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王海岩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开展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认真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理论及施瓦布的探究教学过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建构了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为核心、合作学习为手段的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剖析了教学模式的核心本质及特征,并提出了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程序及策略。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及行动研究法对此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经过一年的调查研究和教学实验,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Z-检验,结果表明采取此教学模式干预的实验班学生在学习的自我定向、监控、调节和评价能力方面和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方面及伙伴间分工、协作能力、分享精神比进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显著提高,而且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明显好于对照班。由此说明采用此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非认识水平。所以采用此模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建构与实践;Z-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呼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的地位更加重要,教育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相关性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密切。同时,教育也正面临着全球经济开放、多元文化汇合、高新科技发展和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人们对教育的功能、模式等诸多方面的传统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①。时代和社会已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终生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与人合作。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今化学课堂师生所遵循的教与学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仍滞留在一种静态的注入——接受式的教学方法,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和主动实践来建构知识,很少让学生通过交流、协作、共同设计学科方案解决学科问题,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意见,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长期受压制。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程序去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已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习惯依赖和等待,失去应有的锐气和活力。这种重灌输、轻活动、重结果、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重应试技巧的传授、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任。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②: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6

②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合作学习和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3.化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化学学科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明确提出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目标①:(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3)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开展高中化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尤为重要。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自主学习

国外自主学习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研究的特点,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20世纪以前),二是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世纪60年代),三是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当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研究是比较活跃的,可谓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各自主学习理论学派(当前国外的自主学习理论有七个派别,分别为操作主义学派、现象学学派、信息加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学派、言语自我指导学派、建构主义学派。)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对自主学习作出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它们都对如下5个问题作了回答:(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什么;(2)借助什么样的过程学生做到了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应;(3)自主学习者通过什么样的关键过程来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8

(4)社会和物质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5)学生如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他们一致认为,学习不是发生在学生身上,而是由学生发生的;他们在提出自己的自主学习理论和思想的同时,都注重开发相应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学者认为,这些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上述理论学派的立场和观点存在一些差异,我们要想把它们整合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和指导方法并引入课堂教学是困难的;同时,由于不同理论学派开发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干预技术适用范围较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普遍参照”价值。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纵观中国的自主学习研究,也可以根据研究特点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自主学习思想的提出阶段(1920年以前);第二、自主学习的初步实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第三,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如雨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仅1979年前后,我国就出现了11项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实验。这些教学实验不仅涉及到中小学各年级,而且几乎涉及到中小学开设的各个学科;不仅研究的方法更为科学、严谨,而且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这标志着中国指导自主学习式的教学实验范式重新得以确立起来。1987年前后,一些自主学习教学实验研究者开始整理发表自己的理论著作,主要有1986年刘学浩的《青少年智力开发》,1987年卢仲衡的《自主辅导心理学》,1989年黎世法的《异步教学论》,1988年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这些著作把相关的实验研究结论以理论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基本体现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自主学习的研究成果,并为后来的自主学习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至此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呈现了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并举的局面,也标志着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上述研究在向纵深方向拓展以外,北京师大裴娣娜等人主持了学习主体性研究,福建省的王永等开展了指导—自主学习研究。此外,我国的心理学者在引介国外自主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一些自主学习的心理学研究,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心理机制、测量方法等都作了初步探讨,弥补了教育学领域对自主学习研究的不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董奇等人的《自我监控与智力》等。可以说,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已出现了理论和实践、教育学和心理学双管齐下的局面,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

2.合作学习

一般认为人们对合作在课堂中实际运用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说,可用作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系统的合作学习方案是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的。在当时,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在美国,一个在以色列,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法的开发与研究。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合作学习的初创阶段。时间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注意到着手研究合作学习的理论问题。他们从小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等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启示;从社会心理学中寻找理论依据,一些合作学习的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的。第二阶段是合作学习的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阶段。时间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合作学习的影响逐步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合作学习的大部分策略都是在这一阶段中提出的。第三阶段是合作学习与其它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时间大致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另一方面合作学习与其它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如“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3.探究学习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运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的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1933年,杜威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的方法,还概括出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问题学习法”探究法的模式。到了五六十年代,“探究”作为一种科学教学的方式,它的合理性已在被许多教育者所接受。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 Schwab)教授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对科学教育中探究性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各国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

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改革中,探究的思想更加受到了各国科学教育界的重视,如在1996年的美国和2000年英国等许多国家的课程标准中都大力提倡探究学习。我国关于探究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只是在小学自然课教学中曾经有过探究学习的提法,但是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跟探究学习相关提的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以接受学习为中心的传统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重视学生个性的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而探究是这些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发展。近两三年以来,尤其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写入了各门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内容之中,可见,探究学习的研究在我国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三)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教学方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即学习方式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方面,它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所学信息主要由外部呈现或提供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习者处于机械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自已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习惯依赖和等待,失去应有的锐气和活力。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①。而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大变革,它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变革,即由被动学习者变成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已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探究,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从而获取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同他人交流、合作,善于对自我学习的定向、监控、调节和评价。

①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31

2.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①

(1)模式将改变教师的学生观

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观是以“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模式的研究与开展将学生看做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意志、思想强加于学生,这样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抵制或抗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获得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

(2)模式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为学生共同展开探究知识的过程。在这个模式中,师生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彼此交流、分享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一学习共同体。模式的研究与开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它减少了课堂讲授时间,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3)模式将改变教师的职业观

过去,在教师职业观上,很多人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教师传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有丝毫的质疑真知。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教师不停的灌输。教师是课堂、知识的控制者和统治者。随着由于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由于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

①靳玉乐.探究学习[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30–31

识来源的地位也已动摇。因而,教师职能角色要发生转变,要变成学生信息的参与者、促进者、培养者。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发现、探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方法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自己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这时,教师再不能把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合作者、促进者,把重心放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上。此外,教师在教学模式中还应成为学生情感、意志的引导者。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1)本课题拟在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探究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剖析教学模式的核心本质及特征等理论问题;

(2)研究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程序及教学策略。

2.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1)将模式的理论构想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获取可靠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模式教学实验的情况,修正、完善模式教学,整理、交流、推广采用模式教学的一些代表性案例。

(2)进行关于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和化学实践活动情况的跟踪调查,掌握采用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自我定向、监控、调节和评价能力,探究未知世界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及分享精神的变化情况。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现状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

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调查“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实例依据,并调整“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2.行动研究法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理论、施瓦布提出的探究教学过程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班级课堂教学实际,把理论假设转化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教学模式。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二、理论基础

(一)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有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此理论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2)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4)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该的理解。

2.信息加工理论①

自主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是以加拿大心理学家温内(S.H. Winne)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该理论用信息加工的控制论来解释自主学习。它认为自主学习主要依赖于一种循环反馈回路。个体获得的信息首先要根据预设的标准进行检测,这样反复进行直到信息符合检验标准。如果达到标准,就以信息输出的形式退出。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自我信念,包括结果预期、效能评判、归因、诱因或价值观等。这些动机过程与一般的信息一样,经过个体在循环反馈回路中进行加工进而推动、调节个体的学习。

3.发展理论②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和交往发展起来的。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伙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引起与推动儿童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这些内部的发展过程现在对儿童来说只有在与周围人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同伴们的共同活动的范围内才是可能的,但是由于经过了内部发展进程后才成为儿童自身的内部财富”。

4.施瓦布提出的探究教学过程

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教育的学科结构运动中,对于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和学习学科知识,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施瓦布认为: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当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即在学习科学的概念原理之前,先行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所以他高度重视训练建立问题与假设之间的联系,并认为通过实证假设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结论是实施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的主要

①庞维国.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3

②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 66

指向是强调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角色的主导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二)模式的界定

1.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1972年他们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提出教学模式是“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该书还系统地介绍了22种教学模式,首次采用了较规范的方式进行分类和阐述,最后归纳成信息处理、个人发展、社会相互作用和行为教学4大类教学模式,即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个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其后,美国学者冈特、施瓦布等于1990年撰写的《教学:一种模式观》中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构造课堂环境,对能力、兴趣、需要各不相同的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组织的过程。教学模式则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由于教学目标、学生需求、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必须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和对象的各种教学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会选择和运用,才能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

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并出现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也有多种,有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在不同教学阶段协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过程中形成动态系统”。有从教学结构范畴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特定教学思想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方式的范型”。也有从设计和组织教学的角度来定义教学模式,认为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以其方法的策略体系”。笔者认为,最后一种定义,较接近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看法。

2.自主学习概念界定

庞维国在《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一书中对自主学习作出了科学明确的解释,认为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强调个体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的学习,强调对学习的自

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

3.合作学习概念界定

王坦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对合作学习作出了科学明确的解释: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强调以学习小组为依托,以群体的分工、协作为特征来进行学习,与独立学习相对,强调的是学生协作和分享精神,为其在社会性的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

4.探究学习概念界定

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一书中对探究学习作出了科学明确的解释: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接受学习相对,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其能够创造出更多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

5.“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程序。其目的在于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结果。由此可见,“自主—合作—探究式”模式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互助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化学课堂。

三、模式的建构

(一)模式的结构

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学生(主体)

图3.1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流程图

(二)模式的本质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为核心、合作学习为手段,其核心是探究学习,而探究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服务于学,而不是要学服从教。因此,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主要在探究学习上。所以在说明模式的本质之前,让我们先讨论本模式的核心—探究学习。什么是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是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实现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个探究学习要达到的目标①。由于这种定义是描述性的,因而在对探究学习作具体界定时,不同的人理解角度不一样,必然对探究学习的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国内学者较强调教师在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而国外学者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究。由于实际的探究学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探究学习热”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如下②:

错误认识一: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果。造成这一误区的原因有两方面,首先是对一些教育名家或教育专著中的观念理解上的偏差导致的。其次是探究重点没设计好,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裕,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草率处理了事。布鲁纳说:“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贝尔纳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就绝对无法使它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杜威说:“除了探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这些论断尽管足以说明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探究教学重点是学习过程技能,附带才是理解科学概念,更不能极端认为探究过程运用什么理论或获得什么概念规律无关紧要,探究过程就是它追求的结果,这中观点是不对的。它将从传统教学的“重结论,轻过程”走向“重过程,轻结论”的另一极端。实际上符合我国国情的探究教学应该是既重过程又重结论,两者不可分割。其一,知识是探究的前提,方法融于知识之中。

①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61

②何赛君.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三个误区

[DB/OL].https://www.doczj.com/doc/6f16886276.html,/gzwl/gzwljszx/wljxyj/wltjs/200603/t20060328_250642.htm

任何探究活动都建立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在一定的概念理论指导下,观察现象,形成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使科学理论(探究结果)在探究中步步逼近真理。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说探究是一种过程只是要人们以动态的观点看待结果,而不是说探究可以脱离现有知识去建“空中楼阁”。每一次的探究结果都是下一次探究的基础,环环相扣,逐渐形成学生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策略体系。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科兴趣。这是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是追求的课堂教学总目标。至于后者则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每堂课的探究内容适当取舍,保证时间用于重点内容核心问题的探究。这样才能有序,有始有终,保证围绕某一核心点探究的完整性,这应该成为课堂探究教学设计的努力目标。而不能探究到哪儿算那儿,不了了之。方法融于知识之中,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是一条规律性的教学要求,方法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只能融于知识的教学之中,没有知识,探究就失去了着陆点,因此,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生探究技能的发展要以所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才是对探究教学的正确理解。

错误认识二:只要探究,不要接受。目前在有些老教师的心目中,接受学习满堂灌仍然是最好的模式,其它的都是“别出心裁,玩花样”。而在一些年轻教师的心目中,探究教学是唯一的最好的模式,舍此其余一概不能用,也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只能在高一、高二进行,高三绝不行”,也有的认为“探究教学只能在创新班(尖子生)进行,普通班(成绩较差)绝不行”等等论断。实际上是将探究教学与接受教学,探究教学与其它现代教学模式对立起来,这样危害是很大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而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所以台湾学者欧阳钟仁在所著的《科学教育概论》中,干脆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列为探究教学模式之一。奥苏贝尔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从接受学习到完全的探究学习,还存在着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而实际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渐进式的,而不是突发式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它的开展有一种从“扶”到“放”的过程。因此,只强调两者的对立面而忽视二者的联系,是一种违反教育实际的静止的探究学习观,承认在理论上有区别,在实践中相联系,尽量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探究的因素,尽量去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

生的探究,才是辨证的探究教学观。高一、高二需要探究,高三也需要探究;程度好的学生需要探究,程度差一点的学生也需要探究。

错误认识三:探究结论是唯一的,只能对,不能错。随着“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数据”这一循环的完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验证假设”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不然,不同的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不同,用原有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更是相差甚远,所以这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形:一种是很顺利地得出正确结论,另一种得出与正确结论相偏离的错误结论。如研究SO2水溶性问题时,一些同学将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水槽中,发现液面在试管中上升一小段,就不再上升,从而得出在水中溶解度小的结论,也会有一些同学发现液面上升很多,几乎充满整支试管,从而得出在水中溶解度很大的结论,长舒一口气,大事完成,假设得到验证,其实不然。实际上在处理实验得出的数据(液面上升高度大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到许多障碍,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小组内成员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指导、沟通与交流是引导探究深入的好时机,克服障碍的过程就是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不能轻易放过,教师可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也可引发组内成员或组际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如: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实验液面上升幅度小,有的同学实验液面上升幅度大,你们交流一下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同?从而解决易溶于水的气体,也可因气-液接触面较小,达到局部饱和而导致不能继续溶解的假象,进而讨论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得出通过晃动试管增大气-液接触面积促进气体溶解的结论,然后再通过问题,如:为什么不断晃动试管不断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液面大幅度上升几乎充满整个试管,但却不能完全充满整个试管呢?引发SO2极易溶于水后是以分子形式存在还是会与水反应生成别的物质的讨论,将问题探究进一步展开,将思维进一步发展,最终得出SO2极易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双向不彻底的可逆反应,生成亚硫酸这一科学结论。这个探究过程决不应轻易放过,如果将学生探究得出的与教师事先设计的或书中现成的结论大相径庭的结论,用误差、错误、课后再说等不负责任的文字一言蔽之,硬将学生处理的结论扳到既定的结论上来,也不管学生的感受,或者干脆舍开学生的结果,拿出理想化的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数据去处理,得出理想化的与书中完全相符的结论,然后带领学生记结论,那就更不可取了。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讨论可以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去体验科学家如何针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

息,以合作、协商、交流的组织形式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合作产生的自尊水平)。具体说来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种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候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

(三)模式的教学特征

1.模式教学注重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并得到能力提高

模式教学的核心—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自主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手段,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设计科学的学科学习方案解决问题,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亲自得出结论,真正做到对知识的知其然以及知其所以然,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获得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并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对将结论先直接告诉给学生,然后再“照方抓药”,通过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来加以验证,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直灌式”教学的批判。

2.模式教学注重教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

这一结论来自于对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的研究,研究表明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先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了学情,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并科学合理地将教学素材与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如:模式教学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一课的子课题“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的教学处理

时,采用让学生用原电池理论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家中做菜用的铁锅用水洗过后放置一段时间会产生锈迹,而抹过油的铁锅却没有,切菜的刀不抹油也不生锈。这样从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知识。这样学生得到的绝不仅是几种常用的金属防护方法,而是从知识的根源上得到了“切断了构成原电池三个必要条件之一或改变金属内部结构就可达到金属防护的目的“这一意义建构,这样的导与学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吸收同化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3.模式教学注重实证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

表3.1次氯酸使红色布条褪色实证收集案例表

大量的科学实验来获求实证,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规律。在模式教学中,实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做氯气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实验(见表3.1),实验情景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氯水中何种物质能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对于使红色布条褪色的物质,不同学习小组的看法不一致,认为氯水中存在的几种粒子都有可能,并且会根据小组收集到的资料提出自己的假设,这些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都可顺利完成,但最关键的是要拿出科学性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的正确,那么学生接下来通过实验①~④寻找实证得出结论才是此教与学过程的重要特征,才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获取真知的核心所在。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笋岗小学曾如红 语文《基础教育理论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时代发展要求学生的新的学习方式。为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全方位、多途径地改革课堂教学,认真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的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学习的主体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具有自主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以实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教学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1、激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课前激趣。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组织有效的各种

语文活动,如:开展“每天新闻发布会”、“猜一猜”、“我想说”、“音乐欣赏”等活动,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喜闻乐见,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热情,为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激趣引入课文。一堂课开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成功与否。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文的引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生动的谈话、动情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情绪引入到教学中来。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一上课,我并不急于讲课,而是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影片。看完影片,当同学们还沉浸在美妙的画面中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桂林山水的美。这样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学习并加以体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激发课后兴趣。兴趣的培养不单在课前、课中,课外学习同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的学习,更要重视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如:教学完《草船借箭》一文后,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寻找、领略诸葛亮的的聪明才智的故事,要求学生自觉阅读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后开展“故事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很多。开展读书节活动、进行手抄报竞赛、各种语文课外活动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创设“动态”课堂,放手让学生自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要让课堂“动”起来,调动学生的

探究式教学的意义方法和手段

方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关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认识 韩立福教授在辅导中告诉我们: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新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要发生本质性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这种新教学观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智慧型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今天的教育审视的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在研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此模式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嵌入问题训练模式。该阶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将问题嵌入导入新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 第二阶段是问题导学案教学模式。此阶段的教学流程是复习旧课,巩固知识;自主导学,合作指导;小组展示,规范指导;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第三阶段是问题发现生成模式。包括创设情境,呈现目标;问题导入,评价学习;问题生成,合作解决;问题训练,科学指导;总结概括,提升意义。 第四阶段是问题展示解决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由创设情境,呈现目标;小组合作,呈现问题;展示解决,合作评价;解决训练,科学评价;总结概括,提升意义五部分组成。 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综合这几个阶段的教学流程,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每个阶段的逐步提升,学生的活动所占教学时间越来越多,学生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逐步回归给学生,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关注了个体差异,实现着“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教学观念。韩教授的“先学后导”新思维,新行动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体现的充分自然。 我们收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的教学只停留在第三阶段,今后将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观念,大胆尝试,不断吸收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更快实现高效课堂。

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区别 平远县中行中学姚岸良 新的课程标准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次重大创新和变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规律。随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愈显得不堪重负,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物理学的教学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着积极的创新和改革,创设物理课堂教学良好的情境,为学生寻求自主学习的空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探求物理现象的本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传统的教学——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直接呈现,提供给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学生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接受模式的区别可以归纳为: (1)从教师的角色来看,教学——接受模式中教师提出决定,控制并微观管理学习,以常模标准确定成绩提供反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视教学内容为客观的。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选题和进度上起主导作用,师生在针对学习目标的形成性评价中构成搭档关系,教师作为资源的获取者,学习者,指导者,组织者和研究者,教师将内容个人化并批判性的对待。 (2)从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学——接受模式的课程是由教材决定,学习内容占主导,问题是给定的,通常已有定论,信息提供给学生以备将来之用,知识作为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式课程产生于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兴趣,学习过程占主导,问题是开放的,现实的,信息只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时寻求,知识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工具。 (3)从学生的角色来看,教学——接受式中学生上课听讲,消化知识,学生积累储存知识以备将来之用,在课堂上学生承担一些共同的任务和活动,即使用知识,学习有关问题的解说,在教学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合作探究式中学生作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建构知识用于当前情景;学生在教学中的任务,活动基于小组的合作与分工,应用知识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富有个性的解释和批判知识。 一般对教师来说,采用新的课程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些曾是很成功的做法。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需要,不能仅把它看成一种教学形式,而应把它视为一种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理念。它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样才能推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从而推进物理课程的改革,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完整版)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推荐文档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自从《课程标准》问世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实践,大胆尝试,力图推进新课程改革。但“尖子生”占领课堂,多数学生当“看客”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同时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不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应付,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刻的认识,缺少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些现象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发展受到禁锢,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及创造精神受到压抑。基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着手解决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具体学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最终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与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概念界定 什么是学习方式?有人从学生的行为结构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性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1eam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还有人从学习的社会性出发,认为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交往方式。这三种观点都从某个方面反映了学习方式的特征,但是又不全面,没能很好地揭示学习群体特点、个体特点和情感特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实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存在的形式、结构及发展阶段。学习方式不同于学习模式、学习风格,也不等同于个体的一般认知过程,它反映了“如何学”这一普遍问题,是学习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是外在行为和内在心智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初中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阶段总结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是省级重点课题。该课题于2013年9月启动,经过这2年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工作小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行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进行课堂活动。它是把学生个体学习组织成群体学习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语文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依附性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倡导有效的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更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合作交流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的弊病。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学生合作与交流是新课程所极力倡导的教学方式之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目前相当一部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不求实效。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表明自己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证明自己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视而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合作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的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由外而内的方式产生的,亦即:并不是教师出于真实的内在的迫切的教学需要而产生的教学实践智慧。有的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浅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其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本文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转变观念;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新课程策略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instruction method initially searches Li Suibao 【Abstract】Present’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its educational model take the teacher as the central traditional teaching,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fficiency is mostly low, the student studies the initiative obtains the display with difficul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dependent study ability cannot have the enhancement.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valid teaching strategy. 【Key words】Transforms the idea; Chemistry classroom; Effective teaching; New curriculum strategy 现在的高中化学课堂,其教学模式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突出。此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建构主义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要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那么要改变目前陈旧的教学模式,如何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呢? 1 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学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 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这是我们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构思教学活动时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思想,以少时间、少精力和少物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效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效果不是只看考试成绩,关键看每位学生的个性进步和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关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心 得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改革,其出发点就是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语文课程 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中的 感受。 一、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 课堂。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 自主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我 们语文教研组采用的是“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的教 学模式。 语文教学中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基本是放手让 学生去学,精读课文教师则采用“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

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课时根据具体的文本 来决定。 下面结合自己参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 受。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能一目了然,切 忌学习目标过多,让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引起消极情绪。 2、导课的设计。导课的设计要采用多样的方式,如“故事导 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或者采用 游戏导入法,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3、学法指导。学法指导也就是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 疑难问题的提示等。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 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 存在的问题及疑惑: 1、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不到位,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不太显著。 以至导致课前预习收效不大。 2、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拓展延伸部分 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在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 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 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我就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教学过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取出所需要的资料,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要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或者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做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预习、主动复习,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 比如,我在上《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对于草原,很多山村的孩子只从一些片段或者是一些图片上有一点认识,真正到过大草原的根本就没有,我也没去过大草原!那怎么办呢?我根据各个学生的情况,布置各种不同的任务,从各个渠道去收集和认识大草原,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孩子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自己要求学习的劲头、求知欲望更浓,对课文理解就更深刻,就更能感受到作者文章要表达的情感,课文教学目的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老师也成功的把学生引上爱学习的路上!比起老师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灌输,学生被动的当录音机效果,不言而喻! 另外,课堂教学应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小组合作研究是学习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组织形式,现代社会的许多创新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学习而言,学生学会合作,享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加强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学习。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合作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在《东郭先生和狼》一课中,我没有急着讲授课文内容,我也没要求学生要怎样去了解课文,我只布置一个任务:全班同学在各组组长的组织下,编演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看哪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与教学理论流派具有渊源关系。任何教学模式不管自觉与否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托或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相应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因此,可以说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的灵魂。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形成受多种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提高了认识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研究、解决问题。人的知识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的说来,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方法,贯彻“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探究式教学正是贯彻这一哲学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在学生原来的认识结构基础上,通过深入探究,不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影响重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收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而形成的理解。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教学就是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构建他们的知识,更注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多元智力理论。哈佛大学霍华德加纳教授在《心智的结构》中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同时,他认为人的智力是一组智力而不是一种能力,至少包括7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要求教学要成为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活动。研究型课程打破了教材作为教学的唯一载体,使教学的过程更多元化,具有综合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长处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而不单纯是竞争的关系。由于不同的智力领域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并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的指导。由于探究式教学中小组活动的形式,学生们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自己的选择,老师在交流和指导的过程中就会有更具体的建议,更多元的评价标准,学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和成功机会。 4、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理性,认为人是主动的、理性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有其积极生命和生长态度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化,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谷旺强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谷旺强 发表时间:2018-12-26T16:55:30.27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作者:谷旺强[导读] 学校和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去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有益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其教学。 谷旺强(四川省武胜县烈面中学校四川武胜 638400)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高中化学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教学,实现高效的化学教学。学校和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去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利用一些有益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其教学。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希望对高中化学教学能具有一点意义。 关键词:优化;高中;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02-01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 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2 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3 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化学的学习“活”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绍杰.浅谈如何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教育实践与科研,2012(2) [2]宋玉芳.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经历对身边科学事物和科学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在小学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转变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激励、启发、引导下,尽可能地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钻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根据科学探究过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充分准备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教与学的过程: 教:设疑激趣、启发思考、组织研讨、联系实际 学: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讨问题、实践运用 2、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一)设疑激趣、提出问题。 1、用问题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并正面鼓励。 2、设置认知矛盾。有三种方式: A、暴露学生间的认知矛盾; B、设置认知对象与已有认知间的矛盾; C、呈现事实对象间的矛盾。 3、明确认知矛盾,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提问。 4、整理和选择探究问题。 (二)启发思考、探究问题。 1、确定探究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 2、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研究问题,并顺应学生的认知引导制订合适的研究方案,提出观察实验等相关要求。 3、提供器材,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并观察、倾听、参与、及时了解探究活动的进程与效果。 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引导收集整理事实证据。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呢?我就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谈谈自己几年来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参与教学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教学过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

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取出所需要的资料,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要能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管理和控制学习环境,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就是要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主动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意见或者对他人意见做出评价,做到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预习、主动复习,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等。 比如,我在上《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对于草原,很多山村的孩子只从一些片段或者是一些图片上有一点认识,真正到过大草原的根本就没有,我也没去过大草原!那怎么办呢?我根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的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很好的补充。由于该模式需要花费的时间长增加了教师和学生负担所以应该适宜地采用。模式流程:搜集素材—自学质疑—小组研讨—组际交流—全班沟通—过程评价。搜集素材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指读书本上的知识也就是文本内容一篇文章无论长短也就是那些固定的知识学生读上几遍掌握基本内容后就不再有读的兴趣知识拓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网络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使阅读的对象从抽象的文字扩展为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体交织的境界这种全新的跨时空的阅读方式将学生的阅读与感受、体验与想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前我们一般不让学生去读多少遍课文而是布置网上作业让学生上网查寻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并将所查到的知识下载到自己的素材库中。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前我们让学生上网搜索并查找与“双龙洞”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到双龙洞的网址.toursl.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以后同学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准备。自学质疑目前学生大多是带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老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虽有导引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和富于创造性的思考影响了学

生自主意识与个性的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若能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问难就能一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从而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教师不必急于提出问题而是先组织学生上机浏览查寻结果让他们仔细交流并阅读每个同学查寻到的与双龙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信息如:景区新闻、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服务、在线观景、金华旅游和风景论坛等让他们在阅读与欣赏中独立思考主动发现并自觉质疑。如:文中描写与网上资料的不同:孔隙比原来大得多;内洞不再是一团漆黑而是灯火通明;文中描写内洞的两条龙蜿蜒盘旋而网上介绍龙头在外洞龙身在内洞等。小组研讨这一阶段的学习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广泛交流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既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步得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上例中老师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我们应改变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过去,教科书是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的,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情境主题。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去和学生商量,商量这节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商量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态度的一项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则要真正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上课开始。今天的问候语变了,“同学们,过年好”“老师,新年快乐”对联、倒福、灯笼、鲜花,都进了教室,到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其实,这只是《本命年的回想》的教学课堂。课上,主要围绕“我们这儿(南方)的春节怎么过?北方的春节是怎样的呢?现在过年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过年时你最爱干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春节?”这几个学生最了解、最清楚、想知道、想表达的话题展开。在讲到对联时,教师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课堂基本模式 一、模式名称:目标达成四四制。 二、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应该是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的总称,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做到这三点,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而教材的版本不是统一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教学目标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达到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因此应该把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比较现实、合理的做法就是适当加大教师对学生思维点拨指导的力度,“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将时间分为大致相等四段、过程分为四部分、学生按程度分为四个层次、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采取“AD 评价”。 三、模式的内容: 1.教学过程四部分:(1)复习导入(听写化学方程式等),学习目标的展示及导学;(2)目标分解的探究、展示、合作;(3)对展示结果的评价,包括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点拨、讲解、归纳。(4)达成检测,分层达标,教师点拨、归纳、巩固提高。

2.教学时间四个十: (1)旧目标的巩固及新目标展示导学用时8-10分钟; (2)新目标探究展示用时10-12分钟; (3)探究结果评价及点拨用时15-18分钟; (4)目标检测及归纳用时8-10分钟。 3.学生划分四个层次,将每班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约占25%,其中A为优秀生、B为良好生、C为合格生、D为待优生。每小组中包含各个等次的学生。 4.教学测验AD制,每次校级考试,学校将对每个学生各科成绩位次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积分,。 四、模式的操作要求: 1.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体现学科素养,符合课程标准; 2.目标的展示及达标的检测题,建议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节省时间); 3.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要全面,不能删减,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4.教案的制定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确定; 5.原则上应遵守各阶段时间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