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民族英雄的思考讲解

关于民族英雄的思考讲解

关于民族英雄的思考讲解
关于民族英雄的思考讲解

关于“民族英雄”的思考

邸永君

民族英雄,是一种令人景仰的光荣称号,多用来作为桂冠以颂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为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

回顾历史,人类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坎坷。人猿揖别伊始,满目洪荒,文明初启。面对悠悠万物复杂的玄机,我们的祖先们是那样的蒙昧而充满困惑;面对大自然的肆虐和野兽的侵袭,他们显得是那样的卑微与弱小。他们挣扎于种种威胁的旋涡,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幻想着能有一种神奇而强大的力量从天而降,助其于落难之时,救其于危险之境。久之,“神灵”便应运而生。在此时期,“万物有灵”,“众生皆神”,世间的一切均有成为神灵而被人类膜拜畏惧的资格。而各方大小神灵形象各异,本领不一,但都具有人类不可抗拒的威力,是一种人类无法企及的境界。先人们对其祭祀惟恭,万分虔诚,以期换得神灵的保佑与帮助。这种需求和愿望代代相传,各种“神话”便层出不穷并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还有形形色色的宗教的诞生。其实,这些神灵皆出自人类自身无以伦比的想象能力,是其美好理想和内心恐惧具像化的产物,是天地万物人格化的结果。而宗教则是对神灵崇拜的固定化、系统化和程序化的产物。正象儿童想象力胜过成人一样,人类的童年时代也是充满了浪漫的气质。这个漫长的时期被称作“神灵时代”,这是所有的早期人类集团都曾经经历过的昨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日趋严密,由原始人群而血缘家族;由部落而公社,群体优势日益张显。而作为群体首领的翘楚人物,以继承前辈知识、经验和集中群体智慧、力量的双重优势,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日益受到群体普通成员的尊敬与景仰。一方面是他们挟神灵以自重,以神灵化身或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另一方面是出于蒙昧和现实需求的双重原因,社会普通成员视其领袖为准神灵而顶礼膜拜,并将命运交与其手,以求获得庇护,求得安全。这些部族领袖即是日后所谓“英雄”的雏形。他们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划时代变化的开始,是从“神灵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的标志。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神灵与英雄身份的界定是模糊不清,难以区分的,他们的业绩均可寄托人类的追求与愿望。试以中国古代神话集《山海经》为例,“夸父逐日”表现了先人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生命的执著;“精卫填海”表现了先人为拯救同类而持之以恒的韧性;刑天断首表现出先人与敌搏斗时不可征服的勇气。这些传说中的人物似人而似神,其有人之情感,人之意志,而又具有人所不及之生命力,是兼有双重属性的复合体,是典型的人神合一的过渡形态。另外,三皇五帝等传说中的人物大抵皆可划入此范畴,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明形式的代表、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

真正意义上的英雄时代,应是文字出现后的产物。此时的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水平已创新高,对神灵之膜拜虽因思维惯性和时代局限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但英雄人物已占据历史舞台的中心。以《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英雄的诠释为例:“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其意旨不难领会,即英雄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但又绝非凡人所能为之。这就说明,此时我们的先人已懂得自己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这种掌握是通过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来实现的。他们乘时而兴,建功立业,定国安邦,继往开来,为人所不能为,从而赢得应有的尊敬甚至崇拜。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都有各自推崇的英雄,而各民族对英雄的推崇方式、程度亦因社会具体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巨大差异。

中华民族是一个悲壮坚韧、英雄辈出的民族,人民对英雄的推崇与热爱贯穿于整个历史

进程之中,这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历史上任何民族及其成员都命中注定了其只能生存于自身无法选择的既得的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运用当时其所能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在历史的惯性体系内运作。因此,一个根植于某个民族心灵深处的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需求,时代的呼唤。中华文化体系中英雄崇拜情结的根深蒂固,必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是频繁的自然灾害,辽阔的国土,恶劣的周边环境;一方面是一盘散沙般的农牧经济,低下的生产力和众多的人口。“神灵”从未青睐过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所以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要靠自身的努力来拯救自己。从春秋时期儒家鼻祖孔子“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言论中即可领悟出中华文化体系的远神灵、近人事的价值取向。“祭神如神在”,一个“如”字就可确定孔子于两千五百年前便清醒地认识到“神灵”并不存在;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命题则表现出这位先哲因对人事的关注而无暇顾及那些虚无飘渺之物。这种价值取向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而对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客观上加强了英雄崇拜在中华文化体系之中的地位。既然不能企求于神灵,又须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唯一可仰仗者便是自身群体中出现英雄豪杰。

广义上讲,虽在各个领域为民族做出贡献者皆可归于英雄之列,然而血与火是人类文化精神的永恒主题,战争永远是人类关注的焦点。而战争破坏的是农耕社会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的秩序,只有结束战争,才可使秩序的重建成为可能。因而能荣膺“英雄”之盛名者,多是在发生战争时对结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人物。在国有危难之时,他们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或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家园赖之得以保全,社稷凭其得以延续,功莫大焉,荣莫大焉。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这些英雄的业绩必收于百代汗青,使后人缅怀与景仰。“青史留名”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争做英雄的动力与标的。此外,中华文化体系还有一种强烈的价值取向,那便是不单以成败论英雄,而是兼及其人品与情操。一个道德高尚的失败者往往比一个卑鄙猥琐的成功者更能引起世人的怀念。这种无形的力量绵延不绝,成为人们的道德自律的精神动力,一直鼓舞、激励、鞭策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爱国护民,威武不屈,以求万古流芳。这种对英雄的需求和对英雄行为的激励机制,是中华民族英雄辈出的原因之所在。

时代在发展,社会情况在变化,观念必然也会随之不断更新。英雄情结是战争的产物,而战争是人类原始野性在一定条件下的勃发。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而社会性动物以群居为特点。自古以来,人类群体的组成方式不断演进,日趋严密、复杂。民族、国家概念的出现,就是人类群体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产物。所谓民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的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最为坚固的人类集团,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其动态特点又决定了其内涵、外延一直在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变化。国家是近现代国际社会对取得独立资格成员的称谓,属于政治范畴。它的建立有些是以某一民族为基础,即民族-国家;但就当今世界而论,一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建立国家即多民族国家的情况则更为普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共存,而今也属于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近代抵抗共同敌人——列强的斗争中最终形成的,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其标志;而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其存在和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华夏—汉族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又伴随着诸多少数民族的产生、崛起和消亡。中华文化体系也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完善,不断充实其内容。从政治层面考察,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多个政权同时存在的现象,而这些政权的建立者有时皆属于主体民族——汉族;而有时却分别由不同民族建立。在前一种情况下,其相互征战之目的主要是争夺最高统治权,而不具文化融合方面的功能;而在后一种情况下,由于民族间文化的差异,各政权之间的征

战除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目的之外,还兼有文化撞击交融的深刻意义。在上述过程中,无数杰出人物把握历史契机,以其过人的智慧、勇气和才干,建功立业,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观之,此辈皆可被视作“民族英雄”。当然,这是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依现有学识进行思考得出的结论;而就古人而言,断不可苛求他们有今人的认识高度,这就是历史研究中所必须遵循的时间、空间法则。就古人而言,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民族集团,为着不同的价值观,受不同的利益所驱动,相互之间视作寇仇,应是不难理解之事。比如岳飞抗金,意在保护大宋文物衣冠之承传,使生灵免遭涂炭,精忠报国,不惜肝脑涂地,却功亏一篑,竟被秦桧害死于风波亭。岳飞以其所为,膺“民族英雄”之桂冠属当之无愧;而秦桧遭万人唾骂,实属罪有应得。有人曾提出岳飞抗金,金为女真族建立之政权;而女真又是当今满族的前身,则岳飞抗击的是满族人,因而满族人不能承认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便会刺伤满族的民族感情。此观点未免有些荒唐。从历史角度言之,当今的满族与历史上的女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断不可等同。

前已述及,民族概念属于历史范畴,是动态而非静止的。以满族之形成过程为例,金亡后,南迁的女真族主体已普遍接受汉文化,被后来的元代统治者称作“汉人”;而满族的出现已是四百年后的事情。而满族成员来源极为复杂,除留在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之外,大量辽东地区的汉人皆被挟裹而入旗,成为满族共同体的重要来源,且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员被编入旗者亦所在多有。清兵入关后投充入旗、编入汉军的汉人更是数不胜数。单纯从现在的满族身份就苛求九百年前的古人,其观点实在难以立足。当今某位满族人士之先祖,或许就是岳飞帐下之大将,亦有可能。强求古人以现代人的思维来判定是非,属时空错乱;而现代人偏要沿用古人带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似有退化返祖之嫌,其做法亦不敢恭维。再如,成吉思汗以其金戈铁马,使原本弱小的蒙古民族从受人欺凌压迫的厄运中摆脱出来,继而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其子孙继承其遗志,一统华夏,横扫欧亚大陆,改变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被尊为蒙古族的民族英雄,同时也可被看作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其理由是,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其当年与金、南宋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之内各民族间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其结果以其子孙的全面彻底的胜利而告终,由其裔孙忽必烈建立起以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为统治思想的中原皇朝,其国号“大元”即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成吉思汗以其开拓之功被被追封封为太祖。元代享国的九十年间,境内各民族融合空前加强,疆域大为扩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崇尚文化多元,信仰多元,其时对外交往频繁,经济日趋繁荣;思维方式开阔,首次跳出了南北持不同生产方式的两大民族集团之间民族长期存在的“你骂我为岛夷,我视你为索虏”的历史窠臼。《金史》、《宋史》、《辽史》以同等地位并列收入正史即是明证。明朝建立之后,朱氏皇帝公开承认元代的正统地位,由官方负责大修《元史》,并列入正史,成吉思汗以元太祖之尊列于本纪,享有中原皇朝开国皇帝的崇高地位。这是当时就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度。而时至当今时代,竟还有人质疑成吉思汗的民族英雄地位,岂不是贻笑于六百年前之古人。

对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应如何把握?其与英雄人物有何差别?哪一种英雄人物才算民族英雄?有没有中国各民族共同承认的民族英雄?皆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比较公允的看法是:“民族英雄”与“英雄人物”之间既有共同特点,又有不同之处。所有民族英雄都是英雄人物,而英雄人物并非都可算作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应是在有民族因素的战争中乘时而兴,建功立业的英雄,只能在民族关系上或民族斗争中涌现出来。例如岳飞是在汉族同女真族的斗争中,文天祥是在汉族与蒙古族的斗争中,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斗争中,郑成功是在与荷兰殖民者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他们都是民族英雄,自然也包括在英雄人物之中。但是刘邦、曹操、李世民、赵匡胤等都是英雄人物,但他们都不是在民族斗争之中表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因此不能称他们为民族英雄。同时,凡是我国境内某一民族的民族英雄,

都应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次我们与不属于中华民族生存空间之内的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多不存争议。如前已述及的明代抗倭的戚继光,清初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他们于当今时日赢得国人的尊敬和景仰殆无疑义。而到世界大同、国家消亡之后,他们是否还会被看作英雄?后人是否因此便会因此嘲笑我们狭隘?我个人认为:到那时,他们将会与其他国家的民族英雄一起成为全人类的英雄,而受到应有的尊敬。

毋庸置疑,我们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之中。工业化的进程的深入,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各种变化必将更加剧烈。目前,我们已生活在“凡人时代”。但对英雄的呼唤与眷恋仍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灵,对民族、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仍会获得人们由衷的爱戴与崇敬。多少年后的人们评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时,也许会对我们的“狭隘”和局限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但我们用当今所拥有的知识思考问题的做法无可非议,理所应当。

英雄的话题经久不衰,评价英雄的方法也应公允、开明。过于超前则致时人不能接受;而过于滞后则招世人耻笑。这或许就是“中庸”的智慧之所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中国历史上的十位民族英雄

中国历史上的十位民族英雄 第十位怒海英魂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原名永昌,字正卿。1874年毕业马尾船政学堂。1880、1887年两次赴英国接回清廷购买的六艘巡洋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被授予“葛尔萨巴图鲁”勇名。1888年北洋海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加提督衔。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日舰慌忙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被击中鱼雷发射管,鱼雷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年仅45岁。怒海英魂邓世昌由此成为对日战争中的一座永不沉没的海上丰碑。 第九位壮志凌云祖逖 祖逖,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字士稚。祖逖自幼胸怀大志,为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与好友刘琨“闻鸡而起舞”。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混战中原,流亡到南方的祖逖于313年渡江北伐,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拍打船舷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辞色壮烈,部众莫不慨叹。这就是著名的“中流击楫”之誓。当时,河南坞主各拥兵自重,相互攻击,他派人招抚,共御石勒。蓬陂坞主陈川投石勒,祖逖率军伐陈,勒遣石虎领兵五万救援,祖逖以奇兵击退。石勒统治的地方多归附祖逖,九年即收复黄河以南的大部土地。321年,正当他在虎牢关秣马厉兵,积蓄力量,准备向北推进时,东晋王朝内部矛盾激化,王敦擅政,晋元帝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以监督祖逖。祖逖看到北伐难成,忧愤死于雍丘,享年56岁。 第八位赤胆傲骨史可法 史可法,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字宪之,一字道邻,是左光斗的学生。明崇祯元年考中进士,在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时崭露头角,拜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自请到扬州一带督师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被困孤成,拒不投降,写就了著名的《复多尔衮书》,内容慷慨陈辞,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史可法率领扬州4千军民,与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于25日城破被害,年仅44岁。多铎恼恨清军伤亡惨重,下令屠城十天,历史上把这件惨案称作“扬州十日”。 第七位铁血将军张自忠 张自忠,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字草忱。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堂。1914年,他投笔从戎,官至师长,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北平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任第59军军长。1938年3月,日军七八万兵力,分两路向徐州台儿庄进发。张自忠率部在临沂阻击,以“拼死杀敌、报祖国于万一”的决心,与敌激战,反复肉搏,歼敌4千余人。几天后日军再犯,张自忠率部奋力拼杀,日军受到重创,其向台儿庄增援的企图被彻底粉碎。此战成名后被任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发起枣宜会战。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截断其后方补给线。在被日军重兵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以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拔剑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终年50岁。1940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

第八节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第八节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1256年,20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逃。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自杀未遂,被押送到大都。这时许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场,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举。19岁时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 第三位声撼寰宇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1811年中进士。从1820年起,办理过军政、漕务、盐政、河工、水利等事,重实际调查,干练有绩。由于性情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1837年,任湖广总督,次年12月,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从1839年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这就是闻名世界的虎门销烟。在此期间,林则徐组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摘要:所谓历史主义原则,就是要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加以分析,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加以客观地、全面地考察。反对任何主观的评价标准,不能按照政治需要去塑造历史人物,也不能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前人。判断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主要看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比前人提供了新的东西。 关键词:民族、民族英雄、民族冲突、血缘问题、历史主义原则、实用主义 当教育部作出“文天祥、岳飞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的史学评论,就开始“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舆论哗然,各种言论纷纷涌出;当《施琅大将军》的放映,引发了郑成功后裔的非议,同时还导致了一场网络争论,各种各样的言论爆发出来。我认为,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历史事实的是非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学术问题。我们对待历史,只能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而绝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而无权去改变历史的事实,即使是利用文艺形式去纂改历史、蒙蔽群众也是不能允许的。 我们讨论“民族英雄”这个问题,那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其次,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英雄。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释,是指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广义的,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亦可称国族(nation),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其二是指狭义的,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亦称族群,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这就很显然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是本族群的英雄,但未必是国族的英雄。比如说,一个人可以称为汉民族的英雄,但他未必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当然,一个人可以是本族群的英雄,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这三个人都可以称为汉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文天祥、岳飞的行为目的是为了维护一部分中国人的利益,并不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所以,在这三个人中,只有郑成功一个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是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英雄,但他可能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也可能不是。人们对于近现代史上反对外国殖民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容易理解,没有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古代的民族英雄却有一种糊涂的观念,甚至带有虚无主义倾向,这就是试图否定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更有甚者还试图肯定历史上的卖国贼出卖主权与领土、分裂祖国的罪恶行为,把民族叛徒说成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英雄。这种论点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历史主义的观念。按照中国人民的习惯看法和认同感,民族英雄就应该是抵抗其他民族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人。从这一层面上说,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是一类人,称“民族英雄”。 民族属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范畴,不是在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当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民族就会消亡。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汉族和55 个少数民族并存的局面。 在今天,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历史上民族之间的冲突,从而做到历史地看待“民族英雄”这个问题。他们之间的战争是族群之间的战争,亦即内部战争。战争中的英雄是各个族群的英雄,那个时代没有共同的民族英雄。所以,那个时代,岳飞是大宋的英雄,完颜阿骨打是大金的英雄。如果把岳飞定义为(中华)民族英雄,那么换一个立场,与他们同一战场上战斗的金兀术在金国看来也是民族英雄,他也应该称为(中华)民族英雄。如此推论,则无有是非。因此不可以把岳飞称作(中华)民族英雄,否则不光难于自圆其说,而且也必伤及金人后裔族群的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每课重点总复习-

六(上)语文常识练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 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 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 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 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 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 戚继光霍去病郑和史可法刘仁轨 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 了这伙强盗。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 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 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 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6、背诵第5、9两小节。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 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 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 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 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 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从岳飞抗金看民族英雄

从岳飞抗金看民族英雄 一提起“精忠报国”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抗金英雄宋朝大将——岳飞,对于他的忠心,爱国精神,相信没人会怀疑。但近些年,对于他是否是“民族英雄”,却是众说纷纭。大多数人都认同岳飞是“民族英雄”,同时又不乏否定的声音,但在我看来,我还是持肯定态度。 关键词:岳飞,民族英雄,侵略,民族团结 现在学界里反对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一般持下述观点: 1、岳飞不算民族英雄,因为他抵抗的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女真族(即满族); 2、岳飞不算民族英雄,因为他抵抗金朝对当时中国的统一,他阻碍了中国统一、发展的步伐; 3、岳飞不能算作民族英雄,因为基于现实需要,为了中国各民族的团结; 接下来,我将就以上三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予以“反击”,说明岳飞无愧于“民族英雄”这个称号。 一、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做“民族英雄”。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就这一点来说,上述第一点就有点站不住脚了。当时的中华民族一般指的是汉族,而不是今天的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就这个来说,当时岳飞抵抗的,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族。岳飞当年所保卫的宋朝领土并不仅仅全是汉人的天下,而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宋朝,同时也包括南方、西南方多个少数民族,金人对宋朝的欺凌不仅是对汉人,也有对其他少数民族。所以,岳飞当时是保国,而不仅仅是保汉,所以,岳飞是绝对的民族英雄。而且,当时的宋,金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就这两点来说,以“岳飞抵抗的是自家人,搞的是内战”作为否定岳飞作为民族英雄的依据是行不通的。 再者,人们现在熟悉的“民族”概念,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人最早产生这种观念,十九世纪的德国人将其发扬光大。由此出现所谓“民族国家”,有了民族主义。到二十世纪,中国人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民族观念,经过复杂的演变,大约到抗战时期,基于地理、政治概念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观念、意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岳飞远远早于“中华民族”这概念的诞生,并且,人们给予岳飞“民族英雄”这一称号也早于这一概念的诞生。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以后来产生的概念、思维去理解过去的历史,毕竟,我们要想真正理解历史,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由此,第一个观点已

二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

二战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 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为了打败敌军,多少的英雄人物葬身沙场,为国捐躯。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二战英雄人物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英雄人物事迹1杨靖宇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当残忍的鬼子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也无不为之震惊。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今驻马店市驿城区)李湾村穷苦农民家庭。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乃超。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

任总指挥。后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英雄人物事迹2赵登禹赵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东菏泽人。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任冯的随身护兵。1926年参加北伐。1933年,任第29军第37师第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越过山海关,开始侵袭热河省,在3月4日攻占了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10日,日军逼近喜峰口。赵登禹率部星夜跑步急行军40华里,在日军之前抵达喜峰口孩儿岭,并将敌先头部队击退,在孩儿岭及口门一线稳定了前沿。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 潘文君 摘要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①。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之死是历史的悲剧,南宋皇朝自毁长城。千百年来,人们把岳飞之死的账算在秦桧头上。但是,岳飞之死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秦桧,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岳飞死因宋高宗秦桧 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②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岳飞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过在他年轻时候镇压过农民起义,这也是岳飞光辉形象上的一个小小污点。 一般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赵构以及秦桧之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为了满足金方面“必杀飞,始可和”③的无理要求,赵构、秦桧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屠刀挥向战功卓著、赤胆忠心的岳飞。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岳飞的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赵构的忌惮、岳飞的仗义执言、封建官场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险恶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终于酿成了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

民族英雄们的简介

1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 巨大的贡献. 2 刘胡兰的故事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生平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3 抗日英雄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中国古代十大名将 孙武、吴起、孙膑、白起、韩信、卫青、冉闵、陈庆之、李靖、戚继光。 1、兵圣——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吴起(?~公元前381),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战国初期两大传奇名将之一(另一为孙膑)。“提十万兵横行天下者,桓公也,提七万兵横行天下者,吴起也,提三万兵横行天下者,孙子也”。吴起曾士鲁、魏、楚三国,到哪哪强,尤其使魏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强国。 战国时,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兵书《吴子》将战争性质区分为“义兵”、“强兵”等类型;战备上提出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在战略战术上,强调料敌应变,积极利用外界条件,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在将才上要求将领掌握“四机”以指挥作战(见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 3、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 孙膑 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

胜,被荐给齐威王。时威王正图与魏相争,为此广揽贤才,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之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孙膑以己初至齐国,尚无威望,且防庞涓警觉,仅以军师身分坐镇指挥。针对魏强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务空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擒(一说"擒"为制服、战胜)庞涓(见桂陵之战) 。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肦(一说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然魏军欲全歼齐军而紧追不舍,孙膑因势利导,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大败魏军,杀庞涓(一说自杀),掳魏太子申(见马陵之战)。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4、白起(?—前258)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统帅。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阀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知识点 1、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 戚继光霍去病郑和史可法刘仁轨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 2、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 隅,角落。 3、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2)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 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 、“却看妻子愁何在” 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1)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 青——陆游我自横刃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2) 爱国诗篇: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春望》 文天祥《过零汀洋》 3、带点字:△妻子:妻子和孩子。△漫:随意胡乱。△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 兴得不能读书了。△青春:明丽的春天?示:告诉?元:同“原”,本来。?万事空: 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只。?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九州:指中原。?同:全国 统一。?定:平定,收复。?:家祭:祭祀祖先。?:无:同“勿”,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诗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 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 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 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5、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 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6、节衣缩食:节,节省; 缩,减少。指省吃省穿,形容节约。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 待,等待; 哺,喂。指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要强好胜:好,喜欢。事事不甘落后,愿意为了成功付出努力,喜欢胜利、成功。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脱颖而出:颖,尖子。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寥寥无几:寥寥,形容数量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惴惴不安: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围绕“喜鹊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17573]人参与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 导语 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反对意见甚多;近日,某门户网站亦刊出针锋相对之专题,认为岳飞确确实实是一位“民族英雄”。 本期专题,拟回应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反对意见。 +收听 01 反对意见一:没“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

因上期专题称“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故刊出后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举反例,譬如:“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但这些反例,实属逻辑混乱。 反对者举例说:古代没有“人类”概念,难道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吗? 编辑上一期专题已经详述,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概念。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屡屡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日本间接自西方引进。其引进的动机,是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一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换言之,在梁氏看来,晚清中国,并非“民族国家”,国人亦缺乏“民族意识”,故须以“史界革命”唤起。

岳飞“民族英雄”的拥趸们也承认“‘民族’的概念确实近代以来才进入中国”,但他们还有这样一种意见: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事实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内涵。概念可以后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满足概念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它属于此概念。我们可以在现代历史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当时显然没有‘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概念本身;古代郡县制下形成了‘官僚体制’,但‘官僚体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说,历史学中学术化语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么到了岳飞的‘民族英雄’这里就出了问题呢?执此论者的证据称‘(民族一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该文章颠倒是非,牵强附会,毫无逻辑,若按该文逻辑,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详细]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1.身份最高的民族英雄: 齐桓公姜小白 春秋五霸之首,雄才大略.在戎狄八部纵横中原无一抗手的情况下,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2.最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卫青霍去病. 没说的,千古名将,无论什么名将排行榜都少不了这两位.汉族这个名字,有大半是他俩的功劳吧. 3.最悲情的民族英雄 冉闵 中国五千年第一条好汉. 五胡乱华时代,汉族被北方少数民族屠杀至仅存五百万人.几乎到了灭绝的边缘.冉闵一道杀胡令,汉族人民奋起,展开了血腥的民族报复.羯族与匈奴被汉族杀绝.在与鲜卑的决战中,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被害后慕容儁封冉闵为武悼天王.

4.最没政治头脑的民族英雄 岳飞 岳飞政治上实在是笨得可以.非要迎回二帝.您把赵构童鞋放哪啊?哪怕您换个借口也行啊.就冲这一点,我是赵构我也得杀你.还有战绩挺匪夷所思的.五百破十万....这和完颜阿骨达两万破七十万可是两个概念.把五百人放十万人里可真是把水倒海里,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太不可思议了.这和陈庆之七千人一个月宰了五十万一样传奇. 5.最有担当的民族英雄 于谦 于谦作为一介文臣,实在是太男人,太有担当了.土木堡一战英宗被擒,想要挟我大明?我们直接换皇帝.北京保卫战,于谦作为兵部尚书亲自上阵守于最危险之处德胜门,身先士卒死战不退,最终成功战胜也先. 6.最不为人知的民族英雄 李成梁 李成梁的时代,几乎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杀得努尔哈赤抱着李成梁大腿管人家叫爹.完全而彻底地掩盖了同时代另一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戚继光,却没几个人知道李成梁.大概是清酋们怕丢人吧?

【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资料】历史上十大民族英雄

资料来自网络 自动播放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E-mail 文化传播网https://www.doczj.com/doc/6e564196.html,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字履善, 号文山。1256年,20 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状元。入 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 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 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 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 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 逃。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出梅州,攻 江西,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 天祥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 自杀未遂,被押送大都。这时降蒙的南 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元世祖 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 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 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 刑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行刑, 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 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 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 举。19岁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 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 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 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 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 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 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 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 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 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 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 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 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 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 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 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 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 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 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指导(1)

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指导(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张自忠、戚继光、霍去病、郑和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2)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3)全诗体现了一

议论文,岳飞

杀害岳飞的元凶究竟是谁?议论文 公元1141年腊月二十九日,南宋临安的丞相府内,歌舞升平,老老少少正忙着过年。相府的主人秦桧这时却独居一室,对窗外的热闹似无所闻,亦无所见。他心里苦苦思索着的是南宋着名抗金将领岳飞及其子和部将张宪等人的案子最后如何了结的问题。这时,秦桧夫人王氏轻轻地走进屋子,趋前说道:“相公这般缺乏果断吗?要知道捉虎容易放虎难哩。”经王氏的提醒,秦桧便随手擎过纸笔写了几个字,派人送往大理寺狱中。不久,秦桧党羽万俟l 等人遂再一次提审岳飞,逼他在事先炮制好的一张供状上画押。岳飞无限悲痛地面对苍天,便提笔在供状上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过了不大一会,岳飞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从这里似不难看出,秦桧是这桩冤案的幕后指挥与策划者。但从遗留的另一些史籍,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记载中,又证明南宋皇帝赵构是岳飞冤狱的主谋和决策者。杀害岳飞的元凶大恶究竟是谁呢?宋元以来的史家对此作了探索,但仍众说纷坛,各执一词。明中叶期间,吴中名士文征明曾在杭州岳飞庙前题了一首《满江红》词,云:“拂试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依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体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此词用意十分明确,他认为南宋高宗关心的是他的皇位是否能保全的问题,而岳飞一生奋斗的目标是“迎回徽钦二帝”,而迎回了二帝,赵构自然要归政钦宗,其身何属?可见,他一怕迎回二帝,二怕中原恢复,三怕岳飞矢志抗金,他与岳飞的冲突,最后终究要爆发成君臣之间的仇杀。他杀岳飞,实在意中。秦桧则是在这起冤案中,依照赵构的旨意加以执行罢了。 因此,杀害岳飞的主谋和元凶是赵构而不是秦桧。明中叶以后,赞同文征明观点者遂迭起不绝。有的人引用史籍中记载的“宋金媾和”事件加以论证,他们认为秦桧死后,赵构曾不止一次地告诫臣僚说,对金媾和,是出自他本人的决策,不允许朝野之人因秦桧之死而对这一事件提出异议或非议。岳飞之死,主要是服从“与金媾和”这一总国策的结果。既然是国策,赵构当然是主要的决策者。有的人又从岳飞个人作风方面论述他必被赵构所杀的可能性。主要根据是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岳飞曾奏请立储之事,高宗曾将此视为越轨行为。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是相当严格的,稍有不慎,便有杀身之祸。岳飞作为大将竟干预朝廷上的立储大事,这不是保全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从上述的论据看,此说也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持不同意见者的论据是:第一,就南宋国内的权力归属而言,赵构是皇权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从当时宋、金、西夏诸政权对峙的政治格局而言,身为南宋宰相的秦桧,则是女真皇朝派到南宋中央的一个代理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具有“挟虏势以要君”的权力,他才是南宋整个降金政策的真正炮制者。 第二,削夺岳飞等诸大将兵权,是秦桧整个投降计划的一部分。岳飞在削夺韩世忠兵权及任枢密副使的一系列作为中,招惹了秦桧、张俊之流的怨气,在“安抚”韩家军失败后,这些人的阴谋便全数施到了岳飞及他的岳家军身上, 岳飞在诸大将中首先被诛,这是他反对秦桧投降卖国的结果。第三,岳飞是女真贵族极其忌恨的人物,兀术曾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秦桧为了议和,他必杀岳飞。第四,岳飞的狱案,“名曰‘诏狱’,实非诏旨”,这一点,从宋人遗留下来的资料亦可找到证据。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绍兴二十五年(1156年)事,即有:“诏:比年以来,多是大臣便作‘已奉圣旨’,一面施行。自今后,三省将上取旨。”既有在“取旨”前,便有“已奉圣旨”的事,矫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岳飞的冤狱虽在南宋孝宗年间作了昭雪,他的被害距今也已800多年,数百年来,人民按照自己的选择将岳飞葬于西子湖畔,并将秦桧、张俊之流用白铁铸身跪在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身”,岳坟前的这一千古绝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忠奸之辨。从这一点上说,关于杀害岳飞元凶的争论似是无关

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

《苏武庙》教学设计 颍上县半岗镇中心学校王顶义 【目标设计】 1、学生能够领悟苏武忠君爱国,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 2、学生能够了解古诗中对仗的巧妙和作用。 3、学生熟读成诵并且默写下来。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悟苏武的民族气节。 难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对仗手法的妙处。 【方法设计】 1、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措施。 【课前准备】 下载《苏武庙》相关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古诗《苏武庙》。我们班谁能说说苏武这个人是谁?你知道关于苏武的那些故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打开背投电视,播放苏武牧羊的课件。 教师最后明确:苏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他以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品质著称于世。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不让他回国。匈奴采取多次方法劝降,逼降,但苏武不为所动,坚贞不屈。后来他被流放到匈奴境内的北海野外放牧,十九年后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而返回汉朝。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是900年后唐朝诗人温庭筠在一次瞻仰苏武庙后抚今追昔的凭吊之作。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温庭筠其人。(背投电视播放温庭筠的课件) 那么,温庭筠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评价苏武这位古代人物的呢?诗中又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二、初读诗歌扫清朗读障碍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任务: 1、看看这首诗有没有生字? 2、自己在朗读停顿上和同桌意见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请提出。 教师对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明确。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基本上是二二三式。 请学生分男女生、分上下句齐读诗歌。再做一个对调。再次齐读。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一)请同学们细读诗歌,对词语、句子有不懂的地方先与同桌讨论,意见不一的请做出记号,准备马上提问。 (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对多数同学都有疑问的地方做出记录,准备集体讲解。对个别同学提出的非普遍性问题随时解决。 (三)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加以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