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的室内质控评价流程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评价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一、血涂片制作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片保持30 ~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名或编号。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涂片时,血滴愈大,角度愈大,推片速度愈快则血膜愈厚,反之血膜愈薄。太薄的血膜片50%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如果血膜分布不匀,主要是推片不整齐,用力不均匀,载片不清洁所致。 二、血涂片的质量控制 1、血膜片的质量要求是厚薄均匀适度,低倍镜下观察全片,细胞不重叠,头尾及两侧有一定的空隙,血膜头部有明确的病人标志。 2、一些体积较大的特殊细胞常在血膜的尾部出现,因此蜡笔划线时应注意保存血膜尾部细胞,血膜必须充分干燥,否则在染色过

程中容易脱落。 3、配制染料须用优质甲醇,稀释染液用缓冲液,因为缓冲液的pH 对细胞染色的影响很重要。在偏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又因为细胞着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如果染色偏碱,原是紫红色的中性颗粒则染成深蓝色,造成识别困难。冲洗须用中性水,虽亦可用自来水(但不能保持稳定)。 4、对所用染液应进行预染试验,新配制的染液放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美蓝逐渐氧化成天青B ,天青B 对细胞核的着色效果比美蓝好,因此,瑞氏染液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临床上称之为成熟。判断染液成熟程度的简易方法是用正常优质血片做预染试验,先用低倍镜观察载有染液的血片,认为着色满意后,再按照染色后冲洗顺序最后用油镜镜检,这样不仅可了解染液的成熟程度,而且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染色时间,供临床标本染色时参考。 5、染液与缓冲液的比例要适当,以1∶2为宜。一般说来缓冲液稀释度愈大,染色时间愈长,细胞着色愈匀称、鲜艳。缓冲液和染液量要充足,否则染液很快蒸发,染料沉淀于细胞上,使细胞深染而无法检查。细胞较多较厚的涂片(如红细胞增多症)染液应多些。细胞较少的涂片染液应少些。 6、染色时间与染液浓度、室温高低、细胞多少有关,染液愈淡,室温越低,细胞愈多,所需时间越长,应适当增加染液浓度,因此必须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7、染色良好的血膜片,外观呈浅红色,红细胞呈粉红色,白细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

血涂片与分类流程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血涂片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1、目的: 规范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确保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胞室 3、职责: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菌室检验人员均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的制备 玻片:保持中性、洁净、无油腻 制备血涂片:血涂片外观应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血膜外观应厚薄适宜。血膜厚度、长度和血滴的大小、推片与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粘度高,宜保持较小的角度,可得满意结果;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需用较大的角度和较快的推片速度,才可得满意的血涂片。良好的血涂片的“标准”为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渡。 染色:血涂片应在1h内完成染色,或在1h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血涂片分类计数质量控制流程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是有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求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血涂片分类计数注意事项: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科稳定6-8h,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需要镜检分类应及早分血片:正确判断是否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应当进行显微镜复查。(1)血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109/L,WBC>×109/L,Hb<50g/L,PLT<50×109/L)。(2)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项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偏移。(3)出现警示信号。这需要我们操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注意分析检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异常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对在检测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疑问的做到合理解释。 1 、目的: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6-06-01T11:56:00.4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作者:许文艳1 彭凤玲2 陈丽萍2 [导读] 云南昆钢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302)它要求血细胞形态学工作者必须熟悉临床情况,并对各种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形态学诊断。 许文艳1 彭凤玲2 陈丽萍2(云南昆钢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302) 【摘要】目的:评价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血涂片报告进行回顾总结。结果:红细胞异常223 例,白细胞异常325 例,血小板异常218 例,原始或幼稚细胞52 例,形态正常者121 例。结论:重视外周血涂片检查,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和误诊。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形态学;临床诊断【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108-01 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血细胞分析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减轻了检验的工作强度,并且还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数和信息,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但在实际工作中,血细胞分析仪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不能详细反映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对有些疾病不能正确及时反映病情。如果完全依赖仪器检测结果,不加以分析和复查直接发出报告,会向临床发出一定数量的错误报告,造成漏检、漏诊和误诊[1]。血液细胞形态学是一门古老而又经久不衰的特殊临床检验技术,它要求血细胞形态学工作者必须熟悉临床情况,并对各种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形态学诊断。 通过对外周血细胞进行血涂片染色后镜检,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血细胞分析仪的漏检和误报,为临床提供及时和必要的建议,避免血液病的漏诊和误诊。笔者通过分析回顾近5 年来的887 例的外周血涂片形态检查结果,旨在表明外周血涂片形态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887 例门诊和住院患者,男435 例,女452 例,年龄1 个月至90 岁,患者多为发热、贫血或三系异常者。 1.2 方法采外周血一滴,制作血涂片,血涂片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 进行。报告内容:红细胞形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异形红细胞、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粒细胞形态(核左移、核右移、中毒颗粒、空泡、pelger 异常等);淋巴细胞形态(异淋);血小板形态(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异常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寄生虫(疟原虫)。 2 结果见表1表1 887 例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统计 3 讨论近20 年来,随着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进入实验医学,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的自动化,提高了血细胞计数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还提供了有价值的检测参数,促进了血液学检验的发展。然而,在普及血细胞分析仪应用的同时,也出现影响检验质量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检验人员缺乏系统的临床知识,不能全面分析检验结果,盲目发出检验结果,使检验结果质量下降。②对仪器的检测原理未充分掌握,不会分析直方图和报警信息,不会判断是否需要镜检复查。③检验人员缺乏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能,不能及时发现血涂片中的异常细胞。 外周血细胞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血液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并使其发生改变[3]。通过一张血涂片可以获得大量的病人病情信息,它将为你了解病情,进行合理治疗提供有力的帮助。比如通过红细胞的形态改变可以了解患者是否贫血和贫血的种类和程度,通过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的数量、比例及形态变化可以了解炎症的种类及感染状况。通过血中白血病细胞的出现和形态特征状况,可以及时发现白血病并判断白血病的种类和病情变化。通过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改变,可以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有血液高凝或出血倾向,甚至推测血小板增多的老人有无患恶性肿瘤的可能。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4]。一个训练有素的细胞形态工作者必须通过长期、反复、大量的经验积累,融会贯通才能够掌握其精髓,从而根据临床资料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遍使用,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但仪器内在缺陷及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复杂性使仪器在判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假阴性和假阳性[5]。因此血细胞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细胞形态学对于某些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的地位不是自动分析仪所能替代的。在审核血液细胞分析报告时,常常需要甄别血液分析仪出现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纠正仪器分析所造成的误差,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检验人员细胞形态学知识匮乏、不重视等多种原因,使部分异常的检验结果未能通过镜检得到及时发现,导致有些简单的疾病被复杂化,患者未得到正确的诊治,从而延误了病情。 血液形态学检查是检验医学人员的基本功,检验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形态学水平,全面的临床与血液学相关知识,认真观察,综合分析,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和有价值的检验报告。因此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强化检验人员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理念、加强技术人员系统性检验技能的培训,促进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1] 彭黎明,王鸿利. 我国血细胞自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华检验医学医学杂志,2005.28(8):885-887[2] 尚红,王毓三,申子喻.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4版.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36-137.[3] 王前,张蒙恩,裘宇容.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M],第一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 李顺义. 血细胞形态学漏诊分析与对策[J]. 中华检验医学医学杂志,2005.28(2):140-141[5] 周玉平,涂斌,等. 外周血细胞6580 例结果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6):379-380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参考模板)

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1、目的: 规范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确保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胞室 3、职责: 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菌室检验人员均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质量控制流程: 4.1 血涂片的制备 4.1.1 玻片:保持中性、洁净、无油腻 4.1.2 制备血涂片:血涂片外观应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血膜外观应厚薄适宜。血膜厚度、长度和血滴的大小、推片与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粘度高,宜保持较小的角度,可得满意结果;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需用较大的角度和较快的推片速度,才可得满意的血涂片。良好的血涂片的“标准”为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渡。 4.1.3 染色:血涂片应在1h内完成染色,或在1h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4.2 血涂片分类计数质量控制流程

4.2.1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是有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求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4.2.2 血涂片分类计数注意事项: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科稳定6-8h,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需要镜检分类应及早分血片:正确判断是否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应当进行显微镜复查。(1)血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3.0×109/L,WBC>28.0×109/L,Hb<50g/L,LPT<50×109/L)。(2)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项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偏移。(3)出现警示信号。这需要我们操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注意分析检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异常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4.2.3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对在检测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疑问的做到合理解释。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39例血液病

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39例血液病 发表时间:2013-09-12T17:42:30.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4期供稿作者:田洪艳 [导读] 感染:人体正常的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防御功能降低所致。 田洪艳(吉林省敦化市官地中心卫生院检验科 133722)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血液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39例血液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等资料,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9例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结果与骨髓涂片等检查结果相符,符合率为100%。结论外周血涂片采制容易、结果准确、便于患者接受,其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的结果符合率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血液病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03-01 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特别是恶性血液病治疗过程的感染和出血会大致患者死亡[1]。虽然大多血液病的病因尚未清楚,但多数研究称血液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多数是因为患者本身存在先天的易感疾病基因或免疫应答基因存在缺陷,再加上外界因素的作用坏导致患者易感疾病[2]。血液病的临床初诊至关重要,本文针对39例血液病患者外周血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初诊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的39例血液病患者中男21倒,女18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6.7岁。 1.2 检验方法:39例患者全部同时采取外周静脉血和骨髓并分别涂片,部分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先行瑞氏染色,然后在油镜下对200个有核细胞进行计数(对于个别的有核细胞极少的患者,计数100个即可),并进行分类。参考临床血液病的诊断标准,将血片作初步诊断和分类,然后将结果与骨髓涂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1.3 统计学方法:对所得的数据应用Excel2003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外周血涂片结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慢性粒细胞自血病9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5例,其检查结果与骨髓涂片等检查结果相符,符合率为100%,具体见表1: 表1外周血涂片的血液病初诊结果(%) 确诊疾病种类确诊患者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28.2%) 慢性粒细胞自血病 9(23.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8(20.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6(15.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5(12.8%) 由表1可见,39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组多,占总数的28.2%(11/39),其次是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占23.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占20.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15.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占12.8%。 3 讨论 血液病常见的症状主要有:(1)出血倾向:大多因为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或数量的减少,增加了血管壁的脆性,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使凝血机制出现障碍;(2)贫血: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减少,降低了血液的携氧能力,引起全身各系统以及各组织缺氧; (3)感染:人体正常的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防御功能降低所致。 白血病属于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是由祖细胞突变或造血干细胞突变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白血病细胞在造血组织、骨髓中浸润和增生,这抑制了正常的造血功能和正常血细胞的生成,继而产生种种临床表现,外周血细胞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实验室对于白血病的检查进展速度很快,细胞分子遗传学、电镜、免疫学等检查方法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血象(骨髓象、血涂片、细胞化学检查)仍是基础的检查和诊断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对外周血涂片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血涂片的检查、诊断可以得到骨髓涂片结果的证实,血涂片对于原始细胞形态特征的鉴别很有帮助,而且还有利于急粒白血病和急淋的鉴别和诊断[3]。 众所周知,血常规的临床诊断价值很受欢迎,而且仪器的普及使检测速度有了提高,但临床一些检验人员对仪器过于依赖,这容易导致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所以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大力呼吁尽量使用血细胞计数仪,但必须同时赋予涂片检查。本次研究初诊39例血液病患者,从送检的血涂片上可直接找到幼稚细胞,其中通过浓缩血涂片才可找到幼稚细胞的有3例。在涂片中发现问题,工作量固然大,临床有经验的检验人员可通过图分析,并有选择地对一些标本进行分析,但仍然存在一些漏诊因素,所以要尽量做到每份标本镜检,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4]。另外本次研究发现,外周血涂片检查时,必须要求检验人员推制优好的血涂片,图片从头-体-尾要特别明显,薄厚度适当,染色良好,要均匀,若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以及细胞分布不均匀等都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出现一些小问题时,不要盲目的对结果下结论,必要时重新进行血涂片推制,比如血涂片中的白血病的细胞病态造血或细胞量较少,而导致诊断不明确时,要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及骨髓片协助诊断.以防误诊和漏诊等情况的发生。 总之,血涂片用于某些白血病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对操作人员要求也很高,必须对细胞的形态具要有较高水平的识别和分析能力,同时本次研究发现外周血WBC明显升高的血液病,血涂片可给予准确的诊断及结果分型。血涂片检查既方便又快速,而且有便于重复检查,易于患者接受,可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些血液病的目的。所以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初步诊断血液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钟永根,封慰莹,邵剑峰.恶性血液病患者白细胞数变化与感染关系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2003,12(3):171-172. [2]王晓静,梁晓岚,艾晓非,等.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与重症血液病的相关性 [J].中化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0):1114-1118.

【整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主讲: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天林 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 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 三.形态学与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 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染色 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内/巨幼)红/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 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 一.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产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 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 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全自动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1.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1)肉眼观察:涂片面膜大小、厚薄是否适中,染色好坏。(2)低倍镜观察全貌: ①涂片及染色好坏; ②了解白细胞数(可大体校对WBC直接计数是否正确); ③了解白细胞大致分布及其各阶段大致比例,特别要注意由于涂片过力,把WBC及成熟粒细胞大多推于片尾部位,造成分类比值误差。片尾有无异常细胞。 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镜检区域。 (3)油镜观察:进行WBC分类计数,观察细胞形态、比例、有无巨大或异常细胞。 ①血涂片对WBC总数准确性估计:从低倍及油镜中估计WBC数及其分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区分WBC数几个等级(油镜视野中WBC密度、分散无重叠)。参见WBC形态诊断技巧节段。 ②白细胞分类计数:血中主要两大比例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及其他小比例细胞是否属正常范围及形态有 无异常。

③注意片尾端有无巨大或出现不成熟或异常细胞(如中晚幼粒、中晚幼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④红细胞形态(群体、个体)、排列(重叠、缗钱状)。 ⑤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聚集性。⑥寄生虫。 ●注意事项 1.血膜呈舌状,头、体、尾分明 2.空气中晃动,尽快干燥;37℃恒温箱中促干 3.涂片的厚薄、长度与血滴大小(10~20μl)与血片质量4.1h内染色或在1h内甲醇固定 5.正确清洁玻片 6.抗凝血或毛细血管血涂片;EDTA能阻止PLT聚集 7.抗凝血液4h内涂片,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细胞。选择涂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数。 8.分类时应从血膜体尾交界处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垛 状迂回移动,计数使不能重复和遗漏。

检验科工作流程

医院检验科 检验科工作流程 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 三证齐全 三证不全 核定该项目开展所需仪器、试剂的三证是否齐全 评估开展该检验项目所需人 力、设备及空间资源 确认开展 检验科各专业组组长、技术主管提出开展新项目申请,并说明理由 临床医生根据临床需要,提出开展新项目申请,并说明理由 根据临床专家反馈意见,评 估新项目开展的意义 暂不开展 检验科主任根据开展新项目申请,评估是否开展 不开展原因, 形成记录文件 技术负责人收集相关的检验 资料,由科主任审核 征求相关临床科室专家意见 相关临床科室专家填写《新 项目专家意见征询表》 暂不开展, 形成记录文件 核定该项目的收费情况或在卫 生与物价行政部门备案情况 确定收费价格,试运行新项目 听取临床对新项目设置合理性的意见

实验室安全及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启动相应的 应急预案 安全小组(科主任为安全组长,各专业组长为安全员) 突发安全事故 反馈、整改措施 安全检查(水、电、消防、危化品、 医疗废物处理、防护用品及设施) 安全教育、事故分析 及时报告、迅速处理 详细记录 安全考核

定期检验标本 特殊结果或疑难结果,报各专业组长 调整各类仪器运行状态 检验分析 编号、处理标本 按要求处理标本、存放 当天检验标本 记录仪器有关参数及质控结果 签发报告 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技术主管核准质 控及分析结果 门诊标本 病区、急诊标本 门诊窗口采集标本、其它标本专用采集管收集 专业人员使用专用标本箱定时收集标本 标本预核收并分类 合格标本 运送至各专业组 不合格标本 及时通知门诊窗口 重新采集 护理人员采集标本、其它标本用专用采集管收集 护理人员使用专用标本箱收集标本送至检验科 临检室预核收 不合格标本 通知相关病区 重新采集 血液标本专用离心机离心 各专业组接收各类标本并核对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医院血液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明婷谷小林陆红 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 ○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 ○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

检验科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流程 1.目的:规范血涂片评价和分类计数的质量控制管理流程,确保检验质量。 2.适用范围: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胞室 3.职责:检验科门诊化验室、细胞室检验人员均须熟知并遵守本程序。 4.质量控制流程: 4.1血涂片的制备 4.1.1玻片:保持中性、洁净、无油腻 4.1.2制备血涂片:血涂片外观应头、体、尾分明,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血膜外观应厚薄适宜。血膜厚度、长度和血滴的大小、推片与玻片之间的角度、推片时的速度及血细胞比容有关。一般血滴大、角度大、推片速度快则血膜厚;反之,则血膜薄。血细胞比容高于正常时,血液粘度高,宜保持较小的角度,可得满意结果;相反,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时,血液较稀,则需用较大的角度和较快的推片速度,才可得满意的血涂片。良好的血涂片的“标准”为血膜由厚到薄逐渐过渡。 4.1.3染色:血涂片应在1h内完成染色,或在1h内用无水甲醇固定后染色。 4.2血涂片分类计数质量控制流程 4.2.1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一般计数100-200个白细胞),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求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4.2.2 血涂片分类计数注意事项: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故需要镜检分类应及早分血片;正确判断是否需要人工显微镜复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都应当进行显微镜复查。

(1) (2)细胞计数结果明显异常:WBC <3 .0×109 / L,WBC > 28.0×109 / L,Hb < 50g / L,PLT < 50×109 / L)。..。 (3)血细胞直方图异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任何一项直方图的峰值出现偏移。 (3)出现警示信号。这需要我们操作人员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执行,注意分析检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异常结果做出正确判断。 4.2.3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对在检测中出现的异常和阳性结果,要及时主动和临床医生取得联系,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有疑问的做到合理解释。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与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量呈减少的趋势, 由此会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本文就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基础及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外周血涂片;形态学;诊断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量呈减少的趋势,由此会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但是外周血血涂片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中诊断简便、快捷的常规方法,在血液病及血液感染性疾病的检验中起着重要作用[1]。本文就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基础及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的基础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中血片制作和染色极其重要,血涂片和染色的优劣直接影响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和分型[2]。合格的外周血涂片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细胞分布均匀,两侧留空隙。血涂片染色后各种细胞呈现出各自的染色特点[3]。现在一般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液。在先进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如与Sysmes XE-2100配套使用的SP-1000i全自动推片染片仪系统实现智能推片,提高推片率降低假阴性,从而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标准化的涂片染色质量,避免手工涂片的质量差异,实现血涂片制备及染色的标准化,可以消除因人为因素造成血涂片及染色不好而影响形态学的检查。全面观察1张血涂片,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上进行分析,同时注意有无寄生虫感染和异常细胞[4]。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在临床应用:(1)了解疾病感染的程度;(2)确诊白血病;(3)遗传性血液疾病依据;(4)贫血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5)提示血小板疾病;(6)诊断血液寄生虫病;(7)血液分析仪质量的监控[5]。 2 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提高了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为临床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科学参数,并把检验工作者从日常大量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6]。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只是依靠其检验原理检测出结果,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报警,但不能识别血液中的血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也不具备分析出现异常原因的能力。因此常会遗漏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细胞大小、数量等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7] 。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提示计数异常,还是要做外周血细胞形态鉴别是血液性疾病还是非血液性疾病[8]。周玉平[9]对外周血细胞形态检查6580例结果研究分析表明外周血形态简单、准确、快速反映病情,对临床在疾病的诊断中有极重要的应用价值。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验可以弥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不足之处,是直视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和细胞形态变化的检验,同时又有临床信息可参考,对许多病理的评判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被誉为金标准项目,是血液自动分析仪不能比拟的[10]。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 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 五.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本,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 1. 采样、制片: (1) 玻片要求:国内 1.0mm × 26mm × 76mm ± 0.5 ,美国 NCCLS 规定 1.0mm × 25mm × 75mm ±0.5 ,要严格清洁,接近中性 .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推片两端边缘整齐、平滑。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与坡片相同,两端之边缘应加工光滑,以利推片用。 (3) 采外周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一定推片技术,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推制血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 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 3 .涂片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3年来血常规符合我院复检规则的880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有575例外周血有形态异常。结论应重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制定复检规则,避免漏诊、误诊。 标签:外周血细胞;形态;重要意义 随着血液分析仪越来越普及,从以往的三分类到如今的五分类,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及质量,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数。但由于仪器检验原理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识别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变化[1-3],如果单纯地依靠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常会有错误报告的发出,给临床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以下对近3年来符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复片规则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以了解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就诊患者880例,男340例,女440例,年龄4个月~80岁,血常规检查均符合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大多有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1.2仪器与试剂ADVIA-2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每天均做质控以保证仪器处于在控状态,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自配瑞吉染液。 1.3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单核细胞高于16%;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机器未分类,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高于75%者。 1.4方法用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充分混匀,2h内进行血常规分析,同时制作良好的血涂片2张,经瑞吉染色后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复片,在染色良好的区域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態。 2 结果 880例外周血形态中有575例形态异常:其中,中性粒细胞左移24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碎裂)194例,异淋70例,出现幼稚细胞9例,有核红细胞2例,大红细胞贫血14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0例,冷凝集2例,大血小板1例。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 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 ○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 ○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