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南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南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南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贯彻党的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南通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来源:如皋人才网添加时间:2011-03-19浏览次数:101次

?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适应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苏发〔2003〕11号)精神,结合南通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才在南通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一)牢固确立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区域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南通要争当全省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市之路。近年来,我市的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面对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总量和人才综合竞争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代化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结构分布尚不尽合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南通人才工作正处于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进一步解放人才,让一切创业致富的人才充分活跃起来;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让一切人才创造的成果充分活跃起来。要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生动局面。

(二)新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不断解放思想、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实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南通争当全省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三)我市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06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占比达3.8%以上,高级以上技能型人才占技术技能型人才比例达到15%以上;全市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5%左右。人才素质全面提升,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和地区的人才分布趋于合理,部分重点学科和领域的科技力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到201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争取达到72万人左右,继续在苏中领先,并居全省前列,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占比达5%以上;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量在苏中领先,在全省的排位进一步提升;高级以上技能型人才占比达到20%以上;全市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6%左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在省内处于一流水平,人才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将南通基本建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

二、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四)按照高素质的要求,配强配优领导班子。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发〔2004〕18号),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将在跨越发展中奋发有为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单位领导班子必须配备1-2名40岁以下的青年高级人才。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谈心谈话、群众反映问题函询等监督管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

(五)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方向,加快建立开放型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全市公推公选、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逐步制度化。推行公开选拔县处级后备干部制度,积极营造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逐步建立辞职、降职、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等制度,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干部正常退出和淘汰机制。

(六)注重学习和实践锻炼,健全党政人才培养机制。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提高党校、行政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加强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领导干部在职自学的指导,推动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入。拓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的渠道,在实践中培养、提高党政人才的能力水平。定期选派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党政干部到重点岗位、中心工作、艰苦环境中锻炼,到发达地区、上级党政机关挂职学习。继续选派科技副县(市)区长、科技副乡(镇)长。重视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好选调生的锻炼培养工作。

(七)加强党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坚持并逐步完善公务员考录、调配、考核、培训、奖惩、工资、辞职、辞退、退休等制度,注重选拔年轻、高知识层次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到各级党政机关,优化机关人才队伍结构。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行热点岗位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试行政府雇员制度。以推行职员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考制和全员聘用制,探索建立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制。

三、以强化市场配置为着力点,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八)以推进市场化、职业化为目标,理顺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现代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体制。对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依法实行派出制或选举制;对经理人推行聘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加强专职监事队伍建设。

(九)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和保护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勇于竞争和持续创业的热情。建立完善市场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将经营者薪酬与其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直接挂钩,鼓励企业推行期权、股权奖励,逐步建立与市场接轨,合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资奖励相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物质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激励。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十)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积极探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用新机制。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注重培育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扶持能够整合生产要素、利用社会资源和聚集各类人才积极创业的开拓性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完善市场化配置方式,优化经营管理人才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评价体系,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职资格制度,全面实施经营者市场准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进程。

(十一)围绕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加强民营经济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根据我市民营经济

发展需要,研究制定民营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规划,利用省内外高等院校、政府培训基地和国外培训渠道,开展民营经济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考察和国际交流活动。2005-2010年平均每年要为民营经济组织培训1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以实施"226"工程为龙头,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实施新一轮"226"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科学技术带头人。总结1996年以来一、二期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第三期工程实施意见》。从2005-2007年,每年选拔一批南通市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每三年为一个滚动管理周期。在此期间,努力培养出20名在国内学术技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高级专家;200名在省内各学科、技术领域中成就突出,具有一定影响的科学技术带头人;600名在市内各学科、技术领域中实绩显著,并有较高知名度的科学技术带头人。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和技术专家群体。鼓励优秀青年人才读研深造,对学成回通工作的,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给予一次性读研奖励。重点资助一批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人才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或带项目、课题进修。继续配合省实施"333"人才培养工程,选送优秀人才进入更高层次培养、发展。继续选拔管理南通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继续配合国家、省开展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重视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选拔人才。

(十三)实施"技能振兴行动",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际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重点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技术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全面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加快培养一批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技师、高级技师,并带动各类初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梯次发展。发挥技工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骨干作用,依托高校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立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实施《南通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通劳社发(2004)3号),从2004年开始,每三年评选表彰25名左右"南通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技师",每两年评选30名左右"南通市技术能手"。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200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元,南通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逐步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深化企业、院校、社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探索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十四)实施乡村优秀人才培育工程,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加强乡村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经营管理等实用型人才。构建市、县、镇(乡)三级联动,农科教相结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利用多种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以及各级教育(职业)培训机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星火科技培训基地、科普组织的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职称证书与绿色证书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大力开发和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和改进市、县、镇(乡)三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评选管理工作。从2004年开始,每三年评选25名左右"南通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到乡村基层服务。

五、构建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十五)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整合我市教育资源,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三大体系。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加快南通大学的建设。南通大学要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以市场就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境外培训。加强党校等各类培训阵地建设。扩大教育资源的社会开放性,推进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的结合和互动。

(十六)建立全社会的继续教育机制。认真实施《南通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把继续教育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奖励、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落实各类人才接受和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分类分层次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在教育的体制、内容、方法、载体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逐步建立完善训用结合、中青年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在职学习检查评比、培训机构质量评估等制度。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国内外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培训,建立覆盖全市的教育培训信息网。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活动。

(十七)完善政府、单位、个人三方承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用人单位是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应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和企业目标考核,依法承担人才培养教育费用。鼓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2-2.5%提取教育培训费,并列入成本开支。逐步增加地方财政拨款,重点扶持急需的短线人才培训。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在职自学,支持和引导人才进行自我设计、自主投入。

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抓好人才引进工作

(十八)加快引进我市关键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队伍状况,定期发布《南通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专业指导目录》,提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南通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引进技术等各种渠道,以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和沿江开发带为载体,优先引进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船舶机械、纺织服装、港口海洋、建筑交通、现代农业、现代物流、WTO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抓紧引进金融保险、法律、城市建设、现代管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正确处理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的关系,把留住、用好现有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汇集具有一定规模、比较优势明显的高层次人才群体。

(十九)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完善引进本市以外人才的优惠政策:

1、事业单位引进硕士、博士和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受编制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

2、对引进的以下五类高层次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助。(1)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和外省同类层次的优秀人才;(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和外省同类层次的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教授或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4)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副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才,紧缺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师;(5)具有硕士学位的工程技术人才,市级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拥有发明专利、发明创造或在某一领域具有特长的技师。对上述引进的五类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将其材料报南通市人事局,经南通市委组织部、南通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会商、确认后,到企业工作的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同时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补助;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20万元、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助。以上所需补助经费,到企业工作的,由用人单位负担50%,人才工作专项资金资助50%;到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列入部门年度经费预算;到在通省部属单位工作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择优资助30%。上述引进的人才在通服务期限必须达到5年。

3、引进的以上五类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包括两院院士的第三代子女)就学,由市、县(市)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优先安排到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不得收取政府规定之外的费用。其配偶的工作,由用人单位妥善安排,安排确有困难的,由市、县(市)区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助解决。

4、落实各项社会保险。企事业单位与引进人才确立劳动(聘用)关系后,应当签定劳动(聘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企事业单位与引进人才都应该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本人缴纳确有困难的,用人单位要为其补缴,并可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购买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高他们的保障水平。

5、加强与外国专家机构的合作,利用友好城市、驻外机构等多种渠道,多方争取国外专家来我市进行合作研究、项目指导和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南通市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南通服务的若干规定》(通政发[2002]177号),落实留学回国人员录用、项目资助、创业、子女入学等各项特殊政策。鼓励博士后人员来通工作。对出站后留在南通工作的博士后,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的,同级科技主管部门适当安排科研资助经费。市外博士后来通工作的,其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比照海外留学人员来南通服务的有关政策执行。

6、完善"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对为我市服务的国内外柔性流动人才,如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发给"南通市工作居住证",与我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对来我市每年工作满三个月的柔性引进人才,其子女可以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借读,其费用按班级同类学生标准缴纳,不另收借读费。

(二十)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干。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生就业实习与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组织重点高校高层次人才来通就业创业和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加大具有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等功能的科技孵化器、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市重点学科建设,加大扶持省重点学科建设的力度。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新建一批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作用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一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建设等。另外,每年安排500万元重点支持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高层次人才携带高新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或实施成果转化,科技部门应在科技项目立项、贷款贴息、高新技术产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成果完成人可按有关规定比例享受提成奖励。设立创业服务专项资金,支持创业启动。建立创业服务机构,对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创业的工商登记注册、税务登记、项目立项和优惠政策的落实提供快捷、高效的"一门式"服务。

(二十一)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现有人才待遇。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按货币分房政策规定分别享受135平方米、110平方米、90平方米的住房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骨干人才补充购买一定的商业保险,为特殊岗位特殊人才交纳补充养老保险。加快建立优秀毕业生和其它优秀人才"先落户、后就业"制度,形成南通市高级人才储备流转机制。向高层次人才发放就医、交通、借阅图书、公共场所活动等方面的优惠卡(证)。制定高层次人才休养、休假制度。用人单位可与高层次人才签定无固定期限的劳动(聘用)合同。对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业造诣较深的专家,退休以后,如工作需要,身体健康,本人愿意,单位可以继续聘用。加快福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福利货币化。

七、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服务激励机制

(二十二)进一步放开搞活人才市场。建立开放、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人才中介市场化、产业化。实行人才中介职业资格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允许有资质的境外人才中介机构以合资形式进入。建立人才价值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的市场价格机制。发展人事代理业务,实行以引进人才为主导的工作居住证制度。制定人才市场行业规范,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努力形成法制统一、监管有力、主体独立、行业自律的人才市场服务格局。完善人才市场的网络体系,建立健全人事人才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坚持市场主导、开放自主、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原则,主动参与"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工作,实行城市互联、发展互动、证书互认的人事人才一体化服务。对人才资源开发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加强国家重要人才安全工作。

(二十三)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手段。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机制,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评聘工作方式。强化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取向,重点向生产一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大"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管理力度,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试行"以聘代评"。享受政府特贴的专家、市拔尖人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以及从市外引进的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占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职数。对从海外、市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含柔性流动的高层次人才),可根据实际水平,直接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简化申报程序及内容,用人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在政策上应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对待,在使用上一视同仁。

(二十四)完善分配机制,逐步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形式。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完善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企业薪酬制度和以岗位绩效为依据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人才收入分配方案,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可实行年薪制、股权期权制、协议工资制。鼓励企业从净资产增值部分中划出一块,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侵害国家和本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根据社会用人需求,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人才薪酬指导价发布制度。

(二十五)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实施重奖。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对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荣誉并实施重奖。设立南通市杰出人才奖和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成就奖。修订南通市科技兴市功臣的奖励办法,完善南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的相关政策规定。对连续三轮获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优秀人才实施特别奖励。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省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国家、省级政府奖项的人才,市里按国家或省颁发奖金的同等标准给予奖励。属于集体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获得的奖金额不低于奖金总额的50%。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继续实施市科技进步奖、农业科技推广奖、自然科学论文奖、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青年科技奖和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并逐步提高奖励标准。安排一定资金,每年奖励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骨干教师。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八、充分发挥人才效能,引导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十六)鼓励人才到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领域施展才干。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研究制定各类人才到民营经济组织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秀人才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下海"创办、领办、帮办企业。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创业。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合作、共同研发等形式从民营经济组织聘用或引进各类人才。

(二十七)支持人才在经济建设一线建功立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优先支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承担的高技术研究项目、工程项目。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有计划、有重点的资助科技人才科研攻关。优先支持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作为课题负责人领衔的重大项目。加强科技人员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对科技产业化项目在用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对实施产业化的项目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建立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取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引导科技人员到市场中选课题,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鼓励科技人才从事技术贸易活动,对其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实行税收优惠。引进的项目在南通实施后取得的利润,可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股权奖励给成果完成人。企业可以将项目技术课题进行分解,公开招标,并与收入挂钩。

(二十八)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围绕科技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重点办好学术年会,繁荣学术园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

(二十九)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实施《南通市2002-2010年文化大市建设规划纲要》,创造名人快出、新人辈出的机制和平台。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研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国外情况和介绍国外先进文化,提倡不同学术、艺术观点的争鸣,正确开展学术、文艺批评,鼓励多出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思想性、艺术性统一的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

九、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三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协调全市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县(市)区和市直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切实摆上战略地位,强化组织领导,最大限度地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管好用活各类人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发人才资源。进一步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十一)落实目标责任,加大考核力度。将全市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形成"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的运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全市人才工作目标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科学制定本地、本行业人才工作目标和实施意见。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定期督查考核。进一步细化、量化党建目标考核的人才工作指标。开展争创人才工作先进县(市)区的活动。把人才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并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

(三十二)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观念,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从2005年起,市财政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和奖励等,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县(市)区每年要按照不少于本级财政收入的0.1%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为科技人才承担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担保、资助和创新创业服务。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人才的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鼓励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助、定向培养等基金用于人才资本投资。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以前有关规定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