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化学农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的作用机理、后效作用以及重组昆虫病毒和能够感染并增效病毒的物质方面进行的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增效作用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性、再猖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和谐的农药,减少或替代传统的广谱、高毒有机化学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1]。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friendly pesticides)[2]。昆虫病毒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特异性强、毒力高、稳定性好、安全无害,用后能引起害虫群体病毒疾病的流行传播,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自然控制害虫消长,导致相继世代害虫持续带毒,感染死亡。与其他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相比,昆虫病毒杀虫剂到目前未发现抗性问题,这为病毒杀虫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1.1形态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含包涵体,为多角体病毒Polyhedra。核型多角体直径:0.5~15微米(μm=μ=10-6米)病毒粒子直径:26~70毫微米,长200~400毫微米(nm=mμm=10-9米)粒子杆状,核含双股RNA被壳螺旋状。

不同的昆虫形态有所不同,如黄地老虎核多角体病毒(AsNPV)多角体大多呈六边形。大小一般为l.7—2.6um,为多粒包埋类型,每个病毒束内有2—7个棱衣壳,以3—4个最多见。核衣壳为杆状,有的稍有弯曲,大小约为308nm ×52nm[3]。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平面观量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少量六边形。多角体大小不均一,为0.5~1.05um,平均直径为0.59u m±0.13um。多角体在弱戚中作用15分钟左右时,可看到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大小均一,并包埋于多角体的空膜中。同时,还可见到囊状的多角体空膜[4]。

1.2理化性状

主要成份蛋白质不同多角体所含的氨基酸成份不同;不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笨、丙酮等;不能为细菌或细胞蛋白酶破坏;活体外用Na2CO3的稀溶液(0.08~0.05M)溶解获得病毒粒子被食感染虫体,能在中肠释放粒子,多角体不溶于血淋巴,耐低温,-135~150℃下冻融5次不失活。

2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2.1 病毒研究利用的历史

第一个关于昆虫病毒病的记录文献是我国12世纪中叶的《农书》中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病的记载。这就是我国养蚕农民俗称“脓病”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5]。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到1995年,已知可从716种昆虫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展了,Gehren(1892)在德国利用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6]。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的松针黄叶蜂( Neodiprion Sertifer)危害较严重,应用人工防治效果不大。直到从欧洲随天敌把该害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 Neodiprion Sertife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sNPV)引入,才使这个害虫的为害基本得到控制。1961年,美国应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防治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害虫,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于1971年正式登记,是第一个工业生产的昆虫病毒商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这方面陆续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报道。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

开发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SlNPV)等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并且已经商业化。

2.2 核多角体病毒防治害虫的机理

1.2.1病毒的作用机制

病毒被昆虫幼虫取食后,多角体在昆虫肠道的碱性环境下溶解,有感染力的病毒粒子被释放出来。游离的病毒粒子通过围食膜的网眼吸附在中肠微绒毛上,脱掉套膜以核衣壳进入中肠细胞,病毒核酸在中肠细胞核中复制,但一般不形成多角体,只形成核衣壳。这些核衣壳获得囊膜后,从第一次受侵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进入血腔,随昆虫血淋巴循环到达其他组织,开始第二次侵染。在病毒粒子第二次侵染的细胞核中,包含病毒粒子的多角体蛋白也在形成,开始时在病毒粒子表面附着无数多角体蛋白晶粒,以后蛋白晶粒不断积累,形成不定形的结晶小块,即“前多角体”。这些结晶小块不断增大,病毒粒子单个或成束地被包埋进去,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成熟多角体。多角体充满被侵染的细胞核,核异常膨大,最后破裂,细胞随之解体而释放出多角体(其内包涵病毒粒子)。大量新复制的病毒粒子进入细胞之间的缝隙并向血腔(体腔)中扩散,感染组织细胞。然后病毒的多角体又进行下一次侵染,如此循环往复。昆虫感染病毒后 2~3d,血淋巴浑浊,在血球、气管基质和脂肪体等细胞中充满了多角体,导致细胞破裂,昆虫死亡[7,8]。

1.2.2 害虫感染病毒后的症状

发病后往往体色变黄、发白,行动异常,逐渐失去食欲;最后体内组织液化,体壁脆弱易破,流出脓汁样的体液。有些野外昆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后,常向植物上部转移,爬至树顶,倒悬其上而死。液化体液下坠,使体躯前部膨大,皮肤则脆弱易裂,破后流出乳白色或褐色浓稠液,内含大量新形成的核多角体。无特殊臭味(未被细菌侵染前)。有时幼虫感染病毒量不足以使幼虫致死,幼虫仅在末龄时血淋巴稍乳白的感染病症,染病幼虫蛹期死亡。

2.2杀虫剂的后效作用

此病毒制剂在大田一次施用,发病虫体内产生大量昆虫病毒或游离病毒粒子,随昆虫尸体附着在植物外表或落在土壤表层,在各种媒介的作用下又作为次代害虫的传染源。另外由于带昆虫病毒的雌性成虫产下的卵表面带病毒也常引起次代感染死亡。总之,昆虫病毒一旦进入害虫种群的生态体系中,它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传播扩散,调节控制害虫的数量。因此,害虫的昆虫病毒杀虫剂不需要将害虫全部消灭,而是要把它控制在一个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即保留一定的种群数量,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中昆虫病毒,有效的降低农业害虫的药剂防治投入,从而缓解了害虫对杀虫剂抗性的产生[9]。

3基因重组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进展

3.1插入神经毒素、激素和酶基因

目前认为有应用前景的是导入蝎毒素基因、螨神经毒素基因和蜂毒素基因。这类毒素可迅速将昆虫麻痹,使之停止取食和为害作物,而昆虫病毒可以继续增殖,杀死寄主。将昆虫毒素基因插入杆状病毒后的病毒杀虫效力可比野生型杆状病毒高30%~40%。昆虫的生理代谢受激素和酶的调控,把某些激素和酶的基因插入到昆虫病毒基因组中并表达,使之处于一个高水平,就可破坏虫体的正常代谢和调节功能,加速昆虫死亡。目前已有利尿激素(DH)、促前胸腺激素(PTTH)和保幼激素酯酶(JHE)基因被重组到杆状病毒中表达。Maeda(1990)根据烟草夜蛾(Manduca sexta)幼虫的利尿激素氨基酸序列合成了利尿激素基因。并将此基因重组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NPV )中,经注射感染家蚕幼虫后,由于过量的利尿激素扰乱了蚕体水分平衡,而导致家蚕因缺水而提早死亡,致死时间缩短约20% [10]。

3.2 异源重组核型多角体病毒

杆状病毒杀虫范围狭窄,一般只能感染一种或几种害虫。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扩大杆状病

毒杀虫范围是通过异源杆状病毒之间的重组实现的。例如将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lNPV)粒子、甜菜夜蛾多角体病毒(SeNPV)DNA和BamHI酶切片段,以及SeNPV病毒粒子与SlNPVDNA的BamHI酶切片段,分别进行共转染,获得了各自扩大寄主范围的重组病毒。

4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增效物质

研究表明,某些化学物质也能够增强NPV对宿主昆虫的感染性,提高昆虫病毒的杀虫效果,这类增效因子研究较多而且效果显著的当属光增白剂类物质。Marrignoni 和Iwai首先将光增白剂用于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 pseudotsugat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OpMNPV)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光增白剂能作为保护剂防止紫外线对OpNPV的辐射损伤。以后研究显示光增白剂不仅对NPV等昆虫病毒有防止紫外线辐射的保护作用,而且能够增强其感染性[11]。另外,还有许多物质能促进 NPV的感染。如,酰基胺也能够增强粘虫NPV的感染;另有研究表明[12],硼酸、刚果红等能对NPV的感染有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康卓.中国生物源农药产业化进展[J].农药,2001,40(3):4—8.

[2]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等.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0,27(1):40-44

[3] 翁启勇,蔡秀玉,邓塔.黄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一些特性.昆虫学报,1992,35(1):

53—58

[4] 刘小英,张立人.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与某些生化特性的测定.病毒学

报,1989,6(2):150—157

[5] 吕鸿声.昆虫病毒与昆虫病毒病[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5,56-72.

[6]NANCY BECKAQE. The ran ge of insect virusJ.Bioscience,2000,50(4):371- 373.

[7] 吕鸿声. 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53-178.

[8]张光裕, 孙修炼. 控制棉铃虫的生态学途径-病毒防[J]. 生态农业研

究,1995,3(3) :26-29.

[9] 林同.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

报,2002,30(2):24-29.

[10] MAEDAS, VOLRATHSL, HANZLIKTN, et al. Insecticidal effects of an insect-specific

neurotoxin expressed by a recombinant baculovirusJ. Virology, 1991,184:777- 780.

[11] 彭建新,杨红,洪华珠,等.促进杆状病毒感染的增效因子[J]. 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 :87-

91.

[12] 高穗生,夏维泰,黄莉欣.核多角体病毒添加展著剂对甜菜夜蛾幼虫致病效果之影响[J].

中华昆虫,1991,11:330-334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钻蛀性害虫,又名棉铃实夜蛾,可为害樱桃番茄、黄秋葵、结球莴苣、皱叶甘蓝、抱子甘蓝、甜瓜、扁豆、荷兰豆、甜豌豆、甜玉米、菜用大豆等多种蔬菜。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植株的花蕾、花器、幼果、种荚,也钻蛀茎秆、果穗、菜球等。早期食害嫩茎、嫩芽和嫩叶。花蕾和花器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果实(图1)和种荚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虽然只被蛀食部分果肉,但因蛀孔在蒂部,便于雨水、病菌流入引起腐烂,所以果实大量被蛀会导致果实腐烂脱落,造成减产(图2)。 二、形态识别 成虫(图3)为灰褐色中型蛾,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灰色,棉铃虫的前后翅,可作为夜蛾科成虫的模式,其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卵(图4)为半球形,约0.5毫米,乳白色,顶部微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

幼虫(图5)共有6龄,有时5龄,老熟6龄虫长30~42毫米,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由淡红至红褐乃至黑紫色,常见为绿色型及红褐色型。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不排成线)。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蛹长17~20毫米,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的)。 三、发生规律 成虫白天隐伏,觅食、交尾、产卵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卵散产,喜产于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产卵部位选择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第2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老熟幼虫在入土化蛹前数小时停止取食,滚落地面,多在落地处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 棉铃虫虫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全年发生5~6代,长江以北地区4代,华南和长江以南地区5~6代,云南地区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从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5~10月是主要为害期,尤以6~9月为害番茄、辣椒等果实最为严重。一般从3龄开始蛀果,4~5龄转果为害频繁,棉铃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一、蓖麻叶。将干蓖麻叶碾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拌入土杂肥撒施到地里,可防治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按1公斤蓖麻叶粉加水16-20公斤浸泡,用水壶灌注,可防治葱、韭菜、大蒜、萝卜、白菜的地蛆、菜青虫、食叶甲等。还可将蓖麻叶干粉制成浸出液,撒到厕所、粪坑等处,对于死蚊子幼虫及蝇蛆均有明显效果。 二、桃叶液。取桃叶5公斤,石灰100克,放入3倍清水中浸泡5小时后,把桃叶榨干去渣,即为原液,每公斤原液加清水10公斤,进行喷雾,可防治棉蚜、玉米螟、稻苞虫。也可用桃叶加水煮后过滤,取原液喷洒,能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三、桑叶合剂。鲜桑叶1公斤,加水5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即成。加4倍量水喷雾,可防治红蜘蛛。 四、马尾松液。用5公斤马尾松针加开水5公斤,密闭浸泡2小时过滤喷洒,可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五、松针加30倍水浸液,可抑制马铃薯发芽。 六、臭椿叶浸出液。臭椿鲜叶1公斤,加水3公斤,浸

泡2天后的浸出液,可直接喷雾防治蔬菜蚜虫、菜青虫等害虫;或将此液加5倍的水,喷雾防治小麦锈病。 七、烟草粉。将烟草磨成细粉,每千克加入3-6公斤草木灰或高陵土混合均匀,在清晨露水未干前喷散,可防治品蚜虫、叶、蟑、潜叶蛾、茶毛虫。 八、艾蒿鲜草液。将其切碎加10倍水煮半小时,冷却后喷洒,可防治棉蚜、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 九、茶枯液。每亩用2.5-3公斤茶籽饼加水5-7.5公斤浸泡24-36小时,取过滤液加水50-70公斤,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十、蔬菜液。用辣椒丝(或辣椒面)35克,加水1公斤,煮沸,用冷却滤清液喷雾,防治蚜虫等害虫的效果极佳。将洋葱头捣烂取汁,加一半水稀释喷2-3次,可防治蚜虫。把韭菜捣烂,加6倍水搅拌均匀,用滤液每天喷洒一次,亦可防治蚜虫。 十一、枫杨液。枫杨叶0.5公斤捣烂,加水50公斤,取滤液,防治蚜虫,叶蝉、飞虱、地下害虫等。或采集80-100公斤枫杨鲜叶,捣烂后给菜地或苗圃深施,能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十二、可用柏树、臭椿树叶防治高粱蚜、麦蚜、菜青虫。可取0.5公斤柏树叶或臭椿树叶,加水1.5公斤,浸泡一天,然后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弃渣得原液。原液存放3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核型多角体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化学农药问题的日益严重,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病毒的作用机理、后效作用以及重组昆虫病毒和能够感染并增效病毒的物质方面进行的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防治,增效作用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引起农药残留、害虫产生抗性、再猖獗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对环保意识的高度重视,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与环境兼容、和谐的农药,减少或替代传统的广谱、高毒有机化学农药,是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1]。普遍认为21世纪的农药将成为一种“环境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friendly pesticides)[2]。昆虫病毒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特异性强、毒力高、稳定性好、安全无害,用后能引起害虫群体病毒疾病的流行传播,在相当长时间内可自然控制害虫消长,导致相继世代害虫持续带毒,感染死亡。与其他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相比,昆虫病毒杀虫剂到目前未发现抗性问题,这为病毒杀虫剂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1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1.1形态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含包涵体,为多角体病毒Polyhedra。核型多角体直径:0.5~15微米(μm=μ=10-6米)病毒粒子直径:26~70毫微米,长200~400毫微米(nm=mμm=10-9米)粒子杆状,核含双股RNA被壳螺旋状。 不同的昆虫形态有所不同,如黄地老虎核多角体病毒(AsNPV)多角体大多呈六边形。大小一般为l.7—2.6um,为多粒包埋类型,每个病毒束内有2—7个棱衣壳,以3—4个最多见。核衣壳为杆状,有的稍有弯曲,大小约为308nm ×52nm[3]。扁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sNPV) 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平面观量不规则的四边形,五边形以及少量六边形。多角体大小不均一,为0.5~1.05um,平均直径为0.59u m±0.13um。多角体在弱戚中作用15分钟左右时,可看到多角体内的病毒粒子随机分布,大小均一,并包埋于多角体的空膜中。同时,还可见到囊状的多角体空膜[4]。 1.2理化性状 主要成份蛋白质不同多角体所含的氨基酸成份不同;不溶于水和多种有机溶剂,如乙醇、乙醚、笨、丙酮等;不能为细菌或细胞蛋白酶破坏;活体外用Na2CO3的稀溶液(0.08~0.05M)溶解获得病毒粒子被食感染虫体,能在中肠释放粒子,多角体不溶于血淋巴,耐低温,-135~150℃下冻融5次不失活。 2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与应用 2.1 病毒研究利用的历史 第一个关于昆虫病毒病的记录文献是我国12世纪中叶的《农书》中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病的记载。这就是我国养蚕农民俗称“脓病”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5]。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到1995年,已知可从716种昆虫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昆虫病毒有很多种。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的研究早在19世纪末就已开展了,Gehren(1892)在德国利用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模毒蛾(Lymantria monacha)[6]。20世纪40年代,加拿大的松针黄叶蜂( Neodiprion Sertifer)危害较严重,应用人工防治效果不大。直到从欧洲随天敌把该害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 Neodiprion Sertifer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sNPV)引入,才使这个害虫的为害基本得到控制。1961年,美国应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HaNPV)防治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害虫,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于1971年正式登记,是第一个工业生产的昆虫病毒商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这方面陆续有大量相关的研究报道。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已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生物1卷含答案

2020北京东城高三一模 生物 2020.5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二者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都能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B. 二者都是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C. 合成蛋白质需要核酸参与,合成核酸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D. 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为氨基酸和核苷酸 2. 下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这些结构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 甲——膜上可附着核糖体 B. 乙——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 丙——在内膜上可合成水和大量的ATP D. 丁——高等植物细胞分裂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 下列生理过程需要膜蛋白参与的是 A. 葡萄糖氧化分解为酒精和CO2 B. 叶肉细胞从细胞间隙吸收CO2 C. [H]还原C3形成糖类化合物 D.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4. 为研究环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 降雨量增加和干旱条件下,植物中碳含量(图1)以及土壤中碳含量(图2)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 植物中的碳含量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的量 B. 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代谢加快 C. 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 D. 综合分析,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 5. 研究发现,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 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RNA、rRNA、mRNA三种RNA均通过转录过程产生 B. 过程②中终止密码子与a距离最近,d结合过的tRNA 最多 C. 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 既抑制转录也抑制翻译过程 D. 此种调控机制有利于细胞中物质与能量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6.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患者发病程度差异较大, 表现在同一家系可又不同表现型。此现象与女性细胞中所含的两条X染色体中的一条总是保持固缩状态而失活

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发表时间:2019-11-25T14:10:18.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姜彩英 [导读] 摘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技术,在采取措施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力求科学合理,不破坏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符合当下的绿色环保理念。 南乐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河南南乐 457400 摘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分为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技术,在采取措施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力求科学合理,不破坏生态平衡,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符合当下的绿色环保理念。并且虫害对园艺植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产生的后果包括植物生长缓慢、植物死亡、植物生态功能减弱等。虫害防治工作开展中,生物防治技术是一项重要方法,能够针对不同虫害类型,做出有效生物处理,加强虫害的防治效果,从而减少对植物及生态环境破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园艺植物虫害现状以及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的优势特征,对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园艺植物;虫害;现状;生物防治;优势;应用 目前园艺建设体系不断健全,而且在环境优化、空气净化、生活环境改善方面,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能够按照全新思路来完成,促使自然界内的生物应用得到更好效果。因此为了促使园艺植物得到更好生长以及推动园艺行业向前发展,以下就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园艺植物虫害现状的分析 我国常见的园林虫害有:红蜘蛛、蚧虫、蚜虫等刺吸害虫;杨毒蛾、枯叶蛾、舟蛾刺蛾等食叶害虫;木蠢蛾、天牛等蛀干害虫;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园林环境条件是形成虫害的主要因素,会对不同生态的虫害起到抑制或促进作用。气温异常会引起刺蛾、杨毒蛾大量繁殖,造成杨树枝干溃疡病。发生虫害是由于病原、环境、寄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复杂关系。虫害是制约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园林植物害虫会侵害植物的叶、茎、根、花、果,严重的还会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二、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的优势特征 1.成本较低。与一般的虫害处置模式不同,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物防治的实施过程中,部分区域本身就存在虫害的天敌。因此,在具体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过程中,可以对该区域进行有效的调研,包括观察时间阶段内虫害与天敌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存在区域情况等,通过适当更改天敌数量等生物防治措施,减少虫害对植物的不利影响。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农药的使用,节约一定的成本,而且这种方式更高可靠,不污染环境,能够达到良好的园艺植物防治效果。第二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不需要增加大量的基础设施,可以在原有的自然基础以及人文建设进行开展,所以也节约了相应的成本。由此可知,生物防治措施不仅可以达到较高的防治效果,在节省成本方面也比较突出。 2、对人体无害。既往的虫害防治工作开展,可能会对人体或者造成一定的伤害。例如,有些农药的投放过程中,自身具备挥发性特点,对于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而且农药容易溶于水,针对水源地所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但是在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方面,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首先生物防治能够对虫害发生原因进行调查,根据虫害的具体类型、虫害出现范围、虫害出现生物环境等,做出有效掌握并开展科学干预,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确保解决虫害的同时,不会对人体或者环境造成上海。其次,生物防治过程中,针对各类植物本身不会造成新的破坏現象。原有的虫害问题,导致植物的损伤力度较大,无论是根茎损伤,还是土壤性质改变,都表现的非常突出。生物防治的运用,会针对虫害本身进行有效的打击处理,但是在防治工作开展之前,针对人体的相关抵抗机制,或者是基因试验等,做出分析,观察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生物防治目的在于加强虫害的专业处理,对于人体造成危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或者是药剂等,都是严格禁止使用的。为此,任何生物防治药剂,都会经过国家的严格检验,确保对人体无毒无害。 三、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分析 1、天敌昆虫防治技术的应用。就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本身而言,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所有的生物都存在天敌,虫害本身也没有例外。天敌昆虫投放过程中,主要划分为两种。一种类型表现出对虫害进行捕食;另一种表现为与虫害进行寄生,从内部对虫害进行防治。捕食性天敌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包括蜻蜓、螳螂、瓢虫等等,这类天敌的存在,会针对虫害本身进行直接捕食,但是本身不会对植物造成任何的伤害。寄生性天敌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寄生蜂类、寄生蝇等等来实施。寄生性天敌的应用模式,表现出“以虫治虫”的特点,对于果树虫害方面,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天敌昆虫利用,在近几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可是有一点需要高度注意,那就是天敌昆虫本身也需要得到良好的把控。例如,天敌昆虫与虫害表现出相互对立的特点,天敌昆虫在没有任何对立虫害的作用下,有可能导致自身的大量繁殖,而且造成的植物生存压力不断提升,这就会衍生出新的虫害问题,需要在日后的数量把控上更好提升。 2、病原微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运用是从虫害根源出发,通过微生物技术的作用,对虫害进行更好的处理,不会对植物本身的生长、功能等造成伤害。病原微生物的实施,具有定点投放的特点。例如,在农业植物的虫害防治过程中,结合季节因素、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等,针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定点投放,这样可以在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效果上更好巩固,提前完成工作任务。病原真菌也是园艺虫害生物防治中常见的防治手段,其主要利用了白僵菌、绿僵菌和虫瘟霉等主要真菌。研究表明,在病原微生物致死的害虫中,60% 以上是由病原真菌造成的,这也证明了病原真菌具有理想的园艺植物虫害防治效果。病原真菌能在害虫体内产生孢子,孢子产生的菌丝能将寄主杀死。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和湿度会影响到病原真菌的致病力,病原微生物利用同样不宜用于室内园艺植物虫害防治。病原微生物农药不同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对人类、牲畜不会造成化学危害,同时药效持久、应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3、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技术的应用。目前园艺植物虫害生物防治,必须不断从更高水平来开展,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落实,告别了传统防治时代的漏洞,无论是在防治效率上,还是在防治质量上,都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即便是在突如其来的虫害灾难上,都可以取得优秀防治效果。植物源杀虫剂操作,主要是针对植物体内的特殊物质,在虫害处置过程中,产生拒食、引诱、毒杀等效果。植物源杀虫剂应用过程中,表现出对人体无害的特点,主要是含有生物碱、精油、毒性蛋白等等,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化合物。生物碱的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含氮的有机物,具有胃毒作用,可以针对蚜虫、叶螨等,产生显著的毒杀作用。精油的应用层面上,表现出中性物质或者是酸性物质,主要是存在于植物的果皮当中,通过熏蒸效果,引起害虫本身反应机制的改变,促使害虫不会对植物开展捕食,减少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结束语 虫害现象会对园艺植物造成严重破坏,不仅会降低园艺植物所创造出的观赏效果,还会增加园艺植物种植的经济成本。所以应注重对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ac-to-Bac 系统的构建

V IROLOGICA S INICA, June 2007, 22 (3):0218-225 Received: 2006-11-13, Accepted: 2007-01-30 * Foundation items: 973 (2003CB114202); Programme Strategic Scientific Allia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2004CB720404); National Natural F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30630002)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Fax: 86-27-87197180, E-mail: huzh@https://www.doczj.com/doc/6e654598.html,

HUANG et al.Construction of the Bac-to-Bac System of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 219 (BmNPV), are most widely used to express foreign proteins. More than a thousand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nd expressed through recombinant AcMNPV and BmNPV, ranging from the components of transcription machinery to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1).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of recombi- nant baculovirus to express foreign genes is very time consuming, because multiple rounds of purific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viruses are needed. Recently, the newly developed Bac-to-Bac TM system of AcMNPV has overcome this drawback. The AcMNPV bacmid can autonomously replicate in E. coli as a large plasmid at a low copy number, and the recombinant virus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site specific transposi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E. coli)and used to infect insect cells. Since this system eliminates multiple rounds of purificat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virus, recombinant viruses can be selected and purified within 7-10 days. BmNPV, a member of the family Baculoviridae, is a natural pathogen of the mulberry silkworm Bombyx mori. Though the BmNPV genome is over 90% identical to the genome of AcMNPV (7), its host specificities is very narrow. Unlike AcMNPV which can infect more than 30 lepidopteran insects (2, 8), the BmNPV can only infect silkworm and its cell lines. Since it was first used to express α-interferon in 1985 (15), the BEVS of BmNPV has been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f many foreign proteins either in a cell culture system or in a insect larvae system (1). B. mori BEVS a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the large-scale manufacture of foreign proteins, as the protein expression using silkworm or pupae is 10- to 100-fold higher than from B. mori cells. Silkworms are saf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asy to breed with low cost.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raising silkworms in China. All these make B. mori BEVS one of the most optimal system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recombi- nant proteins. Several B. mori BEV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ast years (5, 10,11, 26, 27), however, the applications were limited due to the time con- suming process or low infectivity of the virus to silkworm. In this report, we describ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bacmid of BmNPV, BmBacJS13, using in vivo recom- bination. To study the infectivity of the bacmid, the polyhedrin gene was inserted into the bacmid generating recombinant virus BmBacJS13-ph. The infectivity of BmBacJS13-ph was demonstrated by growth curve analysis of budded viruses and bioassay in B. mori larva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mBac- JS13-ph is a functional virus with similar infectivity to that of wt BmNPV.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infective recombinant viruses could be generated with BmBacJS13 by site specific transposition in E. coli, indicating a functional Bac-to-Bac system of BmNPV was constructed. MATERIAL AND METHODS Insect, virus and cell line Larvae of Bombyx mori, were reared on an artificial diet at 27℃(4) and third or fifth instars larvae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BmN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C-100 (JRH) insect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fetal bovine serum (GIBCO/BRL) at 28℃ using standard techniques (17).The wt BmNPV Shaanxi strain, collected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were propagated on silkworm larvae (3). Construction of transfer vector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the BmNPV T3 strain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L33180), a 1.5 kb segment upstream of polyhedrin gene was amplified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茶尺蠖药效试验方案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治 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1 试验目的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由江西省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的生物农药,通过试验评价生物农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对茶叶害虫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防治时期及适宜的使用剂量,对生物与环境安全性的影响等,为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确保茶叶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2 试验地点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高效茶叶产业园 3 防治对象和作物、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茶尺蠖;试验品种:福鼎小白 4.试验地选择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高效茶叶产业园6号茶园,树高约 85cm,茶蓬覆盖度约85%,刚抽新芽2—4叶且长势均匀的老茶园。 6试验设计及安排 5.1药剂 5.1.1 试验药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2 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有限公司)。 5.2 小区安排 5.2.1 处理小区:3个处理小区。(1)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对照药剂;(3)空白对照(清水)。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 5.2.2 小区面积和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平方米,采用随机区组排

列。 5.3 施药方法 5.3.1 使用方法:按照药剂标签上注明的方法或要求进行。按试验设计浓度配制好药液,对茶树进行蓬面均匀喷雾。喷药时注意对芽梢的正、反两面喷透及丛侧面喷雾,喷至药液欲滴为止。 5.3.2 使用器械:静电喷雾器。 5.3.3 使用剂量和容量:按照标签注明的剂量施用。通常药剂中有效成分含量表示为g/hm2(克/公顷)。用于喷雾时,同时记录用药倍数和每公顷的药液用量L/ hm2(升/公顷)。20亿PIB/升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亩用50毫升。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亩用10毫升。 7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6.1 气象和土壤资料 6.1.1 试验时间及天气 试验时间2015 年8月14日—28日,施药时天气晴,施药后24 h内无降雨,试验期间平均气温17.5 ℃,平均湿度82.46%(见表1)。 日期平均气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 天气情况降水量(mm) 2015-8-14 19.8 26.4 13.2 晴 2015-8-15 18.9 25.3 12.4 阴 2015-8-16 18.2 24.6 11.8 阴转小雨 2.3 2015-8-17 18.2 24.1 12.3 阴 2015-8-18 18.7 24.5 12.8 多云 2015-8-19 17.6 23.4 11.7 多云 2015-8-20 17.5 23.1 11.9 阴转小雨 3.2 2015-8-21 18.5 24.8 12.1 阴 2015-8-22 15 20.4 9.6 阵雨36.7

微生物农药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大概念、大类概念、构成、特殊结构、作用方式等) 1.微生物农药 2. 农用抗生素 3. VIP蛋白 4. 包涵体 5. 重寄生作用 二、单项选择题(最、第一等字眼;防治对象、专性、来源、毒素、机理、不同分类、可开发为。。。,已应用等字眼;有效活性成分,测定方法、指标,特殊结构、致病过程、实际生产方法、等) 1. 以下哪一种微生物为专性寄生昆虫病原菌()。 A. 绿僵菌 B. 金龟子芽孢杆菌 C. 枯草芽孢杆菌 D. 苏云金芽孢杆菌 2. ()具有抗植物根结线虫作用,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生防因子。 A. 穿刺巴斯德氏柄菌 B. 肉毒梭菌 C. 嗜酸乳杆菌 D. 荧光假单胞菌 3. 绿僵菌的主要防治对象为()。 A. 蚜虫 B. 蜡蚧 C. 鳞翅目幼虫 D. 线虫 4. 鲁保一号是用于防治()的微生物源药剂。 A. 害虫 B. 病原菌 C. 杂草 D. 鼠害 5. ()是诺尔斯链霉菌变种产生的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毒病具有特效。 A. 井冈霉素 B. 农抗120 C. 中生霉素 D. 宁南霉素 6. ()可以产生剧烈的细菌外毒素,此毒素是目前草原农田广泛应用的生物杀鼠剂。 A. 肉毒梭菌 B. 穿刺巴氏柄菌 C. 恶臭假单胞菌 D. 荧光假单胞菌 7. 以下农用抗生素可用于杀螨剂的是()。 A. 莫西菌素 B. 华光霉素 C. 武夷霉素 D. 波拉霉素 8. 除了()以外,以下均为DNA杀虫病毒。 A. 核型多角体病毒 B. 颗粒体病毒 C. 昆虫痘病毒 D. 质型多角体病毒 9. 可以开发为杀虫剂的病毒主要集中在()。 A. 杆状病毒科 B. 长尾噬菌体科 C. 丝状病毒科 D. 壬酸 10. 双丙氨膦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其有效杀草成分为()。 A. L-草铵膦 B. 芦竹碱 C. 纤精酮 D. 拮抗关系 11. 病毒制剂毒力生物测定方法有活体生物测定、离体生物测定和空斑测定法,其中活体生物测定法检测病毒毒力常用指标为()。 A. LD50 B. TCID50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

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杀虫作用及其田间应用方法 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具有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无害、后效作用明显等优点,然而,在田间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限制因素。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特性和田间应用研究情况,对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杀虫特点和应用技术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田间应用技术措施。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下称)属杆状病毒科的一类病毒。其作为杀虫剂,目前已广泛用于以鳞翅目害虫为主的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与传统化学药剂相比,其具有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药性、安全、无害等特点,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害虫种群起到一定的致弱作用,从而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然而,NPV杀虫剂在田间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杀虫谱窄、杀虫速度慢和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问题。因此,如何根据NPV杀虫剂自身特点在田间合理使用,成为该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所面临的紧迫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外已开展的NPV 生物特性和田间应用的研究情况,对NPV杀虫剂的特点和应用进行了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田间应用技术建议。 1 NPV种类 NPV是一类能在昆虫细胞核内增殖的,具有蛋白质包涵体的杆状病毒。它的数量在已知的昆虫病毒中居首位。在我国已报道的超过290种昆虫病毒中,有212种为NPV。目前,国际上已有多种NPV杀虫剂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表1)。其中我国正式登记的有8种(表2)。表1国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使用情况 病毒名称防治对象应用作物使用国家 美洲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zea NPV) 美洲棉铃虫棉花、烟草、 大豆、蔬菜 美国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brassicae NPV)多种鳞翅目 昆虫(主治 甘蓝夜蛾) 蔬菜法国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exigua NPV)甜菜夜蛾蔬菜荷兰、美国、 泰国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californica NPV)多种鳞翅目 昆虫 蔬菜危地马拉、美 国 茶小卷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doxophyesorana NPV) 茶小卷叶蛾蔬菜德国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richoplusiani NPV) 粉纹夜蛾蔬菜美国 芹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nagraphafalcifera NPV) 棉铃虫、甜 菜夜蛾、芹 菜夜蛾 棉花、蔬菜美国 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Spodopteralittoralis NPV) 灰翅夜蛾棉花法国 大豆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Anticarsiagemmatalis NPV) 大豆夜蛾大豆巴西 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Orgyiapseudotsugata NPV)黄杉、冷杉 毒蛾 森林美国、加拿大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舞毒蛾森林美国、加拿大、

微生物 病毒习题

病毒 一、名词解释 1、病毒 2、一步生长曲线 3、隐晦期 4、胞内累积期 5、自外裂解 6、噬菌体效价 7、成斑率 8、细胞病变效应 9、病毒多角体 10、类病毒 11、拟病毒 12、朊病毒 13、卫星病毒 14、卫星RNA 15、致癌基因 16、原癌基因 二、填空题 1、病毒可分为真病毒与亚病毒两大类。从组成的化学本质来划分,真病毒至少含有和两种成分;亚病毒中的只含,只含或,而则只

含。 2、最大的病毒为,直径为;最小的病毒为,直径为。 3、单个病毒粒子称为,它由和构成,有些复杂病毒还有一层,其上长有等附属物。 4、病毒的对称体制有三种、和。 5、1935年,美国学者斯坦莱首次提纯并结晶的植物病毒是,它属于对称;核酸类型是。 6、烟草花叶病毒简称,外形状,外层衣壳粒以时针方向螺旋状排列成,具有功能;核心为链。 7、腺病毒的形状为,呈对称;它有个角、个面和条棱;存在两种衣壳粒,分别称为和;其核心部分为线状链。8、大肠杆菌T4噬菌体属于对称体制,、和是构成其个体的三部分,、、、和是构成尾部的五部分。 9、一般地说,动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以和为主,植物病毒的核酸以为主,噬菌体的核酸以居多,真菌病毒的核酸都是。 10、不同病毒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上可形成不同特征的聚集体,如在动物细胞内的,细菌菌苔上的,植物叶片上

的,昆虫细胞内的,动物单层细胞上的等。 11、病毒的命名和分类的权威机构是。 12、病毒分类单元中,是ICTV使用的最高分类单元,有同样的基因组和宿主关系。 13、、、、和是烈性噬菌体生活史可分为的五个阶段。 14、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有三个重要的特征参数,即期(包括期和期)和期的长短以及的大小。 15、法是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最常用方法,其底层平板含,上层平板中的三种成分分别是、和。 16、温和噬菌体有三种存在方式,即、和。 17、、和是用于病毒培养的最重要的三种细胞培养物类型。 18、昆虫病毒主要有三类,即、和。 19、、和是植物病毒一般可引起宿主植物的三类明显症状。 20、类病毒是一种只含一种成份的分子病原体,第一个被发现的类病毒是类病毒。 21、朊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成份的分子病原体。 22、马铃薯纺锤型块茎病的病原体是;苜蓿暂时性条斑病的病原体是;疯牛病的病原体是;SARS的病

2020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生物1卷含答案

2020北京东城高三一模 生物2020.5 本试卷共10页,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二者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都能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B.二者都是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C.合成蛋白质需要核酸参与,合成核酸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D.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为氨基酸和核苷酸 2.下图为细胞中某些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这些结构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A.甲——膜上可附着核糖体 B.乙——基质中分布着大量的色素和酶 C.丙——在内膜上可合成水和大量的ATP D.丁——高等植物细胞分裂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3.下列生理过程需要膜蛋白参与的是 A.葡萄糖氧化分解为酒精和CO2 B.叶肉细胞从细胞间隙吸收CO2 C.[H]还原C3形成糖类化合物 D.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4.为研究环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CO2浓度增加、升温、N添加、P输入、 降雨量增加和干旱条件下,植物中碳含量(图1)以及土壤中碳含量(图2)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植物中的碳含量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CO2的量 B.升温导致土壤中碳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代谢加快 C.CO2浓度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故植物中碳含量比土壤中增加的更多 D.综合分析,环境条件改变对植物中碳含量变化的影响比土壤中的更大 5.研究发现,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 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tRNA、rRNA、mRNA三种RNA均通过转录过程产生 B.过程②中终止密码子与a距离最近,d结合过的tRNA最多 C.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既抑制转录也抑制翻译过程 D.此种调控机制有利于细胞中物质与能量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3 防治病虫害

23 防治病虫害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以上常见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2.认识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3.会用简单的方法去处残留在蔬菜和水果中的农药。 4.意识到农药的危害,初步形成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现代农业思想。 5.能根据已有知识,提出一种利用自然的力量防治病虫害的建议。 教学准备 各种防治病虫害的图片,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资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知道人们采用的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并对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归类,认识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一、引入学习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在大棚里看见哪些动物?有没有看见虫子在吃大棚里的蔬菜? 这一问题不仅唤起了学生考察大棚的愉快经历,还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深入,观察更多的内容。 二、认识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1.研讨:如果这些大棚里面吃蔬菜的虫子很多,会出现什么后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一般说来,病虫害过多,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这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损失。 2.除了我们知道的一些虫子之外,还有哪些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利的影响?

学生可能知道一些农作物还会“生病”。除了被一些小动物吃掉,农作物还会被一些微生物感染,有的害虫吃农作物的叶子,有的吃农作物的的果实和种子,有的破坏农作物的根系,还有的会使农作物死亡。不同的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病虫害分别对农作物的生长有哪些影响。 三、了解人们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办法 1.交流:既然病虫害会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你知道人们采用了哪些办法来防治病虫害?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进行交流,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知道使用农药来消灭害虫,也有一些学生知道深耕和晒种也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但是对于深耕、晒种、植物检疫、诱杀、生物治虫等办法为什么能防治病虫害,学生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人们防治病虫害的办法及其原理。 2.归纳:这些方法中,哪些使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 在这些办法中,除了使用农药、诱杀昆虫、进行植物检疫之外,都是利用了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的。这里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自然的力量”。深耕是把土壤翻开,利用夏季阳光的高温和冬季的低气温来杀死地下的害虫和病菌;晒种是利用阳光给种子加热,晒死或赶走藏在农作物种子里面的害虫或消除病菌;生物治虫是利用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不伤害农作物的动物吃掉有害于农作物的动物,比如青蛙吃稻螟虫,利用瓢虫防治蚜虫等。 对防治病虫害的办法进行归类,就发现,除了使用自然的力量来防治病虫害之外,使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四、研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弊端 农药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效果较好,农药防治病虫害成为农民首选的防治办法。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使一些农药残留在植物体内,引起动物和人类的中毒,还会使一些害虫产生耐药性,对土壤、水源也产生污染,而且这些污染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农药的使用正在成为农业上的一个主要问题,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倡导“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无公害食品”,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食物的安全性,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潮流。 对于这些事实,学生并不一定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就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展开争辩,在争辩中达成一致的意见。 五、思考与拓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