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中共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回首近代以来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给出了一个更加掷地有声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透过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不难发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释所体现出来的理性与确定、所彰显出来的自信与憧憬,党的十八大是最明显、最充分和最全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党的十八大理解为是对过去9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根本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

一、党的十八大系统梳理和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明确阐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在科学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客观、逻辑地梳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历史脉络。十八大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明确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所作出的不同的重要贡献,不仅使人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也确证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以一定的篇幅来阐述不同时期党的领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的不同贡献,是一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我们党的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这恰巧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牢牢记取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深化,表明我们党已经具有了正确、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二、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次阐释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三者逻辑关联,并以世界眼光强调坚定“三个自信”

1.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了强调和阐释。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深入阐释。既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作了区分,同时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以及不同制度间的层属关系作了剖析,使得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更为立体和全面了。

2.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相比较,引人注目地增加了三个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新增的三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更为全面、准确和科学。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有时代感,又富有历史感,更具有前瞻性。

3.党的十八大在科学阐释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具体内涵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三者的内在关系,即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并认为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可以说,这在以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阐发中是崭新的。它表明,我们党对当下所走的路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意识到“要走什么路”,“要走到哪里”,“怎样走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4.还要看到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这三个自信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为清晰理性,也表明我们敢于向世界特别是向“不时有傲慢与偏见之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昭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

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所肯定、诠释和仍将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有利契机。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人对传统文化现实意义愚见!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基本特征? 答: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基础。 (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全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阻 碍。 (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货多或少的联系。 (⑤)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 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 支持不同的政治实例以分裂中国,是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日益贫困化已至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 权利的生活。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关关系? 答: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民族富强、人民富裕。 (2)相关关系——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区别有互相紧密联系的。必须首先改变社会制度,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独立,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于创造条件,开 辟道路。 3.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 (1)军事侵略——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②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③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①的内政、外交;②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③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①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②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③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④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①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②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4.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我们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它包括了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尚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感情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等。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庞大体系来看,“仁、义、礼、智、信”具有主导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广泛性、深远性影响来看,“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对于我们的传统美德却有很多人选择了漠视。在新时代我们应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亲身去践行这些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形成;核心内涵;儒家思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素称礼义之邦,具有的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古之贤人所造就并被历代炎黄子孙躬行践履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 在春秋初期,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春秋末,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在汉建初四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特点,历史,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过程中,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学者顾冠华认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

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李瑞环同志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及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这一极其丰厚、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整理好、继承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两重性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 1.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传统、文化两个小概念组合而成的。所谓“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学课本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高度概括。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拘泥于课本的表述,就无法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关于对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理解。这一矛盾包括哪些方面?它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在近代中国,封建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土地制度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始终占统治地位,农民依然受着地主的压迫与剥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始终存在着,而且有时还很突出。而教材中却不把国内矛盾表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这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经济结构来看:在自然经济之外又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从阶级关系来看则出现了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因此,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复杂化了。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近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也正是如此,才有清政府的对外宣战、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才有国共两党的二次携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解放战争的时期。

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管理的启示 摘要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人的劳动能力是获聚财富的宝贵来源”及 以人为本理念,寻根溯源,可以探寻到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的源头。三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流派儒家、道家、墨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基本理论汇综,为我们提供了根本性的人本思想框架;儒家的仁爱论、性善论、性恶论为我们提供了以民为本、仁政的管理理念;道家的效法自然、人性关怀为我们提供了道为本、人为本的真正的理性人的管理思想;墨家的兼爱利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本管理实践的参考;兵家的人本性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战略管理思维的原则。所有这些思想对我们实施现代人力资源挂历有种要得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本思想的探讨,旨在从中发掘出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 人本思想人力资源管理儒家法家道家兵家

研究背景 近几年,我国掀起一股把“人事管理”、“人事部门”更名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部门”之风,对带着旧经济体制痕迹的传统人事管理加以批驳的同时,表现出的是对西方先进人力资源理念以及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大力宣扬甚至顶礼膜拜。当然,尊重科学、追随现代新事物是对进化论的遵从,然而,并非这股全球化之风吹来的都是西方的先进理念。我们发现,西方不少管理学家是怀着对东方管理智慧的崇敬之心而研究其学术的,他们惊叹于西方管理学在二十世纪的飞跃发展,之所以能领导世界管理学潮流,追本溯源,是二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给予其“道”,使之持续发展。一时间,研究东方管理之风弥漫,使人们再次体会了前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训导。 东方管理文化是聚居在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印度河流域与西亚两河流域以及非洲古埃及尼罗河流域的东方各族人民,共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中国的管理文化包容着独有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的管理文化,同时还改造吸收了释家、伊斯兰教管理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说是东方管理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但我们仍有必要系统地学习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 。在上个世纪之初轰轰烈烈开展地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此后,直到现在,将近一百年过去了,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才发现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没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变得野蛮、愚昧,缺少了对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将变得浅薄、无知。但是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随着一代一代更替,这种传统精神的影子越来越模糊了。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3654732.html,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作者:陈湧 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正确认识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路线方针的基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征程中正是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正确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的。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历史。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变化 [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17)06-003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次论断的回顾 社会主要矛盾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正确认识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明确工作任务、制定路线方针的基础。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过不同的论断,并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确定党的工作重点,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深刻认识和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的历史。 党的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但对这一理论问题的探索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已开启。1921年,党的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横空出世,从此,中国革命的 面貌焕然一新。在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中指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这说明,我们党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分析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及矛盾以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政策策略。1922年,党的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指出:当前的中国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这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中国国情和阶级关系认知的一次重大进步,虽然这时还没有明确运用社会主要矛盾这一概念,但无疑为此后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基础。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过农业文明,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依照传统,没有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不在与当时的经济相适应,弊端层出不群。但是人民已经被长期的农业文化所同化,他们没有去突破传统的勇气,导致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相对停滞或倒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是这么多年的封建文化不可能一下就消失,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至今那些残余思想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门。 关键字:文化精华糟粕发展 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过农业文明,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近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依照传统,没有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不在与当时的经济相适应,弊端层出不群。但是人民已经被长期的农业文化所同化,他们没有去突破传统的勇气,导致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发展相对停滞或倒退。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但是这么多年的封建文化不可能一下就消失,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至今那些残余思想还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门。 从整体上看,社会总还是缓慢前进着的,具体表现在:一、政治上,由民本思想到由民做主,《尚书》中《五子歌》里有一句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还有《孟子》里的“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话语都体现了民本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无产阶级走上了领导舞台,人民当家作主了。 二、经济上:由重农抑商到市场经济。两千多年自给自足的封建以农业为住的社会,商人是没有地位的,重农抑商的制度严格的限制了商人的出路。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三、思想文化上,由尊重人的思想到思想的自由,儒家思想强调以“仁”制天下,“仁者爱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人怀疑,其实,相当多的中国人并不持肯定态度,而在那些倾向于肯定的人群中也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真正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巨大价值和伟大意义的人可以说微乎其微。 当代中国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敝履类、泛泛类、古董类、历史类。 所谓“敝履类”,就是视中华传统文化若敝履,扔之犹恐不及,就别谈什么价值不价值了。这类人又可分为精英型和附和型。所谓“精英型”,即主张全盘西化的人;所谓“附和型”,即盲目跟着别人崇洋媚外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外国的什么都好,中国的什么都糟。在这一类人看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简直是“痴人说梦”、“荒唐可笑”。“精英型”在专家、学者中占有一定比例;“附和型”则在一般市民和小青年中占有很大比例。 所谓“泛泛类”,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泛泛的人。他们嘴里念叨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但若问他们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究竟怎样弘扬?他们便只好“枉顾左右而言它”了。这类人在那些平庸的官员中几乎比比皆是。 所谓“古董类”,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古董的人。他们很清楚甚至很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收藏,经常品玩,作为传家

之宝,但也仅此而已;也有的用以牟取财利,发家致富。前者主要是殷实的文化人;后者则是一般的古董商。 所谓“历史类”,就是把中华传统文化看作历史文物的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深知其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他们不仅自己搞研究,而且大声呼吁社会妥善保护之。这类人主要是国学素养很深又富有爱国激情的人。他们很值得尊敬,但可惜的是,他们只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却不大清楚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中所具有的极其重大的意义。用形象的语言表述,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当作了“夕阳文化”,竭尽全力地加以挽留,却恨无回天之力,因而往往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壮感慨。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发挥了“保护”之力,却难以建树“弘扬”之功。以上,便是现代中国人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如果仅止于此,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何谈起呢?所以,必须弄清中华传统文化究竟价值何在?它在现实与未来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才能进而谈论弘扬什么与怎样弘扬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究竟何在? 要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必须将它与西方文明作一番比较,没有比较便无以鉴别。 上面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和”字,那么,西方文明的特质又在于何处呢?西方文明的特质刚好与中华文化相反,在于一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现代的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工业社会,甚至整迈向了信息经济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巨大而丰富的物质生活,那么在追求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如何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已经成为社会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为一个学生,加上自己的学习也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很多知识,但是,我知道这些事远远不够的。尤其让我论述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优劣和发展的趋势的时候。当我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积雪传承古代给我们留下来的经典文化的时候,我知道凭我现在自己学习这点微末,怎么可能透彻和深入的探讨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不过我可以通过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粗浅的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即使很不成熟,也许还会有不当的地方,但都会是我对这种博大的文化的理解。 首先,要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方向上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与劣。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前进的。所以中国儒学家,提出了无数类似 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天人交相胜” “天人不相预”的思想。 其次,要从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优与劣。孤立地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缺陷,有陷入形而上的危险,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其优劣毕现。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大致表现为: 第一,中国文化崇尚天伦。而西方文化却漠视天伦。 第二,中国文化热爱现实,关心现实。而西方文化则渗透着虚无主义思想。 第三,中国文化崇尚“仁者,爱人”。中国人讲究以德服人,以友善态度待人,厌恶暴力。而西方文化却崇尚暴力,趋利弃礼。 第四,中国文化崇尚 “家国天下”的伟大抱负。而西方文化则过于强调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这些精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认识 ———读《乡土中国》有感 应该说《乡土中国》是我的第一本中国文化入门书,此书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叹70多年前老人家的治学精神和大胆朴素求索的态度。薄薄一本小书自己读了两遍,字里行间体会书中的智慧,可谓收获不少。整理读书笔记也算做个总结: 一、乡土本色 “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费孝通先生本章的第一句话。放眼今天,六十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正向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积极迈进的农业大国。但是,真正以土地为生,从事传统耕作农业劳作的人已经很少了。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膨胀和流动性的加强,对于农民工数量上的激增,个人猜想主要原因是:传媒的发达、文化的普及,使得许多生于乡土、长于乡土的人,不再安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土苦闷单调的生活。而是情愿怀揣着对美好优越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告别父母甚至妻儿,离开故土,涌入城市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的传承,使得乡土性成为我们民族血液的一部分。尽管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中国人大多还是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乡土性的表现。 二、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是…愚?的。”对于这个“愚”字,作者认为,多数人都陷入了认知的误区。许多人都把“愚”当作是乡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词,而事实上,乡下人之“愚”只不过是一种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缺乏”而已。在“文字下乡”一文中,作者指出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时常处于面对面的直接性的沟通交流中,从而“文字”就成为一种非必要的状态。 而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通过对“记忆”的强调和“代代相传”模式的阐述,从时间上,说明了乡土社会绝非必要“文字”。总结两章,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发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乡土社会这一基层上,“语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最后作者指出:“只有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三、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差序格局”对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和新奇的词。作者的比喻是:这种所谓的格局的差序正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一(5)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儒、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占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深厚的根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人们在现代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勇于拼搏,全力开拓。第二,先义后利的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在平等、公正、诚实、道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第三,求是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地搞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坚决抵制欺诈、坑害、挖墙角、使诡计、不正当竞争、不讲信誉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谐’’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