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赏析《齐桓晋文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赏析《齐桓晋文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赏析《齐桓晋文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作者:————————————————————————————————日期:

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作文教学论文赏析《齐桓晋文之事》品味古人写作妙处

河北省卢龙县陈官屯乡新挪寨小学高文英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不能分开,实际上也没法分开。学生们徜徉在广阔的语文世界,不仅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情结,而且还能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以课文为线索,联系生活进行拓展,从人文的视角来启发他们思考生活中富含哲理的内容,并抓住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表达技巧等突出特点,体会经典文章中的各种妙处,辅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真正引导学生们做人与做事,只有这样阅读才达成它的目标,并真正为学生的写作打开通道,学到技巧并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能力,真正提升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如我们在学习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时,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的说理艺术,这也是文章之所以在众多的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就孟子的说理思辨技巧点拨学生:古人用字的精妙,恰切选择对话展开的角度,对话过程中善于利用对方心理,环环相扣地引领听者进入自己事先预设的谈话内容中,适时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并最终引领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承认并接受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优秀的说理文章。全文不仅充分地展现出孟子“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而且

在说理艺术上达到了润物无声的高妙境地,用词精练,多一字显得阐述哕嗦,少一字不能完美展示观点。全文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文中孟子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恰到好处,诱使齐宣王产生行“仁政”来“王天下”的思想,对话娓娓动听,最终使齐宣王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孟子的观点,让人佩服同时,品味其语句更有味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诸侯国林立的政治格局中,齐宣王的最高政治追求就是“王天下”,所以全文就用对话形式展开,一开篇孟子就紧紧抓住齐宣王想称霸诸侯一统天下的心理,紧密应对。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语句紧承齐宣王问题,旗帜鲜明地表达要想“王天下”,齐宣王所走的道路只能是“保民而王”,这样才能“莫之能御”,孟子于不着痕迹中不仅阐明了儒家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更是拨动了齐宣王“王天下”的心理欲望之弦,对话的主动权就由齐宣王转移到孟子手中。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齐宣王和当时许多诸侯王一样,虽有称霸天下的理想,但没有魄力和勇气来真正实践,于是怀疑白已是否真的有能国成为保民行王道的君王,孟子仅给出一个“可”字的肯定回答,用语简省到吝啬程度。但这一字,可谓价值如金,孟子在点燃齐宣王“王天下”的政治诉求后,通过“可”字,给予政治上的信任与情感上的支持,这不仅满足了齐宣王做为一围之王的政治颜面,而且也能引起齐宣王更大的兴趣,就“王天下”这个话题探讨下去,这是孟子所希望的。

果然齐宣王就顺从着孟子的话意,及时追问“何由知吾可也?”。文章至此,齐宣王的个人思维已经完全跟随着孟子的思维在运转了,孟子放弃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摆出事实: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以牛易羊”之事,

先让齐宣王承认自己确实有不忍之心,然后再升华为“是心足以王矣”,一个“足”字,更令齐宣王“王天下”之心大动,理想与现实的适宜距离,诱导着齐宣王又进一步追问:“此心之所以和于王者,何也?”孟子还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法来论说,“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然后运用大量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论说“王天下”对于齐宣王来说就像为长者折枝一样容易,这样的比喻既能满足齐宣王的自尊心,也坚定了齐宣王称霸天下了信念,最终达成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投机。

从全文来看,齐宣王与孟子一开始的对话,二人的目的明显不同。孟子的目的是推行儒家仁政主张,力主君王实行仁政;齐宣王的目的是称霸诸侯,成为天下霸主,至于以何种方式成为天下霸主则明显没有考虑,并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孟子为了打消齐宣王的种种疑虑,并没有从正面进行劝说,而是从反面论说了如不“保民而王”,就会如“缘木求鱼”,甚至还不如缘木求鱼,缘木求鱼后无灾难,而有“王天下”之心却不能“保民而王”,就是“后必有灾”,这就必然促使一心想称霸天下的齐宣王紧跟孟子的思维来运转,并最终接受孟子思想,于是孟子就水到渠成的向齐宣王阐述儒家的治国之道。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塑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此处孟子采用大段的排比句式,不借笔墨的渲染不保民而王与保民而王的不同前景,在孟子描绘里,“王天下”的愿望并不是难以企及,要想达到主要看齐宣王是否愿意做出象为长者折枝一般的微小努力,就是施行仁政。文章到这

里我们已经看出齐宣王已经被孟子彻底说服了。王曰:“吾昏,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宣王为什么能听从孟子的主张,并非他本身早已具有民本思想,从前文的以牛易羊的故事中,我们年看出齐宣王自己也说不清楚,他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出于不忍心还是因为吝啬。这就更加说明孟子同齐宣王的对话,一开始并非一拍即合,也不排除观念相左甚至有可能观念相悖,可孟子最终说服了齐宣王,并诱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思想,并诚心请求尝试仁政,可见孟子说理的高妙手法。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除了点拨学生把握这些关键节点,而且还可以从孟子说服齐宣王这件事人手,体会孟子用语的节省、精妙与高深,分析孟子设喻的大力铺垫与真正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场合可以这样对话与说理,什么样的场合则完全不必这样精心组织与预设,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广阔的世界中尽情体会阅读之美,写作之妙,把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起来,感受语文的魅力,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审美与赏析能力,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终身受益。

品味关键句子,赏析语言特色 (通用)复习过程

品味关键句子,赏析语言特色(通用)

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向1 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确定词语的指代对象,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内容。因此,掌握确定指代词语指称对象的方法,对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解题方法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考向2 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 这是考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题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最后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考向3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 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考向4揣摩词语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通常的问法是某个词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解题方法

品味语言-句子的赏析

“品味语言” 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明确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 2、学会品味散文语言题目的一般表述方式。 自学指导一 5分钟 (一)揣摩有表现力的词语 品味句中划线词语表达的含义。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鼓神》) “卖”是_____,“逞”是____,“不可一世”是形容_________,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是________(1分),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___________之情。(1分) “卖”是卖弄_,“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 答题格式:结合句子解释词+作用+内容+情感 自学指导二 10分钟 (二)赏析描写性的语句(段) (品味句子的角度1——词语 :词语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我想买字典,走进书店,就听到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发出好听的声音。(《词典的故事》) “好听”一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进新华书店的喜悦心情,表现了我对词典的渴望之情. 答题格式:词语+作用+内容+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品味句子的角度2 ——抓修辞: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反复等 。)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当堂训练 10分钟 1、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类文章,舒居然一篇篇地帮我抄了下来,还精心地配了插图。 答案:“居然”,出乎意料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舒”同学由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意。 2、揣摩下面句子

句子赏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2)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 一段话往往包含几层意思,各层意思之间如果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某些词语或句子就起到此方面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6种: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 1 -

品味关键句子,赏析语言特色(通用)

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向1 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容(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确定词语的指代对象,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容。因此,掌握确定指代词语指称对象的方法,对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解题方法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考向2 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 这是考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题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最后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考向3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容。 第三,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容。 ●解题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容,准确理解它的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考向4揣摩词语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通常的问法是某个词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解题方法 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

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或段落

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或段落——比喻 本考点主要考查考判断、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新课标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判断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会用修辞手法造句。 考点分析: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 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误。 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 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学习修辞,不要死抠名词术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修辞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造句。 一、比喻 [方法指导] 1、定义: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2、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3、作用: 用比喻来描写,可使人或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比喻来说理,可以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观点鲜明,使语言形象化。 用比喻来抒情,语言形象,感染力强。 用比喻来说明,语言形象,准确生动 4、总体把握 把握“比喻”类修辞的表达效果时,要先弄清楚本体和喻体,然后思考喻体的特点,再结合这个特点来考虑作者所要表现的本体的特征。 [答题技巧] 例1

句子的赏析(理解、品析、品味、体味)方法)

句子的赏析(理解、品析、品味、体味)方法 龙湖镇初级中学余史炎

9上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议论文) 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1、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 2、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在本文中,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9下5 孔乙己(小说)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2、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猜测的意思,因为没人看见过孔乙已死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炎凉。“的确”是肯定的意思,孔乙已那么长时间没来了,又加上被打断了腿,又老又残又病的孔乙已在这冷漠残忍的社会里是必死的。从而说明了孔乙已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9下6 蒲柳人家(小说) 二、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语段加以体会。体会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之处。 1.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气”“呻吟”,则写出了奶奶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这段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说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心目中的地位,突现了一位爱孙如命的奶奶的形象,用词活泼简洁,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句话继承了中国传统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多用四字句,用词造句文白相兼,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4.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这段话中,“官讳”等是书面语,“叫得山响”等是民间口语,二者的有机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9上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议论文) 二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怎样赏析文章的语言

怎样赏析文章的语言 怎样赏析文章的语言教案 一、考题回顾赏析下列加线词语或句子。 (1)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2)树丛被拨开了,一个小孩的脑袋钻了进来,这是个男孩子,大约有十二、三岁,又黑又瘦的小脸上,满是灰尘,头发约有二寸多长,乱蓬蓬的,活像个喜鹊窝。 (3)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4)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爱昙花》答案:(1)冲体现出父亲焦急的心态,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男孩子头发蓬乱的特点。 (3)运用夸张,突出表现了温丝特听到珍妮太太不幸遭遇后极度悲伤的情感。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表达了“我”对昙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解题思路 1、抓角度修辞、描写、词语等 2、析作用 (1)写出……内容 (结合语境) (2)表达……情感或表现……性格 ( 联系中心) 答题格式: 运用……修辞或词语,写出……内容,表达……感情或表现……性格。三、赏析指导 (一)从词语角度赏析 1、什么样的词语才算是富有表现力呢, 2、揣摩加点的词语,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答:运用“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写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动作的艰难,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的窥视大地的情态,表现了小草的可爱;“钻”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表抒发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 (3)不顾余震的危险,温家宝总理星夜兼程,抵达地震灾区都江堰市,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指挥救灾。 答:日夜兼程原义是“连夜加班的赶路”,这里指总理争分夺秒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表现了总理与人民并肩而立的精神。 (5)母亲只用鱼汤泡饭。她拨开孩子们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里。 答:“贪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写出了孩子们抢着吃鱼的情景。 (6)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选自《背影》 答:“聪明”此处用反语,褒义词当贬义用。表明自己当时不能体会父亲的爱。 (二)从修辞角度赏析 格式:修辞+修辞特点 + 内容 + 中心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拟人: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增强语言气势,突出强调了…… 4、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表现了…… 表述形式: 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

品味佳词美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点跟踪突破——品味佳词美句,赏析语言特色 (一)(2016·云南)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场戏 周星驰 ①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②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③那时我们三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我嚼过了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这让母亲非常烦心。 ④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为这事母亲没少批评我,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在我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母亲就由着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⑤可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那一次,母亲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点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就啃,还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地上了,沾满了尘土,落在了一堆鸡屎旁边。 ⑥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再想想我平时的顽皮表现,母亲决定这次要好好教训我。她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我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扑过来把我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桑树条,搂着我们三个抱头痛哭。 ⑦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就自己吃了。那天晚上,母亲抚着我身上的伤痕问:“还疼吗?”“不疼了。”“下次还调皮吗?”黑暗中,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嘻嘻地笑着:“睡吧,妈,明天我还要上课呢。” ⑧2001年,我和母亲做客凤凰卫视时,说起了这件往事 ....。 ⑨“是的,那时他可真顽皮啊!全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母亲笑容慈祥。 ⑩“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 ..,“您想想,要不是我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那几年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姐弟,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办法,我把几块肉嚼得不像样后,我们就有借口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听着这话,母亲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 偏吃饭这么顽皮呢?”母亲哽咽 ..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我挂着两行泪水,满面微笑。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我们母子抱在了一起。无数的观众也在这一刻,流下泪来。 ?虽然我演戏无数,精品众多,但是我要说,我最好的戏,是在7岁那年,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唯一的观众,是我的母亲。 (选自《人民文摘》) 1.请对第①段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专题阅读句子赏析用

专题阅读——句子赏析 【教学目标】 考点:分析句子表达的意思,赏析品味句子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与测试 二、考点突破 考点:记叙文——句子赏析 【知识梳理】 “品味语言”无非是弄明白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词语和表现手法,有怎样的美感。 赏析句子时,应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来品味语言。此外,句子赏析常见的考点仍然是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 1、看修辞手法的运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修辞的使用。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对偶、反问、设问。(长沙市中考常考题型,需重点注意)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引用。 (一)比喻 俗称“打比方”,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被比的事物叫“本体”,作比的事物叫“喻体”,把二者连接起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叫“比喻词”。喻体和本体必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且必须具有相似点。比喻力求贴切,通俗、新颖。 1、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似、好似、好比、仿佛、像……一样、像……似的、宛如……一般等。如: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常用比喻词有“是、成为、变成、当作”等。如: ①社会是一座大课堂。 ②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③他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 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 (二)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甚至会说话。如:

赏析句子方法

精彩句子的赏析角度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考题在精彩语句的赏析上下功夫作文章,对于此类考题,学生往往失误较大,答题时会出现要点遗漏、理解偏差甚至于答非所问等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一篇篇精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科学小品文、杂文、新闻等)或华美精彩或凝炼含蓄或优美流畅或质朴动人,可谓处处闪耀着作家智慧的光芒。学生对其文句进行赏析,不但可以提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佳句赏析任重道远,得其方法事半功倍。句子无非是由词组句、由句生义、由义生情,所以,教会学生赏析精彩语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重点词语着手,品句子之精髓。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比如《故乡》中描写宏儿之句:“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写尽少儿活泼和欢快,一个孩子,少不更事,他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理解搬家的意义,他的欢快与大人们的沉重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冲破”和“横渡”两词用得准确精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冲破”写出我军进军速度之快,其势税不可当,“横渡”写出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所向披靡。再用换词比较法试试,如“冲破”换成“突破”,“横渡”换成“渡过”,学生一经比较其表达效果立显。 可以说,一个好词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一个词语,就也领悟了一句之深意。二、从修辞角度出发,品句子之精妙。 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请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语文赏析句子方法

句子赏析方法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新课程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1)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xx的情感。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表达了xx的情感。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9)对比的作用:通过xx与xx相比,突出了xx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 2016年泰州中考19题,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赏析:“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用夸张手法说明云很低,“扯下”一词将云形象化,“抖抖就是一阵雨"写出了雨水之多,写出了雨与云的关系。 2.从句式的特点赏析。 常见的句式有:矛盾句、点睛句、双重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反问句、设问句、对偶句等。 (1)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2)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4:“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3)散句整句 整句是指语言形式匀整,结构大致相同的一组句子,主要是以对偶、排比等形式出现。其表达效果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可以起到强调某种意义的加强语势的作用。 散句是指句式不同、长短参差的一组句子,其表达效果是富于变化,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 例句5:“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与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品味关键句子,赏析语言特色(通用)复习过程

品味关键句子, 赏析语 言特色(通用)

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向1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确定词语的指代对象,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内容。因此,掌握确定指代词语指称对象的方法,对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解题方法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 “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 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考向2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 这是考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题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 是否恰当,最后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考向3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 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解题方法 1 ?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 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 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 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考向4揣摩词语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通常的问法是某个词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解题方法 1?进行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替换、调换或删掉的。 2?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 3?分析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 4?下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或不矛盾。

记叙文阅读之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 一、品析词语 如《光明行》: 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始终甩不掉 ...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1、词语的含义+ 2、词语的作用 + 3、词语表达的情感等方面着手。 二、赏析句子 2.(11年)《光明行》: 请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洁白的,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赏析描述性的句子 (一)什么样的句子才是描述性句子? ▲▲试比较: 1、老师来到教室里上课。(记叙,因为只讲明一个事实,并没有运用动词、形容词等或 者修辞手法来表现老师的形象。) 2、老师捂着胸口,脸色苍白,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上课。(描写,因为当中已经把老师 的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小结:有时,记叙性和描写性的句子的确很容易混淆,怎样区别它们呢?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记叙性的句子只是讲明一个简单的事实,并没有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修辞来表现人物、事物或场面;而描述性的句子,当中的语言一定能够很好地将人物、事物和场面的特点(形象)表现出来。当然,在记叙文当中,此两种表达方式一定兼用。 (二)怎样赏析描述性句子呢? 1、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 (1)常见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比喻和拟人有形象生动的效果;而排比具有强调(突出)语句中内容(或情感)、增强文章语言气势的效果。 答题模式如下:形象生动(强调、突出)+ 对象+ 内容(包括对象的特点)+ 情感 (注意:如果有排比,就要答到“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2)例子: 他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谈生命》)▲▲提示:首先判断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然后确定对象和内容,再写出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江

品味关键句子,赏析语言特色 (通用)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品味关键词句,赏析语言特色 考向1 指出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确定词语的指代对象,是理解词语在文中含义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人们为了行文简洁,经常用指代词语指称已说过的内容。因此,掌握确定指代词语指称对象的方法,对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解题方法 从代词前面的文字中找答案。大多数情况,“这”“那”等代词指代的内容都是它前面的某个句子或某个短语。 考向2 根据语境填写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 这是考查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方法。 ●解题方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看所填词语与主语、宾语或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最后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 考向3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其次,理解句子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解题方法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定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句子的含义。 3.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对以上这些句子,要从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分析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才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考向4揣摩词语的准确性(说明文中比较多见) 通常的问法是某个词是否可以替换、调换或删掉。

品味语言(句子的赏析)——公开课(定稿)

“品味语言”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明确品味散文语言的角度。 2、学会品味散文语言题目的一般表述方式。 自学指导一 5分钟 (一)揣摩有表现力的词语 品味句中划线词语表达的含义。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鼓神》) “卖”是_____,“逞”是____,“不可一世”是形容_________,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是________(1分),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___________之情。(1分)“卖”是卖弄_,“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是贬词褒用(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1分),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 答题格式:结合句子解释词+作用+内容+情感 自学指导二 10分钟 (二)赏析描写性的语句(段) (品味句子的角度1——词语:词语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我想买字典,走进书店,就听到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发出好听的声音。(《词典的故事》) “好听”一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我进新华书店的喜悦心情,表现了我对词典的渴望之情. 答题格式:词语+作用+内容+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品味句子的角度2 ——抓修辞: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反复等。)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当堂训练 10分钟 1、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类文章,舒居然一篇篇地帮我抄了下来,还精心地配了插图。 答案:“居然”,出乎意料之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舒”同学由衷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之意。 2、揣摩下面句子

中考语文阅读如何赏析句子

中考语文阅读“如何赏析句子” 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查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那么,赏析句子的角度有哪些呢? 考卷中对语言赏析类试题的提示,可以归纳为: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等,且都必须说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作用”)。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一)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 考查句子的语言表达,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即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例句2: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3.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中的题目(第15题):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心中的海市蜃楼”的含义。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浮现的美好事物”比作“心中的海市蜃楼”,两者相通之处是“再也无法拥有”,“心中的海市蜃楼”生动形象地表明了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 2.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 (1)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矛盾句、点睛句、结尾句、双重否定句、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等。 A.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句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B.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句5:“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C.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句6:“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义,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品味欣赏优美的语言

品味欣赏优美的语言 品味词语、句子,是现代文阅读题中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题型。这种题型涉及的内容有: 1. 理解词句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深层含义及指代的具体内容。 2. 品味词句情感:品味重要的词语或句子所包含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或作用:分析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及在表达、结构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4. 揣摩赏析关键词句: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用得好的妙处,赏析句子的表达特点。 【提问模式】 1. 理解加点的词语“XX”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 这句话中的“XX”一词能否删掉(或换成另一个)?为什么? 3. 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XX”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 请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几个方面,分析本文语言“XX”的特点。 【实例解析】 1. 品味词语的准确、严密。 例1文章第(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的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2011年广东深圳中考阅读题《DNA证据也可以伪造》第11题) 解析本题考查加点词对说明内容的作用。不能去掉。“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归纳】此类试题,经常用来设题的词语还有:“大概”“几乎”“据估计”“一定”等等。具体作答时可采用如下句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解释词的本义),它表明了……(结合语境分析它的具体作用),体现了用词的准确与严密。 2. 品味朴素词语的表现力。

如何赏析句子

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氛, (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衬托也是辞格之一,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一种修辞方式。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生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如鲁迅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用荒凉萧索的环境和气氛,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南朝梁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蝉噪、鸟鸣作反衬,把深山密林中那种幽静宜人的意境表现出来。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在诗文中运用较为广泛. 烘托除指国画的一种画法外,还有两个意思:一是泛指陪衬,使主色调明显突出。如蓝天衬着白云,绿叶衬着红花;一是指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衬托和烘托都是文章技法之一,衬托中的正衬手法可以用烘托中的陪衬之意来解释,都是一主一次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主次事物都要出现。而烘托中的侧面描写则是不直接写正面,而是通过写与正面相关的其他事物,使正面内容得到强调和渲染。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我们现在运用烘托手法,多是有意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魅力。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如“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就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2.间隔反复,如“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反复的作用:1.突出思想,渲染感情。2.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多项并举;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