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四.皮肤疾病

令狐文艳

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常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

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疮又有不同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

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湿疹主要应辨虚实。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有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二)辨证分型

1.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

2.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黯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护治法则:养血祛风,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四物汤合萆薢渗湿汤)

3.脾虚湿蕴

证候表现: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呆,神疲,腹胀,面色萎黄,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健脾止痒。(治疗代表方:消风导赤散)

湿疮外治法:

1.急性湿疮糜烂流滋较多者,用10%黄柏溶液或蒲公英、野菊花煎汤待冷后湿敷。若有红斑、丘疹、水疱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青黛散干扑。如有糜烂、脓包、结痂者,用黄连油或青黛散麻油调搽。

2.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以红斑、丘疹、脱屑为主,选用青黛膏、黄柏霜外搽;少量流滋者,用三黄洗剂外搽。

3.慢性湿疮可用青黛膏、硫黄软膏加热烘疗法。皮损肥厚者,加用封包疗法。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 【表证】 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

浅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 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 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 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

疮疡中医辨证论治

一.疮疡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是外科范围中最常见的疾病。临床有一般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两种,一般性感染有痈、疖、疔、发、有头疽等;特异性感染有流痰、烂疔、疫疔等。疮疡的临床特点,在肿疡阶段一般以红、肿、热、痛为主,在溃疡阶段则多以溃腐流脓及机体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功能障碍及全身中毒症状。 痈 痈是指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但不同于西医所称的“痈”。痈有内外之分,内痈生于脏腑,外痈生于体表,两者虽同属“痈”,但因其发病部位不同,辨证论治和护理也不同,本节仅叙述外痈。痈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直径多在6~9cm,有红肿热痛,易起、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和内陷。 西医学中的体表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均可参照本病症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火毒内生,或外伤邪毒导致经络阻隔,营卫不和,气血凝滞所致。热毒蕴结,故患部赤热。热毒较盛,腐血烂肉乃成脓。气血虚弱之体,因毒滞难化,不易透毒外出,常致病情加重。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如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痈、委中痈等,但多数性质、诊治护理原则基本相同。根据所兼邪毒的差异,辨证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发于头面部者,常夹风温和风热;发于下肢者,多夹有湿火和湿热;发于中部者,多夹有气郁或火郁。 (二)辨证分型 1.风热毒盛(初期) 证候表现:初起时皮肉间突然肿胀,表皮灼红,疼痛,逐渐高肿,可见发热、头痛等热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法则:祛风清热,行气活血。(治疗代表方: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火毒(成脓期) 证候表现:患处肿热高突,痛如鸡啄,纳呆口苦,壮热不退。若局部中软应指,示脓以形成,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活血,托毒透脓。(治疗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外治宜切开排脓。初溃时用九一丹纱条填塞引流,外敷金黄散。 3.脓泄邪退(溃后期) 证候表现:患处脓出,症状减轻。若排脓通畅,则肿消痛止。若脓出而疮口四周仍坚硬,或脓水稀薄,疮面新肉不生,为流脓不畅,或体质虚弱,不易收口。

皮肤病中医治疗

常见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 (解读) 一、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学科。 早期,中医外科包括疮疡外科杂病、中医皮肤科学以及肛肠病等。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属于外科。 医学发展,分工,全国各地中医院逐渐成立中医皮肤科。 有渊源、发展的过程。 1、渊源 从原始社会起,劳动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大自然抗争,创伤,用草、树皮外敷,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等原始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青铜铭“疥”“疥”。如有“疾自、疾耳、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记载。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最早医书,记载创伤、冻疮、虫咬、肿瘤、皮肤病。记载40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制剂,外用药已经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内经》已有皮肤病病名的论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有治疗狐惑病的症状方药。 ?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六介绍多种皮肤病,其中描述“沙虱毒” 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几十种皮肤病,并有相应治疗方药。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指发癣;“湿疥,疣、癣、疥、隐疹的症状和辩证,并且指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 唐孙思邈曾治疗6000多例麻风病,详细描述症状。《备急千金要方》用丹砂、矾石、水银、石膏治疗多种皮肤病和保健美容方。 ?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40多种病,专著《黴疮秘录》梅毒、指出性交传染、遗传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解围元薮》麻风。 ? 清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皮肤病,丰富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方药。 ?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等,到明清《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有260余种中医外科专著几乎都有皮肤病内容,包括症状、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是今天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基础。 ? 在性病方面,历代众多医籍和性病专著记载“疳、下疳疮、横痃、杨梅疮、阴痒、阴蚀、疥、淋证、带下病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疾病。 在治疗上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地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地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地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地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地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地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地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地主要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地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地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地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地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地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地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地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地发生有关.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地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地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地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地丘疹和粉刺.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地皮脂分泌过多给这组微生物地生长提供了良好地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地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地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地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它

最新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汇总

2013年皮肤科中医诊 疗方案

皮肤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版) 新泰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13年1月5日

目录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征)。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第八章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八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第一节皮肤病的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主张整体和局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祖国医学有八纲、脏腑、经络、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辩证方法,这些方法已在中医学课程中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仅有重介绍皮肤病的局部症状辨证。 (一)自觉症状辨证 1.瘙痒痒是由风、湿、热、虫及血虚等因素引起。 (1)风痒为遍身作痒,痒无定处,流窜不定。皮损以头面为主,多呈干性,舌红或淡红、苔薄。 (2)湿痒特点为脂水没淫,缠绵难愈。以会阴、下肢为多,苔白腻、脉孺。 (3)热痒以皮疹发红、焮热作痒为特点。常遇热加重,舌红、苔黄、脉数。 (4)虫痒特点为痒若虫行,奇痒难忍,部位固定,夜间为甚。 (5)血虚痒多为全身作痒,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脉沉细或缓。 2.疼痛系气血壅滞、阻塞不通所致。疼痛固定属血瘀,痛无定处属气滞。寒痛者皮色不变,皮温不高,自觉夜痛,得热则减:热痛者皮色红,炽热而痛,得冷则减。喜按喜温则为虚痛,拒按喜冷则为实痛。 3. 麻木麻木系气血不通,经络阻隔所致。即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 4.灼热多属热毒、火邪所致。 (二)皮肤损害辨证 1. 斑疹 (1)红斑多为血热所致。红斑压之褪色者,还可由气分之热或风热引起。压之不褪色者也可见于血瘀。红斑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则为热重。 (2)紫斑可由血分热盛、迫血外溢,积于皮下;或因寒邪外束,气滞血凝所致;也可由牌不统血,溢于脉外而成。 (3)白斑多由血虚、气滞或气血不调所致。 (4) 色素沉着斑多属气血不和、肾虚或肝郁气滞所致。 2.丘疹色红细密伴瘙痒者属风热,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者多见于血瘀,正常肤色或疹色不鲜者为气虚、血虚及血燥。 3.结节多属气血凝滞,湿热蕴结或痰核所致。 4. 水疱疱周有红晕者为湿热或热毒,无红晕者多属脾虛湿蕴。 5. 脓疱多由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 6. 风团疹色白属风寒或血虚,色红多属风热。此外,抓后出现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也可由血热生风所致。 7.鳞屑急性病后见之为余热未净,慢性病时出现鳞屑为血虚或血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干性常为血虚风燥。 8. 糜烂糜烂多属湿热,糜烂结有脓痂属湿毒,慢性湿润糜烂多为脾虛湿盛所致。 9. 溃疡溃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10.痂浆痂属湿热,血痂多属血热,脓痂常为毒热结聚。 11.抓痕多为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所致。 12.皲裂以寒盛所致者为多,也可由血虚风燥引起。 13.癥痕多由气血不和或气血凝滞所致。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 皮肤病临床常见,但是各位坛友术业有专攻,或许对于专科了解并不是很全面兄弟发份资料,诊务之余,不妨浏览一下,或许有所帮助。 皮肤病中医诊断与治疗一)中医诊断技巧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二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肝经郁热皮肤干燥、粗糙或伴有丘疹,剧烈瘙痒,搔抓后局部潮红、血痂多,口干心烦,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胁痛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大便干燥,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2.血虚风燥皮肤干燥、粗糙、脱屑、苔藓样变,瘙痒以夜晚尤甚,反复发作,伴头晕、心悸、失眠、健忘,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 (二)西医诊断技巧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青壮年多发,老人与儿童少见。 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 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 1 / 3

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常见抓痕或血痂,有时在表皮剥脱处发生继发感染。 皮损好发于小腿、腕、踝、项、颈侧、上睑、耳后或外耳孔。 本病的自觉症状常为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为甚。 2.组织病理致密的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上皮突均匀延长,偶见海绵形成和角化不全。 真皮乳头内的胶原束增粗,垂直排列,可有浅表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稀疏浸润。 头皮和肛周皮肤出现明显角化过度,但仅有轻度表皮增生。 (三)鉴别诊断技巧1.中医疾病要注意与湿疮相鉴别,慢性湿疮主要是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成,亦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皮炎的改变,常局限于小腿、手、足、肘窝、腘窝、外阴、肛门等处,对称分布。 主要表现是局部皮肤增厚、浸润、表面粗糙、苔藓样变,呈暗红色或灰褐色,可有色素沉着,有少许鳞屑、抓痕和结痂。 外围有散在的丘疹和丘疱疹。 慢性湿疹可因再刺激因素作用而急性发作。 2.西医疾病要注意与原发性皮肤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中医病名在前,西医病名在后 第一章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癣(红癣)、第二章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第四章病毒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第五章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沈绍功治疗皮肤病辨证特色 一、概述 皮肤病是发生于人体皮肤及皮肤附属器的一类疾病。沈师对皮肤病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故“治外必治内,治内能除根”。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病因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久则成瘀。外因主要是风、湿、热、毒等;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特别是肝肾亏损。然而大多数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则可发生皮肤病,其病变发生迅速,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可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糜烂等,病程缠绵,难以速愈;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为患,可发生皮疹、灼热、痒痛、溃烂等,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证候。皮肤病因失治或误治,或难治而转为慢性,其中以肝肾不足

为多见。表现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并伴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腰膝盩软,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象弦细等全身征候。 (二)强调辨证 皮肤病的辨证,首先要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四诊八纲的方法收集资料,然后再进行综合归纳,作出正确的诊断。 1.辨性质 皮肤病的性质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病急骤,发病原因多为风、湿、热等,以实证为主,一般与心、肺、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慢性皮肤病大多发病缓慢,发病原因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一般与肝、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 2.辨瘙痒 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病痒多由外风所致,故其症状有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的不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皮肤科42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未收录医院中医皮肤科冯健清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黄水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较评定 黄水疮是一种因毒热郁于皮毛,以流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相当于脓疱疮。 诊断依据 皮损为浅在性水疱、脓疮,周围红晕,易破溃、糜烂、结痂。脱痂后遗留淡褐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易接触传染,有自家接种性的特点。 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夏秋季多见。 自觉微痒,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 证候分类 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疗效评定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 好转: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未愈:皮损不减或消退不足30%。 3 流皮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流皮漏又称鸦啖疮,是一种皮肤损害为深红色浸润斑块,表面有棕红色结节,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的皮肤病。相当于寻常狼疮。 诊断依据 皮损初起为针尖至黄豆大小,呈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性结节,渐渐扩展,融合成片,玻片压之可见不退色的苹果酱色结节,此结节探针极易刺入,结节破溃后可出现溃疡,愈后残留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仍可出现新的结节。

常单侧性发病,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面部的鼻、口、颊、耳等处为常见。 病程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为多见。 病理检查呈结核结节改变,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 证候分类 湿热瘀阻:颜面可见黄豆大小褐红色结节,四周浸润融合成片,或有溃疡。伴有纳差、烦躁易怒。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自腻或黄腻,脉弦滑。 气血亏虚:颜面有暗红或淡红色的斑片,结节浸润,脓水稀薄, 老疤痕凹陷,新溃疡色暗,伴神疲乏力,低热盗汗,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疗效评定 治愈:皮损完全消退,创面愈合,不再有新疹出现。 好转:皮损愈合50%以上。 未愈:皮损如故,仍有新疹不断出现或愈合皮损不足30%者。 4 腓踹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腓踹疽是发生在小腿肚,以暗红色硬结,可溃烂而久不收口为特征的疮疡,类似于硬红斑。 诊断依据 皮损初为豌豆大小坚韧活动的皮下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或青紫色。可破溃形成溃疡,不易愈合,愈合留有萎缩性瘢痕。自觉轻微触痛。 对称分布于小腿中下部屈侧。经过缓慢,好发于春秋季。 多见于青年女性。 既往有结核病史,或伴有内脏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萎缩变荡,主要浸润真皮深层,多数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构成,含有少数郎罕巨细胞。 应与瓜藤缠鉴别。 证候分类 湿热瘀阻:结节暗红,压痛明显,多有低热,小腿酸痛,纳差 便干。舌红,苔薄白,脉细或数。 气血亏虚:结节溃烂,脓水稀薄,久不收口,伴有神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弱。

皮肤疾病中医辨证论治之令狐文艳创作

四.皮肤疾病 令狐文艳 皮肤疾病是指发生于人体皮肤、黏膜等部位的疾病。常见病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包括风、湿、热、虫、毒;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伤及脏腑。主要病机是气血失和,脏腑失调,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等。常见的疾病有疣、疮、牛皮癣、湿疮、皮炎、白疕等。本节主要介绍湿疮。 湿疮 湿疮是由禀赋不耐,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而成,皮疹呈多种形式,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湿疮又有不同的病名,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常复发。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西医学中的湿疹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禀赋不足,又外感风、湿、热毒,或饮食不节,过食腥发、刺激之物而伤脾生湿,致内外风湿热邪阻滞、

浸淫肌肤所致,或情志不遂,肝胆郁火而湿热内阻,发于皮肤而成。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不运,湿邪留恋有关;慢性者因久病伤血,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去濡养而成。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湿疹主要应辨虚实。急性湿疮多为实证,发病急,皮损多为丘疱疹,灼热瘙痒,伴有心烦口渴,身热不扬,舌红苔黄,脉滑数;虚实夹杂证多见于亚急性和慢性湿疮。亚急性湿疮皮损多为丘疹,瘙痒,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劳,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慢性湿疮皮损多粗糙肥厚,剧痒难忍,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脉弦细。(二)辨证分型 1.湿热浸淫 证候表现:起病较急,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对称发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结痂,瘙痒不堪,或伴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 2.血虚风燥 证候表现:常是慢性湿疮,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皮损颜色黯淡,浸润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血痂,脱屑,或伴有头昏乏力,腰酸肢软,苔薄白,舌淡红。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 行)

目录 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跖疣中医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中医皮肤病中医理论

第一章皮肤病的病因 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从人体的完整统一性出发,认识疾病必须先审证求因。皮肤病虽发于外,但其病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体内阴阳气血的偏盛与偏衰和脏腑之间机能活动的失调所致。所以祖国医学经典著作中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记载。又如《诸病源候论》载:“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风湿所乘”。“肺主气,候于皮毛,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脾主肌肉,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身体告生疮”。这些都充分说明皮肤病与内脏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早已开始认识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 此外古人对一些细菌性、真菌性和皮肤寄生虫所引起的皮肤病亦早有认识,如《诸病源候论》记载:“癣之症状,皮肉隐疹如钱文,渐渐增长,或圆或斜,痒疼有匡廓,里生虫··一而癣内实有虫也”,等记载,这说明在公元七百多年时的隋朝我国医学虽然受科学条件限制不能分门别类的说出病原菌,但已确认某些皮肤疾病是由病原徽生物所引起。 总的来讲祖国医学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过去一般书籍记载均称三因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我们认为不内外因可分别归入内、外二因之中故提倡内外二因。 第一节内因 一、七情:喜,怒、优、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映,正常情况下一般说来是不会致病的,但如

果情感过度兴奋或抑制,就会伤及五脏,造成五脏的病证,使五脏失调,而反映到皮肤表面发生皮肤病。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粟疮作痒属心火内郁,外感风邪”,这个病和现代医学所述之“.丘疹性湿疹”、“急性皮炎”相类似。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古人所讲之“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心”不是一回事,不但包括现在的心,而且还包括大脑皮质在内,如心主神明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心火内郁,实质上是与精神情绪变化有关。 所以说七情变化,主要是思想倩绪的过激或过度抑郁而引起的,这个因素在皮肤病的病因学上也确实占一定的位置,应当给以重视。 二、饮食不节:饮食是营养的源泉,但如果没有节制,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于偏食,都会造成疾病,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说:“多食苦则皮搞毛拔,多食辛则筋急爪枯,多食甘则骨疼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一般来讲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热、生湿、生痰造成致病因素。暴饮暴食可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过饮醇酒可致湿热内蕴、醇酒中毒等。过于偏食可引起维生素缺乏等。中医书籍记载:“羹曹之亏”、“高粱厚昧,足生大疗”的病因即属此。这些都是饮食不节的致病因素。 三、劳倦过度:劳动是人的本能,是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但是过度疲劳,不注意休息或贪图安逸,不热爱劳动,都能使气血凝滞,肌肉、脏腑失其生理常态,而形成发病的因素,特别在这里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房劳过度,同样可以反映到皮肤上来。如“肾气游风”就多生于肾虚之人,由于肾火内蕴,外受风邪所致。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 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痰瘀互结 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冲任失调 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 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 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2. 皮脂分泌旺盛 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 3. 毛囊内微生物感染 已知表皮和毛囊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

2018年中医皮肤病学全套教案

中医学院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授课对象:医系本科班授课时间:总学时:20学时理论学时: 20学时授课语言:汉语授课形式:普通讲授教材名称:中医外科学出版时间:参考教材:《现代皮肤病学》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外科章节第十一章概论课程授课方式理论授课教师 李忻红情况授课题目皮肤及性传播疾病概论教学掌握原发性及继发性 皮疹;目的掌握中医皮肤科的辩证规律、治法及外用药使用原则;和熟 悉病因病机及外用药各种剂型;要求了解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 掌握内容: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辩证规律辩证治疗及常用 治剂外用药使用原则教学熟悉内容:病因病机外用药剂型内教容 提要了解内容: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学设教学重点:常 见皮疹及内外治法适应症重点难点:外用药剂型及使用原则与计 难点详细阐述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辩证规律及外用药使用 原则;扼要介绍皮肤的简单结构及生理功能;教学简单讲述病因病机; 设计以表格形式列举外用药剂型。与配合实例照片讲解各种皮疹特点。 组织教学实施情况小结 1 填表教研室教师签字主任签字辽宁

中医学院讲稿课程名称:中医外科学 2 概论一、皮肤的简单结构及主要生理功能1、简单结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体重的16%。 2 皮肤面积成人约1.5―2m皮肤厚度因人而异,不同部位厚度不同。通常约为0.5-4mm(不包括皮下)。眼睑,乳部和四肢屈侧等处较薄,掌跖和四肢伸侧等处较厚。光镜: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其间除附属器,还有淋巴管、血管、神经、肌肉)。表皮(由下至上分为):基底层:一层柱状基底C组成,排列整齐如栅栏状生棘层:多角形,愈位于表层,形态愈扁平发颗粒层:细胞内有粗大、嗜碱性颗粒。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角质层肥厚处。角质层:细胞不含细胞核。真皮: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主要由致密CT组织组成,包括胶原f、弹力f、网状f,细胞和基质,还有N、N未梢,血管、L管,肌肉及附属器。皮下组织:疏松的结缔组织脂肪又称皮下脂肪层,此层还有汗腺,毛囊、血管、淋巴管及N等。年月日辽宁中医学院讲稿 3

(推荐)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

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 530023 南宁市园湖路2号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欧柏生 从血论治,治分三证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以红斑、丘疹、银白色鳞屑主的炎性、复发性皮肤病,见于青壮年,冬春季节易复发或加重,夏季好转或消失由牛皮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目还没有一种根本疗法能控制其复发。所以,治疗方案应倡导“绿色无毒、减少复发”的原则。 中医认为,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多为素体肌肤燥热,久则血热、血燥、阴耗而发病,且血热之病机贯穿银屑病发病过程的始终,治疗常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滋阴润燥为法。根据银屑病三不同时期的表现可分为三证,即血热证、血瘀证、血燥证。治疗银屑病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不同的类型,分期给予不同的治疗。临床医师在充分掌握患者的病史后应采取个体化的辨证治疗方案。 血热证 多见于初发、病程较短的患者。皮疹多为点滴状,色鲜红,新疹不断出现,旧疹不断扩大,炎症浸润明显,鳞屑由少到多,瘙痒程度不一,舌红、苔黄、脉弦。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方药:田七清银汤化裁:田七粉10克(冲)、板蓝根30克,紫草9克,蒲公英3 0克,虎杖30克,黄连9克,石膏3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生地30克,麦冬12克,土茯苓30克,竹叶3克,甘草3克。 血瘀证 多见于静止期,病程较长的患者。皮疹为斑块状,色暗红,鳞屑较厚,呈银白色,很少有新疹发生,顽固难治,部分患者瘙痒明显,舌质紫暗,脉弦涩。治法: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化裁:桃仁12克,红花3 克,生地30克,白芍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丹参30克,乌梅12克,生牡蛎30克,虎杖30克,白鲜皮12克,白术12克,甘草6克。 血燥证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皮肤科)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主面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皮肤科42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未收录医院中医皮肤科冯健清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黄水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较评定 黄水疮是一种因毒热郁于皮毛,以流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的皮肤传染病。相当于脓疱疮。 2.1 诊断依据 2.1.1 皮损为浅在性水疱、脓疮,周围红晕,易破溃、糜烂、结痂。脱痂后遗留淡褐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2.1.2 多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易接触传染,有自家接种性的特点。 2.1.3 好发于儿童,成人亦可感染。夏秋季多见。 2.1.4 自觉微痒,可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 2.2 证候分类 2.2.1 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有红晕,糜烂面鲜红,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2.2.2 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灰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多有面黄,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2.3 疗效评定

2.3.1 治愈:皮疹全部消退。 2.3.2 好转:无新起脓疱、水疱,皮疹干涸结痂,消退皮损达50%以上。 2.3.3 未愈:皮损不减或消退不足30%。 3 流皮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流皮漏又称鸦啖疮,是一种皮肤损害为深红色浸润斑块,表面有棕红色结节,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的皮肤病。相当于寻常狼疮。 3.1 诊断依据 3.1.1 皮损初起为针尖至黄豆大小,呈鲜红或褐红色浸润性结节,渐渐扩展,融合成片,玻片压之可见不退色的苹果酱色结节,此结节探针极易刺入,结节破溃后可出现溃疡,愈后残留萎缩性瘢痕,在瘢痕上仍可出现新的结节。 3.1.2 常单侧性发病,可发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面部的鼻、口、颊、耳等处为常见。 3.1.3 病程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 3.1.4 可发于任何年龄,以儿童、青年为多见。 3.1.5 病理检查呈结核结节改变,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 3.2 证候分类 3.2.1 湿热瘀阻:颜面可见黄豆大小褐红色结节,四周浸润融合成片,或有溃疡。伴有纳差、烦躁易怒。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自腻或黄腻,脉弦滑。 3.2.2 气血亏虚:颜面有暗红或淡红色的斑片,结节浸润,脓水稀薄,

皮肤病中医治疗

皮肤病中医治疗 疾病名称足癣 疾病科属皮肤科 疾病概述 足癣是发生于足部的癣。古医籍称之为臭田螺、田螺疱等,俗称脚 湿气、香港脚等。本病西医也称之为足癣。 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 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 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 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 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

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 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⑶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 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辨证分析 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 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 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辨证论治 [证见]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 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 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 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

中西医皮肤病对照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第一章真菌性皮肤病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湿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白癜风(花斑癣)、丹癣(红癣)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股癣:阴癣 花斑癣:紫白癜风、汗斑 叠瓦癣:刀癣 癣菌疹:脚气疮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第二章球菌性皮肤病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假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杆菌性皮肤病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疖: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麻风病:麻风、大麻风、大风、疠风 丹毒: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硬红斑:腓肠发 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痈:痈、有头疽 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红癣、丹癣 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第四章病毒性皮肤病热疮/热气疮(单纯疱疹)、蛇串疮(带状疱疹)、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緾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风疹:风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单纯疱疹: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扁平疣:扁瘊 疱疹样湿疹:痘风庖 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传染性红斑:丹痧 第五章动物性皮肤病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丝虫病、蛲虫病 寄生虫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干疥、湿疥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蛲虫病:谷道痒 钩虫皮炎:类毒块 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第六章接触性皮炎与湿疹接触性皮炎、湿疮(湿疹)、月蚀疮(耳后间隙性湿疹)、湿毒疮(淤积性湿疹)、四弯风(遗传过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湿疹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湿疹)、粉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湿疹)、窝疮(手足湿疹)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湿疹:浸淫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湿疹)、乳头风(乳房湿疹)、绣球风(阴囊湿疹)、四弯风(肘、腘窝湿疹)、蜗疮(手部湿疹)、阴湿疮(外阴湿疹) 婴儿湿疹:奶癣、胎敛疮 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 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尿布皮炎:湮尻疮 水田皮炎:水渍疮 第七章职业性皮肤病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皮炎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 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緾、梅核丹 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