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 4 (一)、《故乡》小说中的杨二嫂形象4(二)、《离婚》小说中的爱姑形象5(三)、《祝福》小说中的祥林嫂形象7(四)、《阿Q正传》小说中吴妈形象9

二、鲁迅刻画农村妇女形象常用的手法10

三、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的意义11

四、结束语13 参考文献14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

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恪守封建礼教与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刻。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故其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故乡》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阿Q正传》中的吴妈。作者选取的这四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她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不同,但她们的命运都是令人同情的,她们都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她们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地探索。

关键词:鲁迅小说;妇女形象;刻画手法;形象意义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堪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把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特别是对辗转于社会最底层,挣扎在死亡的边缘,被侮辱、被损害的典型,封建社会的妇女更为关注,她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和殉葬品。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就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为深重。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

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地同情和怜悯。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作品当中的妇女,她们的悲剧人生,反映了封建中国的吃人本质。鲁迅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妇女形象,其中《故乡》、《离婚》、《祝福》、《阿Q正传》中,塑造的杨二嫂、爱姑、祥林嫂、吴妈这四个妇女形象最为典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并对压迫和破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一、形象多样的农村妇女形象

(一)《故乡》小说中的杨二嫂形象

在鲁迅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有一类可悲而又可憎的女性,这便是被“吃”且“吃人”的女性。一方面,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尽了封建制度和宗法“吃人”的折磨;另一方面,由于她们长期在“铁屋子”的生活环境之中接受着腐朽的宗法礼教等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文化心态的扭曲和变态,在这种心态的指使下便加入到迫害他人的“吃人”行列。

《故乡》中的杨二嫂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一个破产的小市民。鲁迅用前后对比的方法对杨二嫂进行描写,又一次透视了辛苦恣睢的妇女生活。杨二嫂原来有“豆腐西施”之称。不管是人们对杨二嫂靠色相招徕生意的嘲弄,还是她确实漂亮,她总算是一个拥有一个店铺的引人注目的女性。但经过兵匪官绅,苛捐杂税的压迫和摧残,几十年过后她却由“西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圆规”。她不仅尖酸刻薄,嘴尖舌利,而且穷困使她贪图别人的东西。他明着要,暗里拿,在灰堆中埋藏碗碟,并将此事推在闰土身上,既显示了自己揭发有功,好得到“赏物”,又陷害别人于不仁不义之中。

杨二嫂作为一个处在社会低层的妇女,她为了谋求生存,可谓是用尽心思。文中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是何原因,我想已不言而喻了。她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徕顾客。“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

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物质实利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需要物质生活的保证的。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杨二嫂物质生活上的窘迫还是让人同情的。

可是我们悲哀的看到,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这样一个人,亲近的只是物质实利,对别人的感情已经没有感受的能力。在这类人的感受里,“利”即是“情”,“情”即是“利”。“利”外无“情”,天地间无非一个“利”字。她感受不到别人的真挚的感情,对别人也产生不了这样的感情,“感情”也只成了捞取好处的手段。她的眼里只有“物”,只有“利”,只有“钱”,而没有“人”。在这个世界上,她是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服务的,精神上麻木至此,实在让人痛心不已。

通过对杨二嫂形象的刻画,作者批判杨二嫂的恶劣习气,不仅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使然,而且意在表现她由小康走向败落,源之于农村乡镇经济的衰败。可是,作者对“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仍怀着希望,希望下一代能走出一条新的“路”来。

(二)《离婚》小说中的爱姑形象

在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数《离婚》中的爱姑了。爱姑是一个对封建族权、夫权敢于公开挑战的农村妇女形象。她那种敢作敢为的性格,辛辣逼人的言语,打碎了封建礼教的枷锁,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的新觉醒。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她不甘心屈服于夫家的歧视、虐待甚至于遗弃,她整整大闹了三年。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显示出她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大胆蔑视和反叛,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最终还是离婚了。这就从泼辣刚强的外壳下挖掘出了灵魂深处的软弱。

应该说爱姑敢于反抗,与她的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而这是祥林嫂和单四嫂所没有的。爱姑是个有点身份的人,但又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身份,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有高门大户都走得进、脚步开阔的父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的父亲毕竟不能跟慰老爷、以及七老爷平起平坐。所以,爱姑应该是在农村属于中产阶层的妇女。然而,即便如此,爱姑还是被迫离婚了,这说明,在农村处于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即便是三媒六礼聘来的原配夫人,也不会受法律保护。爱姑就是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权是绝对维护夫权和族权的。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想凭自己的个人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者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在她的头脑里装满了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因此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在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的思想和斗争必然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她要争的,其实只是能做一个男人附庸品的地位。她认为自己有理,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可目的却是为了要维护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三)《祝福》小说中的祥林嫂形象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但与单四嫂子相比,祥林嫂的命运更悲惨更发人深省。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

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卖给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把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当她走投无路再次到鲁四老爷家作女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主人家觉得她“不干不净”,其他人也都用鄙夷的眼光看她。就连祥林嫂自己也慢慢觉得她是有罪的,因此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族权逼迫她不守节,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她当牲口一般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夫权要求她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不能改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不肯改嫁。“在花桥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捺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政权和神权惩罚她不守节,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使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都蒙受了极大的压力,使她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地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封建神权这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的希望。而政权的逼害更加猛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逼迫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9]“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后,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不但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她再不能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对祥林嫂“判了刑”,

令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叫她走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受到的打击是何等巨大!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在漫天的大雪之中无声地死去。祥林嫂以封建思想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和泪地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也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祥林嫂的反抗性体现在几个“不甘于”上,她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她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却也在头上留下了“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她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尽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她不甘于在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前怀疑灵魂有无。这四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又怀疑了神权,相对单四嫂的一味等待,祥林嫂的反抗在意识上有所进步,但是,她对压在头上最重的封建政权没有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意识只是粗浅的,朦胧的,祥林嫂的“逃”是为了做个奴隶,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撞”是为了守节,但这只是对从一而终的女德地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捐”却是为了重新获得做个奴隶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的自觉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而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祥林嫂这一系列地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命运,她是一个被政权压迫和摧残,并在族权、夫权、神权的绞索下辗转哀鸣的“失节者”形象。她的命运都非常凄苦,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正因如此,祥林嫂的悲剧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后,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的惊雷。这也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想改变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积极彻底地推毁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推翻“节”和“烈”这两座压在妇女头上的大山,受迫害的妇女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四)《阿Q正传》小说中吴妈形象

吴妈是在《阿Q正传》当中出现两位女性形象之一,除了更加弱小的小尼姑之外,吴妈基本上与阿Q一样,同是穷苦下层平明,在赵太爷家作女仆,而且是个阿Q嘴里的“小孤孀”,是阿Q敢于鼓起勇气去调戏的对象。

吴妈是阿Q对女人疯狂幻想之后找准的发泄目标,但是当阿Q被欲望所驱使,提出了“我要跟你困觉”的话题时,吴妈却果断逃开,并且给阿Q的人生造成了另一个不大不小的灾难——被赵秀才棒打,定下了赔礼道歉的霸王条款,并且赔偿了对阿Q来说是一笔巨款的金钱。从这一点上来说,阿Q与小说当中的其他剥削者一样,也间接地剥削了阿Q,并且对于阿Q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小说当中,吴妈的身份虽然也是值得同情的贫苦人民,但是更多的,吴妈这个人,却是不值得同情,甚至非常可恨的小人物。

在小说当中吴妈的形象特征,主要是虚伪奸诈和冷漠自私。吴妈与阿Q是处于同样阶级地位的普通农民,是受到赵家剥削劳动力的可怜人。但是吴妈与阿Q 相比,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比较满意,所以总是愿意与他人聊天时聊到赵家的事情。在被阿Q求欢之后,吴妈也并不是处于惊吓和为自己的操守担忧,但是感觉受到了侮辱:同样是下人,但是吴妈却更加鄙视阿Q,潜意识间认为阿Q的求欢使拉低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奔跑出去向赵家人求救。这种行为,实际上只是吴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非常狡诈地利用了阿Q。吴妈非常的冷漠自私,他对阿Q的处境毫不关心,只是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而且利用阿Q的单纯和笨拙,建立自己“清白贞洁”的声望。实际上,在受到阿Q的求欢之后,吴妈原本完全没有必

要如此小题大做地奔跑出去,更不需要去告诉自己的“主人——赵家人”。如果吴妈有一点对阿Q的怜悯之心的话,完全可以仅仅拒绝阿Q,狠狠打阿Q一个耳光让他清醒过来,这件事情就可以过去。但是吴妈却跑去找赵府的人告状,使阿Q挨打遭罚,而且被赶出赵府失去了工作。同样是作为穷苦之人,吴妈不给阿Q 留下一点退路,可以说非常冷漠自私,对他人毫无怜悯之情。

二、鲁迅刻画农村妇女形象常用的手法

鲁迅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农村妇女肖像及外形的描写,揭示了农村妇女的特殊身份及不幸遭遇,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运用细节及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农村妇女的典型性格特征,对农村妇女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深刻地揭露出农村妇女被扭曲的心理形象。

首先,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农村妇女人物,凭借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妇女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体现出农村妇女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还能完整展现农村妇女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农村妇女形象。

其次,鲁迅在小说中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的手法塑造农村妇女形象,展现农村妇女的性格。鲁迅在文学作品中不仅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农村妇女的形象,并且在他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农村妇女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的艺术效果。鲁迅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没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出他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义。”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的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多达二十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祥林嫂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与此同时,在鲁迅的笔下,除了刻画主要人物外,次要人物的语言也极富个性化。在《故乡》文学作品中,杨二嫂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完成的。杨二嫂在作品中的话:“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

这真是贵人眼高,我还抱过你咧!”、“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着破烂木器,让我那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二房姨太太,出门就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啊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这些话,都符合杨二嫂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杨二嫂和闰土一样,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但由于她是经营豆腐的小本生意人,形成了她泼辣、机巧和精通世故的性格特征。这些言语,把她那口快舌尖、能说会道、油嘴滑舌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极为符合她的阶级、职业、经历和性格特征。

再次,在刻画农村妇女形象时善于吸收人民群众方言口语,熔炼文言文中有生命的词汇及尝试性的采用了一些外国词汇等,也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回头人”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劳动人民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鲁迅为其他作家在白话文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小说刻画人物上做出了典范,同时也为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鲁迅小说中农村妇女形象的意义

在鲁迅作品中,真实地折射出,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在人类文明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压抑、被统治的历史地位。在这样的文明秩序中,女性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自我主宰命运的主体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发现了“人”,同时也呼唤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

鲁迅是最早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之一,特别是农村妇女,他以理性之笔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小说《故乡》、《离婚》、《祝福》、《阿Q正传》中以深沉的笔触,塑造的杨二嫂、爱姑、祥林嫂、吴妈这四个妇女典型

形象。当我们走进这些鲜活的形象,就会看到积淀着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血泪,她们的不幸、无助,她们的坚忍、顽强,她们的希望、出路,在鲁迅的小说中,他对农村妇女的生存、女子节烈、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也给予了分析批判,意在通过对女性的发现来启蒙社会,实现“立人”思想在封建社会,女性不仅在生理上遭受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扼杀,更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毒害和禁锢。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像巨大的无形的绳索,长期绞杀和窒息着中国的女性。鲁迅作为思想文化革命的主将,采取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审视态度,始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几千年来“吃人”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在小说中把不同女性的不幸置身于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形形色色的农村妇女表现,让读者明白:她们为什么会走向那样的悲惨结局。

鲁迅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清醒的审视态度,在小说里,他对于受尽侮辱的女性给予深切的同情,但从来不因为同情而涂上理想的色彩,而是重在揭示中国农村妇女的“不争”的一面,直视她们自觉的奴性意识及种种病态心理、行为,极力提倡中国女性应有清醒的反抗意识,渴望她们从封建伦理道理规范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鲁迅深深感悟到几千年来压在最底层的女性经受了封建礼教精神奴役造成的深刻而沉重的精神创伤。尤其是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灵魂中积淀着沉重的奴隶意识,因为她们从来没有想过,她们是可以争取做“人”的权利的。祥林嫂就是这样,她安于做奴隶,把坐稳了奴隶看作人生的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父权社会对女性进行歧视与压抑的历史。因此,所有女性的成长,不仅都深受父权社会思想与文化的浸染和熏陶,而且女性自己也早已把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这些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早已成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了。这也是历史摊派给女人的宿命。当然,五四时代的局限,也不可能把女性通过近两个世纪的努力而形成的女性主义思想传递给子君,这也仍然是一个历史的悖论。而这悖论也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无论是杨二嫂、爱姑、祥林嫂、还是吴妈,她们虽然都是以一种反抗或逃离的姿态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也一直以反抗与逃离的方式在传统的约束与禁锢中挣扎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历史安排给女人的宿命。可见,传统文化对女人的约束之

深,绝非一时或一世就能清理完的。

今天,在女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里,还有多少女性仍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爱姑和祥林嫂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那一代的思想是否还残存到今天,又有多少人,包括男人和女人,仍然生活在传统思想种种束缚之中而不自知。建立和谐社会、呼唤两性文明,应该以人的自由和独立为前提,打破传统文化对人的约束与禁锢。

中国古代农村劳动妇女长期以来受着封建礼教的迫害和摧残,而到清末的爱姑、祥林嫂时代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鲁迅以悲愤的犀利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的社会魂灵,通过杨二嫂、爱姑、祥林嫂、吴妈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惨人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农村妇女形象的目的。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获得真正的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深切关注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探索中,他把农村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地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表现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耀眼的火花。鲁迅正是通过描写农村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女性,最终取得了胜利。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9。

3、鲁迅《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P6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鲁迅《鲁迅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第2版。

5、鲁迅《鲁迅小说全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魏福惠《鲁迅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姓名: 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内容摘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虽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从数量上来看并不算多,但他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艺术技巧,刻画了阿q、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榜样和丰富经验。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鲁迅小说的总体是风格热烈与冷峻的结合,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下层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细致的现实主义描写,主要人物形象有: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而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更加受到关注,更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

目录 内容提要 (1) 关键词 (1) 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3) 二、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 (4) 三、下层贫困的知识分子形象 (5) 参考文献 (6)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鲁迅(19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1918年,他从辛亥革命失败后苦闷,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他把自己一生主要精力贡献给了文学事业,他伟大的标志主要表现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他都最富有独创性,他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呐喊》,《彷徨》都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我们可以把鲁迅小说中的生动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有权有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这里主要分析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物形象。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民众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表现对象。鲁迅就其一生来说始终站在人民群众一边,非常关注他们的不幸和疾苦。自古以来,农民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少有体现,而在鲁迅小说里面,首次把农民生活作为表现对象,于是便出现了许多生动深刻的农民形象。他们是在中国封建传统的人肉和筵宴上被吃着的“东西”,无权、无势、无钱且政治经济地位低下,在封建等级制度中位居最底层,对这些人,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他们连最起码的人格尊严和人生权利都剥夺殆尽。他们是无辜的,多数还具有淳朴、善良的品德;但他们同时又是愚昧、麻木的,认识不到自己悲剧命运的真正根源。因而,这类人物最基本的特点是愚昧、麻木,并在愚昧麻木中被吃掉,生活艰辛困苦。这类人物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形象、受侮辱的传统妇女形象、贫困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一、无知的贫苦农民和小市民典型形象 《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阿Q正传》中的阿Q、《风波》中的七斤、《社戏》中的六一公公、《一件小事》中的车夫等都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少年的闰土是那么的天真、英俊、精神、活泼、可爱又充满力量。而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象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了。……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在封建政治经济制度下,闰土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②折磨成为一个木偶人,“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③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给他肉体造成极大侵蚀,更使他精神麻木。而封建的等级意识在我和闰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少年闰土已不存在,永远的消失了。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药》中的华老栓是一个开茶馆的小市民,他用毕生的积蓄去购买人血馒头,用来治疗儿子的痨病,希望用蘸着革命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而最终没有治好,他的善良和愚昧令人感叹。在封建统治下,他们无辜的在遭受摧残,麻木而又迷信。 《阿Q正传》中的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典型。阿Q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农民,只靠两手挣饭吃: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他没有家,没有孩子,甚至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处处受人欺压,这种贫困压抑的生活给阿Q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精神的扭曲、生命的退化、封建意识的束缚。首先,精神的扭曲。极度困苦的生活,处于社会底层,天天的受人欺压,扭曲了他的精神,他发明了聪明的应对方法――精神胜利法,现实中的挫折变成了虚幻世界的胜利。“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或“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被别人打了,一句“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便立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安慰。连“精神胜利法”也不能安慰自己就自己打自己嘴巴,打完后,便心平气和起来,好象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虽有点热辣辣,但可心满意足的躺下了。他还有另一个法宝,即“忘却”,别人对自己施加的屈辱,一会儿便可忘记。他是生活在一个不能正视现实,一个虚幻、倒错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论

被扭曲的灵魂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论 [内容提要] 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面向现实,针砭时弊,以改造社会为出发点,反映出时代的呼声。本文结合《呐喊》和《彷徨》中的部分篇目,对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性格特征、角色功能、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鲁迅作品中这一特殊群体的典型性。解读这一类文学形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农民扭曲 引言 作家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童年的鲁迅自家庭变故以后,经常生活在风光秀丽、充满快乐与自由的农村,与农家子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农民朋友的交往中,鲁迅一方面感受到他们的纯朴、善良与热情,一方面对农民的生存状况,尤其是对他们的痛苦与不幸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作为文化主将的鲁迅目睹了黑暗社会中苟活的人们,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扭曲了他们的身体,更严重地腐蚀了他们原本纯洁的心灵。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如《故乡》中善良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夏瑜的母亲,以及《明天》里的单四嫂子,《阿Q正传》中的阿Q等等,他们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正是反映了中国现代农村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鲁迅在憎恶并揭露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同时,对广大农民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更为他们的愚昧、麻木、不思抗争而愤恨,因此深深地发掘存在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身上的国民劣根性,几乎渗透于鲁迅小说的每一篇章,凸现其小说创作反封建这一中心主题。 一

在众多的农民形象中,由于各自不同的境况、遭遇以及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程度各异,鲁迅笔下的农民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的思想愚昧、麻木。《故乡》中的闰土虽然待人诚恳,善良,可是到了中年,已经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①他的生活极度空虚,无聊,毫无目标。小说《药》中的华老栓也愚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他轻信庸医的胡言,将人血馒头当良药而贻误亲子的性命。阿Q被欺负和污辱后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愚昧到了极点的表现,面对赵太爷、丁举人等人的欺侮,他不是努力自强和抗争,而是编织种种歪理,异想天开地满足精神上的“转败为胜”。 有的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小说《风波》最能反映这一类农民的性格特征。作品中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思想则更多地反映了他保守、倒退的倾向。七斤看起来似乎是个穿梭于城乡之间的见多识广的船夫,七斤嫂也是一个泼辣精明的女子,可是他们整天所虑的仅仅是如何才能当好顺民,围绕着“皇帝是否坐上龙庭”的消息而忧患自己的辫子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革命后因为剪了辫子而喜,皇帝即位后因为没了辫子而忧。 有的丝毫没有反抗意识和叛逆精神,对所面临的重重压榨只能逆来顺受,即使在忍无可忍之际所萌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也是不彻底的。单四嫂子年轻时就丧夫守节,孤儿寡母,贫弱无依,对于生活与心灵的重压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幼子宝儿是她唯一的精神安慰,可是在宝儿患病期间,希望得到帮助与宽慰的她却遭遇到庸医的欺骗和市井无赖的以帮助为名,行调戏之实。在宝儿死亡这个致命的打击面前,单四嫂子这只可怜的羔羊仍然令人揪心地强忍着这一切,她不得不继续承受难以忍受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而《祝福》中的祥林嫂比起单四嫂子,虽然有了要求独立的愿望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在“四大绳索”的束缚下也曾多次反抗,甚至以死抗争,但因为斗争的不彻底性致使她仍然未能冲破封建的“吃人”罗网。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叛逃_抗争和困守_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005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5 总第20卷第6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20NO.6 叛逃、抗争和困守 )))解读古龙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李军辉 (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内容摘要>古龙作品在塑造一大批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的同时,也塑造了一大批惊世骇俗的女性群体,她们在男权社会的挤压下,或是无路的叛逃者,或是失败的抗争者,或是执着的固守者,她们永远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从而成为了一群无法安顿灵魂的女人。 =关键词>叛逃抗争固守古龙作品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05)06-0149-02 卓尔特立的古龙,其小说能在众多的新派武侠小说中异军突起,自成一家并广为流传,是与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分不开的,他本着/求新、求变、求突破0的宗旨,对于人性给予了特有的关注和描绘,将写人、写人的命运、人的情感与性格这一文学命题应用到武侠小说中来,从而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了大量的义薄云天的侠士和浪子。然而,对于女性,古龙将其定位于风云变幻的武侠世界的点缀,是风流侠客的陪衬。从古龙作品中众多女性形象中,我们读出了女性自卑自贱与被塑造被书写的人生大悲剧。本文以此为突破口,走进古龙笔下五彩斑斓的女性世界,来破译其精心塑造的女性群体。 一 在古龙构筑的女性群体中,出现了以石观音和水母阴姬为代表的社会叛逃者,她们的存在体现了女性对男权社会彻底的决裂和对于女性自身的特殊关照。她们有着超越常人的能力和手段,并营造了一个个拒绝男性入内的纯本体空间,对自己和同性的迷恋寄托着所有的情和欲。她们把目光完全从男性身上挪开,带着欣赏、爱慕,甚至贪婪,凝注于女性本身。5楚留香传奇6中的石观音有着疯狂的自恋情结,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正常的寻爱女子,但在历经挫折之后,她便不再相信男女之间会有真爱的存在。在寻爱而不得的情况下,她只能逃避到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在一个女性自我命名、自我指涉的世界中,骄傲而狂放地关注着自我。正如楚留香所说:/你一辈子都想找一个你能爱上的人,到头来你爱上了你自己。01她把对自己的爱与欣赏寄托在一面华贵无比的镜子上面,沉浸在自我的镜象之中,感受着生命的自在自为和完美无缺。她对镜子诉说着所有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在目光的抚慰中,感受着满足和快乐。在石观音看来,每一个男人都戴着一幅虚伪的面具,/所有的男人都叫我恶心0o,女人一旦陷入男性社会便失去自我,只有逃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属于自我的领域内,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一切的男性闯入者都是无谓的看客而已,他们不会也不可能真正进入她的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0和/镜子0的存在。镜子是石观音,)生爱恋的承受者,也是她最大的秘密和隐痛。所以楚留香在和她决斗中,就很机智地击碎了那面镜子。/镜子里的人被击碎,镜子外的石观音也像是受了重重一击,整个人都怔住了。0?就在她发怔的瞬间,楚留香出手击败了她。因为石观音不明白碎掉的到底是镜子,还是自己。她精心营造小心呵护着的纯粹的自己竟在顷刻之间归于毁灭。她不得不以服毒自杀的方式表达对男权社会近乎偏执的逃离和更为彻底的背叛。这是她走向绝对自我的最高形式。换个角度讲,楚留香毁掉了一个病态的爱着自己的石观音,却在无意中完成了一个绝对女性的神话。而对于水母阴姬这个不可一世的神水宫的宫主,在小说中,被古龙这样定义:/她本就是个不正常的女人,她的情欲是畸形的,她讨厌男人却将情欲在女人身上发泄。0?似乎在水母阴姬从未想过为什么要逃避男人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了她叛逃的旅程,她对于男子也没有什么失望与仇恨,有的只是天生的讨厌与不屑,而对于女性的欣赏和爱恋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实现与男权社会的隔离,她建造了一个不许男子入内的完全属于女性的领地)))神水宫。这个被外界看成是圣洁得不可侵犯的神坛,其实只是水母阴姬为自己营造的伊甸园,这实在是对道貌岸然的男权世界的挑衅和讽刺。水母阴姬不在乎外部社会是否认可,只追求自己的内在世界,在一个纯粹女性的空间,与同性为伴,在女性对女性的张扬和体味中,品尝着挑衅后的欢乐和宁静,唯如此,生命之美才能完全释放。然而,为男权立书的作者古龙并没有给她一个真正的女性领地,既然这个世界为男权主宰,那么一切都不可能脱离这一主宰,于是水母阴姬不经意爱上了一直男扮女装的/雄娘子0,当她发现/娘子0变成了/夫君0时,一切都已无可挽回,她的生命里从此多了一份对男子的牵挂。虽然,多少年来她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她倾其一生所设计的女性世界也变得不再纯粹,而归于破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男权文化支撑起的古龙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绝对的女性空间,对叛逃前景的展望和追求在男权的阴影之下化为乌有,而女性永远也走不出命定的悲剧。但是她们对男性世界的叛逃从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武侠小说中女性最终成为男主人公的奖品的形象轨迹的回避,显示出女性生命状态的多样和复杂。但这也以一种阅读障碍成为大多数读者不喜欢她们的根本原因。为此,她们也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二 古龙说:/女人,她可以是人,可以是神,也可以是兽。0而在其小说中,女性更多地接近于兽,兽性大于人性是此类女性的共同特征。他们有着超越一般男性的表现欲、权利欲、性欲,并为自己种种欲望的实现而不择手段,谈笑之中,把一切的道德约束、男权法则消解为零,在极度的放荡不羁中张扬着自我,膨胀着欲望。在男权压抑和仇恨的壁垒中以各种令人咋舌甚至引以为耻的方式争取个人生存空间,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在实现对男性世界的大抗争之后,品尝着生命的大欢乐。然而,固有的男权屏障无法撤除,女性的 149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村社会和农民形象 摘要: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在这长长的农民形象的画廊中,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 Q ,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倔强泼辣的爱姑,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背负着生活重担,忧郁的闰土……。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撷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断片,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种种切切。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他们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看到鲁迅对造成他们灾难的社会根源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人民辛亥革命中国农村工农大众广大人民宗教迷信革命党二十年鲁迅小说地主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杰出体现者,现代意识代表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小说中,有些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是世界闻名的典型,这些农民形象表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呻吟和挣扎,有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以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有倔强活泼的爱姑;有背负着生活负担、忧郁的闰土……他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农民,默默而又是赤诚地爱着中国农民、这种情感,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鲁迅是最无虚饰而又最热烈,最厚重,这种感情,贯穿在鲁迅描写他们

形象的一个生活中的片段,或者半生事迹,或者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后的一切中。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上的贫困,而且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揭示了造成他们困难的社会根源。他意在“重造国民灵魂”,唤起作为民族即使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 鲁迅塑造闰土、阿Q等典型的农民形象,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弱点,以引起人们疗治的注意,从而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振兴中华民族。 我们从鲁迅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农民形象概括了中国传统农民身上的那种愚昧、守旧、麻木、狭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争气、不觉醒,对压迫自己的恶势力逆来顺受,甚至失去痛苦的感觉,麻木到以残害同类为乐。当然,鲁迅也未否定他们勤劳、质朴、憨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一面。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命运是悲苦的。在他们当中,有的根本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革命,像闰土和祥林嫂等。即便意识到需要通过革命来改变一下自己命运的阿Q也没有真正理 解革命,反而深受其害。 具体说来,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最主要的一面即农民的弱点——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不觉醒。这就是鲁迅所要揭示的最宝贵的东西。 以上所说的都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的共性(只不过各自的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知道,“共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因此,在他们的“共性”背后,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他们不同的个性。

论鲁迅小说中子君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子君 吉木萨尔县马晓卿 【论文摘要】 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伤逝》中寻求个性解放的子君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封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也在对封建愚民政策无情批判的同时,对她们身上存在的"劣根的国民性"予以无情的揭示和批判。这个典型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鲁迅先生对受势力压迫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十分关注和同情,他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迫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关键词】:富有个性勇敢反抗揭露抨击 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发起之时,以反封建的如椽之笔首先对准封建礼教,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深切的同情和怜悯。从他的作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论雪锋塔的倒掉》等一系列著名杂文中足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把妇女的命运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他的《呐喊》、《彷徨》两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以反映妇女不幸和悲苦生活以及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妇女问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妇女形象,这些艺术形象虽然出现在不同的篇章,但又有其内在的联系,它巧妙地组成了一个旧中国妇女形象的艺术画廊。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鲁迅先生

鲁迅笔下的看客

鲁迅笔下的看客 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像,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种人,这组群像有着共同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姓名,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在这“看”的共性中,鲁迅主要刻画了两类看客的形象。一,麻木的群众,戏剧的看客。二,冷酷的民众,无情的鉴赏家。 幻灯片事件,是鲁迅终身难忘的心灵创伤,这种创伤一直在鲁迅的心中隐隐作痛,永远挥之不去,他把自己这一生活的真实体验,作为国民性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写入了他的许多作品中去。 小说《药》,写革命者夏瑜为了中国革命,为了救民于水火,宁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当他被捕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时,民众对他的牺牲没有悲伤,没有愤怒,甚至连起码的同情都没有,更可悲的是,他们把杀头看作一场好戏,无情的充当了戏剧的看客。《药》中“看客”形象的突出,有其特别的文本背景。可怕的刑场,恐怖的杀人事件,凶残的刽子手,无助的被杀者,以及肃杀的天气都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和吸力,《药》所描写的社会历史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看到,“看客”作为一种人物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阿Q正传》也从一个侧面描写这类麻木的看客。阿Q为生计所迫,从未庄来到城里,他认为城里看到的最精彩,最好看,最热闹的事情便是杀头,于是,在回到未庄之后,他把革命党人被杀的故事津津乐道地讲给未庄的人们:“你们见过杀头吗?”“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众人都伸长脖子听的出神,他的讲述直使 “听的人又都悚然而且欣然”。鲁迅在描写阿Q讲述时的得意形态时,尤其突出了未庄的看客,王胡等众人好奇的眼光和麻木的神情。 《药》和《阿Q正传》两篇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夏瑜等革命党人被杀的表面的悲剧,而且还揭示了看客们冷血的观看革命者被杀的更深层次的悲剧。这悲剧使鲁迅产生了愤慨:“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述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这。”这些乡村老女人们正是在“看”祥林嫂的痛苦,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的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逐,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的拒绝了孔乙己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形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疾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瘤视为改造

【开题报告】人生的不同路向—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人物形象分析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人生的不同路向—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的人物形象分析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就目前来说,有关武侠小说的研究不算少数,再次之前曾有几次热潮。比如在1987年底在香港举行的学术层次较高的首届“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即是一例,而《文艺报》也于1988年载文评价大陆近年来的武侠小说创作。到2000以后尤其是2003,2004,2005这三年之间关于金庸的论文研究是逐年稳步上升的,而古龙小说的研究相对不温不火。 虽然有关古龙小说的研究不算少数。但整个研究的方向多是一个很宽的范畴,比如说存在主意思想的对其创作的影响就有,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小琪的《存在主义视野中的新武侠小说》,也有余晓栋的《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发于《理论与创作》的第127期上。也有从各个角度比较金庸古龙小说异同的,包括从个体生命意识与集体生命意识方面的比较,钱群芳《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角度看金庸古龙小说的异同》武功招式描写方面的比较,等,以及关于他们师承方面的探究,有加拿大学者冯湘湘的《古龙“偷师”柴田练三郎?》。以及关于男权意识在他们小说中的表现,就有彭红卫《男权的狂想与没落——论金庸,古龙小说中的男权意识》。还有关于古龙大环境下的求新求变,创作方法小说特征上,以及其关于人性探究的问题,发于《当代文学》刊物上的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而其中具体的文学形象分析是少之又少的。只是穿差在其中做分析,应该说基本上的关于古龙作品的分析引述人物分析上的都会引用到《多情剑客无情剑》当中的小李飞刀李寻欢的形象。当初曾引起轰动的小李飞刀李寻欢,以及当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阿飞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没能有深入的研究。这个事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关于《多情剑客无情剑》这部古龙走向鼎盛时期的小说,他总会在各个研究古龙小说的论文中多有提及,有从表现伟大友情角度来解读的,这穿插于钱素芳《个体生命与集体意识——从人性的角度看金庸和古龙小说的异同》,以及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马俊《试析古龙作品中的“大丈夫”人格理想》;也有在余晓栋《存在主义思想对古龙武侠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文中,借此来例证古龙在创作上表现荒谬性以及对荒谬性的对抗的表现。也有从反武倾向解读《多情剑客无情剑》,刘贤汉的《古龙武侠小说散论》就是一例。还有从人性方面的表现欲,权欲的解读,虽然在宋祖建《古龙作品中的人性论》中以上组要通过林仙儿这个人物形象来佐证,但是我们也能从一些细微的地方来看出其实李寻欢的身上亦有此等表现,这是值得升入挖掘的。还有一个大多人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两个主人公李寻欢与阿飞其实就是一种父子之间关系的表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中学语文教材选用过《社戏》、《故乡》、《孔乙已》、《药》、《祝福》、《阿Q 正传》和《狂人口记》等。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本文试从题材、人物、结构、思辩、讽刺和语言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风波》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反映此政治事件的影响和后果。《孔乙已》、《祝福》、《伤逝》、《孤独者》、《明天》等,作者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此人物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刻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鲁迅小说中所写的农民或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有孔乙己受酒店里顾客和掌柜的嘲笑,后挨打伤残致死(《孔乙己》);阿Q求爱被断了生计,进城当了小偷,最后要“革命”,被枪决了(《阿Q正传》);祥林嫂一生勤劳,夫死,子被狼吃了,最后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死在除夕夜的街头(《祝福》)。这些人的死亡悲剧,是旧社会封建统治势力的迫害、封建迷信和礼教对人们的毒害所造成的。《呐喊》和《彷徨》中的小说反映了人民在受苦和挣扎,中国要革命和解放,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的本质的、主要的方面,塑造成为一个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请看《阿Q正传》中的阿Q,头戴破毡帽,拖着黄辫子,长着癞疮疤,他遭打后不敢反抗,贴上酒钱后骂:“儿子打老子。”这就把一个落后的农民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偷书被打,申辩说:“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揭示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的性格。 二、以显示个性为准则的小说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取胜,而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个性著称。他的小说结构以显示人物个性为准则,结构形式丰富多彩。 鲁迅小说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肥皂》围绕着“肥皂”与孝女的关系展开故事情节,巧妙地揭穿了四铭的假道学而目。 2、两条线索结构。可以主线和副线出现,也可以明线和暗线出现。《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杀,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2766556.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以《故乡》、《药》、《祝福》、、《阿Q正传》等小说中的闰土、杨二嫂、华老栓、祥林嫂、阿Q等农民形象为例,说明了鲁迅在他的农民形象的塑造中,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现状深切关注,以及对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的思考。本文认为,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具有探索农民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的意义,具有唤起国民觉醒的意义。 关键词: 鲁迅农民形象意义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巨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创作中,有许多篇章是以农民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痛苦呻吟和挣扎,塑造出了许多真实的驰名世界的典型。上个世纪初离现在已经遥远,但每当读到鲁迅的作品,我们自然会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1]。鲁迅了解中国的农民、关怀中国的农民、深爱着中华民族,这种情感最诚挚、最厚重、最无虚饰,所以鲁迅不仅描写了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贫困、现实生活的悲苦、农村经济的凋敝,而且还描写了他们的愚昧、守旧、麻木、不仁、不争与不觉醒的精神状态,并揭示出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刻社会根源。 一、从《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看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通过对比,写出了农村经济的日益凋敝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小时候的闰土懂得许多生活常识,如捕鸟、拾贝壳、刺猹等。 来看看他儿时的画面:他说:“要下大雪才好。我们那里都是沙地,下了雪,我就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等鸟雀来吃时,远远地将绑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多么可爱的少年闰土啊。小说中写他月夜手捏一把钢叉刺猹的情景,特别生动传神: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拿一柄钢叉,向一只查尽力地刺去。那查却将身子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晚上,闰土出来管西瓜,管的就是刺猬,獾猪,查,他说,走路的人渴了摘一个那是不算偷的。这些都写出了少年闰土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且聪明伶俐,且无拘无束。鲁迅把孩子们的世界写得那么真诚和谐,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旧社会里,像黑暗中的一粒火种,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像阴霾中的一线阳光,孩子们烂漫天真,像未琢的璞玉。 再来看中年时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灰黄色。一脸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了一件极薄的棉衣,手里拿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又粗又笨,裂得像松树皮。他还恭敬的叫鲁迅“老爷”。在看见儿时的伙伴时,他并不像儿时那样无拘无束,一声“老爷”足以显示他们心灵上的隔膜,足以看出中年闰土对生活的无奈所形成的卑怯性格。在运土木灰时,还把碗也放了进去想借机会运回家。这难道也是儿时那个闰土吗?我不得不信,这确实是他。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日益破败,他被生活压得麻木不仁,他不明白造成生活艰难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炉上,祈求神灵的保护,这足见闰土精神上的麻木不仁和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