)斧斤以时入山林 4.指出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类型 (1)非我也,兵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5.翻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三、质疑释疑,合作学习 (一)正确率较低的题目 1.注音 弃甲曳兵() 胜食() 2.词义 或五十步而后止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词类活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文言句式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树之以桑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未之有也 (二)疑问最多的地方 5.之 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加少 填然鼓之 6.而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1)尽心焉耳矣 (2)斧斤以时入山林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什么句式?怎么翻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