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坝建设的生态困惑

——《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的思考

中国建设报2002-02-07

编者按: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听取“关于黄河治理、开发重大问题

若干意见”的汇报时意味深长地说:一定要加强黄河的基础性研究,这

种研究要伴随着黄河治理的始终。我们对黄河的认识远远不够,三门峡

大坝就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要听取不同

的意见、少数人的意见,甚至是微弱声音的意见。本文详尽地介绍了国

外对水坝建设的许多新的观点,并提出了发人深思的建议。这些介绍对

我国或多或少会有些借鉴意义。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依靠修建水坝控制洪水灾害,进行水利发电,

提供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人类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由于水力发电相对于火力发电,又具有“无污染、低运行成本”的优势,

因此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现代,一度更是备受人类的青睐。然而,水

坝建设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不良影响。随着人

类对水坝建设认识的深化,人类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惟功利主义的

传统思维方式,人类正在或已经找到了一种更加崭新的视角,重新思考

水坝建设带来的诸多问题。

水坝建设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国际争论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建造水坝的数量一直呈上涨趋势,目前

全球至少已建成45000个大型水坝(见下表),全世界有一半的河流至

少建有一座大型大坝;全世界有三分之一国家的一半以上的供电是依靠

水力发电,而大型水坝的供电占去了世界总供电量的近五分之一;全球

百分之五十的大型水坝是专门为提供灌溉服务而建造的,在全世界27100

万公顷的水浇地中有30%~40%的面积是依靠水坝提供灌溉的。

大型水坝的定义:水坝高度(从地基处算起)大于或等于15米;高

度在5米至15米之间,且总储水量超过300万立方米的水坝。

世界大型水坝分布概况统计表

国家数量占世界的百分比

中国 22000 45%

美国 6575 14%

印度 4291 9%

日本 2675 6%

西班牙 1196 3%

其他国家 8263 23%

合计 45000 100%

随着大坝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水坝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人们对有关水坝生态影响的科学研究日益深入,国际社会对这种盲目追求“水利利益”而越来越随心所欲建筑大型水坝的做法开始引起了怀疑,并在世界范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争论的初期,人们的分歧和争论还主要局限于个别水坝对当地的影响,但后来这些个别的问题逐渐演变成为普遍的问题。这场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尖锐、升级和扩大,后来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有关可持续发展主题中辩论最为激烈的全球性的论题之一。

这场争论的实质集中于:水坝对河流的流量、河流水资源的使用权,是否会迫使已定居居民背井离乡?是否会瓦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计来源?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是否是公共资金和资源的最佳经济投资对象?支持派强调:水坝可以用来满足许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如灌溉、发电、防洪、供水等。反对派则指出:水坝带来了许多难以根治的弊端,诸如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破坏、债务负担和费用超限、人口迁移及其贫困化等问题。

1997年4月在世界银行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支持下,国际社会就建筑“大型水坝”的有关问题召开了第一次专题研讨会议。通过充分协商,这次会议达成了一项协议,即呼吁成立一个专门的“世界水坝委员会”,负责研究评审大型水坝的综合利弊,拟订大型水坝的规划、设计、评估、建设、运作、监控和停用的国际公认检验尺度、准则和标准,起草并提出一份权威性的评估报告。

1998年5月,世界水坝委员会在南非当时的水务和林业部长科德阿斯摩尔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工作。委员会本着“向公众开放,广泛听取意见”的原则,专门成立了一个由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利害观点的人组成的“世界水坝委员会论坛”,负责提供咨询服务。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于2000年11月,世界水坝委员会完成了题为《水坝与发展——新的决策框架》(以下简称《水坝与发展报告》)的“全球审议报告”,这是世界上有关针对水坝在达到促进发展目的方面的成败经验的第一份世界性、综合性的独立评估报告。报告的发布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告问世不久即获得了当年的“国际环境评价影响奖”,科德阿斯摩尔先生也获得了当年国际环保领域的最高奖项扎伊德奖。

争论之后形成新的共识

世界水坝委员会从一开始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以往的水坝仅仅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的途径,而大型水坝面临的挑战却是多方面的,目的的单一性和挑战的多面性是水坝建设的最大矛盾症结。由于认识和科学的局限,其中一些挑战又是严峻的和难以应对的。为了确保《水坝与发展报告》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在组织起草之前,世界水

坝委员会首先确定了争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评价原则。评价原则认为:评价任何一个水坝建设项目都应该以实现长远的、根本的、可延续的人类综合福利为目的;都要做到经济上的有效性、社会上的公平公正性和环境上的可持续性的统一。具体概括为:公平性、有效性、参与性、持续性和责任性。后来这一原则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世界水坝委员会首先组织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详细研究了八项有关大型水坝的具体案例,编写了关于印度和中国的国家分析报告,编写了俄国和新独立国家的简要分析文件,编写了关于125个大型水坝的调查报告。除此之外,还就一些社会、环境、经济问题以及水坝的“替代方案”、“管理方法”和“体制安排”编写了17项专题评论报告,并在4个地区性的咨询工作中提交了947项文件和报告。所有这些调查和研究都为完成《水坝与发展报告》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以上大规模的调研,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得到了许多崭新的、前所未有的重要结论,正是这些结论支持了《水坝与发展报告》的出台。这些结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有关水坝经济效益方面的主要结论

虽然经济效益是水坝建设的初衷,但是其结果并非如此。调查认为:

——用于提供灌溉服务的大型水坝通常都未能达到有形目标,没有收回成本,并且在经济上获得的收益也比预期的要低;

——用于提供水力发展的大型水坝趋向于接近,但通常还是低于所定发电目标,一般说来,水力发电项目可以实现经济目标,但具体项目差异较大;

——用于市政和工业的大型水坝在时间上和提供大批量的用水方面,都普遍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资金投入成本回收率不高;

——用于控制洪水的大型水坝提供了防洪效益,但同时在那些仍然受到洪水威胁的地区,由于建造大坝赢得一段时期的安宁,导致人口增加,从而又增加了这一地区日后洪水的危害性;同时一些地区由于水坝管理不当或水坝质量问题,而出现的洪水溃坝现象的水灾事故也并不少见;

——用于提供多种服务的综合性大型水坝一般也是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而人们对预定目标通常过于乐观。

有关经济效益调研还得出了另外两个结论:

——大量案例调查表明,大型水坝普遍表现出施工期的延长和大大

超过预算成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型水坝不可避免的问题有:坝龄老化,维修保养费用增加;气候条件和水文特征变化,水坝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带来的投资也将增加(这里还不包括因水坝质量引发的溃坝问题)。

有关生态效益方面的主要结论

生态效益是被以往水坝建设普遍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调查认为:

——由于水坝库区的淹没,必然导致天然森林、草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数量的减少和上游集水区的环境退化;

——水生动植物多样性的丧失,特别是重要渔业的衰退,下游湿地以及沿河、港湾、比邻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由于水流减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重;

——由于水坝的抬高,从而导致下游土地的盐碱化;

——由于多座水坝建于同一条河流上,大面积的灌溉或是导致水体矿化度的升高,或是导致耕地的盐碱化。

该项研究还特别指出:人们以往认为,水力发电比火力发电具有一个很大优势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专家们对巴西的一个水力发电型项目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认为由于植物的腐烂和集水区流入水库的总“碳”量大于同等规模的火力发电项目。当然,由于水库的情况不同,其散发的温室气体数量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说,大型水坝给有关生态系统,特别是物种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负面多于正面,有些影响是重大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

专家们认为:以往为解决因建造水库给生态系统和野生物种保护造成不良影响的行动,并没有获得长期性的成功,利用人工鱼道缓和迁徙鱼群遇到的阻塞其成功率也很低。由于传统的生态补救措施的效果一般不佳,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包括改变水坝选址、保护重点河流河道的自然状态、选取水坝开发的替代方案等。一些国家通过增加投资,采取生态补偿性措施,弥补或减轻大型水坝带来的生态损害。目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已经开始停建或诉除一些水坝,以确保重点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例如,挪威已宣布今后停建大型水坝,美国目前每年拆除的水坝多于新建的水坝。

有关社会效益方面的主要结论

有关社会问题受到了水坝建设者的重视,但认识的程度远远不深,

解决的措施也不得力。调查认为:

——下游依赖渔业资源为生的居民将不得不为此选择新的就业,而这些祖祖辈辈以渔业为生的人们面临着许多就业的困难;

——水库区内的居民将失去肥沃的土地,并且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移民,而在以往的许多水库移民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安置补偿费用;

——大型水坝建设造成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流失;

——在移民中,土著社区、部落和少数民族通常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的宗教、文化、民俗受到了冲击;

——在受到影响的社区中,性别的鸿沟加宽了,妇女通常承担了不成比例的一份社会代价,并且常常在分享利益时受到歧视;

——由于在一条河流兴建多座大型引水水坝,导致上游、中游、下游之间在分水问题上的关系趋于紧张。

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

世界各国建设大型水坝带来以上诸多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

——在大型水坝的建设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体现全面的参与性和公开的透明性;

——在对被选方案进行评估时,评估的范围狭窄,通常仅限于技术和经济方面,很少涉及环境、社会等领域;即使涉及到环境、社会等方面的评估,其内容设计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有关这些内容的评估时间滞后,大都发生在整体方案的评估后期,其评估作用受到了限制;

——大型水坝建成并投入运行以后,有关监控和后评估工作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大型水坝的环境、社会影响复杂,前期评估难以周全,这样不利于吸取经验教训;

——许多国家没有通过立法,规定大型水坝拥有者在水坝的许可使用期内和许可使用期以后的相关责任;

——一些水坝由于管理体制、贪污腐败等方面的问题,扭曲了决策和项目的顺利执行。有关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水坝与发展报告》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避免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或是将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对发展的需要和被选方案进行科学的、深入的、广泛的论证,从利弊分析中得出结论;

——确保移民和受到项目影响的群众生活得到改善,使这部分人群成为项目的受益人;

——坚持对大型水坝建设项目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和定期评估;

——在经济方面,特别在环境和社会方面建立奖励、制裁和补偿机制。最终的结论

经过深入的调查,激烈的辩论,详细的分析,反复的论证,《水坝与发展报告》最后得出了五条不容质疑的结论:

——肯定了水坝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人类已经从水坝建设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应该承认人类在水坝建设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不可接受的、而且通常是不必要的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巨大代价;

——由于忽视了水坝与其他备选方案公平、公正、客观的比较,水坝的经济利益价值引起了人们的怀疑;

——应当邀请那些决策者、开发者及各种开发方案风险的可能承受者共同参加讨论,这是寻求解决利益与意见冲突的必要途径;

——要将不适宜的水坝项目淘汰在早期,从而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水坝综合效益。杨朝飞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初三(10)班何淑珺 长江三峡的建设有利有弊,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查阅资料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我查了一下,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根据地理知识知道,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

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水库区蓄水达18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点: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谈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p陈常梅陆经纬o李丽华 任何水利工程都具有一定的两面性,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河流生态系统要求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应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1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必须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系统。 大坝建设把自然的、相互联系的河流系统分割为人工、部分自然控制的系统,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控制系统,破坏了水流的自然流态,从而对流域的生态环境系统产生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阻断河流,淹没了上游土地,也改变了下游河道的自然径流规律,变更了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水流进入库区,流速变缓,导致库中的水温分层和含氧水平下降,影响了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大坝改变了河流中的泥沙输移规律,增大了库中泥沙沉积,减少了对下游河道及河口地区的泥沙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对水生物及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大坝还阻断了鱼和其它水生生物的迁移路径,特别对洄游鱼类的繁殖产生了极大危害。 河流本身也是需要用水维持的,一定的/河道内用水0能保持河槽的相对稳定。由于河道上水利工程拦蓄、取水,影响河道行水,以致不能满足河槽相对稳定的最低水量要求,造成下游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湿地减少或干涸。 拦河筑坝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河流的水动力特性,影响了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从而导致纳污能力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流动的河流改善水质的能力并不亚于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稀释,它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可以自然减少、消失或无害化。因此,充分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改善水环境、降低污染程度的重要措施。 2依法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2003年颁布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在1979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6(试行)开展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的基础上扩大了评价范围,强调了开展规划环境评价,从法律上规定了包括水利在内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实施规划环境评价,为流域规划的梯级开发在时空两个层面上对生态环境的互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各行各业在建设工程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依法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工作。 3建设水利工程为/生态工程0 现代水利的突出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应力求使每一项水利工程尽可能成为生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恢复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基础性目标,把水利工程建设成/生态工程0,使水利工程一方面要满足水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要求,使水利工程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美化功能;另一方面是指水利工程要满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各项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在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充分重视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才能兴利除弊,把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p临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o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21 # 生态水利

观后感 论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浅谈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2011082332 沈飞 三峡大坝从建立开始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随着近期四川地震的发生,更多人担心此次的地震是否会威胁到三峡大坝。三峡大坝的建造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成了一个额待解决的命题。 观看了美国的纪录片三峡大坝,心里也多了些想法。 我想说的是,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峡大坝目前来看,总体是利大于弊的,矛盾的普遍性导致了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性,三峡大坝的建立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我们不可置否,大坝建设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量移民,大量文物古迹被淹,甚至有从研究表明三峡大坝对地震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1998年长江发生洪涝,导致无数人家破人亡,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而我们清楚的明白,长江的洪涝灾害是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损失我们在未来还要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时,我们就应该更加清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不了决定作用。而我们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多年来的洪涝问题,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建造三峡大坝是最好的方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联系是普遍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三峡大坝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正常的。但我们也不能对现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应充分发挥人的主管能动性,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过的作用科学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超前的知道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利用科学技术积极解决问题。 另外我觉得三峡工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原住具名被迫迁移,,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十八大也强调了人文关怀,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多关心那些远离自己家园人的生活,而不是迁移了以后就没有了后话。 尽管三峡工程有一系列的问题,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他的积极作用,大坝建设有利于蓄水防洪,大坝有利于发电,缓解能源不足,有利于发展航运,有利于发展旅游,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所以总体而言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河流的水质遭到恶化,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城市水体功能的退化和降低。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来自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巨大压力,在各类直接或间接、潜在或显在、独立作用与累积干扰的作用下,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整体状况及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以往的针对水质、河岸带、河道等单要素的研究无法全面的反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状况,需要以一种综合的、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系统地诊断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存在的问题和相互关联,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持。 1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及其健康的内涵 1.1 河流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是指在河流内生物群落和河流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河流生态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连续的系统,具有典型的结构特征和独特的服务功能[1],它包括陆地河岸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相关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在内的一系列子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各组成因素(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环境)在时空连续及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相互作用形式以及相互联系规则,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河流生态系统同其他水域生态系统一样,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时空结构等基本结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河流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利益。按照服务功能性质分类,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可分为淡水供应、水能提供、物质生产、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支持、环境净化、灾害调节、休闲娱乐和文化孕育等。 1.2 概念和内涵 城市河流包括自然形成和人工开挖的流经城市区域的运河、河流、渠道,是城市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健康”即指系统在各种不良环境影响中,结构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 Urban River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Evaluation ■ 边 博(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98) ■ 程小娟(扬州环境资源职业学院,江苏 225009) 摘 要 介绍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研究尺度,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指出了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以及对我国河流管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城市河流 生态系统健康 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长江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三峡大坝的利与弊 三峡工程的益处,最主要是集中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三峡工程可以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中国是非常典型的东南季风气候,降雨分布非常不均匀,长江从宜宾到武汉也是地上河,过去两千年的统计不到十年发一次洪灾,98年洪灾大家还是记忆犹新。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第一位是防洪,防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非常必要的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工农业精华地区。但地面普遍低于洪水6-17米,全靠总长33,000多公里的堤防保护。而长江处古洪灾频繁到约10年一次,洪水威力强劲。三峡建坝后,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确保中下游安全。遇千年一遇洪水,配合分洪区分洪,可避免发生毁坝的危害。历史将证明:长江三峡工程,是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近2300万亩耕地和1500万人民生命财产及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安全的守护神。中国的历史就是治河的历史,洪水不治无法使国得到安定。也就是说没有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其它方面都还是可以替代的,唯独防洪不可替代的,三峡工程部修建的话,在洪水控制方面我们没有有效的手段,江汉地区人与自然无法做到和谐相处。

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以至三峡和葛洲坝年均总发电量将达1050亿度。若每度电价0.1 元,则年度创现值105亿元;若每度电创产值5元则每年可为国家增创产值5250亿元;若人均年创产值1万元,则可安置525万人就业。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三峡水电站,将是我国未来的电力调度中心。 三峡工程修建对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库区应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660公里的宜-渝江段落差很大米。有滩险一百多处,单航段几十处,重载货轮需牵引段也有好几十处,年单向航运能力不足1000万吨。而三峡建坝后,将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扩宽很多,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5000万吨。那么,横贯中华东、西大地黄金水道的形成,对发展和繁荣长江两岸至沿海地区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另外,三峡工程还对环境、南水北调、养殖等多方面具有很

024(建坝利弊)

厦门一中2011级高二上学期文科地理练习024(建坝利弊) 班号姓名 下图是长江的干流剖面图和中下游逐月流量变化曲线图,联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利用的经验,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描述能正确反映长江中下游气候、水文特征的是 A.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有两个汛期 B.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下汛冬枯 C.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水量夏秋多、冬春少 D.高寒气候,冬季断流 2.受流域自然背景的影响,长江的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是 A.上游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开发旅游业 B.中游疏通河道,大力发展航运 C.下游兴建大坝,防洪、发电 D.采取梯级开发,实现流域的综合开发利用3.长江三峡工程的修建,带来的影响是 A.长江航运被大坝完全阻断 B.改善了三峡河段的航行条件 C.使坝址上游洪水发生几率增加 D.长江中游平原耕地盐碱化现象加剧 怒江是中国获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中的大河之一。当建设水坝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走向终结的时候,中国西部却掀起了修建大坝的浪潮。据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研究是否批准在仅存的两条自然生态河流之一——怒江上修筑众多大坝,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据此回答4~6题。 4. 兴起“废坝”运动,是因为修建水坝可能对环境造成许多不利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①土壤出现盐渍化②河口三角洲淤积缓慢③使海水倒灌,海岸受侵蚀 ④近海鱼类减少⑤灌溉⑥航运⑦养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③④⑤⑥ D. ②⑤⑥⑦

5.在怒江建坝的有利条件有() ①耕地淹没少、不用移民②水能集中③良好的建坝地形④投资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在怒江进行水电开发遭到众多反对的主要原因有() ①在怒江建坝截流,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流域生态环境恶化②建坝技术不成熟③怒江的水电开发主要是为了“西电东送”,但由于输电距离远、成本高、沿途损耗大,需要进行认真的经济效益分析④影响和降低其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地质、地貌、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物种以及自然美好价值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 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 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 答7-9题。 7.关于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 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④③② D.②④①③ 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9.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增加⑤三角洲面积缩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10.读某水电站的储水大坝纵向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建坝主要应考虑大坝________(东、西)侧 的气候、水文等历史资料。 ⑵可以明显改善航运条件的是大坝以________ (东、西)区域。 ⑶由于拦坝储水,大坝以_______(东、西)的 低洼地区可能需搬迁居民。 ⑷建坝后,泥沙容易淤积的区域_ _ ___。 ⑸水库对大坝___________侧的区域有防洪、灌溉的作用。 ⑹图中可利用的水位落差是_________,用其发电,能源转换的过程是 ___ __ _______。

论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

论大坝与生态环境保护 学院:科技学院学号:2010409315 姓名:蒋闻见 摘要:研究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前提。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类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招致了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当人类认识到这种掠夺式开发的严重危害后,便开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境界。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看待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坝;生态环境;物种 一、水电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大坝与生态的关系问题上,水电比较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水电的发展历程。我国水电建设从解放初期装机16.3万千瓦,发展到2002年底装机8607.5万千瓦,尽管在发展进程中曾数度遭遇困难和挫折,但是仍然顽强地发展,从弱到强,由小到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水电事业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先后经历了技术制约、投资制约、市场制约和生态制约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技术制约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电事业受建筑材料和技术等因素制约,发展速度缓慢。当时,由于缺乏科学的筑坝技术和现代化的建筑材料、施工机械,修建大坝主要靠人扛肩挑,机械化水平极低,制约了水电事业的发展。如今技术制约阶段早已成为过去,中国目前有能力设计、修建任何类型的大坝。 第二,投资制约阶段。筑坝技术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资金的制约。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国家急需发展火电和水电。为加快电力建设,国家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水电发展。譬如采用“两分钱”政策,每度电附加两分钱,调动各地的办电积极性。修建三峡工程,也采用了全国每度电加四厘钱的办法。这一时期只要能筹集到资金,电站就可以建,反之则难以建设。由于水电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大,回报周期较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水电发展主要受着资金的制约。 第三,市场制约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中央水电投资的增加,极大地缓解了水电建设的资金困难。随着水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力出现相对富余的局面,水电面临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遇到了新的困难——市场成为影响水电发展和电力布局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了市场,电站就可以建;没有市场,项目就上不了。决定电站建与不建、电力往哪里送,市场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如广东等地对电力的需求就为西南一批水电项目的开工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市场。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1).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与补偿 (1) 本文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指出河流形态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胁迫的主原因,是由于水利工程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河流形态的均一化和非连续化,其结果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下降。最后,文章提出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技术对策点。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胁迫 1.引言 自然界或人类对于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生态学中称为胁迫(stress)。人类活动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来自以下5个方面:(1)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对河流造成污染;(2)从河流、水库中超量引水,使得河流流量无法满足生态用水的最低需;(3)通过对湖泊、河流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以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河流的退化;(4)在湖泊、河流或水库中,不适当地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乡土种受到威胁或消失;(5)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胁迫。本文重点讨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问题。 众所周知,兴建的大量水利工程满足了人们对于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巨大。水利工程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作用。通过调节水量丰枯,抵御洪涝灾害对生态系统的冲击,改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生态状况以及调节生态用水等方面,水利工程同样贡献巨大。 那么,“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造成胁迫”这个命题又从何谈起呢? 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从人类幼年时代开始至今在地球上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和经济活动,首推大片土地的农业垦殖及城市利用,其次是森林大规模砍伐,自工业化社会以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是引起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因素。而自远古至今兴建的水利工程是一种在流域和区域水平上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人类为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等方面,不仅明显地改变着地地形地貌,影响着局部气候,同时也大幅度地改变着河流自身的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河流形态多样性。其结果将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动物、植物、微生物)与其环境组成的系统,其中各成员借助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形成一个有组织的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水利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摘要:水利工程在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河流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运用生态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建设既满足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需求,又兼顾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工程,生态水利工程应运而生。 关键词:水利;生态;现状;建设 Abstract: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social security and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causes the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river ecosystem.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eets human socie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emand, and Gu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Keywords:Water conservancy; ecology; curr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理念的中小河流治理应用

基于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理念的中小河流治理应用 发表时间:2019-03-14T16:13:54.017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34期作者:董琳朱晓春景文洲 [导读] 本文系统回顾了“生态治河”理念的演变历程,总结了目前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针对中小河流治理中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理念的应用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董琳朱晓春景文洲 海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咨询中心天津 300170 摘要:中小河流是我国众多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与其周边河岸带等环境载体一同构成了现今丰富多样、生动立体的生态系统。中小河流治理既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进一步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回顾了“生态治河”理念的演变历程,总结了目前生态治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针对中小河流治理中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理念的应用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研究成果与结论可作为工程设计、河流管理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字:中小河道;河流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治理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River System,Middle and Small Creeks,as well as surrounding reparation zone,constitute a diversified,vibrant and tridimensional Ecosystem. To efficiently harness Middle and Small Rivers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s tasks in curr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ut a great improvement to China’s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olution process i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present Middle and Small Creeks Harnes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are propounded,aiming at 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Concept,to promote the Middle and Small Rivers construct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can be referred by Engineering design or River Management. Key words:Middle and Small Creeks,Rover Ecosystem,Natural restoration,Harness 1 传统治理模式及变化趋势 中小河流是数量众多的河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江大河综合治理中关键的“最后一公里”,开展河道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支撑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在中小河流治理之初,受传统的大江大河治理模式影响,以提高河道的防洪标准,恢复防洪功能,保障河流周边城镇、基础设施、基本农田防洪安全为目的。主要措施为清淤、复堤、新建堤防、护岸等措施。在河道治理中,采用裁弯取直、束河筑堤、清淤清障等方式增大过流断面,畅通河道、宣泄洪水,硬质护岸可以有效保护堤防不受水流冲刷的影响,防止河流溃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中小河流在防洪排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传统的治理中,主要采用浆砌石、钢筋混凝土等硬质建筑材料,护岸基本型式为直立式和陡坡式,这种工程结构抗冲刷侵蚀和整体性较好,但堤岸过度硬化,封闭隔绝土壤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得土壤、植物、生物之间失去有机联系,严重破坏岸坡周边的生态系统。经过裁弯取直的河道,较之自然蜿蜒曲折的河道,其水流流态更为均匀、汇流和下泄流速更快,不仅增加了上一级支流的防洪负担,也使得原来河流中生长的鱼类、植物失去适宜的水温、流速等生存环境。这些问题导致水生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河流生态功能退化。伴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治河方法的弊端已逐步为大家所认识,我国在近年来实施的中小河流治理中也突出生态治河理念,农村河道以保护农田为主兼顾恢复生态、美化环境,县城河道以县城防洪为主,兼顾亲水需求,营造水景观,尽量保持河流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恢复河流生态多样性。 2 河流生态系统修复 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1962年,“生态工程”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而后专家学者提出了对于生态治理的不同理解,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的利用要求,同时维护河流的生态多样性,Bidner认为河道治理首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生态系统负面影响之间的尺度。Hohmann则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产生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 对于如何将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应用于中小河流治理,有人主张河流生态治理应该更多的依靠自然界的力量,靠自然演替过程实现生态恢复目标;一些人认为,对于生态工程的把握,应在权衡满足经济社会需求与满足生态健康关系上,采取二者并重的立场。 3 中小河流的生态恢复治理理念 尽管许多发达国家在河流治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其理论和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能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模式,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河流生态治理。 董哲仁提出河流生态恢复应在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基础上,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自然的状态,改善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生态保护行动。 中小河流以县、乡河流为主,河流沿岸多为集中居住地区或基本农田,两岸滩地宽度较小,加之投资规模受限,不适宜采用大江大河与城市规划相结合的综合生态治理模式,治理应从河流水系自身的自然规律出发,在提升防洪减灾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防洪需求,统筹协调流域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极简单的建筑材料与自然修复手段,在没有人类活动干预,或者干预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水流、植物、动物、土壤等河流生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恢复河流自然原始状态,在一定的时间作用下,达到自然的平衡状态,恢复自我组织、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持续河流健康状态。 4 生态恢复在河道治理中的运用 从治理目标来看,河道生态恢复需要根据环境变化、经济状况及河流特征等因素确定,将河道整治目标定位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恢复,对河流水文、水质、河流生物、河流形态、河岸带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统筹考虑,从而确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河道整治目标。 从治理措施来看,为了有效恢复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中小河流治理必须转变单一追求工程安全的传统水利工程设计思想,根据治理

河流与城市生态系统

河流与城市生态系统 摘要:河流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河流具有的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各项生态功能,指出保持河流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水文过程、控制河流水污染、综合规划河流是发挥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作用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河流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建设 人类诞生伊始濒水而居,近水而种。河流与城市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河流或穿城而过,城市或滨水一侧。在远古时代河流就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后来,随着水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河流成为了城市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在近代工业化阶段,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不仅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而且是污染净化的场所;在现代,城市生态化成为城 市建设的主流,在其生态建设过程中,河流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河流对城市的繁荣与衰落,对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河流与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城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创建一个物质循环畅通、能量流动高效、系统过程稳定、结构和功能协调的生态系统,为城市人口提供一个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相匹配的、持续稳定的物质环境,保证城市人口的身心健康发展。河流本身所具备的物质静态和动态特性,为城市生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1河流与城市水源 水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许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业用水)已达到100L/d·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用水量从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资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城市生产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类工业用水从就近的河流中解决,也具有明显低成本、高稳定的优势。地下水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卫生性、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补给量仍来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均会影响到地下水量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尽管人类可以远距离调水,但是伴随而来的将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预见,河流在未来仍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河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大坝建设的利与弊分析

大坝建设的利与弊分析 1)大坝建设之“利” 大坝具有两种主要功能。一是蓄水以补偿河水流量的变化;二是抬高上游水位以使水能够流入渠道,或增加“水头”即水库水面与下游河流水面的高差。蓄水和水头的产生使得大坝能够控制洪水、发电、为工农业和生活供水、通过稳定水流和淹没急流来改善河流航运。建坝的其他目的还包括水库养殖、休闲活动,如划船等(迈克古雷,1996)。 1.1控制洪水 在低地地区,河流经常造成洪水。自然洪水依然是世界上最频繁、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1992~1996年,洪水平均每年影响6 500万人的正常生活,其危害超过任何其他灾难(世界大坝委员会,2000)。 筑坝能够使水流分配更为均匀,从而成为减轻洪水灾害的措施之一。调洪水库滞留、存贮部分洪水,因而削减破坏性的洪峰(康德赛维奇,1998)。就这样减少了水库下游的水流流量及洪水损失。在70多个国家,约13%的高坝具有防洪功能。 1.2灌溉 灌溉是将贫瘠地区改变为能支持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关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约1/5的农田采用了溉灌,灌溉农业产量占世界农业产量的近40%。 为引用埃及尼罗河水,确定孟斐斯城城址,修建了第一座大坝。很多古老的土坝,包括巴比伦人修建的许多土坝,是构思精妙的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坝是专门或主要为灌溉而修建的。据最近估算,当前世界范围内30%~40%的灌区用水依赖于大坝。在一些地区,灌溉成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例如埃及,几乎100%的灌溉是由大坝供水,其中大部分来自于阿斯旺高坝。 1.3供水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高速增长,供水仍将是一个重要问题。提供可靠供水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河流上筑坝,形成水库从而存贮高流量时期的多余水量,在低流量时期使用(拉萨奇,2001)。 许多水库建设的目的是提供可靠的供水,满足高速增长的城市和工业需要,特别是在天然地下水资源和现有湖泊或河流水量不足以满足所有需求的偏干旱地区。如德国萨克索尼地区,水库为200万人供给了40%的水量。 1.4发电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

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展望 1引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生态系统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1]。河流对人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可提供食物、工农业及生活用水,还具商业、交通、休闲娱乐等诸多服务功能。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河流生态系统还是生物圈物质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很多营养盐及污染物在河流中得以迁移和降解[2]。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很多河流因用水过度而面临断流或枯竭;此外,大量污染物的排入和森林及河岸缓冲带的乱砍乱伐严重影响了河流水环境状况,其结构受到极大破坏,诸多生态功能也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逐渐丧失。在1999年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组织的“面向21世纪水资源委员会”对流域面积最大的25条世界大河进行调查后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的大江大河水质欠佳,多数河流水量日益减少,而污染程度则日渐加重。 在被调查的河流中,中国的黄河,流入中亚咸海的前苏联锡尔河、阿姆河,美国科罗拉多河,印度的恒河和墨西哥的莱尔马河6条河水质极差,被评为最不卫生的河流;只有南美的亚马逊河、印度支那半岛的湄公河和北美的圣劳伦斯河水质较好。由此可见,如何维持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修复受损系统,促进河流及其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一个重要目标,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迅速成为科学家的共识,用健康来描述一个环境的状况是科学发展和社会价值观进步的必然结果,维持和恢复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已成为近年来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3-5]。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森林、河流、农田、湿地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领域迅速展开[6-8]。而如何评价河流生态状况正成为水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不仅可应用于对河流现状的客观描述和评估,而且有助于管理决策者确定河流管理活动,对于河流的可持续管理及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生态系统健康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于1935年提出的,最初定义是包括一个定义的空间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由生物与环境形成的自然系统。其后有Lindeman. R的能量动态理论、Odum家族提出的生态系统发展中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变化规律、Kumar. H. L的超级系统理论,以及马世骏等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模型(SENCE)等。总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所组成,具有一定时空格局,它自身借助于功能流而形成的稳定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生态功能、服务功能、自我维持和调控功能,并且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休,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因此,对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甚为重要。

河流生态系统的理论及运用

河流生态系统的理论及运用 2?研究背景 水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类一味的追求水资源的最大经济可利用水量,忽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用水被经济用水所挤占,北方多数地区河流开发过度。水资源、水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⑴。进入22世纪,而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协调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岀了“而向生态〃的新概念, 而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重视自然生态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需求,我国进入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生态保护型阶段。 1.2河流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对水资源开采程度好破坏程度的不断增强使水文循环受到严重的扰动,水资源自然循环的途径和通量发生改变,其可再生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水作为生物木身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决定作用。要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必须首先满足生态系统所必须的水量要求。 2.生态需水基本理论 2.1河流生态需水及其特点 基于自然水循环角度[2],河流生态需水可以定义为:在特定时段内,在一定的生态保护目标下,维持河流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目标下的水量。其内涵可以理解为:(2)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现状;(2)避免河流退化;(3)提供水来支撑自然过程,以保留关键的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可以归结为一下几个方面:(1)维持河床沉积物的大小和移动性;(2)维持常年性河流不断流;(3)维持河道的纵向连续性;(4)维持河流特征和环境;(5)维持洪泛平原; (6)维持河滨植被;(7)维持河口的生态平衡;(8)维持娱乐和舒适性。河流生态需水特点:质与量的统一性[引;时间与空间性;尺度多样性;最优性与阙值性。这些特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必须统筹兼顾,全局把握,针对特点有目的的改造河流,造福人类。 2.2河流生态需水重要水文要素与指标 河流生态需水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选取水文指标。这些指标包括:(1)与流量状况总体趋势密切相关的指数如平均日流量、平均的

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

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但三峡大坝的修建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他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我认为是利大于弊。 在三峡大坝修建之前,科学家们已进行了多次模拟实验,所以它的修建是十分谨慎的。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另外,三峡大坝这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亮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大坝依然拉动了长江三峡的旅游业。工程竣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总库容达393亿立方米,可充分发挥其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作用,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并将显著改善长江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电站无法比拟的。而且,三峡水电站将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时的水轮发电机组,外加两台5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时,年发电量达1000亿度,将是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库也使重庆至宜昌航道通行的船队吨位由现在的3000吨级提高至万吨级,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称三峡工程为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显著的第一枢纽工程当之无愧。如果下游大旱,三峡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 但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有弊端。三峡水库蓄水期间的高水位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岩崩、泥石流等。这些地震大多数发生在弱震地区或地质构造稳定的地区,地震强度均超过历史上所记录的最大地震强度,这些地震强度足以造成人员伤亡和对建筑物,以至对大坝本身的破坏。三峡改变了长江水系的原有水分分布的时空格局,未来10年将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下游湖泊、河道珍稀水生生物灭绝、湖泊自净能力下降、河道断流、支流水系两岸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三峡的库容量巨大,聚水较多,加之水的比热容较高,将导致华南地区气温平均降低2度,将改变现今气候分布,带来生态灾难。三峡所需水泥巨大,加之水库的重量,将会给地表以巨大压力,易改变地表结构,造成塌陷等问题。长江中下游是祖国大陆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济最为发达。有人把中国大陆的经济分布比作弓箭,沿海地区为弓,沿长江为箭。长江中下游一旦蒙受三峡大坝溃坝的灾难,这弓箭就有弓无箭,经济体系必然瘫痪。 总之,三峡大坝的修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水坝建设与生态保护.doc

水坝建设与生态保护-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河流水电开发建设水坝问题,社会上引发了一场争论。主张保护论者提出保留一条原生态河流,反对建坝。更有主张拆除已建水坝,让河流自由奔流。主张开发论者强调水电开发可以解决当地群众脱贫问题。 生态学告诉我们,河流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载体。河流的连续性,不仅包括水流的水文连续性,还包括营养物质输移的连续性、生物群落的连续性和信息流的连续性。大坝将河流拦腰斩断,形成了河流的非连续性特征,改变了连续性河流的规律。国内外一些大坝工程运行监测资料表明,河流筑坝可能导致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退化。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在水资源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之间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首先,水利水电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环境影响,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水利水电工程要在谋求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建立和开发生态工程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另一方面,如果不具体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发展阶段,片面强调生态负效应,笼统反对一切大坝建设,也不是科学的态度。总之,提倡趋利避害,不可因噎废食,寻求科学的解决方略应该是一种务实的态度。 全面开展大坝工程环境评估;开发与生态友好的水利工程技术;建立合理的河流生态补偿机制;都将是今后大坝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建立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应该按照我国《21世纪议程》的原则开展对于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并进行量化,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立项

决策时,可以以此为依据,全面权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之间的利弊得失,以避免为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其次,也可以促使工程项目业主采取更多的生态补偿措施,缓解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减少服务功能损失的总价值。最后,这种评估也可以定量地提出工程项目业主应该提供的生态补偿资金数额。 在环境保护管理领域,誰污染,誰付费的原则,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参照这个原则,在大坝建设政策方面,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誰损害,誰补偿的原则,明确大坝工程业主是负责生态补偿的主体。补偿的标准不仅仅局限在保护濒危、珍稀动植物或者库区植被恢复等资金需要,似应以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总价值作为补偿标准的依据。补偿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水库和大坝下游局部,应该是针对全流域的。补偿的时间应与大坝寿命一致,也就是说,在对于生态跟踪监测数据评估基础上,大坝边运行边补偿。补偿的方式除采取生态工程措施外,还应制定法规明确规定水库调度方式要有利于河流生物生长繁衍,由此造成的发电量减少的经济损失,也确定为一种补偿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