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简答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简答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简答
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简答

第15章泌尿系统

(五)简答题

1 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2 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部分组成。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极处时,其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球旁细胞可释放肾素,肾素可使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和水增加,并排出K+。致密斑是远端小管直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局部上皮细胞变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致密斑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近顶部;基底面的基膜常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伸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肾小管内滤液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球外系膜细胞充填于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内,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与周围的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内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该细胞在球旁复合体中可能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2.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是:①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肾内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其中90%血液进入皮质,经血管球滤过。②入球微动脉的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的粗,使血管球滤过压高,有利于滤过。③肾内血液通路中形成两次毛细血管,即血管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前者为动脉性毛细血管,起滤过作用;后者环绕于肾小管周围,营养肾小管,并及时将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迅速转运入血液。④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与髓袢及集合小管伴行,有利于髓袢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及尿液浓缩。

(六)论述题

1 试述肾小体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2 试述肾小管各段的结构特点。

3 试比较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肾小体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

的一端称血管极,对侧一端和近曲小管相连称尿极。

(1)血管球: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内反复分支形成袢状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即血管球,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微动脉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内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而形成滤液。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内皮游离面的细胞衣富含带负电荷的唾液酸,排斥带阴离子物质通过。血管基膜较厚,电镜下分三层,形成孔径为4-8nm的分子筛,阻挡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通过。基膜的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其中糖胺多糖以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为主,排斥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

(2)球内系膜:分布在血管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核小色深,胞质突起可伸入内皮与基膜

之间。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微丝、微管及溶酶体和吞噬

体。系膜细胞能吞噬和降解沉积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维持基膜的通透性,有

利于原尿的生成。系膜细胞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

(3)肾小囊:由两层上皮组成的杯形囊,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在尿极处与近曲小管上皮延续,在血管极处上皮向内反折形成囊的内层,内外层之间为肾小囊腔。内层细胞为足细胞,体积较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胞体上发出初级突起,初级突起上再发出次级突起,次级突起彼此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外。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裂孔,孔上覆以4-6nm厚的裂孔膜,参与滤过屏障的组成。突起内有微丝,收缩可改变裂孔的宽度。

肾小球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了滤过屏障,或称滤过膜。滤过膜的这三层结构分别对大小不同分子的滤过起限制作用,另外滤过膜中带负电荷的结构排斥血液中带阴离子的物质通过。正常情况下,分子量7万以下、直径4nm以下的物质可通过滤过膜,其中又以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通过,如葡萄糖、多肽、尿素、电解质和水等。原尿中除不含大分子蛋白质外,其成分与血浆相似。

2. 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其各段的管径、长度和细胞的形态

结构有所不同。近端小管是肾小管中最长和最粗的一段,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

成,胞质嗜酸性,染色深;腔面不规则,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电镜下为密集的

微绒毛;细胞侧面有侧突,并相互交错,使小管的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基底部可

见基底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核纵行的线粒体。上述特点以近曲小管最为典型。

细段管径较细,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胞质染色较浅,核扁圆形突向管腔。远端

小管也是单层立方上皮,但细胞体积较小,胞质染色浅,游离面没有刷状缘,故

该小管管腔相对较大而整齐;上皮细胞界限较近端小管明显,基部纵纹比较明显,

与细胞基部质膜内褶发达有关,其中以远端小管直部的结构为典型。

3.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比较见下表:

近端小管远端小管

管径粗较细

细胞形态大、立方,锥体状,界

限不清

立方,界限较清楚

细胞质嗜酸性,染色深嗜酸性,染色浅

细胞核稀疏,近基部,排列不

整齐密集,近中央、排列整齐

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而腔面平整刷状缘明显无

基底纵纹明显明显

细胞连接连接复合体,侧突多也有侧突

功能重吸收水分,营养物

质、离子和尿素等,分

泌代谢废物重吸收水、浓缩尿液,保钠排钾排氢

第14 章呼吸系统

1、简述气管管壁的组织结构。

2、试述从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各段的结构变化。

1、气管管壁分为粘膜、粘膜下层、外膜。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可向外界摆动,细胞间夹有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粘着灰尘,固有膜中有大量弹性纤维,无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气管腺(混合腺),可润滑气管。

外膜:C形透明软骨环与纤维连接成气管支架,缺口上有横向平滑肌,可调节管腔与气量。

2、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各段为气体通道,随着气管分支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小支气管,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变得不明显。而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和腺体都逐渐减少;软骨变为软骨片,而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行平滑肌束。分支内径约lmm时即为细支气管,上皮变成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内径为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六)论述题

试述肺呼吸部的结构和呼吸功能。※

肺呼吸部有肺泡相连,就具有了换气功能。各段结构如下:

1、呼吸性细支气管:粘膜上皮由单层立方移行为扁平细胞,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故有呼吸功能。此段很短。

2、肺泡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周围有很多肺泡囊和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壁中有弹性纤维、网状纤维与平滑肌。切面上管壁表现为一系列结节状膨大。

3、肺泡囊:由几个肺泡共同开口而成,囊壁即肺泡壁,平滑肌消失。有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

4、肺泡:半球形,真正执行呼吸功能,凹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凸面与相邻肺泡形成肺泡隔,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与弹性纤维。(1)肺泡上皮细胞有二种:

①Ⅰ型细胞:细胞核处较厚,其它部分极薄,细胞器不发达。参与气血屏障的构成。

②Ⅱ型细胞:圆形或立方型形,突入肺泡腔内,除有一般细胞的结构外,含有一种特殊的板层小体,其化学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多糖。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覆盖于肺泡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避免呼气时肺泡过分塌陷。

(2)肺泡孔:相邻的肺泡间有小孔相通,便于气体交换与平衡肺泡气压,当炎症时,细菌可由小孔扩散。

(3)肺泡隔:由相邻的肺泡壁形成,其中有丰富的毛细管、少量结缔组织和弹性纤维,巨噬细胞(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可穿过隔进入肺泡腔吞噬尘埃颗粒后叫尘细胞)。

(4)气-血屏障:气体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要穿出数层结构,包括:表面活性物质;肺泡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基膜;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血管内皮细胞

第13章消化腺

1.试述三对大唾液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试述胰腺外分泌部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1.试述三对大唾液腺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对,唾液腺分泌唾液,可湿润口腔,有利于吞咽和说话。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分类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腺泡纯浆液性腺泡以浆液性腺泡为主

的混合性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的混合性腺

导管闰管长,纹状管较

短闰管短,纹状管发达无闰管,纹状管较

分泌物量占唾液的25% 占唾液的70% 占唾液的5%

分泌物主要成分含唾液淀粉酶多,

粘液少

唾液演粉酶较少,粘

液较多

主要为粘液

2。试述胰腺外分泌部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外分泌部为浆液性复管泡状腺。小叶间结缔组织中有导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腺泡:腺细胞呈锥体形,细胞底部位于基膜上,基膜与腺细胞之间无肌上皮细胞。腺细胞具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特点,基部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细胞核圆形,位近基底部。颗粒(酶原颗粒)聚集于细胞顶部,其数量因细胞功能状态不同而异。胰腺腺泡腔面还可见一些较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泡心细胞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细胞。胰腺的闰管长,无纹状管,闰管逐渐汇合形成单层柱状的小叶内导管。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后者再汇合成一条单层高柱状上皮主导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胰液含多种消化酶和电解质,是重要的消化液。

(六)论述题

1.试述胰岛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2.试述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3.试述肝窦和窦周隙的微细结构。

1.试述胰岛的微细结构及功能。

胰岛(pancreas islet)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成人胰腺约100万个胰岛,胰尾部的胰岛较多。胰岛大小不一,胰岛细胞呈团索状分布,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型毛细血管,细胞释放激素入血。人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

A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20%,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在胰岛周边部。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glucagon),使血糖升高。

B细胞:数量较多,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0%,主要位于胰岛的中央部。B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大小不一,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使血溏降低。

D细胞:数量少,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5%,D细胞散在于A、B细胞之间,并与A、B细胞有缝隙连接。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它以旁分泌方式或经缝隙连接抑制邻近的A细胞、B 细胞或PP细胞分泌。

PP细胞:数量很少,除存在于胰岛内,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内及腺泡细胞间,胞质内也有分泌颗粒。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和胰液分泌以及胆囊收缩。

2.试述肝小叶的微细结构。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凹凸不平,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面体形。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央,常染色质丰富色浅,核膜清楚。肝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细胞,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而发达,并含有糖原,脂滴等..。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相互连接成网。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等结构。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血窦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血窦壁由内皮细胞组成,不连续,无基膜,窦腔内肝的巨噬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

窦周隙和贮脂细胞: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称窦周隙或Disse隙。血窦内的血浆成分经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窦周隙,故窦周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散在的贮脂细胞和网状纤维,贮脂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与维生素A 的存储有关。

3.试述肝血窦和窦周隙的微细结构。

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血窦腔大而不规则,血窦壁内皮细胞常有间隙不连续,无基膜,因此肝血窦通透性大。血浆中除乳糜微粒外,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可自由通过,肝细胞产生的脂蛋白等也可通过血窦壁进入血窦,这有利于肝细胞摄取血浆物质和排泌其分泌产物。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有许多伪足,细胞表面有许多皱褶和微绒毛。细胞常以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或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内。胞质内溶酶体甚多,并常见吞噬体和残余体。肝巨噬细胞来自血液单核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与吞噬能力,构成机体一道重要防线,

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有狭小间隙,称窦周隙或Disse隙。血窦内的血浆成分经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窦周隙,故窦周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之中。肝小叶的窦周隙也是互相通连网状通道。它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窦周隙内有散在的网状纤维,起支持血窦内皮的作用;还有散在的贮脂细胞,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附于内皮细胞外表面及肝细胞表面。电镜下,贮脂细胞的结构特征是胞质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脂滴,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也较发达,脂滴内含有维生素A,有产生胶原的功能,在肝纤维化病变中,贮脂细胞增多,结构类似于成纤维细胞,并产生大量网状纤维,与肝纤维增生性病变的发生有关。

第17章女性生殖系统

(六)问答题

1.简述生长卵泡在发育过程中的主要形态结构变化。

2.试述黄体的形成、结构、功能和转归。

3.试述子宫壁的结构特点。

4. 试述子宫内膜的月经周期变化与卵巢激素的关系。

1.生长卵泡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

初级卵泡是青春期后在卵泡刺激素的影响下,由原始卵泡生长发育而来。其形态特点是:初级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单层立方或柱状,进而变为多层;初级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透明带。次级卵泡形态特点是:初级卵母细胞体积继续增大;卵泡细胞增殖,细胞间出现大小不等的小腔隙,继而融合成一

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由卵泡细胞分泌的卵泡液。随着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紧靠透明带的一层高柱状卵泡细胞呈放射状排列,称为放射冠。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卵泡周围的结缔组织细胞增殖,形成卵泡膜,并分为内、外二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基质细胞分化为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共同合成分泌雌激素;外层有环行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颗粒层和卵泡膜构成卵泡壁。

2.黄体形成: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卵泡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体积较大、富含血管的细胞团,称黄体。结构: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为颗粒黄体细胞, 位于黄体中央,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膜细胞分化为膜黄体细胞,位于黄体周边,数量少,体积小,染色深。转归和功能:若排出的卵没有受精,黄体仅维持2周左右,然后退化,称月经黄体;其中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若卵受精,在绒毛膜分泌的HCG的刺激下,黄体继续发育,称妊娠黄体,可维持4~6个月;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外,还分泌松弛素。黄体退化后被致密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白体,最后逐渐退化消失。

3.子宫壁由外向内分为外膜、肌层和内膜三层。

外膜:除子宫颈下部为纤维膜外,均为浆膜。

肌层:由较厚的平滑肌组成,肌束间有结缔组织,含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按肌纤维排列,自内向外肌层可分为粘膜下层、中间层和浆膜下层;粘膜下层和浆膜下层较薄,平滑肌呈纵形,中间层较厚,为外斜的平滑肌。

子宫内膜:①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上皮由分泌细胞和散在的纤毛细胞组成。②固有层结缔组织含大量低分化的基质细胞,较多的网状纤维和血管、子宫腺。③子宫腺是单管状腺或分支管状腺,由上皮下陷而成。④内膜深层由基底动脉供血,而浅层由螺旋动脉供血。

⑤子宫内膜浅层为功能层,深层为基底层;青春期后,功能层有周期性变化,随月经发生而脱落,也是胚卵植入的部位;基底层不随月经脱落,并有较强的增生、修复能力。

4.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与卵巢激素的关系见下表。

青春期起,卵巢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的周期性变化。

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分三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排卵相当于分泌期的开始)

月经期第1-4天

增生期(卵泡期)第5-14天

分泌期(黄体期)第15-28天

A.增生期:又称卵泡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B.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卵若受精,子宫内膜进入妊娠期;若未受精,内膜则进入月经期。

C.月经期: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功能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除,即月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及与卵巢激素的关系见下表。

月经期增生期(卵泡期)分泌期(黄体期)

时间卵巢第1-4天

黄体退化

第5-14天

卵泡生长、成熟排卵

第15-28天

黄体形成

血液激素雌孕激素↓↓雌激素↑孕、雌激素↑↑

子宫内膜1、螺旋动脉收缩

2、内膜缺血萎缩坏

3、螺旋动脉扩张、毛

细血管充血、破裂

出血,突破上皮

4、功能层剥脱,形成

月经

5、上皮修复1、内膜逐渐增厚

2、子宫腺增长、弯

曲、腺腔狭窄,细

胞顶部出现分泌

颗粒

3、螺旋动脉增长、弯

1、内膜进一步增厚

2、子宫腺肥大、弯

曲、腔扩大、腔内

有分泌物

3、螺旋动脉更长、更

弯曲,达内膜浅层

4、内膜水肿

5、基质细胞肥大,胞

质充满糖原、脂滴

第12 章消化管

(五)简答题

1、简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2、简述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功能。

1. 简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处,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管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均可分为四层。由内向外,依次为

1)粘膜a.上皮因部位和功能不同,其种类与形态均有差异,如食管与肛门等处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胃肠的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b.固有层由结缔组织组成。上皮向深部凹陷,形成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如胃腺、肠腺)。其内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淋巴组织。c.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多为内环、外纵两层。

2)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有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耸。在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还有腺体分布。小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3)除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都是平滑肌,肌层一般分为内环、外纵两层,之间可见肌间神经丛。

4)外膜可为纤维膜或浆膜。

2。简述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功能。

正常人体消化管粘膜有淋巴组织,包括淋巴小结、游离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从而构成了肠相关淋巴组织。微皱褶细胞,矮柱状,在细胞游离面有微细的皱褶基底面向细胞顶部深陷,其中有嵌入淋巴胞,称上皮内淋巴细胞。微皱褶细胞摄取肠腔内抗原并转送给上皮内淋巴细胞(T细胞),固有层微皱褶中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分裂,并运送至肠系膜淋巴结进一步成熟,然后经淋巴和血液循环返回消化管粘膜,分化成浆细胞。这些浆细胞能分泌IgA形成分泌性IgA(sIgA)与肠腔内抗原、肠毒素和细菌等相互作用,防止它们与上皮细胞贴近,以免疫排斥方式保护肠粘膜,并能抑制细菌繁殖、中和病毒,防止肠毒素穿过上皮。

(六)论述题

1.试比较胃粘膜和小肠粘膜的同异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2.比较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试比较胃粘膜和小肠粘膜的同异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胃和小肠的粘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上皮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都含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粘膜肌层为薄层的平滑肌。不同点1)胃的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

凹,其深部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补充衰老脱落的上皮细胞;小肠的上皮与固有层组织共同凸起,形成肠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营养物质吸收。胃上皮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构成,该细胞分泌的碱性粘液形成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不受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盐酸的损伤;小肠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前者从事营养的吸收,后者分泌的粘液具有润滑作用。2)胃固有层中含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前二者主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中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是胃液中参与消化的重要成分。小肠固有层含小肠腺,其深部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它们迁移、补充在绒毛顶部脱落的上皮细胞;此外,小肠腺还具有特征性的潘氏细胞,分泌溶菌酶和防御素,发挥免疫作用。3)在胃上皮和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细胞是ECL细胞、G细胞和D 细胞,它们分泌的组胺、胃泌素和生长抑素主要调节盐酸的分泌。小肠上皮和腺体中主要的内分泌细胞有S细胞和I细胞,它们分泌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一促胰酶素,主要刺激胰和胆囊中消化液的分泌和排放,以进入小肠参与消化。4)小肠绒毛内的固有层中有中央乳糜管,是吸收物进入循环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5)胃和小肠固有层内均可有淋巴小结,但于小肠更多,在回肠,还形成集合淋巴小结,是消化管免疫的重要部位。

2.比较胃底腺主细胞和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数量:壁细胞少,主细胞多。2)分布:壁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颈、体部,主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底腺体、底部。3)光镜形状:壁细胞嗜酸性,体积大,圆形或锥体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主细胞嗜碱性,体积较小,柱状,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顶部泡沫状较空。4)电镜结构:壁细胞内有丰富的细胞内分泌小管和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主细胞基底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核上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胞质中有许多酶原颗粒。5)功能: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参与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对维生素B12 的吸收,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第19章胚胎发生总论

(六)简答题

1、简述受精的定义、过程、部位和意义。

2、简述植入的定义、时间、部位、条件、过程和意义。

3、什么叫胎膜?包括哪些成分?对胚胎发育有何意义?

4、简述神经管的形成与分化。

1、定义: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过程: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与透明带(此过程为顶体反应),精子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精子进入卵,此时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阻止其它精子穿越透明带(此过程为透明带反应),保证了正常的单精受精。同时卵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精、卵细胞核融合而形成受精卵。部位:受精地点多在输卵管壶腹部。条件:①精子获能。②时间:自然状况下,排卵后24小时,精子在女性生殖道1天内有受精能力。意义:①精子与卵子结合,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新个体既维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具有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性状。②受精决定新个体的性别。③受精使原本相对静止的卵子转入旺盛的能量代谢与生化合成,启动了胚胎发育的进程。

2、定义: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又称着床。时间:植入约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于第11~12天完成。部位:植入的部位通常在子宫的体部和底部,最多见于后壁。条件:①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②透明带的及时消失;③胚泡准时进入子宫腔。过程:胚泡内细胞群侧的极端滋养层细胞分泌蛋白酶,破坏子宫内膜,胚泡从缺口逐渐埋入子宫内膜功能层。意义:胚胎与母体建立密切联系,从母体获得养分。

3、胎膜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临时性结构,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它们对胚胎起保护、营养及物质交换等作用,有的对胚胎发育还有特殊意义。部分在分娩前

退化,部分在分娩时与胎儿脱离。

4、第4周,在脊索诱导下,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形成神经板,这部分外胚层也称神经外胚层。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方向凹陷,形成神经沟,神经沟两侧边缘隆起称神经褶,两侧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靠拢并愈合,愈合向头尾两端进展,最后在头尾两端各有一开口,分别称前神经孔和后神经孔,它们在第4周愈合,使神经沟完全封闭为神经管。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其头端演化为脑,尾端演化为脊髓。若前、后神经孔未愈合,将会分别导致无脑畸形和脊髓裂。

(七)论述题

1、二胚层和三胚层胚盘是如何形成的?

2、中胚层分化为哪几部分?它们演变为哪些组织和器官?

3、试述胎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二胚层胚盘的形成:在第2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的细胞增殖分化,逐渐形成圆盘状的胚盘,由两个胚层组成,也称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两个胚层紧贴,中间隔以基膜。胚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继之在上胚层与滋养层之间出现一腔,为羊膜腔,腔内液体为羊水,上胚层为羊膜腔的底。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生长延伸围成一个囊,即卵黄囊,下胚层为卵黄囊的顶。三胚层胚盘的形成:第3周初,上胚层中轴线上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体的头尾方向及中轴,原条所在的一端为胚体尾侧。原条头端略膨大,为原结。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原结的中心出现浅凹,分别称原沟和原凹。原沟深部的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一部分细胞则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一部分细胞进入下胚层,并逐渐全部置换了下胚层的细胞,形成一层新的细胞,称内胚层。此时上胚层改称外胚层。第3周末,三胚层胚盘形成,三个胚层均起源于上胚层。

2、中胚层形成后,在脊索两侧,由内向外依次分化为以下三部分:(1)轴旁中胚层:紧邻脊索两侧的中胚层细胞迅速增殖,形成一对纵行的细胞索,即轴旁中胚层。它随即裂为块状细胞团,称体节,第5周时,体节全部形成,共42-44对。体节将主要分化为背侧的皮肤真皮、骨骼肌和中轴骨骼。(2)间介中胚层:位于轴旁中胚层与侧中胚层之间,将分化为泌尿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3)侧中胚层是中胚层最外侧的部分。其内部出现一个大腔称胚内体腔,侧中胚层分为两层,与外胚层相贴的为体壁中胚层,将主要分化为胸腹部和四肢的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和血管等;与内胚层相贴的为脏壁中胚层,将分化为消化、呼吸系统的肌组织、血管、结缔组织和间皮等。胚内体腔从头端到尾端将分化为心包腔、胸膜腔和腹膜腔。

3、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的圆盘形结构。胎儿面羊膜下方为绒毛膜的结缔组织,脐血管的分支行于其中。绒毛膜发出绒毛干,绒毛干又发出许多细小绒毛,绒毛干的末端以细胞滋养层壳固着于母体的基蜕膜上。脐血管的分支沿绒毛干进入绒毛内,形成毛细血管。绒毛干之间为绒毛间隙,有基蜕膜构成的短隔伸入其内,称胎盘隔。子宫螺旋动脉与子宫静脉的分支开口于绒毛间隙,其内充满母体血液,绒毛浸泡其中。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系统。母体的动脉血从子宫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在此与绒毛内毛细血管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后,再经子宫静脉流回母体。胎儿的静脉血经脐动脉及其分支流入绒毛毛细血管,与绒毛间隙内的母体血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成为动脉血,后经脐静脉回流到胎儿。胎盘屏障是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及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的基膜与内皮。功能:是胎儿血与母血之间的屏障,可选择性地通透物质;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胎盘的功能:(1)物质交换(起着小肠、肺和肾的作用):传递氧气和营养物质给胎儿,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2)分泌激素:由合体滋养层分泌,包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人胎盘催乳素、孕激素

和雌激素等。

第23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五)简答题

1. 简述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以及可能出现的畸形。

2. 简述静脉窦的演变。※

1. 心球的尾端与心室相连,后演变为右心室,心球的头端与动脉干相连,后一起被分隔形成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首先由心球和动脉干的内膜组织增生形成的一对纵嵴,下段称为球嵴,上段称为动脉干嵴,是连续的,它们向中线生长、融合,形成呈螺旋状行走的主动脉肺动脉隔,将心球与动脉干分为肺动脉干和升主动脉。若此隔异常发生,可致肺动脉和主动脉错位、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以及法洛四联症等畸形。

2. 胚胎早期静脉窦连于心房的尾端,有左、右两个角,分别对称地与三对静脉通连,它们从外向内依次为总主静脉,脐静脉,卵黄静脉。后由于与静脉窦左角相连的血管变化,血流量变小,静脉窦左角也萎缩,近段成为冠状窦。而静脉窦右角的血流量变大,静脉窦右角也随之扩大,窦房孔也移向右侧。静脉窦后来被吸收并入右心房,成为右心房的光滑部,与之相连的上、下腔静脉也开口于右心房。

(六)论述题

1. 试述心房、心室内部的分隔,以及异常分隔所致常见先天性畸形。

2. 论述胎儿血循环特点以及出生后的改变。

1. 心房和心室内部的分隔均与心内膜垫密切相关。

心房的分隔:胚胎发育的第4周末,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的中央出现一个薄的半月形矢状隔,此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其游离缘和心内膜垫之间暂留的通道称第一房间孔,后逐渐变小,最终封闭。在第一房间孔闭合之前,第一房间隔上部的中央变薄而穿孔,很多小孔融合成一个大孔,称第二房间孔。在第一房间隔的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壁再长出一个较厚的新月形的第二房间隔,此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并遮盖住了第二房间孔,其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卵圆孔的左侧被第一房间隔覆盖,这部分第一房间隔组织称卵圆孔瓣,第二房间孔也被第二房间隔覆盖。这样,原始心房被分成左、右两部分。但在出生前,由于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血液经卵圆孔流入左心房;出生后左心房压力升高,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相贴,逐渐融合,卵圆孔封闭为卵圆窝。出生后,左右心房间不能分隔开,称为房间隔缺损。常见原因有:①第一房间隔的下部出现许多穿孔,卵圆孔无完整卵圆孔瓣遮盖;

②第二房间孔吸收过大,使卵圆孔与第二房间孔部分重叠,左右心房不能分隔开;③第二房间隔上的卵圆孔过大,不能完全被卵圆孔瓣遮盖;④第一房间隔未与心内膜垫融合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房间隔缺损。

心室的分隔:心室内部的分隔也与心内膜垫密切相关。室间隔由肌性部分和膜性部分组成。首先是在心室底壁的组织向上生长,形成一个厚的半月形肌性嵴,称为室间隔肌部,其上缘与心内膜垫之间留有一孔,称室间孔,左右心室借此孔相通。随着心球和动脉干的分隔,一对心球嵴向中线生长愈合的同时,也向下生长,与室间隔肌部、心内膜垫一起,形成一个薄膜,即室间隔膜部,封闭了室间孔。室间隔缺损常见于膜部缺损:组成室间隔膜部的心内膜垫、室间隔肌部上缘和球嵴未能融合封闭室间孔,导致室间隔缺损。也可由于室间隔

肌部出现一个或者多个小孔,导致左、右心室相通。

2. 胎儿血循环的特点是:①有通往胎盘的两条脐动脉(含静脉血)和一条脐静脉(含动脉血);②肝内有一条静脉导管,将脐静脉的血导入下腔静脉;③第一房间隔(薄)上有第二房间孔,第二房间隔(厚)上有卵圆孔。在出生前,由于右心房压力高于左心房,血液可经卵圆孔,推开卵圆孔瓣,流入左心房;

④肺动脉和主动脉弓之间连有一条动脉导管,胎儿肺动脉的血大部分经此流入主动脉弓。

胎儿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①结扎脐带后,脐动脉、脐静脉和静脉导管均闭锁,分别退变为脐外侧韧带、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②由于胎儿肺行使功能,从肺静脉回到左心房的血流增多,左心房压力升高,第一房间隔与第二房间隔相贴,约出生后一年左右完全融合,卵圆孔封闭为卵圆窝;③出生后,胎儿有了呼吸,肺动脉的血液大量进入肺,动脉导管因管壁的平滑肌收缩而关闭,内膜逐渐增生,2~3个月后动脉导管完全闭锁,形成动脉韧带。

.

重庆医科大学历年病理学考博试题

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病理学考博试题 来源:互联网划词:关闭划词收藏 1、名词解释 biophy老化早期肝癌异位激素肿瘤肾病综合症(英文)调理素和调理化Burkitts淋巴瘤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假幽门腺化生 2、简答题 急性坏死性肝炎和亚急性坏死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变化区别 肝硬化腹水病人大量抽取腹水后会出现什么反应,机制如何? 什么是肉芽组织,在损伤反应中的作用 写出5种COPD疾病,并说明其引起肺心病的的病理机制 调亡和坏死的病因和组织学改变的区别 3、问答题 以胃癌为例,说明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及其病理机制 解:(每题2分) 肠上皮化生、减压病、脂性肾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霍奇金淋巴瘤 (英文)交界性肿瘤、上皮内瘤变、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永久细胞、代偿性肥大 简答:(每题5分) 1、白细胞吞噬的过程及机制 2、羊水栓塞的病因、发病机制、引起猝死的原因 3、凋亡和坏死的区别 4、良、恶性高血压的区别 5、克隆恩病的肉眼和镜下表现 6、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7、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8、肿瘤异型性的形态学表现 论述: 1、说出至少五种可引起便血的疾病,并叙述其病变 2、男。56岁,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说出至少五种可能的疾病,并叙述其病变 3、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 4、某人被枪弹伤及右胸至肋骨,说出可能引起的病变,转归及结局(这个记得不太准了) 1、arteriolosclerosis 2、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3、autopsy; 4、bridging necrosis; 5、pulmonary carnification 6、red neuron; 二、填空:

家畜解剖学简答

一、简答题 1.简述躯干骨由哪些骨组成。 (1)颈椎、腰椎;(2)胸椎、肋、胸骨;(3)荐椎、尾椎 2.简述胸廓的组成。 (1)顶壁为胸椎,侧壁为肋,底壁为胸骨。 (2)胸前口由第一胸椎、第一对肋及胸骨柄围成。 (3)胸后口由最后一个胸椎、最后一对肋、肋弓及剑状软骨构成。 3.简述前肢自上而下有哪些关节。 (1)肩关节、肘关节;(2)腕关节、系关节;(3)冠关节、蹄关节。 4.简述动关节的结构。 (1)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2)关节面是关节的接触面,表面有关节软骨;关节囊是包在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囊,囊壁分两层;关节腔是由滑膜层及关节面围成的空隙,内有滑液。 二、问答题 1.试述骨的一般结构。 (1)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2)骨膜是包在骨表面的一层薄而坚韧的纤维膜。 (3)骨质分两层,外层为骨密质,内层为骨松质。 (4)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中,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四、简答题(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1.腰荐神经丛由什么组成,主要发出哪些神经,支配哪些肌肉? 答案:1.腰神经4—6对,荐神经1—2对组成 发出坐骨神经、支配后肢肌肉 2.试述口服药物经血管到大脑的途径。(以“→”表示各部之间连接顺序) 答案: 2.药物在胃中→小肠吸收经门静脉→肝→后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弓→臂头动脉总干→ 双颈动脉干→颈动脉→脑 3.简述猪肝的解剖学特点。 答案:3.猪肝比马、牛的发达,位于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略偏右侧,壁面凸, 膈及腹腔侧壁接触,并有后腔静脉通过;脏面凹,与胃及十二指肠等接触。 肝的中央部分厚、周缘薄,分也很明显,可分左外、内叶,右内、外叶,方叶,尾叶(尾叶上尾状突向右突出,上无肾压迹)。 胆囊管与肝管汇合成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憩室。 4.列表比较猪、马、牛、羊躯干骨各部数目。

基础医学综合-重庆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综合-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 619 基础医学综合 Ⅰ.考试性质 基础医学综合(科目代码:619)考试是为我校招收基础医学学术学位(专业代码:100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代码107200)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基础医学及相关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我校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范围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约70% 细胞生物学约30%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选题共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300分。 Ⅳ.考查内容 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和分类。 2.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 5.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6.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变性与复性、沉淀等)。 7.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 8.核酸分子的组成,核苷及核苷酸的组成。 9.核酸的一级结构。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10.核酸的变性与复性、核酸分子杂交及其应用。 11.酶的基本概念,全酶、辅助因子,酶的活性中心。维生素与酶的辅助因子。 12.酶的作用机制,酶反应动力学,酶抑制的类型和特点。 13.酶的调节。 14.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1.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特点。 2.呼吸链的组成,氧化磷酸化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储存和利用。 3.胞浆中NADH的氧化。 4.不生成ATP的氧化体系的特点及意义。 5.糖酵解过程、意义及调节。 6.糖有氧氧化过程、意义及调节。 7.磷酸戊糖途径的意义。 8.糖原合成和分解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9.糖异生过程、意义及调节。乳酸循环。 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维持血糖恒定的机制。 11.脂肪酸分解代谢过程及能量的生成。 12.酮体的生成、利用和意义。 13.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 14.必需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

重庆医科大学内科学2

2 Cortisol ↓ ACTH ↓ No hyerpigmentation Graves TT4 FT4↑ TSH ↓ GD or or TSAb ATD 131I β ATD TH ATD TH T4 T3 β TH GDM ( ) Somogyi 1. “ ” 2. 1) DKA HHS 2) 3) DM + ≥11.1 or ≥7.0 or OGTT2 ≥11.1

Addison 1 2 α 3 T1DM DM T1DM DM T2DM T2DM β DM 4 DKA (0.1U/kg/h) Nelson ACTH 1 ACTH ACTH 2 ACTH ACTH ACTH Hyperpigmentation( ) ACTH ↑ ACTH Cortisol ↓ ACTH ↑ ACTH stimulating test (+) Sheehan’s syndrome Cortisol ↓, ACTH ↓ No hyperpigmentation 1 α 2 β α 2 CA CA — >420umol/L >350umol/L

\ \ \ 1 2 (ChE ) MCV<80? MCHC<32% 1 2 1 2 AA SAA <15×109/L <0.5×109/L <20×109/L Aucer AML PH CML t(9,22) AML ALL Evens ITP AL 1 MICM ALL FAB L1 ( ≤12um) L2 ( ≤12um) L3(Burkitt): 2 3 — — ≥1.5 ≥100 ≤5% Auer ALL VP →VDP VDLP AML DA →HA/MA HAA APL + CML 1 2 ( ) HSCT CLL ——

系统解剖学常见名词解释、简答[1]

人体解剖学:简答题 1、简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3分)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下壁:腹股沟韧带 内口:腹股沟管深(腹)环外口: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2、简述食管三处生理性狭窄及其距中切牙的距离(3分)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厘米 第二狭窄: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左前方处,距中切牙约25厘米第三狭窄:穿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厘米 3、简述肝外胆道的组成(3分) 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胆总管 4、何谓支气管树?何谓肺段?(4分) 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并在肺内成树枝状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5、肾的额状切面上肾实质内可见哪些结构?(3分) 肾皮质、肾柱、肾髓质、肾锥体、肾乳头、乳头孔 6、男性尿道分哪几部?有哪几处狭窄?有哪几处扩大?有哪几个弯曲?(5.5分) 分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狭窄:内口、膜部、外口 扩大: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弯曲:耻骨下弯、耻

骨前弯 7、简述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3分)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经眼球后房、瞳孔到达眼球前房,然后经虹膜角膜角隙回流入巩膜静脉窦,最后汇入静脉。 8、右心房内可见哪些结构?(3.5分) 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卵圆窝、右房室口、界嵴9、斜角肌间隙是如何构成的,有何结构通过(2.5分) 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0、肋膈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如何?(1.5分) 位置:在肋胸膜与膈胸膜折转处。临床意义:是腹膜腔最低部分,胸膜发生炎症时,渗出液积聚此处。 11、膀胱外形可分哪几部分?(2分) 膀胱底、膀胱体、膀胱尖、膀胱颈 12、下肢动脉主干有哪些?(2分) 股动脉、国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 13、分布于大脑半球的动脉有哪些?(1.5分)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 14、内耳骨迷路包括哪几部分?(1.5分) 骨半规管、前庭、耳蜗 15、胸导管收纳哪几条淋巴干?(3分) 左腰干、右腰干、肠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锁骨下干、左颈干

重庆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 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间隙液体向血 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 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 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 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降低 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尿:一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增 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以及产热器官功能障碍,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内生致热源(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 物质,本质是共同信息分子。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释放出能够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的 介质,包括正、负调节介质。 ●应激: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 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 致内环境紊乱、疾病。

2018年北大核心医学版(全新第八版)

2018版北大核心医学版 1综合性医药卫生(36种) 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南方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第二军医大学学报解放军医学杂志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医学争鸣复旦学报(医学版)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全科医学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首都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医学研究生学报实用医学杂志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学军事医学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哲学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天津医药医学与社会2预防医学、卫生学(26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卫生经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卫生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国卫生统计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医院管理营养学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环境与职业医学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中国卫生资源卫生经济研究中国健康教育中国消毒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国学校卫生中国疫苗和免疫中华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艾滋病性病中国职业医学 3中国医学(18种)

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针刺研究中成药中华中医药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针灸中药药理与临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华中医药学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杂志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 4基础医学(24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医用生物力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免疫学杂志生理学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解剖学报中国免疫学杂志病毒学报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现代免疫学解剖学杂志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生理科学进展 5临床医学(23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输血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护理学杂志护理研究解放军护理中国护理管理 6内科学(24种)

系统解剖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凸的角,其两侧接第二肋软骨, 是计数肋序数的体表标记。 2、翼点:颞窝内额、顶、颞、蝶四骨相交点,此处骨质最薄,内面有脑膜中动 脉前支通过,此处外伤骨折,易损伤该血管造成颅内出血。 3、椎间盘:位于椎体之间,由外部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构成,连接相邻椎体,并起缓冲减震作用。 4、足弓:由跗骨和跖骨借起连结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纵弓,左右方向的横弓。 足弓的存在,使足三点着地,增加足的弹性和稳定性。 5、盆骨:由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髋骨及其连结构成。 6、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的1/3 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问答题 1、分别写出臂部前、后肌群和大腿前、后肌群及其主要功能。 答:臂部前肌群有:肱二头肌、肱肌、喙肱肌,主要功能是屈肘关节; 后群肌有:肱三头肌,功能:伸肘。 大腿前肌群有:缝匠肌,股四头肌,主要功能:缝匠肌屈髋关节,屈膝关节;股四头肌能伸膝关节。 大腿后肌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主要功能:伸髋关节;半腱肌、半膜肌能屈膝关节。 2、写出隔的位置、作用及主要裂孔名称。 答:膈肌为向上呈穹窿的扁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的前面。分部:胸骨部;肋部;腰部。位于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平第10胸椎前方有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平第8胸椎高度有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肌收缩时胸腔容积扩大,助吸气,松弛时胸腔容积减小,助呼气。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答: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浅而小, 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盂唇,加深关节窝,肱骨头面积大;关节囊薄而松弛,其上部前、后、外侧有肌、肌腱和韧带加强;关节囊下部薄弱易形成肱骨头从下部脱位。肩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 4、颈、胸、腰椎的主要区别。 答:颈椎均具有横突孔。胸椎在椎体两侧的上、下和横突末端有小的关节面,即 肋凹。腰椎无上述特点。 第二部分内脏学 名词解释 1、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咽峡,是口腔和咽的分界。 2、齿状线:各肛柱下端与肛瓣附着缘共同围成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3、肝蒂:肝门内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淋巴管和 神经出入,这些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中央,有左、右肝管,肝固有动脉 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5、肺根: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这些结构被

临床检验诊断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基本情况 实验室建立的背景: 临床检验诊断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我校医学检验系成立于1983年,1984年在国内首批招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1986年、1990年获全国高校首批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开始招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方向7年制学生,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学科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立项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技函[2005]73号), 也是本学科教育部惟一立项建设的重 点实验室;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 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学科再次被确 认为本学科目前国内惟一的国家级重 点学科。 实验室主任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疗系(77级),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临床检验诊断学),1991-1994年美国Rockefeller 大学分子传染病实验室副研究员,现任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主任(本专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师学会委员,重庆市医学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检验学会蛋白质组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学会检验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检验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重庆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教育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审专家。《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和《中国检验与临床杂志》编委,《中华肝脏病杂志》审稿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检验专业)编写指导小组成员。重庆医科大学校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

系统解剖学复习资料

系统解剖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标准姿势 2.椎间盘 3.鼻旁窦 4.翼点 5.胸骨角 6.腹膜腔 7 .肾蒂8.肋隔隐窝 9.上呼吸道10 .肺根 11 .咽淋巴环12 .胆囊三角 13.肝门14.上消化道 15. 咽鼓管16 .膀胱三角 17 .小网膜18 .精索 19 .子宫直肠陷凹20 .肺循环 21.胸膜腔22.舌乳头 23 .动脉24 .静脉 25 .静脉角26.颈动脉窦 27. 颈动脉小球28.头臂干 29 .动脉韧带30 .心包腔 31 .掌浅弓32 .掌深弓 33.体循环34.Virchow淋巴结 35.视神经盘36.灰质 37.硬膜外隙38.动脉 39. 咽鼓管40. 黄斑 41.乳糜池42.螺旋器 43.小脑扁桃体44.内囊 45.白质46.蛛网膜下隙 47. 卵圆窝 二、简答题 ? 1.简述骨的构造。 ? 2.试述肩关节、膝关节的构造、结构特点和运动形式。 ? 3.膝关节有哪些辅助结构?各有什么功能? ? 4.试述膈的分部、主要裂孔及膈的主要作用。 ? 5.简述咀嚼肌有哪些? ? 6.大唾液腺有哪几个?它们的位置及腺管的开口部位。 ?7.简述结肠的特征及分部。 ?8.简述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9.试述食管的分部及狭窄部位。 ?10.简述肝的位置及分叶。 ?11.说明肝外胆道的组成及胆汁的排泄途径。 ?12.鼻旁窦有哪几对?各开口于何处? ?13.喉腔分部如何? ?14.构成人体咽喉部支架的软骨有哪些? ?15.支气管异物易坠入哪侧?为什么? ?16.试述肺的位置和和形态结构。

?17.简述输尿管的分部及狭窄。 ?18.简述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19.试述男性尿道的功能、行程分部及三处狭窄,三处扩大和两个弯曲。?20.简述输精管的的行程分部。 ?21.试述输卵管的分部,并回答卵子受精和输卵管结扎的部位各在何处。?22.男、女性内生殖器有哪些器官? ?23.简述子宫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 ?24.试述小网膜的位置、组成及临床意义。 ?25.大、小循环的途径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26.从手背静脉注入药物,可经哪些途径到达阑尾? ?27.何为心传导系统?包括哪些结构? ?28.冠状动脉的名称和主要分支分布如何? ?29.颈外动脉有哪些主要分支? ?30.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有哪些?它们分别供应哪些脏器的血液? ?31.肝门静脉在结构上有何特点,主要收集哪些器官的血液?有哪些主要属支??32.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在什么部位形成哪些吻合?有何意义??33.简述心脏的位置,营养心脏的血供来源和静脉回流情况。 ?34.全身有哪些淋巴干?各汇入什么淋巴导管? ?35.试述胸导管的组成和注入部位。 ?36.简述脾的位置和形态. ?37.简述房水的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38.说出六块眼外肌的作用和眼的折光装置。 ?39.试述鼓室的各壁结构。 ?40.位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有哪些? ?41.从脑的形态上可分为哪些部分? ?42.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循环和回流。 ?43.简述脑干内一般内脏运动核的名称。 ?44.试述脊髓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45.简述大脑的基底神经核。 ?46.大脑动脉环由哪些动脉形成?它位于何处? ?47.内囊的位置在哪里?分哪几部分?有哪些重要纤维束通过? ?48.简述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49.试述躯干与四肢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50.简述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51.贴骨面走行的神经有哪些? ?52.试述舌的神经支配。 ?53.简述皮质核束的传导途径. ?54.简述皮质核束的传导途径. ?55.试述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 ?56.试述第四脑室的构成及交通。 ?57.按顺序写出由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道的起点至终点的各器官的名称。?58.在人体的体表能触及动脉搏动的位置有哪些? ?

(精选)重庆医科大学 系统解剖学简答

第15章泌尿系统 (五)简答题 1 简述球旁复合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 2 简述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三部分组成。球旁细胞为入球微动脉行至血管极处时,其管壁平滑肌细胞转变为上皮样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立方形,核大而圆,胞质呈弱嗜碱性,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球旁细胞可释放肾素,肾素可使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盐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和水增加,并排出K+。致密斑是远端小管直部靠近肾小体血管极侧局部上皮细胞变高形成的一个椭圆形斑。致密斑细胞呈柱状,排列紧密,细胞核位于近顶部;基底面的基膜常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细小突起伸出;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感受肾小管内滤液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球外系膜细胞充填于血管极处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和致密斑之间的三角区内,与球内系膜细胞相延续,与周围的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内系膜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该细胞在球旁复合体中可能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2.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是:①肾动脉起自腹主动脉,短而粗,故肾内血流量大,约占心输出量的1/4,其中90%血液进入皮质,经血管球滤过。②入球微动脉的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的粗,使血管球滤过压高,有利于滤过。③肾内血液通路中形成两次毛细血管,即血管球毛细血管和球后毛细血管,前者为动脉性毛细血管,起滤过作用;后者环绕于肾小管周围,营养肾小管,并及时将肾小管重吸收的物质迅速转运入血液。④髓质内的直小血管袢与髓袢及集合小管伴行,有利于髓袢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及尿液浓缩。 (六)论述题 1 试述肾小体的形态特点及其与原尿形成的关系。※ 2 试述肾小管各段的结构特点。 3 试比较肾近曲小管与远曲小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肾小体也称肾小球,由肾小囊和血管球组成。肾小体有两个极,微动脉出入 的一端称血管极,对侧一端和近曲小管相连称尿极。 (1)血管球: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内反复分支形成袢状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即血管球,近血管极处毛细血管汇合,形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囊。入球微动脉管径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血液内大量水和小分子物质外渗而形成滤液。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多无隔膜,有利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质滤出。内皮游离面的细胞衣富含带负电荷的唾液酸,排斥带阴离子物质通过。血管基膜较厚,电镜下分三层,形成孔径为4-8nm的分子筛,阻挡血液中大分子物质通过。基膜的主要成分为Ⅳ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其中糖胺多糖以带负电荷的硫酸肝素为主,排斥带负电荷的物质通过。(2)球内系膜:分布在血管球毛细血管袢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突起,核小色深,胞质突起可伸入内皮与基膜之间。胞质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内质网、微丝、微管及溶酶体和吞噬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发表时间:2010-10-26T13:34:59.6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导读] 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 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漯河 462300 [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8-0074-02 健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病变,原因未明属临床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 [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 2009年5月进行肠镜检查21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肠镜检查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2~78岁,平均60岁。 临床症状:均有长期便秘史,左下腹胀痛,大便带粘液等症状,2例伴有肝硬化史。共同特点: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丸)﹑潘泻叶、大黄苏大片、果导片及中药等导泻剂半年以上。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肠镜检查前晚口服硫酸镁或甘露醇,中药泻法或附加清洁灌肠法性肠道准备,采用电子肠镜PentaxEC-3801F型系统检查。 2 结肠镜诊断结果 21例中病变多 位于近端累及右半结肠患者16例,5例为全结肠病变;13例肠镜进入回肠末端未见异常色泽。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呈浅褐色、棕黑色、黑褐色或间加灰白色网状条纹,或花斑样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纹理隐约可见或消失,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甚至黑暗无光。病理检查:21例均见色素沉着处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符合大肠黑变病的病例改变。8例伴有单发或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或腺癌,部分上皮呈轻中度增生,有恶变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及时给予摘除 [2] 。 3 讨论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有关,这类药物含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 [3] 。大肠黑变病临床多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排便不规律产生便秘;精神及肛周病变引起的便秘;其它临床疾病如妇科病中会阴下降综合征;外科病如直肠套叠等引起的排便困难。本文21例患者除黑病变外常伴有大肠息肉及癌的发生,故结肠镜检查应全结肠检查,以免遗漏病情。 4 预防保健 4.1采用科学的方法,除养成早睡早起,睡眠充足,精神也要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便秘不易形成,还要着重从生活调摄方面治疗便秘,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多喝水,多吃纤维素高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燥热之品。 4.2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按摩腹部以辅助治疗。 4.3药物治疗:蒽醌类泻剂的滥用,停用蒽醌类泻剂,运用对大肠粘膜无刺激性的泻剂,如聚乙二醇4000等,必要时可使用胃肠动力药及有润肠作用的食物,一般3~ 12个月色素可消退。 4.4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参考文献 [1]孟荣贵,喻地洪。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探讨。肿瘤防治研究,1991;18(4):217 [2]何代文.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316-317 [3]吴锡琛。大肠疾病的内镜表现。消化道内镜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19

重庆医科大学 急诊医学1

CPCR(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通过机械,生理和药理方法来回复心脏骤停患者生命体征的急救医疗措施,是脑复苏的开始.主要目的是迅速恢复有效通气和循环维持脑组织灌注 创伤:是人体遭受外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后所引起的组织结构破坏,狭义上指人体结构连续性的破坏 创伤评分:将患者的生理指标,解剖指标和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并予以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经数学计算得出分值以显示患者全面伤情严重程度的多种方案的总称 创伤性休克: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导管败血症:指接受胃肠外营养或液体治疗的患者出现临床败血症,而全身各组织器官又未能发现明确的感染源,且败血症的症状和体征,在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后得以控制或缓解 多发伤:同一致伤因子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 多器官功能衰竭:指伤前器官功能良好的健康人群收到严重创伤后,在治疗过程中序贯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衰竭 EMSS(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即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由院前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和ICU或专科病房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合理的救治危重伤病人员的组织系统 复合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致伤因子引起的创伤 分级救治:亦称阶梯治疗,在成批伤员发生和救治环境不稳定时,将伤员救治活动分工,分阶段,连续组织和保障进行的活动,是卫勤组织与保障的基本形式与原则 高空减压病:当高空环境气压降低到使人体体液中溶解的气体游离出来并形成气泡群导致的症候 高原肺水肿:由于缺氧导致肺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增高而发生的疾病 高原脑水肿:过去称高原昏迷,由于供氧和耗氧严重不平衡,脑血流增加,脑细胞严重缺氧,钠泵功能受损,细胞内外液体转运失衡,造成脑细胞水中,颅内压增高,加之缺氧导致某些神经递质代谢变化 航空救援:在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开安全事件等情况下,运用空中运输工具进行救援的行为 航空医学救援:借助航空器,主要是固定翼和直升机,采用医学手段对伤病员实施救护,救援的行为 Heilmlich征:患者被食物和异物卡喉后,将会用一手放到喉部 黄金1小时:伤后1小时。伤后在院外、院内抢救的连续性基础上,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时间窗——防止窒息、控制出血。新黄金1小时:指在手术室里的伤者出现生理极限即体温不升、酸中毒、凝血障碍(死亡三联征)之前的一段时间急诊医学:研究外伤和突发医学问题,并对各种急,危重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判断,转运,分诊,急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独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急性放射病:由于在短时间内全身或身体的大部分受到较大剂量照射而导致的急性病症。依剂量大小和照射条件的不同,可表现为骨髓型、肠型和脑型三类 急救单元:由急救通讯设备,急救运输工具,急救医疗设备,急救药品和相应的急救人员组成的,能够单独完成院前急救任务的基本单位 急救半径: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前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了院前急救的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急性高原病:久居平原地区的人在未经充分习服,并且快速的进入海拔2500m以上地区最常发生的意外伤害。 挤压综合征: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遭受挤压,发生缺血、缺氧、变性、坏死等,继发出现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血磷,酸中毒和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症候群 救灾卫勤保障:卫生部门运用组织管理与灾害医学救治技术等综合措施,对灾区伤员进行抢救治疗,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保护和恢复居民健康的实践活动 联合伤:指胸腹联合伤,因胸腹两个解剖位置以膈肌相隔,有时腹部伤是否累及胸部或胸部伤是否累积腹部在诊断上很困难,把两处伤称为联合伤 联合卫生勤务:卫生联勤体制下的卫生勤务,它包括各种军种联合进行的卫生防御,卫生防护,医疗保健,医疗后送和药材保障活动等 内出血: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体表见不到在出血,称为内出血 气管内插管:将一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 人工气道:指为保证祈祷通常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 损伤控制手术:DCS damage control surgrey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尽早止血,控制污染,解除颅内高压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维护病人生理机制,控制伤情恶化,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再进行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 伤病员分类:根据伤病情况、医疗后送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将伤员区分为不同的处置类别的活动。是大批伤员情况下保证医疗就是的不乱和有序高效进行的必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体液沸腾:体液中饱和水蒸气压与环境大气压相等时,液态水急剧转化为气态水而使皮肤体内开始出现的发生气肿的现象 卫生勤务:简称卫勤,是运用医学科学技术和相关资源为军队成员健康服务的专业组织与工作 外伤性急救技术:在现场对伤者采取应急,有效的处理措施的基本技能.目的是减轻患者痛苦,防止损伤的加重,挽救和维持患者的基本生命 外出血:当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时,称外出血 延迟性复苏在活动性出血控制前应限制液体复苏,急性创伤病人限制性、延迟性液体复苏好。 院前评分:在事故现场或救护车上,急救人员根据所得数据对伤情迅速做出判断和评估,决定该伤员是否送创伤中心,大医院治疗或送一般医疗单位处理 院前急救: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指从医疗急救呼救开始到急救单元抵达现场并展开抢救所需要的时间,包括通讯时间,出发时间,达到现场途中时间,达到患者身边时间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 灾害(WHO定义):任何给灾区造成重大破坏,严重经济损失,给人类生命造成大量伤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健康和破坏卫生服务的事件 外伤性急救包括五个方面,即“五项技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转送。 舌后坠处理:l 三台一气道开放法,即”下颌前推移+头后仰+张嘴”三结合2托颌法:操作者在病人头侧,用双手第2-5指从耳垂前方抓住病人下颌骨的升支向上提起,使下门齿反扣于上门齿前方,大拇指压在病人下唇,保持轻度张口,,使头后仰。3抬颈法:操作者一手置于病人颈后,另一手置于前额,头后仰,此法可开放气道,但作用不完善。 异物卡喉窒息的Heilmlich 手法。Heilmlich征象:患者被食物和异物卡喉后,将会用一手放到喉部。患者无Heilmlich征象,应观察以下征象:患者不能说话或呼吸;面唇青紫;失去知觉 创伤分拣轻伤员意识清楚,多处软组织损伤,无特殊治疗,伤员标记卡为绿色重伤员需手术治疗,但可拖延一段时间,如胸部外伤不伴呼吸衰竭,胸腹部贯通伤而无大出血可能的伤员,伤员标记卡为黄色。危重伤员因窒息、心搏呼吸骤停、大出血和休克等造成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行紧急抢救性手术以控制大出血和改善通气者,伤员标记卡为红色。 早期抢救的模式和程序:3个阶段: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康复治疗3个要素:通讯网络、交通运输系统、抢救治疗专业组3个环节:急诊室、手术室、ICU 4位一体:院前急救、急诊科、手术室、ICU的模式。 ABCDE(外伤处理顺序)A airway 维持呼吸道畅通并固定颈椎B breathing 确定呼吸道通畅无障碍C circulation 稳定循环并控制出血D disability 能力丧失状况及神志评估E exposure 暴露环境控制 VIP precedure Ventilation infusion pulsation:ventilation确保呼吸道通畅infusion 开放静脉通道、迅速容量复苏pulsation循环监测 白蛋白不应作为常规的容量扩张剂;不应作为营养药物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 死亡三联症(死亡三角):低体温<34°、凝血功能障碍PT延长>19sAPTT>60sFDP增加、酸中毒PH≤7.20~7.25 液体复苏的目的:1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维持细胞外液为主要目的)2维持血液携带氧的功能(现外科补血指征:Hb<70g/L或Hct<0.22)3 维持正常止血功能 医学救援三大中心任务:现场救治、重症抢救、卫生防疫 灾害救援的管理三大特征1不确定性2应急性3预防性 分级救治的种类: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专科治疗,康复治疗。 CRAMS记分法(circulation,respiration,abdomen,,motor and speech scale, CRAMS scale) 6h内达到复苏目标:①CVP 8-12mmHg②MBP ≥65mmHg③尿量≥0.5ml·Kg-1·h-1④ScvO2 或SvO2 ≥70% 创伤患者早期抢救的原则1生命支持2维持生命同时明确损伤及并发症3充分止血4防止脑干及脊髓的进一步损伤5预防并发症 院前急救三要素:通讯、运输、急救技术 出血分为内出血与外出血l 当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时,称外出血2体内深部组织、内脏损伤出血,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体表见不到在出血,称为内出血。因不易发现,更加危险。 EMSS三要素:院前急救中心、院内急救(急诊科)、危重症监护治疗(ICU或专科病房) 异物阻塞气道处理:l 指取异物将食指沿病人颊内侧向咽部深入,直达会厌背侧,用屈指法掏出异物。2 背击法3 异物卡喉窒息的Heilmlich 手法 出血:毛细血管出血:呈点状或片状渗出,色鲜红,可自愈。静脉出血:较缓慢流出,色暗红,多不能自愈。动脉出血:呈喷射状,色鲜红,多经急救尚能止血 联合卫生勤务的特征:实践性、服务性、服从性、地缘性、时代性、创新性 骨髓型放射病特征:造血损伤,贯穿疾病全过程。主要临床变现是出血感染肠型放射病特征:肠型放射病肠道病变(呕吐,腹泻,血水便等症状),1周左右出现小肠危象,小肠粘膜上皮广泛坏死脱落脑型放射病特征:遍及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尤以小脑、基底核、丘脑和大脑皮质为显著。病变性质为循环障碍和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各型放射病病程分期:初期、假愈期、极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 肠型放射病恢复期骨髓象:(1)恢复早期呈岛状体(单一或混合造血灶);(2)各系细胞以红系恢复最快;(3)中幼红细胞尤为明显;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休克指数0.5(失血量10%)、休克指数1.0(失血量10%—20%)、休克指数1.5(失血量30%—50%) 成年男性所用导管内径平均7.5~8.5mm,女性是7.0~7.5mm。 地震灾害的特点:(1)直接灾害①地面破坏②建筑物和构筑物破坏③山体等自然物破坏④海啸⑤地光烧伤(2)次生灾害①火灾②水灾③毒气泄漏④瘟疫 地震致伤特点:1突然性大量伤员2救护环节中断3伤情复杂①骨折多②闭合伤多③挤压综合征和多发伤多4继发灾害多 现场抢救的关键:是气道开放、心肺复苏、包扎止血、抗休克、骨折固定剂安全的运送,使病人能或者到医院。 挤压伤综合征常有:高血钾、低血钠、低血氧、低血钙、酸中毒等代谢紊乱。 多发伤抢救手术的原则:是在充分复苏的前提下,用最简单的手术方式,最快的速度修复损伤的脏器,减轻伤员的负担,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挽救病人的生命。 医疗救援主要工作:1组织指挥医疗救治2现场和后期救治3灾区防疫4做好心理辅导 止血方式:1一般止血法2指压止血3填塞止血法4压迫包扎止血法5止血带法6结扎法7加垫屈肢法 止血注意事项:1先止血包扎、稳定病情。2开放性骨折不能直接复位。3夹板固定宜超过上下二关节4夹板内衬棉垫,防不稳。5松紧适度6指、趾端露出。 Seldinger技术:1接5~10毫升空针,针体入皮下组织后,推注针内组织栓子2负压进针,吸回血顺利且血色暗红;3置入导丝4退出穿刺针5导丝留置血管内6沿导丝置入导管7退出导丝8注入稀释肝素盐水并固定导管 静脉穿刺技术:锁骨下路1、体位: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约15~25度。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2、穿刺点:锁骨中内1/3交界点下1cm处。3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 ,深度4 -5 cm。4基本操作: Seldinger技术。5插管深度:左侧不宜超过15cm,右侧不宜超过12cm,以能进入上腔静脉为宜。锁骨上路1体位体位: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床脚抬高约15~25度。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使双肩下垂,锁骨中段抬高。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但头部略偏向术者。2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以选择右侧穿刺为宜,因在左侧穿刺容易损伤胸导管。3进针方法:穿刺针与身体正中线呈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呈15°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一般进针2~3cm左右即可进入锁骨下静脉。4利弊: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针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不需要用钢丝导入,到位率较高。也可以经此路径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放置心内膜起搏器。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情况。但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颈内静脉①选择R穿刺优于L: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 ②前路法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锁骨上5cm),向内推开颈总动脉,旁开0.5~1.0cm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约0.5cm处进针③中路法穿刺点: 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锁骨上缘约3cm。④后路法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2~3横指)。穿刺置管基本操作:置管深度:右侧10cm,左侧13~15cm。股静脉穿刺术1体位:取平卧位,大腿外展2穿刺点与进针:以左手示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股动脉内侧约0.5-1cm处进针3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呈30°角。 自然灾害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1灾害前期①基本资料的积累②传染病控制预案的制定2灾害冲击期配备足够数量的饮水消毒设备,预防治疗肠道传染病,警惕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控制传染病。3灾害后期①重建疾病林策与报告系统②重建安全饮水系统③开展卫生运动④即使发现和处理传染源。4后效应期①对回乡人群进行检诊与免疫②对疾病重新进行调查。 航空医学救援的特点:(快速、高效、受地理空间限制较少)(1)速度快、覆盖半径大,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2)机动灵活,有利于伤病员分流和获救;(3)具有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4)受航空环境限制,需把好伤病员和飞行安全关;(5)建设使用成本高,要科学配置和使用救援力量(6)可能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损伤控制手术三阶段:第一阶段:救命手术,快速控制出血、控制污染、避免进一步损伤和快速关腹。第二阶段:ICU复苏、综合治疗:纠正死性三联征:复温,纠正凝血障碍,机械性通气支持,纠正酸中毒,全面体检防漏。第三阶段:计划性再手术:有计划的确定手术,救命手术后的再次手术。最佳时机由患者状况而定。 经口插管与经鼻插管优缺点的比较 经口插管经鼻插管 优点①易于插入,适于急救①易于耐受,留置时 间较长 ②管腔大,易于吸痰②易于固定 ③便于口腔护理,患 者可经口进食 缺点①容易移位、脱出①管腔小吸痰不方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