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爵士文化

爵士文化

爵士文化
爵士文化

作者菲茨杰拉德将1919年至1929年的十年命名为“爵士时代”,在他的作品中,你能读到对这一时代精神面貌最全面生动的写真。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8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又还没有到来。在这一时期,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B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它所特有的象征、理想和生活方式),只要是活的东西,就必然对民族成员的共同命运的意义产生影响。文化精神,是文化参与者对于自己利害攸关的事物进行激烈思辨的结果,是一切个人与社会行为的根本出发点。无论对于现实和未来,理解并追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无疑有着现实意义。

何谓文化?它是社会成员用来待人接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共同信仰、价值观、习俗、行为。基于此,我们来看美国文化就不得不提一下那份著名的《独立宣言》。《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宣告人民主权的政治纲领,被马克思称作“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它所倡导的价值观:生存、自由、平等、民主以及隐私权等几百年来一直为美国人民所推崇,并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之所以对美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向往之情和期盼,并产生了所谓的“美国梦”这一历史性的名词,无疑和美国文化所倡导的这些彰显了人类共同渴盼和追求的价值观,有着莫大的联系。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国文化所蕴藏的魅力,吸引了来自全球范围的目光,并在19世纪形成了一股波及世界的移民浪潮,从而奠定了美国当下的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美国是民族的大熔炉,这是世界所公认的。迄今为止,还没有谁看见过在其他的国度和地区出现过这样的境况——来自世界五大洲,带着不同的肤色,操着发音各异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人们同时宣称自己是美国人,并都以这个国家的建设者或功臣自居。这种民族、文化、宗教的多样性意味着接受并认同这种多样性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值得尊敬的是,很多美国人都看到了文化多样性的力量,并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认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美国近一百多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和政治进步,得益于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起点,得益于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更得益于他丰富而充满活力的民族文化精神,

20世纪的美国进入了文化发展的转型期。一方面,这是一个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的时代,经济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突飞猛进,美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带来了人们的各种观念乃至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相对主义的时代、分析的时代、理性主义衰落的时代,历史与伦理的冲突,科学的与价值的冲突以前所未有的尖锐形式展现出来,诸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情的肢解和扼制人的前面发展,造成了人的隔膜、人的心理负担和人的异化。理性万能、理性至善的思想普遍受到质疑,人们开始了对理性自身的反思,没有一个绝对的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他的那部著名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作家。所以要透过这部小说来反观美国文化,就必须先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美国的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时代。它虽然只有区区十年,却因处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而具有一种独特的研究价值,而且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时都是绝对的胜利者,所以研究这段时间,便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美国的文化。期间,美国经济经历了战后的迅猛发展,到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后的十年经济萧条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一战后富足、安逸的生活在混乱和喧嚣中让人头昏目眩;而此时,美国的知识分子却纷纷出走,进行着文化上的自我流放,他们在痛苦和迷茫中度过了自己孤独的青

春。20年代又是一个充满运动、变革、反叛的时代,年轻一代最终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与传统决裂的不归路。20年代的美国文坛异彩纷巨匠百出,菲茨杰拉德便是一位以反映2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见长的大作家。海明威曾用“迷惘”两个字概括20年代的情绪,塞林格则用《麦田里的守望者》表达了他对“垮掉的一代”的出路的担忧和思考,而菲茨杰拉德则抓住了那个时代的反叛、变化、大胆的社会特征,将之命名为“爵士时代”。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爵士时代”的最佳代言人。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一代,他亲身经历着爵士时代的纵酒欢歌,挥金如土;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他又用动人的笔触描述着20年代的喧嚣与繁华及其背后掩饰不住的萧索和悲凉。而《了不起的盖茨比》无疑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社会特质描述最为成功的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中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的发现,他内心唯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他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是一个彻底的“艳俗主义者”。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杰拉德的笔下,如歌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一,禁酒的年代与酒的狂欢

酒,一直以来被视为神的赐予。这一点,从人们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疯狂崇拜中可见。所以千百年来,酒穿梭在社会的各阶层中,穿梭在不同的文化区域中,充当了一种沟通的纽带。所以在这部小说中,对于随处可见的饮酒场面便不足为奇了。几乎从第一章尼克与其他人在黛西家中见面起,葡萄酒、鸡尾酒等各种酒便随之出场。男女主人公们在谈话间饮酒是那么随意、自然。紧接着第二章、尼克跟随汤姆及其情妇威尔逊太太来到他们纽约的公寓里,威尔逊太太因酒而醉,情绪激动,一开始便将故事推上了一个小高潮。而神秘人物盖茨比出场时,作者描绘了富有的盖茨比为吸引昔日恋人黛西的注意而举办的豪华宴会,对酒及饮酒场面的描写更是不惜笔墨。在那段描写中,酒的存在突出了宴会上的迷乱、狂欢的气氛。但有一个词却令人生奇,那便是“早已罕见”。宴会上大量供应的酒想来并非什么价值连城、制作工艺特别的酒,何以会“早已罕见”?更让人迷惑的是举办这次酒宴的主人盖茨比本人却不饮酒。这无疑造成了读者的最大好奇。后来我们知道盖茨比的发迹史其实是和酒分不开的,准确的说是“贩卖私酒”。在中国对于最广大的人们来说,贩卖私盐并不陌生,却很少听说有“贩卖私酒”一说的。但是美国毕竟不是中国,而且在那个时代确实是禁酒的,唯有如此,贩卖私酒才有了极为广阔的生财空间。

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美国在20年代的禁酒令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反对酗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按照颁布禁酒令的上层的理论,酗酒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酗酒者因为行为无法自控,便容易导致暴力恶性事件的发生。这些都有悖于清教主义所提倡的“节俭”、“禁欲”、“克己”等信条。在保守的宗教思想中,酒即是犯罪。禁酒运动始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已经初有成效。到1917年,美国共有27个州实现了禁酒。1919年1月16日的宪法第18条修正案,收录了禁酒令一条并获得批准。根据该项修正案,联邦政府将“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范围下的一切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类酒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一切领土”。据相关资料记载,联邦政府在整个20年代以反禁酒法逮捕了50万人,进行了30万次起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禁酒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禁酒斗争逐渐演变为农村与城市、传统意识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斗争。禁酒运动于是成了禁而不止的运动,最终以1933年第21条宪法修正案废除禁酒法而宣告结束。所以,在20年代,禁酒还是饮酒已不再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的选择,它代表了文化上的选择。狂欢和禁酒成了坚持传统和扬弃传统的文化表态。青年人的饮酒是对禁欲的清教文化的身体力行的反抗,他们通过酒的狂欢挑衅传统并取得胜利。20年代美国人对饮酒的空前渴望,反

映了那时候的社会环境的剧烈变革对美国人民特别是对美国年轻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形成的巨大震荡,这种震荡带有毁灭和末世论的意味,他们在剧烈动荡的时局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看不见未来的希望,于是便渴望通过酒精的麻醉作用来暂时忘掉现实的伤痛和迷惘。特别注意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是遵循禁酒传统的一个人物。其实,读过小说的人不难发现在盖茨比身上所折射出的清教主义的光芒。这个人物年少时有着和本杰明1富兰克林一样的作息表。他成了富人之后虽然举办酒宴,自己却恪守传统,滴酒不沾。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像富兰克林般怀揣伟大的美国梦想的人却只能以做贩卖私酒这样违法乱纪的事儿发家致富,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美国梦”到了20世纪所呈现的虚渺和空洞。二,汽车与20年代生活方式的改变

美国的巨大吸引力之一,在于它的物质的丰富性。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在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层的物质享受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而汽车无疑是这种物质文化的最佳代表之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的也经历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汽车这一物质性的产业产品,更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成了为世人追捧的明星。可以说,美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讲,便是汽车文化,透过对汽车文化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局部的了解什么是美国文化。

与频频出现的酒的狂欢一样,汽车这一符码在这部小说中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时常伴随在人物左右,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黛西与盖茨比初次交往时,“穿的是白衣服,开的是一辆白色的小跑车”。而住在富人区的盖茨比的车则是“瑰丽的奶油色,镀镍的地方闪光耀眼,车身长得出奇”。汽车在小说中甚至还牵动着人物的命运。小说中,与汤姆、黛西、盖茨比的三角恋情平行的另一条感情纠葛是威尔逊汽车修理行的顾客,答应要把车卖给梦想能自己拥有一辆车的威尔逊。黛西在与汤姆和盖茨比摊牌后,情绪激动,开着盖茨比的车撞死了威尔逊太太。在汤姆的挑唆下,威尔逊误将盖茨比当作凶手,开枪打死盖茨比,然后自杀。可以说,汽车直接导致了盖茨比的这场悲剧的发生。

小说中的汽车的重要性与美国20年代的工业发展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汽车工业是20世纪初的新兴工业中对美国社会生活冲击最大的,也是美国20年代繁荣的最突出的象征。从1900年到1929年,美国的汽车车产量从4000辆跃升至480万辆。汽车工业中生产流水线的应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产量,而且降低了成本,使得价格下降,从而使得汽车为普通美国人所能拥有。甚至于美国的第三十一位总统赫伯特·克拉克·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在就职演讲时,大方豪言的说道,美国人民将在他的领导下,过上每家每户锅里一只鸡,每家每户拥有一辆汽车的生活。不幸的是他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以至于他的豪言壮语成了后世美国人调侃和挖苦的对象。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在1929年直接的为370万人提供了工作。汽车的发明与推广,逐步改变了美国的面貌,把繁荣带到了那些长期处于萧条中的地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一排排繁华的加油站和热狗店。在小说中,处于纽约和西卯之间的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场景——灰烬谷。威尔逊先生就在这里开了一家汽车修理站。如上所述,这应该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社会发展中较为典型的一个场景。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并为表露出因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而带来的喜悦,相反这里暗淡阴沉,尘土飞扬,广告牌上T·J·埃克尔堡大夫阴郁的目光流露出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担忧。这也是美国知识分子在历经了经济危机创伤后获得的一份难得的清醒和警惕。

汽车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改变着就有的生活方式。拥有汽车的美国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他们不仅可以驾车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游玩,甚至还能轻而易举的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城市,这在过去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但也正是流动的便利增加了人们对前途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汽车的出现加剧了美国人身上原本就具有的某些特点:不停的运动、缺乏传统,没有固定的根。从小说中,我们也可发现,传统的平静的田园生活因为汽

车而变得喧嚣动荡。在盖茨比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每逢周末,他的罗尔斯-罗伊斯汽车就成了公共汽车,从早晨九点到深更半夜往来城里接送客人,同时他的旅行车也像是一只轻捷的黄硬壳虫那样去火车站接所有的班车”。20年代两性关系也因汽车的流行而变得动荡。汽车以其速度和私密性赢得了情人们的青睐,成为他们幽会的新的场所。可以说,从传统的四轮的马车到现代的四轮的汽车,美国人改变了自己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并因此也冲击了许多人固守的文化传统。

三,20年代的“新女性”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我们在关注美国文化的时候,总是能够注意到许多女性的身影。这不仅在于女性在创造美国文化的过程中贡献了她们独特的力量,还在于她们在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成长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各样追求女权及妇女解放的运动的兴起。可以说是美国女性的成长打破了一直以来女性被边缘化的传统,为全世界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女性做出了争取女性话语权的表率。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主要的有盖茨比的“金钱女郎”富家小姐黛西,叙述者尼克的女友、独立而世故的乔丹·贝克,以及汤姆的情妇、在底层挣扎的威尔逊太太。这三个女性很有代表性,分别代表着美国20年代上、中、下三个阶层的女性状况。相较而言,后世的研究者投向黛西和威尔逊太太的视线更多一些。因为前者的空洞和做作代表着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实质,而后者的沦丧及被黛西轧死的可悲结局代表着一代人的悲剧。乔丹这个人物容易受到忽视,或被简单的看做一心想挤入上层社会的冷漠自私的中产女性。事实上,乔丹与上述两个女性人物还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与黛西威尔逊太太这两个依赖男性生活的女性不同,乔丹是高尔夫明星,有着自己的职业。其次,在对待男人的态度上,黛西和威尔逊太太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引诱和被引诱,而乔丹身上我们看到却是美国20年代妇女就业、教育、婚姻状况得到改善后出现的“新女性”的身影。

“新女性形象”是20年代美国女性解放运动最突出的表现。20年代是美国女权运动史上的一个高峰。1920年8月18日,宪法第19条修正案获得批准。根据这条修正案,美国妇女拥有了和男性一样平等的选举权,从此妇女们享受到政治上的平等。此外,妇女在经济上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可以从事很多职业,这就使得妇女更加独立。值得一提的是,在1910年传入的弗洛伊德等人的理论,在美国的思想界掀起了一场所谓的性道德的革命,从而使得妇女从传统的婚姻观念中解放出来,追求以爱情和性爱为基础的平等的新型两性关系。这些“新女性”,在行为上一反传统女性的温柔顺从的形象,他们热爱运动,青春健康,甚至抽烟喝酒,放荡不羁,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就职于秘书、速记、打字、会计等多种办公室工作及其他白领职业,婚姻上,她们更加重视婚姻的质量,讲求平等和谐的性爱。

比照上面的一段文字,我们不难看出乔丹正是这样一位女性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小说开头写乔丹初次与尼克交往时,她的表现也与黛西大相径庭。作为有妇之夫的黛西在表兄尼克面前还习惯性的压低声音,做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样子,而乔丹则是微微一动,看不出的点点头,又赶忙的把头仰回去,表现出的一种矜持和冷傲。书中还提到乔丹本能的回避聪明机智的男人。这也许是不再固守家庭和男性的新一代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打交道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书中说,乔丹她不能忍受处于不利的地位。连尼克也指责她不诚实、冷漠和自私,除了乔丹自身的性格缺陷外,她的不诚实似乎也显示了她在努力用智力与男性竞争并力图占据上风。甚至在与尼克的恋爱中,乔丹也要掌握主动权,而即便分手,乔丹也要强调是她先抛弃了尼克。最后两人的分道扬镳,是由于尼克无法接受乔丹冷漠、自私的缺点。

事实上,20年代的“新女性”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接受了那个年代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体主义倾向,但缺乏前辈女权主义者的理想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所以那个时期的女性也就缺乏了几分可爱和尊敬,20年代的新女性并未使得美国妇女的整体社会状况得到大的改观,但是他们通过自身独立意识的增强所努力取得的社会

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改善给那个时代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四,结束语

无论是禁酒令威严下的纵情狂欢,还是急速发展、令人担忧的汽车繁荣,抑或是无拘无束甚至放荡不羁的“新女性”,他们都是20年代那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也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截断面上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美国独特的文化。但即便我们从这部小说中,看到的美国文化不过是冰山一角,我们还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那种独特的韵味。

美国文化是一种兼容性极强的文化。这从美国的绰号“山姆大叔”的来历,便可看出些许端倪来。美国的绰号叫“山姆大叔”。传说1812年英美战争期间,美国纽约特罗伊城商人山姆·威尔逊(1766.9.13--1854.7.31)在供应军队牛肉的桶上写有“u·s”,表示这是美国的财产。这恰与他的昵称“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缩写(“u·s”) 相同,于是人们便戏称这些带有"u·s."标记的物资都是“山姆大叔”的。后来,“山姆大叔”就逐渐成了美国的绰号。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漫画家又将“山姆大叔”画成一个头戴星条高帽、蓄着山羊胡须的白发瘦高老人。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美国的象征。纵观世界各国,除了美国的国会会通过这样的决议之外,还会有谁?

美国对各种思潮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得美国思想文化表现出一种七彩纷呈、五光十色的局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封闭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而美国的快速崛起并抢占世界的制高点的事实也为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脚。1620年,第一批英国清教徒移民上岸后企图在当地建立一个以“清教”基督教思想为标准的单一化社会,竭力按照英国文化模式发展美国文化。然而,客观的实际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们做到这一点。美国是一个由外来移民构成的国家,大批外国移民的到来,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智慧,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成分越来越明显,战后美国移民结构的变化和20世纪60-70年代民权运动的高涨,直接推动了美国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今天,美国多元文化已深刻的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美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爵士乐与美国文化

爵士乐与美国文化 论美国爵士乐 一、爵士乐与美国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美国流行音乐的潜台词总是黑人式的我们的流行音乐的形态声响与动作要么是直接抄袭要么是借鉴黑人的音乐形式?无论你在听什么,你听到的音乐都是黑人音乐? ”《阅读爵士乐》一书的编者大卫梅尔泽在该书的前言里这样问道,大卫梅尔泽的话给了我们一个观察角度。如今美国的音乐文化,除了乡村音乐之外,其实绝大多数的音乐流派都来源于黑人而非白人。无论是爵士或是摇滚还是饶舌音乐,它们都主要由黑人创作的,可见黑人音乐文化对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研究一种音乐现象,必然要顺着历史的脉络,从社会学角度和音乐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涉及的问题是爵士音乐。 在美国南北战争前,掌握音乐的黑人被认为有着更高的价值,生活方式粗糙的白人移民往往需要在舞会时得到音乐伴奏。同时,处于长期的压抑且精神生活资源匮乏的环境下,他们唯有演奏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南北战争之后,奴隶制被废除,无数黑人涌入城市,然而缺少必要生产技能的

黑人,不得不寻找其他的生存方式,音乐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谋生手段,此外这也帮助黑人形成了一个共同体。实际上,美国的黑人并非来自于同一个民族,他们的祖先散布在非洲的各个角落,然而面对外界压力,他们不得不忽视黑人内部的差异,组成了个新的群体以对抗白人。 随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如菲兹杰拉德笔下的《了不起的盖兹比》,生产力急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地丰富,人们彻夜地狂欢。同时也因为禁酒令的颁布以及外部世界的变化,出现了很大的社会动荡。此时,音乐就成为了美国人民用金钱麻醉自我、沉浸于物质享受的工具。可见美国音乐与美国文化息息相关,而其中最能代表美国音乐文化的音乐类别就属爵士乐,因此,在后文笔者仅对爵士乐进行讨论。

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代码: 学分/总学时:3.5/7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授课对象: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色 美国社会与文化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本课程面向二年级已经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开设,旨在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已经过了四、六级的大学生,原有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必然,拓展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奥斯卡影视欣赏、外贸口语、翻译、写作等等,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是整个拓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美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层面内容,既有表面现象的了解,又有内在原因的分析。本课程以教师自制教材为主,补充电影报刊及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材料,旨在通过阅读英语文字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然后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美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欣赏了解的同时,联系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和跨文化学习水平。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点;掌握美国概况的基础知识;理解中美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掌握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意识。 本课程的特色:(1)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本课程配合全新版大学英语三、四册使用,基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文字书面及网络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是一个资源输入的过程,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和中间及最后的考查和考试就是资源输出的过程。前一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后一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说、听、写和译的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整个课程要求不谋而合。(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全球一体化这一大形势。文化是语言的来源和基础,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美国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英语语言的主要载体国家。所以了解一定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因为涉及到英文授课及各种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授课过程中会有相关文献阅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要求学生最低通过英语四级,或具有英语四级相当水平。 三、学时分配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文化全球化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界定。另外,英语作为应用极为广泛的语种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其存在状态与走向也应予以关注。【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文化/英语【正文】一、众说纷纭“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80 年代在西方报纸上出现的。90年代以后,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一词被广泛地引用到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概念如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概念也随之而来。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有以下几种理解:第一,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整体。第二,全球化不单指经济生活全球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第三,全球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化学家都从各自的领域作出解释。文化学家多指商业文化、大众文化以及消费主义占领文化市场的世界现象。第四,应当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描述的是一种全球范围的深刻变化,这样的变化并不是新现象。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全球化的表现(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学术动态课题组,《世界经济全球化研究现状》,载《人民日报》,1998年8月22日。)。不过把全球化的概念理解到这一层面是不够的。全球化可进一步理解为行为主体的发展并建

美国文学与文化_论文

从《红字》看纳撒尼尔?霍桑的写作风格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主题复杂多样, 写作手法独特, 象征手法贯穿全文, 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 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 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 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这样一座瑰丽的艺术迷宫, 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 《红字》是霍桑精心创作的艺术杰作。在这部书里, 霍桑倾注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思索及对爱情、婚姻、宗教等许多问题的看法。小说的基本情节十分简单, 描写了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斯特因与年轻牧师丁梅斯戴尔通奸而被罚示众、终身佩带象征耻辱的红字, 其丈夫齐林渥斯发誓要查处奸夫的故事。在这样一部描述爱情和复仇的故事背后, 蕴涵着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复杂多样的主题, 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赞美、对邪恶的讽刺、对原罪的探讨、对罪恶给人们道德、感情、心理等多方面带来影响的刻画、对宗教的迷惑及对人生命运的宿命主义的表露。 《红字》主题复杂多样的形成, 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一部好的作品往往就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对生活的顿悟, 而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和顿悟与人类共同的命运结合起来, 从而使自己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霍桑( Natheniel Hawthorne) 1804 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其清教徒祖先曾参与迫害宗教异端, 给霍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少年霍桑自作主张, 给自己的姓氏前增添了一个字母以别于先祖。他四岁丧父, 随母寄人篱下, 闭门读书, 养成了羞涩、孤独的性格。大学毕业后他又回到家乡塞勒姆, 重新开始了他长达十二年的隐居生活。在这段自我禁闭的岁月, 他热衷于探索家乡的历史, 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读书、观察、思索、创作, 使他的文学天才愈加深化, 个性愈加鲜明。1841 年他和一群超验主义者创办了布鲁克农场, 1842 年与有超验主义思想的索菲亚皮博迪结婚, 后移居马萨诸塞州的康考德, 与邻居爱默生、梭罗、阿尔考特等人结下友情, 开始静心创作。霍桑认为当时的美国没有阴影, 没有古旧、没有神秘只有光天化日下普遍的繁荣。但他关注的不是这繁荣的景象, 而是人的命运、人性的恶。他从 1847 年开始写这部后来成为名作的《红字》。这类红字在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确实有人佩带过, 它们给霍桑提供了使他能运用自如的创作素材。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 其作品迟迟不能成书, 直到 1850年《红字》才得以出版并一举成名。受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霍桑形成了相当复杂的世界观。他一方面从清教主义的善恶观出发看待、思索人生, 认为爱情结合违背了基督教的教义, 是原罪, 而私情更是触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另一方面, 他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并从家族的负罪感出发, 对清教的狭隘、虚伪和违背人性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其纯粹性和融合西方文化

谢谢主席!大家好! 下面由我做这次的总结陈词。 纵观整场辩论不可谓不精彩,但是细细看来对方辩友存在不少漏洞。 1、我们今天谈及中国传统文化,泛指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文化,即是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 2、我方所讲融合西方文化并非对方辩友所说的中国文化趋于西化,当然我方也不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保持其纯粹性,只是保持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异议。 下面就我方观点做以下总结: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两个相斥的实体。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其中一个中重要的因素。伊斯兰文化、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等都经历了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变迁,然而依旧保持他们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样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并未收到改变。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小农经济封建体制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视乎缺了一段)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时代在发展,文化发展必须与政治、经济相协调。 再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与沟通之频繁与密切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确需要经过不断的“扬弃”“审视”来保持其纯粹性,但是融合西方文化,获得其现代意义并发挥创造的力量才能与时俱进。 最后,不管今天我们辩论双方站在何种立场,但是我们共同关心的应该是如何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这一问题。 我方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取舍有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浅谈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15794908.html, 浅谈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 作者:颜扎额尔德木 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4期 【摘要】爵士乐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时间长河的考验中,以其别具一格的姿态立 足乐坛,独领风骚。文章从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来认识爵士乐,以对爵士乐解读提供支持与借鉴。 【关键词】爵士乐;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73-01 爵士乐是流行音乐当中出现最早、且在国际上有着最广影响的乐种,由美国黑人创造,凭借其富于变化的特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爵士乐被称作是“美国艺术的瑰宝”,发展至今,爵士乐的曲式、节奏、和声等对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有着很深的影响。从爵士乐的起源和发展来认识了解爵士乐,审视其音乐层面背后的历史情愫,对于爵士乐在我国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爵士乐的起源 对于爵士乐的起源问题,就当前来看尚无准确结论,但许多音乐家普遍的认可的是,爵士乐是许多民族以乐队形式表演出的一种特殊音乐要求,其现象是美国本土文化与非洲土著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果。 1619年,第一批非洲黑奴进入弗吉尼亚,他们的音乐也随之而来。而正是这种非洲传统 音乐同欧洲音乐的碰撞,推动了爵士乐的发展,美国奥尔良的著名黑人聚集区域便明显地体现了这些变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大批的黑人涌入进来,黑人文化与传统欧洲文化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其营造出的音乐氛围加速了爵士乐的成长。 爵士乐的成长中始终伴随着赞扬与责骂,但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爵士乐。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爵士乐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而这正是其魅力所在。随着爵士乐的发展,爵士乐受到了美国音乐界的热情推崇,它对美国人民在自由上的追求与崇尚进行了完美表现,疯狂的演奏方式下,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二、爵士乐的发展 爵士乐在百年发展中性成了许多的风格和流派,了解其发展,对于爵士乐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概括来讲,爵士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是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必然产物。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中国文化运用其中,使其作品体现了中美文化的杂糅。本文首先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其后对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利用进行探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标签:华裔美国文学;中国文化 引言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美国文坛的一支力量,它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主流,最终被正式纳入美国文学史的艰辛历程。吴冰教授在他的文章这样定义华裔美国文学,“凡是华裔美国人从自身出发描写的在美生活的故事都属于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是有美国国籍、华人血统的作家笔下的作品。”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限于英语,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包括华裔美国英语文学和华裔美国华文文学。作为美国出生成长起来的华人后裔,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环境方面都受到美国的影响,他们不可能像父辈那样对中国传统有着深刻的、全面的认识。但祖辈们对自己身上血脉的情结又难免使后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杂糅。他们所描述的文化是他们眼中的、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也并非纯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一、华裔美国文学发展溯源 (一)开创阶段 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中期,从此开始到20世纪中期是华裔美国文学的萌芽和开创阶段。华人移民美国由于受到排斥和歧视,通过主动请愿,书写抗议书等形式表达心声,希望能够改善生存状况。早期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数量有限,内容单一,形式松散。但此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族裔性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有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与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和黄玉雪(Jade Snow Wong)《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他们的作品大多有这样的特点:向美国人真实地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以此消除美国人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人产生的误读;希望融入美国社会,消除一切不公平的对待和种族歧视,试图改善华人在美国的不平等待遇。 (二)发展阶段 20世纪中期至70年代是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阶段,华裔移民经历着中美文化的冲击碰撞。在此阶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多以自传性题材为主,将写作出发点聚焦在华人特殊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上,借描述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来表现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爵士乐对美国音乐产业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BBC对华态度变化趋势:扫视年BBC有关中国的若干重要报道 2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3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4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5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Modernism of Wuthering Heights 6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7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 8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9 课堂管理对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影响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Study on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in Literature Works 12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13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14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5 浅析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提问 16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Attitude towards War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7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现代社会 18 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对比研究 19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重大贡献 20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21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22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3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24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25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26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27 V 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Pragmatic Approach 28 委婉语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应用 29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飘》中斯嘉丽的性格对比 30 《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 31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ration Speech 32 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33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化妆品商标词的翻译 34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 35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36 从性别歧视浅析两位复仇女性之困境——美狄亚及莎乐美 37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38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39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40 从合作性原则看品牌代言中广告语的使用 41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42 《厄舍古屋之倒塌》的主题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中文

学习了美国社会与文化后,我对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有了更深更好的理解一般而言,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共包括六个方面,即:individual freedom,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material wealth 和self-reliance, competition, hard work. 其中,前三个方面集中代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移民到美国的原因,亦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美国之梦”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而后三个方面则是为了实现这些梦想所应付出的代价。在美国人看来,individual freedom 和self-relianc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和competition, material wealth 和hard work 是一一对应的。你要想实现前一个梦想,就必须付出后边那个代价。 个性自由起源于美国祖先追求宗教信仰自由的传统。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美国的自由观"不仅指免除对肉体的约束,而且指个人有权签订契约;有权从事任何一种普通谋生职业;有权获取有用的知识;有权结婚、建立家庭和抚养孩子;受自己良心的支配崇拜上帝,以及普遍地享有历来被认为是自由和平等地追求幸福所必不可少的那些特权 自力更生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但要真正享受自由就必须要靠自己。这种观念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在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很少通过炫耀自己的家庭或社会关系来抬高自己;如果你要那么做了只能让别人觉得你是个孩子,一个没有自己生活的人永远只能是个孩子。 机会平等美国人永远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机会;一个人在一方面犯了错误,并不剥夺他在其他方面出色的权利。美国人认为在大自然面前,人人有生存权利,只要有力气,有能力,谁都可以获得自然,谁都可以发财当富翁;在政治上,他们主张投票箱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人人有选举权;在受教育上,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提倡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公立学校人人均可上学;运动场上,美国人也有他们的标准,只要有体育才能和技术的人,都可以参加竞争;在社交场合,美国人喜欢平等待人,也喜欢被别人平等相待,摆架子、高人一等的表现为人们所不取;在官兵关系方面,美国人认为,官兵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指挥官不能向士兵摆资格,不能把权威当宝杖使用;在宗教方面,美国人认为人人有信仰宗教的权利,只要是新教徒,不要经任何神职人员作中介,都可以与上帝相通。 竞争意识竞争是永恒的,也是一个人证明他在社会中地位的手段,但同时他也许要与同事的合作。但请注意,美国人所理解的“竞争”中的胜利并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另外,美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依次的胜利只能说明过去,明天会有更多的挑战,要乐观的面对挑战,参加竞争。 追求财富美国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于贫民,追求财富,改善生活成为绝大多数移民的梦想。时至今日现在的美国人对于财富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祖先,时间、健康、能力、信息等都超出了纸币本身的价值,金钱成为了一种代表符号。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看来,一个人要有追求,这是你个人前进的动力。 敬业进取多数美国人都会把“敬业、进取”当作自己获得财富和保持财富的手段。在美国的各大商场里,有一种“DIY”的商品最为畅销。很多美国人已经把工作,当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在竞争面前,只有敬业并不断进取,才能保持自己在竞争中不败! 下面有一些列子可以帮组我们了解我在前面提到过的美国的传统价值观。 1、美国商业上强调“自由市场” ,这与美国一直以来的自由价值观有着密切联系。 美国人的价值体系是和经济的改革相联系的。准确地说,是和“自由市场”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自由市场是美国人生活中各种基本矛盾的根源:经济为效率服务、政治为平等服务、文化为自我实现服务的三准则形成了美国社会中的三种最重要的相互制约的价值观。一个半世纪以来,这三种不同的价值定向之间常常会发生紧张和冲突。 2、美国公共教育以实现美国社会机会均等、社会流动和经济公平方面平等主义为目标。 美国教育中,自力更生和责任精神,是对子女教育的出发点。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 历代美国总统认为道德教育在建立民主国家中将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发展教育能够帮助同

什么是全球文化(译文)

什么是全球文化? 像一个醉鬼,人类跌跌撞撞地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刚躲过一个,另一个就会尾随出现。随着核毁灭危险的消除和冷战的结束,人类似乎可以轻松一下了。然而还真没有喘息的机会,因为紧接着这一致命危机,另一种更不为人知但是危险系数依然很高的危机已然出现。 在如今这个自由开放的世界,一种新的威胁正在逼近,它将给生态和文化带来灾难。它是自由开放的产物,而这种自由和开放正是人们在长期集权主义制度下奋力争取的目标。然而奇怪的是,随着极权制度的垮台,全球化席卷了整个世界,最终却带来了这样的灾难。 在很多领域——很容易想到的领域就有经济、政治、通讯,甚至语言等——都会欢迎全球化的到来。但是全球化也会产生一些对人类未来都很致命的副作用。这并非只是愤世嫉俗者的猜测,连那些原本对全球化持肯定态度的人也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因此,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积极倡导全球化的书里却写下了如下这些话: 我对现行的全球化体系观察得越多,就越明显的感受到,它已经释放出了排山倒海似的巨大发展力量。如果我们不加以遏制,这些潜在的力量将会摧毁环境,根除文化… 由于全球化统一文化和吞噬环境的进程如此之快,所以它的确非常危险,因为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它将会摧毁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人类力量以及其他生物力量历经数百万年才得以形成的。 如此不祥的东西实在是个威胁。然而,纵使有这些忧虑和担心,弗里德曼和其他与之想法相同的人都相信,只要不干预全球化的(技术推进)进程,就能避免它造成大规模的影响。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他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全球化将威胁自然和文化:不仅威胁到整个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及其所依赖的文化多样性。破坏环境最终势必破坏文化,反之亦然。 许多古代历史上,许多古代文明的消亡就是佐证,因为他们的发展远远超过自然资源的增长。我们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受制于同样的条件。因此,如果所有农业都变成农业综合业,那么开辟自新石器时代的多样的乡村景观,将会变成单一作物的生态沙漠,因为很多动植物种类将消失,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整个乡村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那是人们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啊! 随着自然栖息地的消失,自然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与此同时,随着扎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栖息地的消失,文化“物种”也在逐渐消亡。丛林的消失不仅消灭栖息在那里的动物,而且还影响了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类。只需计算下人类语言消亡的速度,就能精确地量化分析文化的消亡。世界上曾经有大约6,000多种语言,如今尚存的几乎不到一般,其中某些语言的语言使用者仅为一人。剩下的语言中,仅有几百多种语言拥有超百万的使用者,只有8门语言的使用者超千万,其中中文、印度语和英语是使用数量最多的语言。尽管语言和文化不完全一致,但是语言的消亡即便不会导致整个生活方式的消亡,但几乎毫无例外地会导致某些独特文化形式的消亡。所以,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只说英语,那么多样的文化就将被简化为单一的文化形式。 自然和文化以这样或那样微弱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对一方的破坏必将会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定义-LibraryBinus

第二章 融合与文化融合的定义 关于文化融合的意义、在Koentjaraningrat人类学引论的书上说、融合是一群人和一种文化在人际关系里面对着一种外来的文化、时间长了、外来的文被当地人接受、结果融合在自己的文化里、但不会失去自己文化的特征。( Koentjaraningrat 1979:247-248 ) 文化融合的过程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记载。从很久以前在人类历史上有迁移的举动、人类在地球上的搬动。迁移一定会遇见一群文化不一样的人所以每个人难免会面对外来的文化。 人类居民分布和迁移时也散发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成分、这就叫做扩散。扩散的例子是一群迁移的人把一种文化从一个地方散发到另一个地方。文化散发也能发生不只一群人或民族迁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个人带进来的新文化、他们是商人和航海家。外来文化成分在无意和无逼迫中被商人带进来(Koentjaraningrat,1979:244-245)。 印尼大辞典(1989) 、融合定语是个人或一群民族吸收某个文化的质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交流、而文化融合是一些文化经过人类交际再产生了新的文化。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能总结来说文化融合跟文化接触相似、那就是两个不一样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产生了新的文化接触或一种新的文化接触但没有失去本土的文化。 文化融合的形态过程发生在几个文化长时间的深入交际然后每个文化互相适应再合唯一。文化融合的效果我们能从语言、宗教和信仰、社会团体、智慧制度、艺术和建筑还有结婚礼服。文化融合的呈现是人类其中一个活动内的文化结合过程。 印尼多样性的社会结构常常引起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结合。Melting Pot的概念(各种种族、宗教和国际的停留处)成为其中一个的文化融合形态、当一些文化成分相见和结合成一个文化。这个文化的变化过程发生的原故是因为有不段的跟外来的文化接触(有容易被接受的文化也有难以被接受甚至被拒绝文化) 第一节 中华和巴达维的文化融合体现 雅加达长久的历史记载着中华文化浓厚地影响了巴达维文化。这显示华人跟巴达维已经有了悠久美好的关系。中华人民的文化被商人带进巴达维文化里、 给巴达维的的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笔者从巴达维新娘的服装和头上的装饰品来分析中华和巴达维的文化融合。

美国社会与文化笔记归纳

American Family 1.The middle-aged people and elderly people generally live with their married children in America(F) 2.The nuclear family is the fundamental family patter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T) 3.In the post-civil war period,the African American family in the South was not only more nuclear,but also more male dominated(T) 4.In America,The pre-industrial family is a kind of Democratic family(F) 5.Mother and Father equally have the final say on family matters in most modern American families(T) 6.Upper-class families don’t aspire to be upwardly mobile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there(T) 7.What does a nuclear family consist of (B) A.parents and family kin or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B.it consists of parents and their dependent or minor children only C.it consists of two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8.Who takes care of the dependent children in a one-parent family in America?(C) A.The grandparents B.The government C.mother and father 9.Many American children must develop self-dependent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C) A.their parent’s unhappy marriage B.the new lifestyle of American family C.dramatic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new century 1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effect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1960’s(B) A.women should have the same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nd priviledges as men B.women should go out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C.women should obtained many political and legal rights previously open to men 1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ure?(C) A.In America,individuals freely contracted marriage based on love in modern family pattern B.In 19th century,children were largely used as labor force, making children earn a living was seen not onl y as economically necessary but also morally sound C.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y,the slave can choose their husbands and wives by themselves American Education 1 The expenditure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is guided or decided by (D) A.Teachers B. Students C. headmasters D. boards of education 2 In the US school systems, which of the follow decision is true?(C) A.Elementary school, grammar school B.Element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C.Elementary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D.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3 Three of the following universities have large endowments from wealthy benefactors . which is the exception?(B) A.Harvard university B.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C.Y ale university D.Princeton university 4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depend on the following sources of income except(A) A.Investment B. student tuition C endowments D government funding 5 How many percent of American students go to public schools? (A) 85% B. 65% C 50% D 25% 6 American middle school system is consist if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he high school is divided into junior high scho 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 7 The basic classes of middle school are math, English, PE, history, and health (T) 8 Children start school when they are six years old, in some states they must stay in school until they are fifteen.(F) 9.Parent do not have to pay for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 because the schools receive many from the government(T) 10. It’s false that most people stereotype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is easy to pass.(T) American labour 1.From what we know of the original African families from which many black Americans came.(T) 2.The Japanese worked hard for low pay and without complaining.(T) 3.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Mexican American families Husbands raised cattle and wives tended the housework!(T) 4.It was not until in the 1850s that working men's societies made a comeback.(T) Reason: Before 1860, union members never exceeded 1% of total labor force. From then on , labors has risen up 5.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alance of powe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dvanced industrial nations. It's true?(T) Reason: in the US, the power is clearly in favor of the employers. So, most of them l ook after business interests first, welfare of labor. 6.The AFL-CIO is especially connected with global trade issue.(T) 7.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isn't an independent federal agency.(F) 8.What did the workers want to gain in the labor movement? A: material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9.Which law became the first law to prohibit racial discrimination?(B) A. Taft-Hartley Act B. Fair Employment Act C. National Labor or Relations Act 10.Which one is not American national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D) A. AFL-CIO B. IWW (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C. Ctw (Change to Win Federation) D. ILD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merican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Question: true or false for American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1 In 1863, Abraham Lincoln issued the famous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o ablish the slavery。(T) 2 Abraham Lincoln was the 1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