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案例

得道多助案例

得道多助案例
得道多助案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案例分析

张龙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疏通文意。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4、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单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的口号是——

生:青春如火,超越自我;看我精英,明日之星;斗志昂扬,九二最强!

师:很好。

师:大家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喜欢看吗?

生:喜欢。

师:不错。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刘备之所以能三分天下,他的制胜法宝之一就是取得民心。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的天下的君主可以说是枚不胜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主张。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

2、学生同桌之间大声两两对读,看哪对同桌读得最为默契、最有气势。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师:大家读得很有激情,不错。朗读呀,就要注意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下面全班一起读一遍,看看这气势会不会更强烈呢?好,大家腰板直起来,书本捧起来,声音大起来,预备起——

(读毕)师:很棒!老师很欣赏同学们的精气神。之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这篇文言文,里面有较多的字词句需要我们理解,下面老师想来考察一下大家,大家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

三、检查预习,翻译课文

1、天时()

2、地利()

3、人和()

4、环而攻之()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6、兵革非不坚利也()

7、委()而去()之

8、域民()9、固国()10、威天下()

11、寡()助之()至()12、亲戚()畔()之

13、特别提示比较:“城”、“郭”、“池”的用法、通假字“畔”、古今异译词“亲戚”、“域”、“巩”、“威”等词活用现象等。

14、重点句子考察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踊跃举手,对字词句的考察都做到关上书本、脱口而出,。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都不错,下面进入到文本研究阶段。

四、合作学习,赏析课文

1、探讨(一):

这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文本开篇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生齐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问:这句中间有几个关键词?是哪几个?

生:天时、地利、人和。

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哪项因素?从哪个词语看得出来?

生:人和。从“不如”这个词体现出来的。

问: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生:两个“不如“,指明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师小结:文章开篇开宗明义,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条件。

2、探讨(二):

为了证明论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目的是什么?

生交流归纳:例(1):城环而攻之而不胜——突出地理的重要性(从攻方而言)

例(2):城高兵利粮足而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守方而言)

3、探讨(三):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理由是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快速合作讨论。

学生交流归纳: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由战争谈到治国,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即所谓的“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的话,“战必胜矣”,这样国家才能治理好。

4、探讨(四):作者从文中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小结:文章前半部分提到了一个关键是——(生答:“人和”),后半部分提到的关键词是——(生答:“得道”),其实呀,二者是有关联的,得“人和”的实质是——(生答:“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生答:“天下顺之”)。

五、拓展延伸

1、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请举例论证。谁先说?生:《陈涉世家》。

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一个相关的事例。

生: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生:抗战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生: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生:也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共度难关,如今的汶川又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新城。

生:我们班同学齐心协力在运动会上得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生:还有我们班同学人人争做班级主人翁,团结意识强,所以我们班每月都被评为“先进班级”等。

师:是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

3、大家能想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吗?

生:人心齐,泰山移。

生:家和万事兴。

生:众人拾柴火焰高。

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有其普遍的意义,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

谈对“道”的理解。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生: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是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

生: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是指亲民爱民,关注民生,为老百姓着想。

生:以个人而言,“道”是指要与人为善,善待他人,要有仁义道德。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都很精彩。下面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回顾一下,本文主要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中得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其实,不光在战争和治国中要倡导“人和”,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人和”。大家能为“和”字组几个词吗?

生争先恐后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得多好呀!你看,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合作,要和平,要和气,要和睦,要和善,要和乐,要和美,要和悦,要和衷共济,这样多好!正如一句公益广告词所倡导的那样:人和、家和、天下和!同样,我希望我们这个班级越来越团结,越来越棒!我也祝愿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强!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请大家把自己的笔记整理一下,顺便写下自己的课后反思。

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论点:

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举例战争结论:

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利不如人和域民

道理固国治国威天下

(总)(分)(总)

“仁政”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顺畅朗读背诵。 ⑵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学习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力量薄弱,装备简单的条件下,以弱胜强的原因,从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结论。进而导入本文。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介绍孟子、《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提示要求) 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朗读指导(提示要求)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3、自由读 正音: 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4、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翻译全文 (1)明确翻译步骤:“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2)分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质疑) (3)教师出示重点及难点帮助学生。 理解词义: 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亲戚畔之得道者多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完成后,班级范围内质疑、释疑。 (5)重点检测 6、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研读赏析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语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七里”“环而攻之”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3、在叙述第二个事例中使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总结内容,指导背诵本段

高中数学必修二学案

§1.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2~ P4,找出疑惑之处) 引入:小学和初中我们学过平面上的一些几何图形如直线、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等,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很多不是平面上而是“空间”中的物体,它们占据着空间的一部分,比如粉笔盒、足球、易拉罐等.如果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那么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叫做空间几何体.它们具有千姿百态的形状,有着不同的几何特征,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它们吧! 二、基础探究 1.观察下面的图片,请将这些图片中的物体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图1 2.【研读课本】 (1)多面体的概念: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棱柱:两个面,其余各面都是,并且每相邻两个四 边形的公共边都,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其余各面都是的三角形,这些面 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所围成的 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的部分叫 圆台. ④球的定义 三、能力探究 例1.(1)如图,观察四个几何体,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1)是棱台 B.(2)是圆台 C.(3)是棱锥 D.(4)不是棱柱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多面体至少有四个面 B.九棱柱有9条侧棱,9个侧面,侧面为平行四边形 C.长方体、正方体都是棱柱 D.三棱柱的侧面为三角形 (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棱台各侧棱的延长线交于一点 B.以直角梯形的一腰为轴旋转所得的旋转体是圆台 C.连接圆柱上、下底面圆周上两点的线段是圆柱的母线 D.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为扇形,这个扇形所在圆的半径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半径 (4)下列几个命题中, ①两个面平行且相似,其余各面都是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 ②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四个面都是等腰梯形的六面体是棱台; ③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四棱柱一定是正方体; ④分别以矩形两条不等的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将矩形旋转,所得到的两个圆柱是两个不同的圆柱.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个.() A.1 B.2 C.3 D.4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棱与侧棱是同一概念 B 三棱锥与四面体是同一概念 C四棱柱有4条体对角线 D 存在这样的棱锥,它的各个面都是直角三角形 (6)一个棱柱有10个顶点,所有的侧棱长的和为60 cm,则每条侧棱长为______cm. 例2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完整word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

高中数学必修1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号:___________ 姓名: 2.2.1对数(1) 【学习目标】 1. 理解对数的概念; 2. 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会根据对数的概念求一些特殊的对数式的值。 【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62页至63页例2,探究并思考: 1.问题: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约13亿. 如果今后能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在1%,那么多少年后人口数可达到18亿,20亿,30亿? 请问:(1)问题具有怎样的共性? (2)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 怎样求呢?例如:由1.01x m =,求x . 2.一般地,如果x a N =(0,1)a a >≠,那么数 x 叫做以a 为底 N 的对数(logarithm ). 记作 log a x N =,其中a 叫做对数的底数,N 叫做真数 试试:将问题1中的指数式化为对数式. 3我们通常将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 ),并把常用对数10log N 简记为lg N 在科学技 术中常使用以无理数e=2.71828……为底的对数,以e 为底的对数叫自然对数,并把自然对数log e N 简记作ln N 试试:分别说说lg5 、lg3.5、ln10、ln3的意义. 4.思考: (1)指数与对数间的关系? 0,1a a >≠时,x a N =? . (2)负数与零是否有对数?为什么? (3)log 1a = , log a a = . (4) log ____;n a a = log _____a N a = 5. 1)将下列指数式写成对数式: (1)4 216=; (2)3 1 3 27 -= ; (3)520a =; (4)10.452b ??= ??? . 2)将下列对数式写成指数式: (1)5log 1253=; (2) log 32=-; (3)lg 0.012=-; (4) 2.303=. 小结:注意对数符号的书写,与真数才能构成整体. 【合作探究】 1.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2log 64; ⑵2 1 log 16 ; (3)lg1000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高中数学必修4全套学案

第一章三角函数 [基础自学] 一、角的概念 1.角的概念 (1)角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2)角的表示 顶点:用O表示; 始边:用OA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始边; 终边:用OB表示,用语言可表示为角的终边. 2.角的分类 按旋转方向可将角分为如下三类:

1.象限角:若角的顶点在原点,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则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2.轴线角:若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则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三、终边相同的角 设α表示任意角,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包括α本身构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可记为{β|β=α+k·360°,k∈Z}.[自我小测] 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研究终边相同的角的前提条件是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 (2)锐角是第一象限的角,但第一象限的角不一定是锐角.() (3)象限角与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表示形式是唯一的.() 提示:(1)×(2)√(3)× 2.做一做 (1)下列各组角中,终边不相同的是() A.60°与-300°B.230°与950° C.1050°与-300°D.-1000°与80° 答案 C (2)将-885°化为α+k·360°(0°≤α<360°,k∈Z)的形式是________. 答案195°+(-3)×360°

课堂合作探究KETANGHEZUOTANJIU 1 终边相同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与α终边相同的角,可表示为β=k·360°+α(k∈Z),即两角相差360°的整数倍. 2 如何表示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和象限角? 提示:终边在x轴非负半轴上的角:α=k·360°(k∈Z); 终边在y轴上的角:α=90°+k·180°(k∈Z); 第二象限角:90°+k·360°<α<180°+k·360°(k∈Z). 题型一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例1下列结论: ①锐角都是第一象限角; ②第一象限角一定不是负角; ③第二象限角是钝角; ④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直角或锐角. 其中正确的序号为________(把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写上). [解析]①锐角是大于0°且小于90°的角,终边落在第一象限,故是第一象限角,所以①正确; ②-330°角是第一象限角,但它是负角,所以②不正确; ③480°角是第二象限角,但它不是钝角,所以③不正确; ④0°角小于180°,但它既不是钝角,也不是直角或锐角,故④不正确. [答案]① 角的概念的理解 正确解答角的概念问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象限角与锐角、直角、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轮课堂教学大练兵教案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梁桂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格言,揭示课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马懿(yí)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 二、展示目标,齐读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三、简介《孟子》及孟子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1.展示课件,解释关键字词。(学生自主解释,按学号顺序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 2.复习翻译句子的方法。

3.翻译课文,把握文意。(学生自主翻译,指名逐句翻译。) 七、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 本文是一篇说理论证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什么观点? 2.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论证? 3.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反映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八、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指什么? 九、中考链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扶苏以数谏故。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委而去之 B. 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夫环而攻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B. 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板书设计: 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 攻城不下——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战争事例 (分)守城不住——地利不如人和↓(类推)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道理 (总)(类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案精编WORD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教案精编W O R D 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灵宝市三中彭振中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2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1)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全册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CB 及∠B ,使边AC 绕着 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 C c ==,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 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 A B =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 C B =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 新知: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 sin c C =. 试试: (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 =; 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 如sin sin a 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 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 典型例题 例1. 在ABC ?中, 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

高中数学导学案

§3.1.2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一) 班级:二年级 组名:数学 设计人: 审核人: 领导审批: 学习目标 1. 掌握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律,能进行简单的代数式化简; 2. 理解共线向量定理和共面向量定理及它们的推论; 3. 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P 86~ P 87,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化简:⑴ 5(32a b - )+4(23b a - ); ⑵ ()()63a b c a b c -+--+- . 2:在平面上,什么叫做两个向量平行? 在平面上有两个向量,a b ,若b 是非零向量,则a 与b 平行的充要条件 学习探究(由学生完成) 问题: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有几种位置关系?如何判定它们的位置关 系? 新知:空间向量的共线: 1.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 所在的直线互相 或 ,则这些向量叫共线向量,也叫平行向量. 2. 空间向量共线: 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 (0b ≠ ), //a b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 实数λ,使得 推论:如图,l 为经过已知点A 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对空间的任意一点O ,点P 在直线l 上的充要条件是 反思:充分理解两个向量,a b 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中的0b ≠ ,注意零向 量与任何向量共线. 知识应用:已知5,28,AB a b BC a b =+=-+ ()3CD a b =- ,求证: A,B,C 三点共线. 精讲例题 例1 已知直线AB ,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O P xO A yO B =+ ,且x +y =1, 试判断A,B,P 三点是否共线?

变式:已知A,B,P 三点共线,点O 是直线AB 外一点,若12 O P O A tO B =+ , 那么t = 例2 已知平行六面体''''ABC D A B C D -,点M 是棱AA ' 的中点,点G 在 对角线A ' C 上,且CG:GA ' =2:1,设CD =a ,' ,CB b CC c == ,试用向量,,a b c 表示向量' ,,,C A C A C M C G . 变式1:已知长方体''''ABC D A B C D -,M 是对角线AC ' 中点,化简下列 表达式:⑴ ' AA CB - ;⑵ '''''AB B C C D ++ ⑶ ' 111222 AD AB A A +- 变式2:如图,已知,,A B C 不共线,从平面ABC 外任一点O ,作出点,,,P Q R S ,使得: ⑴22OP OA AB AC =++ ⑵32O Q O A AB AC =-- ⑶32OR OA AB AC =+- ⑷ 23OS OA AB AC =+- . 小结(由学生完成)空间向量的化简与平面向量的化简一样,加法注意向量的首尾相接,减法注意向量要共起点,并且要注意向量的方向. ※ 动手试试(由学生完成) 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量a 与非零向量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B.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不一定是共线向量; C. 任意两个共线向量相等; D. 若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λ= . 2. 已知32,(1)8a m n b x m n =-=++ ,0a ≠ ,若//a b ,求实数.x 三、总结提升 ※ 学习小结 1. 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法则及它们的运算律; 2. 空间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及推论. 知识拓展 平面向量仅限于研究平面图形在它所在的平面内的平移,而空间向量研究的是空间的平移,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将图形上所有点沿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长度”,空间的平移包含平面的平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封疆]划定的疆界。⑿[固]巩固。⒀[山溪]地势;山河。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至]极点。⒄[畔]通“叛”,背叛。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20)[是]这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知道古代科举考试考什么内容吗?对了,四书、五经。能具体说一说四书、五经指的是那些书吗?(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非常正确,同学们很博学,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两千多年以来莘莘学子们读的《孟子》一书。 二、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孟子》是一部什么书呢?哪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就能看出这些特点来。) 大家对孟子这个人了解吗?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故事就是《孟母三迁》,从那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孟子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孟母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培养出了一位圣人。另外还有胡适的母亲、六祖慧能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等等,可见世界的命运一多半掌握在妇女手中。 谁能把孟子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我们作为山东人应该感到骄傲。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先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齐读一遍。(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正音:戚(qī)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3、自由读,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翻译全文 下面我们翻译课文看文章具体写了什么。 明确翻译步骤: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分两步翻译完全文, (1)①第一步到从开头到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两人把课文抄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翻译。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2)①第二步从“域民不以封疆----”到最后 两人把课文抄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翻译。 ②俩人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课文翻译 ③我重复翻译一遍并重点强调一些词语 (3)学生通篇翻译全文一遍 五、研读赏析 疏通了文意,我们就应该分析文章。 1、文章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论点,列举了那些事例? 学生思考发言。(两个事例。具体句子----) 2、第一个事例中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范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以下是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2],地利不如人和 ..[3]。 ..[1]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 ....[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夫.[9]环而.[10]攻之,必 有得天时 ..[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 ..[18]非不多. ..[17]也,米粟 ..[16]非不坚利 .....[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 [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 ..[31]之险.[32], ....[28],固.[29]国.[30]不以山溪 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 ...[37]寡.[38]助。寡助之. ..[35]之利。得道者 ...[36]多助,失道者 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以.[44]天下之.[45]所顺, 攻亲戚 ..[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 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18.米粟(sù):粮食。19.多:充足。 20.委:抛弃。21.而:然后22.去:离开。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25.故:所以。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7.以:凭借。28.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 29.固:巩固。30.国:国防。31.山溪:山河。32.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 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 3.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及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先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那时,诸子百家畅所欲言, 诸子散文各抒所见,各具特色。 提起“诸子百家”,我们自然想起了“孔孟之道,仁义 为先”这句俗语。“孔”即孔子,“孟”即孟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来学习和鉴 赏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政论文)--出示课题、作者、文体。 (二)、了解作者:大家对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有 哪些了解? (1)、孟子,名轲,字子舆,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尊称为“亚

圣”。 (2)、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 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 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 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强调要“施仁政,行王道”,反对 战争,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 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 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 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 作用。 (3)、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文自成风格,思想深刻,说理透彻,逻辑严密, 长于论辩,富有辞彩,有很强的说服力。《孟子》在先秦诸 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过渡: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在中国 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生活在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的

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A版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