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数学

走进数学

走进数学
走进数学

走进数学,爱上数学

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

一、在生活中,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员研究所研究院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到:“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能从生活中引入的,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也过了个生日,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问则疑,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我于是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得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学生们马上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感到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二、在文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就是在文学中,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前两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的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全诗妙趣横生。

又如,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幅对联中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三七岁月是21岁,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一度春秋”就是1年,即:70×2+1=141。)

对子对得妙,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肯定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精心提炼加工以后,高于生活,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字、图形和数学题,同样来自生活,通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蕴

涵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三、在课堂上,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

一堂好的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应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有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介绍几个课堂中的小片段:

片段一: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讲“循环小数”之前,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了准备,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的生活能体现数学问题,我们就可以和这些生活的事例来学习数学问题。

四、在课堂后,体验数学的实践妙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要给一个长15米,宽10米,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要刷多少平方米?

如,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

再如,学习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后,请学生思考,要给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现有宽1米,宽2米,宽4米的三个规格的地毯,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字的优越性,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演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数学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数学还是一种文化,数学学习是一种文化教育现象.近年来,数学文化引起了相关教育学者的普遍重视,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数学文化的潜在作用,他们不再像往常一样,单纯注重数学解题技巧、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计算能力的普遍提高,而是更加注重数学的内在文化价值.本文基于数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中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文化交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旨在汲取数学文化精华,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教育;作用;策略 一、引言 从广义上看来,所谓数学文化就是数学家、数学教育工作者、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科目与社会、文化的辩证发展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对数学文化的制约作用等;从狭义上看来,数学文化就是指数学科目本身的发展特点、学习思维、公式、方法、观点、概念以及它们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古往今来,数学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现象,已经被广大教育者以及学生所认可,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

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数学题目研读、数学方法寻找以及数学能力提高上,很少提及数学文化,便导致了数学文化不能深入人心,只能作为粉饰数学课堂的一种表面现象而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教师只是将数学文化理解为一种学习、掌握、计算、教授以及探索的机械性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也会大打折扣,只有真正地感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认真体会数学思想,才能发挥数学文化的潜在力量,将数学文化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二、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地体现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文化价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文化.将数学解题思想与深入探究能力具体结合起来,通过理性思维方式,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严谨性与逻辑性,从而让数学科目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体现数学文化价值,揭示数学题目的基本规律与内涵,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数学能力 以往教师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题目的计算、讲解、反思以及探究方面,而很少关注数学科目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比如,数学题目的思?S探究方向,学生的解题切入点以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5年成都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单位:大邑县金星学校 姓名:张文祥 电话: 时间:2015年3月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摘要:数学是对生活中的数与形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发展、思考、描述、解释和理解。数学的魅力缘于它是由人类的思想构成的,它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教好数学、学好数学是教育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字:生活;思维;规律;实践 一、重新认识数学 数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数字”和“题海”,似乎题海战术就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出路。然而在结合了新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以及数学对于生活的贡献。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或者是“图形”,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认识,刻画和定义,归纳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再将所知的结论运用于生活与实践中,这样自由探索,拓展思维的能力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美。 1.源自生活的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土壤,没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学。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数学让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数学就谈不上人类的现代文明。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数学,我们尝试了一个实践活动,约定在周末一天的时间里避开任何与数学、图形有关的内容,看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在试验后,师生集体交流体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坚持下来。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与图形,有的学生说:打电话、遥控电视、玩电脑都要用到数字,到商场购物结账时要用到计算,还有出门坐车要选择准确的路线和知道大概的路程......这样亲身体验让学生切切实实感知到数学的存在,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理解,善于运用,将对数学的感悟写到学习日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2.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数字和线条是数学文化的源泉,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逐渐已经衍生成为一门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反映着客观的规律,它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得力工具。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数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做题”的层面,真正的数学学习需要用心去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思想。数学不仅是客观规律的解释和概括,它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理应引导、辅助学生发掘数学中包含的宝贵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晓,无论是教学哪一种科目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虑,而数学学科尤为关注数学设计中要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职责不止是为

(完整版)(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核心概念 数学文化:狭义的数学文化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进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进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 国内学者要紧从一般文化视角来看待数学文化,重视的是数学团体、个人在从事教学或者研究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特征、适应、约定和准那么。诚然,不同学者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不同的,数学研究中的探究精神的存在、关于人类智慧文明的无限追求,以及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方法和语言都能够算作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其内部也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中的计算方式、逻辑思考方式,均呈现出独特的数学之美,这是数学文化中引人入胜的重要一方面。而关于学习者来说,这方面或难以为其所理解和同意,因而,数学文化关于他们来说,应当是另外一种呈现模式。 渗透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依照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渗透策略是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指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文化理念植入到数学教学活动里面,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将数学文化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研究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本身数学文化的底蕴并不是很深厚,将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的难度依旧比较大的。 〔二〕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如下: 通过本课题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践研究,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本课题能够解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足、动力不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课题组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之因此还要开展“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实验,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发明,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容易被畏难情绪所打倒。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去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中的文化特色,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而同时,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来说,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数学文化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研究价值的角度上来看,在相关研究中,形而上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多,实

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陵水县实验小学李小妹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例如“南湾猴岛”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景点,用贴近学生活实际的场景来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2、开放时空,活动构建,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性的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创设一个个多样化的特定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身在其中,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自行体验和自选感悟。将过去那种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灌输的教条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变为学习主体活动“做数学”的过

程,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已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日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设计了从“南湾猴岛”这一熟悉的情境提出了具体可感的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探索、验证、推理与交流,从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集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能感受知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既超越了教材,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 〖教材简析〗 “时间与数学(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74~P8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研究的材料,并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走进数学世界

走进数学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 听说过这个故事吗?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 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记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都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不难求总数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觉得数学很美妙? 从现在起,我们将一起走进美妙的初中数学世界,这里有崭新的“代数”世界—-不断扩充的数域、奇妙的字母表示数、威力巨大的方程、不等式、运动变化的函数;这里有“图形”世界—我们将一起拼剪、折叠、平移、旋转,在操作实验中发现图形的性质。在这里,我们还将一起畅游“数据”的世界,学会从图形中获取信息,并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数学将继续开拓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心灵的目光穿过无限的时间,使我们的心灵的手延伸到无边无际的空间。 学习数学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坚持好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而且还使自己的学习进度走在老师的前面,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重点关注自己不太清楚的问题。 方法:先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结构体系。再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 二:课堂学习要高效 课堂学习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学习的主阵地丢了,那么就无法谈学习的效率,怎样提高我们课堂效率: 1.要听课专注: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听好课后小结。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我们的课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有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还有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问他哪些数学知识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茫然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他的都还给了老师。一旦数学解题的任务完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凡此种种,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其实数学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学应该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只剩下一副X 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因此,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数学来教,在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两年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平时教学时不仅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活跃的前台,还应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丰富后台。使其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学生第一次认识分数时,我们可以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去旅游,他们带了4瓶矿泉水,2个苹果,1个蛋糕。提问学生,你打算怎么分配这些食物?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要根据他们的喜好分配;有的说可以给小明多分一点食物,因为他是男生,他的胃口肯定比女生大,但是女生表示不赞成,她们的理由是在外旅游都很累了,所以吃的并不会比男生少。双方僵持不下,经过讨论,决定只有平均分才显得公平。从而自然得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吃其中一份,

怎么用一数表示的问题?这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与另外两种食物平均分得的结果:2瓶矿泉水,1个苹果的对比,学生由此体会到,当一个问题看来不可解时,人们可以创造一些新的字符或形式来表达一种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既是创造的,也是发明的,从而让学生看到它的文化功能。 二、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明白能够让人们终身受益的是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有好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比如概率、统计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等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和渗透这些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书上设计的是摸球实验,可是书上的要求只有10次实验,这对于实验的精确性来说,实验的次数太低了。数学家是在做了几千几万次实验后才得到对于个数相等的球,每次任意摸一个,摸到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将会越接近这个实验结果。于是,我结合书上的例题,把此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做了40次实验后结果才比较接近。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的思想。同时,学生对书上的只要求10次的实验提出了质疑,并且对数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我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郝辉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郝辉 发表时间:2012-04-26T15:37:58.2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郝辉[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湖南省郴州市苏园中学郝辉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才能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2019融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认知小学数学老师听专家讲座有感语文

融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认知——小学数学老 师听专家讲座有感 本学期一开始,学校就安排参加各种专家的讲课与讲座,从王昌胜老师的“小学教材分析”到“国培计划”中李士錡教授的“认识数学学习的复杂性”、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加上之前我自己阅读了方启明教授的《数学文化》一书,对于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输出与输入颇感兴趣,同时也很困惑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合理的引入数学文化,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从华东师范大学王教授探究《圆的周长》一课中圆周率的历史谈起,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是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从而会误以为圆周率就是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准根溯源,圆周率最早的记载源于《周髀算经》,阿基米德和刘徽都曾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祖冲之将π值精确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目前运用计算机可以计算到小数点后12411亿位,十分精确。这段数学文化的讲述同样出现在吴正宪老师的案例对比分析中,其中一位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祖冲之的贡献,另一位老师完整地讲述了圆周率的发展史,课堂效果不言而喻。吴老师在讲授《面积的认识》一课中也适时的引入了面积的历史,使得整个课堂愈加丰满。对小学生来说,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嗯,从我的上学经历

来看,不管哪个学习阶段,都很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故事或唠嗑儿,印象很深的一位初中化学老师就很会聊天儿,在复习过程中他就会问我们是否记得哪个故事,在故事后他讲述了什么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十分轻松,也便于加深记忆。推己及人,我的学生也很喜欢听故事,四年级第一单元《从结绳计数开始说起》就包含很多数学故事,孩子们的注意力尤其集中,眼睛放光发亮,课堂气氛明显不同,效果也很棒。 恰巧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开发的课程《数学阅读》由我讲授,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系列和《数学天地丛书——孙悟空西游学数学》系列,课堂讲授的是宋君老师编制的《数学智慧阅读》,课程纲要也是依据宋老师的这本书编写的。因此,要从多个渠道着手促进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渗透,具体实施办法及细节在下一篇文章中详谈。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0-03-09T15:11:52.890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胡昌松 [导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胡昌松(贵州省盘县平关镇龙吉小学553541)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已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新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1发现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迈不出第一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时完全可以不按课本例题教学,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农贸市场真热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俩要买哪些商品,并计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 ,学生做题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2探究数学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建立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的着、听的道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激励学生创新。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怎样认识圆,从哪里入手认识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课前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去回忆各种各样的车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车轮不是圆形能行吗? 再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指挥下一起拍打“×”的节奏,整齐动听。或请学生讲古老的故事:从前有座山……永远讲不完。也可看日历数星期等等,联系生活画面学习“循环小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 3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善于设计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数学中转化、代换、对应、分类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a-b-c=a-(b+c)的规律,可举例:星期天小光带乐25元钱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先花8元买了一本小辞典,又花7元买了一个钉书记,小光应从12代里拿出()元钱,营业员要找回小光()元钱,这时小光还剩()元钱。算完后用算式表示,结果学生列出了:25-8-7 25-(8+7) 10-8+10-7+5 20-8-7+5 20-(8+7)+5 2+3+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个算式结果相同,自然体会出多减少要价。 除此之外,学生还学到了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方法,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去减,这个方法更贴近学生生活,你带钱外出买东西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 4构建数学模型,开放教学 物理学家玻尔曼说:“模型,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学的,无论是几何的,还是统计的,已经成为科学。以思维能力理解客体和用语言描述客体的工具,它意味着科学不再是在直接谈论客观实在。这一观点目前不仅遍布于自然科学界,并且已使科学哲学为之改观。”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细心观察,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数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化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后,教师随时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春节快到了,学校总务出的王老师到商店买了6盒“西洋参”,准备送给6位退休教师。这种“西洋参”包装盒从外面量长48厘米,宽36厘米高8厘米,王老师付过钱后,请售货员用包装纸包装一下,再用尼龙绳扎好拎回学校。请你帮着设计一下,扎好呢?至于用哪种包扎方法,这就要看售货员的想法和王老师的要求了。这样不但联系了生活实际,也使学生自然的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瓦房店市万家岭镇中心小学李倩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第78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属于综合实践领域,教材安排在学生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之后,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有关寻找全家人休息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和与时间有关现实问题的解决,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根据爸爸和妈妈的休息日的规律,能很快找到爸爸和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充分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科学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但如何通过对奇思一家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数学思考:在一一列举、做标记、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能发现规律,进行有条理思考,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第一讲 走进数学世界

第一讲 走进数学世界 教学目的: 1 结合实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意识。2 培养思考能力 ,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成功,增强自信。3训练思维,寻找规律,感受数学中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分析 锻炼思维 教学难点: 培养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规律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例题 1找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2,4,5,7,8,10,( ),( ) (2)19,9,17,8,15,7,( ),( ) 2 某个月里有三个星期日的日期为偶数,请推算出这个月的15日是星期 3某汽车站有三条路线通往不同的地方,第一条路线每隔15分钟发车一次,第二条路线每隔 20分钟发车一次, 第三路线每隔50分种发车一次,三条线路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发车后.试问至少再经过多少时间又同时发车? 4如果一个数列{a n }满足a a a n n n 1122==++,(n 为自然数),那么a 100是( ) A. 9 900 B. 9 902 C. 9 904 D. 10 100 E. 10 102 5 有50个同学,头上分别戴有编号1,2,3,……,49,50的帽子.他们按编号从小到大的顺序,顺时针方向围成一圈做游戏:从1号开始按顺时针方向“1,2,1,2……”报数,报到奇数的同学退出圈子,一圈下来后,接着又从编号最小的人重新开始“1,2,1,2,……”报数,报到奇数的同学退出圈子,经过了若干轮后,圆圈上只剩下了一个人,那么,这位同学原来的编号是 . 6有一个正方体,将它的各个面上分别标上字母a 、b 、c 、d 、e 、f .有甲、乙、丙三个同学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如图.问这个正方体各个面上的字母各是什么字母.即: a 对面是 ; b 对面是 ; c 对面是 ; d 对面是 ; e 对面是 ; f 对面是 . 7 观察下列两组算式: ①21 =2,22 =4,23 =8,24 =16,25 =32,26 =64,72=128,28 =256……②32)2(=22×3 =26 =64…… 通过观察,用你发现的规律写出88 的末位数字是 ; 916的末位数字是 ;732的末位数字是 . 8 (1)观察下列图形: a d f b a c e d c ① ② ③ ④

(完整word版)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 摘要: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在数学新课程中有着广泛的体现。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需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展教学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和加强自身学习等几方面同时作出努力。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课程数学课堂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年来,数学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已受到广泛重视。您对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这个问题怎么看? 沈晓东(以下简称“沈”):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师们在经历了“激情”和“困惑”的洗礼之后,已逐步趋于理性,开始转向“务实”。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矫枉过正和形式主义倾向,有效教学被重新提起,并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重提有效教学,我们显然不应把它理解为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而应看到它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更深入的解读和实践,它的基本内涵也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追求数学知识教学的高效益和高效率上,而应体现在数学教育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上。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增加数学课堂的文化品味,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从而实现数学教育三维目标全面达成的一条重要途径。 记:然而,对于广大实践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究竟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数学新课程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数学文化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还相当模糊,在操作上也缺少相应的策略。您能就上面的问题深入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沈:好的,我先说说什么是数学文化。对此,我进行过相关的文献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文化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他们主要从人类文化学、数学活动和数学史等不同的维度对数学文化的涵义作出解释,如: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相对自然界而言的,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所创造的非自然的事物或对象。狭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而又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数学文化是人类在数学活动中所积累的精神创造的静态结果和所表现的动态过程。其中静态结果包括数学概念、知识、思想、方法等自身存在形式中真、善、美的客观因素;动态过程包括数学家的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次的思想创造因素。” “所谓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 “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 透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子系统,与其他文化发生关系,

时间与数学(一)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九月份日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2、创设情境: 飞飞是一名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后休息1天。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 (1)哪几天飞飞和父亲同时在家休息? (2)哪几天飞飞和母亲同时在家休息? (3)哪几天父母同时在家休息? (4)哪几天全家同时在家休息? …… 二、师生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讨论再制定 法1、在日历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父亲(δ)、母亲(○)、飞飞(√)的休息日。 法2、集合图: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母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 三、解决问题: 四、寻找日历中的规律: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规律如: (1)同一列中,第n+1行的数比第n行的数多7。() (2)相邻三行取出9个数之和等于最中间数的9倍。 ………… 五、解决问题: 1、p76练一练1 2、请你研究: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走进数学世界

走进数学世界 一、开场白: “同学们中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我一概不知道,也不想了解。因为我觉得地球在自转,人类在发展,每个人都会不断地进步。何况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又升入了高年级,你们会越来越懂事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比过去做得更好。因此,我没有必要去了解你们的过去,一切印象都从现在开始!” 二、走进数学世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是一门最简单的学科,我们这节课不用课本。其实数学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整门学科就只学0到9十个数,加上26个字母就完了,没必要用课本。不信我们就用数学来做个魔术。 每个同学在心里随便想好一个数,然后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不管是谁,只要把计算结果说出来,老师就可以把你心里所想的那个数猜出来。 步骤: (1)这个数+这个数; (2)所得的和×这个数; (3)所得的积-这个数的两倍; (4)所得的差÷这个数。 数学王子的速算法

十八世纪,德国诞生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高斯(Gauss, Carl Friedrich, 1777-1855),他是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有「数学王子」之称的高斯是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可以与阿基米德丶牛顿丶尤拉并列。 高斯年幼时已表现出超卓的数学才华。当他还在念小学时,某天老师要求学生们计算以下的算式: 1 + 2 + 3 + …+ 100 对於小学生来说,这是一条不简单的加法运算。然而高斯却能轻易地把正确答案5050写出。 究竟高斯用了甚麽方法,可以如此快速地计算出结果呢?原来他发现,先把1与100相加,得到101;2与99相加,也得出101;再一直加下去,共有50个101,因此这个算式的结果是101 50 = 5050。 高斯就是这样巧妙地利用运算的规律迅速地解决了问题。你明白个中的奥妙之处吗? 事实上,我们可用公式来计算首n个正整数的和,即1 + 2 + 3 + …+ n。同时,这个公式亦是三角形数通项的公式。因为六边形的蜂房可以用最少的建筑材料获得最大的使用空间蜂窝猜想 加拿大科学记者德富林在《环球邮报》上撰文称,经过1600年努力,数学家终于证明蜜蜂是世界上工作效率最高的建筑者。 四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佩波斯提出,蜂窝的优美形状,是自然界最有效劳动的代表。他猜想,人们所见到的、截面呈六边形的蜂窝,是蜜蜂

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数学文化”走进小学数学课堂——2017年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 金风送爽秋正好,绿影婆娑花争妍。2017年11月2日至3日,为期两天的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在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南、重庆、浙江、甘肃、辽宁、贵州、山西、山东、四川等13个省市的600多位教研员、小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数学教师等参与了这一小学数学教育盛会。

此次研讨活动,由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有限公司、重庆润森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2017年11月2日,全国“小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观摩暨课题研究进展交流研讨会在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正式开幕,活 动开幕式由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陈力主持。出席开幕式并 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专家有: 李燕仪,海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宋乃庆,西南大学教授、博士、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龙官吾,海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 陈力,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 张卫东,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院长。 代钦,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全国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李红婷,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 康世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 胡小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社长。 毛朝辉,甘肃省临洮县教育体育局教研所小学教研室主任,定西市教育局教科所数学教研员。 潘华莉,海口市滨海九小校长。

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数学教师,现任教六年级数学教学,曾多次参加了各级别的数学研修活动,总觉得每次内容大体相仿,没有什么新的突波。因而觉得枯燥无味,以至于患了“研修倦怠症”。本次自学《教师职业道德》第七章教师人格论,有感数学文化的精髓,到认为这是数学研修的一大突破。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一个专题研修项目。但要把握好尺度,否则会舍本逐末。 一、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比如, 在教学“数的认识”时, 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字的演变和发展, 了解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产生过程, 了解各种运算符号的发明史。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让学生了解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货币的名称和流通情况。在学习“24时记时法”时, 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片了解原始人只能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 人们用测太阳的影子的长度来计时, 于是发明了“日晷”等工具。接着发展到用滴漏(水和沙等) 的方法来记时。 在学习“圆的认识”时, 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受到“圆文化”的内容, 以增强学生对“圆”的了解。早在3500年以前, 巴比伦人就知道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 古埃及人使用的圆周率是3.16, 古罗马使用的是3.12。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 公元263年, 他创造了“割圆术”, 推算出圆周率为3.14。约公元480年我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现在月球背面的一个山谷就是用“祖冲之”命名的, 表明国际上对他科学成绩的肯定和景仰。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在艺术领域, 数学的应 用获得了许多出人意料的重要成果, 如电子音乐、数字电视等。 数学与自然科学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光是按照直线方向传播的; 植物的叶片是按“黄金比例”来排布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通风、采光; 大雁迁徙时的排阵夹角是54°44′8″, 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去分析是为了减少空气阻力; 蜜蜂构造的蜂房是最佳、最好、最省的建筑, 每当提起它总令人拍案叫绝, 也让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大师惊叹不已。 数学与人文科学更是亲密无间。美国发射的“阿波罗号”飞船接受了华罗庚教授的建议, 带上了数学中用以表示“勾股定理”的简单明快的数形图案升上天空, 去寻觅地球以外的文明, 期待着有一天能与外星人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并产生“数学交流”。 在人类学中“数量化”成了人们生活的评判标准,空气质量指数、人气指数、健康指数、小康标准等越来越多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成 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让学生了解数学家们的杰出贡献 数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家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古今中外, 数学家们对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像商高的“勾股定理”, 祖冲之的“密率”“杨辉三角形”“卡普列加数”“斐波纳契数列”“卡普雷卡尔黑洞”“数字陷阱”“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四色问题”, 以及形形色色的“亲和数”“完全数”“孪生 数”“勾股数”等等, 无不显示着大师们的光辉成就。 数学家的故事为数学文化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可以说是数学家们执著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 推动了数学文化的不断发展。让学生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