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41集).doc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共 41 集 )

细讲弟子规 01 细讲弟子规 02

细讲弟子规03 细讲弟子规 04

细讲弟子规05

细讲弟子规 06 细讲弟子规 07 细讲弟子规08 细讲弟子规 09

细讲弟子规10

细讲弟子规 11 细讲弟子规 12 细讲弟子规13 细讲弟子规 14

细讲弟子规15

细讲弟子规 16 细讲弟子规 17 细讲弟子规18 细讲弟子规 19

细讲弟子规20

细讲弟子规 21 细讲弟子规 22 细讲弟子规23 细讲弟子规 24

细讲弟子规25

细讲弟子规 26 细讲弟子规 27 细讲弟子规28 细讲弟子规 29

细讲弟子规30

细讲弟子规 31 细讲弟子规 32 细讲弟子规33 细讲弟子规 34

细讲弟子规35

细讲弟子规细讲弟子规38

讲弟子规 40 36 细讲弟子规

细讲弟子规39

37

细讲弟子规41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体会 曹文忠 我平时常看一些专业技术方面的报刊杂志如《电脑报》等,最近在系统的看 了蔡礼旭老师的专辑《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后,深深认识到《弟子规》在当今真是一本既古老、又时尚的读物。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老师,告诉 我们许多道理,带领我们领略人生的真谛,规范我们做人的准则,指明我们做人 的方向。明白了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却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 着重要的意义。 《弟子规》是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学规、学则的形式,三言成语的体例,浓缩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知识的教育范本。其不论从工作到 生活,还是从做事到做人,廖廖 1080 个字,就把人类社会所提倡的、反对的,遵 道的、违德的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内涵丰富。 《弟子规》总序开篇时这样教育我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 面对自身德行进行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他有 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 爱社会主义了。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单位、政府,如果不能谨慎处世、诚信待人,那么整个社会会怎样呢?当今社会上腐败横行,“地沟油”、毒大米、毒猪肉、染色馒头、毒奶粉等等, 不就是一个个谨信缺失的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 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 了还有余暇,则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其实教育的“教”拆开就是:“孝”和“文”,说明白了就是让人学习孝的文化,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却是“不余力,全学文”,试想一个才高八斗而道德缺失的人他对社会会有怎样贡献?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 - 1 -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之一,是一部针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全部需要身体力行,执行力与示范性很强的读物。下面是网带来的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学校的读书节让我有了一次机会接触《弟子规》。品读后不由得佩服起李毓秀来,竟能编出如此圣明的书来。原本一些同学还说是因为毓秀和育秀字音相同,所以学校才会要求我们朗诵。其实不然,学校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或许就是我们一辈子需要做的。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多。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

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要做孝顺父母的人! 篇二:弟子规学习心得600字 冬天带走了秋天最后一片黄叶,收获,交杂着工作的欢乐与泪水;喜悦,记载着孩子成长的点滴。今年九月来到龙岗幼儿园后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经过一学期培训与学习,使我对《弟子规》有了深刻认识与了解。 每日的中午是我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时间----听《细讲弟子规》讲座。蔡礼旭老师从生活中点滴讲起,教导我们平时应如何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教导我们与朋友、同事之间应怎样相处;还教导我们怎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及人生怎样创造幸福等等。每听一次蔡老师的讲座,都会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回想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蔡老师所说的相差无异。 生活中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是毫无怨言的付出,无微不至的关心着我们;而作为子女的我们有没有真心的去孝顺我们的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哪怕是短短的一声问候;对于朋友及亲人是否真诚相待;对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1)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看下一句经文: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道人善,即是善』。当大家听到很多善人的行持,善人的风范,每个人心中都会生起这种效法之心,是绝对会这样,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在这几天当中,一定有人已经做到『愈思勉』,已经学到了,一定有。从诸位朋友的脸上就看得出来有法喜。这个法喜绝对不是念经念出来,而是有落实在生活之中。所以这个道人善很好,因为会让更多的人得利益。所以现在卢叔叔的名字已经到全中国去了,这也是我落实《弟子规》的结果,叫「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所以我们也要非常用心去把这些好的风范记在脑子里,随时都可以告诉别人,让他们都可以得到一个效法的对象,甚至於从中找到一些很好的方法。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当我们去宣扬别人的过失,对方假如知道了,可能会非常难受,所谓「背后之议」,背后的议论,说他的是非;「受撼者,常若刻骨」,你批评他这一些不好的言语,在他的心中就好像刻入骨头里面去了,时时想著报复你。这都是在意气用事,这样不可取。所以不要去『扬人恶』,可能会树立敌人。十个朋友不嫌多,一个敌人可以给你烦死了。所以我们存心仁厚,不与人起冲突。当假如别人有善我们都不称扬,别人一有一点小恶马上就到处传,这样不只折损了自己的福分,更大的罪过,它是影响了团体跟社会的风气。你看假如每一个人都不讲人家的善,都只宣扬人家的恶,那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人与人将会纷争不断。所以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在影响整体社会的风气,这个罪过不单是个人,还可能跟整个社会结罪。所以言语不可不慎。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善相劝』。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於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 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

《细讲弟子规》读后感

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中埠中学李强 近几年来,我们张店区的教育提倡学生诵读《弟子规》。自己以前虽然大致看过,知道所说的大致内容,但是,还真没有认真读过,在假期中,利用空余时间,比较仔细的翻阅了台湾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这并不是一本单纯的阐述《弟子规》的书,而是通过讲解《弟子规》并结合许多事例和道理,教会人们如何经营幸福人生。 幸福在哪里?要想营造幸福的人生,首先,要完美自己。我们普通人都是对别人要求太多,对自己要求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待己”,寻找真诚时,自己没有对世界付出真诚,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别人完美。其实最应该完美的是自己。只有主动付出人生才会幸福,幸福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幸福还在于安于职守,敦伦尽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幸福自然会在你身边。在家你是一个好的父母,在学校你是一个好的老师,,那你就会时时体会到幸福,只要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幸福的理由。 幸福还在于把握当下,要和谐对待自己和他人,理解和关爱他人,心胸宽广“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人生天地之间,要演出天地无私之德”,只要心中有爱,幸福就在身边。 “人生最困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要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幸福。人生也要抉择轻重缓急,什么事请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先后顺序要下对抉择,人生第一件大事是把孩子教育好。怎么教孩子?身教。我们知道教孩子一辈子,最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态度,而不是分数最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名利,放不下自己的面子,太注重名利。应该教孩子学会做人,与人相处。做事要有责任心,一个孩子有责任心,,他才会有担当。让孩子明白念书,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一种责任。有孝心的孩子是希望让父母放心,希望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大有发展。“真正成功的主管和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人成功呢?诚实、责任心、谦虚、信用、耐心。智商很重要,但是,情商更重要,品德最重要。现在西方人一经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既然德行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要教育孩子“使作善也”,孩子又善良的心,就会有善的行为,自然会有善良的朋友,他的人生就会幸福。所以教孩子不是要读很多的书,而是先要求自己要做到,当我们表现出善的行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假如现在你的孩子扎根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说抉择最重要,你抉择要教给孩子的是什么,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将会影响的孩子一生的幸福,也会影响到你的幸福。 我们如何才能下对抉择?建立理智。如何才能建立理智?还要透过学习,有好的判断力,才能下对判断。理智要愈早建立,人生才会下对重要的抉择。当我们理智时,我们会下对抉择。抉择中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观念。思想决定你的行为,行为决定你的习惯,习惯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一个人能不能幸福,关键是“思想”思想会影响你的一言一行。但是现在人的思想普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自私。如何才能教育孩子不自私呢?就应该从我们自身做起,当我们真正修养身心,就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百善孝为先,其实要对社会有贡献,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困难,就是要好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孝悌”,你让一个人真正有孝心,他面对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他都会恭敬。子让回去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所以重视孩子的德行,整个社会就会呈现祥和之气。如果孩子从小注重物质享受,家长不给于合理的管教,等到花钱习惯了,就很难改。他的努力目标就不是为了孝顺父母,不是为了照顾妻儿,而是满足他的物质欲望,就会变得自私。因此从小要教育孩子要有仁爱之心,要替他人着想,他将来一定会为社会造福,自己也就会过得幸福。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 读《细讲弟子规》有感读后感1500字 这个学期通过参加研究学习活动,我接触到并且开始学习《弟子规》。我和许多人一样,提到《弟子规》都存在一个误解:那是给小孩子学的,我都这么大了,学它何用?但当我开始学习《弟子规》就发现我错了,里面所说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情,我做到的很少,有一些道理还不太明白,有一些虽然明白了,但是没有落实到生活中。不过我很庆幸我在高二就接触到《弟子规》并认真去学习,它使我能够在以后的为人处事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能够少留下遗憾。 首先,提到《弟子规》会让我想起”道德”二字,我总以为自身与人相处时内心最初的反应,便是道德的根本。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从以往的错误认识中醒悟过来,原来道德的根本是孝。更让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很少做到“孝”这个字,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有道德呢!此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弟子规》中“孝”的部分,它让我懂得了以前对父母的诸多不是。《弟子规》中有不少孝敬父母的准则,虽然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但都体现了“孝”这个字,也说明孝顺父母不需要多少财富或多大的名气,就算是一些小小的关怀也能让父母感到开心满足。世上不求回报地对你

好的就是父母了,只要给父母一点点关爱他们就心满意足。回想以前我对父母的种种不好的行为,我就感到愧疚。父母辛苦地工作赚钱养育我们,我们慢慢长大,父母却渐渐老去,但我们并没有懂事,和父母顶嘴,惹父母生气,让父母伤心。我常常因为父母的一句轻声责骂就非常地不高兴,因此两三天不理睬父母,现在想起真是非常后悔,就因为那么一点小事我就如此对待父母,父母心里肯定也伤心难过。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一点帮助而感激不尽,却对父母的关爱视而不见。难道父母对我们好我们才对父母好,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就应憎恨父母吗?不是这样的,《弟子规》中有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是无论父母对我们好不好,我们都应孝顺父母,岂能因父母一时对我们不好而憎恨他们呢?父母对我们好,我们做到孝顺不难。若父母对我们不好,而我们仍不变其心地孝顺父母,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孝顺和高尚品德。“孝”不仅是对父母的行为,还是对师长,对朋友的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开始学习与他人如何相处,《弟子规》中有在家、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这些准则无一不体现出先贤所凝聚的大智慧,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它正确地引导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落实。书中提到的“欲平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

细讲弟子规22

细讲弟子规 第二十二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谈到: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所以这是一个人仪容的端庄相当重要。当你重视自己的仪容,人家就会进一步尊敬你。而当我们的仪容非常奇装异服,这样不只会让别人对你轻慢,更有可能会造成社会不良的风气。所以很多公众人物的衣着就特别重要,假如她穿得很暴露,那可能就带动整个社会不良的风气。所以公众人物必须慎思他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应该要多谨慎自己的行为才是。而我们父母的衣着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当母亲的假如衣着也太暴露,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她以后穿衣服也会比较暴露,这样子对她很不好,会造成很多人对她的什么?轻浮,甚至于还会造成危险,所以穿衣服也不可不谨慎。 一个人的衣着确实会影响你的内在状态。比方说在国外,甚至于在我们一些重要的场合,都有规定一定要穿正式的服装,才能进到国际的这些场合之中,有些比较慎重的表演都会要求。比方说我们到文化中心去都应该怎么样?穿得端庄。我们去看这个节目态度也会比较专注。假如你穿个拖鞋、穿个短裤去看,那就很不恰当。所以当我们穿得整齐,内心也会恭敬。像我们去爬山的时候,可不可以穿得像我现在这个样子?那就又不恰当。因为爬山的时候要放松,这个时候就要穿适合的衣着去。 在行销界有一个销售高手叫乔其拉德,他很会卖车子。他有一次在家里睡觉,突然就惊醒起来,赶快跑到镜子前面就开始穿西装打领带。都打好了,然后开始恭恭敬敬拿起电话,打电话给他的客户。然后跟客户谈完以后,把电话放下,马上领带解开,西装脱下来,又钻到被窝里面去睡觉。他太太看了说:你疯了吗?乔其拉德就跟他太太说:客户虽然没有看到我的样子,但是假如我穿得很随便,我在言谈当中也会随便,他可以感受到。假如我非常的慎重,穿得这样西装笔挺,这样的态度也会从言语当中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 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总之,看了《细讲弟子规》,我感悟甚深,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读书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细讲弟子规》就是让我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以及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蔡礼旭老师

蔡礼旭老师:孩子不孝顺要怎么办 家长以身作则教孝 教育孩子孝心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一位女老师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她深刻地体会到学了就应该要落实,但她觉得自己的孝道还有一段差距,所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开始力行孝道。中国大陆五一放长假,也正好是她的生日。那天,她的外婆在家,她摆了三张椅子,请外婆坐,请爸爸坐,请妈妈坐。然后她对父母讲:“我已经三十五岁了,三十五年来,我做错了一些事情,让父母操了不少心,现在我已经学习圣贤教诲,往后我一定尽心尽力做一个孝顺的女儿,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要给母亲行三跪九叩礼。”说完之,她就拜下去了。第一拜拜下去,她母亲的眼泪就流下来了;第二拜再拜下去,她的儿子在旁边看到,便不由自主地走到他爸爸的身边开始帮他按摩。这位老师没有跟她孩子讲一句话,但孩子看到母亲在行孝道,那种德行的力量无形中给他很大的震撼,所以他就不由自主地也开始力行孝道。 回到自己家里,一进门,这个孩子就对父母讲:“明年我生日也要拜您们。”所以,教育最有效、最省力的方法是“以身作则”,我们在家要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做一个好榜样给孩子看。因此,以后水果拿出来先给谁吃?一定先给父母,这个顺序不能再错下去了,一错再错就很难改正!

亲师合作教孝 教孝一定要“亲师合作”,就是父母跟老师要密切配合。《弟子规》提到:“晨则省,昏则定”,幼儿园的孩子学完之后,第二天早上会跟父母说:“爸爸、妈妈早上好,昨晚有没有睡好?”他的父母听了,心里非常舒服。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问小朋友:“这个星期你做了什么善行、什么孝行?”孩子就会说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妈妈端洗脚水,举了他们力行孝道的很多实例。有一个孩子才两、三岁,他上完课回到家,就跑到浴室,他的妈妈知道他一定会去找盆子来装洗脚水,所以赶快把盆子藏起来。这位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她心里想,这盆水一旦被孩子弄倒了,我就会累死了,所以赶快把盆子藏起来。后来她跟我说起了这件事,我说她这样做不对,因为她没有成全孩子的孝心。孩子去端洗脚水,当妈妈的在洗脚时也很欢喜,这时应当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他的孝心就能培养得扎实。如果现在不让他端水给你洗脚,他的孝心就无法得到培养。人的善心就像小草一样,你日日滋润它,它就慢慢地茁壮成长。 这位母亲说:“他要是把水弄倒了怎么办?”我说:“弄倒了更好!”她听傻了,哪有弄倒了更好的道理!他弄 倒了之后,你就跟他说:“小明,妈妈可以感受到你对母亲的一片孝心,但是端水要有方法,你是否知道今天为什么会把水弄倒了?就是你的手没有在两边放平衡,所以你下次端水应该注意这些地方。”这

心得体会-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精品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一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 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 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 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 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 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 我能做到将心比心。 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 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 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

弟子规讲座第五集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五集) 诸位朋友,大家好!上一节课我们提到家庭有两个很重要的主轴,一个是经济,就是物质生活;另外一个是精神生活,孩子的教育这方面。刚刚也提到现在的家庭情况都是夫妻一起赚钱,孩子大部分是留给安亲班,或者留给佣人,留给爷爷奶奶来带。人生的智慧在哪里看到?在取舍当中看到,有舍才有得。少赚些钱,多教育孩子;还是你要多赚钱,忽略孩子教育,得到的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我们看看上一代,现在五、六十岁的人,跟我们现在二、三十岁的人,这两代我们来比较一下。上一代的人很有责任心,很孝顺父母。我们这一代?诸位朋友,您不要客气直接讲,有没有上一代的这些人生态度?是进步了还是退步?退步。上一代有钱还是我们这一代有钱?这一代。对!为什么有钱了反而人生的态度退步了?所以有钱不一定解决问题。 我父亲那一代,基本上都很穷,因为很穷,所以特别节俭。记得小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剩菜都是谁捡?都是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已经很习惯不能糟蹋食物。所以生活比较拮据,第一个养成了勤俭的习惯,第二个,生活愈困难人愈懂得感恩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所以我父亲那一代,他们在念书都不是父母催他们的,都是自己很积极主动,因为希望透过自己在学问上有所成就,能够往后让父母过好一点的日子。你看生活的贫穷、生活的拮据,让一个人更有志气,更有孝心。所以贫穷,我们要感谢它。 这一代因为从小生活就很优厚,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习惯挥霍,习惯花钱,又不懂孝道,又没有生活的历炼、承担。所以现在我们这一代,不只自己赚的钱花掉了,还要去花谁的钱?父母的钱。你们怎么知道?很多年轻人已经喜欢消费、享受到什么程度?一个月的薪水

一拿到,马上怎么样?走,我们去好好的shopping一下!可能把整个月的薪水在前面十五天就花光了,后面的日子怎么熬?后面的日子买泡面一包一包慢慢吃。然后后来撑不下去了,回去找他老爸,说:爸,我没钱了。他的爸爸很生气:「告诉你不要乱花,你都讲不听,来!要多少?」还是拿给他。所以生活的优厚,不见得能够带给你孩子正确的人生态度。 古代很多读书人看清楚这一点,在汉朝开国,刘邦打下天下分封了一百多个功臣,都有封地,给他们很多田宅。这一百多个功臣经过了一百年,汉朝的史学家突然想说:我去了解看看,这一百个功臣的后代,经过一百年后是什么样的情况?结果这个史学家非常惊讶,这一百多个功臣的后代,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很多已经流落街头在讨饭。其中只有几个人的后代还很好,其中有一个人叫萧何,当初在分封土地的时候,萧何要了一块很贫瘠的土地。因为贫瘠的土地,你只要不耕作就没饭吃,他深谋远虑,希望他的孩子以后懂得勤劳节俭。其它分封很好的地,好吃就懒做,而且好的地你喜欢,别人也喜欢,就会引来很多人觊觎,很多人的设计陷害。所以萧何看得到,不要留钱给子孙,更重要的是要留智慧传给子孙,还有留榜样给子孙。 司马光先生曾经提过,「留钱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守得住;留书给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易经》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阴德一定可以庇荫后代。阴德不只在往后可以庇荫后代,当我们在行善,当我们在立身行道的过程,已经给下一代最好的身教。所以,这是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去抉择。 好,我父亲那一代因为生活比较拮据,有五个兄弟姐妹,他们念书都不用父母推,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和睦。所以只要生活过得去,好好地提升孩子的智慧、孩子的精神生活,还是可以把家庭经营好。 我们再来看,是不是一个人赚就会赚得比较少?是不是两个人赚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蔡礼旭《弟子规》讲座第十七集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谈到“朋友有信”,这个信不只是要有信用,还要有信义,有朋友的道义,所以朋友之间我们要去尽一些本分。昨天讲到的就是劝朋友的本分,当朋友有所过失,或者朋友一些思想观念有所偏颇,我们应该去劝谏他,去引导他。当然不是只有朋友要劝、要引导,事实上我们人与人当中,不管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伦事实上都需要在对方有过失的时候,有错误的时候,我们尽心尽力去劝谏。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感受到,常常我们在劝了之后,不只没有达到效果,很有可能还造成一些言语的冲突都说不定。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讲,“宁愿成功找方法,不愿失败找借口”,我们劝别人没有成功一定是在态度、方法上有所不妥,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再自我反省去调整,而不是劝了没有用就自己生气,或者觉得对方不受教,很没善根,这样子我们的用心就不是很正确。 我们来思考一下,当我们劝别人以前,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劝才有用?所以昨天提到了,一定要建立在什么基础?信任的基础上,当我们的朋友信任我们,重视我们,我们讲的话他就会比较认真去听。一个人如何得到别人的信任?曾经我有一些好朋友,大家一起相处,因为我常常比较没空,所以跟朋友可能半年、一年才联络个一次,但是每次这些朋友跟我们相遇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的老友一样那么样的亲切。另外有些朋友跟他们一个月谈个三、五次都不止,但是每次跟他们想交往就没有像我这么亲,所以他们就会懊恼,他说我们花那么多时间跟这个朋友相交往,都没有像你这么亲切,问题在哪?问题在当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是不是非常真诚,而不是客套,是不是常常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在哪里,进而懂得去付出。当你对他的付出愈多,他能够去感受到你的关怀,自然对你的信任就深,一有信任,朋友的基础就扎得很坚固。 但是很多人很会照顾别人,很会付出,但是对方觉得压力很大,觉得说“拜托你,你以后不要再来照顾我了”,有没有这种情况?因为付出都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只想到我想做什么就去做,别人都会觉得说你付出这么多,我好像欠你很多人情,“不要了,你不要再对我这么好了,拜托了一下”,这个就是付出的时候没有针对对方的需要去做。比方说刚好你的朋友、你的同事来了一些好朋友找他,刚好他人出去,这个时候你马上帮他接待客人,倒茶水给他的朋友,让这些朋友不会觉得很尴尬,不会觉得很陌生,等你的同事一回来,看他的朋友被你招待得服服贴贴,他的内心很舒服,这个就是他当下最需要的。而他的朋友也会感受到我的朋友在公司混得不错,然后他也会觉得你们这个工作气氛很好,所以这时刚好针对需要的时候去帮助他,去关怀他,这个时候人家就感觉很舒服。我们要能够看到别人的需要,还要透过处处留心去观察。 我曾经带一个班级,在带这个班的时候是六年级,刚好他五年级的老师跟他们处得不是很好,所以师生关系很紧绷,因为前一位老师派作业都让他们写到半夜十一点、十二点,处罚学生也很凶,所以学生跟他距离特别大。结果我去带班的时候,第一天站在讲台上,学生看我的眼神很奇怪,好像对老师不信任,东看西看,前面还有一个学生第一句话就问我,“老师,你会不会打人?”我们要“听思聪”,听孩子的言语就知道他们的心声如何,就是已经对老师有没有信任?没有信任,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要求,“你要相信我,我会对你好”,他一下子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感受。所以我们一察觉这一点就要开始懂得看他们的需要去付出,进而关系就会慢慢建立。学生对我们的信任愈高,我们讲的话他才听得进去,他才欢喜去接受,去实践。 所以我一观察六年级的孩子在发育期间,所以肚子特别容易饿,所以我就去买完全不含防腐剂的饼干,胚芽饼干,放在我的桌子抽屉里面,所以学生到十点多、十一点就会过来找我,走到面前来,“老师”,我们就知道,而且拿出来的时候只能吃两片,最多两片,为什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6/12/13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1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讨论的、一起分享的是「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其实我们都希望人生是无怨无悔,因为假如我们时时怨恨、时时後悔,那个日子一定很难熬,绝对是度日如年。我们看到现在整个社会状况,很少有人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假如我们今天说人生可以过得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有这个方法,诸位朋友,您相信吗?因为相信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假如我们不相信人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一定会被自己给击败、击退了。所以确实人生都是被自己的信心给击毁、击垮了,不是别人可以打败我们的。 有一次,刚好有一个地区,他们因为长年没有下雨,所以当地的牧师召集大家来一起祈雨。正在祈雨的过程,大家都很专注在读诵一些经文,突然这位牧师就很激动的指着底下的一个小女孩,大家也都把目光集中在这个小女孩的身上。接着牧师就说到:你看我们今天来祈雨,就只有这个小女孩带了一支雨伞来。其他的所有祈雨的人都没带雨伞来,所以代表着他们来祈雨的时候有没有坚定的信心说会下雨?没有!反而只有这个小女孩她来祈雨是抱着一颗赤诚的心来祈雨。所以「万类相感,以诚以忠」,一分真诚的心才能跟天地万物相感应。 所以我们今天以一颗至诚的信心来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而且能依教奉行,相信种瓜得瓜,种豆一定会得豆。所谓「理得心安」,我们很多人生的真理、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心就安下来,这个心就释怀了。这个怨跟悔自然能够烟消云散。首先我们对於人生的道理要能够去了透、去明白。一般人之所以会有怨,就是因为「求不得苦」,好像人生事事都不如意,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诸位老师,当我们听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内心有什麽样的感受?是不是马上很多乌云都飘过来了?愁云惨雾,其实你看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怨。 所以心里是踏实、是明了,还是怨恨?其实就在我们面对一个境界,或者面对一句经文当中,就已经在产生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听了,假如能从原因当中去找答案,这句话不会让我们难受,反而会让我们反省。因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假如把原因找到了,那人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是前所种的因不对,才感来这样的结果。人生只要时时明白因果,从果推因,他就不会抱怨,他会勇於承担结果去改善自己的问题,那他的人生就是充实而不会消极。 我们也可以再冷静观看这个世间,有没有看过人生如意事常八九的人?很可能大家的答案说:好像没看过。能不能说种瓜得瓜的不准?不行。我们在修学圣贤教诲的过程当中,只能检讨自己,不能检讨真理,这个态度相当重要。因为真理它已经经过几千年的印证,不容我们怀疑。但是假如我们怀疑了,失去信心了,到头来还是自己自暴自弃去了。首先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对真理也要有信心。我记忆很深刻,在好多年前,许哲女士曾经到高雄演讲,那时候我也很幸运能够去聆听她老人家的教诲。但是叫她老人家好像有点奇怪,因为她是「一百零八岁的年轻人」,她比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做瑜伽动作,身体这麽柔软,像我这是老骨头。所以比起来,她的身体,以至於她的心灵,很可能都比我们年轻很多。当那一次我去听完她的演讲之後,我体会到什麽是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许哲女士。她那种笑容真是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甚至於是她那种笑容会带动其他的人乐观进取的去面对人生。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弟子规》与德行教育 蔡礼旭老师曾经说过,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论是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一个老师工作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着同学的分数;关于做人的道理,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所以学校面对的是不好教的学生,家长面对的是头疼的孩子,无从下手。 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自律行为越来越差,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弟子规恰恰就是教人做人做事的一本很好的德行教育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共360句1080字,分别列出了做人的113件事,是贾存仁先生在清朝李毓秀根据童蒙教育需要写成的《训蒙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永久性老师,父母在家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还需要从家长开始,家长们通过学习和践行要给孩子以榜样,孩子才能模仿着去做,才能真正成人。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父母用错误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得更坏。所以在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的背后,我们总能找到和谐温馨家庭的影子。孩子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有不合适的做法,是不是对孩子采取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是变化的,其次要明白家长的变化能促使孩子发生改变,因此,如果孩子出现了状况,不是教育不好了,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率先学习和践行弟子规,用弟子规教育孩子,让弟子规促进孩子发生改变。 对于我们学校教育而言,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从诵读开始,然后逐渐要求践行和反思,只有时刻用弟子规教育和约束孩子,孩子们的行为才能发生改变。而这一活动的主要力量还是班主任,班主任要坚决贯彻执行学校学习践行弟子规的做法,并坚持利用弟子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言行,并通过家长学校组织家长进行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这样,浓厚的弟子规学习氛围就能营造起来。在进行弟子规学习和反思时,我们可以结合日常德行教育的主题灵活开展学习活动。比如针对物品摆放等组织学习践行反思“置冠服,有定位,

蔡礼旭老师说

蔡老师说“忙”,乃象形字,心死也。我们整天自我陶醉于忙忙碌碌,其实,恰是心灰意冷,无新的体会,无新的追求,照自己的习气「忙」,日复一日;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然后便是「盲」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已死,最后只能是「茫」矣,茫茫然,在人世间迷失了自己。家长夜校,顾名思义,本是给家长上课。蔡老师谦恭,诲人不倦却又鞠躬不止,“父母学生”无限受益又被无限抬爱。蔡老师慧心拂尘,其人生的感悟如雨露,似甘霖。纵是弱水三千,蔡老师独取最美最甜那一瓢给我们众学生父母亲饮。受水平所限,对蔡老师博大精深之教诲只能做如下肤浅理解。 一教家长明使命 蔡老师的三堂课分别为“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至要无如教子”、“爱子有方、教子有道”,据我看来其主旨就是一个,让父母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老祖宗造字,原是大有深意。“孝”、“文”合而成“教”,教乃孝的文化,教者第一要义:孝。《说文》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为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教子,蔡老师以为全在一个孝字。如何行孝,蔡老师首推《弟子规》: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二教家长做父母 蔡老师说,要做好孩子父母,先做好孝子贤女。乍听起来,似乎有失偏颇,仔细玩味,确实意味深长。我想,还是从蔡老师讲的故事说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其伟大的人生并非天生注定,父亲早逝,母亲为了生活改嫁他姓,母子倍受冷落和歧视。范仲淹是个孝子,他目睹母亲的非人生活,他向母亲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母亲过上好生活,为了母亲,他发愤读书,寒窗数年,考上进士,做了“秘阁校理”,让母亲实现母以子贵的夙愿。是孝,让他确定志向,是孝,让他发愤读书,是孝,成就了他的万世功名。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儒、释、道均重孝。儒家,视孝为第一善,百善孝为先;佛家,视孝为第一福,《佛说观无量寿经》云: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道家,《道德经》说:"六亲不和有孝慈。"一个「老」跟一个「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儿子,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下一代承载上一代。孝道代代相传,文明代代相传,事业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百善孝为先,家长自己做一个孝子,做一个有德行的人,上行下效,子女一定也就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蔡老师有讲:养父母之身为小孝,养父母之心为中孝,养父母之志为大孝,养父母之慧为至孝。 做为华师一的一名学生家长,我理解为:小孝:做华师一学生的合格父母;大孝:做自己孩子的合格父母;至孝:做社会公民的合格父母。小孝孝于庭帏,大孝孝于天下。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能如范仲淹一样做个小孝孝父母,大孝孝天下的人,能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当成我们的志向,又何愁我们的孩子没有美好的前途呢?! 三教家长育孩子: 言传身教。《三字经》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快改过从善,大积阴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窦燕山从此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窦燕山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己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到人们的称赞。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用之才,先

细讲弟子规第四集

细讲弟子规 第四集 蔡礼旭老师主讲2005年02月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们提到,学习一开始的态度很重要,提到了“学贵立志”,要先立定志向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驱使我们不断的进步成长。第二个,“学贵力行”。我们现在要学中国文化,要学圣贤的学问,我们也不要很担心说我现在才开始学来不来得及?其实最重要的是,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很多人说等我学好了再来教孩子,等我学好了再来帮助别人,等我们学好了,来不来得及?来不及。现在学一条做一条,光是这样的精神就会感动你的孩子,感动你的学生。我们很多的老师,之前比较少熏习中国文化,他们也是抱持着跟自己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往往这样的态度,孩子看了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把好学的态度演给小孩看,给学生看。 有一个幼儿园,他们就教导孩子,吃饱饭以后要有礼貌,起来的时候要跟同桌的老师、同学说“大家请慢用”之后,再拿着他的碗跟筷子去厨房自己洗,所有的孩子就养成习惯。他们的老师同样也这么做,每个老师吃完向他们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孩子都会会心的微笑。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些孩子的心中就在想: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要有礼貌,要遵守这些规定。其实我们跟着孩子一起做,那个效果非常好。 还有个孩子,刚好那次吃饭,全部的老师、同学都吃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这个孩子吃完以后站起来,对着桌椅、板凳深深一鞠躬,说“大家请慢用”,所有的老师看了都笑出来。但是我们感受这个孩子很老实,说一条、学一条就做一条。一个人要先学老实,再学灵活,这样学问才会成就。假如一开始就学灵活,对老师的教诲,说了五条,挑三条来做。好,脑筋也很灵活,但是很可能学问会不扎实,到时候会被自己的小聪明给害了。 除了力行以外,接下来我们要了解,学习也要重视它的顺序,它的次序。《三字经》上有一句话,“为学者,必有初”,读书它是有次第的,“小学终,至四书”,就是把《小学》这本书学好,接着学四书五经。《小学》是一本朱熹朱夫子编的童蒙养正的书籍,这本书教导孩子怎么孝养父母,怎么尊重长辈,还有整个生活当中洒扫应对之礼。这本书有看过的朋友举手?还不少。这本书距离现在已经快一千年,历史比较悠久,它很多当时候的生活情境跟现在已经有差别了。 而为什么学《小学》这么重要?因为孩子从小先扎做人做事的根基,这个根基扎好了,他读其它的经书,他就不是只有读而已,他懂得要落实在与人相处当中,他懂得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所以这个根基一定要扎。因为这本书离我们比较远,我曾经看过,也只能看个六、七成,很多术语都不懂。后来我翻了《小学》之后又翻《弟子规》,对《弟子规》这本书非常的感动,也非常赞叹。因为《弟子规》是清朝时候编的书,离我们才几百年时间,很近。而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他就是根据《小学》里面最重要的内容,把它抓出它的纲领,编成这本《弟子规》;离我们的生活是完全相应,没有一句做不到,而且也把《小学》的重点都包含进来。李毓秀夫子他编这本书,还是依据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很重要的教诲,这句教诲提到“弟子规,圣人训”,就是提到“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根据孔老夫子提的这句话,把它举出了七个纲目,编成这本《弟子规》。 所以,我们把《弟子规》学好,就是把《小学》的根基扎好。假如《小学》的根基没扎好,直接读四书五经,孩子读愈多会跟生活脱节。有些孩子经读的很多,但是他会拿着《论语》里面的经句跟爸爸妈妈辩论。有个孩子六岁左右,有一次他妈妈在批评他,他就跟他妈妈说:妈,你有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吗?你假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